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语文素养的认识层面   1、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是人教版“实验修订本”的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巢教授曾在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说:“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应当说,这种提法与著名教育家华特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又是对语文素养的更深层次的微观的思考。   2、语文素养是如何逐步被人们重视的?应当说,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重视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素养”最早见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纲,但是在这两大纲中只各出现一次,而且与“语文素质”“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并列使用,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这应是人们所说的大纲的“过渡性”的一个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贞福老师说: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起革命性变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在初中、高中新大纲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那就是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2003年颁发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再次将“语文素养”放在了重要地位,放在了瓶课程标准提到的四个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二、语文素养的操作层面   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或许还记得小时候听到的关于周总理“对牛弹琴”的故事。周总理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不就靠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吗?若没有这么敏感,我们很难想像,所谓的知识会起什么作用。我觉得这种敏感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智慧。还有,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前几个题基本上都是注重对字词的考查。我倒不是说这些考试所考的就一定都是符合新大纲的精神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平日里经常见到或听到或用到的词语,可就是有些人,拿不准它。说白了,还是对语言文字不敏感所致。像现金收讫的“讫”字,到底是言字旁的,还是走之旁的?对文字敏感的人,很可能在平日的生活的中就能注意到。这些都是关于“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的例子。   2、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我们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反映亲情,尤其是父子之情的美文,不就是由对父亲为我送行时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的敏感而触发作者的写作激情的吗?还有,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祝福》,这些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又巧于为文的结果。这些生活事件往往会成为“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也是我所说的关于“对生活事件的敏感”的例子。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这个问题上,我主张,第一,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亲历的。注意亲历,就是关注自我。第二,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读书时看到、想到的。注意所读、所想,就是关注社会。也就是说,要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个方面。   3、培养学生对心灵涟漪的敏感。我们都有过感激、冲动、悔悟等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我把它们总结命名为心灵的涟漪。大家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吧?我揣测,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毛主席很有可能是结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的认识,在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自然现象的同时,对这种生活的自然事件产生了心灵的涟漪,一下子勾起了他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想。于是,便有了这篇大气磅礴的诗文。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开篇不就写出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被人们称为“文眼”的句子吗?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仅写诗歌、写散文需要这种敏感的触发,写小说、即兴演讲等很多语文活动都需要这种对心灵涟漪的敏感。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方面,我觉得,还是主要引导学生注意对生活事件的及时反思和深刻体验,并且要有理性的思考,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正如古人讲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意思。   4、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敏感。我们还记得《冬天之美》这篇文章吧?这篇文章流露出的就是对生活之美的敏感。前文是对自然环境之美的敏感,后文是对人文环境之美的敏感,最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冬天的美。乔治•桑就应算是对生活之美敏感的人。那么,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第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也就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对生活之美的敏感。第二,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美的多层次性。不要将美简单的理解为壮观、漂亮等。自然景物是美的,人文景物也是美的。第三,就是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悲剧美。不要将生活之美理解得太狭隘了,要放到文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应当说,高层次的美应该是丰富的。留心生活,处处皆有美,处处皆是美。   总之,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美感体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养就可以逐渐丰厚起来,语文之根就可以四处生发。

  一、语文素养的认识层面   1、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是人教版“实验修订本”的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巢教授曾在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说:“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应当说,这种提法与著名教育家华特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又是对语文素养的更深层次的微观的思考。   2、语文素养是如何逐步被人们重视的?应当说,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重视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素养”最早见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纲,但是在这两大纲中只各出现一次,而且与“语文素质”“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并列使用,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这应是人们所说的大纲的“过渡性”的一个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贞福老师说: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起革命性变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在初中、高中新大纲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那就是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2003年颁发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再次将“语文素养”放在了重要地位,放在了瓶课程标准提到的四个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二、语文素养的操作层面   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或许还记得小时候听到的关于周总理“对牛弹琴”的故事。周总理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不就靠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吗?若没有这么敏感,我们很难想像,所谓的知识会起什么作用。我觉得这种敏感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智慧。还有,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前几个题基本上都是注重对字词的考查。我倒不是说这些考试所考的就一定都是符合新大纲的精神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平日里经常见到或听到或用到的词语,可就是有些人,拿不准它。说白了,还是对语言文字不敏感所致。像现金收讫的“讫”字,到底是言字旁的,还是走之旁的?对文字敏感的人,很可能在平日的生活的中就能注意到。这些都是关于“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的例子。   2、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我们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反映亲情,尤其是父子之情的美文,不就是由对父亲为我送行时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的敏感而触发作者的写作激情的吗?还有,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祝福》,这些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又巧于为文的结果。这些生活事件往往会成为“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也是我所说的关于“对生活事件的敏感”的例子。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这个问题上,我主张,第一,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亲历的。注意亲历,就是关注自我。第二,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读书时看到、想到的。注意所读、所想,就是关注社会。也就是说,要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个方面。   3、培养学生对心灵涟漪的敏感。我们都有过感激、冲动、悔悟等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我把它们总结命名为心灵的涟漪。大家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吧?我揣测,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毛主席很有可能是结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的认识,在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自然现象的同时,对这种生活的自然事件产生了心灵的涟漪,一下子勾起了他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想。于是,便有了这篇大气磅礴的诗文。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开篇不就写出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被人们称为“文眼”的句子吗?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仅写诗歌、写散文需要这种敏感的触发,写小说、即兴演讲等很多语文活动都需要这种对心灵涟漪的敏感。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方面,我觉得,还是主要引导学生注意对生活事件的及时反思和深刻体验,并且要有理性的思考,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正如古人讲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意思。   4、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敏感。我们还记得《冬天之美》这篇文章吧?这篇文章流露出的就是对生活之美的敏感。前文是对自然环境之美的敏感,后文是对人文环境之美的敏感,最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冬天的美。乔治•桑就应算是对生活之美敏感的人。那么,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第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也就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对生活之美的敏感。第二,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美的多层次性。不要将美简单的理解为壮观、漂亮等。自然景物是美的,人文景物也是美的。第三,就是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悲剧美。不要将生活之美理解得太狭隘了,要放到文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应当说,高层次的美应该是丰富的。留心生活,处处皆有美,处处皆是美。   总之,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美感体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养就可以逐渐丰厚起来,语文之根就可以四处生发。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解读
  •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生活语文的意识,彰显语文课堂的人文情怀,同时还应当针对学校之间生源结构的差异性和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不同需求,在课程的开发等方面追求新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语文素养的培养 ...

  • 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 浅谈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技能的表现,而且是一种高度的文明素养.一个人在生活中,离不开社会,在社会中,不能没有个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素养是个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基本素养,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 ...

  •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作者:唐金平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5年第07期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作为高 ...

  • 2017年度省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序号编号12017CG0757722017CG0761632017CG0763142017CG0766352017CG0769562017CG0769972017CG0773382017CG0773992017CG[1** ...

  •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摘 要]提倡高中作文"真写作"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真写作"首先要求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学生审美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寻找内心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写作"还要求学生把真情实感表达得有个性.有创新.这就对学 ...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

  • 高中课程标准新意迭出
  • 作者:李建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4-2-27 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未来的生力军.高中生学什么?怎么学?关系到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中课程标准因此备受社会关注,参与审议课程标准的两院院士.文史学家.艺术家.教育专家盛赞-- [相关链接] 课 ...

  • 新课程改革目标
  • 新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 ...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性质 理念 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