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的黄昏 (评论: 博尔赫斯诗选)

今天是8月25日,我们要谈的博尔赫斯生于昨天,8月24日。8和24之间,隐藏了两个数字,16(如果是24-8)和3(如果是24÷8),也许还有更多,不过我们现在只需要这两个。16减去3等于13,在古蒙得罗人的语言中,这是黄昏的隐喻,因为他们的第十三个神主管黄昏;两百年后,爱琴海岸边的古希腊民族在黄昏的基础上加了“迷宫”,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谈及克里特迷宫的地方,有时直接用13代替(中译本中看不出这一带有深刻文化差异意味的细节);甚至后来,这个数字演变成了迷宫的基本结构形式,在庞贝古城(就是被火山埋掉的那一座)发掘出一幅画在墙上的迷宫图,即是由1(主要是直线)和3(转折、弯曲)的反复纠缠构成。值得注意的是,该迷宫图旁边写着“卢克莱修的住宅——献给波赛米”字样,波赛米就是黄昏之神,这说明,迟至古罗马时期,人们也并未忘记“迷宫”的词源。

以上资料出自《智慧之路——论迷宫》((法)雅克·阿达利著,邱海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4月第1版,168页,20.20元。前天我买下了博尔赫斯书店的最后一本),也许上面一段从“生于昨天”的博尔赫斯说到13,其中关系未免牵强附会、兜了太多圈子,不过,考虑到我们终于引出了至关重要的两个词:黄昏和迷宫,就请把那些考据都忘记吧。

2002年的一个上午或下午,在一本叫《盛世摇滚》的册子(实在不好意思说它是杂志)里,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我的眼前、额后突然出现了一扇敞开的窗户,金黄的光线涌进,迅速地淹没了窗框,中央甚至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仿佛有天使正在飞来。当影像暗淡后,我再读下去: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接着,我知道这首诗叫《雨》,作者叫博尔赫斯。

为了缓一缓克制不住的、越来越矫揉造作的语调,我把整首诗都抄下来吧: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译者陈东飙。此后,每次我读到这首诗、读到第一句,甚至只是在心里默念这一句,那一扇明亮的窗户就会猛地敞开,把我淹没在幸福的眩晕中。不错,我使用了一个严重的词:幸福,但这是实情。这种因文本带来的幻觉与幸福,我在其他作家那里还未体验过。再后来,知道了博尔赫斯是盲人,我脑海中便慢慢地、固执地出现了一名坐在黑葡萄架(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下的老人的形象,并且相信,每一次读到这首诗,就是他睁开了混浊不清的眼睛的时刻,那向我突然敞开的炫目的光亮,正也是他眼里的那一片“老虎的金黄”。而他自身也淹没在这片浩大与幸福的金黄中。

我想起了作家的另一首诗,也是用名词作题目,并且这名词曾在《雨》中出现。容许我对上文作一点更正吗?事实上,在《盛世摇滚》读到的那首博尔赫斯的诗并不是《雨》,而是这一首:《玫瑰》,至于它是我读到的第一首博尔赫斯的诗,那倒没错。

玫瑰

玫瑰,

在我歌唱以外的,不谢的玫瑰,

那盛开的,芬芳的,

深夜里黑暗花园的玫瑰,

每一夜,每一座花园里的,

通过炼金术从细小的

灰烬里再生的玫瑰,

波斯人和亚里斯多德的玫瑰,

那永远独一无二的,

永远是玫瑰中的玫瑰,

年青的柏拉图式花朵,

在我歌唱以外的,炽热而盲目的玫瑰,

那不可企及的玫瑰。

还有,说我当时感觉到了巨大的震动和笼罩一切的幸福的声音,也没错。我曾专门把它打印出来,贴到书房的墙上。

回到“黄昏”。我始终把博尔赫斯与黄昏联系在一起,不只是因为《雨》的影响,也不是因为博尔赫斯的形象往往是以一名老人出现在世人面前(考虑到那句著名的“八九点钟的太阳”)。事实上,这是高贵的黄昏(他半仰起的头,两手交叉撑在乌黑的手杖上)、神秘的黄昏(眯起的眼睛看不清眼珠,它隐藏在眼皮下注视“老虎的……”)、尤其是:明亮的黄昏,一片金黄涌进,天使在那后面飞来。这意象,甚至使《玫瑰》中的“每一座花园”、“细小的灰烬”上柔软的阴影、每一片花瓣底下都蒙上“潮湿的暮色”,暮色的边缘是遥远的、明亮的黄昏在反光。

在这里,黄昏已不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它是一种注视,来自盲目者的另一双眼睛,就像那一双眼睛也曾降临到荷马和俄狄浦斯身上。他的头颅变得巨大,眼球凸起,指头按在眼皮上可感到血管也慢慢凸起,却没有跳动,他的颈骨僵硬,转动起来颇不自然,他努力向前倾着身体,嘴角的肌肉呆滞,他习惯于笑,但笑容也变得古怪起来,似乎向着被笑者的身后发出。一句话,他变成了一只大动物。为了支持自身的重量,为了支持另一双眼睛的注视,他不得不需要第三只脚。更直接地说,博尔赫斯的注视不只照亮了被注视之物(于是它们置身于明亮的黄昏并成为词),也照亮了注视被注视之物之物(比如,当我默念“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被注视之物也把黄昏明亮的光返照到他自身,把他淹没。他的轮廓在这光中模糊、扩散,直到光一层层积淀,并由之形成新的轮廓线。

这注视之所以会是黄昏,从生理上说,首先来自作家的眼疾。“老虎的金黄”在扩散,淹没事物自身的光线和轮廓,它甚至深入到事物内部,联结,使其中某个点放射明亮的色彩。此外,黄昏笼罩了博尔赫斯一生的主题:“生命、死亡、梦幻、书籍、循环与结束、空间与时间,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时间”(引自陈东飙为《博尔赫斯诗选》写的前言,《作为诗人的博尔赫斯》),有时我猜想,在平静地坐在窗前的时候,博尔赫斯或许会对这笼罩的温柔心存感激。作为一种时间的概念,黄昏联结白昼与黑夜,明亮中藏了惘惘的威胁;作为一种状态的概念,黄昏是无限运动中一个短暂、静止的时刻,事物停留在其中,却散发彻骨的孤独;但作为一个词,它的音调由低走高,是扬声,和前两项刚好互补,使局面趋于平衡、安静(这是西班牙文的情况。中文中,“黄昏”一次由高走低,简直是在前两项的背后推一把,更快地往下滑去。是以中国人言及黄昏,带的悲观色彩更多更浓)。闭上眼,仔细体味这个词,可以感觉到它是在向四周扩开,就像积在平地上的水。这就是了博尔赫斯的注视,缓慢却有力地淹没身边的事物。

也许,不是窗打开,光再涌进来,而是这一份高贵的、神秘的、明亮的光,推开了我眼前、额后的那扇窗(老式的窗框,不会装有防盗网)。博尔赫斯的黄昏,这样在我的身上打下了它的印记。也许我错了,并不是我因注视他所注视之物而获得注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我本来就置身于他的注视、他的黄昏之中。

今天是8月25日,我们要谈的博尔赫斯生于昨天,8月24日。8和24之间,隐藏了两个数字,16(如果是24-8)和3(如果是24÷8),也许还有更多,不过我们现在只需要这两个。16减去3等于13,在古蒙得罗人的语言中,这是黄昏的隐喻,因为他们的第十三个神主管黄昏;两百年后,爱琴海岸边的古希腊民族在黄昏的基础上加了“迷宫”,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谈及克里特迷宫的地方,有时直接用13代替(中译本中看不出这一带有深刻文化差异意味的细节);甚至后来,这个数字演变成了迷宫的基本结构形式,在庞贝古城(就是被火山埋掉的那一座)发掘出一幅画在墙上的迷宫图,即是由1(主要是直线)和3(转折、弯曲)的反复纠缠构成。值得注意的是,该迷宫图旁边写着“卢克莱修的住宅——献给波赛米”字样,波赛米就是黄昏之神,这说明,迟至古罗马时期,人们也并未忘记“迷宫”的词源。

以上资料出自《智慧之路——论迷宫》((法)雅克·阿达利著,邱海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4月第1版,168页,20.20元。前天我买下了博尔赫斯书店的最后一本),也许上面一段从“生于昨天”的博尔赫斯说到13,其中关系未免牵强附会、兜了太多圈子,不过,考虑到我们终于引出了至关重要的两个词:黄昏和迷宫,就请把那些考据都忘记吧。

2002年的一个上午或下午,在一本叫《盛世摇滚》的册子(实在不好意思说它是杂志)里,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我的眼前、额后突然出现了一扇敞开的窗户,金黄的光线涌进,迅速地淹没了窗框,中央甚至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仿佛有天使正在飞来。当影像暗淡后,我再读下去: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接着,我知道这首诗叫《雨》,作者叫博尔赫斯。

为了缓一缓克制不住的、越来越矫揉造作的语调,我把整首诗都抄下来吧: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译者陈东飙。此后,每次我读到这首诗、读到第一句,甚至只是在心里默念这一句,那一扇明亮的窗户就会猛地敞开,把我淹没在幸福的眩晕中。不错,我使用了一个严重的词:幸福,但这是实情。这种因文本带来的幻觉与幸福,我在其他作家那里还未体验过。再后来,知道了博尔赫斯是盲人,我脑海中便慢慢地、固执地出现了一名坐在黑葡萄架(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下的老人的形象,并且相信,每一次读到这首诗,就是他睁开了混浊不清的眼睛的时刻,那向我突然敞开的炫目的光亮,正也是他眼里的那一片“老虎的金黄”。而他自身也淹没在这片浩大与幸福的金黄中。

我想起了作家的另一首诗,也是用名词作题目,并且这名词曾在《雨》中出现。容许我对上文作一点更正吗?事实上,在《盛世摇滚》读到的那首博尔赫斯的诗并不是《雨》,而是这一首:《玫瑰》,至于它是我读到的第一首博尔赫斯的诗,那倒没错。

玫瑰

玫瑰,

在我歌唱以外的,不谢的玫瑰,

那盛开的,芬芳的,

深夜里黑暗花园的玫瑰,

每一夜,每一座花园里的,

通过炼金术从细小的

灰烬里再生的玫瑰,

波斯人和亚里斯多德的玫瑰,

那永远独一无二的,

永远是玫瑰中的玫瑰,

年青的柏拉图式花朵,

在我歌唱以外的,炽热而盲目的玫瑰,

那不可企及的玫瑰。

还有,说我当时感觉到了巨大的震动和笼罩一切的幸福的声音,也没错。我曾专门把它打印出来,贴到书房的墙上。

回到“黄昏”。我始终把博尔赫斯与黄昏联系在一起,不只是因为《雨》的影响,也不是因为博尔赫斯的形象往往是以一名老人出现在世人面前(考虑到那句著名的“八九点钟的太阳”)。事实上,这是高贵的黄昏(他半仰起的头,两手交叉撑在乌黑的手杖上)、神秘的黄昏(眯起的眼睛看不清眼珠,它隐藏在眼皮下注视“老虎的……”)、尤其是:明亮的黄昏,一片金黄涌进,天使在那后面飞来。这意象,甚至使《玫瑰》中的“每一座花园”、“细小的灰烬”上柔软的阴影、每一片花瓣底下都蒙上“潮湿的暮色”,暮色的边缘是遥远的、明亮的黄昏在反光。

在这里,黄昏已不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它是一种注视,来自盲目者的另一双眼睛,就像那一双眼睛也曾降临到荷马和俄狄浦斯身上。他的头颅变得巨大,眼球凸起,指头按在眼皮上可感到血管也慢慢凸起,却没有跳动,他的颈骨僵硬,转动起来颇不自然,他努力向前倾着身体,嘴角的肌肉呆滞,他习惯于笑,但笑容也变得古怪起来,似乎向着被笑者的身后发出。一句话,他变成了一只大动物。为了支持自身的重量,为了支持另一双眼睛的注视,他不得不需要第三只脚。更直接地说,博尔赫斯的注视不只照亮了被注视之物(于是它们置身于明亮的黄昏并成为词),也照亮了注视被注视之物之物(比如,当我默念“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被注视之物也把黄昏明亮的光返照到他自身,把他淹没。他的轮廓在这光中模糊、扩散,直到光一层层积淀,并由之形成新的轮廓线。

这注视之所以会是黄昏,从生理上说,首先来自作家的眼疾。“老虎的金黄”在扩散,淹没事物自身的光线和轮廓,它甚至深入到事物内部,联结,使其中某个点放射明亮的色彩。此外,黄昏笼罩了博尔赫斯一生的主题:“生命、死亡、梦幻、书籍、循环与结束、空间与时间,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时间”(引自陈东飙为《博尔赫斯诗选》写的前言,《作为诗人的博尔赫斯》),有时我猜想,在平静地坐在窗前的时候,博尔赫斯或许会对这笼罩的温柔心存感激。作为一种时间的概念,黄昏联结白昼与黑夜,明亮中藏了惘惘的威胁;作为一种状态的概念,黄昏是无限运动中一个短暂、静止的时刻,事物停留在其中,却散发彻骨的孤独;但作为一个词,它的音调由低走高,是扬声,和前两项刚好互补,使局面趋于平衡、安静(这是西班牙文的情况。中文中,“黄昏”一次由高走低,简直是在前两项的背后推一把,更快地往下滑去。是以中国人言及黄昏,带的悲观色彩更多更浓)。闭上眼,仔细体味这个词,可以感觉到它是在向四周扩开,就像积在平地上的水。这就是了博尔赫斯的注视,缓慢却有力地淹没身边的事物。

也许,不是窗打开,光再涌进来,而是这一份高贵的、神秘的、明亮的光,推开了我眼前、额后的那扇窗(老式的窗框,不会装有防盗网)。博尔赫斯的黄昏,这样在我的身上打下了它的印记。也许我错了,并不是我因注视他所注视之物而获得注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我本来就置身于他的注视、他的黄昏之中。


相关内容

  • 高中生阅读书目
  • 高中生阅读参考书目 一.报刊杂志类 对阅读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可从阅读报刊杂志入手,自行选择相对感兴趣的内容板块,锻炼读书思维,培养读书兴趣.当代报刊林林总总,我们身边常见的对高中生阅读写作有一定帮助的大致如下: <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书文摘& ...

  •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作者:易丽君 外国文学 1997年04期 维斯瓦娃·席姆博尔斯卡是继旅美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于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波兰诗人,也是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获得此奖的第四位波兰文学家.早前亨利克·显克维奇(1846-1916)因小说<你往何处去 ...

  • 世界名著有哪些
  • 概论 满足以下条件的小说.诗歌或戏剧等文字作品被称为世界名著. (1)有永恒的主题: (2)有经典的人物形象: (3)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 (5)有一定的知名度. (6)不仅具有流行性,而且经久不衰. 世界名著的主要对象是小说.戏剧和诗歌.其中小说按照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小说 ...

  • 苏州的车前子变成京城的车前子了
  • 苏州的车前子变成京城的车前子 博主按:星期日在网上逛到车前子访谈,老车的回答如其文,用一个字来说就是"转",这个"转"是个人的感觉啊,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车前子,这个"转"字意思却是相同的--即"花言巧语"--&qu ...

  • 世界名著翻译最佳中文版本大全
  • 关于外国文学最佳翻译的网上总结有不少,这里且列出一个来做个买书的参考~~(本文来自网上的集合和个人增补,其中很多译本小人有过检验,确无出其右者.) 1强烈推荐草婴译得托尔斯泰.据读过原文的人认为,读草婴的感觉就像是在读原著.草婴的中文干净.简练.不拖沓.有韵味.比如上海译文出的草婴版的<战争与 ...

  • 电子书大全
  • <电子书大全>共541本 266M包括以下图书:一.传记纪实-----爱因斯坦传 .被遗忘的大屠杀.朝鲜战争.从乞丐到元首.邓小平传.第二次太平洋战争.富兰克林传.改变世界的13位女性.高山下的花环.汉江血.红墙内外.蒋介石传.肯尼迪.拉贝日记.领袖们.拿破仑传.诺贝尔之路.欧洲200年 ...

  • 世界经典名著排行榜
  • 世界经典名著排行榜 中国名著排行榜 001.西游记 002.三国演义 003.红楼梦 004.水浒传 005.西厢记 006.金瓶梅 007.三言二拍 世界经典名著排行榜总榜单 古希腊 001.<荷马史诗>/荷马 002.<伊索寓言>/伊索 003.<俄狄浦斯王> ...

  • 大学生必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目[1]
  • 中外西方文学阅读书目 序号 1 2 3 4 5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书名 荷马史诗·奥德赛 伊利亚特 : 荷马史诗; 神曲 堂吉诃德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鲁宾逊漂流记 傲慢与偏见 茶花女 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 ...

  • 爱默生诗选
  •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和演说家.他被认为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和自立主张对美国人民和美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林肯曾高度赞扬他的思想,称他是"美国精神的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