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丨行为艺术的界限与定义研究

艺术有捷径可走吗?

对行为艺术的界定本身,是否已经违背了行为艺术的真正意义?之所以产生行为艺术,是因为在此之前所有的艺术形式所形成的定义都可能被破坏或挑战,也都应该被破坏和挑战,而行为艺术恰恰就是为挑战和破坏艺术的一切定义而诞生的。因此我们永远无法界定什么是行为艺术和什么不是行为艺术。

但是,如果行为艺术变成了所有的政治行为和日常行为,那么我们也就没有行为艺术可言,或者至少行为艺术的创造性价值和推进文明、反抗霸权和压制的积极作用就无从真正地集中推进和展现。因此,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得到一个结果,而是为行为艺术这个中国的独特的现象进行阶段性研究和总结。

现在有不少中外艺术界行内和行外之人认为,很多利用审美和传播的手段所进行日常行为和政治行为是行为艺术。而我觉得行为艺术因为其方法和日常行为、政治行为之间没有界限,单纯考察其艺术意志或追究其进入艺术圈与否,或者是否具有美感,也许对以物化的作品如绘画雕塑和书法,可以归结为艺术,而利用审美和传播的手段所进行日常行为、政治行为是否可以作为行为艺术成立?探讨各执一词,终无结论。

是否“纯粹的”行为艺术就没有,或者必须拒绝和排斥具有功利目的,以与日常行为和政治行为明确地区别,划清界限?如若深究,任何一个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都是人的问题的变现,只要人的本质具有政治性和利害关系,任何一次行为艺术都难于摆脱政治意义和功利目的。

在行为艺术初创时期,选择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方式,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政治诉求,即反传统和反体制,还暗含着追求其他艺术门类和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性,却暗含对当时的“道德底线”的挑衅,对法律规范的抗议,因为道德可能是统治阶级协调和安定人间的设置,而法律则可能是既得利益集团是维护权力的工具。

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已经让思想变得对存在现实的“司空见惯”,知识在规范中已经异化为权力,以对观念、语言和图像的突破为己任的行为艺术本身的出现就是一种政治。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指向了对行为中的功利程度评判,其实很难衡量。

我们再后退一步,把判断一个具有审美和传播特征的行为是否作为行为艺术,界限设在“此次行为”的直接动机和目的之上,我个人更为倾向于将如何定义行为艺术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的定义范畴。一个是行为艺术与政治行为之间区别的判断,另一个是行为艺术与日常行为之间区别的判断。

第一个定义范畴是防止将政治行为艺术化,这是本雅明最早提出来的一个社会学研究的题目,成为法兰克福学派进行社会批判的重大面向,也就是说,通过权力、媒体和现代复制技术,政治权威会将意识形态艺术化,将专制权力美学化,把他们的政治行为和统治方法利用艺术作为工具,扩大其效果,以达到灌输、影响和宣传的目的。

甚至当这种宣传已经变成一种政治潮流和意识形态的习惯之后,会造成群众暴力,引发群众运动(马尔杜塞,阿伦特),使群众误以为具有道德的正当性,在美学的趋向性(艺术的激情)的激励之下,完成对异己分子和少数人的压迫和残害,进行种族灭绝和阶级斗争。

所谓行为艺术,恰恰相反,它不是功利活动的美学化和艺术化。当然,有些行为艺术的出发点可能有其政治的针对性,但是其作品本身不是政治行为,其政治针对性恰恰是为了抵消和清除某种正在发生的政治行为。因此这个行为根本上是艺术行为,而不再是功利行为,其作用只是引起人们对问题的警醒,只是这种警醒不是通过理论的陈述和知识的证明所能完成的那一部分。

Tik tok Tik tok

艺术有捷径可走吗?

对行为艺术的界定本身,是否已经违背了行为艺术的真正意义?之所以产生行为艺术,是因为在此之前所有的艺术形式所形成的定义都可能被破坏或挑战,也都应该被破坏和挑战,而行为艺术恰恰就是为挑战和破坏艺术的一切定义而诞生的。因此我们永远无法界定什么是行为艺术和什么不是行为艺术。

但是,如果行为艺术变成了所有的政治行为和日常行为,那么我们也就没有行为艺术可言,或者至少行为艺术的创造性价值和推进文明、反抗霸权和压制的积极作用就无从真正地集中推进和展现。因此,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得到一个结果,而是为行为艺术这个中国的独特的现象进行阶段性研究和总结。

现在有不少中外艺术界行内和行外之人认为,很多利用审美和传播的手段所进行日常行为和政治行为是行为艺术。而我觉得行为艺术因为其方法和日常行为、政治行为之间没有界限,单纯考察其艺术意志或追究其进入艺术圈与否,或者是否具有美感,也许对以物化的作品如绘画雕塑和书法,可以归结为艺术,而利用审美和传播的手段所进行日常行为、政治行为是否可以作为行为艺术成立?探讨各执一词,终无结论。

是否“纯粹的”行为艺术就没有,或者必须拒绝和排斥具有功利目的,以与日常行为和政治行为明确地区别,划清界限?如若深究,任何一个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都是人的问题的变现,只要人的本质具有政治性和利害关系,任何一次行为艺术都难于摆脱政治意义和功利目的。

在行为艺术初创时期,选择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方式,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政治诉求,即反传统和反体制,还暗含着追求其他艺术门类和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性,却暗含对当时的“道德底线”的挑衅,对法律规范的抗议,因为道德可能是统治阶级协调和安定人间的设置,而法律则可能是既得利益集团是维护权力的工具。

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已经让思想变得对存在现实的“司空见惯”,知识在规范中已经异化为权力,以对观念、语言和图像的突破为己任的行为艺术本身的出现就是一种政治。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指向了对行为中的功利程度评判,其实很难衡量。

我们再后退一步,把判断一个具有审美和传播特征的行为是否作为行为艺术,界限设在“此次行为”的直接动机和目的之上,我个人更为倾向于将如何定义行为艺术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的定义范畴。一个是行为艺术与政治行为之间区别的判断,另一个是行为艺术与日常行为之间区别的判断。

第一个定义范畴是防止将政治行为艺术化,这是本雅明最早提出来的一个社会学研究的题目,成为法兰克福学派进行社会批判的重大面向,也就是说,通过权力、媒体和现代复制技术,政治权威会将意识形态艺术化,将专制权力美学化,把他们的政治行为和统治方法利用艺术作为工具,扩大其效果,以达到灌输、影响和宣传的目的。

甚至当这种宣传已经变成一种政治潮流和意识形态的习惯之后,会造成群众暴力,引发群众运动(马尔杜塞,阿伦特),使群众误以为具有道德的正当性,在美学的趋向性(艺术的激情)的激励之下,完成对异己分子和少数人的压迫和残害,进行种族灭绝和阶级斗争。

所谓行为艺术,恰恰相反,它不是功利活动的美学化和艺术化。当然,有些行为艺术的出发点可能有其政治的针对性,但是其作品本身不是政治行为,其政治针对性恰恰是为了抵消和清除某种正在发生的政治行为。因此这个行为根本上是艺术行为,而不再是功利行为,其作用只是引起人们对问题的警醒,只是这种警醒不是通过理论的陈述和知识的证明所能完成的那一部分。

Tik tok Tik tok


相关内容

  • 比较文学的定义
  • 比较文学的定义 20世纪末,国内国外的比较文学危机呼声四起,英国比较文学家和翻译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就宣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参见Susan Bassn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 ...

  • 1.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 绪论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一节 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 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研究的另一种途径--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以上三点源于<比较文学简明教程>P1-P10) 4.比较文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比较文 ...

  • 14岁至35岁:当代青年的年龄界限
  • 作者:冷熙亮 中国青年研究 1999年04期 青年概念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产物.我国近二十多年来,随着青年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青年的定义逐步向纵深.全面发展,亦即由生理科学转向心理科学进而转向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方面.但是,学术界对青年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并没有一种权威理论,而是交 ...

  • 医学发展应有伦理界限 材料收集
  • 陈词 经济发展有环境保护的界限,我们中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80年代,我们的经济发展需求导致对能源的大量开发,导致了目前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而目前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虽然经济发展稍有放缓但是在长远利益看来,给予了我们更大的益处.固然在很多事情上,包括我们的医学发展,当我们只看重发展的速度,却往 ...

  • 6.系统动力学理论
  • 6. 系统动力学 系统仿真方法 连续系统仿真方法(状态变量随时间连续变化) �离散系统仿真方法(状态变量只在离散时间点变化) �蒙特卡洛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SD) �--� 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s 大纲 1. 2. 3. 4. 5. 6.系统动力学概论构模原理.方法与模型体系D ...

  • 犯罪概念:刑法之内与刑法之外
  • 王牧 上传时间:2008-12-6 浏览次数:1558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时间  :2008年6月6日 主讲人:王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主持人:刘明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我国刑法学界一直重视对犯罪概念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促进了刑法理论的发展.但是,实 ...

  • 有限时间热力学
  • 有限时间热力学概述 摘要:在概述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产生的基础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特点.研究方法和范围,并介绍了有限时间热力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有限时间热力学:内可逆循环:热机 0 引言 1828年,卡诺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热力学.卡诺的研究表明,工作于高温热源T H 和低温热 ...

  • 盗窃与抢夺的界限
  • 盗窃与抢夺的界限 张明楷 [摘要]从"秘密与公开"角度区分盗窃与抢夺的观点与做法存在诸多缺陷:盗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被害人的意志,采取平和的手段,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的行为:盗窃行为既可以具有秘密性,也可以具有公开性:以对物暴力的方式强夺他人紧密占有的财 ...

  • 超越.超越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 一. 问题的缘起 从广义上说,关于超越以及超越论的思考与讨论应当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经由近代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阐明和梳理,更显突出和重要.它也是理解和把握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以胡塞尔为开端的现象学哲学传统的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口.关于这些,许多专攻康德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