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制格言
1.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2.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战国)《商君书•定分》
3.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寡。 ——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4.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战国) 5.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鹖冠子(战国•楚)《鹖冠子•度一》
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7.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8.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9.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
——唐、吴兢《贞观政要》
10.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
赏罚》
11.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
刑》
12.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
平》
1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唐)《天论上》
14.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
15.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
——《管子》
16.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 宋 苏辙
17.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
——薛瑄(明)《读书录》
18.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
19.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20.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中国古代法制格言
1.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2.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战国)《商君书•定分》
3.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寡。 ——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4.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战国) 5.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鹖冠子(战国•楚)《鹖冠子•度一》
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7.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8.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9.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
——唐、吴兢《贞观政要》
10.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
赏罚》
11.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
刑》
12.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
平》
1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唐)《天论上》
14.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
15.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
——《管子》
16.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 宋 苏辙
17.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
——薛瑄(明)《读书录》
18.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
19.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20.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