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成为好朋友

相关专题:李白   杜甫

公元744年,四十三岁的李白和三十二岁的杜甫在当时的东都洛阳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那时,受到唐玄宗冷落,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刚刚心灰意冷、满怀忧愤地离开了都城长安,而多次赴考落第的杜甫正在洛阳城内犹豫不绝,不知何去何从。两个天才诗人的偶然相逢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扫清了各自心头的阴霾,两颗纯真热切的心灵一同沐浴在友情的清泉净水之中。

他们惺惺相惜,平等交流,抒怀遣兴,评古论今,建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情。分手前,二人相约下次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面,之后一起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在这里,他们还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一起畅游山水,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第二年,即公元745年,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二人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同行同宿,亲如弟兄,就像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所写的一样:“我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们还一道寻访隐士高人,偕同去齐州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这年秋冬之际,李白与杜甫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赠李白》一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李白与杜甫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但他们分手后的表现却大不相同。

李白是个“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人,对爱情如此(他一生结过好几次婚),对友情亦然,所以他走到哪里都能很快交上朋友,而离开之后却又会很快不再去想曾经的故人。

杜甫在友谊上则是个情痴,和李白分手后,他对这位老友魂牵梦萦,念念不忘,为他写了不少诗篇,流传至今的就至少有《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五首。

在诗中,杜甫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感叹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担心着李白被流放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至诚君子之心溢于言表,一往情深之谊令人感动。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的消息传到杜甫所居的成都时,杜甫欣喜至极,写下了《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和杜甫的其他诗作相比,上面这首诗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他实际上是没有标题的,后人为了便于叙述,就借鉴《诗经》的做法用诗歌的前两个字做了题目。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杜甫在听到关于他一直梦萦魂牵的老朋友的好消息时,心中是那样的激动而快乐,以至于忘记了给诗作起一个名字。

下一节:解读李豫的传奇人生

更多隋唐历史人物故事》》》隋唐历史人物故事大全

相关专题:李白   杜甫

公元744年,四十三岁的李白和三十二岁的杜甫在当时的东都洛阳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那时,受到唐玄宗冷落,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刚刚心灰意冷、满怀忧愤地离开了都城长安,而多次赴考落第的杜甫正在洛阳城内犹豫不绝,不知何去何从。两个天才诗人的偶然相逢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扫清了各自心头的阴霾,两颗纯真热切的心灵一同沐浴在友情的清泉净水之中。

他们惺惺相惜,平等交流,抒怀遣兴,评古论今,建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情。分手前,二人相约下次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面,之后一起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在这里,他们还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一起畅游山水,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第二年,即公元745年,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二人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同行同宿,亲如弟兄,就像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所写的一样:“我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们还一道寻访隐士高人,偕同去齐州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这年秋冬之际,李白与杜甫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赠李白》一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李白与杜甫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但他们分手后的表现却大不相同。

李白是个“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人,对爱情如此(他一生结过好几次婚),对友情亦然,所以他走到哪里都能很快交上朋友,而离开之后却又会很快不再去想曾经的故人。

杜甫在友谊上则是个情痴,和李白分手后,他对这位老友魂牵梦萦,念念不忘,为他写了不少诗篇,流传至今的就至少有《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五首。

在诗中,杜甫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感叹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担心着李白被流放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至诚君子之心溢于言表,一往情深之谊令人感动。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的消息传到杜甫所居的成都时,杜甫欣喜至极,写下了《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和杜甫的其他诗作相比,上面这首诗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他实际上是没有标题的,后人为了便于叙述,就借鉴《诗经》的做法用诗歌的前两个字做了题目。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杜甫在听到关于他一直梦萦魂牵的老朋友的好消息时,心中是那样的激动而快乐,以至于忘记了给诗作起一个名字。

下一节:解读李豫的传奇人生

更多隋唐历史人物故事》》》隋唐历史人物故事大全


相关内容

  • 盛唐诗人的朋友圈
  • 当王维走入繁华的长安城,当李白别了匡山,当杜甫看着公孙大娘的剑舞,没人能料到一个注定名垂青史的大时代已然拉开大幕. 公元719年,大唐王朝开元七年,在历史上是一个平静的年头. 这一年,值得一记的几件事之一,就是五月份发生了日蚀.唐玄宗李隆基因此很不安,裁乐减膳,降低了生活标准.日蚀之后是连续的干旱, ...

  • 李白和杜甫到底谁的成就更高?
  • 文学艺术不同于现代的科学研究,没有理性量化的客观标准,纯粹只能依靠受众的主观感受,所以比较文学家的文学成就从来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口难调! 具体到李白杜甫这两位堪称千年一遇的超级大文豪,古典诗词领域的两座绝顶高峰,尤其难以作出评判. ...

  •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 2009年11月第29卷第6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09Vol.29No.6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葛景春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个人诗风的差异和转变,是与诗歌思 ...

  • 浅析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 浅析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本文已发表... 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言诗者必提及李杜:两人的友谊也如同彗星相遇,千载难逢,在短暂的相遇中,两人写下了珍贵感人的诗篇,同时也建立了一生的友谊. 关键词:李白 杜甫 友谊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很多并谈的人物.这其 ...

  • 电视剧[大唐诗]
  • 一醉千年-阿麟の印象机场 第一集: 唐玄宗开元23年,从江南吴越返回故乡洛阳的杜甫,决定参加唐廷在洛阳举办的科举考试.由于当时参加科考,需要有名流地荐举:在前辈李邕及李适之等人地引见下,杜甫得以和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相见. 一接触张九龄,便随之也陷入到了当时朝廷里内外复杂的权利争斗之中.当时被玄宗所宠的 ...

  • 论杜甫的诗风
  • 论杜甫诗的风格 如果唐代文学是文学史的一座高峰的话,那么李杜则是盛唐文学的最高代表,比起李白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杜甫则是沉郁顿挫,感情基调则是充满悲慨,杜甫相对于李白的人生遭遇,更多了一些灰色的空间.在漫长的唐诗发展过程中,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他的出现使七律诗的格局出现了绝无仅有的高峰. 杜 ...

  • 品味李白诗中的友情
  • 摘要:根据史料记载,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是在远游中度过的,他自年少时离开四川,就开始了仗剑江湖的生涯,他为人豪爽,广交朋友,他有情有义,坦诚率真.一路走来,他没有攀权附贵,阿谀奉迎,因此结交了许多同在天涯的人.或许正因为这样,他的为人,他的才情才被后世万人敬仰.而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更是以满腔的真情打 ...

  • 古代送别诗
  • 古代送別詩 古典诗文 2009-08-22 1615 古代送別詩 [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 ...

  • 唐之韵解说词
  • 唐之韵目录 第一集 千古唐诗 第二集 独振新风 第三集 吴中四士 第四集 边塞诗人(上) 第五集 边塞诗人(下) 第六集 山水诗人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 第八集 一代诗仙 (下) 第九集 千秋史圣 (上) 第十集 千秋诗圣(下) 第十一集 大历诗人 第十二集 韩孟诗派 第十三集 新乐府派(上)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