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洛阳庙会传承的审美意义

论析洛阳庙会传承的审美意义

论文关键词:洛阳庙会;审美考察;庙会文化;传承意义

论文摘要: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所在地也是河洛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洛阳庙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历史变迁,从美学角度考察洛阳庙会的发展,可挖掘不同时代庙会的审美内涵;传承庙会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当代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庙会是我国民间节日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源于我国古代隆重的祭祀活动,其实质在于信仰,它的形成与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庙会不仅是一种民俗和文化现象,而且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且流行于我国广大地区。数千年来,庙会在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河南地处中原,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外来文化与庙会的结合,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在中原各个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渊源久长的文化历史,不仅分布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隋唐遗址等多处构成古都风貌的古代建筑和名胜古迹,而且还有规模宏大的古庙会群。洛阳庙会作为古都洛阳非物质形态的人文资源之一,与物质形态的古建筑、古迹相比,更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自产生后,它经历发展、变化、复兴等阶段,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变迁,也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1洛阳庙会的审美考察

(1)文化互融的传统庙会

洛阳庙会群在中原地区庙会群中颇具特色,堪称豫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博览会。不仅有二郎庙等各类小型庙会,还有关林、龙门、白马寺三处大型庙会。庙会群大多以佛事为主,它们共同促进着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至此,也形成了洛阳庙会群独特的祭祀内容。其中三大庙会各具特点且支配着整个洛阳庙会群,它们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洛阳的文化艺术、经济发展连成一个整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大庙会上香客和游客的融杂,不仅使庙会的文化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且庙会的传统特点更加突出,其美学风格也更为复杂。从时间上看,白马寺和尚会形成最早,主要分为两大类习俗,二是佛门弟子的佛事活动,二是民间百姓求子、还愿等把佛作为神灵崇拜的跑经调等活动。其中佛事活动最大特点是虽将佛事与民事相溶,但仍带有应用于民的色彩。其习俗的种类繁多,各代表不同含义,既是人们敬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真实写照,又是人们求和谐、保平安的生活心态的充分表达。与白马寺和尚会一样,龙门会的主要活动也是拜佛,但不同的是这里多为较自由的民间自发性质的拜佛,且敬禹拜佛联为一体。从一定程度上讲,龙门会的佛事活动,就是敬祀礼拜大禹,其中包含着人民群众一种朴素的创造美学,既是对劳动创造的讴歌、对民族先驱的深切怀念,更是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相对立的体现。在龙门会中还有一种叫跑经调的活动,由人们将龙门主要的佛建筑编成歌谣。其基本内容是劝人和善,多做对他人有利的事,尊敬父母、爱护子女等,旨在从道德方面讲述做人的道理。这些经调既表现出对佛的向往和崇敬,又体现出欢乐祥和的气氛。跑经调在整个豫西地区普遍流行,歌调和歌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出洛阳境域内社会、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独有的特色。因此,龙门会也成为豫西地区经歌的集中地。与白马寺和尚会和龙门会相比,关林庙则更突出对以关羽为象征的忠义传

统道德的歌颂,由于深受洛阳各庙会的影响,关林庙会也出现了佛化想象。关羽作为传统道德的化身,人们组织关爷社火,意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人们把对英雄的崇拜转化为对幸福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日常祀神用品和生产、生活用品也成为庙会上进行交易的一部分。可以说,庙会既是人们敬祀神灵、偷悦身心的产物,又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沟通的一条渠道和联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纽带。三大庙会作为洛阳传统庙会的代表,将佛、道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融合并发扬的同时,也对后来的美学研究具有史料参考的价值。

(2)求变创新的当代庙会

在不同历史时期,庙会的存在都有其不同的原因,但最根本原因则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庙会作为一种以庙宇为依托,在特定日期举行的集会,集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为一体,涉及百姓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民众的生活发挥着特有的功能。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洛阳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也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复兴的阶段,不仅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传统庙会的精髓吸纳其中,而且在与当代大众的审美诉求和民间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更具有时代人文气息。洛阳庙会在发展中求进步,在绝境中求生存,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并且洛阳当代庙会所呈现出的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特点也为其提供了美学研究的价值。

与传统庙会相比,洛阳当代庙会最大的特色在于突出了洛阳政府部门的组织作用,由政府部门参与统筹,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活跃商品经济。此外,还调动一切力量,邀请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参加,在洛阳地域范围内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大文化交流的氛围。且采用先进的灯光、声控等现代技术来装点、美化整个会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使其重新“登台亮相”,既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能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洛阳当代庙会的兴起和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文化、娱乐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传统庙会礼佛、祭祀的宗教功能日趋淡化,更凸显商业、大众娱乐等性质。由于庙会这种形式适应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它从自发的民俗形式变成有组织的节庆文化活动之后,逐渐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洛阳市政府为了活跃市民春节文化生活,弘扬河洛文化,促进和谐洛阳建设,从2007年到2009年,连续三届在西苑公园、国花园、牡丹公园举办春节文化庙会,浓郁的民俗风味和突出的传统特色不仅为百姓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而且为适应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不同观赏需求,还推出了各类文娱活动。此外,公园内悬挂的千余盏红灯笼也为文化庙会增添了几分浓浓的喜庆气氛。

论析洛阳庙会传承的审美意义

论文关键词:洛阳庙会;审美考察;庙会文化;传承意义

论文摘要: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所在地也是河洛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洛阳庙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历史变迁,从美学角度考察洛阳庙会的发展,可挖掘不同时代庙会的审美内涵;传承庙会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当代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庙会是我国民间节日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源于我国古代隆重的祭祀活动,其实质在于信仰,它的形成与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庙会不仅是一种民俗和文化现象,而且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且流行于我国广大地区。数千年来,庙会在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河南地处中原,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外来文化与庙会的结合,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在中原各个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渊源久长的文化历史,不仅分布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隋唐遗址等多处构成古都风貌的古代建筑和名胜古迹,而且还有规模宏大的古庙会群。洛阳庙会作为古都洛阳非物质形态的人文资源之一,与物质形态的古建筑、古迹相比,更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自产生后,它经历发展、变化、复兴等阶段,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变迁,也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1洛阳庙会的审美考察

(1)文化互融的传统庙会

洛阳庙会群在中原地区庙会群中颇具特色,堪称豫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博览会。不仅有二郎庙等各类小型庙会,还有关林、龙门、白马寺三处大型庙会。庙会群大多以佛事为主,它们共同促进着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至此,也形成了洛阳庙会群独特的祭祀内容。其中三大庙会各具特点且支配着整个洛阳庙会群,它们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洛阳的文化艺术、经济发展连成一个整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大庙会上香客和游客的融杂,不仅使庙会的文化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且庙会的传统特点更加突出,其美学风格也更为复杂。从时间上看,白马寺和尚会形成最早,主要分为两大类习俗,二是佛门弟子的佛事活动,二是民间百姓求子、还愿等把佛作为神灵崇拜的跑经调等活动。其中佛事活动最大特点是虽将佛事与民事相溶,但仍带有应用于民的色彩。其习俗的种类繁多,各代表不同含义,既是人们敬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真实写照,又是人们求和谐、保平安的生活心态的充分表达。与白马寺和尚会一样,龙门会的主要活动也是拜佛,但不同的是这里多为较自由的民间自发性质的拜佛,且敬禹拜佛联为一体。从一定程度上讲,龙门会的佛事活动,就是敬祀礼拜大禹,其中包含着人民群众一种朴素的创造美学,既是对劳动创造的讴歌、对民族先驱的深切怀念,更是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相对立的体现。在龙门会中还有一种叫跑经调的活动,由人们将龙门主要的佛建筑编成歌谣。其基本内容是劝人和善,多做对他人有利的事,尊敬父母、爱护子女等,旨在从道德方面讲述做人的道理。这些经调既表现出对佛的向往和崇敬,又体现出欢乐祥和的气氛。跑经调在整个豫西地区普遍流行,歌调和歌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出洛阳境域内社会、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独有的特色。因此,龙门会也成为豫西地区经歌的集中地。与白马寺和尚会和龙门会相比,关林庙则更突出对以关羽为象征的忠义传

统道德的歌颂,由于深受洛阳各庙会的影响,关林庙会也出现了佛化想象。关羽作为传统道德的化身,人们组织关爷社火,意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人们把对英雄的崇拜转化为对幸福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日常祀神用品和生产、生活用品也成为庙会上进行交易的一部分。可以说,庙会既是人们敬祀神灵、偷悦身心的产物,又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沟通的一条渠道和联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纽带。三大庙会作为洛阳传统庙会的代表,将佛、道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融合并发扬的同时,也对后来的美学研究具有史料参考的价值。

(2)求变创新的当代庙会

在不同历史时期,庙会的存在都有其不同的原因,但最根本原因则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庙会作为一种以庙宇为依托,在特定日期举行的集会,集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为一体,涉及百姓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民众的生活发挥着特有的功能。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洛阳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也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复兴的阶段,不仅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传统庙会的精髓吸纳其中,而且在与当代大众的审美诉求和民间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更具有时代人文气息。洛阳庙会在发展中求进步,在绝境中求生存,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并且洛阳当代庙会所呈现出的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特点也为其提供了美学研究的价值。

与传统庙会相比,洛阳当代庙会最大的特色在于突出了洛阳政府部门的组织作用,由政府部门参与统筹,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活跃商品经济。此外,还调动一切力量,邀请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参加,在洛阳地域范围内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大文化交流的氛围。且采用先进的灯光、声控等现代技术来装点、美化整个会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使其重新“登台亮相”,既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能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洛阳当代庙会的兴起和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文化、娱乐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传统庙会礼佛、祭祀的宗教功能日趋淡化,更凸显商业、大众娱乐等性质。由于庙会这种形式适应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它从自发的民俗形式变成有组织的节庆文化活动之后,逐渐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洛阳市政府为了活跃市民春节文化生活,弘扬河洛文化,促进和谐洛阳建设,从2007年到2009年,连续三届在西苑公园、国花园、牡丹公园举办春节文化庙会,浓郁的民俗风味和突出的传统特色不仅为百姓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而且为适应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不同观赏需求,还推出了各类文娱活动。此外,公园内悬挂的千余盏红灯笼也为文化庙会增添了几分浓浓的喜庆气氛。


相关内容

  • 天水文化丰富内涵
  • 秦州文化丰富内涵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西出第一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化资源富集.秦州区作为天水的核心腹地,境内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宗教文化兼容并蓄,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历代名人辈出,地域特色鲜明. 一.伏羲文化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 ...

  • 洛阳旅游地理现状及其发展分析
  • 洛阳旅游地理现状及其发展分析 摘要: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中国的旅游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洛阳的牡丹和龙门石窟更是驰名中外.本文把洛阳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对比较重要的景点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接着对洛阳的旅游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洛阳,龙门石窟,白 ...

  • 山西纪实:山西春节文化的变迁与传承
  • 摘要:山西春节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春节风俗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地区之一.山西春节文化具有农耕文化.信仰传承.俭约的性格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衰退与消亡,可以从世界思想文化潮流.山西社会发展中的思想因素和现代农村城市化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新时期春节文化建设任重 ...

  • 河南春节庙会:2013洛阳关林庙会的活动介绍
  • 河南洛阳2013关林庙会的活动介绍 1.除夕祈福 除夕夜,举行隆重的"蛇年好运"除夕撞钟祈福活动.届时台湾常驻洛阳关林大法师廖德鸿将设坛为众善信举行祈福仪式. 2.助燃长明灯 庙会期间,景区将在平安殿.财神殿前甬道悬挂平安吉祥.招财进宝.金榜题名红灯千盏,供信众祈福求愿.届时台湾 ...

  • 洛阳文化产业发展--民俗文化民间工艺
  • 洛阳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民间工艺与民俗文化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 "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 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洛阳民俗文化 ...

  •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 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2.化的本义,即为变易.生成.造化 3.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4.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5.中国文 ...

  • 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_马琳
  • 第6卷 第3期 2007年7月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uoh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 Vo.l6No13Jul12007 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马 琳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 ...

  • 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分析
  • 第31卷第2期(2013年第2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o.2Vol.31No.22013 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 ...

  • 二十四节气论文
  • <二十四节气与生活> 课程论文 春节团圆日,围炉话大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具特色的节日,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春节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缩影,是中国人溶于血液,渗入灵魂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诗词"爆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