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要符合人物身份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是两种极端的评价,作者巴特·舒尔伯格在这样两种声音中长大,成为了著名作家,也学会了如何面对截然相反的声音。
两种声音,都充满着爱,发出两种声音的人,也都期待孩子成长。但是,对待同一件作品,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呢?为什么在评价孩子的学习总是截然相反?
其实,这就叫“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大家应该还记得三年级我们学过《孔子拜师》,老子说,“我在这里迎候你”,这里用“迎候”表达了对孔子的尊重,但是,老子没用“恭候”,为什么?老子是老师,长者,辈分高啊,用“恭候”,就好像辈分和学识不如孔子了,所以,“迎候”及表达了尊重又符合老子的身份。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父亲是一位“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对待作品,自然会更加懂得文学作品,当然对作品的要求也会要求严格。基于这样的“身份背景”,父亲看了作者的诗,尤其是作者自己几年后也认为是相当糟糕的诗,说出“糟糕透了”的评价,就很自然了。当然,如果是别人,父亲说这样评价,也没啥可说的,对自己的孩子,不怕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吗?不会,因为父亲又说了:“写的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同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母亲的“精彩极了!”
课文没介绍母亲是做什么的,我们也不便猜测。但是我们发现,母亲为了保护我的写作热情,即使是几年后我认为“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作品,也总是赞美有加。孩子的兴趣是夸出来的,越夸,越有成就感,越有兴趣。母亲就好像一位懂得教育的老师。因此,母亲的夸,也是符合母亲身份特征的。
作者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就是爱得得体。如果不是母亲的“精彩极了”,或许世界就少了一个大作家,如果不是父亲的“糟糕透了”,作者就不会总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世界同样少了一位大作家。父亲除了“出奇的挑剔”、言语犀利,还有一种思考,那就是有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懂得孩子成长需要“两种极端”的声音。
对话,要符合人物身份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是两种极端的评价,作者巴特·舒尔伯格在这样两种声音中长大,成为了著名作家,也学会了如何面对截然相反的声音。
两种声音,都充满着爱,发出两种声音的人,也都期待孩子成长。但是,对待同一件作品,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呢?为什么在评价孩子的学习总是截然相反?
其实,这就叫“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大家应该还记得三年级我们学过《孔子拜师》,老子说,“我在这里迎候你”,这里用“迎候”表达了对孔子的尊重,但是,老子没用“恭候”,为什么?老子是老师,长者,辈分高啊,用“恭候”,就好像辈分和学识不如孔子了,所以,“迎候”及表达了尊重又符合老子的身份。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父亲是一位“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对待作品,自然会更加懂得文学作品,当然对作品的要求也会要求严格。基于这样的“身份背景”,父亲看了作者的诗,尤其是作者自己几年后也认为是相当糟糕的诗,说出“糟糕透了”的评价,就很自然了。当然,如果是别人,父亲说这样评价,也没啥可说的,对自己的孩子,不怕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吗?不会,因为父亲又说了:“写的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同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母亲的“精彩极了!”
课文没介绍母亲是做什么的,我们也不便猜测。但是我们发现,母亲为了保护我的写作热情,即使是几年后我认为“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作品,也总是赞美有加。孩子的兴趣是夸出来的,越夸,越有成就感,越有兴趣。母亲就好像一位懂得教育的老师。因此,母亲的夸,也是符合母亲身份特征的。
作者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就是爱得得体。如果不是母亲的“精彩极了”,或许世界就少了一个大作家,如果不是父亲的“糟糕透了”,作者就不会总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世界同样少了一位大作家。父亲除了“出奇的挑剔”、言语犀利,还有一种思考,那就是有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懂得孩子成长需要“两种极端”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