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观后感

《归来》观后感 在看《归来》之前,我看了南方周末对主演陈道明(饰演陆焉识)的访谈。他说得一段话让我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需要这个告诉别人一个东西砸了、坏了,很简单;但是我们把别人砸了的东西,缝上,把它愈合好,这很难,也很伟大。”

我想,这段话也是我观影后的最大体会。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等他再次归来时,冯婉喻已身患重病,再也认不出他,两个人最终原谅了残酷的命运,厮守变老。观看完《归来》后,有意识地将电影与原著作对比。面对小说原著宏大的历史背景,张艺谋将選取了最後三十页,将情节緊扣在家庭,将故事的核心主题瞄准了人性。纵观全片,人性中的宽恕和忍让主题贯穿全片。

没有回忆、没有怨言、没有控诉,这是一个愈合的故事,正如陈道明所说,《归来》旨在愈合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斑斑伤痕。

不论是文革,还是二二八,给民族留下巨大伤痛的事件,后辈该如何看待。揭开伤疤容易,愈合伤口谈何容易。砸碎一件东西容易,要把砸碎的东西一片一片粘起来,还原谈何容易。尽管它完全还原是不可能了,但是还有人坚持去努力地还原,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坏了,一点一点在粘接它,在愈合它。这是电影给我产生的最深远的感动。

三十多年前,“伤痕文学”诞生。我的一个台湾老师曾指出:大陆的伤痕文学总是拖着一条“光明的尾巴”。譬如卢新华的《伤痕》,也有许多伤痕小说被拍成电影,如《牧马人》。有人说,张艺谋为了避免《归来》再遭《活着》的命运,压低嗓门,谨小慎微,不无妥协而又含蓄地控诉着那个时代的创痛。至于对极权灾难的描述,张艺谋找到了一种中庸的普世价值观来包容这个家庭伦理剧。我們可以从影片看出他將沉痛的歷史事件罩上一层温情的面纱。在《归来》隐忍、克制的叙述后面,其实有一个中国家庭伦理被摧毁殆尽的惨痛背景。张艺谋将小说中最沉重的部分剔除,或与心态逐渐平和有关,但无论如何,都是妥协的结果。

然而,真正的好电影与尺度并没有直接关联。虽然做出妥协,但是张艺谋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静水流深的关于等待和爱的故事,并借由小人物的隐忍与坚守反思大时代。 相较小说,电影将陆焉识与冯婉瑜的爱情改编得更加细腻、深刻和感人。他们明

明深爱彼此,然而这种爱却是“错位”的;他们都爱着不爱自己的人,彼此明明就近在眼前,却又无法相认、不可触及。张艺谋不仅放弃了戏剧性,也放弃了他标志性的浓墨重彩的色彩运用。他拍的印象系列,對我而言是一場視覺盛宴,而當他安静地讲述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平静、朴素、哀婉,就如同一杯苦澀的清茶。

《归来》中的影像世界是寡淡的、朴素的,一如物资匮乏的时代,纯粹的色彩却与相依相守的质朴情感相得益彰。白雪覆盖的大地一片纯净,陆焉识用破旧的三轮车接冯婉瑜,脚步声和车轮声被雪地淹没,剩下的只有一对夫妻相守的孤单背影。她等他,每个月的5号都去车站街他,一接就是几十年,也没想过离开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设法唤起她的记忆,等她认出来他的那一天。陆焉识,作为一个归人,成了陪在婉瑜身边的一个无法辨认的替身。这是一场人伦悲剧,在一个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种力量可以凌驾于亲情之上。

《归来》也并不仅仅是一部純粹的爱情片。這種愛情背後是沉重歷史事件。从指导员雨夜的来访与警告,女儿的“断绝关系”与告密,火车站上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冯婉瑜对方师傅的恐怖性记忆等,张艺谋都明确指向那段沉痛的历史。电影凸显了人物

的隐忍、坚守,凸显着爱情的伟大与凄美,也更深刻地反衬出荒谬时代对人与人性的碾压与破坏。那个时代过去了,文革過去了,遭受误解与迫害的人们“归来”了。然而,时代遗留的伤痛却从未消失。从这个角度上,张艺谋也实现了他特有的批判。即便不那麼激進,同樣觸動人心。在这个层面上,《归来》从画面到叙事都同樣精緻,令人動容。影片流露的知识分子审慎的态度,令人回忆起70年代的时代风貌。 《归来》从小说的结尾处起笔。从陆焉识“归来”说起,家已不是家。陆焉识几乎不可能再重建他作为人的完整生活。尽管不可能,但他还是要尽其可能,完成他有尊严的情感生活。陆焉识有情怀、百折不弯,不放弃,更不乞怜。陆焉识对同代人的宽恕和体谅也讓我印象深刻。对于曾经欺负妻子的老方,陆意欲复仇,却发现对方已经得到了政府调查和惩罚。他的家庭同样正在遭遇不幸,于是,他释然了。虽然这是一个苍白的决策,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内心的柔软会驱使着他用一种更为宽恕和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回忆。美好本身在丑陋时代里的奋力挣扎,正确的爱情诞生于错误的年代,被硬生生的扭曲成了不该有的模样。岁月静好,一去不返;归去来兮,唯有不复蹉跎,爱存留,唯咏叹。

《归来》观后感 在看《归来》之前,我看了南方周末对主演陈道明(饰演陆焉识)的访谈。他说得一段话让我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需要这个告诉别人一个东西砸了、坏了,很简单;但是我们把别人砸了的东西,缝上,把它愈合好,这很难,也很伟大。”

我想,这段话也是我观影后的最大体会。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等他再次归来时,冯婉喻已身患重病,再也认不出他,两个人最终原谅了残酷的命运,厮守变老。观看完《归来》后,有意识地将电影与原著作对比。面对小说原著宏大的历史背景,张艺谋将選取了最後三十页,将情节緊扣在家庭,将故事的核心主题瞄准了人性。纵观全片,人性中的宽恕和忍让主题贯穿全片。

没有回忆、没有怨言、没有控诉,这是一个愈合的故事,正如陈道明所说,《归来》旨在愈合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斑斑伤痕。

不论是文革,还是二二八,给民族留下巨大伤痛的事件,后辈该如何看待。揭开伤疤容易,愈合伤口谈何容易。砸碎一件东西容易,要把砸碎的东西一片一片粘起来,还原谈何容易。尽管它完全还原是不可能了,但是还有人坚持去努力地还原,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坏了,一点一点在粘接它,在愈合它。这是电影给我产生的最深远的感动。

三十多年前,“伤痕文学”诞生。我的一个台湾老师曾指出:大陆的伤痕文学总是拖着一条“光明的尾巴”。譬如卢新华的《伤痕》,也有许多伤痕小说被拍成电影,如《牧马人》。有人说,张艺谋为了避免《归来》再遭《活着》的命运,压低嗓门,谨小慎微,不无妥协而又含蓄地控诉着那个时代的创痛。至于对极权灾难的描述,张艺谋找到了一种中庸的普世价值观来包容这个家庭伦理剧。我們可以从影片看出他將沉痛的歷史事件罩上一层温情的面纱。在《归来》隐忍、克制的叙述后面,其实有一个中国家庭伦理被摧毁殆尽的惨痛背景。张艺谋将小说中最沉重的部分剔除,或与心态逐渐平和有关,但无论如何,都是妥协的结果。

然而,真正的好电影与尺度并没有直接关联。虽然做出妥协,但是张艺谋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静水流深的关于等待和爱的故事,并借由小人物的隐忍与坚守反思大时代。 相较小说,电影将陆焉识与冯婉瑜的爱情改编得更加细腻、深刻和感人。他们明

明深爱彼此,然而这种爱却是“错位”的;他们都爱着不爱自己的人,彼此明明就近在眼前,却又无法相认、不可触及。张艺谋不仅放弃了戏剧性,也放弃了他标志性的浓墨重彩的色彩运用。他拍的印象系列,對我而言是一場視覺盛宴,而當他安静地讲述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平静、朴素、哀婉,就如同一杯苦澀的清茶。

《归来》中的影像世界是寡淡的、朴素的,一如物资匮乏的时代,纯粹的色彩却与相依相守的质朴情感相得益彰。白雪覆盖的大地一片纯净,陆焉识用破旧的三轮车接冯婉瑜,脚步声和车轮声被雪地淹没,剩下的只有一对夫妻相守的孤单背影。她等他,每个月的5号都去车站街他,一接就是几十年,也没想过离开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设法唤起她的记忆,等她认出来他的那一天。陆焉识,作为一个归人,成了陪在婉瑜身边的一个无法辨认的替身。这是一场人伦悲剧,在一个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种力量可以凌驾于亲情之上。

《归来》也并不仅仅是一部純粹的爱情片。這種愛情背後是沉重歷史事件。从指导员雨夜的来访与警告,女儿的“断绝关系”与告密,火车站上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冯婉瑜对方师傅的恐怖性记忆等,张艺谋都明确指向那段沉痛的历史。电影凸显了人物

的隐忍、坚守,凸显着爱情的伟大与凄美,也更深刻地反衬出荒谬时代对人与人性的碾压与破坏。那个时代过去了,文革過去了,遭受误解与迫害的人们“归来”了。然而,时代遗留的伤痛却从未消失。从这个角度上,张艺谋也实现了他特有的批判。即便不那麼激進,同樣觸動人心。在这个层面上,《归来》从画面到叙事都同樣精緻,令人動容。影片流露的知识分子审慎的态度,令人回忆起70年代的时代风貌。 《归来》从小说的结尾处起笔。从陆焉识“归来”说起,家已不是家。陆焉识几乎不可能再重建他作为人的完整生活。尽管不可能,但他还是要尽其可能,完成他有尊严的情感生活。陆焉识有情怀、百折不弯,不放弃,更不乞怜。陆焉识对同代人的宽恕和体谅也讓我印象深刻。对于曾经欺负妻子的老方,陆意欲复仇,却发现对方已经得到了政府调查和惩罚。他的家庭同样正在遭遇不幸,于是,他释然了。虽然这是一个苍白的决策,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内心的柔软会驱使着他用一种更为宽恕和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回忆。美好本身在丑陋时代里的奋力挣扎,正确的爱情诞生于错误的年代,被硬生生的扭曲成了不该有的模样。岁月静好,一去不返;归去来兮,唯有不复蹉跎,爱存留,唯咏叹。


相关内容

  • 看大圣归来观后感
  • 看大圣归来观后感 看大圣归来观后感 相信,几乎是所有明理的人,都该知道<西游记>里有一个角色孙悟空.从古至今,演绎<西游记>这部名著的人数不胜数,但能将悟空放荡不羁的精神酣畅淋漓地表演出来的人却屈指可数.曾几何时,有多少人对大圣形象的塑造又都停留在了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上?& ...

  • 陆犯焉识读后感
  •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未赶上影片<归来>的上映,在一天突发奇想买了一堆小说中包含了影片的原着<陆犯焉识>. 是在出差归来的时候初读,然后在昨晚看完了整个小说. 在焉识最后选择带着婉喻骨灰盒离开那个已经不属于他的家时,心里还是莫名的同情这个老者. 如今的他与当 ...

  • 孙红雷一代枭雄 观后感
  • <一代枭雄>剧评观后感:风云激荡的边陲小镇 摘要:<一代枭雄>以上世纪二十年代,贫穷落后的边境小镇风雷镇为背景.讲述了留洋归来的何辅堂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用先进的思想为家乡注入新风,并投奔解放军,力促风雷镇和平解放的故事.(天地时尚网影评) 由孙红雷.巍子.陈数等主演的201 ...

  • 归来读后感
  • <当我们谈论"归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梵一) 写在前面的话: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解释过原著和<归来>的差别,热衷于将原著和电影联系在一起对比的人,也广受舆论的诟病.事实上,作为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把电影和文学原著进行对比,早已拥有广 ...

  • 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 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50 [ 标签:徐迟,黄山,读后感 ] 注意了 是读后感不是赏析.....不要复制一堆给我 我所有的分都在这里了 谢谢了~! 匿名 回答:1 人气:47 解决时间:2010-02-27 17:34 网友完善的答案 好评率:66% 查看完善答案历史>> 读<黄山 ...

  • 初中八年级[老人与海]读后感
  • 认识桑提亚哥,很偶然. 长假中,余暇时,我向朋友借来海明威的着作<老人与海>,细细品读,合上厚厚的书,凝望着这个简单的名字--桑提亚哥,一个倔强的老人从静卧的书中站了出来. 他静静地向我诉说着他的故事.桑提亚哥已经84天没有捕到鱼了,渔民们都不断地排斥他,尽管这样,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没有消 ...

  • [木兰诗]读后感
  •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故事对我来说并不生疏,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过,后来上学时也学过.可我每次读起<木兰诗>的时候,都深受感动,今天再次读它仍感触颇深. 木兰乃一名普通"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 ...

  • 论口碑营销对中国电影票房的影响 冯月
  • <论口碑营销对中国电影票房的影响> 一.概述 1. 什么是口碑? 所谓口碑是指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一方向向另一方通过各种方式谈论的关于他所了解和经历过的产品,服务,活动,论点或公司等信息.口碑是一种信息,其沟通的过程是双向互动的.传统意义上的口碑主要是指非商业的相关个人间关于产品和公司的面对 ...

  • 忠犬八公的故事读后感
  •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 "忠"作为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男儿人生追求的准则,然而"忠"这个字说得容易,但是古往今来除了万世流传精忠报国的岳飞又有多少个人能够做到真正的"忠".而<忠犬八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