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资料-司马迁.苏武

阅读资料(一)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至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着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一)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着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着历法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着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忍辱负重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着一一《史记》

史书体系《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开综合纂史之法《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二)名家点评

(宋)苏辙: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明)茅坤: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白寿彝: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鲁迅:(司马迁)发愤着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圃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郭沫若:龙门有灵秀,钟琉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比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李泽厚: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白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

(三)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2004年黑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加工: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那“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带来的惊喜与顿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有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中华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着。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李太白都得摇头叹气道:“噫吁唏!难于上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头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司马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想拂了圣听,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及此,未尝不发汗沾衣也。”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终于,他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着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临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活生生地让割睾丸的利刃变成接生《史记》的手术刀,其化害为利之术,良足谓今古奇观。(2002年高考河北优秀作文《发自心灵的选择》节选)

话题4: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了伟人。我们不禁要反思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

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摈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白己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恃论中走向辉煌。(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节选)

话题5:变通

材料加工:司马迁着意讲“变”,可以说,他的《史记》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都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他认为“物”是变的,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秦楚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马迁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的思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表述。“略协”、“厥协”、“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历史之变的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走向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证明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化传统为现代的。由此我们看到,“通古今之变”,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论司马迁的“通变思想”》节选)

话题6:挑战

材料加工:司马迁注意到物产分布在不同地区,那么依靠商人互通有无,增进物资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便非常重要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总结致富之术,还首创经济史传。更可贵的是,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他非但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俗谚说:“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的“素封论”是他为商人辩护、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他引用《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得出结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正统文人要求百姓尊义耻利,认为趋利则失义。但司马迁却把利、义统一起来,为商人的趋利正了名。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发出了离经叛道的异响,其光辉却仍然昭然于世。可贵可叹!(《司马迁经济思想初探》节选)

话题7:买镜

材料加工:(一)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生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上人们一直称颂这样的镜,清彻明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可是还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此,人如此,镜亦如此。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定要一面特制的镜: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模糊朦胧。 用一面特制的镜,照人、照世、照史,既不会让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会让失误遁形于昏暗,用特制的镜照世界,终会照来一个明媚的未来,(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买镜,我要特制的》节选)

(二)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耻辱的刑罚。司马迁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毁了这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最终,一片惨像。(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本期话题》节选)

(四)成品展示历史

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魁。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阅读资料(二)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前60),以尽忠守节而闻名的西汉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后被困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牧羊为生。苏武在匈奴前后十九年。

人物事略

出使匈奴 公元前100年,且靼刚刚立为单于,惟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

意外事变 当苏武完成任务,准备回国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而汉使张胜参与了密谋活动。然而,谋反失败。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便想自杀殉国。

自杀未遂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

怒斥卫律 卫律本是汉臣,投降了匈奴,单于让他来劝降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己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子。

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窖中受饥 匈奴单于见苏武不投降,便把他关在一个阴冷的地窖里,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才免于饿死。 流放北海 苏武拒不投降,单于又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单于给了他一群公羊,说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归国 苏武被扣在匈奴十九年后,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苏武活到八十多岁,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名家点评

(汉)班固:孔子称

(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

(元)张养浩:为臣惟命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苏武》)

《苏武牧羊》歌词

苏武牧羊北海边

雪地又冰天,

羁留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野幕夜孤。

心存汉社稷,

梦想旧江山 ,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兀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心痛酸

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材料加工: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

话题6:信念

材料加工: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

话题7:选择

材料加工: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材料加工: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

成品展示

拜谒苏武墓

拜谒苏武,是在阳春三月的一个日子里。武功城里,桃杏花开得正繁,麦苗己经起身拔节,碧森森的连天空都要染绿了。出武功老县城往北行约3里地,就到了那个因苏武而著名的龙门村。苏武墓就掩隐在一片绿色里。墓呈圆锥形,土封而成,高约4米,南北东西约有30平方米的面积,杂草野花密匝匝挤满了墓地。墓前有

老汉说,要说苏武这个人嘛,差不多跟老汉我算同行,都是个放羊的嘛。他在北海放羊,我在他的墓前放羊,差就差了点时间。说到这里,老汉笑了,说老汉我的名字叫苏北海,是我爷起的,苏北海跟在北海放羊的苏武就是一回事嘛,就这么个名字,便把我老汉放羊的命运给决定了。

放羊老汉抿住嘴咂了两口烟,说成天围着苏武墓转圈圈,时间久了,就觉得苏武跟我近,近得就跟老哥兄弟一般。这当然只是一种感觉,说到底,苏武是咱的先人呢。当初,苏武北使匈奴时,官职也不小,中郎将,怎么说也是个将军吧。北海可是个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苏武去了那里,匈奴人也不给他送粮食,也不给他盖房子,还要让他死。可人的命是没法说的,有的人,一碰就没命了,有的人,七灾八难,天亏人害,可就是不死。苏武先人就是这后一种人。没有老鼠,苏武就挖老鼠洞,老鼠洞中有老鼠积攒下的草籽儿,苏武就用鼠洞里的草籽儿充饥,硬是不死。苏武出使匈奴,是持有汉节的,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但那时的汉节是个杆子,上面有旌帜毛穗。北海风大雪狂,时间久了,汉节上的旌毛都掉光了,可苏武不分白天黑夜放羊睡觉,都把汉节抱在怀里,一心归汉呐!

说到这里,苏北海老汉激动了,猛拽了一下牵着的羊,双手一拱,向着苏武墓拜了三拜,大声说,苏武先人骨头是最硬的,他在北海时,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去劝说过他,当下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他说人活

着不能像条狗,谁给它肉吃就帮谁咬人。人各有志,不可勉强,我这条命是汉家的,死也要把它献给汉家。你们说,苏武这人忠不忠?他在匈奴十九年,苦楚受尽,磨难受尽,却始终坚贞不屈,终于归汉,这般英烈之祖不拜,还要拜谁?拜秦始皇?我才不拜呢,当时修长城,害了多少军队!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没听过? 老汉说着,拱手又一拜,一脸崇敬。我随着苏北海老汉,也对苏武先祖行了九叩十八拜的大礼。我拜得非常认真。苏北海老汉很高兴,执意要我去他家喝羊奶。我哪儿有资格喝

我谢过了老汉,于暮色之中返回县城,炊烟弥漫之间,我似乎隐约看到了持节牧羊的苏武的不屈形象。我心里当然明白,这个形象的获得,就来自在苏武先祖墓前放羊的那个苏北海。

忠魂不灭,苏北海老汉便是苏武先祖在新时代的化身。

永远的苏武(四川)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阅卷老师在看过这篇满分作文后表示,从此篇作文可以看出考生在文章中很好地熔铸了历史的材料,扣住了命题的思考指向,抒发了自己对苏武的赞美。与其他作文相比,这篇文章的优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很准,文章紧紧扣住了“忘记与铭记”来抒写自己对苏武的赞美;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很高很深,文采也很好;另外,作者对苏武的那段历史故事有自己独特且非常到位的思考。此篇文章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阅读资料(一)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至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着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一)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着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着历法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着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忍辱负重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着一一《史记》

史书体系《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开综合纂史之法《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二)名家点评

(宋)苏辙: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明)茅坤: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白寿彝: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鲁迅:(司马迁)发愤着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圃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郭沫若:龙门有灵秀,钟琉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比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李泽厚: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白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

(三)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2004年黑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加工: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那“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带来的惊喜与顿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有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中华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着。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李太白都得摇头叹气道:“噫吁唏!难于上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头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司马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想拂了圣听,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及此,未尝不发汗沾衣也。”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终于,他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着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临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活生生地让割睾丸的利刃变成接生《史记》的手术刀,其化害为利之术,良足谓今古奇观。(2002年高考河北优秀作文《发自心灵的选择》节选)

话题4: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了伟人。我们不禁要反思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

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摈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白己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恃论中走向辉煌。(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节选)

话题5:变通

材料加工:司马迁着意讲“变”,可以说,他的《史记》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都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他认为“物”是变的,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秦楚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马迁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的思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表述。“略协”、“厥协”、“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历史之变的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走向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证明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化传统为现代的。由此我们看到,“通古今之变”,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论司马迁的“通变思想”》节选)

话题6:挑战

材料加工:司马迁注意到物产分布在不同地区,那么依靠商人互通有无,增进物资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便非常重要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总结致富之术,还首创经济史传。更可贵的是,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他非但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俗谚说:“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的“素封论”是他为商人辩护、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他引用《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得出结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正统文人要求百姓尊义耻利,认为趋利则失义。但司马迁却把利、义统一起来,为商人的趋利正了名。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发出了离经叛道的异响,其光辉却仍然昭然于世。可贵可叹!(《司马迁经济思想初探》节选)

话题7:买镜

材料加工:(一)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生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上人们一直称颂这样的镜,清彻明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可是还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此,人如此,镜亦如此。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定要一面特制的镜: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模糊朦胧。 用一面特制的镜,照人、照世、照史,既不会让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会让失误遁形于昏暗,用特制的镜照世界,终会照来一个明媚的未来,(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买镜,我要特制的》节选)

(二)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耻辱的刑罚。司马迁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毁了这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最终,一片惨像。(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本期话题》节选)

(四)成品展示历史

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魁。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阅读资料(二)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前60),以尽忠守节而闻名的西汉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后被困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牧羊为生。苏武在匈奴前后十九年。

人物事略

出使匈奴 公元前100年,且靼刚刚立为单于,惟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

意外事变 当苏武完成任务,准备回国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而汉使张胜参与了密谋活动。然而,谋反失败。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便想自杀殉国。

自杀未遂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

怒斥卫律 卫律本是汉臣,投降了匈奴,单于让他来劝降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己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子。

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窖中受饥 匈奴单于见苏武不投降,便把他关在一个阴冷的地窖里,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才免于饿死。 流放北海 苏武拒不投降,单于又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单于给了他一群公羊,说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归国 苏武被扣在匈奴十九年后,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苏武活到八十多岁,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名家点评

(汉)班固:孔子称

(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

(元)张养浩:为臣惟命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苏武》)

《苏武牧羊》歌词

苏武牧羊北海边

雪地又冰天,

羁留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野幕夜孤。

心存汉社稷,

梦想旧江山 ,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兀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心痛酸

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材料加工: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

话题6:信念

材料加工: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

话题7:选择

材料加工: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材料加工: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

成品展示

拜谒苏武墓

拜谒苏武,是在阳春三月的一个日子里。武功城里,桃杏花开得正繁,麦苗己经起身拔节,碧森森的连天空都要染绿了。出武功老县城往北行约3里地,就到了那个因苏武而著名的龙门村。苏武墓就掩隐在一片绿色里。墓呈圆锥形,土封而成,高约4米,南北东西约有30平方米的面积,杂草野花密匝匝挤满了墓地。墓前有

老汉说,要说苏武这个人嘛,差不多跟老汉我算同行,都是个放羊的嘛。他在北海放羊,我在他的墓前放羊,差就差了点时间。说到这里,老汉笑了,说老汉我的名字叫苏北海,是我爷起的,苏北海跟在北海放羊的苏武就是一回事嘛,就这么个名字,便把我老汉放羊的命运给决定了。

放羊老汉抿住嘴咂了两口烟,说成天围着苏武墓转圈圈,时间久了,就觉得苏武跟我近,近得就跟老哥兄弟一般。这当然只是一种感觉,说到底,苏武是咱的先人呢。当初,苏武北使匈奴时,官职也不小,中郎将,怎么说也是个将军吧。北海可是个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苏武去了那里,匈奴人也不给他送粮食,也不给他盖房子,还要让他死。可人的命是没法说的,有的人,一碰就没命了,有的人,七灾八难,天亏人害,可就是不死。苏武先人就是这后一种人。没有老鼠,苏武就挖老鼠洞,老鼠洞中有老鼠积攒下的草籽儿,苏武就用鼠洞里的草籽儿充饥,硬是不死。苏武出使匈奴,是持有汉节的,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但那时的汉节是个杆子,上面有旌帜毛穗。北海风大雪狂,时间久了,汉节上的旌毛都掉光了,可苏武不分白天黑夜放羊睡觉,都把汉节抱在怀里,一心归汉呐!

说到这里,苏北海老汉激动了,猛拽了一下牵着的羊,双手一拱,向着苏武墓拜了三拜,大声说,苏武先人骨头是最硬的,他在北海时,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去劝说过他,当下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他说人活

着不能像条狗,谁给它肉吃就帮谁咬人。人各有志,不可勉强,我这条命是汉家的,死也要把它献给汉家。你们说,苏武这人忠不忠?他在匈奴十九年,苦楚受尽,磨难受尽,却始终坚贞不屈,终于归汉,这般英烈之祖不拜,还要拜谁?拜秦始皇?我才不拜呢,当时修长城,害了多少军队!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没听过? 老汉说着,拱手又一拜,一脸崇敬。我随着苏北海老汉,也对苏武先祖行了九叩十八拜的大礼。我拜得非常认真。苏北海老汉很高兴,执意要我去他家喝羊奶。我哪儿有资格喝

我谢过了老汉,于暮色之中返回县城,炊烟弥漫之间,我似乎隐约看到了持节牧羊的苏武的不屈形象。我心里当然明白,这个形象的获得,就来自在苏武先祖墓前放羊的那个苏北海。

忠魂不灭,苏北海老汉便是苏武先祖在新时代的化身。

永远的苏武(四川)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阅卷老师在看过这篇满分作文后表示,从此篇作文可以看出考生在文章中很好地熔铸了历史的材料,扣住了命题的思考指向,抒发了自己对苏武的赞美。与其他作文相比,这篇文章的优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很准,文章紧紧扣住了“忘记与铭记”来抒写自己对苏武的赞美;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很高很深,文采也很好;另外,作者对苏武的那段历史故事有自己独特且非常到位的思考。此篇文章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相关内容

  •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硕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 ...

  • 小学五年级地方备课教案
  •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备课人:郭洪燕 1.硕鼠•魏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 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 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 4 ...

  • 苏武传教案
  • 苏武传 教案 郴州市一中 林小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 ...

  • 第四单元答案(1)
  • 第四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 预习案 [基础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黄帝,汉武帝,纪传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2)本纪,世家,列传,表,书,130,帝王言行和政绩,表,书,世家,列传 ...

  • 话题"精神支点"作文导写与写作示例
  • 文题设计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这句话揭示了科学的伟大.物质世界是这样,精神世界何尝不是这样.给予精神支点,人才能够充分地伟大,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敢设想:没有精神,精神没有支点,人类会是怎样? 请以"精神支点"为题写一篇 ...

  •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实用教案)
  •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

  • 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教案设计
  • 苏武传(人教版高二必修)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 ...

  • 苏武传教案1
  •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 ...

  • 苏武传(人教版高二必修)
  • 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过程.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2.探究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