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校史陈列馆,校史馆共分为 序厅 历史厅和专题厅 。这里陈列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的学校面貌。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是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荣誉展览室。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形象墙:浙江中医药大学的60年是中医药人呕心沥血,团结奋进的60年。在这段时间里,涌现出了像李大鹏院士那样的杰出科研员,但是更多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普通教职工,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才铸就了浙江中医药大学辉煌的五十年。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凝聚了历代中医药人的心血和展现了我们中医药人所秉承艰苦奋斗精神的形象墙。它是由历届教职员工的照片所拼成。大家请看形象墙的上端是我们老校区浙江中医学院的大门,经过60年的风雨兼程和数代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才有了我们所见到的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新的面貌
中间的四个大字正是我们学校的校训 求本远志 求本,《素问》:治病必求于本,求本是我们中医的治病理念。远志,志存高远,它同时也是一味重要的名称,大家上五楼时可以关注一下这味中药。
大家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墙的四周的照片是模糊不清的,然后越到中间越清晰这说明了我们中医药人有一股顽强的凝聚力。正是这股凝聚力将我们凝聚在一起,更好得发扬我们的校训—求本远志
2)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浙江这块土地上,与人民同命运,与祖国共发展,谱写了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的理想、追求、坎坷、奋进相交织的篇章。,离不开党和政府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些时任国家、省级领导人莅临我校或为我校杰出人物颁奖的照片
正下方是名人名家为我校50周年校庆所作的题词。
3) 文脉绵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浙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从金元时期的朱丹溪到民国时期的傅赖员 足以体现浙江中医教育的源远流长。
从1953年6月建立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到1959年6月,浙江中医学院正式成立直至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期间两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1960 在建校不到一年的时候就被并入医科大,说明一开始我们学校的发展就走上了一条就如这条河流一样曲折的道路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我校历任领导的照片及相关简介。正是有了他们的励精图治,才有了我们学校的辉煌成就。
这张有些错综复杂的图片说明了我们学校自建校以来的的系部沿革,从最初的中医系单一学科到如今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高校,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的系部变革意味着我们学校的壮大。
4)毕业照:起初的黑白旧照片到现在的大彩照,变得是年轮,不变得是那些纯真笑容以及每个人脸上张扬的青春和对未来的向往,在这里的触摸屏上,大家可以查看自己的毕业招。
欢迎来到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四楼展厅,这一层主要展示了一些浙江的道地药材,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这造就了浙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但其中以“浙八味”最为有名。“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杭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58处运用“浙八味”。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可见“浙八味”早已驰名古今。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一些名老药店,都选购“浙八味”作配方用。 “浙八味” 在浙江的栽种已有悠久的历史。
浙八味: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玄参、延胡索(元胡)、温郁金、浙贝母
这边图片展示的是部分浙江较常见或重要的中医药材。
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同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状。
银杏树的果实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等价值。但是生白果应控制在一天10粒左右,过量食用会引起腹痛、发烧、呕吐、抽搐等症状。
益母草有利尿消肿收缩子宫作用的作用,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病的要药。 玳瑁甲片可入药。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但过度的捕捞使玳瑁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近海也几乎绝迹。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在此提倡大家抵制玳瑁及其他海龟制品。
雌黄主治心痛吐水,不下饮食、癫痫抽筋、癞疮、牛皮顽癣使用雌黄,均有疗效。
这一列标本,是学校师生一起上山下河采集回来的中草药标本。标本的采集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及根据各种药用部分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根和根茎类:宜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在春季发芽前采集。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柴胡、明党参在春天采较好,之前提到的延胡索立夏后地上部分枯萎,不易寻找,故多在谷雨和立夏之间采挖。
再比如叶类和全草: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或在花盛开而果实种子尚未成熟时采收。但桑叶需经霜后采收,枇杷叶、银杏叶需落地后收集。
正如这里所写,致知格物。
致知,意为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
出自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放到我们中医中来,一定要接触了这些中草药,体会他们的色香味触法,才能真正的学好中医。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石决明本品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上品。有清热、镇静、降血压、拟交感神经的作用。作为中药,在中医中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等症状。
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地黄分为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不同地黄有不同的功效。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我们常见的一位药剂六味地黄丸治肾阴虚证。其中熟地黄24g,及其他中药炼蜜成如梧桐子大的药丸。
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
专著,记载着中国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在西医中认为人参
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可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对心肌有保护作用,更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中医中更是应用广泛,治营卫气虚、自汗盗汗,气短头晕、止血后此药补之、霍乱心烦躁、元气虚脱症、消渴引饮等症状。
欢迎来到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校史陈列馆,校史馆共分为 序厅 历史厅和专题厅 。这里陈列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的学校面貌。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是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荣誉展览室。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形象墙:浙江中医药大学的60年是中医药人呕心沥血,团结奋进的60年。在这段时间里,涌现出了像李大鹏院士那样的杰出科研员,但是更多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普通教职工,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才铸就了浙江中医药大学辉煌的五十年。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凝聚了历代中医药人的心血和展现了我们中医药人所秉承艰苦奋斗精神的形象墙。它是由历届教职员工的照片所拼成。大家请看形象墙的上端是我们老校区浙江中医学院的大门,经过60年的风雨兼程和数代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才有了我们所见到的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新的面貌
中间的四个大字正是我们学校的校训 求本远志 求本,《素问》:治病必求于本,求本是我们中医的治病理念。远志,志存高远,它同时也是一味重要的名称,大家上五楼时可以关注一下这味中药。
大家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墙的四周的照片是模糊不清的,然后越到中间越清晰这说明了我们中医药人有一股顽强的凝聚力。正是这股凝聚力将我们凝聚在一起,更好得发扬我们的校训—求本远志
2)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浙江这块土地上,与人民同命运,与祖国共发展,谱写了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的理想、追求、坎坷、奋进相交织的篇章。,离不开党和政府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些时任国家、省级领导人莅临我校或为我校杰出人物颁奖的照片
正下方是名人名家为我校50周年校庆所作的题词。
3) 文脉绵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浙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从金元时期的朱丹溪到民国时期的傅赖员 足以体现浙江中医教育的源远流长。
从1953年6月建立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到1959年6月,浙江中医学院正式成立直至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期间两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1960 在建校不到一年的时候就被并入医科大,说明一开始我们学校的发展就走上了一条就如这条河流一样曲折的道路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我校历任领导的照片及相关简介。正是有了他们的励精图治,才有了我们学校的辉煌成就。
这张有些错综复杂的图片说明了我们学校自建校以来的的系部沿革,从最初的中医系单一学科到如今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高校,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的系部变革意味着我们学校的壮大。
4)毕业照:起初的黑白旧照片到现在的大彩照,变得是年轮,不变得是那些纯真笑容以及每个人脸上张扬的青春和对未来的向往,在这里的触摸屏上,大家可以查看自己的毕业招。
欢迎来到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四楼展厅,这一层主要展示了一些浙江的道地药材,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这造就了浙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但其中以“浙八味”最为有名。“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杭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58处运用“浙八味”。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可见“浙八味”早已驰名古今。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一些名老药店,都选购“浙八味”作配方用。 “浙八味” 在浙江的栽种已有悠久的历史。
浙八味: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玄参、延胡索(元胡)、温郁金、浙贝母
这边图片展示的是部分浙江较常见或重要的中医药材。
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同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状。
银杏树的果实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等价值。但是生白果应控制在一天10粒左右,过量食用会引起腹痛、发烧、呕吐、抽搐等症状。
益母草有利尿消肿收缩子宫作用的作用,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病的要药。 玳瑁甲片可入药。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但过度的捕捞使玳瑁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近海也几乎绝迹。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在此提倡大家抵制玳瑁及其他海龟制品。
雌黄主治心痛吐水,不下饮食、癫痫抽筋、癞疮、牛皮顽癣使用雌黄,均有疗效。
这一列标本,是学校师生一起上山下河采集回来的中草药标本。标本的采集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及根据各种药用部分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根和根茎类:宜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在春季发芽前采集。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柴胡、明党参在春天采较好,之前提到的延胡索立夏后地上部分枯萎,不易寻找,故多在谷雨和立夏之间采挖。
再比如叶类和全草: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或在花盛开而果实种子尚未成熟时采收。但桑叶需经霜后采收,枇杷叶、银杏叶需落地后收集。
正如这里所写,致知格物。
致知,意为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
出自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放到我们中医中来,一定要接触了这些中草药,体会他们的色香味触法,才能真正的学好中医。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石决明本品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上品。有清热、镇静、降血压、拟交感神经的作用。作为中药,在中医中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等症状。
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地黄分为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不同地黄有不同的功效。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我们常见的一位药剂六味地黄丸治肾阴虚证。其中熟地黄24g,及其他中药炼蜜成如梧桐子大的药丸。
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
专著,记载着中国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在西医中认为人参
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可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对心肌有保护作用,更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中医中更是应用广泛,治营卫气虚、自汗盗汗,气短头晕、止血后此药补之、霍乱心烦躁、元气虚脱症、消渴引饮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