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体方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8)

原文地址:体方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8)作者:林健

般若为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皆从般若法门出 辛二 校德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褥多罗三菩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里就要校量功德了:布施的有为法的功德与体证无为法的功德,有没有不一样?他就要让你明白其间的轻重,所以叫校量功德。这在般若经中是随处可见的,常常有这样的比较。

“ 校量功德,在《般若经》中是随处可见的。信解般若,必然能得大功德。这在悟解空性的圣贤,本是用不着广说的;但为摄引初学,而怕它们误解空义而拨无因果,所以特为层层的校量。功德的特殊,在比较中最容易表显出来。所以,佛问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贫穷困苦的众生,或供养自己的父母,受教的师长,信奉的三宝,你说这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车渠、赤珠、玛瑙,这是形容质的贵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小千为中千,一千中千为大千的一佛所化世界,这是形容量的众多。以这样贵重而又那么多的七宝作布施,是真有其事吗?有的说:这是假设的,世间的七宝虽多,但总没有这么多;经中所说,只是假设校量罢了!有的说:可能是真实的。法身菩萨确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十方诸佛,下施六道众生。

须菩提回答说:多极了!因所得福德,胜义谛中是没有真实的福德性可得的。然而,因为法性空无自性,所以如幻缘起,能有一切的众多福德可起可说。不然,实有的即不从缘起,也就没有布施福德可说了。须菩提的这样解说,还是为了听众。一面说有缘起,一面又即此缘起而显空性。恐人听说大福德,就以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须 ‘随说随泯’,摄一切法以趣空”。

对般若空义有相当体认的学者们,或者圣贤们,其实不需要这样的校量功德,他们心知肚明都明白的。但是我们一般的众生,而且是初机的这些学者,听了这个空义常常会不了解,以为什么都没有了:“都无实性嘛,都没有了嘛,什么都不要了”。其实不是的,所以,他要让你明白,一切不是拨无因果的,还是有所谓的功德,而且让你明白福德与功德哪里不同,功德的特殊性,在比较中最容易表显出来。所以佛问须菩提: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贫穷困苦的众生,或者是供养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受教的师长,信奉的三宝,你说这个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什么叫七宝?金、银、琉璃、玻璃、车渠、珍珠、玛瑙,这是形容品质的贵重。而三千大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为中千,一千个中千为大千,这样就是为佛所化的世界,这是形容量的非常多。以这样贵重而又那么多的七宝来做布施,是真有其事吗?有的说这是假设的,世间的七宝虽多,但总没有那么多,经中所说的只是假设校量罢了。但是有的说,可能是真的,法身菩萨确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十方诸佛,下施六道众生。其实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福德和功德的内容差别在哪里。

须菩提回答:这个就太多了。因为所得的福德,在胜义谛中是没有真实的福德性可得。然而,因为法性空无自性,所以如幻的缘起就能有一切的众多福德可起可说。不然,实有的即不能从缘起,也就没有布施可说了。须菩提的这样解说,还是为了听众:一面说有缘起,一面又即此缘起而显空性,恐怕人听说大福德,就以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须 “随说随泯”,摄一切法以趣空。

这里很重要!谈到福德,他为什么说“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如果真的有一个福德的实性,那么佛陀就不会这样讲了。因为所谓的福德根本没有一个实性时,佛陀才说他有福德性。为什么?缘起故。缘起就是空无自性,所以是如幻缘起,因为如幻的缘起才能够产生一切所有的所谓的福德。如果它不是缘起的,那就是有实性,福德就不变,不能说他有很多很多的福德,没有办法这样的谈的。所以,为了听众,就是为不了解的或者是初学的这些根性的众生,谈到缘起,一面又说缘起而来显空性,谈福德又怕大家执着实有福德可得,所以“随说随泯”:一面说福德的内容,一面让你不要执着在实有福德性的上面,这个叫“随说随泯”。那么,把一切法慢慢就归向空的这个体证。让你明白,谈到福德,要让你明白福德是空的;谈到如来所体证的、所说的法,也要让你明白他是无实性的。谈到福德,他要让你是无实性的。谈到每一法,他都要趣向空义,一面说,一面破。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所说固然不错,但不要以为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诉你:假使另有人对于本经,不要说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他人说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过那个人的布施功德,千倍万倍而不可计较”。

这样说起来,我们会觉得很奇怪:用像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竟然比不上一个用这样四句语言来为人解说或者受持的人,都比不上他的千百万分之一的功德。这样说起来,是不是太夸大了?你们会不会觉得这样太夸张啊?今天不要讲用三千世界那么多来的七宝来布施了,把你家里的所有东西拿去布施,我看大家都觉得很难哪。那么,一个人能把他的金钱以及所有的东西像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拿去布施,还比不上一句四句偈,这是什么道理?有为的物质能利益众生的只是他这一生或者是当下的一个受用。比喻讲,穷的人,你暂时经济支援他,改善的只是他的经济而已;他身体有病,你布施药与钱,他就可以看医生,可以把病治好,那也是这一生的肉体而已。但这个四句偈呢?是让你体证实相的,让你解脱生死轮回的,所利益你的是尽未来际的彗命啊!这样进行比较你们就知道了,有为的功德不叫功德,只叫福德。你作了善事,可以得一些福报,但是这个与解脱,与了生死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受持这个四句偈使你能体证实相悟入空性,那就解脱了,断了生死轮回了。这样比较起来,你就知道什么叫福德,什么叫功德,你就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真的比不上这个四句偈。

“受是领受,持是忆念明记不忘。四句偈,有人说是我等四相,有人说是末了一颂。其实,这是形容极少的意思。偈,有名为首卢迦偈的,是印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不问是长行,是偈颂,数满三十二字,名为一首卢迦偈。如般若初会的十万颂,金刚般若三百颂,都是指首卢迦偈而言。受持四句偈,意思是极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极多,即显示了本经的殊胜”。

般若经(本经是讲金刚经)所阐扬的内容就是一个空字,最重要把它统合起来就是一个“空”字,整个般若经它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空”字。“空”就是要让你明白一切法的实相,只有悟入实相的人才能真正地解脱,所以,即使在般若经里面极少部分的一个句子,它都在阐扬这个“空义”。所以表示说,即使般若经里面小小四句偈,随便哪几句只要能阐扬空义的,那么一点点就比用大千世界的这七宝布施功德还大,就在这里。其实就要让我们明白,这里在阐扬这一本经般若义的重要! 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知道这一本经是多么重要啊!这一本经要阐扬的般若义多重要!

“修学佛法,不外‘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依此修学的次第而细别起来,或说五法行――如法华,或说六法行等,或总为十法行。十法行是: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谛听,五、披读,六、受持,七、开演,八、讽诵,九、思维,十、修习。此中受持与为他人说,即略举其中的二行。受持是自利,为他人说是利他,能于此甚深法门自利利他,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七宝等财施,固然能予人们以物质的满足,但它是暂时的;法施,能启发人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向上增进以及解脱、成佛,由此而可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可极!

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般若经》说:般若为诸佛之母。如进一层说: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圣贤,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的。没有般若,即没有佛及菩萨、二乘,就是世间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老般若。没有般若因行,哪里会有无上遍正觉,哪里会有佛?此经赞叹般若,及般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的可尊。

诸佛,是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说: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毕竟空中,确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执为实有佛法,那就错了”!

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这句话很重要!大家要明白:佛之所以成为佛,佛之所悟的真正菩提的法,其实都没有离开般若性空法门。一定要明白,这句话非常重要!所以这一本般若经就很重要了,你就明白:要成佛要解脱,离开性空法门是没有的,所有过去一切诸佛,包括未来的诸佛都一样,离开般若法门不可能成佛,一定要明白!《般若经说》说:般若为诸佛母。这是一种比喻的表达,佛都从此经出,它不象佛的母亲吗?如进一层来说: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圣贤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的。如果佛是从般若法门而悟而成佛的,那么佛所说的法,所谓的十二部经,在佛陀的指导教育下修学的这些三乘圣贤,难道他们悟的就不是般若吗?还有其他的吗?当然一定是从般若法门而悟的么!如果没有般若,就没有佛及菩萨和二乘,就是世间的人也不可得,所以,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

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老般若。什么叫老般若?成熟了,般若成熟了。刚学般若还没有成熟,因此还在学,等老般若成熟了就成为佛了。所以没有般若的因行,哪里会有无上遍正觉?哪里会有佛?此经赞叹般若及般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可尊。金刚经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不只是此金刚经,包括所有的般若经典阐扬的空义都在讲般若、教般若,都在让你证入般若,所以只要是般若的我们都应该赞叹、尊重!这里很重要!

大家都以为,因为你在讲般若经嘛,当然赞叹它最好啰。就象我们所有的经典都说这个经是经王,不管哪一本经都说它是经王一样。但是我告诉各位:今天我们讲的是真正的经王,因为般若这个问题很重要!它确实是让我们悟入空性的唯一的途径,没有的二条路可走。也许方便法有多门,可以用不同的讲法或者展现,但是般若这一法确实是唯一之路,没有第二条路,这是实在话。很多在这方面所体证的人就会明白,确实是这样子,缺少这一门,方法就难修了。只要你把他定在实法,有实性,有实在的自性可得,你说哪一个能修得出来?这句话是讲真话,只要你们有一点点体会,就会明白这些话,真的每一句话都是实在话!而且我认为这是导师最恳切、最真实的话,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诸佛,是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说: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毕竟空中,确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执为实有佛法,那就错了!佛自己说:他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我们在刚开始时,套用一个公式――“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要明白这个公式的作用,这里也是一样。当我们谈到佛法时,就要注意了:有没有实有的法?如果有实性不变的佛法,那就不叫佛法了,他只是缘起的种种的方便而已,不是有实法。所以讲佛法时,没有佛法的实性,一定要明白!只是假名佛法而已,所说的佛法即非佛法。为什么?毕竟空中确实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如果还有一个佛可得,有一个法可得,那就不叫毕竟空了,叫实有自性。如果你执着为实有佛法,那你就错了。所以我问你们:你们学了什么佛法?“哦,我学到了什么什么法”。那人没有学到?没有啦!真正的佛法是什么?一个自性空而已。一定要明白!这里是指如来为证,证明了佛所体证的和他所说的法都无实性,都无实有可得。

生死不可得,哪有无生可得?如见无生,早就是生了! “ 佛又问:那么,证得二果的斯陀含,他会自念我能得斯陀含果吧?须菩提也说不会的。因为,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简称一来。证得二果的圣者,断欲界修所断惑六品,还有下三品,还需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但在圣者的现觉中,没有数量可说,没有动相可说,哪里会想到此来彼去?圣者通达我法毕竟空,所以,不但不会起实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已的来去活动也了不可得”。

如果,你还在实有的数量上,实有的动静上,这不叫圣者的现觉,圣者是通达了我法毕竟空的,所以,不但不会起实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已的来去活动也了不可得,因而根本没有来去相,这个才是二果,所以,他不可能说,我还要一来往天上,他没有这样的观念。我们是从客观的观念和角度说,由于他还有下三品没断,所以,必须还要一往来,而证入二果的圣者他根本是没有来去相的。也正因为没有来去相,才叫证入二果;如果还有来去相,哪里是证了二果?

“佛接着又问:证了三果的阿那含,或许会自以为能证阿那含果吧?阿那含,是不来的意思。断五下分结,即欲界的修惑断净,不再来欲界受生,所以名为阿那含 ――不来。须菩提回答说:也不会的。因为,没的真实的不来者,是我空;没有真实的不来法,是法空。阿那含深入法性,不但不著来相,也不著不来相。一般以为来去是动的,没有来去,那即是不来(不去)的静止了。其实不来(不去)即是住;如没有来去的动相,哪时还有不来不去的静止相!缘起法中,静不能离动,离动的静止不可得;动也不离于静,离静的动相也不可得。来与不来,无非是依缘假合,在通达性空离相的圣者,是不会自以为是不来的”。

这个意思是说有一个不来相就是执著了。如果说,有一个不来的,那么,那个“不来”是什么?就是实有的么――实有一个不来的东西。所以,这里就要明白:动相不可得,其实静相也不可得。因为“不来”就是静,既然动相不可得,静相也是不可得的。因为动静是相依相缘而显的,不是真正有一个不来或不去的。在欲界断惑了,不会再来这个人间受生,听起来,我们会觉得好象有一个实有的什么不再来人间受生了。那么,他不来人间了,那他在哪里呢?总还是有的吧,所以这个叫有一个“不来者”。如果有一个不来者的话,有没有见到空相?没有啦!所以说,真正能够了解缘起而悟法空的,不可能有一个不来者的实有性,一定要明白哦!没有真实的不来者就是我空,没有真实的不来法是法空(不来者跟不来法是一样的)。真正的阿那含已经深入了法性,知道一切法毕竟空,不但不着来的相,也不着不来的相,这一定要明白――没有真正的一个不来者。所以真正证三果的阿那含,他不认为有一个“来”的实有的东西,因此名为“不来”,不是真的执著一个不来。也正是他没有执著实有一个不来的,所以才叫不来,才叫阿那含。

“佛又问:已证极果的阿罗汉,会自以为我得阿罗汉道吗?须菩提答:不会这么想。阿罗汉,有三义: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从阿那含而进断五上分结。即上界的修所断惑,得究竟解脱,名为阿罗汉。约他的恩德说:应受人天的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约他的断德说:杀尽一切烦恼的贼,名为杀贼。约他的智德说:彻证无生寂灭性,名为无生(得无生智)。凡夫为惑业所拘缚,流转于生死中。初二三果的圣者,还不免随惑润业,而说他还有几番生死。到阿罗汉,这才惑业干枯,入于无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脱。这样的圣者,于五众的相续和合中,不见一毫的自性法可得,而可以依之称为阿罗汉的。彻悟一切法的生灭不可得,菩萨名为得无生法忍,声闻即证无生阿罗汉。生灭都不可得,更有什么无生可取可得!如见无生,早就是生了!所以,如自以为我是阿罗汉,即有我为能证,无生法为所证,我法、能所的二见不除,就是执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里还是真阿罗汉!不过增上慢人而已”!

证无生就是无生无灭。如果对生灭都知道它毕竟空不可得,会不会说我真正得到无生?有没有无生可得?其实无生也只是假名而己,只是让你了解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所以悟的就是无生法。真正悟无生的人,不会说我悟了一个无生,一定要明白!生灭都不可得,还有什么无生可取可得呢?如见无生,早就是生了!还有一个无生可见可得的话,那是真的悟吗?那就是有问题了。所以,如自以为我是阿罗汉,即有我为能证,无生法是我所证,那这个是不是还在有里面?对了,这不叫空。所以我法、能所的二见不除,就是执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里还叫阿罗汉?不过是增上慢人――大我慢产生的作用而已,哪里是真的悟无生呢?所以证了阿罗汉的人,他不会说我得了阿罗汉。如果有一个阿罗汉可得,那么他没有了解真正的空义,也没有实实在在、真正见到法性空寂。

从这里就知道了,从初果到四果尽管差别不同,但是一一都在证明没有实法可得,就是在展现毕竟空义,表明法性空寂是在讲什么。所以,菩萨以及四果都是悟到这个才解脱的,一定要明白啊!我们看到这里就要明白,般若在讲空,它是毕竟空、彻底空,如果不是体验到这样的法性空寂,你说你证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境界?现在很多修行人稍微得一点身心感觉,就以为证入什么境界了。其实凡是有一点点境界的都是执著的众生哪!真正解脱的人是没有境界可得的,如果实有境界可得,那叫执著、染著。现在很厉害哦,大街小巷有的是“圣者”,都是一大堆所谓“解脱、悟道、见道”的,你们以为是悟到什么了?要注意啊!

“须菩提是阿罗汉,所以论到这里,即依自已的体验说:世尊不是说我在诸大弟子之中,所得的无净三味最为第一吗?不也说我是第一离欲(诸烦恼)的大阿罗汉吗?世尊这样的赞叹,可是我从没有这样想:我是离欲的大阿罗汉,我能得无诤三昧。假使我这样的随相计着,那就是在我见、法见、非法见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会说我是一个好乐修习阿兰那行的人了。反之,因为不执着实有无诤三昧可得可修,世尊才称叹我行阿兰那行呢!梵语阿兰那,即无诤。三昧,即系心一境的正定。无诤三昧,从表现于外的行相说,即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觉得人世间已经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加深他的苦迫呢?如从无诤三昧的证境说,由于通达法法无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缘的假名而来。无我,才能大悲;离去空三昧,还有什么无诤行呢?

这一章,四番问答,须菩提多随顺空义说。如随顺世俗,那么,我得须陀洹……我是阿兰那行,都是可以分别言说的。不过,决不会执取我与实法而作此念的”。

须菩提确实是已经悟到无生的一个阿罗汉,他就把自己的体验提出来讲。佛陀会称赞他的弟子空第一、密行第一、神通第一、智慧第一等,他说须菩提是无诤三味得第一,就是离欲阿罗汉。须菩提说,世尊是这样的称赞我,可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是离欲的阿罗汉,我能得真正的三味。假使我是这样的随相计著,那就是在我见、法见、非法见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会说我是一个好乐修习阿兰那行的人了。就是因为我根本没有这样的执著而真正离欲了,所以,佛陀才说我是无诤第一;又由于不执著实有的无诤三味可得可修,世尊才称叹我为阿那行者。三味就是系心一境的正定,无诤三味,从表现于外的形象来说,就是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他觉得众生已经很可怜了,我要跟他诤个什么?再说,众生如果是实有,自然会诤,但众生也是空、无常、无实性,有什么好诤的呢?了解这一点时,根本不会有所诤的。明白众生的非实,你自己以及世间上的所谓一切法(名利、恩爱)哪一个是真的?一切万法还值得争吗?人间已经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而加深他的苦迫呢?不忍众生苦哇!

如从无诤三味的证境来说,由于通达法法无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而来。无我才能大悲,离去空三味还有什么无诤行呢?这句话很重要!通达一切法的法性都是空无自性的,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施设而已。只有体证到无我,才能产生真正的大悲,这里很重要:今天很多人想修菩萨行,为什么都做不来?因为在“我” 里,哪里会修啊?如果不了解般若的空义,不能挣脱“我”的束缚,悲心从哪里来?大悲又从哪里来?哪一个不是从自我出发!只要从自我出发的哪里会没有私欲?我们现在都在修菩萨行,我常常讲,如果没有真正般若的空慧为它的前导,没有稍微体会真正的无自性的空寂,简单的讲,连一个见法性都没有,你能真正地作为菩萨吗?能真正地利益一切众生吗?真正地无怨无悔地去施舍你的一切吗?所以要成为真正的菩萨,有真正的大悲,那是一定要先体证无我的,一定要明白啊!没有般若空慧是不可能行真正的菩萨道的。

如果真的体会到无我,对人间就无所谓畏,“畏”就是畏惧的畏,没有恐惧了,没有害怕了,真正的大悲才产生得出来,那就不会说,我先到哪里去,没事了,我再回来救你们。现在不是有很多法门吗?恩,听懂就好。真正的慈悲哪里是这样子啊?真的明白无我了就不会畏生死,懂吗?我不怕来这人间受苦了,人间受苦也是如幻,也是无自性的,有什么好怕的?生死也是无自性,我愿意来,跟这些众生结缘。为什么?没有涅槃可以住了,没有生死可以恐惧了,那才是悟到真正无我而起的真正大悲呀,才能真正地实践菩萨行那,这个一定要明白!哪里是先求自己安乐,我没事了再来,哪里有这个道理!那个是站在什么地方讲话的?站在“我”的立场上在讲话,懂吗?为“我自己”利益在讲话,那哪里叫菩萨行?哪里叫大悲?只要有我,就不可能有大悲,一定要明白!所以先要体会无我,大悲才能真正的产生。须菩提要不是真正地体会到无我,他哪里能产生真正的无诤三味?他会真正的悲泯众生不跟他诤论吗?一定要明白的喔!离去空三味还有什么无诤行呢!空,就是缘起无自性的空慧;三味,就是正定,对空有正确的体会了,哪里有什么诤?因为有空三味才有无诤,这一定要明白!所以,一定要懂得无我才有大悲,同样的道理,这一定要明白!

这一章,四番问答,须菩提多随顺空义,站在法的立场,来回答的;如果是随顺世俗的话,“我得须陀洹,我是阿那行”,都是可以分别言说的,不过,决不会执取实我与实法而作此念。在空义、法义、实相上,当然就不执著;如果在随顺世俗的世俗谛上,可以说他证了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他证了阿那行。体会到法性空寂,体会到空无我,对色、声、香、味、触、法就不会染著、颠倒、执取了;从一个世俗的立场来看,可以说他已经证了初果了,但是在法义、实相、法性上讲是没有这样的,如果有这样就不叫证了。要知道,当我们说他不是这样有实性时,不是否定一切假相,不是否定一切的世俗法,只是站在法性、法相这样一个角度来讲的,但是在世俗谛上可以假名施设,既然是假名施设,当然不会起实有感执著了,这样的假名施设就可以用了。真正的明白了,在世俗谛上是可以讲有初果到四果,但是绝对不会执取实我和实法。

以般若为导,修任何法门都能解脱 上面举出了声闻的四个果位来形容比喻,下面就是举出菩萨为证了。

庚三 举菩萨为证

辛一 正说

壬 一 得无生忍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如来昔日在然灯佛处时,他是菩萨,还没有成佛,他就是在然灯佛那里授记的,当时他是修菩萨行的,所以,佛陀举他当时在做菩萨的情景来比喻,让你明白在菩萨的体证中,也是一样的法性空寂,得的无生法是一样的。

“前依声闻的证境说,此下约得道的菩萨说。佛告须菩提说:我――如来从前在修行菩萨行时,在然灯佛的法会中,有没有实在的法可得?须菩提当然回答没有的。据说:释迦在过去修菩萨行时――第二阿僧祗劫满,曾在雪山修学。学毕,出山。求得五百金钱,想去报答老师。当时,见城中整饰市容,洁净街道,问起路人,才知是预备欢迎然灯佛的。他想:佛是一切智者,难逢难遇!不能错失这见佛的机会。于是,把所有的钱,买得五朵金色莲花,至诚而欢喜的去见佛。见佛及弟子的威仪庠序,动静安和,从心灵深处生起虔诚的敬信;以所得的五朵花,散向然灯佛。进城的必经道上,有一洼淤水,他就伏在地上,散开自己的头发,掩盖淤泥,让佛踏过。佛知他的信证法性,得无生忍,所以就替他授记:未来世中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或者以为释迦――因地――当时在然灯佛处,得什么大法`,象“别传 ”,“秘授”之类,所以举此问须菩提。须菩提深见法性,所以说实无所得。得无生忍,但是随世俗说;而实生灭不可得,不生不灭等也不可得,所谓‘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如以为有法可传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证于圣性了”。

这个比喻非常重要!因为然灯佛为他授记,说他将来必定成佛,所以,佛陀就问须菩提:我在那里有没有得到真正的法呢?

在然灯佛的那个时代,佛陀在修学菩萨道,他虽然参学,他已经证到了无生-法性空寂,所以他很欢喜,就乞了500钱,要回去供养他的老师。但在街道上看到然灯佛,非常的欢喜,他就把所有的钱全买了花供养然灯佛。然后,当他看到路上有一滩淤水,他怕佛踏到淤水里,就把自己的头发,铺在淤水上面,让佛从他的头发上面走过去。一个人为什么能把他头发铺在路上那么脏的地方,让佛来踏呢?然灯佛就是看到这一点,从这个行为中,了解他已经证入法性空寂,到达了无生忍境界。所以,然灯佛才给他授记说:你未来能成为佛,佛名叫释迦牟尼。现在就有很多人包括外道的书籍,由于这个故事,就说佛陀在然灯佛那里授记,得到了然灯佛的秘传,在那个地方一点就开了玄关了。还有的说,佛陀在那里得到然灯佛的什么秘法,因而他得法了,所以,现在也有在传什么秘法的。

其实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很明显看到,然灯佛看到了说:嗯,你有这样的体认将来可以成佛。如果佛陀真的有什么实在的法可得,然灯佛会给授记吗?一定要明白噢,这里要证明的是什么?佛陀在然灯佛的时代所得的法,并不是实有法可得,只是他体证到法性空寂,真正得到无生法忍,所以他能无人无我,把头发都披在地上让然灯佛走过,展现的就是无人无我嘛!这是得到了无生无忍嘛!从他体证法的内容而展现的行为看出来,确实是无人无我的无生忍,所以然灯佛才为他授记。而不是然灯佛看到了叫过来:来,我传你一个秘法,一点,你就开了什么玄关,不是在搞这个。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明白:即使佛陀在过去修菩萨行时,他所证入的还是无生法忍,体会的是无我无法的法性空寂,一定要明白啊!不是有实法可得,这里就要证明这一点。不只是四果罗汉证的是空性,就是菩萨当时证的无生法忍,体会的还是空,都无实法可得。如以为有法可传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证于圣性了。一定要明白。

你们知道吗?现在也有很多传法:“弟子们在这里跟我学的,来,每一个人发给你一个证书,你们都得到我的法,这个书里我写的有好多种好多种”。如果了解这个的话,那会笑死人那!如果真的有法可得,那就入魔道了,那不是真正的佛法了,要搞清楚啊!导师写这个不是戏论噢,也不是随便写的,这是非常非常慎重的几句话,这个绝对不是随便写的,一定要明白!写这种书是千年万年,未来无限的众生都要看这个书,这个不是戏论啊,不是随便写的,一定要明白,写这些书都要负责的,负因果的,能这样写,敢这样写,是见地非常清楚的,一定要明白,这是不能有一点点戏论的,所以,这里要非常非常的注意啊!

须菩提深见法性,所以说实无所得。所谓得无生忍,只是随世俗来说的,而实生灭不可得,不生不灭也不可得。现在很多人说:“菩萨说的是不生不灭法,世俗声闻讲的都是生灭法”。有没有一个真的不生不灭的东西?很多人不了解,以为生灭是世俗法,真正的解脱是不生不灭法。请问:有没有一个真正不生不灭法?如果有一个不生不灭法可得,就不叫不生不灭法,那就是实法了。注意听噢,很重要,一定要体会这个!这个要是抉择不清楚,破不了不生不灭的实有性,要真正解脱是不可能的!参禅的,每天在那找一个真正不生不灭的“我”,有这个东西吗?注意听,很重要,我谈这个是很重要的,你们要听懂啊!如果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可得,也叫实法,就不叫无生法忍了,一定要搞清楚!如果真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可得,那就是上帝,就是第一因,那就不叫缘起无自性,注意听噢,很重要很重要!今天学般若的,如果这个不懂就是不懂般若唷!注意听,大家都在说缘起、学缘起,但是却不懂缘起;说般若、学般若,然而却不懂般若!一定要注意,就在这里,很重要啊!这个要是悟不得,那是没有办法真正解脱的,一定要明白!因为离不开自性见么!只要是有一点点的实有就是自性见噢!注意听,自性见没有破的人,哪一个能解脱?天下没有这个道理,都是魔说,这一点要明白。所以,以为有法可传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证于圣性了。这句话大家要划起来,很重要,一定要明白!好!人的部分,从佛、四果罗汉、菩萨都举出来证明他的内容,再来看从人到物。

壬一 《严净佛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金刚经最重要的几句话了,大家常常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最重要啦!这就是在我们身心的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事业,有二:一、庄严佛土,二、成就众生。有情的根性不一,有仅能得人天功德的,菩萨即以人天的世间福利去就他。有能得二乘果的,即以出世解脱去成就他。能发菩提心而成佛的,即以大乘的自利利他去成就他。世间是不平等的,丑恶的,痛苦的,如何化浊恶的世界为清净,转苦痛的人生为解脱,这是菩萨的唯一事业”。

“严土熟生”就是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讲到做菩萨,其实,就只有这两个个工作,离开这两个工作还有什么菩萨可做的啊?离开这两个工作就没有叫菩萨了。注意听!就这么简单,要解释菩萨就是这么清楚啊!如果自私自利的就不叫菩萨了,不去成就众生的也不是菩萨了。而且菩萨还要懂得众生的根性,有的根性是人天乘的根性,他就用人天法,用人天的福利去成就他;有的根性就是二乘果的,他就用出世解脱的方法去成就他;但是,真正发菩萨大心的就用大乘的自利利他去成就他。这句话也很重要!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每一个人根性,过去所作的种种因缘条件确实是不同的,如果根性都一样,佛陀就不用讲八万四千法门了,也不用讲五乘共法,一乘就够了,甚至一个方法就够了,为什么要八万四千法?因为众生的根性、因缘条件种种不同。我们讲般若经,谈到空义,有的就听不进去了:“什么都没有,那不是不保险?我还是有个地方可去比较好,有个什么依赖的比较安稳,有个人依靠比较好”。这是什么?这是根性的问题,我们只是要提醒大家,根性真的是有差别。所以,我们不是说哪一个法好,哪一个法不好,因为每一个法都在对治一种众生的病,契合他的需要。所以,一些人说:“师父,你说念佛不好”。我说:“这是你讲的,我从来没有讲念佛不好,念佛有念佛的奥妙,念佛是对治念佛根性众生的。但是我今天讲般若,讲中道,是针对某一种根性的人,他会体会到的。如果没有到这种根性,没有这样的福报,他听不进去,也听不懂!不但不懂,还会毁谤,这个就是根性的问题”。

今天我所讲的,要让你们明白的,就是这样。我常常说:你能几年下来走这一条路而不离开,那真的很不简单。为什么?你有那个条件嘛!我讲的是真话。所以,我们也不会看不起每一个人,他是根性的关系,是个人的因缘。我们也说:好,很好,只要你学佛就好,到哪里去都没有关系。但是,对于根性成熟的,我们就要告诉他,不要停在那里,还有更上一层的东西要学。一贯道好不好?从二个角度来看么:世俗来讲就是好的,比没有修行的好,比那些乱作的、不守道德的、不持斋的、不行善的人,要好得太多了;但是,如果你说,它是唯一的、最好的,其它的都不对,那就失去了真正正见的法门,这样就不好。执著在那边,就抹杀了真正的目标与究竟的东西,这样就不好了。

所以,现在我要告诉你,念佛好不好?好!为什么好?因为他比不念佛的人好,比不修行的人好,对不对?但是,如果我能念佛,我依赖、等待往生就满足了,这样对不对?这虽然好,但是不究竟,还有更好的。我们不否认它好,但不是了义,不是究竟。那么,念佛是不是真的就不能究竟,就不是了义呢?不是的,是讲的人讲得不究竟,懂吗?念佛的如果懂得实相念佛还是可以开悟解脱的。如果不说这些,很多人就会误会我了,所以今天要讲清楚。其实念佛法门,从持名到观想、观相、实相念佛,而真正实相念佛就要懂般若义噢,注意听!没有以般若为导的,就没有办法了解什么叫实相念佛。知道般若空义缘起正见的人,就能修念佛法门,得念佛三味,悟入的是实相念佛。所以修般舟三昧也是一样,他在定中看到佛来给他摩顶,但是出定就没有了,他悟到了:原来佛没有来,我也没有去,了解实法不可得,悟入空义。注意听,这个是般舟三味是念佛法中最高的法门,最后证入的是空无自性――般若的空义,这个才是真正懂得念佛的人。

我现在完全不是在否认念佛法门,大家不要误会了,以为我是在反对什么。对念佛法门不是真正的透,不是真正明白的人,都叫众生只要念佛就好,而不讲内容,没有开示佛法的真正经义是什么?因此只到化城,不到宝所,这个就叫不究竟,甚至最大的危机在于还说这个是唯一的、最好的,其它的都不好。请问:只有持名念佛是唯一的,其它都不好。那么真正的般若好不好?也不好,那就不要学了。这样佛法的正见还有没有?我是反对这种人,反对这种对法不透的讲法,不是反对念佛法门,一定要明白!念佛法门是佛法中八万四千法中的一法,怎么能不好?

我常讲,般若就是二道五菩提的过程,前面叫般若道,后面就是方便道,明心菩提以后才叫方便道。如果是在前面的般若道,前面就在开示念佛法门跟明心菩提以后的开示念佛法门一样不一样?不一样!这样知道意思吗?我反对在前面的就以为是的,那个不好;而懂得后面的开示的,就不会不好。这样子知道意思吗?所以,真正懂得般若空义,什么法门都能修持的,我坦白跟你讲,每一法门都能解脱。这样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六度要般若为导?离开了般若,前五度就变成了人天福德;注意听,加上般若就能够解脱啊,就真正证入解脱道。这样大家就明白了,这个般若有多重要了!所以今天听这个般若法,,人人就有机会啦,懂吗?你修任何一个法门我都不反对;但是如果这个(般若)不懂,每一个法门都会执著,这个很重要,要明白啊!

净土不是一人所化成 “ 浊恶世界的净化,即庄严佛土,这以愿力为本。菩萨立大愿,集合同行同愿的道伴,实践六度、四摄的善行去庄严他。有以为一人成佛,世界即成为清净,这多少有点误解的。菩萨在因中教化众生,以佛法摄集同行同愿者,同行菩萨行。结果,佛与所化众生――主伴的功德,相摄相资,完成国土的圆满庄严。同行同愿的菩萨,同住于庄严的国土中。同中有不同,唯佛能究竟清净、圆满、自在。没有众会庄严的佛土,不过是思辩的戏论”。

这个就很重要啊!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众生,没有这个国土,没有这样相资相成,佛在这里能不能成佛?不能啊!注意听!有了国土,有了众生,才能在这里成服,别的地方不能成佛,因为没有众生就不能成佛,一定要明白,是相资相缘的。所以缘起法,它会点出一切法的实在性、内容性。不能说,一个人成佛了,全世界都没有问题了,如果是这样,释迦牟尼成佛了,我们为什么今天还在沉沦?所以,导师讲:以为一人成佛,世界即成清净,那是多少有点误解。这个世界要成为净土,大家只有共愿共行,一起净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净化了,世界才能成为净土,要搞清啊!所以,没有一个发大愿就能够成就一切众生的,众生都没有成就以前,我们能真正的自在吗?能在清净的佛土里吗?这个就很重要啊,不是一个人成就一个净土来度大家,懂这个意思吗?是大家一起来把它圆满的成就才能成为净土,注意听!净土不是一个人化出来的,这样知道意思吗?大家一起共愿共行来净化它,这才成为净土。这个理路我为什么要讲?很重要啊!要搞清楚啊!要知道啊!谈到所谓的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不要以为一个人成佛,世界就清净了,这一方面是有误解的。

“如来以庄严国土问须菩提:菩萨发心庄严佛土,究竟有佛土可庄严,有佛土的庄严吗?须菩提本般若性空的正见,回答说:没有真实的国土可庄严,也没有真实的能庄严法。因为,佛土与佛土的庄严,如幻如化,胜义谛中是非庄严的,不过随顺世俗,称之为庄严而已。《般若经》说无庄严为庄严;《华严经》说普庄严,都是由于性空慧的彻悟法性,净愿善行所成”。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会这样地回答佛陀,是因为他已经彻悟了般若的性空,知道性空的“空”的正见,以这个立场来回答佛陀的。因为法法缘起如幻如化,并没有实性可得,所以,以性空慧彻悟法性的立场,来这样的回答,并没有实际的实有不变的实性可得。

“国土――世界是缘起假名,所以能广大庄严。没有自性的世界,即没有不变性,如遇秽恶的因缘,即成秽恶的世界;如造集清净的因缘,即自然会有清净的世界出现”。

我们知道一切法无自性,它是无实性、无定性的,所以是随缘而在变化,所谓的世界和国土,也是随缘变化的,如果遇到污秽的因缘,就成为污秽的世界;如果大家一起来集造清净的因缘,就会有清净的世界显现。从这里就知道,它没有不变性,没有永恒性,它是随缘在造作的,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缘起而无实性,就是在这里,如果它有实性,它就不会变化了。

“假使,秽恶世界是实有定性而不可改易的,那就是涂抹一些清净的上去,也不会清净,反而更丑恶了!所以,世界无定,秽恶与清净,全依众生知见行为的邪正善恶而转。必须知道如此,才会发心转秽恶的国土为清净。必须善悟国土庄严的非庄严,才能随行愿而集成国土的庄严”。

缘起无自性、无定性的这个道理,你越体会就越明白,这样才能缘起万法,随着因缘条件的不同,世界展现秽恶或者清净的。它不是本来就是清净或本来是秽恶的,它是随缘而转,随缘而起的,表示一切就是无自性、无定性,也因为无定性才能产生一切法,这个道理就会越体会越深。

“众生的三毒熏心,迷执此秽恶苦迫的世间,以为是安乐、清净。佛以呵责的法门,说国土无常、苦迫、不净。佛又以诱导的法门,令众生不以此现实的世间为乐净,而从无我大悲的利他行愿中,创建严净的世间。但众生的迷执,是深固的。听说庄严净土,又在取著庄严,为尊贵的七宝,如意的衣食,美妙的香花音乐,不老不死的永生所迷惑了”。

要注意哦,这里的讲法很重要!因为我们平常就在贪嗔痴的习性之中,总是把这个世间当作是安乐的,是清净的,都在那边执取,所以佛陀才会呵责我们,他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的国土是无常,人间是苦迫的,是不净的,就是要我们发觉这个事实;佛陀又要引导、诱导我们向上能解脱,所以又告诉我们,必须体会无我而显现真正的大悲去利他,在利益一切众生的这个行愿中,才能够好好地去严净所谓的世间和国土,所以就会说到庄严的净土上面去。问题是讲到“庄严净土”时,众生又会取著在庄严净土上。佛陀诱导我们,但是我们又会执著在他诱导的语言跟法义上。所以讲到庄严净土,我们又取著在“庄严”这二个字上。取著尊贵的七宝,如意饮食,美妙的香华音乐,没有寿命极限的不老不死的永生……我们都会执著在这里。佛陀用方便善巧来提升我们,我们反而执着在那个善巧方便上,以为真的有一个庄严国土,是七宝所成的,里面的饮食你想就有了,衣服想要什么,它就来加身,都是很美的音乐,时间还是无限的,到你成熟为止都没有生命的这个问题。注意,这个在讲什么?大家心里明白。佛陀他用善巧来引导我们去庄严佛土,然而我们就执著在那个庄严上了,以为是真的,所谓的庄严是在讲七宝、美妙的饮食、香华音乐,还有能够永远不生不灭,我们又被这些语言、法义、诱导的方法而迷惑了。

“所以,佛告须菩提:如上所说的庄严,凡是修大乘行的菩萨,都应生清净心,离去取相贪着秽恶根源,不要为净土的庄严相――美丽的色相,宛转的音声,芬馥的香气,可口的滋味,适意的乐触,满意的想象等而迷惑”!

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知道一切法缘起无自性,,证了四果的这些圣者们,从初果开始就是入流,入流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怎么还会迷惑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呢?了解缘起无自性,会不会去执著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现象之中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说方便时,要知道那是方便,是要引导我们而已。千万不要因为佛这样说,大家就取著在那个名相上,就以为真的是这样子。

“要知色、声、香、味、触、法,都如幻如化,没有真实的自性可得。如取执色等有相可得,这即是三毒(贪嗔痴)的根源,从此起贪、起嗔、起痴,即会幻起种种的苦痛和罪恶”。

如果了解这个法义的话,就知道,由于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实有感、实在感,才会起贪嗔痴的执著,也就是因为这样,才有痛苦烦恼。我们如果要灭痛苦烦恼,要从哪里灭?很简单地就看出来了:过去自性的实有感,我们的那个自性见就是导致痛苦烦恼三毒的根源;如果明白了万法的无自性,就不会起贪嗔痴,就不会起染著。所以这里就讲很清楚:如果执取在色等有相可得,就是三毒的根源!今天讲要修行,要解脱,要了生死,那么根源是什么?如果连这个根据都不知道,那我们怎么修行?

“所以,应不住(着相)一切法,不住而往的住于空性,于无可住的法性而生净心。前说,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能生一念清净信心,即是这里的生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才是真正的清净心,既然不着一切法,那么就知道,我们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一切法的空性上,一切法的无自性上。要明白,在这个无可住的法性、空寂性,在这个地方,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清净心――无住就是清净。因为无住,所以这个地方叫做空性;因为无住,这个就是清净。如果明白这个的话,那我们再讨论一个重要问题:人类因为贪嗔痴,所以我们说他是妄心;又说我们有一个清净心,那是不是真的另外有一个清净心?那还是住!注意听!什么才叫真正的清净心?只是不执著、不执取,一点都不去贪染,一点不起贪嗔痴,这样不执不著的这个心,就名为清净心,不是别外有一个真实的清净心,一定要明白!所以我们讲到空性,什么是空性?不执著,知道它非实,无实性,了解一切法的本来就是空寂,这个名为“空性”。有的又误会了,又执著在一个实有的空性上,好象这个空性能生万法一样,这个空性就变成实有的空性了,这个也是“住”,也是染著,所以空性、寂灭性、清净心,都是不执著的那个心而已,不是有一个实有的什么实性的那个心或者性,这一点要明白!

“如此的离相而得净心,才能做‘心净则国土净’。如取著净土而不能净心,即纵然进入庄严的净土,那也还是苦痛的,还是秽恶的。如上海,在物质方面,比较优美的多。但它并不配称为清净,反而被人咒沮为罪恶的渊薮。这可见庄严国土,要从清净心中去开拓出来”!

所以,今天要修净土,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染著的心是怎么起的,是执著在实有上而颠倒起的,这个生死的根源你不知道,没有办法,从这里挣脱出来,你说你能到哪里净土?你要从什么现象中去求一个净土可得?我们不知道心染著,而以为外面有一个净土可得,这样子不可能真正清净,只有真正的不染著的心,才叫真正的清净心,那个清净心,一旦明白,也就是真正的所谓“国土净”,是在这里谈国土净,而不是有一个真正的清净的国土。

从这里就要明白了,要得净土,先净其心,就是在讲这个。如何净其心?一切法不染、不著,又如何一切法不染不著?知道一切法缘起无实性,就知道它非实,因为知道它非实,才能不染不著,这个都是相关联的次第,一定要明白!

原文地址:体方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8)作者:林健

般若为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皆从般若法门出 辛二 校德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褥多罗三菩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里就要校量功德了:布施的有为法的功德与体证无为法的功德,有没有不一样?他就要让你明白其间的轻重,所以叫校量功德。这在般若经中是随处可见的,常常有这样的比较。

“ 校量功德,在《般若经》中是随处可见的。信解般若,必然能得大功德。这在悟解空性的圣贤,本是用不着广说的;但为摄引初学,而怕它们误解空义而拨无因果,所以特为层层的校量。功德的特殊,在比较中最容易表显出来。所以,佛问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贫穷困苦的众生,或供养自己的父母,受教的师长,信奉的三宝,你说这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车渠、赤珠、玛瑙,这是形容质的贵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小千为中千,一千中千为大千的一佛所化世界,这是形容量的众多。以这样贵重而又那么多的七宝作布施,是真有其事吗?有的说:这是假设的,世间的七宝虽多,但总没有这么多;经中所说,只是假设校量罢了!有的说:可能是真实的。法身菩萨确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十方诸佛,下施六道众生。

须菩提回答说:多极了!因所得福德,胜义谛中是没有真实的福德性可得的。然而,因为法性空无自性,所以如幻缘起,能有一切的众多福德可起可说。不然,实有的即不从缘起,也就没有布施福德可说了。须菩提的这样解说,还是为了听众。一面说有缘起,一面又即此缘起而显空性。恐人听说大福德,就以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须 ‘随说随泯’,摄一切法以趣空”。

对般若空义有相当体认的学者们,或者圣贤们,其实不需要这样的校量功德,他们心知肚明都明白的。但是我们一般的众生,而且是初机的这些学者,听了这个空义常常会不了解,以为什么都没有了:“都无实性嘛,都没有了嘛,什么都不要了”。其实不是的,所以,他要让你明白,一切不是拨无因果的,还是有所谓的功德,而且让你明白福德与功德哪里不同,功德的特殊性,在比较中最容易表显出来。所以佛问须菩提: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贫穷困苦的众生,或者是供养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受教的师长,信奉的三宝,你说这个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什么叫七宝?金、银、琉璃、玻璃、车渠、珍珠、玛瑙,这是形容品质的贵重。而三千大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为中千,一千个中千为大千,这样就是为佛所化的世界,这是形容量的非常多。以这样贵重而又那么多的七宝来做布施,是真有其事吗?有的说这是假设的,世间的七宝虽多,但总没有那么多,经中所说的只是假设校量罢了。但是有的说,可能是真的,法身菩萨确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十方诸佛,下施六道众生。其实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福德和功德的内容差别在哪里。

须菩提回答:这个就太多了。因为所得的福德,在胜义谛中是没有真实的福德性可得。然而,因为法性空无自性,所以如幻的缘起就能有一切的众多福德可起可说。不然,实有的即不能从缘起,也就没有布施可说了。须菩提的这样解说,还是为了听众:一面说有缘起,一面又即此缘起而显空性,恐怕人听说大福德,就以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须 “随说随泯”,摄一切法以趣空。

这里很重要!谈到福德,他为什么说“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如果真的有一个福德的实性,那么佛陀就不会这样讲了。因为所谓的福德根本没有一个实性时,佛陀才说他有福德性。为什么?缘起故。缘起就是空无自性,所以是如幻缘起,因为如幻的缘起才能够产生一切所有的所谓的福德。如果它不是缘起的,那就是有实性,福德就不变,不能说他有很多很多的福德,没有办法这样的谈的。所以,为了听众,就是为不了解的或者是初学的这些根性的众生,谈到缘起,一面又说缘起而来显空性,谈福德又怕大家执着实有福德可得,所以“随说随泯”:一面说福德的内容,一面让你不要执着在实有福德性的上面,这个叫“随说随泯”。那么,把一切法慢慢就归向空的这个体证。让你明白,谈到福德,要让你明白福德是空的;谈到如来所体证的、所说的法,也要让你明白他是无实性的。谈到福德,他要让你是无实性的。谈到每一法,他都要趣向空义,一面说,一面破。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所说固然不错,但不要以为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诉你:假使另有人对于本经,不要说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他人说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过那个人的布施功德,千倍万倍而不可计较”。

这样说起来,我们会觉得很奇怪:用像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竟然比不上一个用这样四句语言来为人解说或者受持的人,都比不上他的千百万分之一的功德。这样说起来,是不是太夸大了?你们会不会觉得这样太夸张啊?今天不要讲用三千世界那么多来的七宝来布施了,把你家里的所有东西拿去布施,我看大家都觉得很难哪。那么,一个人能把他的金钱以及所有的东西像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拿去布施,还比不上一句四句偈,这是什么道理?有为的物质能利益众生的只是他这一生或者是当下的一个受用。比喻讲,穷的人,你暂时经济支援他,改善的只是他的经济而已;他身体有病,你布施药与钱,他就可以看医生,可以把病治好,那也是这一生的肉体而已。但这个四句偈呢?是让你体证实相的,让你解脱生死轮回的,所利益你的是尽未来际的彗命啊!这样进行比较你们就知道了,有为的功德不叫功德,只叫福德。你作了善事,可以得一些福报,但是这个与解脱,与了生死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受持这个四句偈使你能体证实相悟入空性,那就解脱了,断了生死轮回了。这样比较起来,你就知道什么叫福德,什么叫功德,你就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真的比不上这个四句偈。

“受是领受,持是忆念明记不忘。四句偈,有人说是我等四相,有人说是末了一颂。其实,这是形容极少的意思。偈,有名为首卢迦偈的,是印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不问是长行,是偈颂,数满三十二字,名为一首卢迦偈。如般若初会的十万颂,金刚般若三百颂,都是指首卢迦偈而言。受持四句偈,意思是极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极多,即显示了本经的殊胜”。

般若经(本经是讲金刚经)所阐扬的内容就是一个空字,最重要把它统合起来就是一个“空”字,整个般若经它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空”字。“空”就是要让你明白一切法的实相,只有悟入实相的人才能真正地解脱,所以,即使在般若经里面极少部分的一个句子,它都在阐扬这个“空义”。所以表示说,即使般若经里面小小四句偈,随便哪几句只要能阐扬空义的,那么一点点就比用大千世界的这七宝布施功德还大,就在这里。其实就要让我们明白,这里在阐扬这一本经般若义的重要! 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知道这一本经是多么重要啊!这一本经要阐扬的般若义多重要!

“修学佛法,不外‘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依此修学的次第而细别起来,或说五法行――如法华,或说六法行等,或总为十法行。十法行是: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谛听,五、披读,六、受持,七、开演,八、讽诵,九、思维,十、修习。此中受持与为他人说,即略举其中的二行。受持是自利,为他人说是利他,能于此甚深法门自利利他,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七宝等财施,固然能予人们以物质的满足,但它是暂时的;法施,能启发人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向上增进以及解脱、成佛,由此而可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可极!

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般若经》说:般若为诸佛之母。如进一层说: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圣贤,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的。没有般若,即没有佛及菩萨、二乘,就是世间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老般若。没有般若因行,哪里会有无上遍正觉,哪里会有佛?此经赞叹般若,及般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的可尊。

诸佛,是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说: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毕竟空中,确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执为实有佛法,那就错了”!

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这句话很重要!大家要明白:佛之所以成为佛,佛之所悟的真正菩提的法,其实都没有离开般若性空法门。一定要明白,这句话非常重要!所以这一本般若经就很重要了,你就明白:要成佛要解脱,离开性空法门是没有的,所有过去一切诸佛,包括未来的诸佛都一样,离开般若法门不可能成佛,一定要明白!《般若经说》说:般若为诸佛母。这是一种比喻的表达,佛都从此经出,它不象佛的母亲吗?如进一层来说: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圣贤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的。如果佛是从般若法门而悟而成佛的,那么佛所说的法,所谓的十二部经,在佛陀的指导教育下修学的这些三乘圣贤,难道他们悟的就不是般若吗?还有其他的吗?当然一定是从般若法门而悟的么!如果没有般若,就没有佛及菩萨和二乘,就是世间的人也不可得,所以,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

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老般若。什么叫老般若?成熟了,般若成熟了。刚学般若还没有成熟,因此还在学,等老般若成熟了就成为佛了。所以没有般若的因行,哪里会有无上遍正觉?哪里会有佛?此经赞叹般若及般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可尊。金刚经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不只是此金刚经,包括所有的般若经典阐扬的空义都在讲般若、教般若,都在让你证入般若,所以只要是般若的我们都应该赞叹、尊重!这里很重要!

大家都以为,因为你在讲般若经嘛,当然赞叹它最好啰。就象我们所有的经典都说这个经是经王,不管哪一本经都说它是经王一样。但是我告诉各位:今天我们讲的是真正的经王,因为般若这个问题很重要!它确实是让我们悟入空性的唯一的途径,没有的二条路可走。也许方便法有多门,可以用不同的讲法或者展现,但是般若这一法确实是唯一之路,没有第二条路,这是实在话。很多在这方面所体证的人就会明白,确实是这样子,缺少这一门,方法就难修了。只要你把他定在实法,有实性,有实在的自性可得,你说哪一个能修得出来?这句话是讲真话,只要你们有一点点体会,就会明白这些话,真的每一句话都是实在话!而且我认为这是导师最恳切、最真实的话,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诸佛,是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说: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毕竟空中,确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执为实有佛法,那就错了!佛自己说:他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我们在刚开始时,套用一个公式――“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要明白这个公式的作用,这里也是一样。当我们谈到佛法时,就要注意了:有没有实有的法?如果有实性不变的佛法,那就不叫佛法了,他只是缘起的种种的方便而已,不是有实法。所以讲佛法时,没有佛法的实性,一定要明白!只是假名佛法而已,所说的佛法即非佛法。为什么?毕竟空中确实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如果还有一个佛可得,有一个法可得,那就不叫毕竟空了,叫实有自性。如果你执着为实有佛法,那你就错了。所以我问你们:你们学了什么佛法?“哦,我学到了什么什么法”。那人没有学到?没有啦!真正的佛法是什么?一个自性空而已。一定要明白!这里是指如来为证,证明了佛所体证的和他所说的法都无实性,都无实有可得。

生死不可得,哪有无生可得?如见无生,早就是生了! “ 佛又问:那么,证得二果的斯陀含,他会自念我能得斯陀含果吧?须菩提也说不会的。因为,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简称一来。证得二果的圣者,断欲界修所断惑六品,还有下三品,还需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但在圣者的现觉中,没有数量可说,没有动相可说,哪里会想到此来彼去?圣者通达我法毕竟空,所以,不但不会起实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已的来去活动也了不可得”。

如果,你还在实有的数量上,实有的动静上,这不叫圣者的现觉,圣者是通达了我法毕竟空的,所以,不但不会起实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已的来去活动也了不可得,因而根本没有来去相,这个才是二果,所以,他不可能说,我还要一来往天上,他没有这样的观念。我们是从客观的观念和角度说,由于他还有下三品没断,所以,必须还要一往来,而证入二果的圣者他根本是没有来去相的。也正因为没有来去相,才叫证入二果;如果还有来去相,哪里是证了二果?

“佛接着又问:证了三果的阿那含,或许会自以为能证阿那含果吧?阿那含,是不来的意思。断五下分结,即欲界的修惑断净,不再来欲界受生,所以名为阿那含 ――不来。须菩提回答说:也不会的。因为,没的真实的不来者,是我空;没有真实的不来法,是法空。阿那含深入法性,不但不著来相,也不著不来相。一般以为来去是动的,没有来去,那即是不来(不去)的静止了。其实不来(不去)即是住;如没有来去的动相,哪时还有不来不去的静止相!缘起法中,静不能离动,离动的静止不可得;动也不离于静,离静的动相也不可得。来与不来,无非是依缘假合,在通达性空离相的圣者,是不会自以为是不来的”。

这个意思是说有一个不来相就是执著了。如果说,有一个不来的,那么,那个“不来”是什么?就是实有的么――实有一个不来的东西。所以,这里就要明白:动相不可得,其实静相也不可得。因为“不来”就是静,既然动相不可得,静相也是不可得的。因为动静是相依相缘而显的,不是真正有一个不来或不去的。在欲界断惑了,不会再来这个人间受生,听起来,我们会觉得好象有一个实有的什么不再来人间受生了。那么,他不来人间了,那他在哪里呢?总还是有的吧,所以这个叫有一个“不来者”。如果有一个不来者的话,有没有见到空相?没有啦!所以说,真正能够了解缘起而悟法空的,不可能有一个不来者的实有性,一定要明白哦!没有真实的不来者就是我空,没有真实的不来法是法空(不来者跟不来法是一样的)。真正的阿那含已经深入了法性,知道一切法毕竟空,不但不着来的相,也不着不来的相,这一定要明白――没有真正的一个不来者。所以真正证三果的阿那含,他不认为有一个“来”的实有的东西,因此名为“不来”,不是真的执著一个不来。也正是他没有执著实有一个不来的,所以才叫不来,才叫阿那含。

“佛又问:已证极果的阿罗汉,会自以为我得阿罗汉道吗?须菩提答:不会这么想。阿罗汉,有三义: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从阿那含而进断五上分结。即上界的修所断惑,得究竟解脱,名为阿罗汉。约他的恩德说:应受人天的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约他的断德说:杀尽一切烦恼的贼,名为杀贼。约他的智德说:彻证无生寂灭性,名为无生(得无生智)。凡夫为惑业所拘缚,流转于生死中。初二三果的圣者,还不免随惑润业,而说他还有几番生死。到阿罗汉,这才惑业干枯,入于无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脱。这样的圣者,于五众的相续和合中,不见一毫的自性法可得,而可以依之称为阿罗汉的。彻悟一切法的生灭不可得,菩萨名为得无生法忍,声闻即证无生阿罗汉。生灭都不可得,更有什么无生可取可得!如见无生,早就是生了!所以,如自以为我是阿罗汉,即有我为能证,无生法为所证,我法、能所的二见不除,就是执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里还是真阿罗汉!不过增上慢人而已”!

证无生就是无生无灭。如果对生灭都知道它毕竟空不可得,会不会说我真正得到无生?有没有无生可得?其实无生也只是假名而己,只是让你了解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所以悟的就是无生法。真正悟无生的人,不会说我悟了一个无生,一定要明白!生灭都不可得,还有什么无生可取可得呢?如见无生,早就是生了!还有一个无生可见可得的话,那是真的悟吗?那就是有问题了。所以,如自以为我是阿罗汉,即有我为能证,无生法是我所证,那这个是不是还在有里面?对了,这不叫空。所以我法、能所的二见不除,就是执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里还叫阿罗汉?不过是增上慢人――大我慢产生的作用而已,哪里是真的悟无生呢?所以证了阿罗汉的人,他不会说我得了阿罗汉。如果有一个阿罗汉可得,那么他没有了解真正的空义,也没有实实在在、真正见到法性空寂。

从这里就知道了,从初果到四果尽管差别不同,但是一一都在证明没有实法可得,就是在展现毕竟空义,表明法性空寂是在讲什么。所以,菩萨以及四果都是悟到这个才解脱的,一定要明白啊!我们看到这里就要明白,般若在讲空,它是毕竟空、彻底空,如果不是体验到这样的法性空寂,你说你证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境界?现在很多修行人稍微得一点身心感觉,就以为证入什么境界了。其实凡是有一点点境界的都是执著的众生哪!真正解脱的人是没有境界可得的,如果实有境界可得,那叫执著、染著。现在很厉害哦,大街小巷有的是“圣者”,都是一大堆所谓“解脱、悟道、见道”的,你们以为是悟到什么了?要注意啊!

“须菩提是阿罗汉,所以论到这里,即依自已的体验说:世尊不是说我在诸大弟子之中,所得的无净三味最为第一吗?不也说我是第一离欲(诸烦恼)的大阿罗汉吗?世尊这样的赞叹,可是我从没有这样想:我是离欲的大阿罗汉,我能得无诤三昧。假使我这样的随相计着,那就是在我见、法见、非法见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会说我是一个好乐修习阿兰那行的人了。反之,因为不执着实有无诤三昧可得可修,世尊才称叹我行阿兰那行呢!梵语阿兰那,即无诤。三昧,即系心一境的正定。无诤三昧,从表现于外的行相说,即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觉得人世间已经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加深他的苦迫呢?如从无诤三昧的证境说,由于通达法法无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缘的假名而来。无我,才能大悲;离去空三昧,还有什么无诤行呢?

这一章,四番问答,须菩提多随顺空义说。如随顺世俗,那么,我得须陀洹……我是阿兰那行,都是可以分别言说的。不过,决不会执取我与实法而作此念的”。

须菩提确实是已经悟到无生的一个阿罗汉,他就把自己的体验提出来讲。佛陀会称赞他的弟子空第一、密行第一、神通第一、智慧第一等,他说须菩提是无诤三味得第一,就是离欲阿罗汉。须菩提说,世尊是这样的称赞我,可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是离欲的阿罗汉,我能得真正的三味。假使我是这样的随相计著,那就是在我见、法见、非法见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会说我是一个好乐修习阿兰那行的人了。就是因为我根本没有这样的执著而真正离欲了,所以,佛陀才说我是无诤第一;又由于不执著实有的无诤三味可得可修,世尊才称叹我为阿那行者。三味就是系心一境的正定,无诤三味,从表现于外的形象来说,就是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他觉得众生已经很可怜了,我要跟他诤个什么?再说,众生如果是实有,自然会诤,但众生也是空、无常、无实性,有什么好诤的呢?了解这一点时,根本不会有所诤的。明白众生的非实,你自己以及世间上的所谓一切法(名利、恩爱)哪一个是真的?一切万法还值得争吗?人间已经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而加深他的苦迫呢?不忍众生苦哇!

如从无诤三味的证境来说,由于通达法法无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而来。无我才能大悲,离去空三味还有什么无诤行呢?这句话很重要!通达一切法的法性都是空无自性的,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施设而已。只有体证到无我,才能产生真正的大悲,这里很重要:今天很多人想修菩萨行,为什么都做不来?因为在“我” 里,哪里会修啊?如果不了解般若的空义,不能挣脱“我”的束缚,悲心从哪里来?大悲又从哪里来?哪一个不是从自我出发!只要从自我出发的哪里会没有私欲?我们现在都在修菩萨行,我常常讲,如果没有真正般若的空慧为它的前导,没有稍微体会真正的无自性的空寂,简单的讲,连一个见法性都没有,你能真正地作为菩萨吗?能真正地利益一切众生吗?真正地无怨无悔地去施舍你的一切吗?所以要成为真正的菩萨,有真正的大悲,那是一定要先体证无我的,一定要明白啊!没有般若空慧是不可能行真正的菩萨道的。

如果真的体会到无我,对人间就无所谓畏,“畏”就是畏惧的畏,没有恐惧了,没有害怕了,真正的大悲才产生得出来,那就不会说,我先到哪里去,没事了,我再回来救你们。现在不是有很多法门吗?恩,听懂就好。真正的慈悲哪里是这样子啊?真的明白无我了就不会畏生死,懂吗?我不怕来这人间受苦了,人间受苦也是如幻,也是无自性的,有什么好怕的?生死也是无自性,我愿意来,跟这些众生结缘。为什么?没有涅槃可以住了,没有生死可以恐惧了,那才是悟到真正无我而起的真正大悲呀,才能真正地实践菩萨行那,这个一定要明白!哪里是先求自己安乐,我没事了再来,哪里有这个道理!那个是站在什么地方讲话的?站在“我”的立场上在讲话,懂吗?为“我自己”利益在讲话,那哪里叫菩萨行?哪里叫大悲?只要有我,就不可能有大悲,一定要明白!所以先要体会无我,大悲才能真正的产生。须菩提要不是真正地体会到无我,他哪里能产生真正的无诤三味?他会真正的悲泯众生不跟他诤论吗?一定要明白的喔!离去空三味还有什么无诤行呢!空,就是缘起无自性的空慧;三味,就是正定,对空有正确的体会了,哪里有什么诤?因为有空三味才有无诤,这一定要明白!所以,一定要懂得无我才有大悲,同样的道理,这一定要明白!

这一章,四番问答,须菩提多随顺空义,站在法的立场,来回答的;如果是随顺世俗的话,“我得须陀洹,我是阿那行”,都是可以分别言说的,不过,决不会执取实我与实法而作此念。在空义、法义、实相上,当然就不执著;如果在随顺世俗的世俗谛上,可以说他证了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他证了阿那行。体会到法性空寂,体会到空无我,对色、声、香、味、触、法就不会染著、颠倒、执取了;从一个世俗的立场来看,可以说他已经证了初果了,但是在法义、实相、法性上讲是没有这样的,如果有这样就不叫证了。要知道,当我们说他不是这样有实性时,不是否定一切假相,不是否定一切的世俗法,只是站在法性、法相这样一个角度来讲的,但是在世俗谛上可以假名施设,既然是假名施设,当然不会起实有感执著了,这样的假名施设就可以用了。真正的明白了,在世俗谛上是可以讲有初果到四果,但是绝对不会执取实我和实法。

以般若为导,修任何法门都能解脱 上面举出了声闻的四个果位来形容比喻,下面就是举出菩萨为证了。

庚三 举菩萨为证

辛一 正说

壬 一 得无生忍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如来昔日在然灯佛处时,他是菩萨,还没有成佛,他就是在然灯佛那里授记的,当时他是修菩萨行的,所以,佛陀举他当时在做菩萨的情景来比喻,让你明白在菩萨的体证中,也是一样的法性空寂,得的无生法是一样的。

“前依声闻的证境说,此下约得道的菩萨说。佛告须菩提说:我――如来从前在修行菩萨行时,在然灯佛的法会中,有没有实在的法可得?须菩提当然回答没有的。据说:释迦在过去修菩萨行时――第二阿僧祗劫满,曾在雪山修学。学毕,出山。求得五百金钱,想去报答老师。当时,见城中整饰市容,洁净街道,问起路人,才知是预备欢迎然灯佛的。他想:佛是一切智者,难逢难遇!不能错失这见佛的机会。于是,把所有的钱,买得五朵金色莲花,至诚而欢喜的去见佛。见佛及弟子的威仪庠序,动静安和,从心灵深处生起虔诚的敬信;以所得的五朵花,散向然灯佛。进城的必经道上,有一洼淤水,他就伏在地上,散开自己的头发,掩盖淤泥,让佛踏过。佛知他的信证法性,得无生忍,所以就替他授记:未来世中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或者以为释迦――因地――当时在然灯佛处,得什么大法`,象“别传 ”,“秘授”之类,所以举此问须菩提。须菩提深见法性,所以说实无所得。得无生忍,但是随世俗说;而实生灭不可得,不生不灭等也不可得,所谓‘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如以为有法可传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证于圣性了”。

这个比喻非常重要!因为然灯佛为他授记,说他将来必定成佛,所以,佛陀就问须菩提:我在那里有没有得到真正的法呢?

在然灯佛的那个时代,佛陀在修学菩萨道,他虽然参学,他已经证到了无生-法性空寂,所以他很欢喜,就乞了500钱,要回去供养他的老师。但在街道上看到然灯佛,非常的欢喜,他就把所有的钱全买了花供养然灯佛。然后,当他看到路上有一滩淤水,他怕佛踏到淤水里,就把自己的头发,铺在淤水上面,让佛从他的头发上面走过去。一个人为什么能把他头发铺在路上那么脏的地方,让佛来踏呢?然灯佛就是看到这一点,从这个行为中,了解他已经证入法性空寂,到达了无生忍境界。所以,然灯佛才给他授记说:你未来能成为佛,佛名叫释迦牟尼。现在就有很多人包括外道的书籍,由于这个故事,就说佛陀在然灯佛那里授记,得到了然灯佛的秘传,在那个地方一点就开了玄关了。还有的说,佛陀在那里得到然灯佛的什么秘法,因而他得法了,所以,现在也有在传什么秘法的。

其实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很明显看到,然灯佛看到了说:嗯,你有这样的体认将来可以成佛。如果佛陀真的有什么实在的法可得,然灯佛会给授记吗?一定要明白噢,这里要证明的是什么?佛陀在然灯佛的时代所得的法,并不是实有法可得,只是他体证到法性空寂,真正得到无生法忍,所以他能无人无我,把头发都披在地上让然灯佛走过,展现的就是无人无我嘛!这是得到了无生无忍嘛!从他体证法的内容而展现的行为看出来,确实是无人无我的无生忍,所以然灯佛才为他授记。而不是然灯佛看到了叫过来:来,我传你一个秘法,一点,你就开了什么玄关,不是在搞这个。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明白:即使佛陀在过去修菩萨行时,他所证入的还是无生法忍,体会的是无我无法的法性空寂,一定要明白啊!不是有实法可得,这里就要证明这一点。不只是四果罗汉证的是空性,就是菩萨当时证的无生法忍,体会的还是空,都无实法可得。如以为有法可传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证于圣性了。一定要明白。

你们知道吗?现在也有很多传法:“弟子们在这里跟我学的,来,每一个人发给你一个证书,你们都得到我的法,这个书里我写的有好多种好多种”。如果了解这个的话,那会笑死人那!如果真的有法可得,那就入魔道了,那不是真正的佛法了,要搞清楚啊!导师写这个不是戏论噢,也不是随便写的,这是非常非常慎重的几句话,这个绝对不是随便写的,一定要明白!写这种书是千年万年,未来无限的众生都要看这个书,这个不是戏论啊,不是随便写的,一定要明白,写这些书都要负责的,负因果的,能这样写,敢这样写,是见地非常清楚的,一定要明白,这是不能有一点点戏论的,所以,这里要非常非常的注意啊!

须菩提深见法性,所以说实无所得。所谓得无生忍,只是随世俗来说的,而实生灭不可得,不生不灭也不可得。现在很多人说:“菩萨说的是不生不灭法,世俗声闻讲的都是生灭法”。有没有一个真的不生不灭的东西?很多人不了解,以为生灭是世俗法,真正的解脱是不生不灭法。请问:有没有一个真正不生不灭法?如果有一个不生不灭法可得,就不叫不生不灭法,那就是实法了。注意听噢,很重要,一定要体会这个!这个要是抉择不清楚,破不了不生不灭的实有性,要真正解脱是不可能的!参禅的,每天在那找一个真正不生不灭的“我”,有这个东西吗?注意听,很重要,我谈这个是很重要的,你们要听懂啊!如果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可得,也叫实法,就不叫无生法忍了,一定要搞清楚!如果真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可得,那就是上帝,就是第一因,那就不叫缘起无自性,注意听噢,很重要很重要!今天学般若的,如果这个不懂就是不懂般若唷!注意听,大家都在说缘起、学缘起,但是却不懂缘起;说般若、学般若,然而却不懂般若!一定要注意,就在这里,很重要啊!这个要是悟不得,那是没有办法真正解脱的,一定要明白!因为离不开自性见么!只要是有一点点的实有就是自性见噢!注意听,自性见没有破的人,哪一个能解脱?天下没有这个道理,都是魔说,这一点要明白。所以,以为有法可传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证于圣性了。这句话大家要划起来,很重要,一定要明白!好!人的部分,从佛、四果罗汉、菩萨都举出来证明他的内容,再来看从人到物。

壬一 《严净佛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金刚经最重要的几句话了,大家常常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最重要啦!这就是在我们身心的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事业,有二:一、庄严佛土,二、成就众生。有情的根性不一,有仅能得人天功德的,菩萨即以人天的世间福利去就他。有能得二乘果的,即以出世解脱去成就他。能发菩提心而成佛的,即以大乘的自利利他去成就他。世间是不平等的,丑恶的,痛苦的,如何化浊恶的世界为清净,转苦痛的人生为解脱,这是菩萨的唯一事业”。

“严土熟生”就是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讲到做菩萨,其实,就只有这两个个工作,离开这两个工作还有什么菩萨可做的啊?离开这两个工作就没有叫菩萨了。注意听!就这么简单,要解释菩萨就是这么清楚啊!如果自私自利的就不叫菩萨了,不去成就众生的也不是菩萨了。而且菩萨还要懂得众生的根性,有的根性是人天乘的根性,他就用人天法,用人天的福利去成就他;有的根性就是二乘果的,他就用出世解脱的方法去成就他;但是,真正发菩萨大心的就用大乘的自利利他去成就他。这句话也很重要!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每一个人根性,过去所作的种种因缘条件确实是不同的,如果根性都一样,佛陀就不用讲八万四千法门了,也不用讲五乘共法,一乘就够了,甚至一个方法就够了,为什么要八万四千法?因为众生的根性、因缘条件种种不同。我们讲般若经,谈到空义,有的就听不进去了:“什么都没有,那不是不保险?我还是有个地方可去比较好,有个什么依赖的比较安稳,有个人依靠比较好”。这是什么?这是根性的问题,我们只是要提醒大家,根性真的是有差别。所以,我们不是说哪一个法好,哪一个法不好,因为每一个法都在对治一种众生的病,契合他的需要。所以,一些人说:“师父,你说念佛不好”。我说:“这是你讲的,我从来没有讲念佛不好,念佛有念佛的奥妙,念佛是对治念佛根性众生的。但是我今天讲般若,讲中道,是针对某一种根性的人,他会体会到的。如果没有到这种根性,没有这样的福报,他听不进去,也听不懂!不但不懂,还会毁谤,这个就是根性的问题”。

今天我所讲的,要让你们明白的,就是这样。我常常说:你能几年下来走这一条路而不离开,那真的很不简单。为什么?你有那个条件嘛!我讲的是真话。所以,我们也不会看不起每一个人,他是根性的关系,是个人的因缘。我们也说:好,很好,只要你学佛就好,到哪里去都没有关系。但是,对于根性成熟的,我们就要告诉他,不要停在那里,还有更上一层的东西要学。一贯道好不好?从二个角度来看么:世俗来讲就是好的,比没有修行的好,比那些乱作的、不守道德的、不持斋的、不行善的人,要好得太多了;但是,如果你说,它是唯一的、最好的,其它的都不对,那就失去了真正正见的法门,这样就不好。执著在那边,就抹杀了真正的目标与究竟的东西,这样就不好了。

所以,现在我要告诉你,念佛好不好?好!为什么好?因为他比不念佛的人好,比不修行的人好,对不对?但是,如果我能念佛,我依赖、等待往生就满足了,这样对不对?这虽然好,但是不究竟,还有更好的。我们不否认它好,但不是了义,不是究竟。那么,念佛是不是真的就不能究竟,就不是了义呢?不是的,是讲的人讲得不究竟,懂吗?念佛的如果懂得实相念佛还是可以开悟解脱的。如果不说这些,很多人就会误会我了,所以今天要讲清楚。其实念佛法门,从持名到观想、观相、实相念佛,而真正实相念佛就要懂般若义噢,注意听!没有以般若为导的,就没有办法了解什么叫实相念佛。知道般若空义缘起正见的人,就能修念佛法门,得念佛三味,悟入的是实相念佛。所以修般舟三昧也是一样,他在定中看到佛来给他摩顶,但是出定就没有了,他悟到了:原来佛没有来,我也没有去,了解实法不可得,悟入空义。注意听,这个是般舟三味是念佛法中最高的法门,最后证入的是空无自性――般若的空义,这个才是真正懂得念佛的人。

我现在完全不是在否认念佛法门,大家不要误会了,以为我是在反对什么。对念佛法门不是真正的透,不是真正明白的人,都叫众生只要念佛就好,而不讲内容,没有开示佛法的真正经义是什么?因此只到化城,不到宝所,这个就叫不究竟,甚至最大的危机在于还说这个是唯一的、最好的,其它的都不好。请问:只有持名念佛是唯一的,其它都不好。那么真正的般若好不好?也不好,那就不要学了。这样佛法的正见还有没有?我是反对这种人,反对这种对法不透的讲法,不是反对念佛法门,一定要明白!念佛法门是佛法中八万四千法中的一法,怎么能不好?

我常讲,般若就是二道五菩提的过程,前面叫般若道,后面就是方便道,明心菩提以后才叫方便道。如果是在前面的般若道,前面就在开示念佛法门跟明心菩提以后的开示念佛法门一样不一样?不一样!这样知道意思吗?我反对在前面的就以为是的,那个不好;而懂得后面的开示的,就不会不好。这样子知道意思吗?所以,真正懂得般若空义,什么法门都能修持的,我坦白跟你讲,每一法门都能解脱。这样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六度要般若为导?离开了般若,前五度就变成了人天福德;注意听,加上般若就能够解脱啊,就真正证入解脱道。这样大家就明白了,这个般若有多重要了!所以今天听这个般若法,,人人就有机会啦,懂吗?你修任何一个法门我都不反对;但是如果这个(般若)不懂,每一个法门都会执著,这个很重要,要明白啊!

净土不是一人所化成 “ 浊恶世界的净化,即庄严佛土,这以愿力为本。菩萨立大愿,集合同行同愿的道伴,实践六度、四摄的善行去庄严他。有以为一人成佛,世界即成为清净,这多少有点误解的。菩萨在因中教化众生,以佛法摄集同行同愿者,同行菩萨行。结果,佛与所化众生――主伴的功德,相摄相资,完成国土的圆满庄严。同行同愿的菩萨,同住于庄严的国土中。同中有不同,唯佛能究竟清净、圆满、自在。没有众会庄严的佛土,不过是思辩的戏论”。

这个就很重要啊!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众生,没有这个国土,没有这样相资相成,佛在这里能不能成佛?不能啊!注意听!有了国土,有了众生,才能在这里成服,别的地方不能成佛,因为没有众生就不能成佛,一定要明白,是相资相缘的。所以缘起法,它会点出一切法的实在性、内容性。不能说,一个人成佛了,全世界都没有问题了,如果是这样,释迦牟尼成佛了,我们为什么今天还在沉沦?所以,导师讲:以为一人成佛,世界即成清净,那是多少有点误解。这个世界要成为净土,大家只有共愿共行,一起净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净化了,世界才能成为净土,要搞清啊!所以,没有一个发大愿就能够成就一切众生的,众生都没有成就以前,我们能真正的自在吗?能在清净的佛土里吗?这个就很重要啊,不是一个人成就一个净土来度大家,懂这个意思吗?是大家一起来把它圆满的成就才能成为净土,注意听!净土不是一个人化出来的,这样知道意思吗?大家一起共愿共行来净化它,这才成为净土。这个理路我为什么要讲?很重要啊!要搞清楚啊!要知道啊!谈到所谓的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不要以为一个人成佛,世界就清净了,这一方面是有误解的。

“如来以庄严国土问须菩提:菩萨发心庄严佛土,究竟有佛土可庄严,有佛土的庄严吗?须菩提本般若性空的正见,回答说:没有真实的国土可庄严,也没有真实的能庄严法。因为,佛土与佛土的庄严,如幻如化,胜义谛中是非庄严的,不过随顺世俗,称之为庄严而已。《般若经》说无庄严为庄严;《华严经》说普庄严,都是由于性空慧的彻悟法性,净愿善行所成”。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会这样地回答佛陀,是因为他已经彻悟了般若的性空,知道性空的“空”的正见,以这个立场来回答佛陀的。因为法法缘起如幻如化,并没有实性可得,所以,以性空慧彻悟法性的立场,来这样的回答,并没有实际的实有不变的实性可得。

“国土――世界是缘起假名,所以能广大庄严。没有自性的世界,即没有不变性,如遇秽恶的因缘,即成秽恶的世界;如造集清净的因缘,即自然会有清净的世界出现”。

我们知道一切法无自性,它是无实性、无定性的,所以是随缘而在变化,所谓的世界和国土,也是随缘变化的,如果遇到污秽的因缘,就成为污秽的世界;如果大家一起来集造清净的因缘,就会有清净的世界显现。从这里就知道,它没有不变性,没有永恒性,它是随缘在造作的,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缘起而无实性,就是在这里,如果它有实性,它就不会变化了。

“假使,秽恶世界是实有定性而不可改易的,那就是涂抹一些清净的上去,也不会清净,反而更丑恶了!所以,世界无定,秽恶与清净,全依众生知见行为的邪正善恶而转。必须知道如此,才会发心转秽恶的国土为清净。必须善悟国土庄严的非庄严,才能随行愿而集成国土的庄严”。

缘起无自性、无定性的这个道理,你越体会就越明白,这样才能缘起万法,随着因缘条件的不同,世界展现秽恶或者清净的。它不是本来就是清净或本来是秽恶的,它是随缘而转,随缘而起的,表示一切就是无自性、无定性,也因为无定性才能产生一切法,这个道理就会越体会越深。

“众生的三毒熏心,迷执此秽恶苦迫的世间,以为是安乐、清净。佛以呵责的法门,说国土无常、苦迫、不净。佛又以诱导的法门,令众生不以此现实的世间为乐净,而从无我大悲的利他行愿中,创建严净的世间。但众生的迷执,是深固的。听说庄严净土,又在取著庄严,为尊贵的七宝,如意的衣食,美妙的香花音乐,不老不死的永生所迷惑了”。

要注意哦,这里的讲法很重要!因为我们平常就在贪嗔痴的习性之中,总是把这个世间当作是安乐的,是清净的,都在那边执取,所以佛陀才会呵责我们,他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的国土是无常,人间是苦迫的,是不净的,就是要我们发觉这个事实;佛陀又要引导、诱导我们向上能解脱,所以又告诉我们,必须体会无我而显现真正的大悲去利他,在利益一切众生的这个行愿中,才能够好好地去严净所谓的世间和国土,所以就会说到庄严的净土上面去。问题是讲到“庄严净土”时,众生又会取著在庄严净土上。佛陀诱导我们,但是我们又会执著在他诱导的语言跟法义上。所以讲到庄严净土,我们又取著在“庄严”这二个字上。取著尊贵的七宝,如意饮食,美妙的香华音乐,没有寿命极限的不老不死的永生……我们都会执著在这里。佛陀用方便善巧来提升我们,我们反而执着在那个善巧方便上,以为真的有一个庄严国土,是七宝所成的,里面的饮食你想就有了,衣服想要什么,它就来加身,都是很美的音乐,时间还是无限的,到你成熟为止都没有生命的这个问题。注意,这个在讲什么?大家心里明白。佛陀他用善巧来引导我们去庄严佛土,然而我们就执著在那个庄严上了,以为是真的,所谓的庄严是在讲七宝、美妙的饮食、香华音乐,还有能够永远不生不灭,我们又被这些语言、法义、诱导的方法而迷惑了。

“所以,佛告须菩提:如上所说的庄严,凡是修大乘行的菩萨,都应生清净心,离去取相贪着秽恶根源,不要为净土的庄严相――美丽的色相,宛转的音声,芬馥的香气,可口的滋味,适意的乐触,满意的想象等而迷惑”!

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知道一切法缘起无自性,,证了四果的这些圣者们,从初果开始就是入流,入流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怎么还会迷惑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呢?了解缘起无自性,会不会去执著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现象之中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说方便时,要知道那是方便,是要引导我们而已。千万不要因为佛这样说,大家就取著在那个名相上,就以为真的是这样子。

“要知色、声、香、味、触、法,都如幻如化,没有真实的自性可得。如取执色等有相可得,这即是三毒(贪嗔痴)的根源,从此起贪、起嗔、起痴,即会幻起种种的苦痛和罪恶”。

如果了解这个法义的话,就知道,由于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实有感、实在感,才会起贪嗔痴的执著,也就是因为这样,才有痛苦烦恼。我们如果要灭痛苦烦恼,要从哪里灭?很简单地就看出来了:过去自性的实有感,我们的那个自性见就是导致痛苦烦恼三毒的根源;如果明白了万法的无自性,就不会起贪嗔痴,就不会起染著。所以这里就讲很清楚:如果执取在色等有相可得,就是三毒的根源!今天讲要修行,要解脱,要了生死,那么根源是什么?如果连这个根据都不知道,那我们怎么修行?

“所以,应不住(着相)一切法,不住而往的住于空性,于无可住的法性而生净心。前说,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能生一念清净信心,即是这里的生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才是真正的清净心,既然不着一切法,那么就知道,我们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一切法的空性上,一切法的无自性上。要明白,在这个无可住的法性、空寂性,在这个地方,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清净心――无住就是清净。因为无住,所以这个地方叫做空性;因为无住,这个就是清净。如果明白这个的话,那我们再讨论一个重要问题:人类因为贪嗔痴,所以我们说他是妄心;又说我们有一个清净心,那是不是真的另外有一个清净心?那还是住!注意听!什么才叫真正的清净心?只是不执著、不执取,一点都不去贪染,一点不起贪嗔痴,这样不执不著的这个心,就名为清净心,不是别外有一个真实的清净心,一定要明白!所以我们讲到空性,什么是空性?不执著,知道它非实,无实性,了解一切法的本来就是空寂,这个名为“空性”。有的又误会了,又执著在一个实有的空性上,好象这个空性能生万法一样,这个空性就变成实有的空性了,这个也是“住”,也是染著,所以空性、寂灭性、清净心,都是不执著的那个心而已,不是有一个实有的什么实性的那个心或者性,这一点要明白!

“如此的离相而得净心,才能做‘心净则国土净’。如取著净土而不能净心,即纵然进入庄严的净土,那也还是苦痛的,还是秽恶的。如上海,在物质方面,比较优美的多。但它并不配称为清净,反而被人咒沮为罪恶的渊薮。这可见庄严国土,要从清净心中去开拓出来”!

所以,今天要修净土,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染著的心是怎么起的,是执著在实有上而颠倒起的,这个生死的根源你不知道,没有办法,从这里挣脱出来,你说你能到哪里净土?你要从什么现象中去求一个净土可得?我们不知道心染著,而以为外面有一个净土可得,这样子不可能真正清净,只有真正的不染著的心,才叫真正的清净心,那个清净心,一旦明白,也就是真正的所谓“国土净”,是在这里谈国土净,而不是有一个真正的清净的国土。

从这里就要明白了,要得净土,先净其心,就是在讲这个。如何净其心?一切法不染、不著,又如何一切法不染不著?知道一切法缘起无实性,就知道它非实,因为知道它非实,才能不染不著,这个都是相关联的次第,一定要明白!


相关内容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
  • 日志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 |返回日志列表 [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发音)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转播到微博 我不想叫八爪鱼了 2011年06月21日 17:55 阅读(8) 评论(1) 分类:··经典 举报 字体:中 ...

  • 金刚萨垛百字明咒仪轨
  • 金刚萨垛百字明咒仪轨 1.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遍) 2.南无金刚萨垛菩萨(3遍) 3.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皆空,是故名为真忏悔! (1遍) 4.金刚萨垛百字明咒 (300 - 500遍) 嗡班扎尔萨埵萨玛雅.嘛 ...

  • 常诵心经的好处及方法
  • 常诵心经的好处及方法 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 ...

  • 什么是般若
  • 什么是般若.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quo ...

  • 金刚经译文
  •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 ...

  • P.2094_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_校考
  • P.2094<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校考 杨宝玉 2004-08-08 09:28:40 阅读 101 次 作者提供(原刊<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3月,修改稿) <金刚经>是大乘经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也是佛经中流传最广的一部,敦煌藏经洞中 ...

  • 金刚经白话翻译.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白话译文) 金刚经(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释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 ...

  • 具足一切功德的准提咒
  • 具足一切功德的准提咒    普光撰 这里所谓的功德,特别是密宗里谈到的概念,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有作什么善事得到什么回报的意思.其实功德又可以说是「功能」的意思,这一点在东密中特别如此,他们在讲这个咒有什么样的利益时,都讲有什么功能,比如说:『如意.能事』就是讲如意轮咒的效用功能性.并不是一般人认 ...

  • 修行的各种佛经
  • 香 赞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普萨摩诃萨(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吉 祥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 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 恭敬礼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