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学方法的借鉴意义

ShijianTansuo中国古代教学方法的借鉴意义

□赵

展望未来,随着世界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中国在各个领域方面必须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教育领域而言,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教育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在教学形式上更加多种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文化遗产,尤其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对当今的教学仍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因材施教

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练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我们从中得到两点启发:第一是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是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一刀切。

明末清初王夫之也主张教育必须了解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刚柔敏钝之异”。他还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乃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等等进行教育。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施教。

二、启发诱导

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诱导”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对的,限制或压抑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十分有害的。能否调动

七、积微见著,积善成德

荀子特别重视“学”,认为经过学习,掌握知识,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荀子认为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德是逐步培养的。才性虽高,弃而不学,也将一事无成;才性虽低,锲而不舍,也可以成绩卓著。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八、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多思考),日以继夜地学习。

九、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古人的教学经验对我们当今的教学真可谓是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参考文献:

[1《论语・述而》]

[2《论语・卫灵公》]

[3《论语・为政》]

[4《孟子・尽心上》]

[5《荀子・劝学》]

[6《答刘正夫书》]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

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根据孔子的经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较深刻的原理,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既能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三、学思并重

“学思并重”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现代教学论仍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何者为主的争论,按照孔子的经验,似乎应当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以发展智力统帅知识的掌握,比较妥当。

四、自求自得

孟子强调“思”,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精神。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他认为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使书为己用,而不能书云亦云。

五、专心有恒

孟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认为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致志就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学习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六、循序渐进

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提醒人们:“其进锐者其退速”;继承发展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ShijianTansuo中国古代教学方法的借鉴意义

□赵

展望未来,随着世界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中国在各个领域方面必须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教育领域而言,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教育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在教学形式上更加多种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文化遗产,尤其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对当今的教学仍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因材施教

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练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我们从中得到两点启发:第一是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是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一刀切。

明末清初王夫之也主张教育必须了解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刚柔敏钝之异”。他还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乃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等等进行教育。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施教。

二、启发诱导

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诱导”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对的,限制或压抑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十分有害的。能否调动

七、积微见著,积善成德

荀子特别重视“学”,认为经过学习,掌握知识,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荀子认为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德是逐步培养的。才性虽高,弃而不学,也将一事无成;才性虽低,锲而不舍,也可以成绩卓著。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八、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多思考),日以继夜地学习。

九、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古人的教学经验对我们当今的教学真可谓是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参考文献:

[1《论语・述而》]

[2《论语・卫灵公》]

[3《论语・为政》]

[4《孟子・尽心上》]

[5《荀子・劝学》]

[6《答刘正夫书》]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

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根据孔子的经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较深刻的原理,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既能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三、学思并重

“学思并重”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现代教学论仍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何者为主的争论,按照孔子的经验,似乎应当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以发展智力统帅知识的掌握,比较妥当。

四、自求自得

孟子强调“思”,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精神。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他认为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使书为己用,而不能书云亦云。

五、专心有恒

孟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认为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致志就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学习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六、循序渐进

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提醒人们:“其进锐者其退速”;继承发展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相关内容

  • 试论古代科举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
  • 摘要: 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与隋唐科举制有着紧密关联,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也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与选官制度,隋唐科举制在报考资格的广泛性.考试内容的多样性.面试环节的有序性等方面均可以为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古代科举制现今公务员制度借鉴意义 a 现今时兴的公务员制度 ...

  • 秉承书院文化传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 摘 要: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高校教育,借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值得不断探寻.古老书院千余年发展积淀历程中所承载的文化精华,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品性修为,与现代大学的教学目标一脉相承.古代书院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和教学精神等等对于现代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关键 ...

  •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 摘要: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经济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经 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愿望与积极追求.当代,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 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这种宝贵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以为当代提供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 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演进 借鉴 人类文明的历程便是人与自然协 ...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 ...

  •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教学大纲
  • 课程编号:01099026        总学时:30      学 分:2 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类别:选修课(任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Education'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语文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 ...

  •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 ...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作者:金梦妮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2期 摘 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根植于发达的农耕经济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时代烙印.然而,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本文试从中国传 ...

  • 管理学概念
  • 1.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实践证明:一个管理者决策正确与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而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又常常与人们对中国管理的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学术修养及其功力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而,在这个时代面前,管理思想将前所未有地显示出对人类社会 ...

  • 试论中国古代法制在法律体系及立法技巧.法律内容.司法制度值得今天借鉴的经验教训
  • 试论中国古代法制在法律体系及立法技巧.法律内容. 司法制度值得今天借鉴的经验教训 摘要: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特征,在世界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征,了解其内容,理解其实质,进行比较借鉴,正是为了继承中华法系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