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1课 声音的产生

一 预期学习结果

1 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 教材简析

本课从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礼界的别一种重要方式。在本课的开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第二,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这两个活动皆限定发声的物体,不限定发声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作为单元的首课,可激发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第一个活动是用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如揉搓保鲜袋,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保鲜袋……具休方法很多。第二个活动为不借助其他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两个造声活动,教师可以侧重其一。

在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材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导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设。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由于物体的振动不是肉眼都容易观察到的,因此,引入了间接观察法,借用于一些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1)直接观察感受振动:弹拨钢尺或橡皮筋,手会有麻麻的感觉,很容易观察到尺子在下下颤动;不弹拨,尺子不发声,振动停止,手没有麻的感觉。(2)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击鼓看到绿豆在鼓面上上下跳动;不击鼓,鼓不发声,绿豆也不会跳动。吹瓶子发声时,瓶中的盐会上下跳动;不吹不响,盐也不会上下跳动。(3)反证法实验: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对此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喉部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敲击钹迅速使它停止振动,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充分感受,实验后,教材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发出来的。

四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目的:制造声音,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一人一只保鲜袋。

提示:

1 教师可以参与发声活动,当学生没想到时,教师应启发学生。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听课习惯。

3发声活动后引出本课研究主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二目的:帮助学生建立振动的概念,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尺子,小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钹。

提示:

1 分组实验,轮流操作,认真感受。让学生先预测再操作,操作要规范,观察要细致,并有意识地对现象给以分析,找出物体发学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可视的现象推测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3要向学生说明手所感受的是瓶壁的振动,而不是瓶内空气的振动,细盐跳动才代表瓶内空气的振动。

4 敲击音钹会有很长的余音,让其停止时,只要立刻在衣服上按住或捏住音钹的边缘,声音就随即消失。

5引导学生归纳上述情况下物体发声时的共同变化,发现声音和振动之间的关系,即:有振动才会有声音,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6 明确指出这些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并指导学生学会这样的表述方式:声间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五 参考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打雷声,欢呼声,……

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知道些什么?

2 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 身体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上来做,老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 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 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

2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别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4) 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3 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学生做音钹和喉咙发声的实验。

学生汇报。

(三)总结

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1课 声音的产生

一 预期学习结果

1 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 教材简析

本课从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礼界的别一种重要方式。在本课的开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第二,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这两个活动皆限定发声的物体,不限定发声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作为单元的首课,可激发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第一个活动是用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如揉搓保鲜袋,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保鲜袋……具休方法很多。第二个活动为不借助其他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两个造声活动,教师可以侧重其一。

在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材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导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设。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由于物体的振动不是肉眼都容易观察到的,因此,引入了间接观察法,借用于一些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1)直接观察感受振动:弹拨钢尺或橡皮筋,手会有麻麻的感觉,很容易观察到尺子在下下颤动;不弹拨,尺子不发声,振动停止,手没有麻的感觉。(2)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击鼓看到绿豆在鼓面上上下跳动;不击鼓,鼓不发声,绿豆也不会跳动。吹瓶子发声时,瓶中的盐会上下跳动;不吹不响,盐也不会上下跳动。(3)反证法实验: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对此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喉部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敲击钹迅速使它停止振动,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充分感受,实验后,教材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发出来的。

四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目的:制造声音,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一人一只保鲜袋。

提示:

1 教师可以参与发声活动,当学生没想到时,教师应启发学生。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听课习惯。

3发声活动后引出本课研究主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二目的:帮助学生建立振动的概念,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尺子,小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钹。

提示:

1 分组实验,轮流操作,认真感受。让学生先预测再操作,操作要规范,观察要细致,并有意识地对现象给以分析,找出物体发学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可视的现象推测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3要向学生说明手所感受的是瓶壁的振动,而不是瓶内空气的振动,细盐跳动才代表瓶内空气的振动。

4 敲击音钹会有很长的余音,让其停止时,只要立刻在衣服上按住或捏住音钹的边缘,声音就随即消失。

5引导学生归纳上述情况下物体发声时的共同变化,发现声音和振动之间的关系,即:有振动才会有声音,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6 明确指出这些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并指导学生学会这样的表述方式:声间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五 参考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打雷声,欢呼声,……

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知道些什么?

2 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 身体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上来做,老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 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 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

2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别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4) 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3 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学生做音钹和喉咙发声的实验。

学生汇报。

(三)总结

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相关内容

  • 科学教案第二课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 ...

  •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海阳市留格庄镇中心小学 孙晓宁 [教材说明]<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10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 ...

  • [声音的产生]教案
  • <声音的产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性解设,提出自己的猜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 ...

  • [声音的产生]案例及分析
  • <声音的产生>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都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与学生这样的实际现状,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人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qu ...

  •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B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十堰市茅箭区三堰小学 景坤成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声音产生的 本质,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声音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今后 进一步 ...

  • 1 声音的产生
  • 第二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课题:10.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 (2)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2.过程与方法: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 ...

  •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 7. 声音的产生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性解设,提出自己的猜想. 2.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3. 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声音 ...

  •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 > 班级:20131212 姓名:高顺勇 学号:201312123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 ...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在本单元,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本课中,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 2.课与课的关系 本课是认识声音是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