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白点评读后感

李少白点评读后感

少白老师的话虽短,但值得仔细琢磨品味,这样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下面谈我的一点体会,不到之处,望大家指正。

1、建议影友从感觉出发。不要从观念出发。

少白老师的点评里多次提到“感觉”和“观念”,有一次甚至说道:“让观念滚蛋”。他说的“感觉”“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在我脑中盘旋好长时间了(好多年),现在依然在琢磨,下面谈我的理解。

他所说的“观念”就是“先验”,或“成见”,“感觉”则是“对象的本体”。怎么说呢,就是说在摄影中一定要把“先验的概念”去掉,不要从现实中寻找符合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将自己的思想适应于外界,努力看看对象究竟是什么。比方讲,你去颐和园,你带着一个“美丽的颐和园”框框,到那里一看,似乎并不美丽,于是去找那“美丽”之处,那就坏了。前些时候,我的一位好友去贵州梵净山摄影,回来我说,收获大大的吧,他说,别提了,天气不好,什么也没有拍到。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他是带“观念”去的。颐和园的美要在你的感觉里面去找,进园的第一感觉最重要。我没有去过梵净山,但我相信,阴天的梵净山依然有东西可拍,说不定能拍到比好天更漂亮的片子回来,到了那里首先要做的事是把自己融入到那个环境中去,也许不是喜悦,

而是压抑,不是欢畅,甚至恐怖,肯定有你自己的感觉,摄影,摄什么,就是表现自己的感觉。这一点非常重要。

少白老师最近出一本书,叫《不放过一切光线》,我一定要去看,去学习。我现在能体会到一点点,任何光线都有得拍,你不能只会在一种光线下拍,在各种不同气象条件下都能拍。每一场景你都要问自己,今天拍什么,不是问别人,而是问自己,问自己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少白说的“建议影友从感觉出发”吧。

2、云海和前面的长城搁在一起略显得牵强

这个点评对我的感触最大,因为我也拍了一张几乎完全一样样的片子,云海,箭扣。还自以为不错,存在我的相册里。这次再读,我问自己,怎么少白老师的话给忘了呢。其实,不是记性不好,是对他的点评没看懂,不理解。人只能记住自己理解和消化了东西。没有看懂不消化的东西记不住。

现在再来体会一下,少白老师究竟说了些什么,又为什么自己会犯错误的原因。

其实,少白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它违反了“纽摄”中的“一个主题,一个主体”的原则。我们不是拍过黄山云海吗,为什么那里可

以拍既有黄山又有云海,而这里却不能呢?因为黄山的云海表现了黄山的气势,他们是一体,而这里,却是无关。远方的云海和长城连不到一块。产生的原因是舍不得割弃,觉得都好,好不容易来趟箭扣,云雾袅绕没有碰到,运气不好,但也有云海,还不拍吗。

也看到云海有点远,但光拍云海,也不行呀,别处也能拍到云海,一定要要表现云海出现的地点,这是在箭扣拍的。

这就是不知不觉的犯下毛病的原因,糟糕就糟糕在这里。殊不知爬这么高,遇到云海也不容易,拍张云海回去也值。拍张废片一点用处也没有。

要永远记住“纽摄”三原则:“一个主题,一个主体,简洁”

3、照片仍然停留在漂亮上。在十几年前是好片,现在这样的片太多了。要多挖掘长城蕴含的不被表现的东西。

也许作者有点惋惜,早生十几年就好了。我也何尝没有这样的叹息呢,好的都给人家拍完了,现在没得拍了。等等。

其实,还是老问题,你是带着“观念”去的,这个“观念”就是你看了不少优秀作品,做梦也想自己拍得一张,因此,到了现场,不自觉

的就把自己的“观念”表现了出来。即,把人家的“感觉”复制了出来。

表现自己的感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产生新的感觉更不容易。新意来自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新的感觉也因此产生。

摄影读书笔记两篇 兰天飞鸟

(一)读书要问为什么

读书要动脑子,要问为什么。

不完全因为现在书中谬误太多,即使名人大师也要问,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属于自己,经过咀嚼,才能消化,和吸收。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哪里读的,忘了,什么时候读的,也忘了。只记得文章说了这样一件事,“维纳斯雕像为什么没有手臂”,作者说,“原本是有的,雕塑者的学生说,这两条胳膊太像真的了,于是他就把它去掉了”。

读到这里,我非常迷糊,不明白“真”有什么不好。我还要问,她的头也不是很像吗,为什么不去掉呢?还有,下面不敢再深问下去了。

最近看到红楼梦的讨论文章,其中有人评曹雪芹的80回是“残缺之美”,我一下子想到这个“断臂维纳斯”来,“断臂”是雕者故意所为,还是时间不够没有来得及,这不需深追。这个雕像美就美在“断臂”,美在“残缺之美”。

我这种看法,究竟对,还是不对,尚可讨论,但无疑是我最满意的答案。

人们都在追求完美,但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残缺是世界的真实。

一个艺术家的伟大就在于展示了世界的真实。

残缺不是遗憾,它给人留下思维空间,并鼓励人们去追求完美。

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种概念能否用到摄影上来呢?

我想应当可以。比如拍长城,不一定非要拍它的雄伟,寻找云雾缭绕,追求

雨后彩虹不可。拍阴霾天气,道路泥泞,残墙断垣,还原一个长城的真实,不无是一个好片。

我还回过头来想那篇文章,那位作者说原来的两条胳膊因为太美(真)而坎掉了,有根据吗,有谁见到过?有原始的雕像图片吗?

断然没有,因为那不存在,故这只是一种推断,他只是在用以验证他的“真实非艺术,艺术非真实”的论断。错误的论据验证错误的命题。

或者,他是听人说的,或是从书上看来的,自己并非弄懂。现在,这类书和文章实在太多了。

《完》

馥屏:

蓝天飞鸟老师写得很好,真实与感觉,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当一个客观的被摄者进入我们的镜头,变成影像,它已经不再“真实”了,因为已经被我们的主观感觉“异化”了。读书,是在参考别人的感觉;观察别人的“异化”过程是怎样的。从而借此能试图更多地了解自己......

(二)谈真实

“真实”有什么好谈。

在摄影界里的“真实”和平凡所说的“真实”不完全相同,颇有点费解。

正像“感觉”一样,通常我们说,要从理性出发,不要从感觉出发,但到了摄影界里,却变成“要从感觉出发,让概念(理性)滚蛋!”

所以,到了摄影圈子里,词汇要好好咀嚼。

这里不谈“感觉”,只谈“真实”。

在上篇文章“读书要问为什么”中, 馥屏老师给我写了一个评语,“当一个客观的被摄者进入我们的镜头,变成了影像,它已经不再“真实”了。”

他说得对吗?

对!

什么意思?影像不“真实”了,拍得不好吗?不是这个意思。

问题是,什么是“真实“?

“真”更主要指事物的表象,“实”则是事物的实质。

表像是看得见的,“实”是看不见的。“真实”是二者的总和。

要问,这个看不见的“实”究竟在哪里?

它在你的脑子里,就是说,是你对事物的理解。

这话怎讲?

举例来说吧。

拍长城,要拍它的雄伟。

可是,“雄伟”在哪里?人们只能看到城墙,看到楼子。“雄伟”是看不见的 。

雄伟是表象作用于感官,并经大脑皮层的判断而形成的概念。概念是看不到的,要靠脑子想。

“雄伟”就是“实”,城墙和楼子就是“真”。两个加在一起,就是“真实”。

表象和实质,是对立的统一。

“雄伟”离不开城墙和楼子具体的实在,没有实在,“雄伟”不复存在。同样,城墙,楼子一旦被你看到,就会形成感觉,有了“雄伟”。

看得到的蕴含着看不到的,看不到的寓于看得到的中间。摄影乃是通过拍摄看得到的来表现看不到的。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的感觉和理解是不同的。

拿起相机,大家都在拍。拍同一样东西,各人的构图,用光,光圈,快门都不同,都在表现他的理解,当然结果都不相同。

这样说来,既然各人对事物的理解都不相同,岂不是各人眼中或心目中的“真实”就不相同了?

是的,这是主观上的“真实”。各人的主观“真实”是不相同的。

那么,现在产生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主观的“真实”,一是客观的“真实”。

这两个真实是否一致呢?当然不会。主观和客观总是不一致的。

这就是上面馥屏老师说的,摄影形成了影像是不“真实”的。他的“真实”指的是客观上的“真实”。

似乎人们都在努力寻求客观的“真实”。

非也。

摄影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表现对对象的理解 ,也就是说,都在表现他主观的“真实”。

难怪有人说,“摄影,摄影,与其说是表现客观,不如说是表现自己。”

这话对吗?

对的。

当我们在相互交流摄影作品,或者参观一个影展的时候,都是在欣赏对方的表现手段和对客观的理解,而不是在逛公园,不是在看真实的客观世界。

话越说越远,是否越说越荒唐?

《完》

琢玉人

摄影的学问大了去了 , 我不懂摄影 , 但是喜欢欣赏 。 本文讨论的问题 , 其实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 为什么同一幅作品会有许多不同的评价 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了 它是欣赏者对他人摄影作品的理解、补充、甄别,也就是说,融进了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主观感受。同样,同一个摄影素材,不同的摄影者会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主观内涵。

姜长荣

这里的“不再真实”,实际上就是指摄影师对现实场景的艺术再创造!

直人

蓝天老师的论点太精辟了,受益匪浅!真实也好,想象也好,重要的是能时刻清楚地了解自己在一种什么“状态”。就像您说的,如果了解了我们对别人摄影作品的“好恶”只不过源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的判断,就不会简单地评论“是非对错”了。从而学会“海纳百川”,让自己更多地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东西。那岂不是一种“进步”?

李少白点评读后感

少白老师的话虽短,但值得仔细琢磨品味,这样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下面谈我的一点体会,不到之处,望大家指正。

1、建议影友从感觉出发。不要从观念出发。

少白老师的点评里多次提到“感觉”和“观念”,有一次甚至说道:“让观念滚蛋”。他说的“感觉”“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在我脑中盘旋好长时间了(好多年),现在依然在琢磨,下面谈我的理解。

他所说的“观念”就是“先验”,或“成见”,“感觉”则是“对象的本体”。怎么说呢,就是说在摄影中一定要把“先验的概念”去掉,不要从现实中寻找符合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将自己的思想适应于外界,努力看看对象究竟是什么。比方讲,你去颐和园,你带着一个“美丽的颐和园”框框,到那里一看,似乎并不美丽,于是去找那“美丽”之处,那就坏了。前些时候,我的一位好友去贵州梵净山摄影,回来我说,收获大大的吧,他说,别提了,天气不好,什么也没有拍到。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他是带“观念”去的。颐和园的美要在你的感觉里面去找,进园的第一感觉最重要。我没有去过梵净山,但我相信,阴天的梵净山依然有东西可拍,说不定能拍到比好天更漂亮的片子回来,到了那里首先要做的事是把自己融入到那个环境中去,也许不是喜悦,

而是压抑,不是欢畅,甚至恐怖,肯定有你自己的感觉,摄影,摄什么,就是表现自己的感觉。这一点非常重要。

少白老师最近出一本书,叫《不放过一切光线》,我一定要去看,去学习。我现在能体会到一点点,任何光线都有得拍,你不能只会在一种光线下拍,在各种不同气象条件下都能拍。每一场景你都要问自己,今天拍什么,不是问别人,而是问自己,问自己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少白说的“建议影友从感觉出发”吧。

2、云海和前面的长城搁在一起略显得牵强

这个点评对我的感触最大,因为我也拍了一张几乎完全一样样的片子,云海,箭扣。还自以为不错,存在我的相册里。这次再读,我问自己,怎么少白老师的话给忘了呢。其实,不是记性不好,是对他的点评没看懂,不理解。人只能记住自己理解和消化了东西。没有看懂不消化的东西记不住。

现在再来体会一下,少白老师究竟说了些什么,又为什么自己会犯错误的原因。

其实,少白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它违反了“纽摄”中的“一个主题,一个主体”的原则。我们不是拍过黄山云海吗,为什么那里可

以拍既有黄山又有云海,而这里却不能呢?因为黄山的云海表现了黄山的气势,他们是一体,而这里,却是无关。远方的云海和长城连不到一块。产生的原因是舍不得割弃,觉得都好,好不容易来趟箭扣,云雾袅绕没有碰到,运气不好,但也有云海,还不拍吗。

也看到云海有点远,但光拍云海,也不行呀,别处也能拍到云海,一定要要表现云海出现的地点,这是在箭扣拍的。

这就是不知不觉的犯下毛病的原因,糟糕就糟糕在这里。殊不知爬这么高,遇到云海也不容易,拍张云海回去也值。拍张废片一点用处也没有。

要永远记住“纽摄”三原则:“一个主题,一个主体,简洁”

3、照片仍然停留在漂亮上。在十几年前是好片,现在这样的片太多了。要多挖掘长城蕴含的不被表现的东西。

也许作者有点惋惜,早生十几年就好了。我也何尝没有这样的叹息呢,好的都给人家拍完了,现在没得拍了。等等。

其实,还是老问题,你是带着“观念”去的,这个“观念”就是你看了不少优秀作品,做梦也想自己拍得一张,因此,到了现场,不自觉

的就把自己的“观念”表现了出来。即,把人家的“感觉”复制了出来。

表现自己的感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产生新的感觉更不容易。新意来自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新的感觉也因此产生。

摄影读书笔记两篇 兰天飞鸟

(一)读书要问为什么

读书要动脑子,要问为什么。

不完全因为现在书中谬误太多,即使名人大师也要问,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属于自己,经过咀嚼,才能消化,和吸收。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哪里读的,忘了,什么时候读的,也忘了。只记得文章说了这样一件事,“维纳斯雕像为什么没有手臂”,作者说,“原本是有的,雕塑者的学生说,这两条胳膊太像真的了,于是他就把它去掉了”。

读到这里,我非常迷糊,不明白“真”有什么不好。我还要问,她的头也不是很像吗,为什么不去掉呢?还有,下面不敢再深问下去了。

最近看到红楼梦的讨论文章,其中有人评曹雪芹的80回是“残缺之美”,我一下子想到这个“断臂维纳斯”来,“断臂”是雕者故意所为,还是时间不够没有来得及,这不需深追。这个雕像美就美在“断臂”,美在“残缺之美”。

我这种看法,究竟对,还是不对,尚可讨论,但无疑是我最满意的答案。

人们都在追求完美,但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残缺是世界的真实。

一个艺术家的伟大就在于展示了世界的真实。

残缺不是遗憾,它给人留下思维空间,并鼓励人们去追求完美。

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种概念能否用到摄影上来呢?

我想应当可以。比如拍长城,不一定非要拍它的雄伟,寻找云雾缭绕,追求

雨后彩虹不可。拍阴霾天气,道路泥泞,残墙断垣,还原一个长城的真实,不无是一个好片。

我还回过头来想那篇文章,那位作者说原来的两条胳膊因为太美(真)而坎掉了,有根据吗,有谁见到过?有原始的雕像图片吗?

断然没有,因为那不存在,故这只是一种推断,他只是在用以验证他的“真实非艺术,艺术非真实”的论断。错误的论据验证错误的命题。

或者,他是听人说的,或是从书上看来的,自己并非弄懂。现在,这类书和文章实在太多了。

《完》

馥屏:

蓝天飞鸟老师写得很好,真实与感觉,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当一个客观的被摄者进入我们的镜头,变成影像,它已经不再“真实”了,因为已经被我们的主观感觉“异化”了。读书,是在参考别人的感觉;观察别人的“异化”过程是怎样的。从而借此能试图更多地了解自己......

(二)谈真实

“真实”有什么好谈。

在摄影界里的“真实”和平凡所说的“真实”不完全相同,颇有点费解。

正像“感觉”一样,通常我们说,要从理性出发,不要从感觉出发,但到了摄影界里,却变成“要从感觉出发,让概念(理性)滚蛋!”

所以,到了摄影圈子里,词汇要好好咀嚼。

这里不谈“感觉”,只谈“真实”。

在上篇文章“读书要问为什么”中, 馥屏老师给我写了一个评语,“当一个客观的被摄者进入我们的镜头,变成了影像,它已经不再“真实”了。”

他说得对吗?

对!

什么意思?影像不“真实”了,拍得不好吗?不是这个意思。

问题是,什么是“真实“?

“真”更主要指事物的表象,“实”则是事物的实质。

表像是看得见的,“实”是看不见的。“真实”是二者的总和。

要问,这个看不见的“实”究竟在哪里?

它在你的脑子里,就是说,是你对事物的理解。

这话怎讲?

举例来说吧。

拍长城,要拍它的雄伟。

可是,“雄伟”在哪里?人们只能看到城墙,看到楼子。“雄伟”是看不见的 。

雄伟是表象作用于感官,并经大脑皮层的判断而形成的概念。概念是看不到的,要靠脑子想。

“雄伟”就是“实”,城墙和楼子就是“真”。两个加在一起,就是“真实”。

表象和实质,是对立的统一。

“雄伟”离不开城墙和楼子具体的实在,没有实在,“雄伟”不复存在。同样,城墙,楼子一旦被你看到,就会形成感觉,有了“雄伟”。

看得到的蕴含着看不到的,看不到的寓于看得到的中间。摄影乃是通过拍摄看得到的来表现看不到的。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的感觉和理解是不同的。

拿起相机,大家都在拍。拍同一样东西,各人的构图,用光,光圈,快门都不同,都在表现他的理解,当然结果都不相同。

这样说来,既然各人对事物的理解都不相同,岂不是各人眼中或心目中的“真实”就不相同了?

是的,这是主观上的“真实”。各人的主观“真实”是不相同的。

那么,现在产生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主观的“真实”,一是客观的“真实”。

这两个真实是否一致呢?当然不会。主观和客观总是不一致的。

这就是上面馥屏老师说的,摄影形成了影像是不“真实”的。他的“真实”指的是客观上的“真实”。

似乎人们都在努力寻求客观的“真实”。

非也。

摄影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表现对对象的理解 ,也就是说,都在表现他主观的“真实”。

难怪有人说,“摄影,摄影,与其说是表现客观,不如说是表现自己。”

这话对吗?

对的。

当我们在相互交流摄影作品,或者参观一个影展的时候,都是在欣赏对方的表现手段和对客观的理解,而不是在逛公园,不是在看真实的客观世界。

话越说越远,是否越说越荒唐?

《完》

琢玉人

摄影的学问大了去了 , 我不懂摄影 , 但是喜欢欣赏 。 本文讨论的问题 , 其实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 为什么同一幅作品会有许多不同的评价 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了 它是欣赏者对他人摄影作品的理解、补充、甄别,也就是说,融进了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主观感受。同样,同一个摄影素材,不同的摄影者会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主观内涵。

姜长荣

这里的“不再真实”,实际上就是指摄影师对现实场景的艺术再创造!

直人

蓝天老师的论点太精辟了,受益匪浅!真实也好,想象也好,重要的是能时刻清楚地了解自己在一种什么“状态”。就像您说的,如果了解了我们对别人摄影作品的“好恶”只不过源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的判断,就不会简单地评论“是非对错”了。从而学会“海纳百川”,让自己更多地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东西。那岂不是一种“进步”?


相关内容

  • 一文的读后感
  • 作者: 贺军辉、杨荣华   余涛先生作为湖北省中小型城市的化妆品经销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我从其写的《年轻没有失败:一个丽花丝宝经销商的亲身经历》一文中吸收了一些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营销实践谈一谈体会。  一、市场秩序比销量更重要   企业要树立“市场秩序比销量更重要”的观点,销量只是短暂 ...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23 刷子李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良渚一小 周理亮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课文,认识课文中的6个生字,会读"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等词语.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感受"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3 ...

  • 心怀责任,追求卓越党课教材读后感
  • 心怀责任,追求卓越 <党校党课辅助教材-团结 奋斗 改革 创新>读后感 最近认真研读了<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校党课辅助教材-团结 奋斗 改革 创新>之后,了解了我环境学院艰苦奋斗创院,辛勤耕耘发展,解放思想奋进的光辉历史和新时代下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结合自身, ...

  • 巧用阅读"感悟卡",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 巧用阅读"感悟卡",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者:艾红梅 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08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为阅读的人打开了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门.阅读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读书形式,区别于其他接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是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行为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属于一种自 ...

  • "空白点"未必就是"生意点"
  • 上个月,陕西某县的一位读者打电话给我,说他今年加盟了广州一家鞋厂,在当地县城开了鞋店,赔钱了.如果他现在关门不干了,那么,还有几百双价格在几百元一双的鞋子窝在手里:干,可能还要赔下去.进退难舍,他拿不准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 我问他当地的消费能力怎么样?追逐时尚产品的人多不多?这位读者告诉我,他们那里 ...

  • 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
  • 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一: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1629字) 近期我读了一本叫<草房子>的书,那是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的一本最有名的儿童小说. 这是一本内容十分丰富的书,讲述的是小男孩桑桑在小乡村里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生活的故事.这本书主要写了秃-鹰.小白船这几个人物.秃-鹰是一个秃头的乐天派,小 ...

  • 俗世奇人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刷子李 冯骥才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 ...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教案课题[去年的树]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教案 课题<去年的树> 执教者:王彩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 ...

  • 阴部出现白点是什么病?
  • 我们都知道对于女性来说最容易得的就是妇科疾病,当我们发现阴部有异常,那就是妇科疾病的表现.妇科病有很多种,而且病症也不同,大部分女性发现自己的了妇科病就会很担心惊慌害怕,乱用药.这样做只会耽误病情影响病情恶化.下面我们就说下阴部出现白点是什么病因. [阴部出现白点是什么病?]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