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张军

青岛西海岸农业产业孵化基地有限公司 青岛266555

摘要: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至2014年底, 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4.7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剖析成因和危害,根据现代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要求,提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保护措施,并对未来美好生活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一、城镇化建设对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

从国际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般认为,城镇化率30%-70%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其中,30%-50%为加速发展期,50%-70%为减速时期。目前我国城镇化从整体看已经进入了减速发展期。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1.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 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

3. 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5.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6.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生态现状及危害

1. 城镇用地失控,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城镇化加速发展,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过度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

2. 粗放的无序的城镇化,导致资源能源紧缺与环境严重破坏。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导致原材料价格普涨,土地资源等日益紧缺;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生长激素,加剧了环境污染;粗放式发展造成了水资源缺乏且污染严重的后果。

3. 与快速城镇化配套的人口市民化不协调。从新城镇化的居民素质看,多数受教育程度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不高,生态意识不强,导致生产生活中浪费资源现象时有发生;种养殖技术水平过低,导致低端农产品大量出现,甚至出现高残留化肥或农药的有毒有害农产品;农产品加工链条短,导致就地城镇化农民收入过低,富余劳动力过多,就业择业能力不强,滋生靠拆迁或现有土地等自然资源啃老本的现象,易导致社会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 长期以来,由于重视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当地民众生存问题,土地主管部门对土地的审批不严、规划部门规划不科学,甚至缺乏科学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导致城镇化过程盲目无序,生态环境问题频繁发生。

2. 由于各地地域差异,城镇化过程中情况各异,没有可照抄照搬的模式,但各地城镇化中模式化,导致千城一面,丢失了各地的生态及人文特色。

3.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滞后,新城镇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致使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伪城镇化”。居民对城镇资源的使用基本是无偿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公共排污池,致使村镇污染的累积性和负外部性加重。

4. 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缺乏对环境产权的明确界定,使得环境成为人人都可免费使用的资源,缺乏

对法规的认识,环境执法疲软,甚至成为虚设。

5. 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严重滞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因为垃圾处理场建设和排污管网的规划建设滞后,生活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垃圾成灾,清理范围也只局限于沿街主道,处理停留在简单填埋阶段。

6. 乡镇级环保管理和服务机构设置滞后,环保队伍建设问题重重。由于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保力量薄弱,从业人员学历参差不齐,专业五花八门,难以跟上形势需要。

四、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只有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才能创建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才是人类聚居于城镇的初衷。为了生态宜居家园,城镇化过程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 必须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科学进行新型城镇规划。

2. 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对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的专题研究。结合当地城镇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和循环节约型社会的推进计划,促进城镇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城镇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3. 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加强环城镇圈重点生态工程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道路两旁的绿化,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等固废污染,推进城镇工业集中,防止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河道、湖泊和沟渠,做好污水的处理。

4. 要调整城镇经济结构,发展无污染的绿色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代生态住宅,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围绕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坚持提升价值、打造品牌的开发理念,以现代农业展示、村镇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为特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农业产业园、家庭庄园等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建设。

5.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生态环境教育内容落实到教育体系、教育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增强居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6. 要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并扩大生产规模,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搞好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原材料消耗量,提高原材料等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7. 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城镇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8. 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扶持生态产业。在金融上给予优惠利率,扩大对生态产业的信贷规模;在税收上,对绿色产品生产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主体,开征生态环境税等。

五、未来城镇化进程的展望

生态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城乡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未来的生态型城乡一体化建设,生产空间会集约高效、生活空间会宜居适度、生态空间会山清水秀,中华儿女拥有更多良田,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1)第12页。

[2]方创琳.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年2 月版,第131页。

[3]王启云. 现代消费经济探索[M],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4]董鹏等. 我国生态农村建设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张军(1978.5-),汉族,青岛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及教学工作,尤其在水土保持领域有独特的造诣。该篇文章于2014年12月发表在《乡村科技》杂志上。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张军

青岛西海岸农业产业孵化基地有限公司 青岛266555

摘要: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至2014年底, 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4.7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剖析成因和危害,根据现代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要求,提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保护措施,并对未来美好生活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一、城镇化建设对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

从国际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般认为,城镇化率30%-70%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其中,30%-50%为加速发展期,50%-70%为减速时期。目前我国城镇化从整体看已经进入了减速发展期。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1.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 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

3. 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5.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6.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生态现状及危害

1. 城镇用地失控,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城镇化加速发展,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过度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

2. 粗放的无序的城镇化,导致资源能源紧缺与环境严重破坏。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导致原材料价格普涨,土地资源等日益紧缺;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生长激素,加剧了环境污染;粗放式发展造成了水资源缺乏且污染严重的后果。

3. 与快速城镇化配套的人口市民化不协调。从新城镇化的居民素质看,多数受教育程度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不高,生态意识不强,导致生产生活中浪费资源现象时有发生;种养殖技术水平过低,导致低端农产品大量出现,甚至出现高残留化肥或农药的有毒有害农产品;农产品加工链条短,导致就地城镇化农民收入过低,富余劳动力过多,就业择业能力不强,滋生靠拆迁或现有土地等自然资源啃老本的现象,易导致社会问题。

三、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 长期以来,由于重视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当地民众生存问题,土地主管部门对土地的审批不严、规划部门规划不科学,甚至缺乏科学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导致城镇化过程盲目无序,生态环境问题频繁发生。

2. 由于各地地域差异,城镇化过程中情况各异,没有可照抄照搬的模式,但各地城镇化中模式化,导致千城一面,丢失了各地的生态及人文特色。

3.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滞后,新城镇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致使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伪城镇化”。居民对城镇资源的使用基本是无偿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公共排污池,致使村镇污染的累积性和负外部性加重。

4. 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缺乏对环境产权的明确界定,使得环境成为人人都可免费使用的资源,缺乏

对法规的认识,环境执法疲软,甚至成为虚设。

5. 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严重滞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因为垃圾处理场建设和排污管网的规划建设滞后,生活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垃圾成灾,清理范围也只局限于沿街主道,处理停留在简单填埋阶段。

6. 乡镇级环保管理和服务机构设置滞后,环保队伍建设问题重重。由于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保力量薄弱,从业人员学历参差不齐,专业五花八门,难以跟上形势需要。

四、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只有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才能创建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才是人类聚居于城镇的初衷。为了生态宜居家园,城镇化过程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 必须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科学进行新型城镇规划。

2. 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对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的专题研究。结合当地城镇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和循环节约型社会的推进计划,促进城镇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城镇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3. 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加强环城镇圈重点生态工程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道路两旁的绿化,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等固废污染,推进城镇工业集中,防止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河道、湖泊和沟渠,做好污水的处理。

4. 要调整城镇经济结构,发展无污染的绿色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代生态住宅,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围绕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坚持提升价值、打造品牌的开发理念,以现代农业展示、村镇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为特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农业产业园、家庭庄园等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建设。

5.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生态环境教育内容落实到教育体系、教育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增强居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6. 要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并扩大生产规模,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搞好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原材料消耗量,提高原材料等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7. 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城镇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8. 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扶持生态产业。在金融上给予优惠利率,扩大对生态产业的信贷规模;在税收上,对绿色产品生产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主体,开征生态环境税等。

五、未来城镇化进程的展望

生态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城乡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未来的生态型城乡一体化建设,生产空间会集约高效、生活空间会宜居适度、生态空间会山清水秀,中华儿女拥有更多良田,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1)第12页。

[2]方创琳.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年2 月版,第131页。

[3]王启云. 现代消费经济探索[M],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4]董鹏等. 我国生态农村建设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张军(1978.5-),汉族,青岛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及教学工作,尤其在水土保持领域有独特的造诣。该篇文章于2014年12月发表在《乡村科技》杂志上。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 ...

  • 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毛中特"社会实践课调研报告 系别 外语系 班级 2010 级英 语6班 姓名 黄跃麒 学号 102014060 018 指导教师 顾泉 评分 调研题目 调查的对象范围 调查的时间地点 调查的主要方法 关于白云区如何落实环境保护政策? 对象:工人.农民.学生.职员 范围:白云区麦架镇周边工厂 ...

  • 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 LILUNDAOBAO理论前沿 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许红缨1王 (1.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摘 威2 330027: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要]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延伸: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思想,生态文明是适应科学 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 ...

  • 挑战杯人文社会科学类参考选题
  •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 参赛作品参考题 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和经验的典型调查 3.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典型调查 4.在 ...

  • 超越传统:探寻中国城镇化的新模式[中国改革论坛]
  • 超越传统:探寻中国城镇化的新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仇保兴 城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实际上只有一次机会.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结束,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一旦确定后,就很难再改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城市面积只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但却消耗着全球75%的资源和产生了更大比率的废弃物 ...

  • 环境生态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环境生态毕业论文选题(115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 ...

  • 十八大的成就
  • 十八大的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3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4民主建设迈出新步伐5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6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7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8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9党的建设全面发展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 ...

  • 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栏目主持/文叶飞GUIZHOUTODAY本刊评论 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刊评论员黔风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面构建生态省建设 的基本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 供良好的生态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 环境下生产和生 ...

  • 社会调查题目
  • 第一类:大学生的实际 1.关于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及态度调查 14.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调查 15.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调查 2.关于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调查 3.关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调查 4.关于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调查 5.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