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
----我看五柳先生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戏赠郑溧阳》
众所周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诗仙李白的非凡气度,由上面这首诗作,更充分说明李白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引为知己了!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生于365年,卒于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先生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为东晋开国元勋,祖父父亲也都官至太守。可叹陶先生命苦,九岁丧父,与其母妹三人在其外祖父孟嘉老先生家里度过了少年时光。说起这位孟嘉老先生可是大大的了不起的,作为外孙的陶渊明在其文章中这样评述:“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外祖父的性格对少年陶渊明是影响至深的,而这样的性格,也为他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外祖父家里藏书众多,给少年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
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393年,陶渊明以28岁“高龄出仕江州祭酒,因为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久后陶先生决定辞职回家。35岁那年,他来到荆州,在桓玄门下做属隶,却不愿与欲篡夺东晋政权的野心家桓玄同流,一年后因丧母再次辞职回家。到他39岁时,刘裕率众起兵讨伐桓玄,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满怀报国之志的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皇位者抗争的意愿。继而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后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老陶毅然挂印去职,这一年,他41岁,已过不惑之年。 就这样,陶渊明结束了自己十三年的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仕宦生涯,归隐田园。归隐后,他过着清贫但自由洒脱的生活,种豆赏菊,饮酒赋诗,可谓自得其乐,再没有了宦海中的种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只是田园山野间的美好时光。427年,63岁的陶渊明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与世长辞。
如果要我给陶渊明先生一个绰号的话,我想“古古代宅男”四
字似乎挺贴切的。纵观陶先生一生,六十三载春秋,仕宦生涯十三年,其余时间则是“宅”在家中。但是,他不同于当代的宅男们,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志趣,因为他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了退隐江湖!在古代中国,隐士是很常见的,大名鼎鼎的隐士也是不少,中国的传统观念,是鼓励人“学而优则仕”,学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对隐士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清高。隐士对社会并无积极贡献,然而他们的行为和争权夺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种范例。孔子对隐者分为三类:像伯夷、叔齐那样,不放弃自己意志,不牺牲自己尊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像柳下惠、少连那样,意志和尊严有所牺牲,但言行合情合理(“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像虞仲、夷逸那样,则是逃世隐居,放肆直言,不做坏事,不参与政治(“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孔子对他们评价都很好,显然认为隐者也有积极的一面。而五柳先生陶渊明,则是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隐士。,他的归隐田园,在当时是不能宦海中人所理解的,因为在众人眼中,为了生存,“折腰”又如何?但陶渊明面对那个好心给他提建议的下属,依然喊出了那句千古绝唱:不为五斗米折腰!此之谓真性情!
诚然,陶渊明先生的真性情值得我们敬佩,但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里,想归隐田园,置身于陶先生心中的桃花源中,该是很难办到的吧,但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该是我们处身世俗社会中所要追求的目标的。
很喜欢陶渊明先生的田园诗,对他的《归园田居》组诗更是熟记
于心,现录其一: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群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聊以此诗,表达对陶渊明先生的真性情的钦慕吧!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
----我看五柳先生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戏赠郑溧阳》
众所周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诗仙李白的非凡气度,由上面这首诗作,更充分说明李白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引为知己了!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生于365年,卒于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先生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为东晋开国元勋,祖父父亲也都官至太守。可叹陶先生命苦,九岁丧父,与其母妹三人在其外祖父孟嘉老先生家里度过了少年时光。说起这位孟嘉老先生可是大大的了不起的,作为外孙的陶渊明在其文章中这样评述:“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外祖父的性格对少年陶渊明是影响至深的,而这样的性格,也为他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外祖父家里藏书众多,给少年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
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393年,陶渊明以28岁“高龄出仕江州祭酒,因为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久后陶先生决定辞职回家。35岁那年,他来到荆州,在桓玄门下做属隶,却不愿与欲篡夺东晋政权的野心家桓玄同流,一年后因丧母再次辞职回家。到他39岁时,刘裕率众起兵讨伐桓玄,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满怀报国之志的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皇位者抗争的意愿。继而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后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老陶毅然挂印去职,这一年,他41岁,已过不惑之年。 就这样,陶渊明结束了自己十三年的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仕宦生涯,归隐田园。归隐后,他过着清贫但自由洒脱的生活,种豆赏菊,饮酒赋诗,可谓自得其乐,再没有了宦海中的种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只是田园山野间的美好时光。427年,63岁的陶渊明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与世长辞。
如果要我给陶渊明先生一个绰号的话,我想“古古代宅男”四
字似乎挺贴切的。纵观陶先生一生,六十三载春秋,仕宦生涯十三年,其余时间则是“宅”在家中。但是,他不同于当代的宅男们,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志趣,因为他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了退隐江湖!在古代中国,隐士是很常见的,大名鼎鼎的隐士也是不少,中国的传统观念,是鼓励人“学而优则仕”,学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对隐士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清高。隐士对社会并无积极贡献,然而他们的行为和争权夺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种范例。孔子对隐者分为三类:像伯夷、叔齐那样,不放弃自己意志,不牺牲自己尊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像柳下惠、少连那样,意志和尊严有所牺牲,但言行合情合理(“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像虞仲、夷逸那样,则是逃世隐居,放肆直言,不做坏事,不参与政治(“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孔子对他们评价都很好,显然认为隐者也有积极的一面。而五柳先生陶渊明,则是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隐士。,他的归隐田园,在当时是不能宦海中人所理解的,因为在众人眼中,为了生存,“折腰”又如何?但陶渊明面对那个好心给他提建议的下属,依然喊出了那句千古绝唱:不为五斗米折腰!此之谓真性情!
诚然,陶渊明先生的真性情值得我们敬佩,但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里,想归隐田园,置身于陶先生心中的桃花源中,该是很难办到的吧,但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该是我们处身世俗社会中所要追求的目标的。
很喜欢陶渊明先生的田园诗,对他的《归园田居》组诗更是熟记
于心,现录其一: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群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聊以此诗,表达对陶渊明先生的真性情的钦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