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的

  近年来,不少国家校园欺凌现象日渐增多,成为民众关切的社会问题。校园欺凌不仅破坏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需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及时遏制并加以解决。日本是校园欺凌多发国家,校园欺凌给日本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日本政府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别国借鉴。   校园欺凌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自20世纪80年代起,校园欺凌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30多年来,日本发生了多起中小学生因受欺凌而自杀的事件。这些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除行为者自身的原因之外,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2004年6月2日,日本佐世保,载有一名11岁小女孩的车从长崎家庭法院佐世保支部开出,她涉嫌因为争执一些网络信息问题而将同学杀害。   首先,二战后,日本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一些青少年在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开始变得焦躁,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和掠夺性。   其次,日本进入少子化社会,兄弟姐妹数量减少,儿童在团体中生活成长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加上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干涉导致不少青少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孤独、郁闷的情绪无处发泄时,很容易向比自己弱小的人发泄不满,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再次,日本是以学历为重的国家,企业和政府机关在招聘时一般会根据学校名气来判断个人能力的高低,从而决定是否录用。因此,孩子们从小就背负沉重的学业压力,而很多学校仍单纯看重升学率,过分偏向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尊重,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受到冷落的学生很容易被孤立,作为排解压力的方法之一,有的孩子走上了实施欺凌的道路。   日本校园欺凌的现状与特点   在日本,关于校园欺凌有明确的定义,并且随着对欺凌认识的加深,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也有所变化。1986年日本文部省在“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等学生指导上诸问题调查”中首次把“欺凌”定义为:对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单方面进行持续身心攻击,对方深感痛苦,且学校可确认事实的行为。1994年从定义中删除了“学校可确认其事实”,增加了“其行为是否为欺凌,不能进行表面的、形式上的判断,而是要站在受欺凌学生的角度来判断”一句,突出了从弱势学生方面看待欺凌问题的思想。2006年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欺凌”定义为:使中小学生因受到与自己存在一定人际关系者的心理性和物理性攻击而感受到痛苦的行为。定义的改变,一方面把受欺凌者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把校园内外发生的更多现象纳入欺凌范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校园欺凌的关注。   根据文部科学省统计,2015年日本校园欺凌案达到了224540件,发生欺凌事件的学校有23528所,占全体学校的62%,校园欺凌主要集中在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阶段。上述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但也反映出日本对校园欺凌有明确的认知,学校及教师的防范意识强,勇于正视欺凌问题。   日本校园欺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通过辱骂、捉弄、孤立、殴打等形式对弱者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第二,手机和网络欺凌作为新的方式在日本快速发展起来,先进的设备使得暴力行为传播更为迅速,也更隐蔽,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更为严重;第三,欺凌现象涉及的人员多,不仅有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还有一旁起哄的旁观者群体和无视者群体,但却没有“调停人”和“通报人”,这容易助长施暴者的气焰,并导致欺凌问题经常难以被发现。   多管齐下治理,借鉴意义大   面对持续多年、形式不断变化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来应对。首先,政府积极行动,走法制化道路。1985年,日本文部省发出了“关于加强对中小学生欺凌问题的指导的通知”,要求学校认识欺凌问题的重要性。1995年发布“关于为解决欺凌问题当前需要采取有关对策的通知”,提出政府、学校、教育委员会、家庭、社区要共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2006年发布“关于欺凌问题的紧急建议――面向教育相关人员和国民”,明确提出要惩处对欺凌问题置之不理的教员。2013年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原则是“早发现、早预防”,并明确各方职责,防止相关部门推诿责任、包庇隐瞒真相。如遇重大被害及恐吓事件,学校有义务第一时间直接向警察通报。该法规定,如果发现网络欺凌问题,学校要立即与网络公告栏的管理者联系,删除相关内容,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该法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日本把防范和治理校园欺凌纳入法制化轨道。2016年6月30日至10月24日,文部科学省下设的“防止欺凌对策协议会”召开六次会议,通过相关专家的积极参与,把握并检验2013年法案的实施情况,提出了今后进一步防止校园欺凌的更具实效性的对策。   其次,加强校园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日本要求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人格。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的地位曾被大大削弱,仅仅是其他学科的补充,不被重视。2011年滋贺县大津市一名受欺凌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成为教育改革的导火线,促成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2013年文部科学省在“关于充实道德教育的恳谈会”上正式把“道德学科化”作为议题,主张用强有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性”。2015年日本正式宣布将在中小学实行“道德学科化”,把德育上升到和国语、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   日本学校定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和咨询活动,以及时把握校园欺凌的实际状况。根据文部科学省统计,2015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的欺凌事件占51.4%,这是发现欺凌现象的主要方式。日本各校还制定“防止欺凌基本方针”,并放在学校网站上,学生入学时及每年都召开说明会,让所有学生、教师掌握相关内容。学校设有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退职警官和大学教授组成。不仅在早期为学生、教师提供咨询,也在欺凌事件发生后的调查阶段提供第三方意见,以防止学校或教育委员会因顾及学校名声而不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家长,从而保证公平公正地解决欺凌问题。   再次,政府、地方自治体和家庭相互合作,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根据青春期少年儿童自尊心强、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的特点,日本文部科学省设有“24小时儿童SOS咨询热线”,法务省也设有“儿童人权110”求助热线,以便被欺凌者和家长及时求助。电话一拨通,就会立即连接所在地区教育委员会。日本全国各地还设有教育咨询机构(2015年由都道府县及特定市的教育委员会管辖的教育咨询机构有180所,由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管辖的教育咨询机构有1506所)配合家庭和受害者做疏导工作。同时,家庭的作用得到极大重视。全国各地教育委员会给家长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相关信息,鼓励亲子活动,支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家庭状况是学校欺凌对策小组进行讨论的关键,后者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进行妥善记录。   面对日益增多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采取了综合性应对措施,强调早预防、早发现、早应对。目前在中国,大部分情况下欺凌行为只是被单纯地当成打架斗殴,被碎片化处理,应对措施不够完善。既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也缺少咨询机构、求助热线等有针对性的援助机制,一旦遇到校园欺凌,�W生可以说是孤立无援。而防范和解决校园欺凌,仅靠面向加害者与被害者的临时性教育和援助远远不够,还需要对所有学生进行教育,创造积极、友善的校园文化。同时,全社会要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共同面对,同心协力去预防和解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副研究员)

  近年来,不少国家校园欺凌现象日渐增多,成为民众关切的社会问题。校园欺凌不仅破坏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需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及时遏制并加以解决。日本是校园欺凌多发国家,校园欺凌给日本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日本政府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别国借鉴。   校园欺凌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自20世纪80年代起,校园欺凌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30多年来,日本发生了多起中小学生因受欺凌而自杀的事件。这些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除行为者自身的原因之外,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2004年6月2日,日本佐世保,载有一名11岁小女孩的车从长崎家庭法院佐世保支部开出,她涉嫌因为争执一些网络信息问题而将同学杀害。   首先,二战后,日本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一些青少年在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开始变得焦躁,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和掠夺性。   其次,日本进入少子化社会,兄弟姐妹数量减少,儿童在团体中生活成长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加上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干涉导致不少青少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孤独、郁闷的情绪无处发泄时,很容易向比自己弱小的人发泄不满,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再次,日本是以学历为重的国家,企业和政府机关在招聘时一般会根据学校名气来判断个人能力的高低,从而决定是否录用。因此,孩子们从小就背负沉重的学业压力,而很多学校仍单纯看重升学率,过分偏向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尊重,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受到冷落的学生很容易被孤立,作为排解压力的方法之一,有的孩子走上了实施欺凌的道路。   日本校园欺凌的现状与特点   在日本,关于校园欺凌有明确的定义,并且随着对欺凌认识的加深,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也有所变化。1986年日本文部省在“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等学生指导上诸问题调查”中首次把“欺凌”定义为:对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单方面进行持续身心攻击,对方深感痛苦,且学校可确认事实的行为。1994年从定义中删除了“学校可确认其事实”,增加了“其行为是否为欺凌,不能进行表面的、形式上的判断,而是要站在受欺凌学生的角度来判断”一句,突出了从弱势学生方面看待欺凌问题的思想。2006年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欺凌”定义为:使中小学生因受到与自己存在一定人际关系者的心理性和物理性攻击而感受到痛苦的行为。定义的改变,一方面把受欺凌者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把校园内外发生的更多现象纳入欺凌范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校园欺凌的关注。   根据文部科学省统计,2015年日本校园欺凌案达到了224540件,发生欺凌事件的学校有23528所,占全体学校的62%,校园欺凌主要集中在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阶段。上述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但也反映出日本对校园欺凌有明确的认知,学校及教师的防范意识强,勇于正视欺凌问题。   日本校园欺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通过辱骂、捉弄、孤立、殴打等形式对弱者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第二,手机和网络欺凌作为新的方式在日本快速发展起来,先进的设备使得暴力行为传播更为迅速,也更隐蔽,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更为严重;第三,欺凌现象涉及的人员多,不仅有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还有一旁起哄的旁观者群体和无视者群体,但却没有“调停人”和“通报人”,这容易助长施暴者的气焰,并导致欺凌问题经常难以被发现。   多管齐下治理,借鉴意义大   面对持续多年、形式不断变化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来应对。首先,政府积极行动,走法制化道路。1985年,日本文部省发出了“关于加强对中小学生欺凌问题的指导的通知”,要求学校认识欺凌问题的重要性。1995年发布“关于为解决欺凌问题当前需要采取有关对策的通知”,提出政府、学校、教育委员会、家庭、社区要共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2006年发布“关于欺凌问题的紧急建议――面向教育相关人员和国民”,明确提出要惩处对欺凌问题置之不理的教员。2013年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原则是“早发现、早预防”,并明确各方职责,防止相关部门推诿责任、包庇隐瞒真相。如遇重大被害及恐吓事件,学校有义务第一时间直接向警察通报。该法规定,如果发现网络欺凌问题,学校要立即与网络公告栏的管理者联系,删除相关内容,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该法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日本把防范和治理校园欺凌纳入法制化轨道。2016年6月30日至10月24日,文部科学省下设的“防止欺凌对策协议会”召开六次会议,通过相关专家的积极参与,把握并检验2013年法案的实施情况,提出了今后进一步防止校园欺凌的更具实效性的对策。   其次,加强校园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日本要求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人格。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的地位曾被大大削弱,仅仅是其他学科的补充,不被重视。2011年滋贺县大津市一名受欺凌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成为教育改革的导火线,促成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2013年文部科学省在“关于充实道德教育的恳谈会”上正式把“道德学科化”作为议题,主张用强有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性”。2015年日本正式宣布将在中小学实行“道德学科化”,把德育上升到和国语、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   日本学校定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和咨询活动,以及时把握校园欺凌的实际状况。根据文部科学省统计,2015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的欺凌事件占51.4%,这是发现欺凌现象的主要方式。日本各校还制定“防止欺凌基本方针”,并放在学校网站上,学生入学时及每年都召开说明会,让所有学生、教师掌握相关内容。学校设有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退职警官和大学教授组成。不仅在早期为学生、教师提供咨询,也在欺凌事件发生后的调查阶段提供第三方意见,以防止学校或教育委员会因顾及学校名声而不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家长,从而保证公平公正地解决欺凌问题。   再次,政府、地方自治体和家庭相互合作,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根据青春期少年儿童自尊心强、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的特点,日本文部科学省设有“24小时儿童SOS咨询热线”,法务省也设有“儿童人权110”求助热线,以便被欺凌者和家长及时求助。电话一拨通,就会立即连接所在地区教育委员会。日本全国各地还设有教育咨询机构(2015年由都道府县及特定市的教育委员会管辖的教育咨询机构有180所,由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管辖的教育咨询机构有1506所)配合家庭和受害者做疏导工作。同时,家庭的作用得到极大重视。全国各地教育委员会给家长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相关信息,鼓励亲子活动,支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家庭状况是学校欺凌对策小组进行讨论的关键,后者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进行妥善记录。   面对日益增多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采取了综合性应对措施,强调早预防、早发现、早应对。目前在中国,大部分情况下欺凌行为只是被单纯地当成打架斗殴,被碎片化处理,应对措施不够完善。既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也缺少咨询机构、求助热线等有针对性的援助机制,一旦遇到校园欺凌,�W生可以说是孤立无援。而防范和解决校园欺凌,仅靠面向加害者与被害者的临时性教育和援助远远不够,还需要对所有学生进行教育,创造积极、友善的校园文化。同时,全社会要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共同面对,同心协力去预防和解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副研究员)


相关内容

  • 日本将通过道德课堂防止校园欺凌
  • 据日本<产经新闻>网站 2016年11月18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松野博一面向中小学和教师发布了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的"道德与教育相关的大臣建言".松野大臣要求教师们在道德课堂中通过列举校园欺凌的具体事件,指导学生们自主思考并讨论. 自11月2日文部科学省下设的&quo ...

  • 日本校园频繁呈现欺凌"升级版"
  • 除了自杀.AV,其实校园欺凌也是日本颇具特色的"标签"之一.近年来,日本校园欺凌变本加厉.花样翻新,让政府头疼,让各界忧心,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顽疾. 6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经遭遇校 ...

  • 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
  • 中国电 力教育窖 20 年 1, 08 2 q上 总 第16 2 期 浅谈 日 的校园欺凌问题 本 张 杰 摘要 :校园欺凌问题是 日 本一大社会问题 .主要从 校 园欺凌的定义.方式.产生的根源以及 日 本所采取 的解决方案等四个角度对 此进行探讨.期望能够给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 词: ...

  • 预防校园欺凌
  • 五年级(5)班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 通过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仅明白了知法.懂法.守法,而且让法律知识在全体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活动目的及意义:不管是言语上还是身体上的攻击,都是校园欺凌,校园暴力行为.在校园暴力欺凌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抵制呢? 我 ...

  •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讲话稿
  • 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讲话稿 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欺凌行为.由于校园欺凌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并且欺凌行为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大家习惯称其为校园欺凌. 对在校园里悄然"滋长& ...

  • 六年级反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 六年级反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桃元小学 时间:2016年6月20日 执教:龙广林 教学目标: 通过主题班会要学生知道和了解欺凌事件发生时逃生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伤害. 教学重点:如何防范和应对欺凌伤害. 教学难点:如何防范和应对欺凌伤害,保护自身安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

  •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对学生个人造成的危害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对学生个人造成的危害 作者:吴宏杰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5期 摘要:近几年,日本的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受到日本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日本的中小学校园欺凌方式 ...

  • 预防校园欺凌教案
  • 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活动班级:一(2)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 ...

  •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初二(3)班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