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基"到"四基"的教学转向

从“双基”到“四基”的教学转向

——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的思考

姜荣富

【论文分类】小学各科教与学

【论文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G39

【学刊期数】2009年09期

【论文期刊来源】《小学数学教师》(沪)2009年5期第13~26,56页

【作者简介】姜荣富,浙江省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

重视“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听说修订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增加“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重视基础是为了发展,数学教育改革中坚持“四基”,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也更加突出数学的学科性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四基”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当前,如何实现从“双基”到“四基”的教学转向是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小学数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为例,和大家一起讨论。

过去,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是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几何知识中落实“双基”的重要载体。现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仍然是空间与图形中图形测量的重要内容,主要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和圆面积等。这些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最近,浙江省组织了一次农村“新生代”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把以上教学内容集中在一起展开研究,给大家提供了系统分析与整体思考的机会。在小学学习中,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强调动手操作活动与探究活动的展开,涉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问题。通过对这些展示课的观察与思考,笔者意识到,数学教学要实现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向,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这次的展示课,都以推导平面图形计算公式为核心目标,辅以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一般从对相应图形的直接研究开始,不仅充分展开探索与发现计算公式的活动过程,而且无一例外地强调图形转化方法的多样化和化归思想的具体运用。以下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的例子。

【案例一】

1.与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样算?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什么图形?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师:猜一猜,它的面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之后,教师通过课件或教具直观演示,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

2.有什么关系?

在方格纸(每小格代表)上呈现平行四边形。

图1

先让学生独立数一数,并把图形的底、高和面积数分别记录在表格中。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得到“底×高=面积”的事实。

3.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1)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在方格纸(每小格代表)上呈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图2

师: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都是15平方厘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容易求出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办呢?

生: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试试。怎样剪呢?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

师:(演示)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图3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吗?

学生尝试后,教师展示以下两种方法:

图4

图5

(2)进一步的例子。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先转化为长方形,再算出它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给出一些“特例”,如出示底边不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四边形,讨论割补的方法。概括并得出: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面积相同的长方形。

(3)分析关系。

师生共同寻找并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的对应关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以上教学,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究过程作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使知识学习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中,特别是学生经历的这个学习过程,对探索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有直接的启示意义,是小学生研究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说,上述教学过程,结论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的,而是学生基于对众多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之后自主探索发现的,这应该是众多探究式学习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但是笔者对学生进一步调查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对应底边作高,如果高不在图形之内时(图6),很多学生便对“底×高=面积”的计算方法产生怀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表面看,是因为在前面例子中学习的割补方法在这里不能直接得到应用(以另一条边为底作高是可以的),其实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学过程中始终没有摆脱对图形割补的具体操作,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可以直接看到的例子中,概括的“S=ah”的形式化表达并没有促成学生获得对公式的真正理解;二是教学过程似乎也暗含了这样的逻辑,即平行四边形如果能转化为长方形,就可以用“底×高”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否则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也就是说,学生虽然经历了归纳推理的过程,但并不能真正体会这种数学思考方法的力量。显然,前者是“数学化”的问题,后者则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相关,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

图6

追踪并审视在案例一教学中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笔者思考了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具体基础是什么?二是如何合理利用图形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放到整个几何知识体系中去分析,特别是与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相似性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前后的基础与发展,以下两个问题便清晰地浮现出来:一是如何避免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利用出现断层?二是怎样避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在同水平上反复?

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具体基础是什么?

把这个问题一般化,就是图形的认识如何为图形测量与计算积累起必要的活动经验。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包括三个分支: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这三个分支是几何知识的不同侧面。不同教学内容既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如通过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可以增进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则是几何知识学习的共同价值取向。基于这些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需要思考教学前后的逻辑基础,特别是内隐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表面看,并没有直接的基础可以使学生思考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材料时,往往想到借助于方格纸的直观,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直接暗示。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失去了思考与尝试的机会,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对学生已有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漠视。

事实上,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操作经验,是伴随着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过程逐步积累起来的,最初的经验积累甚至可以追溯到学生初次学习平行四边形。

图7

浙教版《数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二年级,从七巧板中引入平行四边形,把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放在一起(图7),通过比较图形要素的方法来认识新图形,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建立在较高的观念起点之上。然后,从七巧板中选择图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积累图形分与合的经验。如从七巧板中选择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就可以获得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说,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认识。如果是用七巧板中的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来拼平行四边形,学生拼出如图8所示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移动其中的一块,拼出一个新图形呢?把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如图9。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而且也积累了图形变换的活动经验。(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csscipaper.com/edu/xiaoxuekechengjiaogai/60051.html

从“双基”到“四基”的教学转向

——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的思考

姜荣富

【论文分类】小学各科教与学

【论文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G39

【学刊期数】2009年09期

【论文期刊来源】《小学数学教师》(沪)2009年5期第13~26,56页

【作者简介】姜荣富,浙江省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

重视“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听说修订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增加“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重视基础是为了发展,数学教育改革中坚持“四基”,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也更加突出数学的学科性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四基”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当前,如何实现从“双基”到“四基”的教学转向是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小学数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为例,和大家一起讨论。

过去,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是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几何知识中落实“双基”的重要载体。现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仍然是空间与图形中图形测量的重要内容,主要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和圆面积等。这些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最近,浙江省组织了一次农村“新生代”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把以上教学内容集中在一起展开研究,给大家提供了系统分析与整体思考的机会。在小学学习中,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强调动手操作活动与探究活动的展开,涉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问题。通过对这些展示课的观察与思考,笔者意识到,数学教学要实现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向,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这次的展示课,都以推导平面图形计算公式为核心目标,辅以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一般从对相应图形的直接研究开始,不仅充分展开探索与发现计算公式的活动过程,而且无一例外地强调图形转化方法的多样化和化归思想的具体运用。以下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的例子。

【案例一】

1.与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样算?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什么图形?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师:猜一猜,它的面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之后,教师通过课件或教具直观演示,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

2.有什么关系?

在方格纸(每小格代表)上呈现平行四边形。

图1

先让学生独立数一数,并把图形的底、高和面积数分别记录在表格中。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得到“底×高=面积”的事实。

3.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1)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在方格纸(每小格代表)上呈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图2

师: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都是15平方厘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容易求出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办呢?

生: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试试。怎样剪呢?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

师:(演示)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图3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吗?

学生尝试后,教师展示以下两种方法:

图4

图5

(2)进一步的例子。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先转化为长方形,再算出它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给出一些“特例”,如出示底边不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四边形,讨论割补的方法。概括并得出: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面积相同的长方形。

(3)分析关系。

师生共同寻找并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的对应关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以上教学,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究过程作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使知识学习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中,特别是学生经历的这个学习过程,对探索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有直接的启示意义,是小学生研究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说,上述教学过程,结论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的,而是学生基于对众多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之后自主探索发现的,这应该是众多探究式学习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但是笔者对学生进一步调查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对应底边作高,如果高不在图形之内时(图6),很多学生便对“底×高=面积”的计算方法产生怀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表面看,是因为在前面例子中学习的割补方法在这里不能直接得到应用(以另一条边为底作高是可以的),其实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学过程中始终没有摆脱对图形割补的具体操作,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可以直接看到的例子中,概括的“S=ah”的形式化表达并没有促成学生获得对公式的真正理解;二是教学过程似乎也暗含了这样的逻辑,即平行四边形如果能转化为长方形,就可以用“底×高”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否则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也就是说,学生虽然经历了归纳推理的过程,但并不能真正体会这种数学思考方法的力量。显然,前者是“数学化”的问题,后者则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相关,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

图6

追踪并审视在案例一教学中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笔者思考了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具体基础是什么?二是如何合理利用图形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放到整个几何知识体系中去分析,特别是与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相似性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前后的基础与发展,以下两个问题便清晰地浮现出来:一是如何避免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利用出现断层?二是怎样避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在同水平上反复?

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具体基础是什么?

把这个问题一般化,就是图形的认识如何为图形测量与计算积累起必要的活动经验。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包括三个分支: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这三个分支是几何知识的不同侧面。不同教学内容既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如通过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可以增进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则是几何知识学习的共同价值取向。基于这些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需要思考教学前后的逻辑基础,特别是内隐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表面看,并没有直接的基础可以使学生思考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材料时,往往想到借助于方格纸的直观,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直接暗示。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失去了思考与尝试的机会,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对学生已有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漠视。

事实上,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操作经验,是伴随着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过程逐步积累起来的,最初的经验积累甚至可以追溯到学生初次学习平行四边形。

图7

浙教版《数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二年级,从七巧板中引入平行四边形,把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放在一起(图7),通过比较图形要素的方法来认识新图形,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建立在较高的观念起点之上。然后,从七巧板中选择图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积累图形分与合的经验。如从七巧板中选择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就可以获得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说,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认识。如果是用七巧板中的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来拼平行四边形,学生拼出如图8所示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移动其中的一块,拼出一个新图形呢?把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如图9。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而且也积累了图形变换的活动经验。(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csscipaper.com/edu/xiaoxuekechengjiaogai/60051.html


相关内容

  • 新课程高中语文
  •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贾向东 自2006年9月始,我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两所重点中学结成一个课改联合体,三校的高一教师几次在一起研讨交流.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三校研讨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 ...

  • 应试教育2
  • 双基"是什么?"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双基"关乎公民的素质,制约着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品位,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常 ...

  • 数学教育概论
  • 1.(P3)有两门学科对数学教育研究有过根本性的影响:数学.心理学. 2.(P156)三维教育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第四维数学教学目标:解决问题. 3.(P47)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理论著作:<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 ...

  • 数学教育概论资料
  • 数学教育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学活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活动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 2.数学活动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猜想.思维的能力 3.数学活动应该关注真实的活动: ●数学现实: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构成学生 ...

  • 中小学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中小学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北师大 王蔷教授 北师大王蔷教授指出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关注学科育人价值.英语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教师需要思考学科价值是什么,如何通过教授这门学科实现育人的目标. 2.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英语教学重点之一,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 初一下地理教学计划
  • 地理教学计划 教师: 一.指导思想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型的新世纪人才. 二.基本情况分析 ㈠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半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学习世界地理相对比较容易. ...

  • 芦芝中学06-07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教改工作总结
  • 本学期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全体行政配合和教师努力,已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研教改工作上新台阶,教务工作取得一定的收获,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抓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的特点,我们把抓理论学习放在首位,要求每周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人人有学习记录

  • 中学数学教学论
  • 第一章 1. 三张" 通行证" :1.学术通行 2. 职业通行证 3. 开拓通行证 2. 中学数学教学论(简称数学教学法) 它是研究在中学教育系统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数学教学的规律.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一门科学. 3. 综合性和边缘性 (1)数学学科:对象.特点.内容结构.数学 ...

  • 新双基教学成果报告
  • "新双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报告 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崔成林 [摘要]"新双基"指两个基本层次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人格"."智慧与人格"是上位目标,"知识与技能"是下位目标.教学过程是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