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故乡]讲解版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作者在第2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6分)

①梅林、梅花、龙眼树、河渠、稻田等自然乡村景色;②童年生活,包括关于对妈妈洗菜、洗衣等情形、早年的梦幻等;③浓郁的传统氛围、罕见的异域情调等现在的人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6分)

2.(1)第9段中作者所说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是指什么?(2分)

“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会后形成的文化形态。

(2)解释第9段中“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的含义。(2分)

现代社会缺乏文化包容,根据自己的观念粗暴地改变自己不适应的文化形态,使得旧有的文化彻底消失了。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①开头的“迷了路”是实写,是指巨大的变化让“我”认不出家乡了。(2分)②结尾“迷了路”是虚写,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和特有的文化了。(2分)③这样写的好处:首尾呼应,深化主题。(2分)

4.对故乡的消失,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①对故乡消失的怅惘和哀伤,以及对消失了的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②对人们用刻板的、千篇一律的方式改变故乡特有的文化形态的痛惜。(每点2分)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作者在第2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6分)

①梅林、梅花、龙眼树、河渠、稻田等自然乡村景色;②童年生活,包括关于对妈妈洗菜、洗衣等情形、早年的梦幻等;③浓郁的传统氛围、罕见的异域情调等现在的人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6分)

2.(1)第9段中作者所说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是指什么?(2分)

“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会后形成的文化形态。

(2)解释第9段中“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的含义。(2分)

现代社会缺乏文化包容,根据自己的观念粗暴地改变自己不适应的文化形态,使得旧有的文化彻底消失了。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①开头的“迷了路”是实写,是指巨大的变化让“我”认不出家乡了。(2分)②结尾“迷了路”是虚写,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和特有的文化了。(2分)③这样写的好处:首尾呼应,深化主题。(2分)

4.对故乡的消失,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①对故乡消失的怅惘和哀伤,以及对消失了的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②对人们用刻板的、千篇一律的方式改变故乡特有的文化形态的痛惜。(每点2分)


相关内容

  •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_"_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_"
  •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 教学目标 : 1.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及常用写作方式 2.注意克服常见错误,较正确在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自愿讲述画龙点睛的故事 教师讲解: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辟,璨然生色,就像画在壁上的龙,一经 ...

  •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
  •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 "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 " 赵怀兵 教学目标 : 1.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及常用写作方式 2.注意克服常见错误,较正确在进行写作 教材分析 : 重点 :写作 难点 :写作 教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请一同学自愿讲述画龙 ...

  • 消失的故乡阅读答案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

  • 消失的故乡中考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17分) 消失的故乡谢冕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 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 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 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 B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 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 ...

  • 画家乡的风景教案
  • <画家乡的风景>教案 一.导入 师:我们首先欣赏一组风景照片,大家知道这些照片在哪里拍的吗? 生:莲花山,平阳河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诗来描述一下刚才看到的我们家乡的美景? 生: 师:大家看这一句怎么样,"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我们家乡的美景. ...

  • 无根的漂泊者
  • 爱尔兰作家托宾十分关注移居他乡者的生活,<纽约客>杂志评价其小说<布鲁克林>时写道:"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付关军的小说<回乡记>,写的也是这样一个漂泊者,但作品写的不是漂泊者的他乡生活,而是他的一次返乡.他的返乡见闻,恰恰 ...

  • 谁的故乡不沉沦
  • 一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被拆迁房子的瓦砾上跌坐,茫然吃着午饭,只是一个馒头和一棵大葱.那模样是我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的父兄,这是一副为"农村上楼"而配发的照片.看到这个片子,看到一片狼藉,像是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一点点坍塌一点 ...

  • [故乡]阅读题
  • <故乡>阅读题 1. 作者心目中的故乡具体指什么?作者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好是又为什么说"但要我记起他的美 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呢? (1)指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少年闰土的形象 (2)因为故乡的美丽,佳处实际上是留在&qu ...

  •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 执教人:王蕊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研读能力,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这种对家的情感. 3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体悟文章富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