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浅析

  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利用率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资源过度损耗等系列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涵义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些土壤学家和土地评价专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申到土地利用,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System)上正式确认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思想。1993年在加拿大举行的“21世纪土地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即:a.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地的生产力(生产性);b.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的稳定性(安全性);c.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从质和量两方面保证后代在土壤和水质方面的公平享受性(保护性);d.土地利用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可行性);e.社会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与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占世界第3位,但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占用不可避免,加之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o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以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而在未利用土地资源中,可开垦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和东北,制约因素较多,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

  1 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土地总面积达9.6亿hm2,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4%。占亚洲面积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土地只有0.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3,加拿大的1/47,美国的1/4,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20位。

  2 土地类型多,山地多于平地,土地适宜性差别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同时,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各地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极为复杂而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山地多于平地,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很多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坡度大、土层薄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农林牧生产条件较差。

  3 耕地资源紧缺。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3004万hm2,人均仅O,106hm2,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长期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约减少6,8万hm2。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050年。人均耕地将不到1亩。

  4 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平原、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全国绝大部分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东南部大于西部、西北部。

  5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我国现在绝大部分的宜垦地早已开垦耕种或变成了建设用地,后备耕地资源已为数不多,并且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的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三、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 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结合区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全面落实控制指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既要优先保障国家及省批准的水利、交通等建设用地,也要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既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还要确保耕地资源的质量;既要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也要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切实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天然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和物种消亡是中国现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必须在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加强对湿地、红树林和河口生态系统的保护;减少“三废”排放量,降低排污标准;禁止过度砍伐和毁林开荒,切实保护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植被。

  3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缓解土地与人口尖锐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2000年我国人口接近13亿。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降低入口自然增长率,为实现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平衡与协调创造条件。

  4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的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易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的生态环境问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潜力十分有限。因此,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只有大力开展土地整理,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子。

  5 严格实施土地资源的监测与管理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条件地域差异大,人文历史背景复杂多样、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等原因。土地监测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有待进~步提高。只有继续加强土地立法工作、切实依照法律管理土地资源,提高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土地管理法制化的自觉性。才能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同时。建立土地质量评价、监测指标体系,来实现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质量变化的有效监测。

  

  (作者单位:四乎市国土资源局铁东分局、专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文 峰)

  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利用率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资源过度损耗等系列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涵义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些土壤学家和土地评价专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申到土地利用,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System)上正式确认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思想。1993年在加拿大举行的“21世纪土地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即:a.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地的生产力(生产性);b.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的稳定性(安全性);c.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从质和量两方面保证后代在土壤和水质方面的公平享受性(保护性);d.土地利用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可行性);e.社会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与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占世界第3位,但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占用不可避免,加之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o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以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而在未利用土地资源中,可开垦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和东北,制约因素较多,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

  1 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土地总面积达9.6亿hm2,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4%。占亚洲面积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土地只有0.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3,加拿大的1/47,美国的1/4,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20位。

  2 土地类型多,山地多于平地,土地适宜性差别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同时,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各地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极为复杂而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山地多于平地,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很多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坡度大、土层薄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农林牧生产条件较差。

  3 耕地资源紧缺。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3004万hm2,人均仅O,106hm2,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长期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约减少6,8万hm2。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050年。人均耕地将不到1亩。

  4 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平原、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全国绝大部分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东南部大于西部、西北部。

  5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我国现在绝大部分的宜垦地早已开垦耕种或变成了建设用地,后备耕地资源已为数不多,并且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的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三、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 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结合区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全面落实控制指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既要优先保障国家及省批准的水利、交通等建设用地,也要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既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还要确保耕地资源的质量;既要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也要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切实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天然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和物种消亡是中国现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必须在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加强对湿地、红树林和河口生态系统的保护;减少“三废”排放量,降低排污标准;禁止过度砍伐和毁林开荒,切实保护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植被。

  3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缓解土地与人口尖锐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2000年我国人口接近13亿。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降低入口自然增长率,为实现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平衡与协调创造条件。

  4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的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易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的生态环境问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潜力十分有限。因此,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只有大力开展土地整理,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子。

  5 严格实施土地资源的监测与管理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条件地域差异大,人文历史背景复杂多样、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等原因。土地监测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有待进~步提高。只有继续加强土地立法工作、切实依照法律管理土地资源,提高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土地管理法制化的自觉性。才能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同时。建立土地质量评价、监测指标体系,来实现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质量变化的有效监测。

  

  (作者单位:四乎市国土资源局铁东分局、专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文 峰)


相关内容

  • 环境生态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环境生态毕业论文选题(115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 ...

  • 观研天下-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浅析
  • 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浅析 导读: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浅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应立足于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一系列的方针.战略都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条件进行总体的安排和布局. 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应立足于该地区的 ...

  • 全球性环境问题浅析
  • 全球性环境问题浅析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 ...

  • 浅析土地整理对我国耕地保护的意义
  • 摘 要:耕地作为基础生产资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下,耕地保护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更为突出.而当前我国人口.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都加大了耕地保护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土地 ...

  • 浅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 摘 要:当前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需水量的增加:人类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质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因此认识水资源,做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义乌市水资源现状,对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进行深 ...

  • 浅析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 作者:张岩 王鹏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6期 摘 要:煤炭开采在满足人们对矿产资源客观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后果,比如使部分土地变成了塌陷地, 破坏了生态环境, 且诱发了严 ...

  • 浅析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
  • 浅析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 摘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世界人口剧增.温室效应.资源锐减.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环境恶化的症状逐渐凸显,对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绿色意识.生态意识.节能意识等环保意识正在唤醒人民,这也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国相继提出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住宅.生 ...

  • 浅析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 浅析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极大地影响着这些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其经济发展,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使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达到 ...

  • 水资源及污染治理
  • 浅析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本文作者(鲁巧辉),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浅析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文章就对现代水资源的现状和污染问题做了分析,并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