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曹佳颖 综述 张 晖 审校
【关键词】 脾脏 原发性 淋巴瘤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 spleen, PLS)一般指原发于脾脏或脾门淋巴结的淋巴瘤。在恶性淋巴瘤中仅占1%[1],但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仍占首位[2]。Ahmann[3]等收集脾脏淋巴瘤5100例,原发仅49例。
PLS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早期无特殊症状,随病程发展可表现为左上腹不适及局部压迫症状,甚至消瘦乏力等,少数因脾破裂就诊,因此早期诊断者不多。体征可为脾肿大、左上腹隆起、贫血貌、消瘦等。综合分析Dachman、张汝鹏、邓量等[2,4~9]收集的PLS共计98例,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14~79岁,平均51岁。其中86%(55/64)有腹块或脾大,76%(66/87)左上腹不适或疼痛,发热占38%(25/66),体重减轻37%(36/98),贫血37%(25/67)。此结果与各类文献报道相近,至今尚缺乏特异性表现。1965年Das-Gupta[10]等提出PLS诊断标准: ①原发症状为脾肿大、腹部不适及压迫症状;②临床生化、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能排除其他病变;③肝门部、肠系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无受累;④切脾后至其他部位出现淋巴瘤至少间隔6个月。此标准较严格,要全部符合以上各条较困难,且因就诊时间有早晚,可能导致部分病例漏诊。Dachman[2]等提出其研究病例的入选标准:①病变局限于脾内或仅伴脾门淋巴结;②脾外浸润只允许直接突破脾包膜;③骨髓象及外周淋巴结均未受累。此标准相对简易,可操作性强。
PLS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病(HD),临床所见多为NHL,上述98例中仅1例HD,较多者如胡维昱[11]等收集的21例PLS中2例为HD。PLS组织学上多起源于B淋巴细胞,少数源于T淋巴细胞。病理学上常分4类:①均匀弥漫型:脾均匀增大,无明显肿块形成,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直径5cm。
一、影像学表现
(一)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具操作简便、重复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其首选检查项目。但有时受肋骨遮挡或气体干扰而难以显示全貌。Dachman[2]等收集的21例中10例行超声检查,1例仅有脾肿大,另9例占位多为低回声,3例几近无回声,经病理证实为坏死。声像图上还可伴脾门淋巴结肿大,李洪林[12]等收集的5例PLS均有脾门淋巴结受累。依据病理类型,超声有相应表现:①均匀弥漫型:脾均匀肿大,被膜完整光滑,因很小的结节难以显示,故仅见脾内回声略低,脾门血管一般不增宽,凭此可与肝硬化所致脾肿大鉴别。此类型仅在伴脾门淋巴结肿大时,结合临床其它表现与检查后超声才可能提示PLS。②粟粒结节型:散在分布的点状弱回声,可呈网格状、蜂窝状或筛孔状,内部血流不明显。③多发肿块型:脾不均匀增大,内见数个低弱回声较均匀团块,可呈分叶状、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间隔多为较规则线状回声,无明显包膜,后方多无明显增强。彩色多普勒可测及环状血流并可见小分支进入其内,或测及内部点状血流。周畅[13]等收集此类病例3例,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边缘或内部高速搏动性血流。极少数情况下,病灶亦可呈高或等回声。④巨块型:脾局限性增大,病灶内部呈均匀低弱回声,有时可见斑片状低回声,可有后方增强,彩色多普勒表现同多发肿块型。赵忻[14]等报道过1例巨大PLS伴中央坏死,表现为三个结节融合而成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块,最大15.5cm×14.0cm,中央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可能与肿瘤坏死有关。 尽管超声造影在肝脏的运用已日渐成熟与普及,但在脾占位性病变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脾肿大较明显的病人脾实质比正常者整体增强时间稍晚,强度略低,早期不均质时间更长[15],同时该作者发现低回声病灶在造影后早期强化晚于并低于周围正常脾组织,强化后
迅速消退。
确诊为PLS的患者在未切脾的状况下,经化疗好转后,脾肿大程度多可减轻,肿块可变小甚至消失,残余病灶边界模糊,血流信号可明显减少甚至难以测及。造影后病变内部未见造影剂填充,几呈无回声。长期随访可见病灶逐渐变小消失的过程。
超声检查PLS时往往需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方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必要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脾穿刺活检,可得到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结果,这也是超声检查的一大优势所在。
(二)CT检查
能清楚显示病变形态,对估计病变范围、有无其它脏器浸润很有帮助。增强后因动脉期脾脏花斑样强化可掩盖很多病变,此时应强调观察实质期和延迟期,以便能观察到较小的结节灶。同样与病理类型相对应,CT亦有相应的几种表现:①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均可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脾大,外形不变或呈球形,CT值正常或略低,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但较小病灶CT常不能检出,且脾脏大小的测量方法和标准目前尚未统一[16],因此较易漏诊。②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脾内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呈球形或不规则形,边界可清楚也可模糊,增强后强化不明显,与强化明显的正常脾组织对比更清楚。如果动脉期脾小梁不显示或脾实质呈细小非结节状强化,提示可能为PLS。③巨块型:表现为左上腹巨大占位,正常脾脏可完全消失或仅存少许,易与左肾上腺和肝左叶病变相混淆。邱乾德[8]等综合文献上有CT征象描述的14例和收集的8例共22例PLS表现:(1)瘤灶界限:平扫时界限不清者占77.3%,较清者占22.7%;增强后不清者占13.6%,较清者占86.4%。(2)瘤灶密度:平扫时低密度占90.9%,等密度占9.1%,CT值为16.0-44.2Hu;增强后不强化占72.7%,轻度强化占27.3%。由该文献可见,PLSCT平扫时多为低密度,界不清,增强后多不强化,少数轻度强化,边界清晰。
(三)磁共振检查
一般认为磁共振对脾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不优于CT, 非增强的磁共振图像难以区分正常脾组织与淋巴瘤,因此,磁共振诊断PLS有一定难度,故文献中仅有少数病例报告。对于脾肿瘤界不清或难鉴别者, 可予口服超顺磁造影剂。病灶一般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 [17],增强后环状或均匀强化。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对病灶的显示和诊断较有价值。增强后有多种表现:①弥漫型:表现为不规则的高或低信号区,而正常脾脏特征性的弓形条状影可明显强化;②多灶型:表现为高信号衬托下的多发低信号灶,可分布于整个脾脏。③局灶型:T2加权为低信号,这是区别淋巴瘤还是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各组病例所报道均不相同,可能与病灶中是否含坏死、出血、纤维化及脾含铁量是否增加等因素有关。在这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时,可呈现高低信号共存的图像。Dachman[2]等收集的21例中有2例行磁共振检查,其中1例多灶性病变者在T1加权图像上相对肝、脾实质呈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增强后可见强化。另1例伴坏死,其周围实性部分在T1加权呈等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中央坏死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呈极高信号。
二、鉴别诊断
由于PLS无特征性表现,故诊断前常需排除其他病变可能。
(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脾肿大的鉴别
弥漫型应与感染性及充血性脾肿大鉴别,需结合病史及其它脏器受累情况进行分析。
(二)与良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
PLS应与脾囊肿、血管瘤、淋巴管瘤、炎性假瘤等鉴别。此类病变脾多不大,脾门处无肿大淋巴结,病灶常单发且较均质,与周围脾组织分界清楚。①脾囊肿超声表现为无或低弱回声,可伴囊壁钙化,有时可见分隔成多房性,彩色多普勒测不到血流。CT平扫病灶圆
形规则,边缘光滑,增强后无强化。磁共振图像呈长T1长T2信勷。②脾血管瘤声像图特征与肝血管瘤相似,显示为境界清晰的稍高回声团块,有时可见病变外血管进入而出现边缘缺裂现象。彩色多普勒可见病变内动静脉血流。超声造影时小血管瘤增强方式与周围脾组织相似,而较大者可呈向心性或整体增强[15]。CT表现类似肝血管瘤,且具一定特征。平扫呈圆形低密度或囊实性,增强后边缘开始强化,延迟动态扫描造影剂逐步填充而呈等密度,有时可见边缘蛋壳样钙化。磁共振T1加权略低信号,T2加权为略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呈高信号并持续至延迟期,或周边结节状强化并逐渐向中央填充至延迟期呈等信号。③淋巴管瘤声像图上显示脾内圆形高回声,形态规则,彩色多普勒不能测及明显血流。CT多为均匀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不增强为其特点。磁共振表现为类圆形病灶,T1加权表现为较均匀的低信号,T2加权呈明显高信号。④脾脏炎性假瘤较少见。李洪林[13]等报道了3例,1例呈低回声,1例中高回声,1例周边见蛋壳样钙化,彩色多普勒有时探及内部彩色血流。可见超声表现并无特异性。高永艳等[18]报道了一例脾炎性假瘤超声造影表现,成像特点为结节稍晚增强—持续数秒—快速消退。刘于宝[19]等收集了6例的CT和磁共振表现:CT均为等或稍低密度,界清,内可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影(与局灶性出血有关),小片状低密度影(与凝固性坏死有关),增强后可不强化或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磁共振均表现为T1加权稍低或等信号,T2加权低信号,动态增强后各期均未见强化,其信号特点对诊断具一定特异性,因脾内其它肿瘤性病变很少出现T1及T2加权均以低信号为主的改变。
(三)与其它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鉴别
原发于脾的恶性肿瘤少见,主要为血管肉瘤。由于转移早,故有时可见肝内转移灶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超声可发现脾大乃至巨脾,脾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灶,可为高或低回声,多发结节时可相互融合,边缘常不光整。发现时多已较大,且向外突出生长,引起脾脏外形改变。伴破裂出血者可探及脾周积液。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肿瘤内血流丰富,多为动脉血流[19]。CT表现为界不清的低密度影,呈实性或含囊性坏死区。增强后实质区不同程度强化,可酷似血管瘤的增强表现。磁共振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表现同CT增强。
(四)与继发性淋巴瘤的鉴别
继发性脾淋巴瘤是原发病的晚期表现,脾受累只是全身征象之一。可参考上述Das-Gupta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及Dachman等提出的病例入选标准以兹鉴别。
(五)与转移性肿瘤的鉴别
常有其它部位的原发肿瘤病史,主要见于广泛播散的晚期病例,如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多伴脾门、腹膜后或腹腔淋巴结转移。少数源于邻近器官如胃底、胰尾、左肾等,可直接侵犯脾包膜。脾脏可增大,肿瘤中央可有液化坏死,超声检查示形态不规则的低弱回声团块,周围可见明显声晕,少数也可呈高回声。周纯芝[20]等报道脾转移瘤8例,其中4例呈高回声,作者考虑为胃肠道肿瘤转移。由于转移瘤具原发肿瘤的某些特点,故CT表现不尽相同,可表现为实性伴轻度强化,也可表现为囊性伴囊壁轻度强化,或呈现出混合密度。病灶间较少融合,界欠清,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磁共振T1加权多为边缘清楚的低信号,T2加权信号稍高。
综上所述,PLS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互有优势,且能明确病灶的大小与数目,提示病变的良恶性,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要确诊尚需穿刺活检或手术。然而对于影像工作者来说,提高对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特征的认识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于PLS的早期发现和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晋升网简介
晋升网(http://www.js120.net)
致力于成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心灵导师;是目前国内收录医学期刊、医学杂志最多最权威的医学学术平台;提供免费医学期刊在线阅读;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检索,独立研发医学在线资源分享库和医学在线模拟考试库;整合刊类、标题、关键词检索及全文检索,并独家研发刊社管理和刊社加盟系统、在线投稿、在线查稿、在线阅读、远程审稿、在线下载等系统;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让晋升网通过“专业”走入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身边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
晋升网(http://www.js120.net)标准
最便捷的晋升通道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最丰富的医学文献 最权威的医学期刊
最专业的医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Brox A, Bishinsky JI, Berry G. Primary non-Hodgkin lymphoma of the spleen. Am J Hematol,1991,38(2):95-100
2. Dachman AH, Buck JL, Krishnan J, Aguilera NS, Buetow PC. Primary non-Hodgkin’s splenic lymphoma. Clin Radiol,1998,53(2):623-624
3. Ahmann DL, Kiely JM, Harrison EG.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spleen: a review of 49 cases in which the diagnosis was made at spleenectomy. Cancer,1966,19(4):461-469
4. 张汝鹏,王殿昌,李强,等. 23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2,40(3):208-209
5. 邓量,许峰峰,甄宇洋.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21例的临床分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5(5):401-402
6. 王益华,吕翔,戴小波,等.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1):15-17
7. 陈鹏,蒋力生. 脾脏原发恶性淋巴瘤(附9例报告).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2004,2(2):252
8. 邱乾德,尹京春,陈祈平,等.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CT诊断(附8例报告).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5(5):346-347
9. 陈楠,杨志刚,余建群,等.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螺旋CT诊断(附5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7(7):572-574
10. Das-Gupta T, Coombes B, Brasfield RD, et al.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spleen. Surg Gynecol Obstet,1965,120(5):947-960.
11. 胡维昱,吴力群.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山东医药,2005,45(36):33
12. 李洪林,郝玉芝,朱利,等. 脾原发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表现.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5,2(1):36-38
13.周畅,谢汉波,平祖衡,等.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超声诊断.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5):282-284
14. 赵忻,杨德民,刘玉平. B超诊断巨大脾脏原发性淋巴瘤1例.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3):184-185
15. Orlando Catalano,Fabio Sandomenico,Paolo Vallone,et al. 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of the spleen. Seminars in Ultrasound, CT and MRI,2006,27(5):426-433
16 Lamb PM, Lund A, Kanagasabay RR, et al. Spleen size: how well do linear ultrasound measurement correlate with three-dimensional CT volume assessments? Br J Radiol,2002,75(895):573-577
17.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 全身CT和MRI.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 631-632
18. 高永艳,王暘,邵秋杰,等.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脾病变中的应用2例.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12):953
19. 刘于宝,梁长虹,张忠林,等. 脾脏炎性假瘤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放射学实践,2006,21(7): 692-694.
20. Vrachilotis TG, Bennete WF, Vaswani KK, et al. Primary angiosarcoma of the spleen CT, MR, and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report of two cases. Abdom Imaging.2000,25(7):283-285.
21. 周纯芝,杨通明,吴泽惠,等. 彩超诊断脾脏肿瘤144例分析.世界肿瘤杂志,2004,3(3):268-269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曹佳颖 综述 张 晖 审校
【关键词】 脾脏 原发性 淋巴瘤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 spleen, PLS)一般指原发于脾脏或脾门淋巴结的淋巴瘤。在恶性淋巴瘤中仅占1%[1],但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仍占首位[2]。Ahmann[3]等收集脾脏淋巴瘤5100例,原发仅49例。
PLS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早期无特殊症状,随病程发展可表现为左上腹不适及局部压迫症状,甚至消瘦乏力等,少数因脾破裂就诊,因此早期诊断者不多。体征可为脾肿大、左上腹隆起、贫血貌、消瘦等。综合分析Dachman、张汝鹏、邓量等[2,4~9]收集的PLS共计98例,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14~79岁,平均51岁。其中86%(55/64)有腹块或脾大,76%(66/87)左上腹不适或疼痛,发热占38%(25/66),体重减轻37%(36/98),贫血37%(25/67)。此结果与各类文献报道相近,至今尚缺乏特异性表现。1965年Das-Gupta[10]等提出PLS诊断标准: ①原发症状为脾肿大、腹部不适及压迫症状;②临床生化、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能排除其他病变;③肝门部、肠系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无受累;④切脾后至其他部位出现淋巴瘤至少间隔6个月。此标准较严格,要全部符合以上各条较困难,且因就诊时间有早晚,可能导致部分病例漏诊。Dachman[2]等提出其研究病例的入选标准:①病变局限于脾内或仅伴脾门淋巴结;②脾外浸润只允许直接突破脾包膜;③骨髓象及外周淋巴结均未受累。此标准相对简易,可操作性强。
PLS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病(HD),临床所见多为NHL,上述98例中仅1例HD,较多者如胡维昱[11]等收集的21例PLS中2例为HD。PLS组织学上多起源于B淋巴细胞,少数源于T淋巴细胞。病理学上常分4类:①均匀弥漫型:脾均匀增大,无明显肿块形成,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直径5cm。
一、影像学表现
(一)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具操作简便、重复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其首选检查项目。但有时受肋骨遮挡或气体干扰而难以显示全貌。Dachman[2]等收集的21例中10例行超声检查,1例仅有脾肿大,另9例占位多为低回声,3例几近无回声,经病理证实为坏死。声像图上还可伴脾门淋巴结肿大,李洪林[12]等收集的5例PLS均有脾门淋巴结受累。依据病理类型,超声有相应表现:①均匀弥漫型:脾均匀肿大,被膜完整光滑,因很小的结节难以显示,故仅见脾内回声略低,脾门血管一般不增宽,凭此可与肝硬化所致脾肿大鉴别。此类型仅在伴脾门淋巴结肿大时,结合临床其它表现与检查后超声才可能提示PLS。②粟粒结节型:散在分布的点状弱回声,可呈网格状、蜂窝状或筛孔状,内部血流不明显。③多发肿块型:脾不均匀增大,内见数个低弱回声较均匀团块,可呈分叶状、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间隔多为较规则线状回声,无明显包膜,后方多无明显增强。彩色多普勒可测及环状血流并可见小分支进入其内,或测及内部点状血流。周畅[13]等收集此类病例3例,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边缘或内部高速搏动性血流。极少数情况下,病灶亦可呈高或等回声。④巨块型:脾局限性增大,病灶内部呈均匀低弱回声,有时可见斑片状低回声,可有后方增强,彩色多普勒表现同多发肿块型。赵忻[14]等报道过1例巨大PLS伴中央坏死,表现为三个结节融合而成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块,最大15.5cm×14.0cm,中央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可能与肿瘤坏死有关。 尽管超声造影在肝脏的运用已日渐成熟与普及,但在脾占位性病变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脾肿大较明显的病人脾实质比正常者整体增强时间稍晚,强度略低,早期不均质时间更长[15],同时该作者发现低回声病灶在造影后早期强化晚于并低于周围正常脾组织,强化后
迅速消退。
确诊为PLS的患者在未切脾的状况下,经化疗好转后,脾肿大程度多可减轻,肿块可变小甚至消失,残余病灶边界模糊,血流信号可明显减少甚至难以测及。造影后病变内部未见造影剂填充,几呈无回声。长期随访可见病灶逐渐变小消失的过程。
超声检查PLS时往往需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方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必要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脾穿刺活检,可得到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结果,这也是超声检查的一大优势所在。
(二)CT检查
能清楚显示病变形态,对估计病变范围、有无其它脏器浸润很有帮助。增强后因动脉期脾脏花斑样强化可掩盖很多病变,此时应强调观察实质期和延迟期,以便能观察到较小的结节灶。同样与病理类型相对应,CT亦有相应的几种表现:①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均可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脾大,外形不变或呈球形,CT值正常或略低,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但较小病灶CT常不能检出,且脾脏大小的测量方法和标准目前尚未统一[16],因此较易漏诊。②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脾内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呈球形或不规则形,边界可清楚也可模糊,增强后强化不明显,与强化明显的正常脾组织对比更清楚。如果动脉期脾小梁不显示或脾实质呈细小非结节状强化,提示可能为PLS。③巨块型:表现为左上腹巨大占位,正常脾脏可完全消失或仅存少许,易与左肾上腺和肝左叶病变相混淆。邱乾德[8]等综合文献上有CT征象描述的14例和收集的8例共22例PLS表现:(1)瘤灶界限:平扫时界限不清者占77.3%,较清者占22.7%;增强后不清者占13.6%,较清者占86.4%。(2)瘤灶密度:平扫时低密度占90.9%,等密度占9.1%,CT值为16.0-44.2Hu;增强后不强化占72.7%,轻度强化占27.3%。由该文献可见,PLSCT平扫时多为低密度,界不清,增强后多不强化,少数轻度强化,边界清晰。
(三)磁共振检查
一般认为磁共振对脾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不优于CT, 非增强的磁共振图像难以区分正常脾组织与淋巴瘤,因此,磁共振诊断PLS有一定难度,故文献中仅有少数病例报告。对于脾肿瘤界不清或难鉴别者, 可予口服超顺磁造影剂。病灶一般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 [17],增强后环状或均匀强化。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对病灶的显示和诊断较有价值。增强后有多种表现:①弥漫型:表现为不规则的高或低信号区,而正常脾脏特征性的弓形条状影可明显强化;②多灶型:表现为高信号衬托下的多发低信号灶,可分布于整个脾脏。③局灶型:T2加权为低信号,这是区别淋巴瘤还是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各组病例所报道均不相同,可能与病灶中是否含坏死、出血、纤维化及脾含铁量是否增加等因素有关。在这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时,可呈现高低信号共存的图像。Dachman[2]等收集的21例中有2例行磁共振检查,其中1例多灶性病变者在T1加权图像上相对肝、脾实质呈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增强后可见强化。另1例伴坏死,其周围实性部分在T1加权呈等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中央坏死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呈极高信号。
二、鉴别诊断
由于PLS无特征性表现,故诊断前常需排除其他病变可能。
(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脾肿大的鉴别
弥漫型应与感染性及充血性脾肿大鉴别,需结合病史及其它脏器受累情况进行分析。
(二)与良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
PLS应与脾囊肿、血管瘤、淋巴管瘤、炎性假瘤等鉴别。此类病变脾多不大,脾门处无肿大淋巴结,病灶常单发且较均质,与周围脾组织分界清楚。①脾囊肿超声表现为无或低弱回声,可伴囊壁钙化,有时可见分隔成多房性,彩色多普勒测不到血流。CT平扫病灶圆
形规则,边缘光滑,增强后无强化。磁共振图像呈长T1长T2信勷。②脾血管瘤声像图特征与肝血管瘤相似,显示为境界清晰的稍高回声团块,有时可见病变外血管进入而出现边缘缺裂现象。彩色多普勒可见病变内动静脉血流。超声造影时小血管瘤增强方式与周围脾组织相似,而较大者可呈向心性或整体增强[15]。CT表现类似肝血管瘤,且具一定特征。平扫呈圆形低密度或囊实性,增强后边缘开始强化,延迟动态扫描造影剂逐步填充而呈等密度,有时可见边缘蛋壳样钙化。磁共振T1加权略低信号,T2加权为略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呈高信号并持续至延迟期,或周边结节状强化并逐渐向中央填充至延迟期呈等信号。③淋巴管瘤声像图上显示脾内圆形高回声,形态规则,彩色多普勒不能测及明显血流。CT多为均匀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不增强为其特点。磁共振表现为类圆形病灶,T1加权表现为较均匀的低信号,T2加权呈明显高信号。④脾脏炎性假瘤较少见。李洪林[13]等报道了3例,1例呈低回声,1例中高回声,1例周边见蛋壳样钙化,彩色多普勒有时探及内部彩色血流。可见超声表现并无特异性。高永艳等[18]报道了一例脾炎性假瘤超声造影表现,成像特点为结节稍晚增强—持续数秒—快速消退。刘于宝[19]等收集了6例的CT和磁共振表现:CT均为等或稍低密度,界清,内可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影(与局灶性出血有关),小片状低密度影(与凝固性坏死有关),增强后可不强化或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磁共振均表现为T1加权稍低或等信号,T2加权低信号,动态增强后各期均未见强化,其信号特点对诊断具一定特异性,因脾内其它肿瘤性病变很少出现T1及T2加权均以低信号为主的改变。
(三)与其它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鉴别
原发于脾的恶性肿瘤少见,主要为血管肉瘤。由于转移早,故有时可见肝内转移灶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超声可发现脾大乃至巨脾,脾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灶,可为高或低回声,多发结节时可相互融合,边缘常不光整。发现时多已较大,且向外突出生长,引起脾脏外形改变。伴破裂出血者可探及脾周积液。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肿瘤内血流丰富,多为动脉血流[19]。CT表现为界不清的低密度影,呈实性或含囊性坏死区。增强后实质区不同程度强化,可酷似血管瘤的增强表现。磁共振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表现同CT增强。
(四)与继发性淋巴瘤的鉴别
继发性脾淋巴瘤是原发病的晚期表现,脾受累只是全身征象之一。可参考上述Das-Gupta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及Dachman等提出的病例入选标准以兹鉴别。
(五)与转移性肿瘤的鉴别
常有其它部位的原发肿瘤病史,主要见于广泛播散的晚期病例,如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多伴脾门、腹膜后或腹腔淋巴结转移。少数源于邻近器官如胃底、胰尾、左肾等,可直接侵犯脾包膜。脾脏可增大,肿瘤中央可有液化坏死,超声检查示形态不规则的低弱回声团块,周围可见明显声晕,少数也可呈高回声。周纯芝[20]等报道脾转移瘤8例,其中4例呈高回声,作者考虑为胃肠道肿瘤转移。由于转移瘤具原发肿瘤的某些特点,故CT表现不尽相同,可表现为实性伴轻度强化,也可表现为囊性伴囊壁轻度强化,或呈现出混合密度。病灶间较少融合,界欠清,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磁共振T1加权多为边缘清楚的低信号,T2加权信号稍高。
综上所述,PLS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互有优势,且能明确病灶的大小与数目,提示病变的良恶性,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要确诊尚需穿刺活检或手术。然而对于影像工作者来说,提高对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特征的认识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于PLS的早期发现和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晋升网简介
晋升网(http://www.js120.net)
致力于成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心灵导师;是目前国内收录医学期刊、医学杂志最多最权威的医学学术平台;提供免费医学期刊在线阅读;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检索,独立研发医学在线资源分享库和医学在线模拟考试库;整合刊类、标题、关键词检索及全文检索,并独家研发刊社管理和刊社加盟系统、在线投稿、在线查稿、在线阅读、远程审稿、在线下载等系统;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让晋升网通过“专业”走入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身边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
晋升网(http://www.js120.net)标准
最便捷的晋升通道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最丰富的医学文献 最权威的医学期刊
最专业的医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Brox A, Bishinsky JI, Berry G. Primary non-Hodgkin lymphoma of the spleen. Am J Hematol,1991,38(2):95-100
2. Dachman AH, Buck JL, Krishnan J, Aguilera NS, Buetow PC. Primary non-Hodgkin’s splenic lymphoma. Clin Radiol,1998,53(2):623-624
3. Ahmann DL, Kiely JM, Harrison EG.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spleen: a review of 49 cases in which the diagnosis was made at spleenectomy. Cancer,1966,19(4):461-469
4. 张汝鹏,王殿昌,李强,等. 23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2,40(3):208-209
5. 邓量,许峰峰,甄宇洋.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21例的临床分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5(5):401-402
6. 王益华,吕翔,戴小波,等.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1):15-17
7. 陈鹏,蒋力生. 脾脏原发恶性淋巴瘤(附9例报告).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2004,2(2):252
8. 邱乾德,尹京春,陈祈平,等.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CT诊断(附8例报告).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5(5):346-347
9. 陈楠,杨志刚,余建群,等.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螺旋CT诊断(附5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7(7):572-574
10. Das-Gupta T, Coombes B, Brasfield RD, et al.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spleen. Surg Gynecol Obstet,1965,120(5):947-960.
11. 胡维昱,吴力群.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山东医药,2005,45(36):33
12. 李洪林,郝玉芝,朱利,等. 脾原发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表现.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5,2(1):36-38
13.周畅,谢汉波,平祖衡,等.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超声诊断.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5):282-284
14. 赵忻,杨德民,刘玉平. B超诊断巨大脾脏原发性淋巴瘤1例.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3):184-185
15. Orlando Catalano,Fabio Sandomenico,Paolo Vallone,et al. 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of the spleen. Seminars in Ultrasound, CT and MRI,2006,27(5):426-433
16 Lamb PM, Lund A, Kanagasabay RR, et al. Spleen size: how well do linear ultrasound measurement correlate with three-dimensional CT volume assessments? Br J Radiol,2002,75(895):573-577
17.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 全身CT和MRI.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 631-632
18. 高永艳,王暘,邵秋杰,等.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脾病变中的应用2例.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12):953
19. 刘于宝,梁长虹,张忠林,等. 脾脏炎性假瘤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放射学实践,2006,21(7): 692-694.
20. Vrachilotis TG, Bennete WF, Vaswani KK, et al. Primary angiosarcoma of the spleen CT, MR, and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report of two cases. Abdom Imaging.2000,25(7):283-285.
21. 周纯芝,杨通明,吴泽惠,等. 彩超诊断脾脏肿瘤144例分析.世界肿瘤杂志,2004,3(3):268-269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