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能力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增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了解想象的方法,知道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知识,勇于创新。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而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创新奠定基础,创新当然也离不开实践,要学以致用,才有收获。
【教学难点】
让创新思维闪光。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幻想,如何让幻想变为现实,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图片展示: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壮举、我国太空授课第一人王亚平的风采、蛟龙号深海潜水7000米海试成功、蛟龙号拍摄深海奇异生物。
师: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豪情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今天逐一成为现实。是什么让我们美好的理想成为现实的呢?
生:科技发展、创新等等。
师:是创新、发明搭起了理想和现实的桥梁。那么,应如何搭起创新的桥梁呢?(出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创新”号列车开始今天的旅行。
列车驶入第一站:“感受”创新。
设计意图:使学生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环节二:自主体验,感悟新知
【第一站】“感受”创新
活动一:小小蚂蚁力量大
【百度视频】播放视频: 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阳的故事。
结合教材73——78页,说一说张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并分析这些优秀品质与创新的关系。
(设计安排: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展示)
组1:我们组认为是好奇心,因为张阳对蚂蚁负重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才有了之后的细心观察、研究,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所以,好奇心是出现的最初动力。
组2:我们组认为是敢于质疑,因为张阳不相信书本上的观点,不相信美国生物学家马克莫非特的观点,所以才有了之后的研究。所以,敢于质疑是创新的源头。
组3:我们组认为还有善于观察,因为张阳对小家蚁的负重方式细心观察,所以才有了科学的数据。我们认为善于观察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组4:我们认为还有积极实践,„„,积极实践是创新的基本途径。
组5:我们认为还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
组6:我们认为还有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生边展示,教师边板书。
师:课件展示: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1)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善于观察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3)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
(4)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5)勇于实践是创新的最佳途径。
教师板书:创新=好奇心+敢质疑+善观察+善积累+勇实践+( )+------ 学生思考:要创新,还应具备哪些品质?
生:坚持不懈、敢于想象„„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看同龄人的故事,共同探究、领悟、感受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通过分析材料,既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到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第二站】“尝试”创新
尝试一:考考你的观察力
师:在图片中找出尽可能多的人物。
师:想像是创新的先导。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些神话般的异想天开经过人类的创新实践将逐一成为现实。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展示爱因斯坦的教育名言。
读故事,谈启迪,鼓励学生要大胆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 多媒体展示:怎样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
首先,要“敢于想”。
其次,要“能够想”。
最后,要“善于想”。
尝试二:测测你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法移动两只杯子,按要求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准备六根相同的小木棒,设法摆出四个三角形。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方设法摆脱思维定势,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小组成员互帮互助,一起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讲述:培养求异思维,不但要学会“质疑”,而且还应突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走进生活,帮帮我们的伙伴
分析王凯的想法,并帮助他走出困惑。
通过学生们的交流,探讨。结合教师讲述,进一步理解观点: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事例中进一步感悟细心观察、大胆想象,求异思维等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精神,让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闪光。通过分析王凯的想法,并帮助他走出困惑。通过学生们的交流,探讨。结合教师讲述,进一步理解观点: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完成教学重点。
【第三站】创新在行动
【百度视频】播放视频:中学生潜心发明创新 五年创造1500项专利 相信学生感触颇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此处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明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也会有自己的发明创造。 环节三:归纳小结,巩固深化
此处分为知识小结和盘点收获两部分内容。
伴随着隐形的翅膀轻音乐,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收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找出自己的差距,确定今后的努力目标。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寄语:此处的设计意图是期待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实现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能力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增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了解想象的方法,知道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知识,勇于创新。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而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创新奠定基础,创新当然也离不开实践,要学以致用,才有收获。
【教学难点】
让创新思维闪光。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幻想,如何让幻想变为现实,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图片展示: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壮举、我国太空授课第一人王亚平的风采、蛟龙号深海潜水7000米海试成功、蛟龙号拍摄深海奇异生物。
师: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豪情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今天逐一成为现实。是什么让我们美好的理想成为现实的呢?
生:科技发展、创新等等。
师:是创新、发明搭起了理想和现实的桥梁。那么,应如何搭起创新的桥梁呢?(出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创新”号列车开始今天的旅行。
列车驶入第一站:“感受”创新。
设计意图:使学生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环节二:自主体验,感悟新知
【第一站】“感受”创新
活动一:小小蚂蚁力量大
【百度视频】播放视频: 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阳的故事。
结合教材73——78页,说一说张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并分析这些优秀品质与创新的关系。
(设计安排: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展示)
组1:我们组认为是好奇心,因为张阳对蚂蚁负重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才有了之后的细心观察、研究,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所以,好奇心是出现的最初动力。
组2:我们组认为是敢于质疑,因为张阳不相信书本上的观点,不相信美国生物学家马克莫非特的观点,所以才有了之后的研究。所以,敢于质疑是创新的源头。
组3:我们组认为还有善于观察,因为张阳对小家蚁的负重方式细心观察,所以才有了科学的数据。我们认为善于观察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组4:我们认为还有积极实践,„„,积极实践是创新的基本途径。
组5:我们认为还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
组6:我们认为还有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生边展示,教师边板书。
师:课件展示: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1)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善于观察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3)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
(4)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5)勇于实践是创新的最佳途径。
教师板书:创新=好奇心+敢质疑+善观察+善积累+勇实践+( )+------ 学生思考:要创新,还应具备哪些品质?
生:坚持不懈、敢于想象„„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看同龄人的故事,共同探究、领悟、感受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通过分析材料,既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到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第二站】“尝试”创新
尝试一:考考你的观察力
师:在图片中找出尽可能多的人物。
师:想像是创新的先导。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些神话般的异想天开经过人类的创新实践将逐一成为现实。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展示爱因斯坦的教育名言。
读故事,谈启迪,鼓励学生要大胆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 多媒体展示:怎样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
首先,要“敢于想”。
其次,要“能够想”。
最后,要“善于想”。
尝试二:测测你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法移动两只杯子,按要求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准备六根相同的小木棒,设法摆出四个三角形。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方设法摆脱思维定势,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小组成员互帮互助,一起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讲述:培养求异思维,不但要学会“质疑”,而且还应突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走进生活,帮帮我们的伙伴
分析王凯的想法,并帮助他走出困惑。
通过学生们的交流,探讨。结合教师讲述,进一步理解观点: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事例中进一步感悟细心观察、大胆想象,求异思维等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精神,让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闪光。通过分析王凯的想法,并帮助他走出困惑。通过学生们的交流,探讨。结合教师讲述,进一步理解观点: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完成教学重点。
【第三站】创新在行动
【百度视频】播放视频:中学生潜心发明创新 五年创造1500项专利 相信学生感触颇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此处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明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也会有自己的发明创造。 环节三:归纳小结,巩固深化
此处分为知识小结和盘点收获两部分内容。
伴随着隐形的翅膀轻音乐,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收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找出自己的差距,确定今后的努力目标。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寄语:此处的设计意图是期待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实现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