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产业结构原因分析

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产业结构原因分析

张光全

(中共本溪市委党校,辽宁本溪117008)

【摘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分配差距状况与地区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地区产业结构的

差异是三大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关键词】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1)12-0108-0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的

随着经总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

济关系的调整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

近年来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收入分配差距也日益拉大并显性化。

社会的广泛关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与人们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仅就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作用加以探讨。

年的0.172。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尽管不断扩大,但总体差距不算太大,而且差距的扩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大并非始于改革开放后,直到1992年,

1978年变异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也没有达到1978年的水平,

系数是0.166,而1992年只有0.14。

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相对照的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差距日趋显著。改革开放以来,

纯收入差距急剧拉大,1978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中部

2003年分别上升到1.7地区的1.11倍、是西部地区的1.38倍,

倍和2.13倍。变异系数由1979年的0.145直升到2003年的0.34.。

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迁过程及特点

居民收入,也称为个人收入或居民个人收入,是相对于居民家庭收入而言的,指居民个人通过劳动、拥有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拥有财产以及其他行为和方式而获得的全部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显

城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巨大提高。从1978—2010年,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2.4元提高到19109元;农村居民

但是,在全国居民人均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5919元。

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东、中、西部地区相比,其提高的程度却存在着很大差别,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东部。

以1978—2003年为例,1978—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不断扩大,标准差从1978年的23.52元提高到2003年1309.62元,变异系数由1978年的0.13上升到2003年的0.315。[1]

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还可以从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状况中得到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后,从1981年开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攀升,1981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1.16倍和1.12倍,1990年上升到1.33和1.23倍,2003年更升至1.5倍和1.38倍。变异系数由1981年的0.065升至2002

二、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存在和不断扩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关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关于产业结构的划分,基于不同的分析目的和角度,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西方产业结构研究中最重要的分类法之一。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国际标准产业划分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为第三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产业。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供水);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各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GDP占GDP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8.1%减少到2003年的14.6%;第二产业GDP占GDP总值的比重从978年的48.2%上升到2003年的52.2%;第三产业GDP占GDP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3年的33.2%。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产业结构方面与东部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一直比东部地区高,第二产业比重一直比东部地区低,第三产业比重中部地

【收稿日期】2011-05-20

【作者简介】张光全(1960-),男,河北玉田人,中共本溪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行政法学。

髜髄骳

区不仅低于东部,也低于西部(见表1)。1978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高达35.65%和37.2%,分别比东部地区高出13和14.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46.85%和44.0%,分别比东部地区低10.9个百分点和13.7个百分点,但比中部地区高0.7个百分点。[2]2003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6.5%。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8.7%,但仍分别比东部地区高出6.2和8.4个百分点。[3]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都有明显上升。

表1

不同地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状况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和《中国统计年鉴》

(2004)资料计算

从不同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可以看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步速度很快,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都为二三一排序,但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发展水

西部地区,直到2003年,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平明显高于中、

比重还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二、三产业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二、三产业比重已基本达到90%,而中部地区为83.5%,西部地区只占81.3%。

从就业结构看(见表2),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不仅显著高于东部,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又严重偏低。

表2

不同地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状况(2003年)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4)资料计算

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别还体现在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

别上。表3是2001年各地区各产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高于中西部

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又大大高于第一产业。地区,而各地区的二、

表3

不同地区三次产业人均GDP(2001年)

单位:元/人

中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

数越小,表明两个部门的差距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产业结构越不合理。二元对比系数在理论上最大为1,其他国家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在0.31~0.45之间,发达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一般在0.52~0.86之间。

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即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由于这两个部门之间在生产资源、技术条件、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业部门劳动

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生产率明显低于非农业部门。2003年,

率为0.3,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2.45,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13,第一产业大大低于二、三产业。由于我国地域广

人口众多,具体到不同地区,这种经济的二元性也存在着差大、别,因而对不同地区居民收入也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三次产业的划分办法,把我国经济中的第一产业作为传统农业经济部门的替代,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现代非农业经济部门的替代,在此基础上利用二元对比系数指标分析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表4是200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二元对比系数与人均居民收入情况,截面数据表明,东部地区二元对比系数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也高于中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相关分析显示,东、中、西部地区二元对比系数与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67,而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299,这表明产业结构状况与居民收入之间高度相关,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尤为密切。由此可知,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且劳动生产率低,是其农村居民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二元对比系数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水平明显偏低。

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还可以从三次产业职工工资水平中反映出来,以2001年为例,全国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0870元,其中,第一产业职工平均工资5741元,第二产业10165元,第三产业11998.4元。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职工平均工资比为2.1∶1.77∶1,第一产业明显

三产业。而2001年,各地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状况是:低于二、

东部地区43.9∶25.9∶30.2;中部地区56.3∶17.4∶26.3;西部

[4]

地区61.4∶13.1∶25.5。这样,作为第一产业就业率偏高的中西部地区,居民总体收入水平自然要低于东部地区。

表4

不同地区二元对比系数与居民收入(2001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的《中国统计年鉴》(2002)资料统计

为了明确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别对居民收入产生的影响,

在此利用二元经济理论对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二元经济理论认为,整个经济社会可划分成“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现代部门通过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而得以发展;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传统部门;在提供同样质量和同样数量劳动的条件下,非熟练劳动者在现代部门得到的工资比在传统部门得到的工资明显要多;非熟练劳动力在数量上是相当充裕的,劳动力的供给明显大于劳动力的需求。二元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在发展初期,两个部门的劳动收入差异很大;随着劳动力转移,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此后,随着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两部门劳动收入的差异逐渐缩小,最终达到接近一致的状况。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指标有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等。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劳动力数量比重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是二元经济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2)资料计算

三、调整和优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思路

综上所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是三大地

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要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努力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首先,要树立大产业观念,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髝髄骳

[5]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三次产业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难以泾渭分明,产业结构将呈现出一些超越原有划分标准、各产业相互交融的新特点。因此,各地区应树立大产业观念,把一、二、三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和规划,实现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确立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力争形成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如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应在一、二产业的衔接上做好文章。第二产业要以本地第一产业为基

二产业的有效对接,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转化率和础,通过一、

附加值,同时也可以提高加工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劳动者的收入。第三产业则可与一、二产业互为依托,走出特色之路。如云南罗平的油菜花产业和青海的油菜花产业,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其次,各产业要确定科学的发展方向。第一产业应调整内部结构,向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第二产业应着重向专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重点培育能够产生集群效应的工业企业,通过它的辐射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第三产业应走品牌化、特色化之路,依托本地资源,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如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成为

不能只注当地第三产业的主打方向。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重“旅游”本身,而要把本地特色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生产、新兴旅游景点的培育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和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

再次,加强区际经济技术合作,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加强区际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东部采取多种方式支援中西部,如东部投资者在中西部投资设厂、组建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或经济落后省份要注重经济利益驱动,留住人才,切实增强中西部“造血功能”。在东部地区人才渐趋饱和、就业机会逐渐减少的背景下,通过政策引导、经济利益驱动,实现高级技术人才向中西部流动。

最后,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切实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和优化的重要性。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方式,努力提高产业结构水平,积极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4[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

年各卷.

[3]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4年各卷.

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陈秀山,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6429711.html,

(责任编辑:X校对:Q)2007-10-25.

(上接第207页)的地位,市场机制不完善,仅靠市场的力量无

法保证人才战略取得预期效果。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在人才资源开发模式上,盐城市根据产业结构特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可采取市场、政府、第三部门共同开发的模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人才资本投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

径。教育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盐城市要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把发展教育放在首位,巩固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和远程教育,重点抓好高等教育。

发展目标和重点,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育结构,提高质量。

(二)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现在还处于卖方市场阶段。结合盐城市地处苏北但面临着沿海大开发带来大量项目的优势,通过中介机构实行人才派遣是时下兴起的一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好方法,特别适用于短期项目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加快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的要求,加强和改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工作,办好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器”,拓宽发展空

间。

(三)利用优势产业,扩大人才吸纳空间

利用盐城市正在快速发展的汽车、机械和纺织等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跨国公司来盐投资落户,争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来分支机构,积极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着力于企业

产业链建设。推进企业重组,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培育、壮大群、

相互配套的优势产业群体,提高和扩大盐城市吸纳人才的空间,提升盐城市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程芳,桂绍明.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0).

赵永乐.人才资本研究评述[J].改革与战略,2006(3).[2]王勇,

[3]催海燕.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2005(1).[4]荣志远.论人才资本积累[J].甘肃人事,2007(4).

[5]荣志远.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知网博士论文,2007.[6]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责任编辑:L校对:Q)

髒髆骳

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产业结构原因分析

张光全

(中共本溪市委党校,辽宁本溪117008)

【摘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分配差距状况与地区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地区产业结构的

差异是三大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关键词】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1)12-0108-0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的

随着经总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

济关系的调整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

近年来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收入分配差距也日益拉大并显性化。

社会的广泛关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与人们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仅就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作用加以探讨。

年的0.172。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尽管不断扩大,但总体差距不算太大,而且差距的扩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大并非始于改革开放后,直到1992年,

1978年变异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也没有达到1978年的水平,

系数是0.166,而1992年只有0.14。

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相对照的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差距日趋显著。改革开放以来,

纯收入差距急剧拉大,1978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中部

2003年分别上升到1.7地区的1.11倍、是西部地区的1.38倍,

倍和2.13倍。变异系数由1979年的0.145直升到2003年的0.34.。

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迁过程及特点

居民收入,也称为个人收入或居民个人收入,是相对于居民家庭收入而言的,指居民个人通过劳动、拥有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拥有财产以及其他行为和方式而获得的全部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显

城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巨大提高。从1978—2010年,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2.4元提高到19109元;农村居民

但是,在全国居民人均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5919元。

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东、中、西部地区相比,其提高的程度却存在着很大差别,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东部。

以1978—2003年为例,1978—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不断扩大,标准差从1978年的23.52元提高到2003年1309.62元,变异系数由1978年的0.13上升到2003年的0.315。[1]

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还可以从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状况中得到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后,从1981年开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攀升,1981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1.16倍和1.12倍,1990年上升到1.33和1.23倍,2003年更升至1.5倍和1.38倍。变异系数由1981年的0.065升至2002

二、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存在和不断扩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关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关于产业结构的划分,基于不同的分析目的和角度,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西方产业结构研究中最重要的分类法之一。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国际标准产业划分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为第三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产业。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供水);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各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GDP占GDP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8.1%减少到2003年的14.6%;第二产业GDP占GDP总值的比重从978年的48.2%上升到2003年的52.2%;第三产业GDP占GDP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3年的33.2%。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产业结构方面与东部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一直比东部地区高,第二产业比重一直比东部地区低,第三产业比重中部地

【收稿日期】2011-05-20

【作者简介】张光全(1960-),男,河北玉田人,中共本溪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行政法学。

髜髄骳

区不仅低于东部,也低于西部(见表1)。1978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高达35.65%和37.2%,分别比东部地区高出13和14.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46.85%和44.0%,分别比东部地区低10.9个百分点和13.7个百分点,但比中部地区高0.7个百分点。[2]2003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6.5%。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8.7%,但仍分别比东部地区高出6.2和8.4个百分点。[3]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都有明显上升。

表1

不同地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状况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和《中国统计年鉴》

(2004)资料计算

从不同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可以看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步速度很快,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都为二三一排序,但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发展水

西部地区,直到2003年,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平明显高于中、

比重还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二、三产业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二、三产业比重已基本达到90%,而中部地区为83.5%,西部地区只占81.3%。

从就业结构看(见表2),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不仅显著高于东部,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又严重偏低。

表2

不同地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状况(2003年)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4)资料计算

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别还体现在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

别上。表3是2001年各地区各产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高于中西部

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又大大高于第一产业。地区,而各地区的二、

表3

不同地区三次产业人均GDP(2001年)

单位:元/人

中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

数越小,表明两个部门的差距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产业结构越不合理。二元对比系数在理论上最大为1,其他国家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在0.31~0.45之间,发达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一般在0.52~0.86之间。

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即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由于这两个部门之间在生产资源、技术条件、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业部门劳动

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生产率明显低于非农业部门。2003年,

率为0.3,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2.45,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13,第一产业大大低于二、三产业。由于我国地域广

人口众多,具体到不同地区,这种经济的二元性也存在着差大、别,因而对不同地区居民收入也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三次产业的划分办法,把我国经济中的第一产业作为传统农业经济部门的替代,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现代非农业经济部门的替代,在此基础上利用二元对比系数指标分析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表4是200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二元对比系数与人均居民收入情况,截面数据表明,东部地区二元对比系数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也高于中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相关分析显示,东、中、西部地区二元对比系数与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67,而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299,这表明产业结构状况与居民收入之间高度相关,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尤为密切。由此可知,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且劳动生产率低,是其农村居民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二元对比系数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水平明显偏低。

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还可以从三次产业职工工资水平中反映出来,以2001年为例,全国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0870元,其中,第一产业职工平均工资5741元,第二产业10165元,第三产业11998.4元。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职工平均工资比为2.1∶1.77∶1,第一产业明显

三产业。而2001年,各地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状况是:低于二、

东部地区43.9∶25.9∶30.2;中部地区56.3∶17.4∶26.3;西部

[4]

地区61.4∶13.1∶25.5。这样,作为第一产业就业率偏高的中西部地区,居民总体收入水平自然要低于东部地区。

表4

不同地区二元对比系数与居民收入(2001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的《中国统计年鉴》(2002)资料统计

为了明确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别对居民收入产生的影响,

在此利用二元经济理论对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二元经济理论认为,整个经济社会可划分成“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现代部门通过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而得以发展;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传统部门;在提供同样质量和同样数量劳动的条件下,非熟练劳动者在现代部门得到的工资比在传统部门得到的工资明显要多;非熟练劳动力在数量上是相当充裕的,劳动力的供给明显大于劳动力的需求。二元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在发展初期,两个部门的劳动收入差异很大;随着劳动力转移,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此后,随着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两部门劳动收入的差异逐渐缩小,最终达到接近一致的状况。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指标有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等。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劳动力数量比重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是二元经济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2)资料计算

三、调整和优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思路

综上所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是三大地

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要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努力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首先,要树立大产业观念,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髝髄骳

[5]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三次产业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难以泾渭分明,产业结构将呈现出一些超越原有划分标准、各产业相互交融的新特点。因此,各地区应树立大产业观念,把一、二、三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和规划,实现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确立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力争形成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如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应在一、二产业的衔接上做好文章。第二产业要以本地第一产业为基

二产业的有效对接,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转化率和础,通过一、

附加值,同时也可以提高加工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劳动者的收入。第三产业则可与一、二产业互为依托,走出特色之路。如云南罗平的油菜花产业和青海的油菜花产业,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其次,各产业要确定科学的发展方向。第一产业应调整内部结构,向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第二产业应着重向专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重点培育能够产生集群效应的工业企业,通过它的辐射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第三产业应走品牌化、特色化之路,依托本地资源,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如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成为

不能只注当地第三产业的主打方向。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重“旅游”本身,而要把本地特色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生产、新兴旅游景点的培育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和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

再次,加强区际经济技术合作,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加强区际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东部采取多种方式支援中西部,如东部投资者在中西部投资设厂、组建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或经济落后省份要注重经济利益驱动,留住人才,切实增强中西部“造血功能”。在东部地区人才渐趋饱和、就业机会逐渐减少的背景下,通过政策引导、经济利益驱动,实现高级技术人才向中西部流动。

最后,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切实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和优化的重要性。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方式,努力提高产业结构水平,积极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4[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

年各卷.

[3]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4年各卷.

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陈秀山,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6429711.html,

(责任编辑:X校对:Q)2007-10-25.

(上接第207页)的地位,市场机制不完善,仅靠市场的力量无

法保证人才战略取得预期效果。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在人才资源开发模式上,盐城市根据产业结构特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可采取市场、政府、第三部门共同开发的模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人才资本投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

径。教育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盐城市要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把发展教育放在首位,巩固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和远程教育,重点抓好高等教育。

发展目标和重点,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育结构,提高质量。

(二)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现在还处于卖方市场阶段。结合盐城市地处苏北但面临着沿海大开发带来大量项目的优势,通过中介机构实行人才派遣是时下兴起的一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好方法,特别适用于短期项目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加快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的要求,加强和改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工作,办好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器”,拓宽发展空

间。

(三)利用优势产业,扩大人才吸纳空间

利用盐城市正在快速发展的汽车、机械和纺织等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跨国公司来盐投资落户,争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来分支机构,积极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着力于企业

产业链建设。推进企业重组,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培育、壮大群、

相互配套的优势产业群体,提高和扩大盐城市吸纳人才的空间,提升盐城市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程芳,桂绍明.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0).

赵永乐.人才资本研究评述[J].改革与战略,2006(3).[2]王勇,

[3]催海燕.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2005(1).[4]荣志远.论人才资本积累[J].甘肃人事,2007(4).

[5]荣志远.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知网博士论文,2007.[6]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责任编辑:L校对:Q)

髒髆骳


相关内容

  •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进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联性分析(1)
  • 理论探究・当代经贸CONTEMPORARYECONOMICS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进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联性分析 ○郭翠萍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有制的改革影响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反过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在某种程度上又促进了我国所有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完善.本文具体探讨了所有 ...

  • 收入分配调查报告 张志铭
  • 金融学专业 社会财经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2014-2015学年第3学期)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系 别: 财政金融系 专业班级: 金融学2013-3班 学生姓名: 张志铭 学生学号: [1**********]3 指导教师: 王和平 山东科技大学 摘 要 收入分配的合理与不合理称为衡量一个是否社会 ...

  • "公平与效率"
  • 摘要:客观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对现阶段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几点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影响:原因:对策 一. ...

  •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 摘 要: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协调稳定的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去实现收入上的平等,减小社会上贫富之间的差距,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政府一直在思索的方向.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 ...

  • 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全文)
  • http://news.QQ.com 2007年02月01日07:17 国家发改委网站 评论(112) 一.2005年居民收入总量及增长 2005年,我国居民收入总额为832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9.8%. (一)2005年居民总收入增长9.8%,是近年来的较高 ...

  • 中欧贸易摩擦
  • 中欧贸易摩擦 目前,世界各国都远没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深重影响,在全球贸易萎缩.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树起保护本土贸易的旗帜,从而导致全球国际贸易摩擦向纵深发展.因此,在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将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中国 ...

  • 从和谐社会的构建看中国当前的收入差距现状
  • 摘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对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收入差距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提供一些建议 ...

  •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缺陷与调整思路
  • 第3j善第1期郑州走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j!年1月.ol35No.1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hm!I¨12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缺陷与调整思路 霍海燕 郑州托学公妾管理学院,河oh郑州45(,052 摘要:政策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手段.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 ...

  • 我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
  • 作者:李晓宁 财经问题研究 2008年04期 一.收入差距与工资基尼系数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工资制度经过了多次调整.居民工资水平发生很大变化,工资收入差距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据一项对上海市居民收入的调查显示,80%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由工资收入造成的.这些工资差距主要表现在地区.行业和城乡等方面.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