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定价管理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在分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的市场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就银行存贷款定价管理提出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存款 贷款 管理

  2012年6月7月和7月6日,央行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区间也有所扩大,这意味着市场呼唤已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加速阶段,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存款市场特征

  1.金融“脱媒”持续显现。随着利率市场化及金融市场的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介地位降低,金融“脱媒”现象明显。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大额长期资金将更倾向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信托、保险、证券等新型金融商品不断开发,部分资金从银行转至其他投资渠道。

  2.价格竞争更趋激烈。从国外经验和目前我国实践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付息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特别在目前各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冲动较大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加剧。第二次央行调息后,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的差异化开始显现,存款竞争升级,各家银行存款定价大概可分为三类:(1)5家大型银行和邮储银行将1年期定期利率上调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08倍(半年期1.09倍,3个月1.1倍);活期、1年以上定期均为基准利率。(2)招行、民生、浦发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将活期、1年以内(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1年以上定期为基准利率。(3)宁波银行、泰隆银行、广东华兴银行等城商行则直接将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部分城商行还根据存款额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利率(樊志刚、胡婕,2012)。南京银行、兴业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根据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了更加精细的定价策略。

  2013年2月份,交通银行各分行全线上浮各期限存款利率,意味着该行正式加入了银行业“揽储战”。尽管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以及加强金融创新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根本之策,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初,在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存贷比不高于75%的监管要求下,一定程度的价格战仍是不可避免。

  3.存款理财化特征明显。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竞争不仅停留在提高利率报价(利率上浮)的方式,存款理财化和产品化特征日益显现。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银行存款替代性产品,其收益率基本上是按照shibor利率确定,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信托类的固定收益率并轨,已基本代表了市场化的存款成本水平(李岚,2012)。

  理财产品针对不同销售起点设置不同定价,计结息方式设计灵活,同时在期限上采用非标准化期限,相比央行的标准化期限更为灵活。

  3月25日,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业界称之为“8号文”),足已佐证银行理财业务日渐增加的分量。有报道称,2013年3月底全国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超过10.4万亿元,相当于整个银行存款的12%,比2011年底增加了6万亿元。

  4.存款波动性加强。由于存贷比监管、银行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基于时点的信息披露、存款人对资金价格敏感性提高、存款业态变化,以及银行业务模式和激励机制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款波动性加强。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档期管理配合存款“冲时点”,亦助推存款的波动。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管理

  1.密切配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虽然在央行2012年的两次利率政策调整后,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初步形成分层定价格局,但目前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仍然较低。存款定价方面需传导主动负债管理思想,摆脱目前商业银行被动吸存的局面,通过各种存款产品设计和定价差别化,达到主动吸收的目的。如渣打银行对10万元及以上金额的活期、3个月、半年期和1年期存款执行1.1倍利率,而两年期及以上的存款利率则采取了下浮,低于3个月定存利率(樊志刚、胡婕,2012)。

  2.实施标准化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定价策略。若单纯追求定价提升,必然会影响到业务规模的发展。若放弃定价管理目标,规模的增加则无法弥补总量收益的损失,与商业银行效益增长的目标相悖。定价策略要平衡好量价关系,采用标准化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定价模式,既关注价格创造,又兼顾市场竞争。标准化定价模式以量价平衡为目标,挂牌利率与主要竞争对手保持一致。差别化定价模式通过提高价格灵活性更好地服务客户,提高银行长期盈利能力。比如为不同产品设计不同定价策略,对不同期限存款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采取有效的客户分层策略等等。要转变经营理念,商业银行不仅要用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更要用服务和风险管理的优势来争取客户,构建起全新的经营模式(李岚,2012)。

  3.建立有效的存款定价监测系统予以跟踪。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施“分级授权、灵活调整”等定价管理原则,有效的定价监测系统不仅是评估政策效果的主要工具,也是进行客户行为分析的必备数据基础。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对存款定价实际实行情况予以跟踪,通过定期分析和效果回顾,及时调整下一步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贷款市场特征

  1.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到顶。经笔者测算,贷款利率下浮30%已突破商业银行盈亏平衡点。此外,从近一年各类型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看,整体实际执行利率高于基准利率水平,且执行下浮贷款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低。因此可认为目前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到顶。

  2.银行间接融资占比下降。从贷款的角度看,“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企业获得了更多融资手段,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使用银行间接融资方式,企业获得资金可以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发债、发行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2012年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增加8.20万亿元,占当期社会融资总量15.76万亿元的52.1%,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而同期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的占比则提升10.3个百分点。   3.贷款客户结构发生变化。从国家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大客户、优质客户直接融资及议价能力较强,其贷款利率将呈下行趋势,贷款需求相对减少,收益将下降,而债券承销、现金管理、理财等需求会上升。为保持盈利增长,银行的客户结构更多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倾斜,同时风险偏好上升,银行整体贷款风险提高。美国银行业信贷成本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0.18%,提升到70年代的0.46%。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

  1.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过程。国际通行的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定价覆盖成本与费用、风险损失和目标盈利,并兼顾市场竞争。一笔贷款的科学定价,需要多维度的管理会计成本分摊,需要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测评体系,需要完善的内部资金计价方案。贷款定价中需考虑的参数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客户让利、目标收益率等等。

  较为合理的内部评级法为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提供合理的信用成本和资本分配,为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合理的定价参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提供合理的内部资金曲线,包括期限、流动性、期权等因素。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合理的成本分摊,准确衡量各业务的真实效益情况。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开发了RAROC定价模型,并已用于贷款业务审批的系统控制;中国建设银行开发了EVA和RAROC综合定价模型,采用标准化定价与综合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中国银行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并纳入信贷审批流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陆续引进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其中,招商银行以RAROC计算公式为建模基础,开发了产品定价管理系统。中信银行建立了基于RAROC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定价模型。

  2.由产品定价向客户定价转变。依托管理会计系统,全面计量客户在银行办理的各项业务综合贡献。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指标设定回报要求,量价兼顾。基于客户价值细分,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增加定价弹性。对于高价值客户给予充分的价格优惠,对于低价值客户则提高回报要求。

  3.积极培养市场化定价能力。着手开展定价目标管理,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逐步完善以市场利率为基础、以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提升为前提的价格管理体系。使价格手段真正服务于银行整体战略,积极培育市场化定价能力。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应建立职责明确、授权清晰的定价管理体系,价格管理部门主要职能集中于制订价格策略和目标、研发定价模型、发布基准利率和转移价格等,加强对利率执行情况的监测、通报,并对前台部门给予技术支撑;业务部门负责具体信贷产品定价。针对不同客户、不同产品、不同渠道实施标准定价、综合定价、差别化定价等多层次定价策略。商业银行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定价技能是当务之急,应积极探索建立基于金融市场利率、银行经营成本和回报要求的基准利率曲线,进一步推动成本、风险等核心定价参数在客户、账户层面的分解细化,积极研发整合各项业务及风险因素的综合定价测算模型。

  (作者为会计师、CPA)

  参考文献

  [1] 张建波,文竹.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J].北京:金融监管研究,2012(10).

  [2] 鲁政委.利率市场化开启之后的思考[J].北京:中国金融,2012(15).

  [3] 刘新军,周鸿卫.商业银行RAROC贷款定价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武汉:统计与决策,2009(6).

  [4] 樊志刚,胡婕.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挑战[J].北京:中国金融,2012(8).

  [5] 李岚.商业银行转型应如何定位[N].北京:金融时报,2012-12-13.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在分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的市场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就银行存贷款定价管理提出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存款 贷款 管理

  2012年6月7月和7月6日,央行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区间也有所扩大,这意味着市场呼唤已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加速阶段,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存款市场特征

  1.金融“脱媒”持续显现。随着利率市场化及金融市场的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介地位降低,金融“脱媒”现象明显。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大额长期资金将更倾向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信托、保险、证券等新型金融商品不断开发,部分资金从银行转至其他投资渠道。

  2.价格竞争更趋激烈。从国外经验和目前我国实践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付息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特别在目前各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冲动较大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加剧。第二次央行调息后,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的差异化开始显现,存款竞争升级,各家银行存款定价大概可分为三类:(1)5家大型银行和邮储银行将1年期定期利率上调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08倍(半年期1.09倍,3个月1.1倍);活期、1年以上定期均为基准利率。(2)招行、民生、浦发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将活期、1年以内(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1年以上定期为基准利率。(3)宁波银行、泰隆银行、广东华兴银行等城商行则直接将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部分城商行还根据存款额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利率(樊志刚、胡婕,2012)。南京银行、兴业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根据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了更加精细的定价策略。

  2013年2月份,交通银行各分行全线上浮各期限存款利率,意味着该行正式加入了银行业“揽储战”。尽管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以及加强金融创新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根本之策,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初,在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存贷比不高于75%的监管要求下,一定程度的价格战仍是不可避免。

  3.存款理财化特征明显。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竞争不仅停留在提高利率报价(利率上浮)的方式,存款理财化和产品化特征日益显现。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银行存款替代性产品,其收益率基本上是按照shibor利率确定,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信托类的固定收益率并轨,已基本代表了市场化的存款成本水平(李岚,2012)。

  理财产品针对不同销售起点设置不同定价,计结息方式设计灵活,同时在期限上采用非标准化期限,相比央行的标准化期限更为灵活。

  3月25日,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业界称之为“8号文”),足已佐证银行理财业务日渐增加的分量。有报道称,2013年3月底全国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超过10.4万亿元,相当于整个银行存款的12%,比2011年底增加了6万亿元。

  4.存款波动性加强。由于存贷比监管、银行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基于时点的信息披露、存款人对资金价格敏感性提高、存款业态变化,以及银行业务模式和激励机制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款波动性加强。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档期管理配合存款“冲时点”,亦助推存款的波动。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管理

  1.密切配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虽然在央行2012年的两次利率政策调整后,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初步形成分层定价格局,但目前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仍然较低。存款定价方面需传导主动负债管理思想,摆脱目前商业银行被动吸存的局面,通过各种存款产品设计和定价差别化,达到主动吸收的目的。如渣打银行对10万元及以上金额的活期、3个月、半年期和1年期存款执行1.1倍利率,而两年期及以上的存款利率则采取了下浮,低于3个月定存利率(樊志刚、胡婕,2012)。

  2.实施标准化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定价策略。若单纯追求定价提升,必然会影响到业务规模的发展。若放弃定价管理目标,规模的增加则无法弥补总量收益的损失,与商业银行效益增长的目标相悖。定价策略要平衡好量价关系,采用标准化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定价模式,既关注价格创造,又兼顾市场竞争。标准化定价模式以量价平衡为目标,挂牌利率与主要竞争对手保持一致。差别化定价模式通过提高价格灵活性更好地服务客户,提高银行长期盈利能力。比如为不同产品设计不同定价策略,对不同期限存款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采取有效的客户分层策略等等。要转变经营理念,商业银行不仅要用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更要用服务和风险管理的优势来争取客户,构建起全新的经营模式(李岚,2012)。

  3.建立有效的存款定价监测系统予以跟踪。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施“分级授权、灵活调整”等定价管理原则,有效的定价监测系统不仅是评估政策效果的主要工具,也是进行客户行为分析的必备数据基础。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对存款定价实际实行情况予以跟踪,通过定期分析和效果回顾,及时调整下一步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贷款市场特征

  1.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到顶。经笔者测算,贷款利率下浮30%已突破商业银行盈亏平衡点。此外,从近一年各类型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看,整体实际执行利率高于基准利率水平,且执行下浮贷款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低。因此可认为目前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到顶。

  2.银行间接融资占比下降。从贷款的角度看,“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企业获得了更多融资手段,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使用银行间接融资方式,企业获得资金可以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发债、发行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2012年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增加8.20万亿元,占当期社会融资总量15.76万亿元的52.1%,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而同期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的占比则提升10.3个百分点。   3.贷款客户结构发生变化。从国家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大客户、优质客户直接融资及议价能力较强,其贷款利率将呈下行趋势,贷款需求相对减少,收益将下降,而债券承销、现金管理、理财等需求会上升。为保持盈利增长,银行的客户结构更多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倾斜,同时风险偏好上升,银行整体贷款风险提高。美国银行业信贷成本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0.18%,提升到70年代的0.46%。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

  1.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过程。国际通行的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定价覆盖成本与费用、风险损失和目标盈利,并兼顾市场竞争。一笔贷款的科学定价,需要多维度的管理会计成本分摊,需要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测评体系,需要完善的内部资金计价方案。贷款定价中需考虑的参数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客户让利、目标收益率等等。

  较为合理的内部评级法为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提供合理的信用成本和资本分配,为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合理的定价参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提供合理的内部资金曲线,包括期限、流动性、期权等因素。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合理的成本分摊,准确衡量各业务的真实效益情况。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开发了RAROC定价模型,并已用于贷款业务审批的系统控制;中国建设银行开发了EVA和RAROC综合定价模型,采用标准化定价与综合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中国银行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并纳入信贷审批流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陆续引进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其中,招商银行以RAROC计算公式为建模基础,开发了产品定价管理系统。中信银行建立了基于RAROC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定价模型。

  2.由产品定价向客户定价转变。依托管理会计系统,全面计量客户在银行办理的各项业务综合贡献。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指标设定回报要求,量价兼顾。基于客户价值细分,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增加定价弹性。对于高价值客户给予充分的价格优惠,对于低价值客户则提高回报要求。

  3.积极培养市场化定价能力。着手开展定价目标管理,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逐步完善以市场利率为基础、以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提升为前提的价格管理体系。使价格手段真正服务于银行整体战略,积极培育市场化定价能力。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应建立职责明确、授权清晰的定价管理体系,价格管理部门主要职能集中于制订价格策略和目标、研发定价模型、发布基准利率和转移价格等,加强对利率执行情况的监测、通报,并对前台部门给予技术支撑;业务部门负责具体信贷产品定价。针对不同客户、不同产品、不同渠道实施标准定价、综合定价、差别化定价等多层次定价策略。商业银行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定价技能是当务之急,应积极探索建立基于金融市场利率、银行经营成本和回报要求的基准利率曲线,进一步推动成本、风险等核心定价参数在客户、账户层面的分解细化,积极研发整合各项业务及风险因素的综合定价测算模型。

  (作者为会计师、CPA)

  参考文献

  [1] 张建波,文竹.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J].北京:金融监管研究,2012(10).

  [2] 鲁政委.利率市场化开启之后的思考[J].北京:中国金融,2012(15).

  [3] 刘新军,周鸿卫.商业银行RAROC贷款定价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武汉:统计与决策,2009(6).

  [4] 樊志刚,胡婕.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挑战[J].北京:中国金融,2012(8).

  [5] 李岚.商业银行转型应如何定位[N].北京:金融时报,2012-12-13.


相关内容

  • 利率市场化下存贷款定价管理
  • 目 录 一.传统的贷款定价模式.............................................. 1 (一)成本加成模式.............................................. 1 (二)基准利率加点模式................. ...

  •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定价能力逐渐提高,为探索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增强对利率市场化 ...

  •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同业定价协调机制
  • 摘 要:2012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速.央行在两次降息的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利率浮动区间,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贷款利率的下限放宽至0.7倍.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改革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将对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盈利增长和经营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银行业迎 ...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全文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4日 14:10 中国金融杂志 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日趋成熟 ■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

  • 利率管理办法
  • 利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行利率管理,增强利率定价能力,顺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的通知>及相关 ...

  •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1]
  •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摘 要]文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运用系统 分析的方法,对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利率风险系统 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2004 年 10 月 29 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 (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 ...

  • 内部转移资金定价
  • 什么是内部转移资金定价(FTP)?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在国外被称为Funds Transfer Pricing system,简称FTP.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全额转移资金的价格称 ...

  • 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分析_潘小明
  • DOI:10.16529/j.cnki.11-4613/f.2014.02.011 金融论坛 (总第218期)2014年第2期 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分析 潘小明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美国银行业的利率定价机制,得出如下结论:利率市场化可在短期内完 成:利率管制并未给美国银行业带来超额利差与利润: ...

  •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