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第一章、数列

一、基本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3、数列分类: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a n +1-a n >0 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a n +1-a n

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

的数列.

4、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a n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5、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二、等差数列

1、定义:(1)文字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

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2)符号表示:a n -a n -1=d (n ≥2) 或a n +1-a n =d (n ≥1)

2、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是a 1,公差是d ,则a n =a 1+(n -1)d .

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 n =a m +(n -m )d ;②d =通项公式特点:a n =d n +(a 1-d )

a n =kn +m ,(k , m 为常数) 是数列{a n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a n -a m n -m

3、等差中项

若三个数a ,A,b 组成等差数列,则A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b =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即a 、b 、c 成等差数列b =4、等差数列{a n }的基本性质(其中m , n , p , q ∈N )

*

a +c 2

,则

a +c 2

(1)若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 (2)a n -a m =(n -m ) d (3)2a n =a n -m +a n +m

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

公式:①S n =

n (a 1+a n )

2

d 2

2

;②S n =na 1+

d 2

n (n -1)2

d .

公式特征:S n =n +(a 1-

) n 是一个关于n 且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形式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

①若项数为2n (n ∈N*),则S 2n =n (a n +a n +1),且S 偶-S 奇=nd ,

S 奇S 偶

=a n a n +1=

n n -1

②若项数为2n -1(n ∈N*),则S 2n -1=(2n -1)a n ,且S 奇-S 偶=a n ,(其中S 奇=na n ,S 偶=(n -1)a n ). ③S n ,S 2n -S n ,S 3n -S 2n 成等差数列. 6、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

①定义法:a n +1-a n =d (常数)(n ∈N )⇒{a n }是等差数列

S 奇S 偶

②中项法:2a n +1=a n +a n +2③通项公式法:a n =kn +b

(n ∈N ) ⇒{a n }是等差数列

*

(k , b 为常数) ⇒{a n }是等差数列

(A , B 为常数) ⇒{a n }是等差数列

2

④前n 项和公式法:S n =An +Bn

三、等比数列

1、定义:(1)文字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

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2)符号表示:

2、通项公式

n -1

(1)、若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是a 1,公比是q ,则a n =a 1q .

a n +1a n

=(q 常数)

n -m n -m

=(2)、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 n =a m q ;②q

a n a m

3、等比中项:在a 与b 中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

等比中项.若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注意:a 与b 的等比中项可能是±G 。

2

4、等比数列性质

若{a n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则a m ⋅a n =a p ⋅a q ; 若{a n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则a n =a p ⋅a q .

2

5、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的公式:

⎧na 1(q =1)

(1)公式:S n =⎨a (1-q n )a -a q .

11n

=(q ≠1)⎪

1-q ⎩1-q

(2)公式特点:s n =

a 11-q

(1-q )=k (1-q

n

n

n

) =A -Aq

(3)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则

S 偶S 奇

=q .

n

②S n +m =S n +q ⋅S m .③S n ,S 2n -S n ,S 3n -S 2n 成等比数列(S n ≠0).

6、等比数列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

a n +1a n

2

=q (常数)⇒{a n }为等比数列;

②中项法:a n +1=a n ⋅a n +2

n

③通项公式法:a n =k ⋅q

(a n ≠0) ⇒{a n }为等比数列;

(k , q 为常数)⇒{a n }为等比数列;

n

④前n 项和法:S n =k (1-q ) (k , q 为常数)⇒{a n }为等比数列。

四、求通项公式方法

①观察、归纳、猜想法求数列通项 S 1⎧

②应用a n =⎨

⎩S n -S n -1

(n =1) (n ≥2)

求数列通项

注意: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

③累加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a n +1=a n +f (n ) 用累加法 ④累乘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a n +1=a n f (n ) 用累乘法 ⑤转化为等差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a n +1=

m n p a n +m

(m 、p 为常数)

⑥转化为等比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a n +1=pa n +q 。

五、求前n 项和公式方法

①公式法:若数列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直接应用求和公式 ②倒序相加法:若数列首尾两项和有规律

③乘比错位相加法:通项公式为c n =a n b n (其中a n 为等差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 ④裂相求和法:通项公式为b n =⑤分组求和

k a n a n +1

=k (1-

1a n +1

) (a n 为等差数列)

d a n

第二章、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B、C 的对边,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a sin A

=

b sin B

=

c sin C

=2R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 =2R sin A,b =2R sin B,c =2R sin C ; ②

sin A=

a 2R

sin B=

b 2R

=

sin C =

c 2R

;③a :b :c =sin A:sin B:sin C ;

b sin B

=

c sin C .

a +b +c a sin A

④sin A+sin B+sin C 3、定理应用范围:

=

(1)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2)已知两角及一边 4、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解的个数判断

已知边a,b 和∠A

a

无解

a=CH=bsinA仅有一个解

CH=bsinA

12

ac sin B.

5、三角形面积公式:S ∆ABC =

12

bc sin A=

12

ab sin C =

二、余弦定理

1、余弦定理:在∆ABC 中,有a =b +c -2bc cos A,b =a +c -2ac cos B,

c =a +b -2ab cos C .

222b +c -a

2bc

2

2

2

2

2

2

2

2

2

2、、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 A=

cos B=

222

a +c -b

2ac

,cos C =

222a +b -c

2ab

3、余弦定理应用范围:

(1)已知三边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边及一角)

4、射影定理:a =b cos C +c cos B , b =a cos C +c cos A , c =a cos B +b cos A 三、常用公式及结论

1、设a 、b 、c 是∆ABC 的角A、B、C 的对边,则:

①若a +b =c ,则C =90;②若a +b >c ,则C 90.

2

2

2

222 222

2、大边对大角A>Ba>bsinA>sinB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Sin

A +B +C =π ,

A +B +C

2

=

π

2

, ⎛⎝

A +B 2⎫

=

π

2

-

C

⎛A +B ⎫⎛C ⎫

Cos ⎪=Sin ⎪

⎝2⎭⎝2⎭2

(A +B )

=Sin C

() Cos (A +B )

=-C os C

() Sin A +B ⎪

2

⎛C ⎫

=C os ⎪⎭⎝2⎭

Sin 2α=2Sin αC os α;tan 2α=

2tan α1-tan α

2222

C os 2α=2C os α-1=1-2Sin α=C os α-Sin α

4、二倍角公式:

S in S in C o s

(α+β)(α-β)(α+β)

=S in αC o s β+C o s αS in β , S=S in αC o s β-C o s αS in β , S=C o s αC o s β-S in αS in β , C

(α+β) (α-β)

(α+β)

C o s (α-β)=C o s αC o s β)=

+S in αS in β , C

5、两角的和与差公式:

tan (α+β

(α-β)

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 T

(α+β)

tan

(α-β)

tan α-tan β1+tan tan , T

(α-β)

6、辅助角公式

y =aSin α+bC os α=

(α+ϕ)(, 其中tan ϕ=

b a

第三章、不等式

一、比较大小及不等式性质

1、比较大小依据:a -b >0⇔a >b ;a -b =0⇔a =b ;a -b

理化、因式分解等)③定号 作商法:

当a >0, b >0时

a b

>1⇔a >b ,

a b

=1⇔a =b ,

a b

3、不等式的性质: ①a >b ⇔b b , b >c ⇒a >c ; ③a >b ⇒a +c >b +c ;④a >b , c >0⇒ac >bc ,a >b , c b , c >d ⇒a +c >b +d ;⑥a >b >0, c >d >0⇒ac >bd ; ⑦

a >b >0⇒a >b

n

n

(n ∈N, n >

1);⑧a >b >0⇒

>

n ∈N, n >1)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解法步骤:⑴确定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根

⑵作出对应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⑶由函数图象写出相应不等式的解集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a >0

2

ax +bx +c >0(a ≠0)恒成立条件∆

2

=b -4ac

a

ax

2

+bx +c

2

-4ac

4、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分类讨论:①二次项系数②相应方程是否有根③两根的大小 5、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 分析思路:

x 12a

x 22a

求根公式法:

韦达定理法:①判别式②两根之和③两根之积

函数图象法:①判别式②对称轴位置③区间端点函数值

基本类型与相应方法: 设 f (x ) =ax

2

+bx +c (a ≠0) ,则方程f (x ) =0的实根分布的基本类型及相应方法如下表:

三、基本不等式

1、a 、b 是两个正数,则何平均数.

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a >0,b >0,则a +b ≥a +b 2

a +b 2

称为正数a 、b 称为正数a 、b 的几

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a +b ≥2ab (a , b ∈R );②ab ≤

2

2

2

2

2

2

a +b 2

22

(a , b ∈R );

⎛a +b ⎫

③ab ≤ ⎪

⎝2⎭

(a >0, b >0);④

a +b 2

⎛a +b ⎫≥ ⎪⎝2⎭

(a , b ∈R ).

4、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设x 、y 都为正数,则有

(1)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

s 4

2

(2)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

y 取得最小值注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条件:① 正 ② 定 ③ 相等 5、对号函数图像性质

y =ax +

b x

(a , b >0) 的图像与性质:

(1)定义域:{x |x ≠0};

(2

)值域:{y |y ≥或y ≤-; (3)奇偶性:奇函数; (4

)单调性:在区间(-∞, 在区间(0,

和+∞) 上是增函数,

0) 上为减函数;

(5)渐近线:以y 轴和直线y =ax 为渐近线;

和[(6)图象:如右图所示

五、简单线性规划 1、基本概念

①、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②、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③、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 和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 , y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 , y )构成的集合.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1) 一般, 二元一次不等式Ax +By +C >0在平面区域中,表示直线Ax +By +C =0某一侧的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开半平面) ,且不含边界线.不等式Ax +By +C ≥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线(闭半平面) .

(2) 由几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指各个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3、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①可在直线Ax +By +C =0的某一侧任取一点,一般取特殊点(x 0,y 0) ,从Ax 0+By 0+C 的正(或负) 来判断Ax +By +C >0(或Ax +By +C <0) 所表示的区域.当C ≠0时,常把原点(0,0) 作为特殊点.

②也可以利用如下结论判断区域在直线哪一侧:

(ⅰ)y >kx +b 表示直线上方的半平面区域;y <kx +b 表示直线下方的半平面区域. (ⅱ)B >0时,Ax +By +C >0表示直线上方区域;Ax +By +C <0表示直线下方区域; B <0时,Ax +By +C <0表示直线上方区域;Ax +By +C >0表示直线下方区域. 4.简单线性规划

(1) 基本概念:

目标函数:关于x ,y 的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函数,如z =x +y ,z =x 2+y 2等. 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的变量所满足的不等式组.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关于变量的一次函数.

线性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关于变量的一次不等式(或等式) .

线性规划问题: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点的坐标,称为问题的最优解.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 称为可行解. 可行域: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称为可行域. (2) 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分析并将已知数据列出表格; ②确定线性约束条件; ③确定线性目标函数; ④画出可行域;

⑤利用线性目标函数,求出最优解;

⑥实际问题需要整数解时,应适当调整确定最优解.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第一章、数列

一、基本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3、数列分类: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a n +1-a n >0 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a n +1-a n

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

的数列.

4、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a n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5、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二、等差数列

1、定义:(1)文字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

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2)符号表示:a n -a n -1=d (n ≥2) 或a n +1-a n =d (n ≥1)

2、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是a 1,公差是d ,则a n =a 1+(n -1)d .

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 n =a m +(n -m )d ;②d =通项公式特点:a n =d n +(a 1-d )

a n =kn +m ,(k , m 为常数) 是数列{a n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a n -a m n -m

3、等差中项

若三个数a ,A,b 组成等差数列,则A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b =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即a 、b 、c 成等差数列b =4、等差数列{a n }的基本性质(其中m , n , p , q ∈N )

*

a +c 2

,则

a +c 2

(1)若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 (2)a n -a m =(n -m ) d (3)2a n =a n -m +a n +m

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

公式:①S n =

n (a 1+a n )

2

d 2

2

;②S n =na 1+

d 2

n (n -1)2

d .

公式特征:S n =n +(a 1-

) n 是一个关于n 且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形式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

①若项数为2n (n ∈N*),则S 2n =n (a n +a n +1),且S 偶-S 奇=nd ,

S 奇S 偶

=a n a n +1=

n n -1

②若项数为2n -1(n ∈N*),则S 2n -1=(2n -1)a n ,且S 奇-S 偶=a n ,(其中S 奇=na n ,S 偶=(n -1)a n ). ③S n ,S 2n -S n ,S 3n -S 2n 成等差数列. 6、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

①定义法:a n +1-a n =d (常数)(n ∈N )⇒{a n }是等差数列

S 奇S 偶

②中项法:2a n +1=a n +a n +2③通项公式法:a n =kn +b

(n ∈N ) ⇒{a n }是等差数列

*

(k , b 为常数) ⇒{a n }是等差数列

(A , B 为常数) ⇒{a n }是等差数列

2

④前n 项和公式法:S n =An +Bn

三、等比数列

1、定义:(1)文字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

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2)符号表示:

2、通项公式

n -1

(1)、若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是a 1,公比是q ,则a n =a 1q .

a n +1a n

=(q 常数)

n -m n -m

=(2)、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 n =a m q ;②q

a n a m

3、等比中项:在a 与b 中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

等比中项.若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注意:a 与b 的等比中项可能是±G 。

2

4、等比数列性质

若{a n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则a m ⋅a n =a p ⋅a q ; 若{a n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则a n =a p ⋅a q .

2

5、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的公式:

⎧na 1(q =1)

(1)公式:S n =⎨a (1-q n )a -a q .

11n

=(q ≠1)⎪

1-q ⎩1-q

(2)公式特点:s n =

a 11-q

(1-q )=k (1-q

n

n

n

) =A -Aq

(3)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则

S 偶S 奇

=q .

n

②S n +m =S n +q ⋅S m .③S n ,S 2n -S n ,S 3n -S 2n 成等比数列(S n ≠0).

6、等比数列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

a n +1a n

2

=q (常数)⇒{a n }为等比数列;

②中项法:a n +1=a n ⋅a n +2

n

③通项公式法:a n =k ⋅q

(a n ≠0) ⇒{a n }为等比数列;

(k , q 为常数)⇒{a n }为等比数列;

n

④前n 项和法:S n =k (1-q ) (k , q 为常数)⇒{a n }为等比数列。

四、求通项公式方法

①观察、归纳、猜想法求数列通项 S 1⎧

②应用a n =⎨

⎩S n -S n -1

(n =1) (n ≥2)

求数列通项

注意: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

③累加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a n +1=a n +f (n ) 用累加法 ④累乘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a n +1=a n f (n ) 用累乘法 ⑤转化为等差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a n +1=

m n p a n +m

(m 、p 为常数)

⑥转化为等比法:若递推关系式形式为a n +1=pa n +q 。

五、求前n 项和公式方法

①公式法:若数列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直接应用求和公式 ②倒序相加法:若数列首尾两项和有规律

③乘比错位相加法:通项公式为c n =a n b n (其中a n 为等差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 ④裂相求和法:通项公式为b n =⑤分组求和

k a n a n +1

=k (1-

1a n +1

) (a n 为等差数列)

d a n

第二章、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B、C 的对边,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a sin A

=

b sin B

=

c sin C

=2R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 =2R sin A,b =2R sin B,c =2R sin C ; ②

sin A=

a 2R

sin B=

b 2R

=

sin C =

c 2R

;③a :b :c =sin A:sin B:sin C ;

b sin B

=

c sin C .

a +b +c a sin A

④sin A+sin B+sin C 3、定理应用范围:

=

(1)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2)已知两角及一边 4、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解的个数判断

已知边a,b 和∠A

a

无解

a=CH=bsinA仅有一个解

CH=bsinA

12

ac sin B.

5、三角形面积公式:S ∆ABC =

12

bc sin A=

12

ab sin C =

二、余弦定理

1、余弦定理:在∆ABC 中,有a =b +c -2bc cos A,b =a +c -2ac cos B,

c =a +b -2ab cos C .

222b +c -a

2bc

2

2

2

2

2

2

2

2

2

2、、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 A=

cos B=

222

a +c -b

2ac

,cos C =

222a +b -c

2ab

3、余弦定理应用范围:

(1)已知三边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边及一角)

4、射影定理:a =b cos C +c cos B , b =a cos C +c cos A , c =a cos B +b cos A 三、常用公式及结论

1、设a 、b 、c 是∆ABC 的角A、B、C 的对边,则:

①若a +b =c ,则C =90;②若a +b >c ,则C 90.

2

2

2

222 222

2、大边对大角A>Ba>bsinA>sinB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Sin

A +B +C =π ,

A +B +C

2

=

π

2

, ⎛⎝

A +B 2⎫

=

π

2

-

C

⎛A +B ⎫⎛C ⎫

Cos ⎪=Sin ⎪

⎝2⎭⎝2⎭2

(A +B )

=Sin C

() Cos (A +B )

=-C os C

() Sin A +B ⎪

2

⎛C ⎫

=C os ⎪⎭⎝2⎭

Sin 2α=2Sin αC os α;tan 2α=

2tan α1-tan α

2222

C os 2α=2C os α-1=1-2Sin α=C os α-Sin α

4、二倍角公式:

S in S in C o s

(α+β)(α-β)(α+β)

=S in αC o s β+C o s αS in β , S=S in αC o s β-C o s αS in β , S=C o s αC o s β-S in αS in β , C

(α+β) (α-β)

(α+β)

C o s (α-β)=C o s αC o s β)=

+S in αS in β , C

5、两角的和与差公式:

tan (α+β

(α-β)

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 T

(α+β)

tan

(α-β)

tan α-tan β1+tan tan , T

(α-β)

6、辅助角公式

y =aSin α+bC os α=

(α+ϕ)(, 其中tan ϕ=

b a

第三章、不等式

一、比较大小及不等式性质

1、比较大小依据:a -b >0⇔a >b ;a -b =0⇔a =b ;a -b

理化、因式分解等)③定号 作商法:

当a >0, b >0时

a b

>1⇔a >b ,

a b

=1⇔a =b ,

a b

3、不等式的性质: ①a >b ⇔b b , b >c ⇒a >c ; ③a >b ⇒a +c >b +c ;④a >b , c >0⇒ac >bc ,a >b , c b , c >d ⇒a +c >b +d ;⑥a >b >0, c >d >0⇒ac >bd ; ⑦

a >b >0⇒a >b

n

n

(n ∈N, n >

1);⑧a >b >0⇒

>

n ∈N, n >1)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解法步骤:⑴确定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根

⑵作出对应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⑶由函数图象写出相应不等式的解集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a >0

2

ax +bx +c >0(a ≠0)恒成立条件∆

2

=b -4ac

a

ax

2

+bx +c

2

-4ac

4、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分类讨论:①二次项系数②相应方程是否有根③两根的大小 5、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 分析思路:

x 12a

x 22a

求根公式法:

韦达定理法:①判别式②两根之和③两根之积

函数图象法:①判别式②对称轴位置③区间端点函数值

基本类型与相应方法: 设 f (x ) =ax

2

+bx +c (a ≠0) ,则方程f (x ) =0的实根分布的基本类型及相应方法如下表:

三、基本不等式

1、a 、b 是两个正数,则何平均数.

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a >0,b >0,则a +b ≥a +b 2

a +b 2

称为正数a 、b 称为正数a 、b 的几

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a +b ≥2ab (a , b ∈R );②ab ≤

2

2

2

2

2

2

a +b 2

22

(a , b ∈R );

⎛a +b ⎫

③ab ≤ ⎪

⎝2⎭

(a >0, b >0);④

a +b 2

⎛a +b ⎫≥ ⎪⎝2⎭

(a , b ∈R ).

4、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设x 、y 都为正数,则有

(1)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

s 4

2

(2)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

y 取得最小值注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条件:① 正 ② 定 ③ 相等 5、对号函数图像性质

y =ax +

b x

(a , b >0) 的图像与性质:

(1)定义域:{x |x ≠0};

(2

)值域:{y |y ≥或y ≤-; (3)奇偶性:奇函数; (4

)单调性:在区间(-∞, 在区间(0,

和+∞) 上是增函数,

0) 上为减函数;

(5)渐近线:以y 轴和直线y =ax 为渐近线;

和[(6)图象:如右图所示

五、简单线性规划 1、基本概念

①、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②、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③、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 和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 , y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 , y )构成的集合.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1) 一般, 二元一次不等式Ax +By +C >0在平面区域中,表示直线Ax +By +C =0某一侧的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开半平面) ,且不含边界线.不等式Ax +By +C ≥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线(闭半平面) .

(2) 由几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指各个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3、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①可在直线Ax +By +C =0的某一侧任取一点,一般取特殊点(x 0,y 0) ,从Ax 0+By 0+C 的正(或负) 来判断Ax +By +C >0(或Ax +By +C <0) 所表示的区域.当C ≠0时,常把原点(0,0) 作为特殊点.

②也可以利用如下结论判断区域在直线哪一侧:

(ⅰ)y >kx +b 表示直线上方的半平面区域;y <kx +b 表示直线下方的半平面区域. (ⅱ)B >0时,Ax +By +C >0表示直线上方区域;Ax +By +C <0表示直线下方区域; B <0时,Ax +By +C <0表示直线上方区域;Ax +By +C >0表示直线下方区域. 4.简单线性规划

(1) 基本概念:

目标函数:关于x ,y 的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函数,如z =x +y ,z =x 2+y 2等. 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的变量所满足的不等式组.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关于变量的一次函数.

线性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关于变量的一次不等式(或等式) .

线性规划问题: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点的坐标,称为问题的最优解.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 称为可行解. 可行域: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称为可行域. (2) 用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分析并将已知数据列出表格; ②确定线性约束条件; ③确定线性目标函数; ④画出可行域;

⑤利用线性目标函数,求出最优解;

⑥实际问题需要整数解时,应适当调整确定最优解.


相关内容

  •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程
  • 全集 评分: 0.81(很差)分 视频类型: 人气:32291次点播 更新时间:2015-03-06 19:16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程详情 在线播放和下载地址: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在线观看和下载 ]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1)1-1立体几何--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免费)科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1 ...

  •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模块不同顺序的教学之我见
  •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模块不同顺序的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高中数学已实施了7年,我对必修模块不同顺序的教学会带来的问题和各自的利弊进行了多次反思,据悉北京海淀区等不少地区对模块的顺序1.2.3.4.5做了一下调整,他们的顺序是按照必修的1.4.5.2.3的顺序进行的,我个人认为按1.4.5.2.3的顺序来教 ...

  • 河北省普通高中数学
  • 河北省普通高中<数学>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切 ...

  • 论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及其在新课标中的体现
  • 论"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及其在新课标中的 体现 (许昌市第三初级中学 赵永) 1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爆发了一场数学改革的运动, 人们称之为"克莱茵---贝利"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 克莱茵写了<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主张加强函数和 ...

  •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2010
  • 工程力学专业 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执行单位: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2010年入学适用 四 年制本科生 一. 类别或专业 工程力学 二. 包含专业 工程力学 三. 专业设置简介 工程力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研究工程中具有共性的各种力学问题.近代计算机技术和近代实验技术的应用,使工程力学增强了解决 ...

  • 权威发布||河南2015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敲定,范围.时间都在这儿
  • 11月3日,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2015级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10个学科的考试将分两期进行.一起来了解具体内容! 按照规定 我省凡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2015级在校学生 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个学科考试安排在2017年1月6日~8日: ...

  • 四川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必修5和必修2)
  • 四川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 教学基本要求 数 学 5 本模块的内容包含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

  • 2016级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专业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培 养 方 案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 通信工程学院制定 2016 年 8月 学院负责人:李光球 专业负责人:李光球.姚英彪 通信工程专业 学科门类 类 别 专业名称 ...

  • 清华计算机系本科的主要课程
  • 清华计算机系本科的主要课程 清华计算机系本科的主要课程 必 修 计 划 表 开课学年 开课学期 课程号 课程名 学分 学时 考试类型 是否双学位 课程属性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高档课标志 1 秋 00780091 大学生音乐知识与欣赏 1 32 考查 任选 本科 一般 1 秋 10610082 中国 ...

  • 14思政臧汉双语课程设置方案(9.14)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藏汉双语方向)专业 课程设置方案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藏汉双语方向) 专业代码:0305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上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藏汉双语功底,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