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评价性语言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课堂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但通过一段时间对课程教学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以后,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潮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许多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达、激烈辩驳的时候,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或者教师的评价语言简单的就是“好!”“很好!”“很不错!”“你真棒!”„„至于好在哪里,需不需要完善,答错的同学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得而知。其结果要么让学生一头雾水,要么使学生盲目自信,要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改变以上的局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要具体地,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教学评价语言要饱含情感
情感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没有了情感,一切行为将终止。而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如何,将会直接影响着一切学习行为的兴趣和动力,关系到一堂课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语言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利用语言工具去激活学生的思绪、感觉、体验、潜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的语文
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中运用我们的语言不断提升情感的价值。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饱含满腔的热情。教师最终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应包裹着自己的一片情、一份爱,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教学语言要富于美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二、善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1.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
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地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对于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教师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
2.鼓励个性张扬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
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3.肯定要适度,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评价不能盲目地肯定、激励,要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这时可以这样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信心,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三、合理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直接用形象诉诸于视觉器官,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它能化抽象的概念、情感为具体的、直观的形象,化繁琐的语言文字表达为简单、直观的动作、姿势,易为学生理解和记忆。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体态语言主要表现在眼、手、身的动作上,它们辅助、配合着语言表达,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教学任务。
首先,上课的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频繁的目光接触,并注意教学中眼神的表达。眼神的表达对教育者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受教育者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随着教学的进展,随着
课堂情况的变化,教师要运用适当的眼神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次,手的动作要丰富而多变。一方面要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要流露浓厚的情感,随着课文的需要摸摸学生的头,扶一下肩膀,拉一拉他的手„„从而影响着学生进入课文的语言文字描写的情景之中。这些细腻的动作不但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也体现着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的动作来激励和教育学生。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会快步上前握手祝贺;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看到学生随便讲话,我会把手放在嘴边,做“嘘”的动作,提醒他认真听讲„„
最后,教师不是演员,体态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反复斟酌,要适量和适度,要精炼、简洁、明了,起画龙点睛作用,不能过多和过滥,更不能心血来潮,矫揉造作,分散学生注意力,以至影响整个教学流程。教师要仔细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把体态动作、目光、表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自然、和谐、美观,又有时代性;更要把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驾驭体态语和有声语言这对教学过程中的双翼,不偏废任何一方,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完美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营造一种热烈而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语文评价性语言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课堂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但通过一段时间对课程教学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以后,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潮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许多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达、激烈辩驳的时候,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或者教师的评价语言简单的就是“好!”“很好!”“很不错!”“你真棒!”„„至于好在哪里,需不需要完善,答错的同学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得而知。其结果要么让学生一头雾水,要么使学生盲目自信,要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改变以上的局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要具体地,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教学评价语言要饱含情感
情感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没有了情感,一切行为将终止。而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如何,将会直接影响着一切学习行为的兴趣和动力,关系到一堂课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语言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利用语言工具去激活学生的思绪、感觉、体验、潜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的语文
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中运用我们的语言不断提升情感的价值。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饱含满腔的热情。教师最终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应包裹着自己的一片情、一份爱,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教学语言要富于美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二、善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1.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
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地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对于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教师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
2.鼓励个性张扬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
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3.肯定要适度,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评价不能盲目地肯定、激励,要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这时可以这样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信心,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三、合理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直接用形象诉诸于视觉器官,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它能化抽象的概念、情感为具体的、直观的形象,化繁琐的语言文字表达为简单、直观的动作、姿势,易为学生理解和记忆。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等。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体态语言主要表现在眼、手、身的动作上,它们辅助、配合着语言表达,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教学任务。
首先,上课的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频繁的目光接触,并注意教学中眼神的表达。眼神的表达对教育者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受教育者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随着教学的进展,随着
课堂情况的变化,教师要运用适当的眼神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次,手的动作要丰富而多变。一方面要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要流露浓厚的情感,随着课文的需要摸摸学生的头,扶一下肩膀,拉一拉他的手„„从而影响着学生进入课文的语言文字描写的情景之中。这些细腻的动作不但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也体现着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的动作来激励和教育学生。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会快步上前握手祝贺;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看到学生随便讲话,我会把手放在嘴边,做“嘘”的动作,提醒他认真听讲„„
最后,教师不是演员,体态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反复斟酌,要适量和适度,要精炼、简洁、明了,起画龙点睛作用,不能过多和过滥,更不能心血来潮,矫揉造作,分散学生注意力,以至影响整个教学流程。教师要仔细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把体态动作、目光、表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自然、和谐、美观,又有时代性;更要把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驾驭体态语和有声语言这对教学过程中的双翼,不偏废任何一方,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完美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营造一种热烈而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