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评价性语言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评价性语言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课堂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但通过一段时间对课程教学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以后,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潮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许多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达、激烈辩驳的时候,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或者教师的评价语言简单的就是“好!”“很好!”“很不错!”“你真棒!”„„至于好在哪里,需不需要完善,答错的同学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得而知。其结果要么让学生一头雾水,要么使学生盲目自信,要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改变以上的局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要具体地,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教学评价语言要饱含情感

情感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没有了情感,一切行为将终止。而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如何,将会直接影响着一切学习行为的兴趣和动力,关系到一堂课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语言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利用语言工具去激活学生的思绪、感觉、体验、潜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的语文

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中运用我们的语言不断提升情感的价值。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饱含满腔的热情。教师最终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应包裹着自己的一片情、一份爱,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教学语言要富于美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二、善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1.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

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地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对于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教师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

2.鼓励个性张扬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

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3.肯定要适度,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评价不能盲目地肯定、激励,要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这时可以这样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信心,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三、合理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直接用形象诉诸于视觉器官,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它能化抽象的概念、情感为具体的、直观的形象,化繁琐的语言文字表达为简单、直观的动作、姿势,易为学生理解和记忆。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体态语言主要表现在眼、手、身的动作上,它们辅助、配合着语言表达,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教学任务。

首先,上课的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频繁的目光接触,并注意教学中眼神的表达。眼神的表达对教育者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受教育者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随着教学的进展,随着

课堂情况的变化,教师要运用适当的眼神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次,手的动作要丰富而多变。一方面要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要流露浓厚的情感,随着课文的需要摸摸学生的头,扶一下肩膀,拉一拉他的手„„从而影响着学生进入课文的语言文字描写的情景之中。这些细腻的动作不但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也体现着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的动作来激励和教育学生。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会快步上前握手祝贺;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看到学生随便讲话,我会把手放在嘴边,做“嘘”的动作,提醒他认真听讲„„

最后,教师不是演员,体态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反复斟酌,要适量和适度,要精炼、简洁、明了,起画龙点睛作用,不能过多和过滥,更不能心血来潮,矫揉造作,分散学生注意力,以至影响整个教学流程。教师要仔细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把体态动作、目光、表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自然、和谐、美观,又有时代性;更要把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驾驭体态语和有声语言这对教学过程中的双翼,不偏废任何一方,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完美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营造一种热烈而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语文评价性语言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课堂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但通过一段时间对课程教学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以后,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潮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许多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达、激烈辩驳的时候,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或者教师的评价语言简单的就是“好!”“很好!”“很不错!”“你真棒!”„„至于好在哪里,需不需要完善,答错的同学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得而知。其结果要么让学生一头雾水,要么使学生盲目自信,要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改变以上的局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要具体地,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教学评价语言要饱含情感

情感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没有了情感,一切行为将终止。而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如何,将会直接影响着一切学习行为的兴趣和动力,关系到一堂课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语言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利用语言工具去激活学生的思绪、感觉、体验、潜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的语文

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中运用我们的语言不断提升情感的价值。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饱含满腔的热情。教师最终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应包裹着自己的一片情、一份爱,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教学语言要富于美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二、善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1.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

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地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对于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教师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

2.鼓励个性张扬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

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3.肯定要适度,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评价不能盲目地肯定、激励,要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这时可以这样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信心,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三、合理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直接用形象诉诸于视觉器官,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它能化抽象的概念、情感为具体的、直观的形象,化繁琐的语言文字表达为简单、直观的动作、姿势,易为学生理解和记忆。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体态语言主要表现在眼、手、身的动作上,它们辅助、配合着语言表达,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教学任务。

首先,上课的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频繁的目光接触,并注意教学中眼神的表达。眼神的表达对教育者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受教育者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随着教学的进展,随着

课堂情况的变化,教师要运用适当的眼神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次,手的动作要丰富而多变。一方面要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要流露浓厚的情感,随着课文的需要摸摸学生的头,扶一下肩膀,拉一拉他的手„„从而影响着学生进入课文的语言文字描写的情景之中。这些细腻的动作不但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也体现着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的动作来激励和教育学生。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会快步上前握手祝贺;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看到学生随便讲话,我会把手放在嘴边,做“嘘”的动作,提醒他认真听讲„„

最后,教师不是演员,体态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反复斟酌,要适量和适度,要精炼、简洁、明了,起画龙点睛作用,不能过多和过滥,更不能心血来潮,矫揉造作,分散学生注意力,以至影响整个教学流程。教师要仔细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把体态动作、目光、表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自然、和谐、美观,又有时代性;更要把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驾驭体态语和有声语言这对教学过程中的双翼,不偏废任何一方,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完美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营造一种热烈而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内容

  • 现代汉语重难点填空题
  • 一. 填空题 1. 语文是( 书面语言 )和(口头语言 )的合称. 2. 语文课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3.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 人文性 )它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4. 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质是(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5语文必须遵循的两律一是(感 ...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

  •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doc
  • 浅谈初中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 姓名: 赵小安 单位:安义县龙津学校 邮编: 330500 联系电话: [1**********] 内容提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摒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 ...

  •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2-9-3 14:58:11 作者:罗昆霞 点击:118 --------------------------------------------------------------------------------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第一节 ...

  • 新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 新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 ...

  • 初中语文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 初中语文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1996年,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 ...

  •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印)
  •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表述: 1.导学与自学 2.研讨与探究 3.总结与评价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表述: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 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模式简单表述为"检查自学--整体感知-- ...

  • 初中语文层级阅读训练
  • 初中语文层级阅读训练 王珂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阅读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电视时,你可能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 ...

  • 从2014中考命题看_语文课程标准_的落实
  • 本版编辑/张志刚 测评 ◆命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从2014中考命题看 筅贾龙弟 (黄姑中学,浙江平湖314203) 文章以2014年中考命题为例,从"由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的语文性看语文教学的根摘要: 本任务"与"由现代文阅读题的设问看中考命题人对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