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志诸子略》练习题
一、 填空
1. 《艺文志诸子略》其中的“艺文”应解释为(),“略”是指(),“志”在《汉书》中代表()
2.“哗众取宠”这个成语中“宠”应解释为(),“哗”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成为()
3.“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中的“君”的词性是(),“君人”应解释(),该短语的结构是()。
4. “儒学濅衰”中的“濅”在句中作()成分。
5.“茅屋采椽,是以贵俭。”中的“采”词性是(),应解释为()。
6.“诈谖”中的“谖” 应解释为(),与“诈”是()。
7.“至远恐泥”中“泥”的意思为()
8.“蜂出并立”中的“蜂”在句中作()成分,修饰(),可译为()。
9.“辟犹水火”中“辟 ”通(),意思是()。
10.“穷知究虑”是()结构,“究”的意思是()
二、 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完全没有通假字的是()
1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濅衰,此辟儒之患。 ○
2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々,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3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 ○
4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
5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6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
7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
8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
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1○2○4○5 B、○3○5○7○8 C、○1○3○5○7 A、○
2○3○4○6 E、○5○7 D、○
2.下列“益”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选项是()
1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 ○
2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々,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3延年益寿 ○4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 ○
5精益求精 ○6多多益善 ○
7澭水暴益 ○8满招损,谦受益。 ○
1○7○8 B、 ○2○4○3 C、○2○4○7 A、 ○
1○2○3 E 、○4○5○6 F、○5○6○8 D 、○
3.下列划线的词没有词语活用现象的是()
A、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B、流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C、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D、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下列“任”字有“听凭”义的一组是()
1曷不委心任去留? ○2任重道远 ○
3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4舍人事而任贵神。 ○
5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 ○6刘媪任高祖。 ○
1○3○5 B、○6○3○2C、○1○4D 、○2○3○5 A ○
5下列选项中与“皆起于王道既微”中的“既”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诛既不当,而以尽为心,是与天下为仇也。 ○
2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 ○
3 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 ○
4 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
5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
6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 ○
7语未既,有老牛甿笑于旁。 ○
8余幼既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
1○2○5 B、○2○3○8 C、○1○4○6 A、○
3○5○8 E、○2○4○7 D、○
三、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1.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2.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濅衰,此辟儒之患。
3.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4.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5. 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四、 给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
2.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答案:
一、 填空
1. 书籍,概要,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的一种文体,
2. 尊荣,动词的使动用法
3. 动词,做老百姓的君主,动宾结构
4. 状语
5. 名词,木名即枥木
6. 诈,同义词连用
7. 阻滞
8. 状语,“出”,象群蜂纷飞似的
9. 譬,比喻
10. 并列,尽
二、 选择题
1. E 2.DE 3. B 4.C 5.D
三、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1.“宪章”,名词用如动词,本为“法制”之意,在这里是守其法制的意思;“宗”,动词“尊敬”,“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宗”、“师”两个动词组成并列词组作谓语动词。
2.“乖”,背戾、相反,这里指违反五经的本意;“析”,分离,这里指弄得经义支离破碎。动词并列作分句谓语。
3.“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薄”;“厚”,名词,作“薄”的宾语,“仁厚”。“薄厚”可译为“使仁厚变为刻薄”。整个动宾结构与“伤恩”组成并列词组作谓语。
4.“力”,名词作状语,“以武力”;“政”,通“征”,动词,“征伐” ,作分句的谓语。
5.“去”,动词,“离开”,与“圣”组成动宾结构作分句主语;“瘉”通“愈”,动词,“胜”。
四、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应当权衡事实做合适的对策,只从国君那里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话。
2.如果我对人有所称誉,那是因为我试用过他。
《艺文志诸子略》练习题
一、 填空
1. 《艺文志诸子略》其中的“艺文”应解释为(),“略”是指(),“志”在《汉书》中代表()
2.“哗众取宠”这个成语中“宠”应解释为(),“哗”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成为()
3.“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中的“君”的词性是(),“君人”应解释(),该短语的结构是()。
4. “儒学濅衰”中的“濅”在句中作()成分。
5.“茅屋采椽,是以贵俭。”中的“采”词性是(),应解释为()。
6.“诈谖”中的“谖” 应解释为(),与“诈”是()。
7.“至远恐泥”中“泥”的意思为()
8.“蜂出并立”中的“蜂”在句中作()成分,修饰(),可译为()。
9.“辟犹水火”中“辟 ”通(),意思是()。
10.“穷知究虑”是()结构,“究”的意思是()
二、 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完全没有通假字的是()
1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濅衰,此辟儒之患。 ○
2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々,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3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 ○
4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
5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6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
7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
8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
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1○2○4○5 B、○3○5○7○8 C、○1○3○5○7 A、○
2○3○4○6 E、○5○7 D、○
2.下列“益”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选项是()
1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 ○
2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々,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3延年益寿 ○4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 ○
5精益求精 ○6多多益善 ○
7澭水暴益 ○8满招损,谦受益。 ○
1○7○8 B、 ○2○4○3 C、○2○4○7 A、 ○
1○2○3 E 、○4○5○6 F、○5○6○8 D 、○
3.下列划线的词没有词语活用现象的是()
A、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B、流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C、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D、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下列“任”字有“听凭”义的一组是()
1曷不委心任去留? ○2任重道远 ○
3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4舍人事而任贵神。 ○
5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 ○6刘媪任高祖。 ○
1○3○5 B、○6○3○2C、○1○4D 、○2○3○5 A ○
5下列选项中与“皆起于王道既微”中的“既”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诛既不当,而以尽为心,是与天下为仇也。 ○
2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 ○
3 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 ○
4 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
5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
6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 ○
7语未既,有老牛甿笑于旁。 ○
8余幼既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
1○2○5 B、○2○3○8 C、○1○4○6 A、○
3○5○8 E、○2○4○7 D、○
三、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1.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2.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濅衰,此辟儒之患。
3.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4.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5. 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四、 给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
2.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答案:
一、 填空
1. 书籍,概要,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的一种文体,
2. 尊荣,动词的使动用法
3. 动词,做老百姓的君主,动宾结构
4. 状语
5. 名词,木名即枥木
6. 诈,同义词连用
7. 阻滞
8. 状语,“出”,象群蜂纷飞似的
9. 譬,比喻
10. 并列,尽
二、 选择题
1. E 2.DE 3. B 4.C 5.D
三、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1.“宪章”,名词用如动词,本为“法制”之意,在这里是守其法制的意思;“宗”,动词“尊敬”,“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宗”、“师”两个动词组成并列词组作谓语动词。
2.“乖”,背戾、相反,这里指违反五经的本意;“析”,分离,这里指弄得经义支离破碎。动词并列作分句谓语。
3.“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薄”;“厚”,名词,作“薄”的宾语,“仁厚”。“薄厚”可译为“使仁厚变为刻薄”。整个动宾结构与“伤恩”组成并列词组作谓语。
4.“力”,名词作状语,“以武力”;“政”,通“征”,动词,“征伐” ,作分句的谓语。
5.“去”,动词,“离开”,与“圣”组成动宾结构作分句主语;“瘉”通“愈”,动词,“胜”。
四、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应当权衡事实做合适的对策,只从国君那里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话。
2.如果我对人有所称誉,那是因为我试用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