高二语文自助餐第1期文化名人陶渊明

高二语文自助餐第1期

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孤标傲世偕谁隐 独向田园觅超然

陶渊明的寂寞

文继炬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观念的偏滞决定生活底蕴的浅薄。当人们在尘世之海中翻滚打拼的时候,他们日渐发现其灵魂在岁月之风的磨蚀下已变得粗糙不堪,曾经那样容易感动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任何的风吹都不能泛起丝毫涟漪;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的是严肃的符号,或者刻着世故的微笑,叫你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诱惑人心,使人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当人们不得不在躯体与灵魂分离的状态下活着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会不约而至,由痛苦而自嘲,由自嘲而麻木,由麻木而渐渐地自赏,失去本真的生命在哪里去找到安放灵魂的归属呢?丧失家园带来的焦虑、无助、怀疑造成了生命深刻的悲剧感,让它为自己的渺小而忧惧烦恼、自暴自弃。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

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的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其五、其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游行。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其八);“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八)……鲁迅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冲淡平和的陶渊明,背后还有刚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们理解陶渊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时的抱负。而且,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统治者曾在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两次征召他为著作郎,他都毫不动心。江州刺史檀道济上任后亲自带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礼贤下士了。但陶夫子不买帐,将其米肉挥而去之。

将自我放逐,他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厕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一个天性

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说陶夫子是以虚张的诗意消解田园的艰辛,太阳)?盆景给他们放一个礼拜就变黄。我们拿回未,好好整理,加点肥,晒一晒,又水当当(即漂亮)了。再拿去给他们摆。现在人做生意么,图个吉利。盆景长得好,也代表可以发财的意思哩!”

原来如此,陶渊明说的“园日涉以成趣”时代对某些人而言竟然远去了。现代人不想跟一件植物的生命一起成长,他只想要亮丽的那一刻,他只肯回顾翠绿翠绿的那一瞥。

而陶渊明的小园,其好,好在哪里呢?答案是以朦胧的醉眼忽略生活的重荷,或曰他在狭小的天地中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我却要说,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并非对稼穑之艰、耕作之苦视而不见,从他归隐到去世,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他却仍然无怨无悔,“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执著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于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人生相比的呢?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

张晓风

前两天偶然在路旁看到一辆货车在运送盆景,原来是家“盆景出租”店。我好奇,跑去问司机生意好不好,他说:“当然好啦,现代人么,好命,查查某人(即女人)不煮饭买盒饭来吃,查查某人(即男人)开公司,谁要种盆景?公司小姐一个比一个„笨惮‟(即懒惰),谁肯去浇水?谁肯搬盆景去曝日(即晒

好在每日涉足其间才养成的趣味。你看到小小的种子窜地而出,有模有样地变成两片小芽,复从小芽而抽条,于是你看到叶子,你看到枝干,你惊讶它的分叉,你为它从含苞至盛放的过程而瞠日结舌而不敢置信。然后,你看到它绿叶成荫,果实满枝。秋来的时候,你看见它的凋零,甚至它的枝干可能还遭了虫蛀。那棵树的枯荣是园主熟知的,他们彼此逐日更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一起走过艳红稠绿,但也一起走过萎黄零落,因而了解生命的盛衰各有其时。不科现代人却骄侈如君王,竟然狂妄到令植物打扮光鲜来为自己站岗。累了就撤下去,换另一批上来继续站。盆景公司因而业务鼎盛,只因现代人尊贵的视网膜上,永远不屑一枝枯叶。

然而,枯叶却是生命的基本教材啊!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岫教材啊!

你要贪看繁花似锦的名园吗?这世界会提供给你的,四月的瑞却斯特(美国东部一城名),富豪伊士曼的故居,丁香如狂潮。日本京都的平安神宫,垂樱以压倒的优势,开到令人喘不过气来。洛阳的牡丹,硕大顽强,一看就知道是唯一敢抗天颜因而遭贬的叛逆分子(传说武则天曾命百花齐放,惟牡丹不从命,故将之自长安御苑贬至洛阳),加州的汉延顿花园,甚至养些无奇不有的吓人一跳的沙漠怪花。英国皇家上苑则负责提供营养良好的代表皇室荣誉的玫瑰„„只要一张门票,你就可以置身于不杂一根枯枝不见一片败絮的完美花园。

然而,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可以每引步足其间。和那些卖门票的展览花园不同,它可能杂草怒生,也可能虫害连连。它丰收无限美丽,也可能徒劳无功。它充满各种变数,属于生命本身的变数。

小园可以小至只是一钵非洲凤仙,或一篮贱价的黄金葛,但其间自有盛衰荣枯,所以,多少也可以视作大化颁给我们的一句耳提面命。

“园日涉以成趣”,不是因为花好月圆,是围园中有生命,是因为生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展示在演绎,在迭出奇招一一而且,也因为我在看,我在参与,我在惊奇,我在受教,我在服气。

陶公祠的菊花

①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中那两厢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些残存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的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而且,也做过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躬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④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塑像,高丈许,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的没饭吃,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仅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在史书上,他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

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我不是苏东坡,我闻着的是另一种味儿,一个生气老人的味儿。这样味儿辛弃疾也曾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正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⑦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东坡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②段中有一句说:“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

(1)这里为什么用“依然”一词?

(2)这“菊花黄的意韵”的内涵是什么?

2、 第③段中“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一句中,“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3、 第④段中说“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 第⑤段说陶公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意,这种影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学以致用】

湖北高考优秀作文: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有多少人又能理解他离开了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你能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他明白,一个人无力挽回历史潮流,既然这样,他只有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只有内在心理矛盾,派生出外在的“菊花”人生。于是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与自己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出乎”的,便是外在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外乎”,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内乎”。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

他而言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其真爱,是他人生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地看到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入”的人生!

陶公祠的菊花

参考答案:

1、(1)如果要回答用“依然”的原因,首先必须明确“依然”的含义,并在回答的时候加以体现,其次必须明确“依然”是指依然走在“菊花黄意韵之中”,回答的时候要紧密联系“菊花黄的意韵”。我们知道“依然”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的前提下,依然故我,没有变化。因此,根据原文,应该回答:时值初冬,已是菊花败萎时节,本不该有菊花的“意韵”,但我却在周边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菊花的“意蕴”,所以用“仍然”。

(2)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

2、答好这道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在泥土中”和“他的诗句”。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我们不妨先从“他的诗句”入手,“他的诗句”显然是指他的作品,但“他的诗句”(他的作品)并不能“在泥土中寻”,显然这里又暗含了他的思想。从课文《饮酒》《归园田居》看,他的主要特点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农家田园的热爱,而这种对清明社会的憧憬并不能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归隐田园,以躬耕垄亩的方式借以表达自己不与社会同流合污的愿望,因此可作答如下:借以保持他清高的志节,寻求他社会清明的理想。

3、“他要说的话”上道题已有阐述,指的是作者的一种理想,而作者的理想正是借这种对菊花的偏爱表现出来的,由此,“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实际是指作者理想的实现,摘引文中的话来回答,便是“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的世风”,甚至是“荡涤那奢腐王朝的浊臭”,再联系一下本句话设题的对象(就陶渊明而言)及时间(1600年后),我们便可如下作答:菊花象征着清气,可以荡涤社会的浊臭气。这里是说陶渊明猜度自己的气节精神该已发扬光大了。

4、陶渊明的诗“初视散缓,熟视有奇趣”的风格影响了后辈诗人。陶渊明的诗“凛然正气”“清傲之气”的思想影响了后辈诗人。

高二语文自助餐第1期

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孤标傲世偕谁隐 独向田园觅超然

陶渊明的寂寞

文继炬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观念的偏滞决定生活底蕴的浅薄。当人们在尘世之海中翻滚打拼的时候,他们日渐发现其灵魂在岁月之风的磨蚀下已变得粗糙不堪,曾经那样容易感动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任何的风吹都不能泛起丝毫涟漪;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的是严肃的符号,或者刻着世故的微笑,叫你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诱惑人心,使人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当人们不得不在躯体与灵魂分离的状态下活着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会不约而至,由痛苦而自嘲,由自嘲而麻木,由麻木而渐渐地自赏,失去本真的生命在哪里去找到安放灵魂的归属呢?丧失家园带来的焦虑、无助、怀疑造成了生命深刻的悲剧感,让它为自己的渺小而忧惧烦恼、自暴自弃。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

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的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其五、其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游行。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其八);“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八)……鲁迅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冲淡平和的陶渊明,背后还有刚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们理解陶渊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时的抱负。而且,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统治者曾在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两次征召他为著作郎,他都毫不动心。江州刺史檀道济上任后亲自带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礼贤下士了。但陶夫子不买帐,将其米肉挥而去之。

将自我放逐,他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厕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一个天性

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说陶夫子是以虚张的诗意消解田园的艰辛,太阳)?盆景给他们放一个礼拜就变黄。我们拿回未,好好整理,加点肥,晒一晒,又水当当(即漂亮)了。再拿去给他们摆。现在人做生意么,图个吉利。盆景长得好,也代表可以发财的意思哩!”

原来如此,陶渊明说的“园日涉以成趣”时代对某些人而言竟然远去了。现代人不想跟一件植物的生命一起成长,他只想要亮丽的那一刻,他只肯回顾翠绿翠绿的那一瞥。

而陶渊明的小园,其好,好在哪里呢?答案是以朦胧的醉眼忽略生活的重荷,或曰他在狭小的天地中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我却要说,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并非对稼穑之艰、耕作之苦视而不见,从他归隐到去世,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他却仍然无怨无悔,“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执著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于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人生相比的呢?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

张晓风

前两天偶然在路旁看到一辆货车在运送盆景,原来是家“盆景出租”店。我好奇,跑去问司机生意好不好,他说:“当然好啦,现代人么,好命,查查某人(即女人)不煮饭买盒饭来吃,查查某人(即男人)开公司,谁要种盆景?公司小姐一个比一个„笨惮‟(即懒惰),谁肯去浇水?谁肯搬盆景去曝日(即晒

好在每日涉足其间才养成的趣味。你看到小小的种子窜地而出,有模有样地变成两片小芽,复从小芽而抽条,于是你看到叶子,你看到枝干,你惊讶它的分叉,你为它从含苞至盛放的过程而瞠日结舌而不敢置信。然后,你看到它绿叶成荫,果实满枝。秋来的时候,你看见它的凋零,甚至它的枝干可能还遭了虫蛀。那棵树的枯荣是园主熟知的,他们彼此逐日更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一起走过艳红稠绿,但也一起走过萎黄零落,因而了解生命的盛衰各有其时。不科现代人却骄侈如君王,竟然狂妄到令植物打扮光鲜来为自己站岗。累了就撤下去,换另一批上来继续站。盆景公司因而业务鼎盛,只因现代人尊贵的视网膜上,永远不屑一枝枯叶。

然而,枯叶却是生命的基本教材啊!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岫教材啊!

你要贪看繁花似锦的名园吗?这世界会提供给你的,四月的瑞却斯特(美国东部一城名),富豪伊士曼的故居,丁香如狂潮。日本京都的平安神宫,垂樱以压倒的优势,开到令人喘不过气来。洛阳的牡丹,硕大顽强,一看就知道是唯一敢抗天颜因而遭贬的叛逆分子(传说武则天曾命百花齐放,惟牡丹不从命,故将之自长安御苑贬至洛阳),加州的汉延顿花园,甚至养些无奇不有的吓人一跳的沙漠怪花。英国皇家上苑则负责提供营养良好的代表皇室荣誉的玫瑰„„只要一张门票,你就可以置身于不杂一根枯枝不见一片败絮的完美花园。

然而,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可以每引步足其间。和那些卖门票的展览花园不同,它可能杂草怒生,也可能虫害连连。它丰收无限美丽,也可能徒劳无功。它充满各种变数,属于生命本身的变数。

小园可以小至只是一钵非洲凤仙,或一篮贱价的黄金葛,但其间自有盛衰荣枯,所以,多少也可以视作大化颁给我们的一句耳提面命。

“园日涉以成趣”,不是因为花好月圆,是围园中有生命,是因为生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展示在演绎,在迭出奇招一一而且,也因为我在看,我在参与,我在惊奇,我在受教,我在服气。

陶公祠的菊花

①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中那两厢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些残存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的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而且,也做过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躬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④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塑像,高丈许,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的没饭吃,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仅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在史书上,他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

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我不是苏东坡,我闻着的是另一种味儿,一个生气老人的味儿。这样味儿辛弃疾也曾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正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⑦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东坡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②段中有一句说:“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

(1)这里为什么用“依然”一词?

(2)这“菊花黄的意韵”的内涵是什么?

2、 第③段中“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一句中,“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3、 第④段中说“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 第⑤段说陶公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意,这种影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学以致用】

湖北高考优秀作文: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有多少人又能理解他离开了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你能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他明白,一个人无力挽回历史潮流,既然这样,他只有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只有内在心理矛盾,派生出外在的“菊花”人生。于是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与自己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出乎”的,便是外在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外乎”,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内乎”。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

他而言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其真爱,是他人生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地看到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入”的人生!

陶公祠的菊花

参考答案:

1、(1)如果要回答用“依然”的原因,首先必须明确“依然”的含义,并在回答的时候加以体现,其次必须明确“依然”是指依然走在“菊花黄意韵之中”,回答的时候要紧密联系“菊花黄的意韵”。我们知道“依然”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的前提下,依然故我,没有变化。因此,根据原文,应该回答:时值初冬,已是菊花败萎时节,本不该有菊花的“意韵”,但我却在周边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菊花的“意蕴”,所以用“仍然”。

(2)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

2、答好这道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在泥土中”和“他的诗句”。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我们不妨先从“他的诗句”入手,“他的诗句”显然是指他的作品,但“他的诗句”(他的作品)并不能“在泥土中寻”,显然这里又暗含了他的思想。从课文《饮酒》《归园田居》看,他的主要特点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农家田园的热爱,而这种对清明社会的憧憬并不能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归隐田园,以躬耕垄亩的方式借以表达自己不与社会同流合污的愿望,因此可作答如下:借以保持他清高的志节,寻求他社会清明的理想。

3、“他要说的话”上道题已有阐述,指的是作者的一种理想,而作者的理想正是借这种对菊花的偏爱表现出来的,由此,“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实际是指作者理想的实现,摘引文中的话来回答,便是“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的世风”,甚至是“荡涤那奢腐王朝的浊臭”,再联系一下本句话设题的对象(就陶渊明而言)及时间(1600年后),我们便可如下作答:菊花象征着清气,可以荡涤社会的浊臭气。这里是说陶渊明猜度自己的气节精神该已发扬光大了。

4、陶渊明的诗“初视散缓,熟视有奇趣”的风格影响了后辈诗人。陶渊明的诗“凛然正气”“清傲之气”的思想影响了后辈诗人。


相关内容

  • 高二语文答题卡
  • 2014届高二(上)语文期中考作答题卡 一.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 ...

  • 南通市通州区2015-2016学年度(上)期末调研测试高二语文
  • 通州区2015~2016学年(上)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I 试题 2016.1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 ...

  • 问卷调查总结分析
  • 问卷调查总结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1.语文教师基本情况介绍 学校共有13名语文教师,其中按各指标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学校教师年龄搭配合理,30-39岁占54%,40-49岁占31%,50-60岁占15%.职称比例协调,高级占38%,中级占38%,初级占24%.老中青三代教师中有着州 ...

  • 假期如何"玩"语文(附高二语文寒假作业)
  • 假期如何"玩"语文(附高二语文寒假作业) 一.从广播电视中学习语文. 现在电视和广播已经普及了.收听收看广播和电视是学生假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欣赏节目时,不能只是为了消遣,看热闹,而应该时时不忘记语文的学习.比如,我 们从取材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学习文化常识,从精彩纷呈的 ...

  •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12×3分=36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迤逦..(yǐlǐ) 尴尬..(gāngà) 憎恶..(zângwù) 强.词夺理(qiáng) B.拮据..(jiãjū) 盘桓.(huán ...

  •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刺客列传]第一课时教案
  • 刺客列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 ...

  • 衡水学习心得座谈会
  • 一.相阳讲座+石家庄精英中学 1.高效6+1课堂: 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好奇心 思.学生按照课堂导学提纲上的路线阅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 议.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按照小组起立讨论(讨论内容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展.学 ...

  • 安徽省蚌埠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蚌埠市2015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 卡上,所有主观题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第 I卷(阅读题 共72分) ...

  • 新课标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 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新课标] 第I 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