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健康安全警示
近期,广东全省暴发了登革热疫情。截至9月25日零时,广东省共报告8273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8241例,境外感染输入病例32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3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严重影响员工健康,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一、登革热防控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二)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1. 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
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4. 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感染登革热后有什么症状
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后一般3-5天发病,最长可达15天,各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病。症状主要有突然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外,颜面四肢可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如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四)如何治疗登革热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一般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一般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清淡饮食;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红细胞比容等。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补液和镇静止痛。
(五)如何防控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最主要的措施是杀灭蚊虫,清除蚊虫孳生地,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在清除蚊虫孳生地方面,家庭内要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周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用过的罐子及瓶子都应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要防止室外积水,及时清除伊蚊孳生地。在个人防护方面,睡觉时要挂蚊帐或点燃蚊香,擦抹驱蚊油防蚊;要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二、安全健康提示
1. 疫区单位及前往疫区开展作业的单位应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及培训,普及登革热防控相关知识,增强员工对登革热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2. 疫区单位应开展厂区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及时清除厂区内的垃圾、积水,疏通厂区内及周边的沟、渠,清除伊蚊的孳生地。
3. 到登革热疫情旅游或生活以及在疫区工作的人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例如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使用蚊帐或防蚊网或家用杀虫剂;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 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各单位若出现登革热疑似病例,应立即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并避免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防止进一步传播。对于疑似登革热病例和确诊的登革热病例,应于24小时
内向总公司QHSE部报告。登革热疑似病例应同时具备以下3项条件:
(1)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2)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3)出现登革热样症状。
登革热防控健康安全警示
近期,广东全省暴发了登革热疫情。截至9月25日零时,广东省共报告8273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8241例,境外感染输入病例32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3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严重影响员工健康,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一、登革热防控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二)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1. 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
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4. 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感染登革热后有什么症状
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后一般3-5天发病,最长可达15天,各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病。症状主要有突然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外,颜面四肢可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如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四)如何治疗登革热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一般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一般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清淡饮食;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红细胞比容等。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补液和镇静止痛。
(五)如何防控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最主要的措施是杀灭蚊虫,清除蚊虫孳生地,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在清除蚊虫孳生地方面,家庭内要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周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用过的罐子及瓶子都应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要防止室外积水,及时清除伊蚊孳生地。在个人防护方面,睡觉时要挂蚊帐或点燃蚊香,擦抹驱蚊油防蚊;要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二、安全健康提示
1. 疫区单位及前往疫区开展作业的单位应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及培训,普及登革热防控相关知识,增强员工对登革热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2. 疫区单位应开展厂区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及时清除厂区内的垃圾、积水,疏通厂区内及周边的沟、渠,清除伊蚊的孳生地。
3. 到登革热疫情旅游或生活以及在疫区工作的人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例如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使用蚊帐或防蚊网或家用杀虫剂;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 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各单位若出现登革热疑似病例,应立即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并避免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防止进一步传播。对于疑似登革热病例和确诊的登革热病例,应于24小时
内向总公司QHSE部报告。登革热疑似病例应同时具备以下3项条件:
(1)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2)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3)出现登革热样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