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中国民间疗法
2001年3月第9卷第3期
路较前轻便,继服2个月,体重共减轻7kg,诸症悉减。
体会
近几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饮食结构致使肥胖患者日益增多。单纯性肥胖主要是由于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失去平衡,入多于出而引起。患者多数具有饭量大、喜食高脂肪类食物、甜食、喜静恶动、睡懒觉等不良习惯。多余的脂肪储于体内,超过标准体重的10%~20%即为肥胖。肥胖可增加心脏负担,易使脂肪沉积在血管壁及脏器上,到了一定年龄,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脂肪瘤等。薏仁味甘淡性凉,入脾胃肺经,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之功,虽属利水药,但利而不猛,且能健脾;冬瓜皮甘寒,清热利尿,二者共奏健脾利水消脂之功效。长期服用无任何毒副作用,但孕妇忌服。体重降至正常后,应适当控制脂肪、糖的摄入量,勿使营养过剩,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勿睡懒觉,体重一般不会再升高。
(收稿日期2000-07-0)
五味和五谷就是用以养病的食物,因此,周代食医
和疾医的存在,都是食疗的体现。
1975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养生方》、《杂疗方》、《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均有关于饮食疗法的记载,如记载有服食青粱米粥治疗蛇咬伤,用加热的石块煮米汁内服治疗肛门痒痛等。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还记有应用灸法治疗的同时配合五项饮食起居的调养方法。说明了我国人民在公元前五世纪,食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已在群众中普及,并把实践中有效的方子记载下来。《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药用食物约50种,食疗方剂6首,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予以肯定。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米药合用的名方,如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等都加有粳米。亦是食药并用的例证。
在此时期,食疗的理论基础也开始形成。《内经》的部分篇章阐述了食疗对防治疾病,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明了食疗的原则,奠定了食疗的理论基础。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阐发了食物的摄取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源泉,同时指出,饮食失调亦能导致疾病。《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古人用药治病的法度,也记录了食疗在清除病后余邪扶养正气的作用,并反映了古人反对唯药的观点,主张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药疗”与“食疗”兼顾的方法。
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与“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中较全面的提出了忌食的原则。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病竞起,若不因食而生,敬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
两晋南北朝时期,食疗知识有了明显增长。一方面表现在药用食物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医籍中对食物禁忌的记述更详细。陶宏景《本草经集注》中收载的药用食物已达195种,比《神农本草经》大有增加;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食物禁忌的记述颇详,如“羊肝不可合乌梅及椒食”、“天门冬忌鲤鱼”等,更重要的是该书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瘿病、用羊肝治雀中医食疗发展史简介
曹 瑛
(辽宁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沈阳110032)
食疗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为我国人民所重视。所谓食疗,即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
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病和饮食禁忌等内容。
我国食疗的起源与中医药的起源是同步的,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尝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做食,又可做药。经过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食疗经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饮食疗法也由简到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渐发展并日臻完善。
从西周到秦汉时期,随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食疗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也逐渐积累起来。
周代医家已有“食医”、“疡医”、“疾医”、“兽医”之分。其中“食医”掌调和饮食,即根据帝王的身体
2001年3月第9卷第3期
中国民间疗法
—47—
唐代食疗理论与实践有了很大发展,食疗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孙思邈《千金要方》专设“食治”篇,分果实、菜蔬、谷木、鸟兽四门,对各种食物作了分类介绍,内容涉及食治、食养、食禁等各方面。他非常重视食疗,把食疗的作用提到新的高度,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认为食物不仅能治病,还能养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千金要方・食治》)并具体指出了五脏有病宜食用的食物。孙思邈在食疗用药时间及寒温、食疗药的制作方法,以及不同季节五味损益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对以后食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所著《食疗本草》,是一部总结了唐代以前食疗经验的综合性食疗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该书继承了孙思邈研究饮食疗法的经验和理论,对食物的鉴定、药物的鉴别以及食物的性味功能在治疗上的作用都有论述,内容相当丰富。它的刊行标志着中医食疗理论已发展成熟。
从宋代到清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食疗理论和方法在唐代的基础上日趋完善。此时期,食疗受到普遍重视,官修大型方书《太平圣方惠方》在96、97两卷设“食治门”,载方160首;《圣济总录》“食治门”三卷载有285首食疗方,治疗29种病证;明代最大方书《普济方》第257~259卷为“食治门”,对饮食疗法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982种,列入了大量食物和食疗方,大大丰富了食疗内容。徐春甫编纂的《古今医统大全》一百卷,在第98卷中,记载了很多饮食的制作方法如酒、菜、汤、醋、酱油等,内容颇详。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食疗专著,其特点是食疗方法多且注重美味适口,讲究营养价值、烹调技术和疗效,并且立方繁多,求精求细。清代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是继《食疗本草》之后,对前代食疗经验的又一次全面总结,使食疗理论和方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时至今日,中医饮食疗法在医疗实践上,乃至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应用广泛。许多专家学者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钻研,给这一古老的传统疗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按摩导引・
手法治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30例
高革新
(广西博白县中医院,537600)
笔者近两年来应用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30例,效果较好。现小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5~60岁;其中腰部有明显扭伤史者23例。
治疗方法
疏筋通络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拇指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周围作一指禅法、推擦法3~5min。如遇有硬结、条索状物时加用弹拔法。再点按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及臀上皮神经区,每穴约1min左右,以患者有胀麻感为度。
肘压法 患者俯卧床上,术者用屈肘之鹰咀按压于患者腰椎部患侧第三腰椎横突处及臀部条索状肌痉挛处,逐渐加压用力,以患者能耐受所出现的酸胀痛麻为宜,以解除肌痉挛。
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患者端坐在双连椅的一椅上,医者正坐患者之后的一椅上,用一拇指固定患侧棘突(或肌痉挛旁),另一手自患者腋下伸上肩,手把握颈肩部,然后医者使患者前屈60角度~90角度,侧偏(同)45角度,在拇指推挤棘突向对侧外上方,同时另一手向后上方旋转,常听到“咯”的一声,触之平复或好转,手法告毕。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L3横突末端无压痛,恢复原工作;好转:自觉症状有所缓解,L3横突末端压痛有所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结果30例中痊愈20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治疗次数最少2次,最多15次。
典型病例
李某,男,23岁,1998年9月13日初诊,左侧腰部疼痛2周。2周前搬重物扭伤腰部,自贴药膏
—46—
中国民间疗法
2001年3月第9卷第3期
路较前轻便,继服2个月,体重共减轻7kg,诸症悉减。
体会
近几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饮食结构致使肥胖患者日益增多。单纯性肥胖主要是由于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失去平衡,入多于出而引起。患者多数具有饭量大、喜食高脂肪类食物、甜食、喜静恶动、睡懒觉等不良习惯。多余的脂肪储于体内,超过标准体重的10%~20%即为肥胖。肥胖可增加心脏负担,易使脂肪沉积在血管壁及脏器上,到了一定年龄,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脂肪瘤等。薏仁味甘淡性凉,入脾胃肺经,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之功,虽属利水药,但利而不猛,且能健脾;冬瓜皮甘寒,清热利尿,二者共奏健脾利水消脂之功效。长期服用无任何毒副作用,但孕妇忌服。体重降至正常后,应适当控制脂肪、糖的摄入量,勿使营养过剩,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勿睡懒觉,体重一般不会再升高。
(收稿日期2000-07-0)
五味和五谷就是用以养病的食物,因此,周代食医
和疾医的存在,都是食疗的体现。
1975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养生方》、《杂疗方》、《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均有关于饮食疗法的记载,如记载有服食青粱米粥治疗蛇咬伤,用加热的石块煮米汁内服治疗肛门痒痛等。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还记有应用灸法治疗的同时配合五项饮食起居的调养方法。说明了我国人民在公元前五世纪,食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已在群众中普及,并把实践中有效的方子记载下来。《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药用食物约50种,食疗方剂6首,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予以肯定。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米药合用的名方,如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等都加有粳米。亦是食药并用的例证。
在此时期,食疗的理论基础也开始形成。《内经》的部分篇章阐述了食疗对防治疾病,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明了食疗的原则,奠定了食疗的理论基础。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阐发了食物的摄取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源泉,同时指出,饮食失调亦能导致疾病。《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古人用药治病的法度,也记录了食疗在清除病后余邪扶养正气的作用,并反映了古人反对唯药的观点,主张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药疗”与“食疗”兼顾的方法。
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与“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中较全面的提出了忌食的原则。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病竞起,若不因食而生,敬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
两晋南北朝时期,食疗知识有了明显增长。一方面表现在药用食物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医籍中对食物禁忌的记述更详细。陶宏景《本草经集注》中收载的药用食物已达195种,比《神农本草经》大有增加;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食物禁忌的记述颇详,如“羊肝不可合乌梅及椒食”、“天门冬忌鲤鱼”等,更重要的是该书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瘿病、用羊肝治雀中医食疗发展史简介
曹 瑛
(辽宁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沈阳110032)
食疗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为我国人民所重视。所谓食疗,即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
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病和饮食禁忌等内容。
我国食疗的起源与中医药的起源是同步的,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尝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做食,又可做药。经过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食疗经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饮食疗法也由简到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渐发展并日臻完善。
从西周到秦汉时期,随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食疗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也逐渐积累起来。
周代医家已有“食医”、“疡医”、“疾医”、“兽医”之分。其中“食医”掌调和饮食,即根据帝王的身体
2001年3月第9卷第3期
中国民间疗法
—47—
唐代食疗理论与实践有了很大发展,食疗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孙思邈《千金要方》专设“食治”篇,分果实、菜蔬、谷木、鸟兽四门,对各种食物作了分类介绍,内容涉及食治、食养、食禁等各方面。他非常重视食疗,把食疗的作用提到新的高度,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认为食物不仅能治病,还能养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千金要方・食治》)并具体指出了五脏有病宜食用的食物。孙思邈在食疗用药时间及寒温、食疗药的制作方法,以及不同季节五味损益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对以后食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所著《食疗本草》,是一部总结了唐代以前食疗经验的综合性食疗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该书继承了孙思邈研究饮食疗法的经验和理论,对食物的鉴定、药物的鉴别以及食物的性味功能在治疗上的作用都有论述,内容相当丰富。它的刊行标志着中医食疗理论已发展成熟。
从宋代到清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食疗理论和方法在唐代的基础上日趋完善。此时期,食疗受到普遍重视,官修大型方书《太平圣方惠方》在96、97两卷设“食治门”,载方160首;《圣济总录》“食治门”三卷载有285首食疗方,治疗29种病证;明代最大方书《普济方》第257~259卷为“食治门”,对饮食疗法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982种,列入了大量食物和食疗方,大大丰富了食疗内容。徐春甫编纂的《古今医统大全》一百卷,在第98卷中,记载了很多饮食的制作方法如酒、菜、汤、醋、酱油等,内容颇详。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食疗专著,其特点是食疗方法多且注重美味适口,讲究营养价值、烹调技术和疗效,并且立方繁多,求精求细。清代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是继《食疗本草》之后,对前代食疗经验的又一次全面总结,使食疗理论和方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时至今日,中医饮食疗法在医疗实践上,乃至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应用广泛。许多专家学者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钻研,给这一古老的传统疗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按摩导引・
手法治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30例
高革新
(广西博白县中医院,537600)
笔者近两年来应用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30例,效果较好。现小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5~60岁;其中腰部有明显扭伤史者23例。
治疗方法
疏筋通络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拇指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周围作一指禅法、推擦法3~5min。如遇有硬结、条索状物时加用弹拔法。再点按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及臀上皮神经区,每穴约1min左右,以患者有胀麻感为度。
肘压法 患者俯卧床上,术者用屈肘之鹰咀按压于患者腰椎部患侧第三腰椎横突处及臀部条索状肌痉挛处,逐渐加压用力,以患者能耐受所出现的酸胀痛麻为宜,以解除肌痉挛。
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患者端坐在双连椅的一椅上,医者正坐患者之后的一椅上,用一拇指固定患侧棘突(或肌痉挛旁),另一手自患者腋下伸上肩,手把握颈肩部,然后医者使患者前屈60角度~90角度,侧偏(同)45角度,在拇指推挤棘突向对侧外上方,同时另一手向后上方旋转,常听到“咯”的一声,触之平复或好转,手法告毕。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L3横突末端无压痛,恢复原工作;好转:自觉症状有所缓解,L3横突末端压痛有所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结果30例中痊愈20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治疗次数最少2次,最多15次。
典型病例
李某,男,23岁,1998年9月13日初诊,左侧腰部疼痛2周。2周前搬重物扭伤腰部,自贴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