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后原来的老员工怎么办

小吴在一家私营药企做行政秘书,工作虽然繁琐但也算是得心应手。然而眼下,她不得不面临“走还是留”的艰难选择,因为一场跨国并购发生了——她成了一家国际巨头企业的员工。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很担心未来。”她说,这种担心包括是否会不适应、是否会被歧视以及是否会被裁员。虽然新老板还没有什么说法,不少人已经卷好了铺盖,随时准备走人。

并购后,人员流失随之发生

最新的调查也印证了小吴的心理行为境遇:随着并购的发生,老员工的大规模流失也会随之发生。这份对全国1200余名白领进行的“并购员工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在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裁员和主动离职同时爆发,员工大规模流失超过40%”。

欧美学术和商业机构的研究也显示,并购非常可能导致被并购企业管理层及雇员的承诺和奉献精神下降,从而造成被并购企业生产力降低。与此同时,关键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逐渐流失,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交易完成后的6~12个月之内。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并购企业5年之内又被出售,而且几乎90%的并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长江商学院教授滕斌圣也认为,并购常常带来人员上的动荡。“自我价值方面的考虑往往造成第一批人的离开。”

第二批员工的离职则发生在企业磨合的震荡期。由于企业文化、岗位、制度甚至考核的不同,一些人无法接受也不愿意接受种种的改变,不得不离开。并购尘埃落定后,仍会有第三批人离开。“这些人往往是半被迫的。因为他们离开的理由是无法胜任。”

这种人员的动荡似乎有着某种客观性,特别是在互补类型的企业并购中。因为双方的文化差异大,融合的挑战也大。上述调查表明,员工获知企业将被并购的消息,最先要做的事是——38.35%的受调查白领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为“跳槽”做准备;另有38.35%采取观望态度,静待事态发展;主动找上司或人力资源部门了解情况的比例是18.03%;私下向同事打听情况的只有

5.47%。

并购后,员工最关心薪酬

并购作为企业扩张与增长的方式,是不少雄心勃勃的企业家的期待。但对于员工来说,并购的目的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自身的利益仍然是最重要的。小吴就坦诚地告诉记者,离不离开这家药企关键还是要看薪水的变化。

上述调查,在“企业被收购最关心什么”的选项中,最多的受访者

(27.32%)选择了“薪酬调整的情况”,其次是“管理层如何调整”(21.86%)和“所在部门和职位是否会保留”(为16.39%),再次才是“企业核心业务是否会调整”等问题。

在研究人员看来,报酬作为员工最直接的利益所在自然是第一位的。更何况并购带来了大量不确定因素,尤其是性质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更是这样。事实上,有些企业在并购前后薪金的变动过大甚至激起了员工的愤怒,有的还因此上了法庭,给企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不过,滕斌圣提示说,薪酬也不是并购期间唯一重要的因素。“那些一听到IBMPC 被联想并购就递交辞呈的人考虑的肯定不是钱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说钱多钱少的事情。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理想和收购企业格格不入。”

并购后,行政人员最危险

2006年12月8日,台湾明基对外承认,收购德国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失败。随即1900名德国员工被解聘,其余1100名德国员工也在原雇主帮助下积极寻求出路,而北京所有研发员工亦被裁撤。

与此相类,法国某食品公司2000年收购中国某饮料公司,6年间危机逐步表面化——亏损逐步加大,截至2007年1月初,该公司已裁去了近30%的销售人员;在大区和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中,中方公司的旧部比例从过去的70%锐减到20%;而在工厂方面,裁员的幅度高达40%。

上述事实表明,并购有时候就意味着某些人会被迫失去饭碗。不过,这种危险会因岗位不同而不同。在上述调查里,高达38.80%的受访者相信,“行政/人力资源”是最可能被裁撤的部分,因为他们是最缺乏技术含量的。第二危险的是高层管理人员。并购企业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战略,他们更信赖自己公司的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被普遍认为是最安全的。

专家认为,企业在并购中首先就是要明确对人才的态度,这个态度将会影响被并购企业人员的去留。

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是关键

我国的很多企业并购中,收购方往往对资产、财务、销售、生产等方面的整合非常关心,但是对怎样将双方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却考虑得很少,这也许跟中国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有关。但是,将被并购公司的优秀人才保留下来,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将被并购公司的冗余人员剔除出去,以削减不必要的成本,常常是并购成功的关键所在。

滕斌圣认为,明基收购德国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的失败跟他们缓慢的人力资源整合不无关系。考虑到国外严格的劳动法案,收购之前,企业就应该考虑到人力资源整合的种种困难,并且在合同中要写清楚,不能把困难留到收购后来处理,那时候要付的代价就太大了。

不过,并购的类型有很多种,也不是每一种都需要上“炒鱿鱼”这道菜,比如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一家很有声望的企业,对多数的员工都予以留任,而且保证不“偷”他们的技术,最终的效果非常好。事实上,这家德国企业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成熟而出色的员工。

“不管是哪一种,沟通都是必要的。”滕斌圣说。中华英才网的调查也支持这一观点。该调查显示,当“不与员工充分沟通并购后的管理调整,过于„神秘‟搞突然袭击”时,18.03%白领选择辞职或跳槽。

小吴在一家私营药企做行政秘书,工作虽然繁琐但也算是得心应手。然而眼下,她不得不面临“走还是留”的艰难选择,因为一场跨国并购发生了——她成了一家国际巨头企业的员工。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很担心未来。”她说,这种担心包括是否会不适应、是否会被歧视以及是否会被裁员。虽然新老板还没有什么说法,不少人已经卷好了铺盖,随时准备走人。

并购后,人员流失随之发生

最新的调查也印证了小吴的心理行为境遇:随着并购的发生,老员工的大规模流失也会随之发生。这份对全国1200余名白领进行的“并购员工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在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裁员和主动离职同时爆发,员工大规模流失超过40%”。

欧美学术和商业机构的研究也显示,并购非常可能导致被并购企业管理层及雇员的承诺和奉献精神下降,从而造成被并购企业生产力降低。与此同时,关键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逐渐流失,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交易完成后的6~12个月之内。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并购企业5年之内又被出售,而且几乎90%的并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长江商学院教授滕斌圣也认为,并购常常带来人员上的动荡。“自我价值方面的考虑往往造成第一批人的离开。”

第二批员工的离职则发生在企业磨合的震荡期。由于企业文化、岗位、制度甚至考核的不同,一些人无法接受也不愿意接受种种的改变,不得不离开。并购尘埃落定后,仍会有第三批人离开。“这些人往往是半被迫的。因为他们离开的理由是无法胜任。”

这种人员的动荡似乎有着某种客观性,特别是在互补类型的企业并购中。因为双方的文化差异大,融合的挑战也大。上述调查表明,员工获知企业将被并购的消息,最先要做的事是——38.35%的受调查白领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为“跳槽”做准备;另有38.35%采取观望态度,静待事态发展;主动找上司或人力资源部门了解情况的比例是18.03%;私下向同事打听情况的只有

5.47%。

并购后,员工最关心薪酬

并购作为企业扩张与增长的方式,是不少雄心勃勃的企业家的期待。但对于员工来说,并购的目的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自身的利益仍然是最重要的。小吴就坦诚地告诉记者,离不离开这家药企关键还是要看薪水的变化。

上述调查,在“企业被收购最关心什么”的选项中,最多的受访者

(27.32%)选择了“薪酬调整的情况”,其次是“管理层如何调整”(21.86%)和“所在部门和职位是否会保留”(为16.39%),再次才是“企业核心业务是否会调整”等问题。

在研究人员看来,报酬作为员工最直接的利益所在自然是第一位的。更何况并购带来了大量不确定因素,尤其是性质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更是这样。事实上,有些企业在并购前后薪金的变动过大甚至激起了员工的愤怒,有的还因此上了法庭,给企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不过,滕斌圣提示说,薪酬也不是并购期间唯一重要的因素。“那些一听到IBMPC 被联想并购就递交辞呈的人考虑的肯定不是钱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说钱多钱少的事情。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理想和收购企业格格不入。”

并购后,行政人员最危险

2006年12月8日,台湾明基对外承认,收购德国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失败。随即1900名德国员工被解聘,其余1100名德国员工也在原雇主帮助下积极寻求出路,而北京所有研发员工亦被裁撤。

与此相类,法国某食品公司2000年收购中国某饮料公司,6年间危机逐步表面化——亏损逐步加大,截至2007年1月初,该公司已裁去了近30%的销售人员;在大区和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中,中方公司的旧部比例从过去的70%锐减到20%;而在工厂方面,裁员的幅度高达40%。

上述事实表明,并购有时候就意味着某些人会被迫失去饭碗。不过,这种危险会因岗位不同而不同。在上述调查里,高达38.80%的受访者相信,“行政/人力资源”是最可能被裁撤的部分,因为他们是最缺乏技术含量的。第二危险的是高层管理人员。并购企业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战略,他们更信赖自己公司的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被普遍认为是最安全的。

专家认为,企业在并购中首先就是要明确对人才的态度,这个态度将会影响被并购企业人员的去留。

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是关键

我国的很多企业并购中,收购方往往对资产、财务、销售、生产等方面的整合非常关心,但是对怎样将双方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却考虑得很少,这也许跟中国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有关。但是,将被并购公司的优秀人才保留下来,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将被并购公司的冗余人员剔除出去,以削减不必要的成本,常常是并购成功的关键所在。

滕斌圣认为,明基收购德国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的失败跟他们缓慢的人力资源整合不无关系。考虑到国外严格的劳动法案,收购之前,企业就应该考虑到人力资源整合的种种困难,并且在合同中要写清楚,不能把困难留到收购后来处理,那时候要付的代价就太大了。

不过,并购的类型有很多种,也不是每一种都需要上“炒鱿鱼”这道菜,比如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一家很有声望的企业,对多数的员工都予以留任,而且保证不“偷”他们的技术,最终的效果非常好。事实上,这家德国企业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成熟而出色的员工。

“不管是哪一种,沟通都是必要的。”滕斌圣说。中华英才网的调查也支持这一观点。该调查显示,当“不与员工充分沟通并购后的管理调整,过于„神秘‟搞突然袭击”时,18.03%白领选择辞职或跳槽。


相关内容

  •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失败案例盘点
  • http://www.doc88.com/p-[1**********].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27586402de80d4d8d15a4f0c.html 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如何走出去?怎样走出去?这的确是一个严峻而值得深思的课题. 那些光荣而悲壮的战斗 ...

  • 企业文化冲突案例及分析
  • 四川吉峰农机与长城公司的企业并购文化冲突 一.案例背景介绍 四川吉峰农机始创于1994年,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主要从事国内外名优农机产品的引进推广.品牌代理.特许经营.农村机电专业市场开发,已形成传统农业装备.载货汽车.农用中小型工程机械.通用机电产品等四大骨干业务体系.其销售网络覆盖了四 ...

  •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业界分析联想并购IBM 的动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扩展海外业务,获取世界一流品牌,借助IBM的品牌提升国际地位和形象:第二,获取IBM一流的国际化管理团队:第三,获取IBM独特的领先技术,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后,能得到更丰富 ...

  • 联想的并购之道:暂时的"平均主义"?
  • 2012-08-01 11:35:56 来源: 国企 有0人参与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 据研究发现,企业在并购后的第一年,被并购方47%的高管会离开;在头三年里,被并购方75%的高管会离开. 联想并购IBM的PC部门,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获得IBM的研发和市场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载体是管理者和员工.如何保 ...

  • 企业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研究(邓少云)
  •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邓少云 学号:[1**********]451 摘要 在推进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中国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私有企业日益壮大.在市场竞争的战斗中,国有企业纷纷改制.经营情况欠佳的国有企业渐渐在市场的运作中被部分私有企业兼并.在风起云涌的并购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并购后的 ...

  • 并购后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管理团队
  • 准则一:减少角色的模糊性 合并后的新公司必须竭尽所能去控制员工的流动――很多在并购中考虑跳槽的员工对组织和团队而言都非常重要.甲骨文公司的CEO拉里・埃里森从甲骨文公司并购仁科公司的经验看来,认为合并后的公司应该即刻着手采取措施消除与员工有关的模糊性,让员工能够知道前进的方向并立刻开展有效的工作.接 ...

  • 怎么写裁员通知联想四个愿望
  • 怎么写裁员通知?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露西•凯拉韦 圣诞即将来临,我决定关注一下每年这个时候都非常流行的两个现象:裁员与争吵. 上周,除了笨手笨脚的雇主教诲员工在圣诞派对上应如何表现的电子邮件之外,我还收到了两封同样应景的转发邮件,都是有关解雇及争吵的坏消息.第一封完美地阐释了裁员 ...

  • 企业合并风险与防范
  • 企业合并风险与防范 摘要: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企业间的合并来进行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有效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众所周知,企业合并作为企业的一种成长方式,在给企业带来机遇和盈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合并风险是指企业在合并过程中不能达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因 ...

  • 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协同效应及其实现
  • 理能力的提高. 组织经验和组织资本是影响企业管理 企业并购中的 管理协同效应及其实现 ■◆ 王新磊 张 媛(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济南 250100)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方独立运作之和的效应,其实质是通过活 内容摘要:管理协同效应对企业形成持续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它成为并购的重要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