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历史贡献超武则天的贤后 有过四个面首 但面首各个是贤臣

封建时期,男权至上,所以即便是如武则天这般优秀的政治家,也被黑化的非常严重,后人关心她的风流韵事,超过了她的历史贡献。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贤后不是武则天,不过呢这位贤后更有意思,她养面首,但是她的面首们不是如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张易之、张宗昌那般祸国殃民,而是各个都堪称贤臣。而且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这位贤后也是要超过武则天的。

她就是北魏文明冯太后。

为什么说冯太后的历史贡献要超过武则天呢?毕竟武则天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没错,她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是她继承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她对西突厥用兵,为民族融合及经营西域都有很大贡献。

可是冯太后的贡献更大,甚至可以说是她挽救了中华文明。

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呢?真的不夸张,大家请听我细细说来。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可是真正昌盛至今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形成了奴隶社会,开始产生了文明,奴隶社会得到一定发展后,落后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进程,于是演变成了封建社会,世界迎来了更发达的文明。

可是文明发达地区,却要面对北方蛮族的挑战,比如说汉朝的北方有匈奴,罗马帝国北方则有日耳曼等蛮族。最后大家都知道,西晋被匈奴所灭,中华迎来了南北朝的黑暗时期,而罗马帝国也被蛮族所灭。

可是中国在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愿意汉化(当然了也有屠杀),愿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员,所以中华文明在经过了南北朝的黑暗时期后,又因隋帝国的统一而继往开来,迎来了更繁荣先进的大唐盛世。可是西方古文明却因蛮族的入侵,而这么断了。

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朝代接受汉化,纳入中华文明圈,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最重要的原因。

而少数民族汉化改革,最突出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主导这次改革最大的功臣,除了孝文帝外,就是冯太后。

所以说冯太后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是有大贡献的,从影响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来说,她的贡献也是要超武则天的。

不管在哪个时代,要想成为权利的最高拥有者,那背后都有无数的腥风血雨和尔虞我诈、波涛汹涌的权利斗争,而一个女的在封建社会能成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真正的话事人,就更有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冯太后能成为北魏帝国的真正话事人,就是经历了一次次腥风血雨的权力斗争。

她出身显赫,出身于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后来成为了北魏文成帝的贵人,当时她很受宠,虽然没能给文成帝生儿育女,但是对文成帝的乳母还有太子拓跋弘都照顾有加,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认同。

十年后文成帝英年早崩,24岁的冯氏守寡,成为了太后,拓跋弘做了皇帝,也就是献文帝。

献文帝登基后,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觉得冯氏和献文帝孤儿寡母好欺负,预谋叛乱篡位,可是在冯太后的巧妙安排下,诛杀了乙浑的三族,平定了这次的预谋叛乱。而冯太后也因其手段高明,威望十足,也逐渐掌握了朝局。

而为冯太后出谋划策平定乙浑的功臣叫做李弈,同时他也是冯太后的第一个面首。

而献文帝逐渐长大,对冯太后干政及有面首非常不满,于是在外戚的怂恿下,杀了李弈,还重用了诬陷李弈的奸臣,这让冯太后很不满,发动了宫廷斗争,迫使献文帝将皇位传给了他儿子,当时年仅5岁的拓跋宏,也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

几年后献文帝突然暴毙,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冯太后害死了他。

之后冯太后就真正掌管了北魏的朝政大权,然后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自太和元年以后,她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革鲜卑旧俗,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诏班制俸禄;九年、十年,她又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的变化。

而且冯太后(这个时候应该成为太皇太后了)也非常注重对孝文帝的培养,及灌输他汉家知识,所以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也延续了冯太后的汉化政策。

上面提到了冯太后第一个面首,也就是李弈,此人曾为冯太后出谋划策剿灭奸臣,足见他是一位能人。

而李弈死后,一个叫王睿的成为了冯太后第二个面首。有一次冯太后和孝文帝观虎时,老虎从笼子里逃了出来,百官及侍卫都被吓跑了,只有王睿一人拿着长矛将猛虎给赶回了笼子里。从这可以看出这个王睿是一个忠诚兼武勇之人。

而王睿当时是有家室的,所以不能经常陪着冯太后,于是就找了个替补,这个替补面首便是李冲。

除了李冲外,当时南朝齐国得知冯太后好男色后,便派了个帅哥大臣刘缵出使北魏,然后刘缵也成为了冯太后的入幕之宾。这个刘缵曾多次出使北魏,为两国和平友好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贤臣。

特别要提到的是李冲,他堪称北魏数一数二的贤臣,孝文帝改革很多都是他在主导的,就如上面所提到的三长制。而且冯太后死后,李冲还能和孝文帝“友好相处”,甚至成为了君臣典范,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

这就是传奇的北魏文明冯太后,一个专权却不乱国、好色但不祸国的贤后。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封建时期,男权至上,所以即便是如武则天这般优秀的政治家,也被黑化的非常严重,后人关心她的风流韵事,超过了她的历史贡献。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贤后不是武则天,不过呢这位贤后更有意思,她养面首,但是她的面首们不是如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张易之、张宗昌那般祸国殃民,而是各个都堪称贤臣。而且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这位贤后也是要超过武则天的。

她就是北魏文明冯太后。

为什么说冯太后的历史贡献要超过武则天呢?毕竟武则天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没错,她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是她继承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她对西突厥用兵,为民族融合及经营西域都有很大贡献。

可是冯太后的贡献更大,甚至可以说是她挽救了中华文明。

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呢?真的不夸张,大家请听我细细说来。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可是真正昌盛至今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形成了奴隶社会,开始产生了文明,奴隶社会得到一定发展后,落后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进程,于是演变成了封建社会,世界迎来了更发达的文明。

可是文明发达地区,却要面对北方蛮族的挑战,比如说汉朝的北方有匈奴,罗马帝国北方则有日耳曼等蛮族。最后大家都知道,西晋被匈奴所灭,中华迎来了南北朝的黑暗时期,而罗马帝国也被蛮族所灭。

可是中国在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愿意汉化(当然了也有屠杀),愿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员,所以中华文明在经过了南北朝的黑暗时期后,又因隋帝国的统一而继往开来,迎来了更繁荣先进的大唐盛世。可是西方古文明却因蛮族的入侵,而这么断了。

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朝代接受汉化,纳入中华文明圈,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最重要的原因。

而少数民族汉化改革,最突出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主导这次改革最大的功臣,除了孝文帝外,就是冯太后。

所以说冯太后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是有大贡献的,从影响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来说,她的贡献也是要超武则天的。

不管在哪个时代,要想成为权利的最高拥有者,那背后都有无数的腥风血雨和尔虞我诈、波涛汹涌的权利斗争,而一个女的在封建社会能成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真正的话事人,就更有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冯太后能成为北魏帝国的真正话事人,就是经历了一次次腥风血雨的权力斗争。

她出身显赫,出身于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后来成为了北魏文成帝的贵人,当时她很受宠,虽然没能给文成帝生儿育女,但是对文成帝的乳母还有太子拓跋弘都照顾有加,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认同。

十年后文成帝英年早崩,24岁的冯氏守寡,成为了太后,拓跋弘做了皇帝,也就是献文帝。

献文帝登基后,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觉得冯氏和献文帝孤儿寡母好欺负,预谋叛乱篡位,可是在冯太后的巧妙安排下,诛杀了乙浑的三族,平定了这次的预谋叛乱。而冯太后也因其手段高明,威望十足,也逐渐掌握了朝局。

而为冯太后出谋划策平定乙浑的功臣叫做李弈,同时他也是冯太后的第一个面首。

而献文帝逐渐长大,对冯太后干政及有面首非常不满,于是在外戚的怂恿下,杀了李弈,还重用了诬陷李弈的奸臣,这让冯太后很不满,发动了宫廷斗争,迫使献文帝将皇位传给了他儿子,当时年仅5岁的拓跋宏,也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

几年后献文帝突然暴毙,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冯太后害死了他。

之后冯太后就真正掌管了北魏的朝政大权,然后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自太和元年以后,她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革鲜卑旧俗,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诏班制俸禄;九年、十年,她又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的变化。

而且冯太后(这个时候应该成为太皇太后了)也非常注重对孝文帝的培养,及灌输他汉家知识,所以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也延续了冯太后的汉化政策。

上面提到了冯太后第一个面首,也就是李弈,此人曾为冯太后出谋划策剿灭奸臣,足见他是一位能人。

而李弈死后,一个叫王睿的成为了冯太后第二个面首。有一次冯太后和孝文帝观虎时,老虎从笼子里逃了出来,百官及侍卫都被吓跑了,只有王睿一人拿着长矛将猛虎给赶回了笼子里。从这可以看出这个王睿是一个忠诚兼武勇之人。

而王睿当时是有家室的,所以不能经常陪着冯太后,于是就找了个替补,这个替补面首便是李冲。

除了李冲外,当时南朝齐国得知冯太后好男色后,便派了个帅哥大臣刘缵出使北魏,然后刘缵也成为了冯太后的入幕之宾。这个刘缵曾多次出使北魏,为两国和平友好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贤臣。

特别要提到的是李冲,他堪称北魏数一数二的贤臣,孝文帝改革很多都是他在主导的,就如上面所提到的三长制。而且冯太后死后,李冲还能和孝文帝“友好相处”,甚至成为了君臣典范,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

这就是传奇的北魏文明冯太后,一个专权却不乱国、好色但不祸国的贤后。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 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并非武则天,而是这个女婴
  •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可谓是无奇不有,相信大家心里都清楚地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 没错,武则天确实强悍,凭借自己的手段当上了皇帝,不过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并不是她. 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是北魏的一个女婴,不过不被世人所承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在北魏时,开国君主拓跋珪定下了个规律,那就是太子的生母必须死. ...

  • 100条历史典故_读懂古中国
  • 100条历史典故,读懂古中国 2015-10-21 此文收录了100个历史典故,从黄帝时期至南宋.存下来,慢慢看.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 ...

  • 武则天之是怎么死的?真的死自己男宠胯下吗?
  • 武则天之是怎么死的?真的死自己男宠胯下吗?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为唐朝功臣武士Υ闻,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 ...

  • 武则天的淫荡生活,后宫养三千男宠?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她的一生人们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武则天死后立了一块无字碑,意思就是说我的功过由后人来评定吧.我以为,总的来说武则天是一个雄才伟略的了不起的女性. 据说武则天有三千男宠,当时叫做"面首",都是一些漂亮的男子专门供武则天享用.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张易之.张昌 ...

  • 亲贤臣远小人不如亲贤臣善用小人
  • 全球电动车网提供: 亲贤臣远小人不如亲贤臣善用小人 中国人都喜欢君子,讨厌"小人",孔夫子也曾经说过"惟女子与小人是难养也".估计他老人家吃小人的亏不少,否则以宣扬仁义道德为己任的老夫子不至于说出如此刻薄之语.但不管是不是"难养",小人却始 ...

  • 乾陵导游词
  • 乾陵导游词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唐关中十八陵的乾陵.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东距西安市约80公里.它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二者既是夫妻,又先后称帝,甚至一度更换国号.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乾陵位于唐长安城的西北方,八 ...

  •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典故
  • 中国历史典故 1.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 ...

  • 上官婉儿的男人和女人们
  • 上官婉儿,她是唐高宗的才人.武则天的秘书.唐中宗的昭容兼女宰相.太平公主和韦后的闺蜜.安乐公主和唐玄宗的死敌,也是武三思和崔湜的情夫,至于和张昌宗.李显.李贤的关系,更是混乱不堪.那么,历史上的上官婉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大唐皇室的不羁胡风,给了女性一片前所未有的巨大政治舞台.平阳公主.武则天 ...

  •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 七年级下学期3月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60分) 1.下列朝代把长安作为都城的是(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隋朝 ⑤唐朝 A.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2.隋朝的统治与下列哪一个朝代最相似( )? A. 秦朝 B. 东汉 C. 西晋 D. 东晋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