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戴得铮

绪言

第一讲.开课前言

外交的宗旨:为国家的利益

一.研究对向的方法

⑪研究对象:当代世界关系与格局,国际格局等等 。

⑫研究方法:史论结合,以论为主

内外结合,以中为基

动静结合,重在关系

二.开课的宗旨和希望

⑪宗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⑫希望:学好,考好

第二讲.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一.格局的内涵与早期演变

⑪格局的内涵

框架结构————角逐力量(极)

世界格局:一定历史时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某种框架结构。

⑫早期演变;

二.两极格局的确立与多极的出现

⑪确立:雅尔塔体制

优点:①确立美苏两大国的地位,有利于世界的宏观和平。

②促成建立反法西斯同一阵线的成立,三巨头(罗、丘、斯)走到了一起。 (附注:三巨头的最:

丘吉尔的“最”:1.英国史上最年轻议员2.战时英雄3.辉煌时下台4.发表

铁幕演说5.著名的演说家6.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斯福的“最”:1.残疾人治国2.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3.在任期间使

美国成为霸主4.经济危机中通过推行“罗斯福新政”,及国家干预及反法西

斯战争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5.反法西斯贡献巨大6.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领袖

7.联合国的缔造者

斯大林的“最”:优点1.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2.立国 3.斯大林在反法西

斯战争功勋卓著 4.四反 5.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一国可建 6.民族政策

独到【第一,强调民族平等,团结统一。第二,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第三,

由最初的主张民族自决到强调民族权利高度集中。第四,由主要反对大俄罗

斯沙文主义到主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7.外交有声有色

缺点1.阶级斗争扩大化 2.清除异己(托洛茨基、不卡林、

捷尔任茨基、布琼尼、伏龙芝) 3.个人独裁 4.个人崇拜 5.重轻农 6.民族

重压 7.大国大党主义)

③确立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④建立了联合国

⑤基本上推崇正义

⑥军备竞赛,推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

缺点:①军备竞赛达到了高水平。

②酿成五次世界大战的危机(附注:五次危机分别为1.第一次柏林危机2.朝鲜

战争3.越南战争4.第二次柏林危机5.加勒比海危机)。

③牺牲了20国利益。

④产生了新矛盾,延续了旧矛盾。

⑤出现了两极长期对峙。

功劳:①确立了两体格局基础

②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⑫多极的出现:1969-1971 风云

代表人物:尼克松、基辛格 标志:尼克松于堪萨斯发表《五大力量中心说》

代表人物:毛泽东、邓小平 标志:邓小平1971年在联大的阐述

三.两极的破与不破及多极化发展

⑪破与不破

①破:苏联解体,超级大国仅剩美国。

②不破:俄国继承了苏联的很多遗产,中国崛起、欧盟的出现等。

⑫多极的曲折发展:美国阻挠。

四.中国从东亚病夫到世界独特一极

⑪东亚病夫的形成与教训: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部入侵。

⑫成为独特一极:块头大、进步快、朋友多。

第三讲.美国全球战略与美中关系

一.美国全球战略特征与演变

⑪美国全球战略特征:

①全球霸权:既是特征,又是特点。

②冷战和遏制的全球战略:

邓小平:“美国结束了对苏联的冷战,却开始了与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冷战。” “遏制”及封堵意,此战略是由美国驻苏联临时代办乔治·凯南在“三败两伤一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于1945年(罗斯福此时已逝世)撰写的“8000字电文”中提出的。其战略是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的新战略。

③和平演变战略

④争极战略

⑤经济安全的战略:手执世界科技牛耳,经济世界第一。

⑥新秩序战略

⑫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此要以各在任美国总统的总统任期事迹说起

①杜鲁门 工作7年 民主党 推行“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可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一个主义,四个计划,五大组织。

i.一个主义:援助希腊、土耳其。

其意义:a.冷战遏制的正式启动。

b.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为公开敌手

c.军队开始驻扎中东

d.对苏联扣上了一个军事包围圈中的一环

e.美国控制了希腊和土耳其

ii.四个计划: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援日计划、共同安全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意义:a.欧洲经济复兴

b.美国控制了欧洲

c.法德结晋

d.欧洲变成了反苏的前哨阵地和堡垒

e.军事包围圈中重要的一环

f.将自己的经济危机转嫁给欧洲

iii.五大组织: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巴格达条约组织c东南亚条约组织d美澳新条约组织 e防御条约组织(与日本和台湾)

②艾森豪威尔 工作8年 共产党 解放战略

③肯尼迪 约翰逊 共工作8年 民主党 和平战略,及多米诺骨牌战略,当时正值美国

越战失败,态势转为苏攻美守。

②、③皆为两个半战争

④尼克松 福特 共工作8年 共和党 缓和(苏)谈判(中苏)伙伴(欧日) 中间经历“水门事件”,宗旨为以守为攻 转为一个半战争

⑤卡特 工作4年 民主党 人权外交与国际秩序论的鼻祖

⑥里根 工作8年 共和党 新遏制战略

战略内容:a由封堵变为有限推回

b星球大战计划(1.军事水平提高2.高边疆3.高科技4.拖死苏联5.掌握科

技的牛耳)

c战争分为四类,运用不同手段

d中裂度战争,和平演变上升战略高度

⑦老布什 工作4年 共和党 超越遏制战略

战略内容:a以新遏制为基础

b全方位推进和平演变

c转向东欧

d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搞垮苏联

⑧克林顿 工作8年 民主党 接触扩展战略:经济愿景、人权外交、高科技 ⑨小布什 工作8年 共和党 反恐战略

⑩奥巴马 工作至今 民主党 巧实力外交

二.美中关系演变与成果

⑪新中国前:欺辱中国,签订《望厦条约》

抗战助中,是为盟友

⑫美中关系曲折中发展:

①1972.2.28 上海联合公报

意义:美国开始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背景:1.越战失败 2.苏联咄咄逼人 3.看重了中国的市场与原料 4.改变中国政治 公报内容:1.一个中国的原则 2.和平共处的原则 3.反对霸权的原则 4.求同存异的原则 ②1978.12.15 北京建交联合公报 由万斯及布热津斯基提出

内容:1.中美将于1979.1.1开始建交 2.废除与台湾之间的条约 3.与台湾之中华民国断交

4.从台湾及台湾海峡撤军

问题:1.没有对台湾禁运武器 2.针对台湾制订《美国与台湾关系法》

③1982.8.17 北京817联合公报

签署目的、公报内容与当中分歧:美国没有切实履行该公报中有关美国“逐步减少它对台湾

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的承诺。

该公报是为了彻底解决美国对台武器出售的问题而签订

的,双方只是阐明了各自的立场,未达成共识。但是在

公报中,除了美方首次强调将逐步减少对台武器销售之

外,中国则重申“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美国也对

此表示“赞赏”。

④1997.10.26 江泽民访美

意义:确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⑤2011.4.30 奥巴马访华

意义: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面对全世界挑战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美中关系的特点

⑪①特点:相互难离的全球性大国之间的关系

②五“机”:1.飞机2.计算机3.手机4.肯德基5.飞船

⑫ ①走向:合作是主流,竞争依旧存在

②台湾问题:1.打下台湾后需重建,有经济成本

2.台湾人口较多,国际舆论不利

3.尚无打败美国的实力

4.民进党是显性台独,国民党是隐性台独

第三讲.苏联俄罗斯外交战略与对华关系

一.苏联的国情与外交战略

⑪苏联的国情:

①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1991.12.26解体,存在74年。

② 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有制。

③地大物博,有2100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

④15个加盟共和国,实行联邦制。

⑤第二个超级大国

⑫苏联的外交战略与政策(宏观):

①和平战略

②反帝,反法西斯,反冷战、反遏制,反和平演变“四反”战略。

③输出革命战略

④霸权主义战略,争霸全球

二.苏联外交战略政策的演变与苏中关系

⑪苏联各领导人与与其外交政策:

①列宁 工作6年 和平战略 大党大国主义

与西方签订布勒斯特和约,保证了新政权的建立

②斯大林 工作29年 和平战略

③马林科夫 工作4个月

④赫鲁晓夫 工作12年 将和平共处上升为主导路线;提出了苏联霸权主义;提出了三和两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全民国家,全民党

⑤勃列日涅夫 工作18年 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69年与中国发生珍宝岛战役,70年代帮助越南合并柬埔寨,在当政晚期使中苏关系解冻

⑥契尔年科 工作13个月

⑦安德罗波夫 工作9个月

⑧巴尔戈乔夫 工作6年 于1985年上台,提出了外交新思维,将苏联社会主义重

新定位为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人道-资本主义的代表,

民主-方法的途径,但也是一种制度,代表西方)

⑫苏中关系评析(曲折发展):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巨大的,中国另一方面也帮助了苏联,中

国吸取苏联的深刻教训

帮助: 1.列宁时期 帮助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建立,但是在蒙古问题上与中国有争议;

2.在斯大林时期 扶植中共,培养大量党政人员;在抗日战争时期帮助中国消灭八十万关东军;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援建中国,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3.赫鲁晓夫时期 开始帮助,因与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有争议,使中苏关系由热变冷;

4.勃列日涅夫时期 与中国制造摩擦,后在其执政晚期缓和中苏关系,终因其病逝而未能实现;

5.戈尔巴乔夫时期 于1989年5月23日访华,在北京与邓小平会面,双方谈判成功,中苏关系重归旧好

1989.5.23会议的重要性: 1。中国与苏联党和国家关系得以改善

2.邓小平向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三个条件都得以实现,条件分别

为:从中苏边界完全撤军;从阿富汗完全撤军;帮助调

解中越关系

3十年论战中中国有责任并犯有说空话大话的错误

4承认中苏之间关系冰冻双方都有责任

5苏联承认沙皇俄国在中国的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

6为日后与俄罗斯谈判要回领土即黑瞎子岛做了铺垫

三.苏联解体的外交因素

⑪①苏联的形成:苏联于1922年12月31日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南高加索联邦(在解

体后分为格鲁吉亚与亚美尼亚)并与1926年至1929年合并了哈萨克斯

坦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二战期间的四十年代里合并

了立陶宛摩尔多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这些加盟共和国在宪法里都明确规

定可以随时脱离苏联,为苏联日后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②苏联解体的原因可归为四个支柱的坍塌与国内外势力的介入:

1.四个支柱分别为:经济支柱,马克思列宁思想(灵魂),军队,共产党领导

2.国内外势力干预:i叶利钦军队干预 ii老沙皇的残渣死灰复燃iii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iv伊斯兰极端势力v美国 vi英国 vii德国 viii 民族极端独立分子

(3)外交因素:

①时代背景:

1.退出军备竞赛及星球大战计划

2.与中国改善关系

3.依附西方主义

四.俄罗斯国情与外交战略

⑪俄罗斯国情:

①基本特征:1991.12.25由叶利钦建立,1710万平方公里,在苏联基础上丢掉了波罗的海、

黑海、里海。

②初期:经济方针受西方蛊惑采用“休克疗法”,陷入衰退

政治打压共产党,多党制引起的混乱,车臣独立

③变化:1.下降 从超级大国下降为大国

表现为:a.破除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空间

b.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对苏联武装力量的分割,俄罗斯武装力量

遭到削弱

c.俄罗斯周边环境恶化了

d.原苏联地区不是统一的政治空间

e.国际事务影响力下降

f.成为西方的一员,但与西方隔阂并未消除,对俄罗斯疑虑增加了

2.五复辟: a.国体改为资本主义

b.政体改为俄罗斯联邦

c.议会改称杜马

d.改国旗国歌为沙皇时期

e.国徽改为双头鹰,为东罗马帝国皇帝赠与沙皇

3.二照搬:a.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总统、议会、司法)

b.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⑫外交战略的演变

1.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实质)

2. 争当世界一极

3. 和平、合作、发展

4. 反对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分离主义、极端主义

五.中俄关系的演变

⑪叶利钦时期:

①外交战略政策的特点

第一阶段 立国之初 1991-1993 一边倒

第二阶段 执政中期 1993-1996 双头鹰外交

第三阶段 执政后期 1996-1999 全方位外交

全方位外交:a.仍没有放弃西方(主要)

b.周边外交、独联体国家外交(外交的关键,因北约欧盟东扩,压缩了俄罗斯

的空间)

c.发展与东方的关系,中俄、中印。

d.关注中东、东欧问题。

e.联合国中的地位提升

②俄中关系

1. 上台阶,互相承认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2. 战略协作伙伴,信任协定,撤军协定

3. 边界问题进一步缓和

4.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5. 边界谈判基本完成

6. 经贸往来,贸易额不断上升

⑫普京时期:(1999-20??) 继承发展关系

特征:①经济稳定,成为金砖国家

②国内政局稳定,解决车臣问题

③经颜色革命与北约东扩而无大的影响

④反恐

⑤与印度关系上升

⑥俄中关系:1.边界问题彻底解决

2.在联合国战略合作伙伴表现突出

3.上合组织水平不断上升

4.朝韩问题合作

5.资源问题

⑬未来展望

①普京上台无可厚非,应平静看待

②对中国有益

③除合作,两国之间矛盾升级已是趋势

第四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与中日关系

一.重新立国与谋求政治大国演变

⑪重新立国:1945.8.15日本宣布二战失败,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驻日美军最高长官为麦

克阿瑟,且在1945-1952是无主权国家地位的。直至1952.4《旧金山和约》生

效后才重返国际社会。

⑫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与实质: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起于1982年中曾根康弘时代

①目标:1.成为西方成熟一员

2.亚太主导国,经济上的领头雁,希望成为亚太的领袖

3.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4.20世纪末仅次于美国的政治大国

5.21世纪是日本的世纪

②实质: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得失

⑪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所达到的水平:

①军事上:1.军事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自卫队人数达到24万人,且按营级培养。

2.海军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空军世界一流。

3.军事战略由应对国内有事转为周边有事,且实现了跨出国门的目标。

4.掌握原子弹技术,在138天内即可造出。

②在联合国中步步推进,以实现其成为常任理事国的目的。

③西方化,采取积极的政治。

④经济的政治

1.加强对美盟友关系,突出自主

2.对待苏联、俄罗斯强硬,却也接触

3.在西方自由世界,强调成熟

4.对华外交,深化和平友好的同时时冒旧病。

⑫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决定,历史的必然:

从1868年明治维新始,从上至下发展资本主义。伴随战争。二战后则国破家亡、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死气沉沉。

②经济崛起的必然:资源支持,市场广阔。

③美国怂恿:政策从剥夺到支援,并促成自卫队的建立

④苏联俄罗斯问题的影响(北方四岛)

⑤德国的刺激:虽同为二战战败国但德国地位比日本高

⑥新加坡的因素:新加坡的李光耀的政治影响力比日本首相高

⑦中国的原因:中国复常,且因我有廉价的劳动力与巨大财富

⑬存在的问题

①资源短缺

②历史认识不受亚太各国认可

③与周边各国有领土纷争

④周边关系不睦:根源在于军国主义长盛不衰,体现为对天皇的无上崇拜

三.日本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⑪日中关系不断发展的四个里程碑文件

①《中日联合声明 》

田中角荣来访签订中日从1972.9.29建交;被美国认为是越俎外交

②《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78.10.23签订

③《找那个日联合声明》

④《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⑫影响日中关系继续发展的因素:

①日本的种族意识

②历史问题

③领土与台海关系

附:《中日联合声明 》

《中日联合声明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决定,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在各自的首都为对方大使馆的建立和履行职务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并尽快互换大使。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七)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针对第三国的。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关系和扩大人员往来,根据需要并考虑到已有的民间协定,同意进行以缔结贸易、航海、航空、渔业等协定为目的的谈判。

第五讲.欧洲联盟的联合图强与欧中关系

一.欧洲的地缘政治特色与演变

⑪分类:东欧14国(按解体后算),西欧24国,代表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为第一个资本主

义国家)

⑫简介六个欧洲袖珍小国:

马耳他(瓦莱塔) 316平方公里

摩纳哥 1.95平方公里

列支敦士登(瑞士/奥地利)(瓦杜斯) 160平方公里

梵蒂冈 0.44平方公里

圣马力诺 待查

安道尔(法/西) 468平方公里

⑬欧洲历史:

①主讲:意、荷、西、葡、英、法、德

②保留国王制的原因: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国王1.国家的象征 2.平衡政治势力的中介 3.平衡上层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之间的关系

4.欧洲家庭关系较疏远,王室可作为模范,起带头作用

二.欧盟的联合图强及其障碍

⑪联合图强的表现与实质:

①五“化”、“话”、“划”:

1.经济、政治、科技(尤里卡计划)一体化

2.外交一个声音说话

3.共同安全计划 i 建立“西欧联盟”军事组织

ii 建立欧洲军团

②实质:

i 浓重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ii 与美国争极、反美霸、维护世界和平的内涵

⑫联合图强的障碍:

①美国的阻碍

②北约东扩与颜色革命

③集体一极与单独一极的问题

④新老成员国之间的矛盾

三.德国的重新统一及其影响

⑪德国重新统一 1990.10.3

①对德意志民族的简单评价:

不安分的民族,本身敢于创新的民族,易走极端的民族

②德国的被分割:

二战后由一分为四到一分为二

西德成立于1949.9.20 西德成立于1949.10.7

初期东德对东德实行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承认,称为哈尔斯坦主义。 ③德国分裂的责任:主要在西方,次要在苏联

④德国统一的因素:

1. 西德因素:

科尔(基督教民主联盟)因素 提出德-德关系

i经济上拉拢民众,西德马克与东德马克汇率比为1:1

ii政治上以人权引诱,拉拢昂纳克(东德领导人)

iii外交上软硬兼施

勃兰特(社会党)奠基 提出新东方政策

i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

ii改三不可为三可

iii与东欧国家改善关系

iv与苏联改善关系

v与中国改善关系

vi积极推进欧共体的联合

评价:为德国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2. 东德因素:戈尔巴乔夫搞掉昂纳克,造成东德共产党分裂

3. 西方因素加宗教势力:极力促成东西德合并

4. 苏联的因素加波兰:4+2谈判

达成协议的主要内容:i不生产、不掌握、不购买3A武器

ii东德不驻有北约部队,但德安全受北约保护

iii国体按西德原制

iv独立的主权与外交权

⑫德国重新统一的影响:

①加速东欧剧变

②性质上西吞东

③影响欧洲地缘格局,德国坐大

④世界安全、世界局势发生变化

四.欧中关系的演变

⑪五十年代:

基本冷冻 与瑞典、芬兰建交,与英荷半建交

⑫六十年代:

冰冻有所缓和 与法国在1964.1.27建交,因实行“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①独立自主、民族主义

②单独发展和武器

③退出北约军事机构

④全力推动欧共体建设

⑤改善与苏联外交关系

⑥支持被殖民国家的独立

⑦中法建交(富尔先行)

⑬七十年代:

缓和

⑭八十年代:

先升后降 香港、澳门谈判

因支持89年 64动乱支持东欧剧变降到谷底

⑮九十年代:

和缓 然其间法荷向台出售军火,英国亦有闲言碎语,后希拉克上台后,中法变为合

作伙伴关系

⑯二十一世纪:

合作竞争关系同时存在,无过多利害冲突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戴得铮

绪言

第一讲.开课前言

外交的宗旨:为国家的利益

一.研究对向的方法

⑪研究对象:当代世界关系与格局,国际格局等等 。

⑫研究方法:史论结合,以论为主

内外结合,以中为基

动静结合,重在关系

二.开课的宗旨和希望

⑪宗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⑫希望:学好,考好

第二讲.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一.格局的内涵与早期演变

⑪格局的内涵

框架结构————角逐力量(极)

世界格局:一定历史时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某种框架结构。

⑫早期演变;

二.两极格局的确立与多极的出现

⑪确立:雅尔塔体制

优点:①确立美苏两大国的地位,有利于世界的宏观和平。

②促成建立反法西斯同一阵线的成立,三巨头(罗、丘、斯)走到了一起。 (附注:三巨头的最:

丘吉尔的“最”:1.英国史上最年轻议员2.战时英雄3.辉煌时下台4.发表

铁幕演说5.著名的演说家6.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斯福的“最”:1.残疾人治国2.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3.在任期间使

美国成为霸主4.经济危机中通过推行“罗斯福新政”,及国家干预及反法西

斯战争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5.反法西斯贡献巨大6.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领袖

7.联合国的缔造者

斯大林的“最”:优点1.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2.立国 3.斯大林在反法西

斯战争功勋卓著 4.四反 5.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一国可建 6.民族政策

独到【第一,强调民族平等,团结统一。第二,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第三,

由最初的主张民族自决到强调民族权利高度集中。第四,由主要反对大俄罗

斯沙文主义到主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7.外交有声有色

缺点1.阶级斗争扩大化 2.清除异己(托洛茨基、不卡林、

捷尔任茨基、布琼尼、伏龙芝) 3.个人独裁 4.个人崇拜 5.重轻农 6.民族

重压 7.大国大党主义)

③确立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④建立了联合国

⑤基本上推崇正义

⑥军备竞赛,推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

缺点:①军备竞赛达到了高水平。

②酿成五次世界大战的危机(附注:五次危机分别为1.第一次柏林危机2.朝鲜

战争3.越南战争4.第二次柏林危机5.加勒比海危机)。

③牺牲了20国利益。

④产生了新矛盾,延续了旧矛盾。

⑤出现了两极长期对峙。

功劳:①确立了两体格局基础

②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⑫多极的出现:1969-1971 风云

代表人物:尼克松、基辛格 标志:尼克松于堪萨斯发表《五大力量中心说》

代表人物:毛泽东、邓小平 标志:邓小平1971年在联大的阐述

三.两极的破与不破及多极化发展

⑪破与不破

①破:苏联解体,超级大国仅剩美国。

②不破:俄国继承了苏联的很多遗产,中国崛起、欧盟的出现等。

⑫多极的曲折发展:美国阻挠。

四.中国从东亚病夫到世界独特一极

⑪东亚病夫的形成与教训: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部入侵。

⑫成为独特一极:块头大、进步快、朋友多。

第三讲.美国全球战略与美中关系

一.美国全球战略特征与演变

⑪美国全球战略特征:

①全球霸权:既是特征,又是特点。

②冷战和遏制的全球战略:

邓小平:“美国结束了对苏联的冷战,却开始了与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冷战。” “遏制”及封堵意,此战略是由美国驻苏联临时代办乔治·凯南在“三败两伤一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于1945年(罗斯福此时已逝世)撰写的“8000字电文”中提出的。其战略是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的新战略。

③和平演变战略

④争极战略

⑤经济安全的战略:手执世界科技牛耳,经济世界第一。

⑥新秩序战略

⑫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此要以各在任美国总统的总统任期事迹说起

①杜鲁门 工作7年 民主党 推行“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可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一个主义,四个计划,五大组织。

i.一个主义:援助希腊、土耳其。

其意义:a.冷战遏制的正式启动。

b.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为公开敌手

c.军队开始驻扎中东

d.对苏联扣上了一个军事包围圈中的一环

e.美国控制了希腊和土耳其

ii.四个计划: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援日计划、共同安全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意义:a.欧洲经济复兴

b.美国控制了欧洲

c.法德结晋

d.欧洲变成了反苏的前哨阵地和堡垒

e.军事包围圈中重要的一环

f.将自己的经济危机转嫁给欧洲

iii.五大组织: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巴格达条约组织c东南亚条约组织d美澳新条约组织 e防御条约组织(与日本和台湾)

②艾森豪威尔 工作8年 共产党 解放战略

③肯尼迪 约翰逊 共工作8年 民主党 和平战略,及多米诺骨牌战略,当时正值美国

越战失败,态势转为苏攻美守。

②、③皆为两个半战争

④尼克松 福特 共工作8年 共和党 缓和(苏)谈判(中苏)伙伴(欧日) 中间经历“水门事件”,宗旨为以守为攻 转为一个半战争

⑤卡特 工作4年 民主党 人权外交与国际秩序论的鼻祖

⑥里根 工作8年 共和党 新遏制战略

战略内容:a由封堵变为有限推回

b星球大战计划(1.军事水平提高2.高边疆3.高科技4.拖死苏联5.掌握科

技的牛耳)

c战争分为四类,运用不同手段

d中裂度战争,和平演变上升战略高度

⑦老布什 工作4年 共和党 超越遏制战略

战略内容:a以新遏制为基础

b全方位推进和平演变

c转向东欧

d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搞垮苏联

⑧克林顿 工作8年 民主党 接触扩展战略:经济愿景、人权外交、高科技 ⑨小布什 工作8年 共和党 反恐战略

⑩奥巴马 工作至今 民主党 巧实力外交

二.美中关系演变与成果

⑪新中国前:欺辱中国,签订《望厦条约》

抗战助中,是为盟友

⑫美中关系曲折中发展:

①1972.2.28 上海联合公报

意义:美国开始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背景:1.越战失败 2.苏联咄咄逼人 3.看重了中国的市场与原料 4.改变中国政治 公报内容:1.一个中国的原则 2.和平共处的原则 3.反对霸权的原则 4.求同存异的原则 ②1978.12.15 北京建交联合公报 由万斯及布热津斯基提出

内容:1.中美将于1979.1.1开始建交 2.废除与台湾之间的条约 3.与台湾之中华民国断交

4.从台湾及台湾海峡撤军

问题:1.没有对台湾禁运武器 2.针对台湾制订《美国与台湾关系法》

③1982.8.17 北京817联合公报

签署目的、公报内容与当中分歧:美国没有切实履行该公报中有关美国“逐步减少它对台湾

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的承诺。

该公报是为了彻底解决美国对台武器出售的问题而签订

的,双方只是阐明了各自的立场,未达成共识。但是在

公报中,除了美方首次强调将逐步减少对台武器销售之

外,中国则重申“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美国也对

此表示“赞赏”。

④1997.10.26 江泽民访美

意义:确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⑤2011.4.30 奥巴马访华

意义: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面对全世界挑战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美中关系的特点

⑪①特点:相互难离的全球性大国之间的关系

②五“机”:1.飞机2.计算机3.手机4.肯德基5.飞船

⑫ ①走向:合作是主流,竞争依旧存在

②台湾问题:1.打下台湾后需重建,有经济成本

2.台湾人口较多,国际舆论不利

3.尚无打败美国的实力

4.民进党是显性台独,国民党是隐性台独

第三讲.苏联俄罗斯外交战略与对华关系

一.苏联的国情与外交战略

⑪苏联的国情:

①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1991.12.26解体,存在74年。

② 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有制。

③地大物博,有2100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

④15个加盟共和国,实行联邦制。

⑤第二个超级大国

⑫苏联的外交战略与政策(宏观):

①和平战略

②反帝,反法西斯,反冷战、反遏制,反和平演变“四反”战略。

③输出革命战略

④霸权主义战略,争霸全球

二.苏联外交战略政策的演变与苏中关系

⑪苏联各领导人与与其外交政策:

①列宁 工作6年 和平战略 大党大国主义

与西方签订布勒斯特和约,保证了新政权的建立

②斯大林 工作29年 和平战略

③马林科夫 工作4个月

④赫鲁晓夫 工作12年 将和平共处上升为主导路线;提出了苏联霸权主义;提出了三和两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全民国家,全民党

⑤勃列日涅夫 工作18年 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69年与中国发生珍宝岛战役,70年代帮助越南合并柬埔寨,在当政晚期使中苏关系解冻

⑥契尔年科 工作13个月

⑦安德罗波夫 工作9个月

⑧巴尔戈乔夫 工作6年 于1985年上台,提出了外交新思维,将苏联社会主义重

新定位为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人道-资本主义的代表,

民主-方法的途径,但也是一种制度,代表西方)

⑫苏中关系评析(曲折发展):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巨大的,中国另一方面也帮助了苏联,中

国吸取苏联的深刻教训

帮助: 1.列宁时期 帮助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建立,但是在蒙古问题上与中国有争议;

2.在斯大林时期 扶植中共,培养大量党政人员;在抗日战争时期帮助中国消灭八十万关东军;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援建中国,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3.赫鲁晓夫时期 开始帮助,因与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有争议,使中苏关系由热变冷;

4.勃列日涅夫时期 与中国制造摩擦,后在其执政晚期缓和中苏关系,终因其病逝而未能实现;

5.戈尔巴乔夫时期 于1989年5月23日访华,在北京与邓小平会面,双方谈判成功,中苏关系重归旧好

1989.5.23会议的重要性: 1。中国与苏联党和国家关系得以改善

2.邓小平向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三个条件都得以实现,条件分别

为:从中苏边界完全撤军;从阿富汗完全撤军;帮助调

解中越关系

3十年论战中中国有责任并犯有说空话大话的错误

4承认中苏之间关系冰冻双方都有责任

5苏联承认沙皇俄国在中国的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

6为日后与俄罗斯谈判要回领土即黑瞎子岛做了铺垫

三.苏联解体的外交因素

⑪①苏联的形成:苏联于1922年12月31日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南高加索联邦(在解

体后分为格鲁吉亚与亚美尼亚)并与1926年至1929年合并了哈萨克斯

坦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二战期间的四十年代里合并

了立陶宛摩尔多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这些加盟共和国在宪法里都明确规

定可以随时脱离苏联,为苏联日后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②苏联解体的原因可归为四个支柱的坍塌与国内外势力的介入:

1.四个支柱分别为:经济支柱,马克思列宁思想(灵魂),军队,共产党领导

2.国内外势力干预:i叶利钦军队干预 ii老沙皇的残渣死灰复燃iii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iv伊斯兰极端势力v美国 vi英国 vii德国 viii 民族极端独立分子

(3)外交因素:

①时代背景:

1.退出军备竞赛及星球大战计划

2.与中国改善关系

3.依附西方主义

四.俄罗斯国情与外交战略

⑪俄罗斯国情:

①基本特征:1991.12.25由叶利钦建立,1710万平方公里,在苏联基础上丢掉了波罗的海、

黑海、里海。

②初期:经济方针受西方蛊惑采用“休克疗法”,陷入衰退

政治打压共产党,多党制引起的混乱,车臣独立

③变化:1.下降 从超级大国下降为大国

表现为:a.破除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空间

b.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对苏联武装力量的分割,俄罗斯武装力量

遭到削弱

c.俄罗斯周边环境恶化了

d.原苏联地区不是统一的政治空间

e.国际事务影响力下降

f.成为西方的一员,但与西方隔阂并未消除,对俄罗斯疑虑增加了

2.五复辟: a.国体改为资本主义

b.政体改为俄罗斯联邦

c.议会改称杜马

d.改国旗国歌为沙皇时期

e.国徽改为双头鹰,为东罗马帝国皇帝赠与沙皇

3.二照搬:a.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总统、议会、司法)

b.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⑫外交战略的演变

1.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实质)

2. 争当世界一极

3. 和平、合作、发展

4. 反对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分离主义、极端主义

五.中俄关系的演变

⑪叶利钦时期:

①外交战略政策的特点

第一阶段 立国之初 1991-1993 一边倒

第二阶段 执政中期 1993-1996 双头鹰外交

第三阶段 执政后期 1996-1999 全方位外交

全方位外交:a.仍没有放弃西方(主要)

b.周边外交、独联体国家外交(外交的关键,因北约欧盟东扩,压缩了俄罗斯

的空间)

c.发展与东方的关系,中俄、中印。

d.关注中东、东欧问题。

e.联合国中的地位提升

②俄中关系

1. 上台阶,互相承认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2. 战略协作伙伴,信任协定,撤军协定

3. 边界问题进一步缓和

4.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5. 边界谈判基本完成

6. 经贸往来,贸易额不断上升

⑫普京时期:(1999-20??) 继承发展关系

特征:①经济稳定,成为金砖国家

②国内政局稳定,解决车臣问题

③经颜色革命与北约东扩而无大的影响

④反恐

⑤与印度关系上升

⑥俄中关系:1.边界问题彻底解决

2.在联合国战略合作伙伴表现突出

3.上合组织水平不断上升

4.朝韩问题合作

5.资源问题

⑬未来展望

①普京上台无可厚非,应平静看待

②对中国有益

③除合作,两国之间矛盾升级已是趋势

第四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与中日关系

一.重新立国与谋求政治大国演变

⑪重新立国:1945.8.15日本宣布二战失败,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驻日美军最高长官为麦

克阿瑟,且在1945-1952是无主权国家地位的。直至1952.4《旧金山和约》生

效后才重返国际社会。

⑫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与实质: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起于1982年中曾根康弘时代

①目标:1.成为西方成熟一员

2.亚太主导国,经济上的领头雁,希望成为亚太的领袖

3.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4.20世纪末仅次于美国的政治大国

5.21世纪是日本的世纪

②实质: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得失

⑪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所达到的水平:

①军事上:1.军事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自卫队人数达到24万人,且按营级培养。

2.海军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空军世界一流。

3.军事战略由应对国内有事转为周边有事,且实现了跨出国门的目标。

4.掌握原子弹技术,在138天内即可造出。

②在联合国中步步推进,以实现其成为常任理事国的目的。

③西方化,采取积极的政治。

④经济的政治

1.加强对美盟友关系,突出自主

2.对待苏联、俄罗斯强硬,却也接触

3.在西方自由世界,强调成熟

4.对华外交,深化和平友好的同时时冒旧病。

⑫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决定,历史的必然:

从1868年明治维新始,从上至下发展资本主义。伴随战争。二战后则国破家亡、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死气沉沉。

②经济崛起的必然:资源支持,市场广阔。

③美国怂恿:政策从剥夺到支援,并促成自卫队的建立

④苏联俄罗斯问题的影响(北方四岛)

⑤德国的刺激:虽同为二战战败国但德国地位比日本高

⑥新加坡的因素:新加坡的李光耀的政治影响力比日本首相高

⑦中国的原因:中国复常,且因我有廉价的劳动力与巨大财富

⑬存在的问题

①资源短缺

②历史认识不受亚太各国认可

③与周边各国有领土纷争

④周边关系不睦:根源在于军国主义长盛不衰,体现为对天皇的无上崇拜

三.日本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⑪日中关系不断发展的四个里程碑文件

①《中日联合声明 》

田中角荣来访签订中日从1972.9.29建交;被美国认为是越俎外交

②《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78.10.23签订

③《找那个日联合声明》

④《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⑫影响日中关系继续发展的因素:

①日本的种族意识

②历史问题

③领土与台海关系

附:《中日联合声明 》

《中日联合声明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决定,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在各自的首都为对方大使馆的建立和履行职务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并尽快互换大使。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七)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针对第三国的。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关系和扩大人员往来,根据需要并考虑到已有的民间协定,同意进行以缔结贸易、航海、航空、渔业等协定为目的的谈判。

第五讲.欧洲联盟的联合图强与欧中关系

一.欧洲的地缘政治特色与演变

⑪分类:东欧14国(按解体后算),西欧24国,代表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为第一个资本主

义国家)

⑫简介六个欧洲袖珍小国:

马耳他(瓦莱塔) 316平方公里

摩纳哥 1.95平方公里

列支敦士登(瑞士/奥地利)(瓦杜斯) 160平方公里

梵蒂冈 0.44平方公里

圣马力诺 待查

安道尔(法/西) 468平方公里

⑬欧洲历史:

①主讲:意、荷、西、葡、英、法、德

②保留国王制的原因: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国王1.国家的象征 2.平衡政治势力的中介 3.平衡上层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之间的关系

4.欧洲家庭关系较疏远,王室可作为模范,起带头作用

二.欧盟的联合图强及其障碍

⑪联合图强的表现与实质:

①五“化”、“话”、“划”:

1.经济、政治、科技(尤里卡计划)一体化

2.外交一个声音说话

3.共同安全计划 i 建立“西欧联盟”军事组织

ii 建立欧洲军团

②实质:

i 浓重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ii 与美国争极、反美霸、维护世界和平的内涵

⑫联合图强的障碍:

①美国的阻碍

②北约东扩与颜色革命

③集体一极与单独一极的问题

④新老成员国之间的矛盾

三.德国的重新统一及其影响

⑪德国重新统一 1990.10.3

①对德意志民族的简单评价:

不安分的民族,本身敢于创新的民族,易走极端的民族

②德国的被分割:

二战后由一分为四到一分为二

西德成立于1949.9.20 西德成立于1949.10.7

初期东德对东德实行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承认,称为哈尔斯坦主义。 ③德国分裂的责任:主要在西方,次要在苏联

④德国统一的因素:

1. 西德因素:

科尔(基督教民主联盟)因素 提出德-德关系

i经济上拉拢民众,西德马克与东德马克汇率比为1:1

ii政治上以人权引诱,拉拢昂纳克(东德领导人)

iii外交上软硬兼施

勃兰特(社会党)奠基 提出新东方政策

i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

ii改三不可为三可

iii与东欧国家改善关系

iv与苏联改善关系

v与中国改善关系

vi积极推进欧共体的联合

评价:为德国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2. 东德因素:戈尔巴乔夫搞掉昂纳克,造成东德共产党分裂

3. 西方因素加宗教势力:极力促成东西德合并

4. 苏联的因素加波兰:4+2谈判

达成协议的主要内容:i不生产、不掌握、不购买3A武器

ii东德不驻有北约部队,但德安全受北约保护

iii国体按西德原制

iv独立的主权与外交权

⑫德国重新统一的影响:

①加速东欧剧变

②性质上西吞东

③影响欧洲地缘格局,德国坐大

④世界安全、世界局势发生变化

四.欧中关系的演变

⑪五十年代:

基本冷冻 与瑞典、芬兰建交,与英荷半建交

⑫六十年代:

冰冻有所缓和 与法国在1964.1.27建交,因实行“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①独立自主、民族主义

②单独发展和武器

③退出北约军事机构

④全力推动欧共体建设

⑤改善与苏联外交关系

⑥支持被殖民国家的独立

⑦中法建交(富尔先行)

⑬七十年代:

缓和

⑭八十年代:

先升后降 香港、澳门谈判

因支持89年 64动乱支持东欧剧变降到谷底

⑮九十年代:

和缓 然其间法荷向台出售军火,英国亦有闲言碎语,后希拉克上台后,中法变为合

作伙伴关系

⑯二十一世纪:

合作竞争关系同时存在,无过多利害冲突


相关内容

  • 通识课[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课程论证报告
  • <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 课程论证报告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外交学专业的基础课,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外交总体形势 ...

  • 当代中国外交新理念探析
  • 塾曼曼墅塑兰壁壁!垂笪兰墅- 当代中国外交新理念探析 金正昆,乔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摘 中国外交:外交理念: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有所作为:和谐世界 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逐步确定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有所作为.和 谐世界等外交新理念.这些外 ...

  •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摘要: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近三年来中国的外交事件.通过叙述每一年外交的重大事件,展现出中国当下的外交战略布局.1919年,巴黎和会上,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外交失败,让广大的中国人民明白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1978年1 ...

  • 北京外国语大学真题
  • 北京外国语大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外交学专业试题 2004年 国际政治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国家主权 2. 跨国公司 3. 综合国力 4. 哈尔福特 麦金德 5. 国际准则 6. 不结盟运动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 为什么说生产力是国际政治的根本动力? 2 ...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科 硕士研究生 <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讨论>教学大纲(暂定) 2008年9月~2009年2月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为国际关系学科(含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课外 ...

  •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内容要点
  •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要点 主要概念:53 (6)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两极:国际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国际制度 (34) 雅尔塔体系.冷战: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北约:情报局.经互会.华约:苏东剧变 十四点计划:尼克松主义.超越遏制战略.9.11事件 欧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家战略的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家战略的论文 摘要:和平与发展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时代主题.这是对国际环境和形势变化的清晰判断.这一外交政策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这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21世纪的发展,也为新世纪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尽管和平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 ...

  • 讲好中国故事教案
  • 讲好中国故事 --公民意识与公共外交的视角 教学设计 主讲人:胡尉尉 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 时间:2015年12月 一.本课程的基本信息: 二.本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篇不断书写奇迹的宏大叙事.以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为特 ...

  •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归纳与练习
  • [单元网络] [单元总结] 一.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1.两极格局 (1)形成:从雅尔塔体系形成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以美苏两极为基础.5 O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动摇:50年代后期至80 ...

  •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 作者:倪世雄许嘉 欧洲 1998年01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则始于80年代初.在起步晚.研究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努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我们有必要对10余年来中国国关理论研究的发展做一番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