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1课 声音的产生
一 预期学习结果
1 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 教材简析
本课从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礼界的别一种重要方式。在本课的开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第二,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这两个活动皆限定发声的物体,不限定发声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作为单元的首课,可激发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第一个活动是用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如揉搓保鲜袋,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保鲜袋……具休方法很多。第二个活动为不借助其他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两个造声活动,教师可以侧重其一。
在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材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导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设。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由于物体的振动不是肉眼都容易观察到的,因此,引入了间接观察法,借用于一些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1)直接观察感受振动:弹拨钢尺或橡皮筋,手会有麻麻的感觉,很容易观察到尺子在下下颤动;不弹拨,尺子不发声,振动停止,手没有麻的感觉。(2)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击鼓看到绿豆在鼓面上上下跳动;不击鼓,鼓不发声,绿豆也不会跳动。吹瓶子发声时,瓶中的盐会上下跳动;不吹不响,盐也不会上下跳动。(3)反证法实验: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对此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喉部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敲击钹迅速使它停止振动,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充分感受,实验后,教材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发出来的。
四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目的:制造声音,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一人一只保鲜袋。
提示:
1 教师可以参与发声活动,当学生没想到时,教师应启发学生。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听课习惯。
3发声活动后引出本课研究主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二目的:帮助学生建立振动的概念,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尺子,小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钹。
提示:
1 分组实验,轮流操作,认真感受。让学生先预测再操作,操作要规范,观察要细致,并有意识地对现象给以分析,找出物体发学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可视的现象推测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3要向学生说明手所感受的是瓶壁的振动,而不是瓶内空气的振动,细盐跳动才代表瓶内空气的振动。
4 敲击音钹会有很长的余音,让其停止时,只要立刻在衣服上按住或捏住音钹的边缘,声音就随即消失。
5引导学生归纳上述情况下物体发声时的共同变化,发现声音和振动之间的关系,即:有振动才会有声音,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6 明确指出这些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并指导学生学会这样的表述方式:声间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五 参考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打雷声,欢呼声,……
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知道些什么?
2 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 身体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上来做,老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 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 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
2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别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4) 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3 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学生做音钹和喉咙发声的实验。
学生汇报。
(三)总结
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1课 声音的产生
一 预期学习结果
1 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 教材简析
本课从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礼界的别一种重要方式。在本课的开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第二,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这两个活动皆限定发声的物体,不限定发声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作为单元的首课,可激发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第一个活动是用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如揉搓保鲜袋,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保鲜袋……具休方法很多。第二个活动为不借助其他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两个造声活动,教师可以侧重其一。
在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材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导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设。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由于物体的振动不是肉眼都容易观察到的,因此,引入了间接观察法,借用于一些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1)直接观察感受振动:弹拨钢尺或橡皮筋,手会有麻麻的感觉,很容易观察到尺子在下下颤动;不弹拨,尺子不发声,振动停止,手没有麻的感觉。(2)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击鼓看到绿豆在鼓面上上下跳动;不击鼓,鼓不发声,绿豆也不会跳动。吹瓶子发声时,瓶中的盐会上下跳动;不吹不响,盐也不会上下跳动。(3)反证法实验: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对此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喉部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敲击钹迅速使它停止振动,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充分感受,实验后,教材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发出来的。
四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目的:制造声音,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一人一只保鲜袋。
提示:
1 教师可以参与发声活动,当学生没想到时,教师应启发学生。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听课习惯。
3发声活动后引出本课研究主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二目的:帮助学生建立振动的概念,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尺子,小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钹。
提示:
1 分组实验,轮流操作,认真感受。让学生先预测再操作,操作要规范,观察要细致,并有意识地对现象给以分析,找出物体发学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可视的现象推测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3要向学生说明手所感受的是瓶壁的振动,而不是瓶内空气的振动,细盐跳动才代表瓶内空气的振动。
4 敲击音钹会有很长的余音,让其停止时,只要立刻在衣服上按住或捏住音钹的边缘,声音就随即消失。
5引导学生归纳上述情况下物体发声时的共同变化,发现声音和振动之间的关系,即:有振动才会有声音,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6 明确指出这些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并指导学生学会这样的表述方式:声间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五 参考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打雷声,欢呼声,……
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知道些什么?
2 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 身体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上来做,老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 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 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
2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别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4) 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3 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学生做音钹和喉咙发声的实验。
学生汇报。
(三)总结
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