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根据《关于在“十五”期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蓟县教研室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为期三年的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已如期结题,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确立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我们明确了这轮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落实这些先进的理念和任务,就必须转变原有的一些教学理念,改革障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这轮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这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淡化学科界限;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逻辑延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任务:

1.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3.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4.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要坚持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江泽民总书记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6月起批准立项到2004年7月结束,研究时间持续3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确定实验校和子课题,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个月时间,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并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和筛选,把全县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确定划分为不同层次课题研究试验校。批准实验校根据本身教育资源确定子课题,撰写可行性课题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研究论证,并及时掌握子课题校研究进展情况。2001年6月,结合蓟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蓟县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蓟县中小学、职校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实施意见》。在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中,倡导全县各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落后的教学结构,构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2002年4月-5月,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适合我县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如县教研室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擂鼓台中学的“立体效应”型教学模式;马伸桥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等包括各学段各学科多个课堂教学模式,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对全县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县教研室中心课题组组织了全县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动,会上有8所学校的8个子课题组,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学校将开题一年来研究进展情况及撰写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交流,并把这些典型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向全县推广,推动了蓟县中小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002年5月-6月,根据全县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下发了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推动了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开展。通过在全县中小学、职校广泛开展此项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正确处理了“五个关系”:即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教科研与教师学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关系,教学改革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深入开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维方式的“四基”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邀请北京三十五中特级教师、教科室主任顾义群讲授“双主教学”理论与实践。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学科教研员为全县中小学领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8场,举行新大纲、新教材辅导、六年级教材教法和高中会考专场辅导16场,有的学科结合辅导与讲座,还展示了的创新教育优秀课。对干部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领导和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课题组成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时了解了全国各地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县教研室又组织全县的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山东临淄、江苏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学访,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认真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根据我县城乡教育差异,课题组成员可根据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的要求,指导和探索各学段、各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在教研室“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的大模式下积极创建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的“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高中语文的“立体效应”模式,中学语文、数学的“协作实践、点拨反馈”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人为本,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还通过研究课、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促进全县中小学任课教师掌握《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引导教师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要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整体优化,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贯彻《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新知识、新事物,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03年4月中旬,全国首届“和谐杯”新课程理念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我县举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县也推选了一批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参评,对我县中小学今后开展的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讲课比赛,也是总结交流课题成果和经验的研讨会,又是一次聆听专家、学者讲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上课、评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报告会。为我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提供了一次向参加优质课评选的各省市兄弟学校教师学习的好机会,提升我县干部教师新课程理念,推动我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2003年6月上旬,我们先后邀请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专家为我们教研员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并把课改系列讲座内容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乡镇教委和国办校,供基层校领导和教师学习。暑期我们又举办了以新课改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2003年8月初,对小学业务校长进行培训,举办专家讲座,并分别对小学各学科参加新课改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段学科教研员深入各乡镇、国办中小学的课题实验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反馈,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2003年下半年,重点研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实施办法。我们进行了区域性教研,分别组织了上仓片,下仓片,邦均镇片,下营片,擂鼓台片等乡镇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观摩课、研讨课和典型课活动,从中总结经验,确立适合我县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并择优向全县推广。

在分片教研,典型课引路的基础上,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进行研讨,对课堂教学及其模式进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应情况,最后进一步确立了我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科教学创新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同时制定了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教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教师四大方面。

为巩固实验成果,肯定实验者的成绩,我们对点校的实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采取了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深入课堂,师生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价,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阶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征集和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

在前两个实验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工作。中小学各学段教研员深入基层校开展听课调研,特别是深入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集中解决在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毕业班教学管理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到一所学校,分别召开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听推门课,然后与学校领导反馈意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召开座谈会二百多次。听课一千多节,听课教研中,发现典型课给予推广,举办各学段学科教学观摩课二十八节。认真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课堂评价标准》,检查各基层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第五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自评互评情况,指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各学科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总结出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教学成果,创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精神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典型课例向全县推广,推动蓟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蓟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面上水平。

蓟县康各庄中学承担的子课题《构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构建了预习、检测、解疑、总结规律、反馈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现了“四转变”,即:教学思想上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本;教学方法上变结论教学为发现探索;教学手段上变单一传统教学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评价上变区分为激励。学校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下营镇初级中学生物学科承担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效果。传统的生物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生物教师孙凤同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把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方法。他带领学生对山区可食性植物进行认真调查,走遍了蓟县北部山区,总面积1350km2,进入过170多个自然村,访问了上千人,对23种野菜进行了vc含量鉴定,采集制作植物标本153件,制作昆虫标本76种(20盒),学生小论文110篇,搜集编写菜谱180种,编写药膳37种,总结各种治虫方法30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以野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了解了野菜采集、运输、浅加工等实用技术。

开展了“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对北部山区的基本概括、农林果的分布状况、虫灾频繁的原因、农林果害虫种类、习性、栖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写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学处和县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两个研究课题:“蓟县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调查”和“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的种类调查与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五单位作为“种子方案”推荐到 “国家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资源管理库”。天津市教委中学处的领导参观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展览后,当场做出由市教委中学处出资金,包销售,出书的决定。《下营镇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一书向全市发行。

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营中学《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纪实》一文获“新世纪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天津市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调查报告》一文获“双成果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学科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获“新世纪杯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学成果,还有三篇论文被评为县级一等奖。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小学数学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鱼儿乔迁新居时,在哪个物体中最舒适、最宽敞。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鱼缸后,让学生先观察,再往鱼缸里倒水,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尝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为核心的“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 “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新世纪、我能行”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地理课《大气的垂直分层》,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6、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三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新的事物,有试图用各种新的创造技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县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市中、高考等大型考试中,我县的高考一次上线率、重点率名列农口五县第一,其他各种考试也始终名列前茅。会考合格率达99%、优秀率达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小学学段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作为重点来研究,把它看成是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小学各学科实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一个加强”:即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学习情感与创新的培养。小学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测试与学习情感考查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平时测评与终结性测评相结合,达到分项检测与综合评价相统一,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确定试验校和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新教材试教、学科教学评价和创新教育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知识、技能、学习情感专题研究,在建立小学考查学科“分项检测、等级评价”的基础上,拟定了《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对考查学科的检测内容、方法、要求和标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评价重视知识、能力的评价,更注重学习情感的评价。加强对小学考试学科的管理与指导,改革监控和评价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经过研究探索,实践运用,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逐渐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之后,我们又深入基层校进行调研,进一步掌握教学评价方案在学校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善《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完成《蓟县小学考试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试行稿)的修订工作,使小学有关学科的教学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创造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模式,撰写了大批有价值的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中,我们征集了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城区、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等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撰写的论文、经验等100多篇,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80多份。教研室中心课题组举行了课题结题总结报告会。以总结汇报、经验交流,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和优秀课展示的形式举行全县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推广课题实验经验。

中小学各学科已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构建多个教学模式,涌现了多个有实用价值典型课例。

高中学科创建的语文“联想拓展作文”教学模式;化学“导学—探究”化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政治“三自一导”教学法;蓟州中学的“双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杨家楼中学《地理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问题——猜想——探究——应用”教学模式;“异步目标,导学模式”;官庄镇教委的《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题,以思维规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城关镇中学的《加强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小学学科创建了“协作实践,点拨反馈”,“以读代讲,感悟教学”,“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城关小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策略的研究》。

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有一大批论文、经验发表和获奖:

2003在市教研室教研信息化工作汇报会上夏守山主任以《搞好教研网络建设,开展好网上教研》为题,向市教研室领导和汇报了蓟县教研室在“非典”时期开展网上教研的经验;

2003、7在天津市教研信息化工作推动会上,张秋亮以《技术提升教研,创新决胜未来》为题,向全市各区县教研室介绍了蓟县教研室开展信息化教研的经验;

2004年《天津教育》第一期,将以《北方风来满眼春——走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蓟县教研工作》为题,从领导重视、教研员职能转变、课改培训、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等方面报道蓟县教研室的认真搞好新课程实验的做法和经验。

刘晓英、赵永华执笔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获2003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一等奖;

牛士诚、于俊文、邵焕芝合写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与认识》刊登在2003年7—8期《天津教育》上。

邵焕芝撰写的《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或2001年素质教育新世纪论坛征文市级二等奖;《实施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获2002年市教育学会综合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

高中化学教研员李忠《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获2003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二等奖;

初中“异步目标,导学模式”被收录在市教科院、蓟县教育局联合主编的《走进教科研》一书;

初中英语教研员吴守利《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探索》被收录在张建昌主编的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一书中。

五、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这一领域,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我们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和大的提高。今后,我们要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学会的领导下,进一步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天津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根据《关于在“十五”期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蓟县教研室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为期三年的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已如期结题,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确立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我们明确了这轮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落实这些先进的理念和任务,就必须转变原有的一些教学理念,改革障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这轮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这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淡化学科界限;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逻辑延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任务:

1.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3.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4.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要坚持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江泽民总书记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6月起批准立项到2004年7月结束,研究时间持续3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确定实验校和子课题,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个月时间,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并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和筛选,把全县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确定划分为不同层次课题研究试验校。批准实验校根据本身教育资源确定子课题,撰写可行性课题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研究论证,并及时掌握子课题校研究进展情况。2001年6月,结合蓟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蓟县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蓟县中小学、职校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实施意见》。在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中,倡导全县各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落后的教学结构,构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2002年4月-5月,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适合我县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如县教研室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擂鼓台中学的“立体效应”型教学模式;马伸桥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等包括各学段各学科多个课堂教学模式,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对全县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县教研室中心课题组组织了全县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动,会上有8所学校的8个子课题组,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学校将开题一年来研究进展情况及撰写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交流,并把这些典型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向全县推广,推动了蓟县中小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002年5月-6月,根据全县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下发了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推动了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开展。通过在全县中小学、职校广泛开展此项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正确处理了“五个关系”:即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教科研与教师学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关系,教学改革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深入开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维方式的“四基”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邀请北京三十五中特级教师、教科室主任顾义群讲授“双主教学”理论与实践。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学科教研员为全县中小学领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8场,举行新大纲、新教材辅导、六年级教材教法和高中会考专场辅导16场,有的学科结合辅导与讲座,还展示了的创新教育优秀课。对干部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领导和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课题组成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时了解了全国各地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县教研室又组织全县的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山东临淄、江苏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学访,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认真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根据我县城乡教育差异,课题组成员可根据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的要求,指导和探索各学段、各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在教研室“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的大模式下积极创建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的“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高中语文的“立体效应”模式,中学语文、数学的“协作实践、点拨反馈”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人为本,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还通过研究课、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促进全县中小学任课教师掌握《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引导教师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要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整体优化,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贯彻《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新知识、新事物,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03年4月中旬,全国首届“和谐杯”新课程理念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我县举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县也推选了一批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参评,对我县中小学今后开展的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讲课比赛,也是总结交流课题成果和经验的研讨会,又是一次聆听专家、学者讲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上课、评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报告会。为我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提供了一次向参加优质课评选的各省市兄弟学校教师学习的好机会,提升我县干部教师新课程理念,推动我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2003年6月上旬,我们先后邀请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专家为我们教研员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并把课改系列讲座内容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乡镇教委和国办校,供基层校领导和教师学习。暑期我们又举办了以新课改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2003年8月初,对小学业务校长进行培训,举办专家讲座,并分别对小学各学科参加新课改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段学科教研员深入各乡镇、国办中小学的课题实验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反馈,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2003年下半年,重点研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实施办法。我们进行了区域性教研,分别组织了上仓片,下仓片,邦均镇片,下营片,擂鼓台片等乡镇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观摩课、研讨课和典型课活动,从中总结经验,确立适合我县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并择优向全县推广。

在分片教研,典型课引路的基础上,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进行研讨,对课堂教学及其模式进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应情况,最后进一步确立了我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科教学创新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同时制定了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教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教师四大方面。

为巩固实验成果,肯定实验者的成绩,我们对点校的实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采取了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深入课堂,师生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价,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阶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征集和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

在前两个实验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工作。中小学各学段教研员深入基层校开展听课调研,特别是深入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集中解决在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毕业班教学管理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到一所学校,分别召开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听推门课,然后与学校领导反馈意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召开座谈会二百多次。听课一千多节,听课教研中,发现典型课给予推广,举办各学段学科教学观摩课二十八节。认真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课堂评价标准》,检查各基层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第五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自评互评情况,指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各学科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总结出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教学成果,创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精神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典型课例向全县推广,推动蓟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蓟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面上水平。

蓟县康各庄中学承担的子课题《构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构建了预习、检测、解疑、总结规律、反馈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现了“四转变”,即:教学思想上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本;教学方法上变结论教学为发现探索;教学手段上变单一传统教学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评价上变区分为激励。学校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下营镇初级中学生物学科承担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效果。传统的生物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生物教师孙凤同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把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方法。他带领学生对山区可食性植物进行认真调查,走遍了蓟县北部山区,总面积1350km2,进入过170多个自然村,访问了上千人,对23种野菜进行了vc含量鉴定,采集制作植物标本153件,制作昆虫标本76种(20盒),学生小论文110篇,搜集编写菜谱180种,编写药膳37种,总结各种治虫方法30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以野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了解了野菜采集、运输、浅加工等实用技术。

开展了“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对北部山区的基本概括、农林果的分布状况、虫灾频繁的原因、农林果害虫种类、习性、栖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写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学处和县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两个研究课题:“蓟县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调查”和“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的种类调查与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五单位作为“种子方案”推荐到 “国家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资源管理库”。天津市教委中学处的领导参观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展览后,当场做出由市教委中学处出资金,包销售,出书的决定。《下营镇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一书向全市发行。

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营中学《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纪实》一文获“新世纪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天津市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调查报告》一文获“双成果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学科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获“新世纪杯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学成果,还有三篇论文被评为县级一等奖。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小学数学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鱼儿乔迁新居时,在哪个物体中最舒适、最宽敞。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鱼缸后,让学生先观察,再往鱼缸里倒水,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尝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为核心的“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 “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新世纪、我能行”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地理课《大气的垂直分层》,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6、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三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新的事物,有试图用各种新的创造技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县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市中、高考等大型考试中,我县的高考一次上线率、重点率名列农口五县第一,其他各种考试也始终名列前茅。会考合格率达99%、优秀率达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小学学段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作为重点来研究,把它看成是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小学各学科实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一个加强”:即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学习情感与创新的培养。小学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测试与学习情感考查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平时测评与终结性测评相结合,达到分项检测与综合评价相统一,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确定试验校和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新教材试教、学科教学评价和创新教育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知识、技能、学习情感专题研究,在建立小学考查学科“分项检测、等级评价”的基础上,拟定了《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对考查学科的检测内容、方法、要求和标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评价重视知识、能力的评价,更注重学习情感的评价。加强对小学考试学科的管理与指导,改革监控和评价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经过研究探索,实践运用,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逐渐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之后,我们又深入基层校进行调研,进一步掌握教学评价方案在学校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善《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完成《蓟县小学考试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试行稿)的修订工作,使小学有关学科的教学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创造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模式,撰写了大批有价值的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中,我们征集了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城区、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等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撰写的论文、经验等100多篇,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80多份。教研室中心课题组举行了课题结题总结报告会。以总结汇报、经验交流,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和优秀课展示的形式举行全县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推广课题实验经验。

中小学各学科已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构建多个教学模式,涌现了多个有实用价值典型课例。

高中学科创建的语文“联想拓展作文”教学模式;化学“导学—探究”化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政治“三自一导”教学法;蓟州中学的“双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杨家楼中学《地理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问题——猜想——探究——应用”教学模式;“异步目标,导学模式”;官庄镇教委的《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题,以思维规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城关镇中学的《加强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小学学科创建了“协作实践,点拨反馈”,“以读代讲,感悟教学”,“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城关小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策略的研究》。

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有一大批论文、经验发表和获奖:

2003在市教研室教研信息化工作汇报会上夏守山主任以《搞好教研网络建设,开展好网上教研》为题,向市教研室领导和汇报了蓟县教研室在“非典”时期开展网上教研的经验;

2003、7在天津市教研信息化工作推动会上,张秋亮以《技术提升教研,创新决胜未来》为题,向全市各区县教研室介绍了蓟县教研室开展信息化教研的经验;

2004年《天津教育》第一期,将以《北方风来满眼春——走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蓟县教研工作》为题,从领导重视、教研员职能转变、课改培训、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等方面报道蓟县教研室的认真搞好新课程实验的做法和经验。

刘晓英、赵永华执笔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获2003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一等奖;

牛士诚、于俊文、邵焕芝合写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与认识》刊登在2003年7—8期《天津教育》上。

邵焕芝撰写的《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或2001年素质教育新世纪论坛征文市级二等奖;《实施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获2002年市教育学会综合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

高中化学教研员李忠《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获2003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二等奖;

初中“异步目标,导学模式”被收录在市教科院、蓟县教育局联合主编的《走进教科研》一书;

初中英语教研员吴守利《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探索》被收录在张建昌主编的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一书中。

五、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这一领域,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我们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和大的提高。今后,我们要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学会的领导下,进一步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天津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关内容

  •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 ...

  •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立项号 2011XKT-ZXYW112 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 负责人 李静 所在单位 西安铁一中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针对性  有效性    激趣  减负 结题 报告 摘要 本课题题目是<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课题组试图通过这一研究设计出一套针对性强.有效性强.学生喜闻乐 ...

  • 小学教育科研管理条例
  •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师资水平,根据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部分:教科室的工作职责   教科室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育研究机构,它与学校的教导处、德育室并行,负责管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向校长负责,它所布置的工作任务是行政性的,全校的教职工应认真执行。   其 ...

  • 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 一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提出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 ...

  •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 ...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 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1.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 ...

  • [小学生"五小"活动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宜宾县泥溪镇小学校 <小学生"五小"活动实践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前 言 宜宾县教育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长效教育机制建设与实践研究>,确定了<长效教育机制建设与实践研究>的A级子课题4个,B级子课题13 ...

  • 小学科学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郴州市九完小 邓 旭 一课题提出: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 ...

  • 结题评估总结报告
  • 课题<网络环境下, 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结题评估总结报告 巨野县大谢集镇第二中学 贺庆红 巨野县大谢集镇第二中学承担的课题研究<网络环境下, 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于2010年12月15日申报,经大谢集镇第二中学.巨野县教研室.菏泽市教研室逐级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