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摘 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 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

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他们的主要观点有:(1)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及人格的尊严。(2)强调个性的存在价值及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要性,教育中对个性的压制往往是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做人的教育比做公民的教育更为重要。

(4)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提高自我选择的能力,并养成一种真诚、负责任的生活态度。(5)必须尊重学生基本的自由权利。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19世纪下半叶,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思想开始兴起。从总体上看,它与19世纪下半叶以来逐步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是指以涂尔干为代表的

教育社会学家的哲学社会主义思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伦理国家主义思想、20世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它们均强调社群(不管是指范围广阔的社会,还是指范围较狭隘的国家、民族、种族、社团、集体等)的价值高于个人的存在价值,社群的整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不否认个人发展在教育目的重的地位于价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否认自由、个性等因素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只不过更多的关注和强调奇偶碍于应面向社会的现实需要与要求、社会的公共生活与整体利益罢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一)古代关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应从儿童内在的自然潜力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的论述中也有很多这种观点。例如,荀子从“性伪合” 的思想出发,认为人生而无贵贱、 智愚与贫富之分,使人产生这些差别的唯一力量是教育, 因此教育应从改变人性出发。

(二)古代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中国,这种观点存在已久。如儒家的教育目的,从统治者需要出发以巩固封建社会制度而建立。“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学记》 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朱熹把“五伦” 列为教育目的,这些都是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

(三)当今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新思考

在中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研究也进行得较多,不仅有众多的论文对此维度展开分析,如扈中平的《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等,在多部教育学的著作中也能见它们的影子,比如由十二院校合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陈桂生的《教育原理》等。但众多研究多是分别论述它们的特点、优点和缺陷(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无异),并通常以国外的理论为研究的依据,把它们的优缺点进行折中综合,以形成新的理论。我们认为,只会把国外理论拿来反复的套用,这种研究是没有必要的。对于中国教育本身的目的本位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新视野

近年来,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又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维度,如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等。

(一)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

教育目的论重在理性主义价值定向总括起来有两个特点:第一,奉行理性的价值准则,以发展自由的心智、追求心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第二,诉诸内在价值论。所谓内在价值论,是指一事物之所以有价值,乃是其本身的缘故,而不依附于其

他事物。具体说来,知识与理解或追求知识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定向,在西方缘源流长的自由教育的传统中表现的最为鲜明。功利主义价值定向则完全相反。它也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奉行功利的价值准则,追求一中现世的功利或利益,特别是追求个人、社会无助需要与经济利益的满足;第二,在价值的变化方式上,诉诸工具价值论。所谓工具价值论,是指一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可以作为手段或工具,成就在它以外的其他事物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外在的、派生的。比如,知识的价值在于成为达到知识以外的其他目的的手段与工具,在于可直接用于实际事物。这种价值定向突出的体现在以追求狭隘的功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中。

(二)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

教育目的论中的精英主义,顾名思义,是指英才教育。在历史上,它起初完全是贵族主义性质的,后来有演变成对优秀标准、质量的强调。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鼓励天才个人的脱颖而出,都极为重视天才教育。平等主义,以平等为最高的价值准则,通常与民主联系在一起。以这种价值定向支配的教育,关心普通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教育的大众化与平民化是它的战斗口号。它并不反对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但显然把平等至于比优秀更高的位置上,特别是在平等与优秀冲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对平等的追求是否必然妨碍对质量或优秀的追求。

(三)现实主义与未来主义

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关注当前生活的价值,主张教育要切合儿童当

前生活的兴趣、目的与需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第一,儿童期的生命与成年期的生命享有同样的价值与尊严。第二,为渺茫的将来做准备是不可靠的。要爱护儿童、尊重儿童,使他们享受到天真烂漫的童年。未来主义交织取向关注未来的价值,主张教育为未来完满的成人生活做预备。

(四)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主张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一切以人为本。科学主义是一种科学崇拜,自19 世纪中页开始出现,它认为科学知识是知识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最有效的手段。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于教育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教育目标上,人文主义强调追求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情感,科学主义则强调科技创新和社会改革;在课程方面,人文主义重视人文学科教育,蔑视科技教育,而科学主义则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忽视了其它的人文学科;在教育方法上,人文主义主张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而科学主义则注重认知、判断、记忆、推理等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四、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批判与反思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都有合理的一面,同时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从根本和普遍的意义上,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应尽可能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有机统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它能指导

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故对此问题的研究,我们应该有国际视野,但同时,我们要进行本土化研究,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我们不仅要研究现状,同时,我们还要回到过去,追溯我们的历史,以丰富我们的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和功能。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摘 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 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

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他们的主要观点有:(1)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及人格的尊严。(2)强调个性的存在价值及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要性,教育中对个性的压制往往是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做人的教育比做公民的教育更为重要。

(4)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提高自我选择的能力,并养成一种真诚、负责任的生活态度。(5)必须尊重学生基本的自由权利。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19世纪下半叶,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思想开始兴起。从总体上看,它与19世纪下半叶以来逐步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是指以涂尔干为代表的

教育社会学家的哲学社会主义思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伦理国家主义思想、20世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它们均强调社群(不管是指范围广阔的社会,还是指范围较狭隘的国家、民族、种族、社团、集体等)的价值高于个人的存在价值,社群的整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不否认个人发展在教育目的重的地位于价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否认自由、个性等因素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只不过更多的关注和强调奇偶碍于应面向社会的现实需要与要求、社会的公共生活与整体利益罢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一)古代关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应从儿童内在的自然潜力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的论述中也有很多这种观点。例如,荀子从“性伪合” 的思想出发,认为人生而无贵贱、 智愚与贫富之分,使人产生这些差别的唯一力量是教育, 因此教育应从改变人性出发。

(二)古代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中国,这种观点存在已久。如儒家的教育目的,从统治者需要出发以巩固封建社会制度而建立。“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学记》 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朱熹把“五伦” 列为教育目的,这些都是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

(三)当今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新思考

在中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研究也进行得较多,不仅有众多的论文对此维度展开分析,如扈中平的《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等,在多部教育学的著作中也能见它们的影子,比如由十二院校合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陈桂生的《教育原理》等。但众多研究多是分别论述它们的特点、优点和缺陷(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无异),并通常以国外的理论为研究的依据,把它们的优缺点进行折中综合,以形成新的理论。我们认为,只会把国外理论拿来反复的套用,这种研究是没有必要的。对于中国教育本身的目的本位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新视野

近年来,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又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维度,如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等。

(一)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

教育目的论重在理性主义价值定向总括起来有两个特点:第一,奉行理性的价值准则,以发展自由的心智、追求心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第二,诉诸内在价值论。所谓内在价值论,是指一事物之所以有价值,乃是其本身的缘故,而不依附于其

他事物。具体说来,知识与理解或追求知识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定向,在西方缘源流长的自由教育的传统中表现的最为鲜明。功利主义价值定向则完全相反。它也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奉行功利的价值准则,追求一中现世的功利或利益,特别是追求个人、社会无助需要与经济利益的满足;第二,在价值的变化方式上,诉诸工具价值论。所谓工具价值论,是指一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可以作为手段或工具,成就在它以外的其他事物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外在的、派生的。比如,知识的价值在于成为达到知识以外的其他目的的手段与工具,在于可直接用于实际事物。这种价值定向突出的体现在以追求狭隘的功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中。

(二)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

教育目的论中的精英主义,顾名思义,是指英才教育。在历史上,它起初完全是贵族主义性质的,后来有演变成对优秀标准、质量的强调。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鼓励天才个人的脱颖而出,都极为重视天才教育。平等主义,以平等为最高的价值准则,通常与民主联系在一起。以这种价值定向支配的教育,关心普通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教育的大众化与平民化是它的战斗口号。它并不反对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但显然把平等至于比优秀更高的位置上,特别是在平等与优秀冲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对平等的追求是否必然妨碍对质量或优秀的追求。

(三)现实主义与未来主义

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关注当前生活的价值,主张教育要切合儿童当

前生活的兴趣、目的与需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第一,儿童期的生命与成年期的生命享有同样的价值与尊严。第二,为渺茫的将来做准备是不可靠的。要爱护儿童、尊重儿童,使他们享受到天真烂漫的童年。未来主义交织取向关注未来的价值,主张教育为未来完满的成人生活做预备。

(四)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主张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一切以人为本。科学主义是一种科学崇拜,自19 世纪中页开始出现,它认为科学知识是知识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最有效的手段。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于教育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教育目标上,人文主义强调追求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情感,科学主义则强调科技创新和社会改革;在课程方面,人文主义重视人文学科教育,蔑视科技教育,而科学主义则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忽视了其它的人文学科;在教育方法上,人文主义主张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而科学主义则注重认知、判断、记忆、推理等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四、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批判与反思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都有合理的一面,同时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从根本和普遍的意义上,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应尽可能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有机统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它能指导

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故对此问题的研究,我们应该有国际视野,但同时,我们要进行本土化研究,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我们不仅要研究现状,同时,我们还要回到过去,追溯我们的历史,以丰富我们的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和功能。


相关内容

  •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一.教育术语解释 1.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3. 操作性教育 ...

  • 教师如何进行反思
  • 亲爱的老师们,反思能力在提升我们教师职业生命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观中外教育集大成者无一不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更新观念,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在反思中凝练思想……让我们在“反思”中一起成长!希望这里成为我们共同分享“反思”的精神乐园! 一、理解核心概念 1、反思: 《现代汉语词典》中“反思”是指 ...

  •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分析
  • 太原大学学报 2010年3月 第11卷第1期总第41期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Vol. 11No. 1SumNo. 41 文章编号:1671-5977(2010) 01-0114-03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分析 刘会杰, 王 瑛 (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 教 ...

  • 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教案
  • 第2单元 第2课 第4课时 职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 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 陈利荣 教学目标: 认知 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以及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价值取向以及13种职业价值取向的表现,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职业的选择中,不仅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或者 ...

  •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学习目标 1. 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2. 描述教育目的的功能及特点: 3. 明确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 4. 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5. 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正确表述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 ...

  • 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
  • 摘 要: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主线,结合我国各阶段的历史情况,对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进行了回顾与梳理.研究认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经历了3个历史演进阶段,即从摆脱"东亚病夫"阴影到"准备打仗"的增强体质阶段:"从体质中心到三基& ...

  •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年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全题意,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字母在答题卡上涂黑.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大教学论> D.<教育学纲要> 2.我国当前教育最 ...

  • 2.[教育学基础]课本习题答案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 ...

  • 有效教学doc
  • 有效教学的哲学考察 或 教学哲学视野中的有效教学 或 有效教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 三.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五.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创新点及意义 六.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 七.本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 八.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