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

杨海明

提要 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本文结合苏轼词中所表达的种种情态,分析了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管中窥豹0地略见其/全人0的聪明睿智。

关键词 苏轼 人生感悟 处世态度

苏轼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文人,这是世所公认的事实。他的聪明,不仅表现为他在当时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诗、文、词、赋)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他那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对于其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由于作品俱在,不劳多说。而对其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方面的聪明,我们就很可参考林语堂先生5苏东坡传6序言中的两段话来作进一步的领会与论析。林语堂指出:

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的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按:即指哲学)上,他是个佛教徒,

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于躯体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有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经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

¹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的一面。

由此出发,我们就可推衍出如下两点认识:一是苏轼广泛地吸收了儒、佛、道三种思想,/为我所用0地建立了自己/混合的人生观0;二是,虽然苏轼彻悟到人生的短暂和虚空,但他最终却仍以其热爱生命和/尽情享受人生0的乐观主义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并以其善于解脱忧患的达观的处世态度倾倒了无数的中国读书人。

由于/苏学0是一门相当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主要通过苏轼的词作来探究其人生感悟和处世态度)))尽管如此,我们从其/小词0创作中,却也能/管中窥豹0地略见其/全人0的聪明睿智。

比起诗歌和散文创作而言,苏轼的写词是起步较晚的。一般认为,他在37岁任杭州通判(神宗熙宁五年)时才开始作词。但是,就在他作于39岁时的5南乡子6中,却已相当熟练地运用词的形式来抒写其人生抱负了:

旌旆满江湖,诏发楼船万舳舻。投笔将军因笑我,迂腐,帕首腰刀是丈夫,,

词为送友人杨元素而作。杨为文臣(时任杭州太守),调任军职,故苏轼称他为/投笔将军0,并借此自嘲为/迂腐0无用之书生。而从其/帕首腰刀(武将装束)是丈夫0一语中,我们就可读出苏轼所素有的/大丈夫0之志(据苏辙为苏轼所撰的墓志铭中说:苏轼之母自幼就教育苏轼向东汉的良吏范滂学习,/公亦奋厉有当世志0)。而且,这种志向已不仅是一般士大夫文人所怀有的/文治0理想,并且还包含着投笔从戎的/武功0理想。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由于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苏轼人生观的基点或/主干0,应该是/有所作为0的/入世0的思想。这种思想,就促使他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和坚贞的道德操守。

然而,苏轼又绝非像他所自嘲的那样/迂腐0,相反却是一位悟性极高的聪明人。尽管踏入仕途尚不太久,但他已敏锐地感受到了人生道路的的坎坷多艰,于是就在写了上面那首词的同年稍后,苏轼又在赴密州途中所写的5沁园春6中透露了他对人生的的苍凉感和倦意: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扌离锦,朝露团团。世路无穷,

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清早,当人们还在熟睡之际,词人却已头顶冷月、踏着晨霜启程赶路了。此时此刻,就极易引起征人的自怨自艾:究竟为何要这般辛苦行役?人生的目的又究竟在何处?这就自然引发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0的浩叹,而其结论也必然是:个人区区的人生道路中注定会悲多欢少。这种看似因清晨赶路而即兴感发的叹息中,实际却已寓藏了词人对于/世路0的厌倦和对/劳生0的自悯。因此撇开词中所表达的政治蕴含不论(如词中一度又再现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0的人生抱负,并又抒写了先是少年得志、后又不被重用的感慨),词人在下片中所说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0,就明确表达了他欲/换一个角度看人生0的处世态度。也就是说,词人不想再像以前那样执著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一个/认真0的角色,而情愿退出舞台,做一个/袖手旁观0的闲人或观众。因此在本词的结尾,他就用/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0之语与其弟苏辙互勉,表达了他欲以优哉游哉、从容不迫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处世态度。南唐中主李王景曾有诗道:/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0(5咏新竹6)借此来说,则苏轼在后来的词中所表达的种种人生感悟和通达的处世态度,就都已在这首作于较早时期的5沁园春6中初露端倪了。下面,就让我们分论他的人生感悟和处世态度。先说其透彻的人生感悟。

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就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0(5和子由渑池怀旧6)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0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5念奴娇#赤壁怀古6中的/人生如梦0(一作/人间如梦0)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0来,词中的/人生如梦0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尽管这/浮生若梦0之类的话前人早就说过(如庄子、李白等),但出现在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0,已非人云亦云的简单抄袭或沿用,而是融入了他本人的人生体验和经历过他自身的覃思深虑。不妨先看其人生体验:苏轼才气横溢,青年得志,刚中进士就获得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0和/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0的美誉,由此看来/平步青云0似非难事。讵料世路多艰,风波迭起,他的大半辈子却在宦海中跌翻了两大跟头(一次是被贬黄州,另一次更远贬岭南),差一点穷老送终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命运对他的这番/捉弄0,生活遭遇的荣悴剧变,就自然会引发他/人生如梦0的心理反响。而对这种因身世际遇产生强烈反差而引起/人生如梦0感触的情况,熟悉古典文学的读者一点也不会感到诧异。早在唐人小说5枕中记65南柯太守传6中,主人公卢生、淳于棼不就因经历过一番由高官显爵到衰老病薨或削职回乡的人生变幻,从而创造了/黄粱一梦0和/南柯一梦0的成语?因此,苏轼/人生如梦0的人生感悟,并非泛泛而发,实际融入了他自身的人生体验。据赵德麟5侯鲭录6卷七记载:/东坡老人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于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坡云:-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妇为-春梦婆.。0由此可见,即使是那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村妇,都已把苏轼的一生总结为/一场春梦0,那末作为一个亲历其事的过来人,尤其作为一位自叹为/崎岖世味尝应遍0(5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6诗)和/人生识字忧患始0(5石苍舒醉墨堂6诗)的思想成熟的文人,苏轼就更会感发出越发深

沉的/人生如梦0的浩叹了。故其5赤壁6词中固已如此,而其他词篇中也屡见相似的表达,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0、/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0(5西江月6),等等。当然,若要数其感触最深和悟性最高的词句,那就可推其/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0所作的5永遇乐6了。其中有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0它从燕子楼的人去楼空、徒存其名说起,推衍出这样一番人生道理:古往今来无数代人的离合遭遇和悲欢之情,说穿了不过就是一连串旋生而又旋灭的连续梦境。可叹世人不明此理,因此只如大梦未醒;然而,即使是/梦醒0之我,今日在此动情赋词、抒发浩叹,在后人看来,也岂非是/新梦0一场或/梦中说梦0?所以,/清醒0到这等地步,/透彻0到这般境界,苏轼的人生感悟,不可谓不深刻矣。而再从他的覃思深虑来讲,则苏轼的/人生如梦0思想又是经过他的深思得来的。世上之人,本有智愚之分,也有勤于思考与不善思考的差别。而苏轼,就明显属于前一类勤于思考的智者。假设他的身世并不像现在所见的那样坎坷曲折,出于其聪明和多思的思想气质,再加上接受了儒、佛、道多种思想的影响,苏轼恐怕仍会产生出/人生如梦0的感悟来。这样的推想,自可在哲学史上找到证明。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据说少年时代遇见悲惨的事物就要沉思良久:世间为什么会有这么悲惨的事物呢?这个世界又为何会充满着诸多的不幸?这种悲天悯人的心灵和性格,再加上后来的勤于思索,就注定了他必然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佛教的创始人释伽牟尼的例子则更加可以说明问题。他本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照例是衣食不愁,无忧无虑。但他在29岁时却因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诸种苦恼,毅然出家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静思/成道0。苏轼或许及不上以上两位聪慧,也没有太多文献记载来证明他的曾经苦思/悟道0,但从其文学创作中所表现的佛、道思想来看,也可推衍出他/人生如梦0的感悟定然来自于他的一番覃思深虑。如其5十拍子6云:/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0其中/傥来0和/无何乡0即源于庄子哲学。5庄子6的5缮性6篇云:/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0意谓荣华高位并非真性本命,不过是偶然得来或无意得来的暂寄之物。其5逍遥游6篇则云:/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05列御寇6篇又云:/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瞑乎无何有之乡。0看其短短两句之中,苏轼就借用了5庄子6的两个词语来表达他/人生如梦,醉即吾乡0的思想,这就可知他深受道家的影响。再举他的5赤壁怀古6词为例,其/人生如梦0乃承接前文/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强虏(一作樯橹)灰飞烟灭0而来。而此段史事,就正好可作/人生如梦0的极佳佐证)))你看,当年曹操挥师南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0(5前赤壁赋6)就连这样的千军万马和那火烧赤壁满江红的辉煌业绩,现今也早已灰飞烟灭和烟消云散了,那末每位普通人的微不足道的人生岂非更加如梦似幻般的飘忽和渺茫?因此这/灰飞烟灭0用在这里,大有一语千钧之力。而殊不知,这四个字或许却非苏轼的妙手偶得,而是他受到佛家思想影响的产物。宋人张端义即指出:/5赤壁6词云:-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5圆觉经6语,云:-火出木烬,灰飞烟灭.。0当然,张端义之论是否一定是笃论还说不准,但至少从潜意识来讲,苏轼用/灰飞烟灭0来表达和佐证其/人生如梦0的观点,就曾或多或少地接受过佛经的提示和启发。因此苏词中屡见人生/如梦0、/如寄0(5西江月6:/须信人生如寄0)、/如逆旅0(5临江仙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0)之类的话语,就是吸收了佛、道思想并经过自己/消化0以后才产生的。比起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0(5浪淘沙6)、/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0(5乌夜啼6)、/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0(5子夜歌6)等主要因身世剧变所引发的/人生如梦0来,苏轼的/人生如梦0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性。苏轼曾评论李煜词云:/李后主好书神仙隐遁之词,岂非遭罹多故,欲脱世网而不得者耶?0º这个/欲脱世网而不得0的评语,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苏轼本人的精神苦恼:人生在世,极不自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具体情况(它们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礼教、风俗等因素所造成)固然像一张有形的大网将人束缚,而在冥冥之中则更有/天命0这一张更大而无形的大网将人罩牢(如其5哨遍6中说:/此生天命更何疑?05满庭芳6中说:/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0),因此无奈之下,他就只有依靠/人生如梦0的思想才能/看破0这红尘世界,并在某种程度上(主要在思想境界方面)脱出/世网0的囚拘。不然的话,人生就会因自己的过分/认真0而变得太令人烦恼了。所以,从总体上看,苏轼/人生如梦0的透彻感悟,就既是他/命宫磨蝎0»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的思想结晶,同时又是他思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0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得悲观和消

沉,而且又显然受到过佛教/四大皆空0和道家/人生如寄0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0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末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0,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人生虽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0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和具体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0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0的/出世0,返回了/何似在人间0的/入世0,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时光0的人生景观。

缘此,就让我们接着考察苏轼的处世态度。

在人们心目中,苏轼常以一位乐观主义者的形象出现。例如林语堂就曾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0,/忧患来临,一笑置之0。此种印象当然不错,苏轼本是一位有着深重的忧患心理之人,因而其一生经常产生着大苦闷和大烦恼。不然的话,就不会出现前面所谈的种种/人生如梦0的深沉感叹了。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宁说他是位识透/天命0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5水调歌头#中秋6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苏轼是一位极重人伦的/性情中人0,早在未曾出仕前,他与苏辙在旅驿中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0一联时,彼此十分感动,两人相约将来入仕后应尽早退隐以享受/风雨对床0之乐;而在苏轼被囚乌台(御史台)狱时,他自忖必死无疑,其/遗书0中也念念不忘要/与君(指苏辙)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缘0。因此,即使暂且不论苏轼作这首5水调歌头6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他月圆之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就出现了/照无眠0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0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0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0月在今夜虽是那样的晶莹圆满,但它何尝没有阴天不出和亏损缺残之时?就连这无情和永恒的月亮都是如此,那末多情而年寿有限的世间凡人,他们之有悲欢离合,岂更非/合情合理0之事?缘此一念,则又何必因求/全0不成而生遗憾怨嗟之情?这样,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0意谓:尽管与弟分隔千里之遥,但总算犹能异地共处于今夜美好的月光之下,这也聊足引以自慰了。因此,但求人长健、心相印,那就是我深盼于胞弟和世间所有中秋之夜不能团聚者的衷心祝愿!所以剖析了上述心路历程之后,我们发现苏轼真是一位十分睿智的文人。他在深刻地认识到/难全0乃是世间万物的规律的基础之上,便转而/变换角度0地看待和处理人生诸种问题,亦即在那永远存在着种种缺憾的烦恼人世中,勉力寻求可能获取的快乐和生趣。这样一来,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0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则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0。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形成为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这位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著、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

以上是我们对苏轼处世态度的一个总的认识。下边,则分论他在失意状态和平常状态中的具体的处世表现。而因苏轼所经受过的政治风浪之颠簸特别剧烈,所尝到的/崎岖世味0特别难受,所以我们就把论述的重点自然地放在他失意时的处世态度方面。

苏轼自云一生功业(主要指文学事业)尤在于黄州、惠州和儋州三个时期。这里就拟举其被贬黄州的词篇进行分析。这是因为,黄州时期既是他思想十分苦闷之时,却又是他文学创作全面丰收之时(特别是词)。其思想之苦闷,可举5寒食雨6诗为证:/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氵蒙氵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

不起。0春雨氵蒙氵蒙,谪居荒村,破灶空庖,穷愁潦倒,进不能得见君王,退不能归守祖坟,身陷这穷途末路的绝境,不由不令人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烬!此诗就表现了苏轼极度失意时的痛苦心境。然而,苏轼毕竟不是一位生活意志脆弱之人。就在这常人不易忍受的境况中,他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却又帮助他勇敢地从逆境中站立起来。于是我们便在其词中读到了这样旷达的作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首5定风波6所写,原是生活中一件极普通的小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0但其深层蕴含,却是词人的处世态度:处变不惊,坦然行世。你看,别人在一片穿林打叶的阵雨中,个个狼狈而逃,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一蓑风雨任平生0的人来讲,却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故而只管/吟啸徐行0。果然,过不多久,天已放睛,眼前又见/山头斜照0在向人们招手了。由此看来则刚才人们的惊惶失措岂非无谓之举?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遇雨,即使苏轼其人想必也不会如此傻乎乎地在雨中踱步,因此此词所写,实际就是词人坦荡达观的人生态度。对此,郑文焯就评曰:/此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0¼

而比5定风波6更加显示其崛强的生命意志和乐观的思想性格的,还有下列5浣溪沙6: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5黄鸡6。

5黄鸡6指白居易5醉歌示伎人商玲珑6诗,其中有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0其意在嗟叹时光的流失和衰老的不可逆转。然而,苏轼却因清泉寺下的溪水西流,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0的反调,表现了他欲在心理年龄上/返老回童0的高昂的生活意志。

但是,若是仅以生活意志和思想性格的角度来理解上两词中所表达的乐观的生活理念,则还是不够充分的。苏轼之所以能做到失意泰然,其实是得来非易的,归根到底仍与前面所讲的透彻通晓事理和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的聪明睿智有关。我们不妨再读他在黄州所写的另一首长调5哨遍6: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日希。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此词虽是基本隐括陶渊明5归去来辞6而成,却又融注了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受和处世哲学。其上片开头几句即表达了对/为米折腰0、导致体为口累的弃家出仕举动的悔恨,然后以断然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醒悟。以下则写想象中的归隐之乐)))这里有人情的温暖,琴书的真趣,大自然的美景,,它们又何一不比在官场中奔波折腾来得舒心适意?而在词的结尾几句,词人更明确表达了他的随遇而安、乘化顺势的处世态度:/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0意谓我这一生,只要认准/天命0就是,一切的一切且

½服从老天的安排吧,就像古代的智者那样,心如/不系之舟0,/乘流则逝兮,得坎则止0。因此,正因为苏

轼用/认命0的思想武装了头脑,才使他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求得其心境的化险为夷,从而虽处逆境而仍保持宁静的心态。而此种/认命0的处世态度,则仍与他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0之事理的彻悟有关。至于他的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我们又可读他的5定风波6:

长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为王巩(定国)的侍妾柔奴而作。王巩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广西宾县),五年后才得放归,柔奴一直与之同行。苏轼见到柔奴之后,发觉她非但不见憔悴,反而/万里归来年愈少0,更显年轻娟丽,于是惊异地问她:/岭南地方如何?到了那里想不想家?0想不到这位名为/柔奴0的姑娘却一点也不显柔弱,回答道:/有什么必要想家?此心安处,即是吾乡!0苏轼就以此为题材,写下了上面这首轻快风趣的

5定风波6。借此,我们就不难见到苏轼本人善于变换角度看人生的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处世态度。这是因为,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0一语发自柔奴之口,也尽管白居易早就说过类似的话¾,但经苏轼的/提炼0,此语却又变成了带有苏轼思想特色的警句。那末何谓苏轼的思想特色呢?这突出地表现为,他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苏轼在咏庐山的诗中曾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0观察一座岿然不动的庐山都是如此,那末观察复杂多变的世间万物就更应该持这种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了。所以他在5前赤壁赋6中就劝导那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0的友人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0这就用以/变0和/不变0两种角度看待水与月而得出两种不同结论的例证,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再如其5超然台记6中,也曾使用过此种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他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0,二者发生矛盾就必然会使人感到/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0。但上述这类人其实却是一种/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0的人,因此他们只能自内而观物,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彼(指物)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0的痛苦。而只要变换角度,即从/游于物之外0的超然角度来看问题,那末,/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饣甫糟啜酉离,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0你看,只要轻轻转过身来重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末原先令人烦恼的人生岂不顿时变得无往而不乐?因此,只要角度一变,人生境遇就常会推出/柳暗花明又一村0的全新景观。而在说了这些以后再来看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0,就可发觉它也是在用变换角度的方法来看人生的:当人们拘泥死板地看问题时,那末被贬他乡、流落异地自然是件痛苦的事,这就难怪古往今来无数的迁客骚人要为之而痛哭流涕。但若变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则人生本如旅途,世间原是逆旅(其5临江仙6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0),我又何必执著于故乡不故乡?再退一步来讲,则故乡之所以可亲可恋,岂非因它能使我心得到安宁和温馨?现今,只要我能抱定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努力使我心保持宁静和自足,那又何必去问它是否身在故乡?因此,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0看似出自柔奴之口,但它实际却又是苏轼心中酝酿已久的思想。而正是依仗着这种聪明的处世态度,他才能安然度过被贬黄州的五年艰苦生活,后来则又帮助他挨过了更为困踬的远放岭南生涯。

以上所论,是苏轼处在失意和低谷状态的达观处世态度。下面简单谈论他在平常状态的处世态度。对这一点,林语堂曾用/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0两语来形容,这当然显得过分夸张;但他另外所说的/他尽情享受人生0和/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0,却大致说对了苏轼在平常状态(有时甚至是在失意状态)的处世态度,此即:尽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时刻寻觅人生的乐趣,有时甚至以品味自己的心境作为快乐。对此,且让我们先读他的5满庭芳6: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5满庭芳6。

上片向人推出自己及时行乐的/理由0:人生苦短,事皆前定,因此有什么必要去为浮名虚利而忙碌?且不如让我趁着身尚未老的当口,尽情地享受生活!有了这样的思想出发点,就自然而然地导引出下片所写的行乐画面:面对着清风皓月,席地幕天,举杯吟唱,此乐何可胜言!

正是源于上述词中所表达的人生须当及时行乐的思想,苏轼就在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中尽力寻觅快乐。而日常的平凡生活,却也没有辜负苏轼的努力和期望,提供给他以盎然的人生乐趣。比如,他就在徐州农村的田野里,尽情地享受了阳光、鸟鸣、新鲜空气和庄稼的特有芳香,如在5浣溪沙6中有云:/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0;/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0;/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0等。这岂是久困于场屋和自闭于歌宴舞席环境的人所能享受到的?又如,一般人都喜欢风清月白的晴朗天气而讨厌雨雪不断的恼人天气,然而苏轼即使在后一种天气中却也能寻觅到别一番的乐趣。如他在黄州雪天所写的5浣溪沙6中这样写道:/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沾须。0冷得连胡须上都沾满雪霰冰颗,苏轼却还兴致不浅地为之赋词作诗(而且其时正身陷逆境),这就不能不使人钦佩此公的善于享受人生了。由此我们又会自然联想到他的西湖诗:/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0对于上述诗词,我们都可作这样的理解:人生何处不可适意?只要你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再加上一对善于寻觅快乐和发现美感的眼睛就行!

更有甚者,苏轼的善于享受人生不仅表现在他努力向外部世界寻觅快乐,而且还表现在他对自己心境的玩味和欣赏。通过这种返求诸内的精神活动,他也同样使自己获得了愉悦与满足。例如他有一首题为/自述0的5南乡子6(亦有题作/和杨元素0的)词:

凉簟碧纱橱,一枕清风昼睡馀。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0,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此词上片写其昼寝及醒后读书之乐,显得多么从容和闲适。下片虽有几分牢骚,但总起来看则仍是在对自己疏懒闲适的心情作孤芳自赏式的玩味。而在这种品味玩赏自我心态的精神活动中,我们岂不明显感到了词人的自得其乐?再如5行香子6词: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词中虽有较浓的说理成分,但总体上则还是在玩味自己的心境:如此清夜,如此月色,如此美酒,且让我彻底地摆脱浮名虚利的牵拘,在/天真0的精神状态中领略人世的快乐吧。缘此,词人又一次在闲适的心境中构筑了自我满足的乐园。

所以,苏轼真是一位享受生活的里手行家,他既能在极其平凡的生活中别具慧眼地发现其美感和快乐,又能退而返诸内地在其自身心境中酿造那种自得其乐的心态以供/反刍0。所以,根据上述情况来说,林语堂称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0,确是很有道理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苏轼的人生感悟和处世态度就有了大略的了解。我们认为,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一位智慧人物,他不但为文学史创造了许多精品,而且在如何对待和处理人生(尤其是人生中的逆境、困境)方面也给他以后无数的读书人以启迪。尽管今天的人们并不全部认同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而其人格类型也早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但放在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看,苏轼却无愧为一位十分聪明睿智的杰出文人。

注释

¹林语堂著5苏东坡传6,张振玉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十二版。

º阮阅5诗话总龟6后集卷四十引。

»5东坡志林6卷一自语。

¼郑文焯5手评东坡词6。

½语出自贾谊5服鸟鸟赋6。赋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0,/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0。这些智者/乘流则逝兮,得坎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淡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0。而这种思想又明显来源于庄子哲学。

¾见白居易诗5初出城留别6:/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0又5种桃杏6:/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安心即是家。0

(杨海明,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邹志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

杨海明

提要 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本文结合苏轼词中所表达的种种情态,分析了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管中窥豹0地略见其/全人0的聪明睿智。

关键词 苏轼 人生感悟 处世态度

苏轼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文人,这是世所公认的事实。他的聪明,不仅表现为他在当时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诗、文、词、赋)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他那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对于其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由于作品俱在,不劳多说。而对其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方面的聪明,我们就很可参考林语堂先生5苏东坡传6序言中的两段话来作进一步的领会与论析。林语堂指出:

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的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按:即指哲学)上,他是个佛教徒,

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于躯体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有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经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

¹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的一面。

由此出发,我们就可推衍出如下两点认识:一是苏轼广泛地吸收了儒、佛、道三种思想,/为我所用0地建立了自己/混合的人生观0;二是,虽然苏轼彻悟到人生的短暂和虚空,但他最终却仍以其热爱生命和/尽情享受人生0的乐观主义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并以其善于解脱忧患的达观的处世态度倾倒了无数的中国读书人。

由于/苏学0是一门相当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主要通过苏轼的词作来探究其人生感悟和处世态度)))尽管如此,我们从其/小词0创作中,却也能/管中窥豹0地略见其/全人0的聪明睿智。

比起诗歌和散文创作而言,苏轼的写词是起步较晚的。一般认为,他在37岁任杭州通判(神宗熙宁五年)时才开始作词。但是,就在他作于39岁时的5南乡子6中,却已相当熟练地运用词的形式来抒写其人生抱负了:

旌旆满江湖,诏发楼船万舳舻。投笔将军因笑我,迂腐,帕首腰刀是丈夫,,

词为送友人杨元素而作。杨为文臣(时任杭州太守),调任军职,故苏轼称他为/投笔将军0,并借此自嘲为/迂腐0无用之书生。而从其/帕首腰刀(武将装束)是丈夫0一语中,我们就可读出苏轼所素有的/大丈夫0之志(据苏辙为苏轼所撰的墓志铭中说:苏轼之母自幼就教育苏轼向东汉的良吏范滂学习,/公亦奋厉有当世志0)。而且,这种志向已不仅是一般士大夫文人所怀有的/文治0理想,并且还包含着投笔从戎的/武功0理想。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由于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苏轼人生观的基点或/主干0,应该是/有所作为0的/入世0的思想。这种思想,就促使他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和坚贞的道德操守。

然而,苏轼又绝非像他所自嘲的那样/迂腐0,相反却是一位悟性极高的聪明人。尽管踏入仕途尚不太久,但他已敏锐地感受到了人生道路的的坎坷多艰,于是就在写了上面那首词的同年稍后,苏轼又在赴密州途中所写的5沁园春6中透露了他对人生的的苍凉感和倦意: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扌离锦,朝露团团。世路无穷,

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清早,当人们还在熟睡之际,词人却已头顶冷月、踏着晨霜启程赶路了。此时此刻,就极易引起征人的自怨自艾:究竟为何要这般辛苦行役?人生的目的又究竟在何处?这就自然引发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0的浩叹,而其结论也必然是:个人区区的人生道路中注定会悲多欢少。这种看似因清晨赶路而即兴感发的叹息中,实际却已寓藏了词人对于/世路0的厌倦和对/劳生0的自悯。因此撇开词中所表达的政治蕴含不论(如词中一度又再现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0的人生抱负,并又抒写了先是少年得志、后又不被重用的感慨),词人在下片中所说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0,就明确表达了他欲/换一个角度看人生0的处世态度。也就是说,词人不想再像以前那样执著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一个/认真0的角色,而情愿退出舞台,做一个/袖手旁观0的闲人或观众。因此在本词的结尾,他就用/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0之语与其弟苏辙互勉,表达了他欲以优哉游哉、从容不迫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处世态度。南唐中主李王景曾有诗道:/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0(5咏新竹6)借此来说,则苏轼在后来的词中所表达的种种人生感悟和通达的处世态度,就都已在这首作于较早时期的5沁园春6中初露端倪了。下面,就让我们分论他的人生感悟和处世态度。先说其透彻的人生感悟。

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就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0(5和子由渑池怀旧6)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0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5念奴娇#赤壁怀古6中的/人生如梦0(一作/人间如梦0)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0来,词中的/人生如梦0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尽管这/浮生若梦0之类的话前人早就说过(如庄子、李白等),但出现在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0,已非人云亦云的简单抄袭或沿用,而是融入了他本人的人生体验和经历过他自身的覃思深虑。不妨先看其人生体验:苏轼才气横溢,青年得志,刚中进士就获得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0和/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0的美誉,由此看来/平步青云0似非难事。讵料世路多艰,风波迭起,他的大半辈子却在宦海中跌翻了两大跟头(一次是被贬黄州,另一次更远贬岭南),差一点穷老送终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命运对他的这番/捉弄0,生活遭遇的荣悴剧变,就自然会引发他/人生如梦0的心理反响。而对这种因身世际遇产生强烈反差而引起/人生如梦0感触的情况,熟悉古典文学的读者一点也不会感到诧异。早在唐人小说5枕中记65南柯太守传6中,主人公卢生、淳于棼不就因经历过一番由高官显爵到衰老病薨或削职回乡的人生变幻,从而创造了/黄粱一梦0和/南柯一梦0的成语?因此,苏轼/人生如梦0的人生感悟,并非泛泛而发,实际融入了他自身的人生体验。据赵德麟5侯鲭录6卷七记载:/东坡老人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于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坡云:-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妇为-春梦婆.。0由此可见,即使是那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村妇,都已把苏轼的一生总结为/一场春梦0,那末作为一个亲历其事的过来人,尤其作为一位自叹为/崎岖世味尝应遍0(5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6诗)和/人生识字忧患始0(5石苍舒醉墨堂6诗)的思想成熟的文人,苏轼就更会感发出越发深

沉的/人生如梦0的浩叹了。故其5赤壁6词中固已如此,而其他词篇中也屡见相似的表达,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0、/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0(5西江月6),等等。当然,若要数其感触最深和悟性最高的词句,那就可推其/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0所作的5永遇乐6了。其中有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0它从燕子楼的人去楼空、徒存其名说起,推衍出这样一番人生道理:古往今来无数代人的离合遭遇和悲欢之情,说穿了不过就是一连串旋生而又旋灭的连续梦境。可叹世人不明此理,因此只如大梦未醒;然而,即使是/梦醒0之我,今日在此动情赋词、抒发浩叹,在后人看来,也岂非是/新梦0一场或/梦中说梦0?所以,/清醒0到这等地步,/透彻0到这般境界,苏轼的人生感悟,不可谓不深刻矣。而再从他的覃思深虑来讲,则苏轼的/人生如梦0思想又是经过他的深思得来的。世上之人,本有智愚之分,也有勤于思考与不善思考的差别。而苏轼,就明显属于前一类勤于思考的智者。假设他的身世并不像现在所见的那样坎坷曲折,出于其聪明和多思的思想气质,再加上接受了儒、佛、道多种思想的影响,苏轼恐怕仍会产生出/人生如梦0的感悟来。这样的推想,自可在哲学史上找到证明。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据说少年时代遇见悲惨的事物就要沉思良久:世间为什么会有这么悲惨的事物呢?这个世界又为何会充满着诸多的不幸?这种悲天悯人的心灵和性格,再加上后来的勤于思索,就注定了他必然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佛教的创始人释伽牟尼的例子则更加可以说明问题。他本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照例是衣食不愁,无忧无虑。但他在29岁时却因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诸种苦恼,毅然出家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静思/成道0。苏轼或许及不上以上两位聪慧,也没有太多文献记载来证明他的曾经苦思/悟道0,但从其文学创作中所表现的佛、道思想来看,也可推衍出他/人生如梦0的感悟定然来自于他的一番覃思深虑。如其5十拍子6云:/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0其中/傥来0和/无何乡0即源于庄子哲学。5庄子6的5缮性6篇云:/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0意谓荣华高位并非真性本命,不过是偶然得来或无意得来的暂寄之物。其5逍遥游6篇则云:/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05列御寇6篇又云:/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瞑乎无何有之乡。0看其短短两句之中,苏轼就借用了5庄子6的两个词语来表达他/人生如梦,醉即吾乡0的思想,这就可知他深受道家的影响。再举他的5赤壁怀古6词为例,其/人生如梦0乃承接前文/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强虏(一作樯橹)灰飞烟灭0而来。而此段史事,就正好可作/人生如梦0的极佳佐证)))你看,当年曹操挥师南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0(5前赤壁赋6)就连这样的千军万马和那火烧赤壁满江红的辉煌业绩,现今也早已灰飞烟灭和烟消云散了,那末每位普通人的微不足道的人生岂非更加如梦似幻般的飘忽和渺茫?因此这/灰飞烟灭0用在这里,大有一语千钧之力。而殊不知,这四个字或许却非苏轼的妙手偶得,而是他受到佛家思想影响的产物。宋人张端义即指出:/5赤壁6词云:-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5圆觉经6语,云:-火出木烬,灰飞烟灭.。0当然,张端义之论是否一定是笃论还说不准,但至少从潜意识来讲,苏轼用/灰飞烟灭0来表达和佐证其/人生如梦0的观点,就曾或多或少地接受过佛经的提示和启发。因此苏词中屡见人生/如梦0、/如寄0(5西江月6:/须信人生如寄0)、/如逆旅0(5临江仙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0)之类的话语,就是吸收了佛、道思想并经过自己/消化0以后才产生的。比起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0(5浪淘沙6)、/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0(5乌夜啼6)、/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0(5子夜歌6)等主要因身世剧变所引发的/人生如梦0来,苏轼的/人生如梦0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性。苏轼曾评论李煜词云:/李后主好书神仙隐遁之词,岂非遭罹多故,欲脱世网而不得者耶?0º这个/欲脱世网而不得0的评语,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苏轼本人的精神苦恼:人生在世,极不自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具体情况(它们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礼教、风俗等因素所造成)固然像一张有形的大网将人束缚,而在冥冥之中则更有/天命0这一张更大而无形的大网将人罩牢(如其5哨遍6中说:/此生天命更何疑?05满庭芳6中说:/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0),因此无奈之下,他就只有依靠/人生如梦0的思想才能/看破0这红尘世界,并在某种程度上(主要在思想境界方面)脱出/世网0的囚拘。不然的话,人生就会因自己的过分/认真0而变得太令人烦恼了。所以,从总体上看,苏轼/人生如梦0的透彻感悟,就既是他/命宫磨蝎0»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的思想结晶,同时又是他思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0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得悲观和消

沉,而且又显然受到过佛教/四大皆空0和道家/人生如寄0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0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末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0,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人生虽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0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和具体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0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0的/出世0,返回了/何似在人间0的/入世0,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时光0的人生景观。

缘此,就让我们接着考察苏轼的处世态度。

在人们心目中,苏轼常以一位乐观主义者的形象出现。例如林语堂就曾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0,/忧患来临,一笑置之0。此种印象当然不错,苏轼本是一位有着深重的忧患心理之人,因而其一生经常产生着大苦闷和大烦恼。不然的话,就不会出现前面所谈的种种/人生如梦0的深沉感叹了。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宁说他是位识透/天命0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5水调歌头#中秋6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苏轼是一位极重人伦的/性情中人0,早在未曾出仕前,他与苏辙在旅驿中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0一联时,彼此十分感动,两人相约将来入仕后应尽早退隐以享受/风雨对床0之乐;而在苏轼被囚乌台(御史台)狱时,他自忖必死无疑,其/遗书0中也念念不忘要/与君(指苏辙)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缘0。因此,即使暂且不论苏轼作这首5水调歌头6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他月圆之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就出现了/照无眠0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0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0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0月在今夜虽是那样的晶莹圆满,但它何尝没有阴天不出和亏损缺残之时?就连这无情和永恒的月亮都是如此,那末多情而年寿有限的世间凡人,他们之有悲欢离合,岂更非/合情合理0之事?缘此一念,则又何必因求/全0不成而生遗憾怨嗟之情?这样,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0意谓:尽管与弟分隔千里之遥,但总算犹能异地共处于今夜美好的月光之下,这也聊足引以自慰了。因此,但求人长健、心相印,那就是我深盼于胞弟和世间所有中秋之夜不能团聚者的衷心祝愿!所以剖析了上述心路历程之后,我们发现苏轼真是一位十分睿智的文人。他在深刻地认识到/难全0乃是世间万物的规律的基础之上,便转而/变换角度0地看待和处理人生诸种问题,亦即在那永远存在着种种缺憾的烦恼人世中,勉力寻求可能获取的快乐和生趣。这样一来,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0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则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0。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形成为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这位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著、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

以上是我们对苏轼处世态度的一个总的认识。下边,则分论他在失意状态和平常状态中的具体的处世表现。而因苏轼所经受过的政治风浪之颠簸特别剧烈,所尝到的/崎岖世味0特别难受,所以我们就把论述的重点自然地放在他失意时的处世态度方面。

苏轼自云一生功业(主要指文学事业)尤在于黄州、惠州和儋州三个时期。这里就拟举其被贬黄州的词篇进行分析。这是因为,黄州时期既是他思想十分苦闷之时,却又是他文学创作全面丰收之时(特别是词)。其思想之苦闷,可举5寒食雨6诗为证:/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氵蒙氵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

不起。0春雨氵蒙氵蒙,谪居荒村,破灶空庖,穷愁潦倒,进不能得见君王,退不能归守祖坟,身陷这穷途末路的绝境,不由不令人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烬!此诗就表现了苏轼极度失意时的痛苦心境。然而,苏轼毕竟不是一位生活意志脆弱之人。就在这常人不易忍受的境况中,他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却又帮助他勇敢地从逆境中站立起来。于是我们便在其词中读到了这样旷达的作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首5定风波6所写,原是生活中一件极普通的小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0但其深层蕴含,却是词人的处世态度:处变不惊,坦然行世。你看,别人在一片穿林打叶的阵雨中,个个狼狈而逃,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一蓑风雨任平生0的人来讲,却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故而只管/吟啸徐行0。果然,过不多久,天已放睛,眼前又见/山头斜照0在向人们招手了。由此看来则刚才人们的惊惶失措岂非无谓之举?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遇雨,即使苏轼其人想必也不会如此傻乎乎地在雨中踱步,因此此词所写,实际就是词人坦荡达观的人生态度。对此,郑文焯就评曰:/此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0¼

而比5定风波6更加显示其崛强的生命意志和乐观的思想性格的,还有下列5浣溪沙6: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5黄鸡6。

5黄鸡6指白居易5醉歌示伎人商玲珑6诗,其中有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0其意在嗟叹时光的流失和衰老的不可逆转。然而,苏轼却因清泉寺下的溪水西流,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0的反调,表现了他欲在心理年龄上/返老回童0的高昂的生活意志。

但是,若是仅以生活意志和思想性格的角度来理解上两词中所表达的乐观的生活理念,则还是不够充分的。苏轼之所以能做到失意泰然,其实是得来非易的,归根到底仍与前面所讲的透彻通晓事理和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的聪明睿智有关。我们不妨再读他在黄州所写的另一首长调5哨遍6: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日希。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此词虽是基本隐括陶渊明5归去来辞6而成,却又融注了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受和处世哲学。其上片开头几句即表达了对/为米折腰0、导致体为口累的弃家出仕举动的悔恨,然后以断然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醒悟。以下则写想象中的归隐之乐)))这里有人情的温暖,琴书的真趣,大自然的美景,,它们又何一不比在官场中奔波折腾来得舒心适意?而在词的结尾几句,词人更明确表达了他的随遇而安、乘化顺势的处世态度:/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0意谓我这一生,只要认准/天命0就是,一切的一切且

½服从老天的安排吧,就像古代的智者那样,心如/不系之舟0,/乘流则逝兮,得坎则止0。因此,正因为苏

轼用/认命0的思想武装了头脑,才使他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求得其心境的化险为夷,从而虽处逆境而仍保持宁静的心态。而此种/认命0的处世态度,则仍与他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0之事理的彻悟有关。至于他的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我们又可读他的5定风波6:

长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为王巩(定国)的侍妾柔奴而作。王巩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广西宾县),五年后才得放归,柔奴一直与之同行。苏轼见到柔奴之后,发觉她非但不见憔悴,反而/万里归来年愈少0,更显年轻娟丽,于是惊异地问她:/岭南地方如何?到了那里想不想家?0想不到这位名为/柔奴0的姑娘却一点也不显柔弱,回答道:/有什么必要想家?此心安处,即是吾乡!0苏轼就以此为题材,写下了上面这首轻快风趣的

5定风波6。借此,我们就不难见到苏轼本人善于变换角度看人生的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处世态度。这是因为,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0一语发自柔奴之口,也尽管白居易早就说过类似的话¾,但经苏轼的/提炼0,此语却又变成了带有苏轼思想特色的警句。那末何谓苏轼的思想特色呢?这突出地表现为,他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苏轼在咏庐山的诗中曾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0观察一座岿然不动的庐山都是如此,那末观察复杂多变的世间万物就更应该持这种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了。所以他在5前赤壁赋6中就劝导那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0的友人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0这就用以/变0和/不变0两种角度看待水与月而得出两种不同结论的例证,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再如其5超然台记6中,也曾使用过此种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他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0,二者发生矛盾就必然会使人感到/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0。但上述这类人其实却是一种/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0的人,因此他们只能自内而观物,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彼(指物)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0的痛苦。而只要变换角度,即从/游于物之外0的超然角度来看问题,那末,/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饣甫糟啜酉离,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0你看,只要轻轻转过身来重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末原先令人烦恼的人生岂不顿时变得无往而不乐?因此,只要角度一变,人生境遇就常会推出/柳暗花明又一村0的全新景观。而在说了这些以后再来看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0,就可发觉它也是在用变换角度的方法来看人生的:当人们拘泥死板地看问题时,那末被贬他乡、流落异地自然是件痛苦的事,这就难怪古往今来无数的迁客骚人要为之而痛哭流涕。但若变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则人生本如旅途,世间原是逆旅(其5临江仙6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0),我又何必执著于故乡不故乡?再退一步来讲,则故乡之所以可亲可恋,岂非因它能使我心得到安宁和温馨?现今,只要我能抱定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努力使我心保持宁静和自足,那又何必去问它是否身在故乡?因此,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0看似出自柔奴之口,但它实际却又是苏轼心中酝酿已久的思想。而正是依仗着这种聪明的处世态度,他才能安然度过被贬黄州的五年艰苦生活,后来则又帮助他挨过了更为困踬的远放岭南生涯。

以上所论,是苏轼处在失意和低谷状态的达观处世态度。下面简单谈论他在平常状态的处世态度。对这一点,林语堂曾用/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0两语来形容,这当然显得过分夸张;但他另外所说的/他尽情享受人生0和/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0,却大致说对了苏轼在平常状态(有时甚至是在失意状态)的处世态度,此即:尽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时刻寻觅人生的乐趣,有时甚至以品味自己的心境作为快乐。对此,且让我们先读他的5满庭芳6: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5满庭芳6。

上片向人推出自己及时行乐的/理由0:人生苦短,事皆前定,因此有什么必要去为浮名虚利而忙碌?且不如让我趁着身尚未老的当口,尽情地享受生活!有了这样的思想出发点,就自然而然地导引出下片所写的行乐画面:面对着清风皓月,席地幕天,举杯吟唱,此乐何可胜言!

正是源于上述词中所表达的人生须当及时行乐的思想,苏轼就在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中尽力寻觅快乐。而日常的平凡生活,却也没有辜负苏轼的努力和期望,提供给他以盎然的人生乐趣。比如,他就在徐州农村的田野里,尽情地享受了阳光、鸟鸣、新鲜空气和庄稼的特有芳香,如在5浣溪沙6中有云:/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0;/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0;/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0等。这岂是久困于场屋和自闭于歌宴舞席环境的人所能享受到的?又如,一般人都喜欢风清月白的晴朗天气而讨厌雨雪不断的恼人天气,然而苏轼即使在后一种天气中却也能寻觅到别一番的乐趣。如他在黄州雪天所写的5浣溪沙6中这样写道:/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沾须。0冷得连胡须上都沾满雪霰冰颗,苏轼却还兴致不浅地为之赋词作诗(而且其时正身陷逆境),这就不能不使人钦佩此公的善于享受人生了。由此我们又会自然联想到他的西湖诗:/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0对于上述诗词,我们都可作这样的理解:人生何处不可适意?只要你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再加上一对善于寻觅快乐和发现美感的眼睛就行!

更有甚者,苏轼的善于享受人生不仅表现在他努力向外部世界寻觅快乐,而且还表现在他对自己心境的玩味和欣赏。通过这种返求诸内的精神活动,他也同样使自己获得了愉悦与满足。例如他有一首题为/自述0的5南乡子6(亦有题作/和杨元素0的)词:

凉簟碧纱橱,一枕清风昼睡馀。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0,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此词上片写其昼寝及醒后读书之乐,显得多么从容和闲适。下片虽有几分牢骚,但总起来看则仍是在对自己疏懒闲适的心情作孤芳自赏式的玩味。而在这种品味玩赏自我心态的精神活动中,我们岂不明显感到了词人的自得其乐?再如5行香子6词: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词中虽有较浓的说理成分,但总体上则还是在玩味自己的心境:如此清夜,如此月色,如此美酒,且让我彻底地摆脱浮名虚利的牵拘,在/天真0的精神状态中领略人世的快乐吧。缘此,词人又一次在闲适的心境中构筑了自我满足的乐园。

所以,苏轼真是一位享受生活的里手行家,他既能在极其平凡的生活中别具慧眼地发现其美感和快乐,又能退而返诸内地在其自身心境中酿造那种自得其乐的心态以供/反刍0。所以,根据上述情况来说,林语堂称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0,确是很有道理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苏轼的人生感悟和处世态度就有了大略的了解。我们认为,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一位智慧人物,他不但为文学史创造了许多精品,而且在如何对待和处理人生(尤其是人生中的逆境、困境)方面也给他以后无数的读书人以启迪。尽管今天的人们并不全部认同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而其人格类型也早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但放在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看,苏轼却无愧为一位十分聪明睿智的杰出文人。

注释

¹林语堂著5苏东坡传6,张振玉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十二版。

º阮阅5诗话总龟6后集卷四十引。

»5东坡志林6卷一自语。

¼郑文焯5手评东坡词6。

½语出自贾谊5服鸟鸟赋6。赋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0,/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0。这些智者/乘流则逝兮,得坎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淡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0。而这种思想又明显来源于庄子哲学。

¾见白居易诗5初出城留别6:/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0又5种桃杏6:/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安心即是家。0

(杨海明,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邹志勇)


相关内容

  •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q ...

  • 从[前赤壁赋]看苏拭外儒内道的处世哲学
  • 蚤 人 文 讲 坛 从 赤壁 赋> 看 苏拭 外 儒 肉道 的 处 世 哲 学 ◇ 朱 宏燕 二.道 家思想- -精神救赎 中国古代 知识分子 一方面 受儒家 身上却应一分 为二地对 待 .忠君 思想 思想影 响 ,富有社会 使命感 ,以天下 正是苏轼思 为世用 ,希 望为宋王 朝分 苏轼 本 ...

  • 苏轼定风波鉴赏
  •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摘 要: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他心胸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勇于进言的人品征服世人,而且他旷达闲适的词风,高超 ...

  • 论苏轼诗歌中的幽默
  • 苏轼的幽默 姓名:杨梅 班级:汉语1001 学号:20104889 苏轼可谓宋代文人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一生曲折离奇,遭受多次贬官,牵涉入政治事件受到极大的迫害.但是他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挫败之后,依旧保持了他的一片赤子之心,始终热爱生活,并且为百姓做事.豁达的心境和他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是对后世人极大的鼓 ...

  • 从苏轼在海南的诗文究其晚年的人生观
  • 第8卷 第3期琼州大学学报2001年9月28日 Vol.8 No.3JournalofQiongzhouUniversitySep.28.2001 从苏轼在海南的诗文究其晚年的人生观 陈 丽 (琼州大学政史系,海南 五指山市 572200) 摘 要:苏轼博学多识,才气横溢,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千古奇才. ...

  • 苏轼词两首试讲教案
  • <苏轼词两首> 一.导入 同学们,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书中写到,正是由于被贬,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的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历来被称为是苏东坡豪放情怀的代表作 ...

  • 水调歌头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宋代著名诗歌理论家胡仔就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 ...

  • 苏东坡传读后感
  •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的诗词.读了林语堂<苏东坡传>之后更是对苏东坡的处世观及人生态度敬佩不已,我想苏东坡的诗词之所以为人称赞流传至今,更多的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苏东坡独特的人生思想.写传记不如写小说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必须要对史料有详实的考证,对人物要有清楚的认识.即便是这样,林语 ...

  •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最新
  •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 3.积累咏月名句. [课前预习区] 一.熟记文学常识 苏轼,字 ,号 , (朝代)著名的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均在"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