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研究_以三峡库区为例_张慧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

张 慧 张锦高(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430074)

〔摘 要〕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战场, 对其风险采取有效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分析了三峡库区风险管理过程中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概念模型, 进而确定了区域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对其评估模型中因子的定性分析, 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灾害恢复力 风险管理 三峡库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自然灾害是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人口增长, 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自20世纪以来, 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 全球各地区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 自然灾害灾情不断上升, 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从而减轻灾害地影响和损失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2006年8月27日至9月1日, 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国际减灾会议上, 国际灾害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呼吁以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各类自然和人为的风险, 进一步强调了风险管理在综合减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将对发电、防洪、航运等方面将产生重大意义, 但是, 与此同时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对我国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尤其对库区影响更大, 使得三峡库区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问题和库区广大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将其治理工作看作“是关系到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 刻不容缓”。

本文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旨在进一步理解地质灾害恢复力的内涵和实质, 为区域灾害恢复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回顾; 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区域; 第三部分构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 第四部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对库区地质灾害风险控制进行了探讨; 第五部分是

全文的结论以及展望。

2 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当前国际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是全面分析地质灾害与人类社会关系、定量化评价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的关键问题之一。

国外对地质灾害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早,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一些地质灾害多发国家, 如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以及前苏联等, 开展了大区域的地质灾害规律研究, 认为地质灾害的减少必须与国土开发规划结合在一起考虑, 其预测研究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90年代开始, 围绕国际减灾十年计划行动, 北美及欧洲许多国家在原地质稳定性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稳定性与土地使用关系的风险研究, 把原来单纯的地质稳定性研究拓展到了综合减灾效益研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已有不少地质灾害风险相关研究, 对地质灾害风险理论(Morgan , 1992; Hutchin -son , 1992) 进行了风险定义、识别分类等方面的研究, 在滑坡灾害风险评估(Carrara , 1999; Brabb , 1984; Chowdhury , 1998; Michael -Leiba , 2000; Conor , 2000) 、风险图编制(Anbalagan &Singn , 1996; Uromeihy , 2000) , GIS 及遥感技术应用(Mejia , 1994; Carrara , 1999; John , 1999; Piyoosh &Ramesh , 2000; Temesgen , 2001) 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对而言, 国内大陆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尚不系统。马宗晋(1993) 提出了用灾度表示自然灾害破坏损失规模的看法; 高庆华(1991) 提出了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想; 张梁, 张业成等(1994) 对地质灾害属性特征、风险构成、易损性及其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 黄润秋等(2000) 对在综合地学信息系统上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进行

 收稿日期:2007—11—12

 基金项目:“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专业监测崩塌滑坡灾害点涌浪分析与危害评估”(三地防预200515) 。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学研究”(项目编号:06BJY041)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了初步的探讨; 刘玉恒(2001) 等建立了土坝地质灾害风险计算模型, 采用蒙特卡罗法计算了某水库土坝地质风险; :殷坤龙等(2001) 研究开发了基于GIS 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 对全国范围及陕西秦巴山区旬阳地区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和最终的风险评价; 汪敏等(2001) 用地质灾害分析理论建立了香港和重庆两地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谢全敏(2004) 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及其治理决策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 风险的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相关的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已被学术界予以高度重视。在国际减灾十年(ID -NDR ) 活动、国际减灾战略(ISDR ) 的相继实施的大背景下, 国内外学者兴起了通过研究灾害脆弱性和恢复力从而控制灾害风险的新一轮热潮。目前国内外对承载体脆弱性的研究较多, 但对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 没有较深入的实践性研究。灾害恢复力评估虽然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减灾规划中的价值已得到足够重视, 但面对“什么因素决定恢复力大小”和“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恢复力大小”等问题, 仍没有较合理的解决方案, 也没有较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估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提供了一个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的设计方案, 目标是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 提取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子集, 评估区域恢复力的时空特征, 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有效控制区域灾害风险。

人类系统一个有价值的特性, 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及减小脆弱性, 值得深入研究。2005年1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针对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灾害风险, 从降低区域脆弱性水平、提高区域社会的灾害恢复力和加强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综合减灾策略, 并通过了“2005-2015兵库行动框架”:建立国家和社区的灾害恢复力。

4. 1 利益主体的关系分析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多方利益的博弈, 在恢复力建设过程中这种博弈会造成职责缺失和任务失败, 所以有必要先理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为有效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减轻自然灾害做出贡献。另外, 在灾害控制过程中应注意到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虽然主要在灾后体现(灾后恢复的时间和速度) , 但恢复力建设却贯穿在灾害发生的全过程中, 其目标既包括对本次灾害损失的控制和减轻, 也包括将对下一次灾害恢复的积极防御。本文将相关利益主体分为3大类:政府(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 、保险公司、以及企业、社会和农户这3大类。4. 1. 1 政府

政府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辖区的减灾行政管理体系, 确定辖区减灾投资规模或投资比例, 制定适应辖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减灾规划(空间布局、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等) 。可见政府在提高区域整体安全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三峡库区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建设中, 政府发挥着“大脑神经中枢”的管理和领导决策作用, 其职责和任务主要概括如下:(1) 制定科学有效的恢复重建计划, 协调减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进行灾情评估, 制定救灾政策、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灾民救助标准等。提供灾民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负责学校、医院、交通、电力、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灾后重建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政府灾后救助的基本工作职责。同时, 应在总结灾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着重进行灾后经济的恢复和重新定位, 协调区域开发和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 走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

(2) 鼓励保险公司、企业、社区和农户开展自身的防灾防损行动,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这就不仅要求加强政府与保险公司、企业、社区和农户的联系, 建立政府、企业、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减灾体系, 而且要求工程性减灾和非工程性减灾措施并进, 引导其开展科学的防灾减灾活动。

(3) 推进地质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有利于灾后快速恢复的经济和法律措施。地质灾害保险是灾害保险的一种特定形式, 作为一种防灾非工程措施, 既可以减少政府灾后的救灾压力, 为灾区居民灾后重建和迅速恢复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也可以通过投保的门槛作用, 限制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目前地质灾害保险在我国仍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所以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 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地质灾害保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尤其是地质灾害保险模式的选择、组织形

3 三峡库区概况

三峡库区是指三峡大坝建成后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搬迁、安置所涉及的区域, 大约在29°16′-31°25′N 、106°50′-110°51′E 之间, 西起重庆江津县, 东至湖北宜昌市, 包括重庆市22个县(市、区) 和湖北省

4

4个县(市、区) 。总面积5. 8×10km 2, 库区人口众多, 长期过度的开垦,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0%急降到80年代的10%,甚至更低, 水土流失严重,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根据国务院2001年批复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目前已查出三峡库区内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 高切坡1428处, 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约440公里。1982年以来, 两岸发生滑坡、坍塌、泥石流多达70多处, 规模圈大的40余处, 据不完全统计, 致死400余人, 损失严重。陈华洲等(2006) 指出从2001年到2006年, 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和往年持平。所以本文选择山峡库区作为研究区来研究地质灾害恢复力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以期提高库区的综合减灾水平。

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的构建

上世纪70年代开始, 恢复力这一概念首先从力学被引入生态领域, 以描绘系统承受压力及回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目前, 它已经成为生态、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 /IS -DR ) 认为在面对灾害的潜在压力时, 恢复力是自然界和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式、法律保障、政策导向、风险转移与分散、部门间协作、以及保险宣传和教育等方面。冯春涛、余振涛等(2006) 诸多专家学者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保险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强调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建议采取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户多方面筹集资金的方式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基金, 实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

(4) 改变风险分担状态, 进行区域内外的利益协调。库区外部主要需要协调好与重庆市和武汉市的利益关系, 以及与整个长江流域的关系; 库区内部主要协调库区与坝区的利益, 如在移民补偿资金、三峡工程形成的税金和后期扶持基金的分配方式,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等方面库区和坝区一直存在争论。库区是一个有机整体, 库区资源开发应该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同时要协调好库区和坝区、全库区各部分之间的利益关系。坝区与库区的产业取向以及资源开发应贯彻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目前的情况下, 三峡移民后期扶持的坝区与库区之分, 扶持对象的非有机性、非整体性, 坝区与库区的产业取向以及资源开发不能很好地贯彻优势互补的原则, 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政府应协调好受损方和受益方的经济利益, 可以通过双方保费的合理负担或第三者责任险来进行调节, 以达到社会的最优经济效益。(5) 重视社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的救助作用, 宣传与教育和组织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社会的救助功能在对付历次大的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社会的作用具有临时性, 基本上以解决灾民的暂时生活为目标, 具有明显的慈善性质, 只能缓解部分问题, 决非长久之计, 不能作为主要目标。

(6) 政府还应加大防灾减灾的科研力度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在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和专家意见的指导下来开展相应工作才能高效可行。

4. 1. 2 保险公司

由于三峡库区一直是地质灾区多发区, 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目前, 湖北省和重庆市各家商业保险公司还都没有开展专门的地质灾害保险业务, 只是在企财险、农村家庭财产险等险种里附带了地质灾害责任险。农作物的地质灾害责任险在开展了几年之后, 也由于风险太大, 特别是在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35m 水位, 库区水位普遍提高了几十米, 库区水位每年涨落达30m , 原有的滑坡、崩塌以及岸坡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有可能增加, 保险公司基本上就停止了这方面的业务。所以保险公司应重新积极稳妥地开展地质灾害保险, 发挥保险公司在灾害恢复力建设中的“稳定器”作用, 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买不起, 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农业险“怪圈”。(1) 保险公司需要协助政府完成地质灾害保险的制度建设, 可借助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性公司的已有基础和影响力, 由其完成地质灾害保险出售、承担保费的收取、保险费率和灾后损失的赔付率厘定等业务工作。一旦灾害发生, 尽快组织人员完成勘灾定损, 协助政府进行灾区的快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 保险公司应加强和政

府各职能部门的合作, 并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产品改进和创新。对地质灾害风险不同的行业、对同行业中面

临地质灾害风险的不同企业执行不同费率, 提高投保户防灾防损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 降低出险率。比如加强与当地地质、水文、气象等部门有密切联系, 及时获取地质和重要灾情信息, 提醒保户布置防灾工作等。(3)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并通过再保险的手段进一步分散地质灾害风险。再保险是现代保险业快速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对传统保险经营技术的突破。国外农作物保险或地质灾害保险均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 特别是对那些特大自然灾害的损失, 必须依靠再保险来进行风险转移。(4) 保险公司需加强保险宣传, 发挥其灾害风险教育的作用。通过普及保险知识, 提高湖区人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 使保险公司成为灾害风险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另一重要力量。4. 1. 3 企业、社区和农户受地质灾害风险威胁下的企业、社区和农户是灾后恢复的主体。在辖区政府减灾体系的框架下, 加强企业、社区和农户自身的经济能力建设和安全建设, 提高其对地质风险的防御能力, 是最根本的抵御风险的途径。恢复力建设中, 其主要任务是灾后积极配合政府安排进行自救和互救, 平时主动进行防灾减灾, 比如参加保险、消除危房等风险隐患、拒绝在高风险地区开发等。企业可通过自身的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 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使单位产品的生产与经营的安全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社区应充分考虑其所处地理位置, 已经历或面临的地质灾害强度、灾情程度及其风险水平, 制定应急预案, 通过安全教育、应急演练等行动, 发展社区安全文化, 提高社区自救和互救水平。农户则应在政府指导下, 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建立减灾避灾种植制度, 发展可恢复的农业生产模式, 从源头上减低农业风险、增强灾后恢复能力。比如加大农用抗灾设施投入, 在库区加大森林覆盖率, 发展农家特色餐饮、漂流等观光旅游项目等, 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实现人与地新的平衡与和谐。4. 2 概念模型的构建

在详细分析了相关利益主体的基础上, 将构建区域灾害恢复力的概念模型, 为进一步构建区域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奠定基础。区域灾害恢复力体现的是在灾害发生后, 区域在自我调整和外界援助下及时进行生产、生活恢复, 不断适应灾害, 尽量减轻灾害损失的能力。所以灾害恢复力受诸多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是一个复杂多因子的动态概念。要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需要理清恢复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基本问题, 建立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概念模型。

参照Bruneau 等定义的关于地震灾害恢复力TOSE 维度空间理论, 考虑到三峡库区的区域特征和地质灾害这一灾种的特性, 本文将三峡库区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定义为一个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空间系统。自然维指的是农业系统的恢复能力, 主要受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等因素影响。文海家等提出的三峡库区减灾避灾种植制度和现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在大力发展的耐涝农业等都可大大提高农业系统的地质灾害恢复力, 减少农业灾害损失。经济维指系统的经济恢复力, 主要受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等因素影响; 组织维指区域政府灾害管理、组织和决策能力, 主要受政府效率、减灾规划水平、灾中响应能力、水利基础设施状态、救灾政策、可调度的救灾资源的距离和数量、信息传达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抗灾救灾大背景下, 中央的有效救灾政策、灾害发生后区域外社会各界给予的金钱和物资的捐助也有利于区域灾后的快速恢复。社会维包括人的灾害意识、保险意识、行动能力、社会交往水平等方面, 主要受人口受教育水平、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健康状况、投保比例、社会交际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 灾害意识强弱很大程度上与受教育水平直接相关。教育程度越高, 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越强。可见, 这4个维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所以需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以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四维概念模型为基础, 建立全面的地质灾害恢复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子相关分析, 提取三峡库区区域地质灾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子集。4. 3 评估模型的构建

其具体评估环节和步骤如下:(1) 构建并计算恢复力指数。参考Chang 等关于地震灾害恢复力的定义, 将地质灾害恢复力指数定义为研究系统在强度为i 的特定地震事件中满足预定义的性能标准A 的概率P r (A i ) , 即同时满足系统快速恢复和稳健性的概率。所以恢复力指数可在历史灾害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数理统计加蒙特卡罗等数学模拟方法来进行概率计算得到。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系统快速恢复和稳健性的标准不易确定, 而且历史灾害数据较难获取。只能通过统计资料和详细的家户问卷调查获取较初略的数据。

(2) 在前面建立的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利用区域承灾体的属性数据, 通过相关分析、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来拟合承灾体属性与恢复力指数的经验函数关系, 从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中提取区域地质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子集及其影响程度的大小。

(3) 进行区域地质恢复力分析, 研究整个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恢复力状况和时空格局, 分析其强弱成因。需要强调的是灾害恢复力评估具有不同的等级:个体—家庭—社区—区域—省—全国。目前国外大多灾害恢复力研究都关注个体和社区尺度, 而本文建议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中等尺度的灾害恢复力, 因为区域尺度上的研究更能反映出恢复力的时空格局, 能更好地分析恢复力的影响因子和进行减灾政策建议, 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而且数据的可获取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也都更好。

(4) 进行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情景仿真研究和减灾行为的效益评价。由于灾害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所以建议在恢复力影响因子集确定的基础上,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进行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建设的情景仿真模拟, 分析哪个承灾体要素对恢复力最敏感, 哪种恢复力建设方案最有效最合理, 进而为灾害恢复力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5) 考虑区域对地质灾害长期的适应方式和行为, 总结历史灾害的经验教训, 进行增强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的对策研究, 创立库区地质灾害备灾模式, 以降低脆弱性及风险, 提高库区减灾水平。

5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在2006达沃斯国际减灾会议上, 有关专家提出当前风险管理工作的实质可概括为:控制不可避免的; 避免不可控制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包括灾前、灾中、灾后等不同阶段的周期性管理过程, 在每个阶段均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加以支持, 从而使整个控制过程科学化, 并达到整体控制效益的最大化。同时,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必须重视除害与防治并举的灾害管理思想, 注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和库区全局利益与区域利益相协调。

在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管理的诸多环节和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对策如下:(1) 加强库区城镇库岸防护工作, 调整优化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产结构, 发展减灾避灾农业。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并为其提供新的可持续就业形式。发展库区特色经济, 实现减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2) 大力推广政策性地质灾害保险, 加强群众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 加大政府的扶持和投资力度, 做到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户多方面风险分担。(3) 加强库区地质灾害综合管理, 完善库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重视流域的生态风险管理, 实现流域防灾、生态环境的综合风险最小、效益最佳。(4) 进一步贯彻“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与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 保证救灾物资储备, 培养壮大救灾的专业队伍, 完善各级政府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 提高区域灾害的抵御和恢复能力。(5) 进行区域风险评价, 制定区域风险评价图和风险区划, 为政府减灾决策和保险公司业务服务。同时加大地质灾害风险信息的公开程度, 积极鼓励公共参与到风险决策中去。(6) 加强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以及政府与保险公司、企业、社区和农户的协调, 鼓励和引导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民众等多元的管理主体参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共享灾害信息和减灾资源, 提高综合减灾的效率和效益。(7) 推进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积极应用推广成功的区域减灾范式和最新研究成果, 提高地方政府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加强专业人才的输送和培养。

6 结论和展望

本文将灾害恢复力研究推广到可操作层面, 着重探讨了高风险地区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概念模型和评估模型的建立, 初步分析了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利益主体的关系, 理清了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建设过程中政府、保险公司、企业、社区和农户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区域减灾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在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研究中仍存在评估模型所需经济、社会、灾害等各类数据难以保证、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验证等诸多难点。而且区域恢复力影响因子随时空尺度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要克服定量评估模型的时空局限性比较困难, 这会影响到恢复力评估模型的适应范围。因此, 应进一步加强对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的实证性定量研究, 提供出高效可行的恢复力建设方案, 发挥其在区域减灾中的作用, 为政府决策和其他利益主体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Morgan , G . C . , Rawling , G . E . &Sobkowice , J . C . Evaluation Total Risk to Communities from Large Debris Flows , Geotechnique and Natrual Hazards . Proceedin gs od the Geohardzs 92Symposium , BiTech Publishing , Canada , 1992:225~236

2. Hutchinson , J . N . , Keynote Paper :Landslide Haz -ard Assess ment .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 -sium on Landslides , D . H . Bell (ed . ) , Chriscthurch , New Zealand , A . A . Balkema Publishers , Rotterdam , Nether -lands , 1992, Vol . 3:1805~1841

3. Carrara , F . Guzzetti . use of GIS Technology in the Prediction and Monitoring of Landslide Hazard . Natural hazards , 1999, 20(2-3) :117~135

4. Brabb E . E . , Innovation approaches to landslide haz -ard and risk mapping . Proc . of 4th ISL , Toronto , 1984:307~323

5. Chowdhury R . N . . Analysis methods for assessin g landslide risk -recent developments . Landslides , CH . Bonaard (ed . ) , 1998

6. M . Michael -Leiba . Quantitiative Landslide Ris k As -sessment of Cairns . Australia , Landslides in research , theory and practice , Thomas Telford , 2000, 18(2)

7. Conor G . Smyth and Step hen A . Royle . Urban land -slide hazards :incidence and causative factors in Niteri , Rio de Janeiro State , Brazil . Allied Geograph y , 2000, 20(2) :95~118

8. Anbalagan R . &Sin gn B . Landslide hazard and risk assessment mapping of mountaious terrains -a case std y from kuman hi malaya , India , Engineerin g geology , 1996, 43:237~246

9. Uromeihy , M . R . Mahadacifar . Landslide hazard zonation of the Khorshrostam area , Iran . Bulletion of Engineer -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 2000, 58(3) :207~213

10. Mejia -Nanarro M &Wohl E . E . Geological hazard and evaluation usin g GIS :Methodogy and model applied to Medellin . Colombia , Bulletin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 g geologists , 1994, XXXI (4) :459~481

11. Carrara , F . Guzzetti . Use of GIS Technology in the Prediction and Monitoring of Landsslide Hazard J . . Natural haz -ards . 1999, 20(2-3) . 117~135

12. John R . Dymond Murray R . Jessen . Computer si mu -lation of shallow landsliding in New Zealand hill country . ITC Journal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erial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 1999, 1(2) :122~131

13. Piyoosh Rautelal and Ramesh Chandra Lakhera . Landslide rishk analysisi bet ween Giri and Tons Rivers in Hi -machal Himalaya (India ) . ITC Journal /the International Insi -tute for Aerial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 2000, 2:153~160

14. Temesgen , M . U . Mohammed . Natural hazard as -sessment usin g GIS and remote sensing methods ,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landslides in the Wondogenet Area , Ethiopia .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 Part C :Solar , Ttrrestrial &Planetary Science . 2001, 26(9) :665~675

15. UN /ISDR . Living with Risk :A Global Review of Dis -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M . Un ited Nations , 2004

16. Bruneau M , Chang S , E guchi R , et al . A Frame -work to Quantitativel y Assess and Enhance Seis 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 . . Earthquake Spectra , 2003, 19(14) :733~752

17. Chang S E , Masanobu Shinozuka . Measuring Im -provements in the Disaster Resilience of Com munitiesJ . Earth -quake Spectra , 2004, 20(3) :739~755

18. 向喜琼, 黄润秋.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 2000, 11(1) :38~41

19. 张梁, 殷坤龙等. 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内部报告)[R ]. 2002

20. 殷坤龙, 朱良峰. 滑坡灾害空间区划及GIS 应用研究[J ]. 地学前缘, 2001, 8(2) :279~284

21. 冯春涛, 余振涛.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保险制度研究[J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 (10) :24~26

22. 文海家, 张永兴, 柳源.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减灾战略关键问题[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12)

23. 中国三峡工程报, 2002-11-06

24. 陈国阶.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25. 陈华洲等. 三峡库区山体滑坡对灾民的心理影响及心理救助[J ]. 国外建材科技, 2006, 27(5)

26. 史培军等. 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看中国减灾战略的挑战[J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3) :1~7

27. 张慧, 张锦高. 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分析[J ]. 统计与决策, 2007, (7) :45~47

28. 史培军等. 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97(5) :130~136

29. 王振耀, 田小红. 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J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 (5) :16~18

30. 彭涛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其减灾对策[J ]. 山地学报. 2004, (11) :719~724

31. 刘荣茂, 冯荣伟. 农民对自然灾害和农业保险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 农村经济, 2006, (2) :71~74

作者简介 张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学。张锦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

张 慧 张锦高(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430074)

〔摘 要〕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战场, 对其风险采取有效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分析了三峡库区风险管理过程中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概念模型, 进而确定了区域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对其评估模型中因子的定性分析, 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灾害恢复力 风险管理 三峡库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自然灾害是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人口增长, 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自20世纪以来, 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 全球各地区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 自然灾害灾情不断上升, 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从而减轻灾害地影响和损失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2006年8月27日至9月1日, 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国际减灾会议上, 国际灾害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呼吁以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各类自然和人为的风险, 进一步强调了风险管理在综合减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将对发电、防洪、航运等方面将产生重大意义, 但是, 与此同时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对我国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尤其对库区影响更大, 使得三峡库区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问题和库区广大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将其治理工作看作“是关系到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 刻不容缓”。

本文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旨在进一步理解地质灾害恢复力的内涵和实质, 为区域灾害恢复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回顾; 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区域; 第三部分构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 第四部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对库区地质灾害风险控制进行了探讨; 第五部分是

全文的结论以及展望。

2 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当前国际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是全面分析地质灾害与人类社会关系、定量化评价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的关键问题之一。

国外对地质灾害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早,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一些地质灾害多发国家, 如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以及前苏联等, 开展了大区域的地质灾害规律研究, 认为地质灾害的减少必须与国土开发规划结合在一起考虑, 其预测研究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90年代开始, 围绕国际减灾十年计划行动, 北美及欧洲许多国家在原地质稳定性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稳定性与土地使用关系的风险研究, 把原来单纯的地质稳定性研究拓展到了综合减灾效益研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已有不少地质灾害风险相关研究, 对地质灾害风险理论(Morgan , 1992; Hutchin -son , 1992) 进行了风险定义、识别分类等方面的研究, 在滑坡灾害风险评估(Carrara , 1999; Brabb , 1984; Chowdhury , 1998; Michael -Leiba , 2000; Conor , 2000) 、风险图编制(Anbalagan &Singn , 1996; Uromeihy , 2000) , GIS 及遥感技术应用(Mejia , 1994; Carrara , 1999; John , 1999; Piyoosh &Ramesh , 2000; Temesgen , 2001) 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对而言, 国内大陆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尚不系统。马宗晋(1993) 提出了用灾度表示自然灾害破坏损失规模的看法; 高庆华(1991) 提出了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想; 张梁, 张业成等(1994) 对地质灾害属性特征、风险构成、易损性及其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 黄润秋等(2000) 对在综合地学信息系统上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进行

 收稿日期:2007—11—12

 基金项目:“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专业监测崩塌滑坡灾害点涌浪分析与危害评估”(三地防预200515) 。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学研究”(项目编号:06BJY041)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了初步的探讨; 刘玉恒(2001) 等建立了土坝地质灾害风险计算模型, 采用蒙特卡罗法计算了某水库土坝地质风险; :殷坤龙等(2001) 研究开发了基于GIS 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 对全国范围及陕西秦巴山区旬阳地区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和最终的风险评价; 汪敏等(2001) 用地质灾害分析理论建立了香港和重庆两地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谢全敏(2004) 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及其治理决策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 风险的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相关的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已被学术界予以高度重视。在国际减灾十年(ID -NDR ) 活动、国际减灾战略(ISDR ) 的相继实施的大背景下, 国内外学者兴起了通过研究灾害脆弱性和恢复力从而控制灾害风险的新一轮热潮。目前国内外对承载体脆弱性的研究较多, 但对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 没有较深入的实践性研究。灾害恢复力评估虽然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减灾规划中的价值已得到足够重视, 但面对“什么因素决定恢复力大小”和“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恢复力大小”等问题, 仍没有较合理的解决方案, 也没有较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估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提供了一个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的设计方案, 目标是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 提取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子集, 评估区域恢复力的时空特征, 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有效控制区域灾害风险。

人类系统一个有价值的特性, 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及减小脆弱性, 值得深入研究。2005年1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针对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灾害风险, 从降低区域脆弱性水平、提高区域社会的灾害恢复力和加强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综合减灾策略, 并通过了“2005-2015兵库行动框架”:建立国家和社区的灾害恢复力。

4. 1 利益主体的关系分析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多方利益的博弈, 在恢复力建设过程中这种博弈会造成职责缺失和任务失败, 所以有必要先理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为有效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减轻自然灾害做出贡献。另外, 在灾害控制过程中应注意到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虽然主要在灾后体现(灾后恢复的时间和速度) , 但恢复力建设却贯穿在灾害发生的全过程中, 其目标既包括对本次灾害损失的控制和减轻, 也包括将对下一次灾害恢复的积极防御。本文将相关利益主体分为3大类:政府(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 、保险公司、以及企业、社会和农户这3大类。4. 1. 1 政府

政府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辖区的减灾行政管理体系, 确定辖区减灾投资规模或投资比例, 制定适应辖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减灾规划(空间布局、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等) 。可见政府在提高区域整体安全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三峡库区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建设中, 政府发挥着“大脑神经中枢”的管理和领导决策作用, 其职责和任务主要概括如下:(1) 制定科学有效的恢复重建计划, 协调减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进行灾情评估, 制定救灾政策、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灾民救助标准等。提供灾民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负责学校、医院、交通、电力、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灾后重建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政府灾后救助的基本工作职责。同时, 应在总结灾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着重进行灾后经济的恢复和重新定位, 协调区域开发和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 走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

(2) 鼓励保险公司、企业、社区和农户开展自身的防灾防损行动,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这就不仅要求加强政府与保险公司、企业、社区和农户的联系, 建立政府、企业、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减灾体系, 而且要求工程性减灾和非工程性减灾措施并进, 引导其开展科学的防灾减灾活动。

(3) 推进地质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有利于灾后快速恢复的经济和法律措施。地质灾害保险是灾害保险的一种特定形式, 作为一种防灾非工程措施, 既可以减少政府灾后的救灾压力, 为灾区居民灾后重建和迅速恢复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也可以通过投保的门槛作用, 限制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目前地质灾害保险在我国仍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所以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 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地质灾害保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尤其是地质灾害保险模式的选择、组织形

3 三峡库区概况

三峡库区是指三峡大坝建成后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搬迁、安置所涉及的区域, 大约在29°16′-31°25′N 、106°50′-110°51′E 之间, 西起重庆江津县, 东至湖北宜昌市, 包括重庆市22个县(市、区) 和湖北省

4

4个县(市、区) 。总面积5. 8×10km 2, 库区人口众多, 长期过度的开垦,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0%急降到80年代的10%,甚至更低, 水土流失严重,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根据国务院2001年批复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目前已查出三峡库区内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 高切坡1428处, 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约440公里。1982年以来, 两岸发生滑坡、坍塌、泥石流多达70多处, 规模圈大的40余处, 据不完全统计, 致死400余人, 损失严重。陈华洲等(2006) 指出从2001年到2006年, 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和往年持平。所以本文选择山峡库区作为研究区来研究地质灾害恢复力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以期提高库区的综合减灾水平。

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的构建

上世纪70年代开始, 恢复力这一概念首先从力学被引入生态领域, 以描绘系统承受压力及回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目前, 它已经成为生态、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 /IS -DR ) 认为在面对灾害的潜在压力时, 恢复力是自然界和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式、法律保障、政策导向、风险转移与分散、部门间协作、以及保险宣传和教育等方面。冯春涛、余振涛等(2006) 诸多专家学者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保险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强调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建议采取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户多方面筹集资金的方式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基金, 实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

(4) 改变风险分担状态, 进行区域内外的利益协调。库区外部主要需要协调好与重庆市和武汉市的利益关系, 以及与整个长江流域的关系; 库区内部主要协调库区与坝区的利益, 如在移民补偿资金、三峡工程形成的税金和后期扶持基金的分配方式,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等方面库区和坝区一直存在争论。库区是一个有机整体, 库区资源开发应该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同时要协调好库区和坝区、全库区各部分之间的利益关系。坝区与库区的产业取向以及资源开发应贯彻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目前的情况下, 三峡移民后期扶持的坝区与库区之分, 扶持对象的非有机性、非整体性, 坝区与库区的产业取向以及资源开发不能很好地贯彻优势互补的原则, 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政府应协调好受损方和受益方的经济利益, 可以通过双方保费的合理负担或第三者责任险来进行调节, 以达到社会的最优经济效益。(5) 重视社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的救助作用, 宣传与教育和组织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社会的救助功能在对付历次大的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社会的作用具有临时性, 基本上以解决灾民的暂时生活为目标, 具有明显的慈善性质, 只能缓解部分问题, 决非长久之计, 不能作为主要目标。

(6) 政府还应加大防灾减灾的科研力度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在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和专家意见的指导下来开展相应工作才能高效可行。

4. 1. 2 保险公司

由于三峡库区一直是地质灾区多发区, 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目前, 湖北省和重庆市各家商业保险公司还都没有开展专门的地质灾害保险业务, 只是在企财险、农村家庭财产险等险种里附带了地质灾害责任险。农作物的地质灾害责任险在开展了几年之后, 也由于风险太大, 特别是在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35m 水位, 库区水位普遍提高了几十米, 库区水位每年涨落达30m , 原有的滑坡、崩塌以及岸坡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有可能增加, 保险公司基本上就停止了这方面的业务。所以保险公司应重新积极稳妥地开展地质灾害保险, 发挥保险公司在灾害恢复力建设中的“稳定器”作用, 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买不起, 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农业险“怪圈”。(1) 保险公司需要协助政府完成地质灾害保险的制度建设, 可借助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性公司的已有基础和影响力, 由其完成地质灾害保险出售、承担保费的收取、保险费率和灾后损失的赔付率厘定等业务工作。一旦灾害发生, 尽快组织人员完成勘灾定损, 协助政府进行灾区的快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 保险公司应加强和政

府各职能部门的合作, 并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产品改进和创新。对地质灾害风险不同的行业、对同行业中面

临地质灾害风险的不同企业执行不同费率, 提高投保户防灾防损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 降低出险率。比如加强与当地地质、水文、气象等部门有密切联系, 及时获取地质和重要灾情信息, 提醒保户布置防灾工作等。(3)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并通过再保险的手段进一步分散地质灾害风险。再保险是现代保险业快速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对传统保险经营技术的突破。国外农作物保险或地质灾害保险均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 特别是对那些特大自然灾害的损失, 必须依靠再保险来进行风险转移。(4) 保险公司需加强保险宣传, 发挥其灾害风险教育的作用。通过普及保险知识, 提高湖区人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 使保险公司成为灾害风险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另一重要力量。4. 1. 3 企业、社区和农户受地质灾害风险威胁下的企业、社区和农户是灾后恢复的主体。在辖区政府减灾体系的框架下, 加强企业、社区和农户自身的经济能力建设和安全建设, 提高其对地质风险的防御能力, 是最根本的抵御风险的途径。恢复力建设中, 其主要任务是灾后积极配合政府安排进行自救和互救, 平时主动进行防灾减灾, 比如参加保险、消除危房等风险隐患、拒绝在高风险地区开发等。企业可通过自身的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 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使单位产品的生产与经营的安全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社区应充分考虑其所处地理位置, 已经历或面临的地质灾害强度、灾情程度及其风险水平, 制定应急预案, 通过安全教育、应急演练等行动, 发展社区安全文化, 提高社区自救和互救水平。农户则应在政府指导下, 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建立减灾避灾种植制度, 发展可恢复的农业生产模式, 从源头上减低农业风险、增强灾后恢复能力。比如加大农用抗灾设施投入, 在库区加大森林覆盖率, 发展农家特色餐饮、漂流等观光旅游项目等, 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实现人与地新的平衡与和谐。4. 2 概念模型的构建

在详细分析了相关利益主体的基础上, 将构建区域灾害恢复力的概念模型, 为进一步构建区域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奠定基础。区域灾害恢复力体现的是在灾害发生后, 区域在自我调整和外界援助下及时进行生产、生活恢复, 不断适应灾害, 尽量减轻灾害损失的能力。所以灾害恢复力受诸多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是一个复杂多因子的动态概念。要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需要理清恢复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基本问题, 建立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概念模型。

参照Bruneau 等定义的关于地震灾害恢复力TOSE 维度空间理论, 考虑到三峡库区的区域特征和地质灾害这一灾种的特性, 本文将三峡库区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定义为一个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空间系统。自然维指的是农业系统的恢复能力, 主要受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等因素影响。文海家等提出的三峡库区减灾避灾种植制度和现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在大力发展的耐涝农业等都可大大提高农业系统的地质灾害恢复力, 减少农业灾害损失。经济维指系统的经济恢复力, 主要受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等因素影响; 组织维指区域政府灾害管理、组织和决策能力, 主要受政府效率、减灾规划水平、灾中响应能力、水利基础设施状态、救灾政策、可调度的救灾资源的距离和数量、信息传达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抗灾救灾大背景下, 中央的有效救灾政策、灾害发生后区域外社会各界给予的金钱和物资的捐助也有利于区域灾后的快速恢复。社会维包括人的灾害意识、保险意识、行动能力、社会交往水平等方面, 主要受人口受教育水平、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健康状况、投保比例、社会交际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 灾害意识强弱很大程度上与受教育水平直接相关。教育程度越高, 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越强。可见, 这4个维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所以需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以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四维概念模型为基础, 建立全面的地质灾害恢复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子相关分析, 提取三峡库区区域地质灾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子集。4. 3 评估模型的构建

其具体评估环节和步骤如下:(1) 构建并计算恢复力指数。参考Chang 等关于地震灾害恢复力的定义, 将地质灾害恢复力指数定义为研究系统在强度为i 的特定地震事件中满足预定义的性能标准A 的概率P r (A i ) , 即同时满足系统快速恢复和稳健性的概率。所以恢复力指数可在历史灾害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数理统计加蒙特卡罗等数学模拟方法来进行概率计算得到。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系统快速恢复和稳健性的标准不易确定, 而且历史灾害数据较难获取。只能通过统计资料和详细的家户问卷调查获取较初略的数据。

(2) 在前面建立的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利用区域承灾体的属性数据, 通过相关分析、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来拟合承灾体属性与恢复力指数的经验函数关系, 从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中提取区域地质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子集及其影响程度的大小。

(3) 进行区域地质恢复力分析, 研究整个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恢复力状况和时空格局, 分析其强弱成因。需要强调的是灾害恢复力评估具有不同的等级:个体—家庭—社区—区域—省—全国。目前国外大多灾害恢复力研究都关注个体和社区尺度, 而本文建议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中等尺度的灾害恢复力, 因为区域尺度上的研究更能反映出恢复力的时空格局, 能更好地分析恢复力的影响因子和进行减灾政策建议, 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而且数据的可获取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也都更好。

(4) 进行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情景仿真研究和减灾行为的效益评价。由于灾害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所以建议在恢复力影响因子集确定的基础上,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进行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建设的情景仿真模拟, 分析哪个承灾体要素对恢复力最敏感, 哪种恢复力建设方案最有效最合理, 进而为灾害恢复力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5) 考虑区域对地质灾害长期的适应方式和行为, 总结历史灾害的经验教训, 进行增强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的对策研究, 创立库区地质灾害备灾模式, 以降低脆弱性及风险, 提高库区减灾水平。

5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在2006达沃斯国际减灾会议上, 有关专家提出当前风险管理工作的实质可概括为:控制不可避免的; 避免不可控制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包括灾前、灾中、灾后等不同阶段的周期性管理过程, 在每个阶段均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加以支持, 从而使整个控制过程科学化, 并达到整体控制效益的最大化。同时,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必须重视除害与防治并举的灾害管理思想, 注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和库区全局利益与区域利益相协调。

在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管理的诸多环节和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对策如下:(1) 加强库区城镇库岸防护工作, 调整优化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产结构, 发展减灾避灾农业。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并为其提供新的可持续就业形式。发展库区特色经济, 实现减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2) 大力推广政策性地质灾害保险, 加强群众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 加大政府的扶持和投资力度, 做到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户多方面风险分担。(3) 加强库区地质灾害综合管理, 完善库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重视流域的生态风险管理, 实现流域防灾、生态环境的综合风险最小、效益最佳。(4) 进一步贯彻“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与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 保证救灾物资储备, 培养壮大救灾的专业队伍, 完善各级政府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 提高区域灾害的抵御和恢复能力。(5) 进行区域风险评价, 制定区域风险评价图和风险区划, 为政府减灾决策和保险公司业务服务。同时加大地质灾害风险信息的公开程度, 积极鼓励公共参与到风险决策中去。(6) 加强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以及政府与保险公司、企业、社区和农户的协调, 鼓励和引导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民众等多元的管理主体参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共享灾害信息和减灾资源, 提高综合减灾的效率和效益。(7) 推进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积极应用推广成功的区域减灾范式和最新研究成果, 提高地方政府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加强专业人才的输送和培养。

6 结论和展望

本文将灾害恢复力研究推广到可操作层面, 着重探讨了高风险地区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的概念模型和评估模型的建立, 初步分析了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利益主体的关系, 理清了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建设过程中政府、保险公司、企业、社区和农户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区域减灾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在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研究中仍存在评估模型所需经济、社会、灾害等各类数据难以保证、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验证等诸多难点。而且区域恢复力影响因子随时空尺度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要克服定量评估模型的时空局限性比较困难, 这会影响到恢复力评估模型的适应范围。因此, 应进一步加强对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 . 27, No . 1总第171期

库区地质灾害恢复力的实证性定量研究, 提供出高效可行的恢复力建设方案, 发挥其在区域减灾中的作用, 为政府决策和其他利益主体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Morgan , G . C . , Rawling , G . E . &Sobkowice , J . C . Evaluation Total Risk to Communities from Large Debris Flows , Geotechnique and Natrual Hazards . Proceedin gs od the Geohardzs 92Symposium , BiTech Publishing , Canada , 1992:225~236

2. Hutchinson , J . N . , Keynote Paper :Landslide Haz -ard Assess ment .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 -sium on Landslides , D . H . Bell (ed . ) , Chriscthurch , New Zealand , A . A . Balkema Publishers , Rotterdam , Nether -lands , 1992, Vol . 3:1805~1841

3. Carrara , F . Guzzetti . use of GIS Technology in the Prediction and Monitoring of Landslide Hazard . Natural hazards , 1999, 20(2-3) :117~135

4. Brabb E . E . , Innovation approaches to landslide haz -ard and risk mapping . Proc . of 4th ISL , Toronto , 1984:307~323

5. Chowdhury R . N . . Analysis methods for assessin g landslide risk -recent developments . Landslides , CH . Bonaard (ed . ) , 1998

6. M . Michael -Leiba . Quantitiative Landslide Ris k As -sessment of Cairns . Australia , Landslides in research , theory and practice , Thomas Telford , 2000, 18(2)

7. Conor G . Smyth and Step hen A . Royle . Urban land -slide hazards :incidence and causative factors in Niteri , Rio de Janeiro State , Brazil . Allied Geograph y , 2000, 20(2) :95~118

8. Anbalagan R . &Sin gn B . Landslide hazard and risk assessment mapping of mountaious terrains -a case std y from kuman hi malaya , India , Engineerin g geology , 1996, 43:237~246

9. Uromeihy , M . R . Mahadacifar . Landslide hazard zonation of the Khorshrostam area , Iran . Bulletion of Engineer -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 2000, 58(3) :207~213

10. Mejia -Nanarro M &Wohl E . E . Geological hazard and evaluation usin g GIS :Methodogy and model applied to Medellin . Colombia , Bulletin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 g geologists , 1994, XXXI (4) :459~481

11. Carrara , F . Guzzetti . Use of GIS Technology in the Prediction and Monitoring of Landsslide Hazard J . . Natural haz -ards . 1999, 20(2-3) . 117~135

12. John R . Dymond Murray R . Jessen . Computer si mu -lation of shallow landsliding in New Zealand hill country . ITC Journal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erial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 1999, 1(2) :122~131

13. Piyoosh Rautelal and Ramesh Chandra Lakhera . Landslide rishk analysisi bet ween Giri and Tons Rivers in Hi -machal Himalaya (India ) . ITC Journal /the International Insi -tute for Aerial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 2000, 2:153~160

14. Temesgen , M . U . Mohammed . Natural hazard as -sessment usin g GIS and remote sensing methods ,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landslides in the Wondogenet Area , Ethiopia .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 Part C :Solar , Ttrrestrial &Planetary Science . 2001, 26(9) :665~675

15. UN /ISDR . Living with Risk :A Global Review of Dis -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M . Un ited Nations , 2004

16. Bruneau M , Chang S , E guchi R , et al . A Frame -work to Quantitativel y Assess and Enhance Seis 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 . . Earthquake Spectra , 2003, 19(14) :733~752

17. Chang S E , Masanobu Shinozuka . Measuring Im -provements in the Disaster Resilience of Com munitiesJ . Earth -quake Spectra , 2004, 20(3) :739~755

18. 向喜琼, 黄润秋.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 2000, 11(1) :38~41

19. 张梁, 殷坤龙等. 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内部报告)[R ]. 2002

20. 殷坤龙, 朱良峰. 滑坡灾害空间区划及GIS 应用研究[J ]. 地学前缘, 2001, 8(2) :279~284

21. 冯春涛, 余振涛.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保险制度研究[J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 (10) :24~26

22. 文海家, 张永兴, 柳源.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减灾战略关键问题[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12)

23. 中国三峡工程报, 2002-11-06

24. 陈国阶.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25. 陈华洲等. 三峡库区山体滑坡对灾民的心理影响及心理救助[J ]. 国外建材科技, 2006, 27(5)

26. 史培军等. 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看中国减灾战略的挑战[J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3) :1~7

27. 张慧, 张锦高. 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分析[J ]. 统计与决策, 2007, (7) :45~47

28. 史培军等. 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97(5) :130~136

29. 王振耀, 田小红. 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J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 (5) :16~18

30. 彭涛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其减灾对策[J ]. 山地学报. 2004, (11) :719~724

31. 刘荣茂, 冯荣伟. 农民对自然灾害和农业保险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 农村经济, 2006, (2) :71~74

作者简介 张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学。张锦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相关内容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调研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重庆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和探索
  • 2010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54) 重庆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和探索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显现,人民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和要求日趋高涨.十七大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任务.目前 ...

  • 三峡移民:在探索中完善
  • "在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峡移民工作是我国水库移民工作发展与进步的缩影." 日前,就三峡移民安置及返流现象等相关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书面采访了国务院三峡办移民安置规划司的相关负责人,就一些外界关心的问题,给出了来自官方 ...

  • 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
  • 进人90年代以来,国际上掀起了强劲的是"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环境保护浪潮,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开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会更使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人人心,大量贸易的变相限制."1991年美.墨两国发生了的环保法规被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多的贸易&q ...

  • 移民工作报告
  •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三峡移民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xx年三峡移民工作回顾 xx年是三期移民工作的全面实施年.过去的一年,在中共重庆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库区各级政府坚持移民搬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统筹抓好移民搬迁安置 ...

  • 把握地灾规律依法科学应对
  • 把握地灾规律 依法科学应对 2015-05-12 | 作者: 陈红旗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今年1~4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15%和70% ●近20年间,地质灾害应对先后经历三个阶段,基本形成以有关法规规章和预案为骨干的行政法规制度体系 ●我国逐步 ...

  • 环境地质学课程论文
  • 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极其反思 --以 11· 3 河南义马煤矿事故为例 摘要: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破坏性影响. 本文概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普遍影响. 通过分析河南义马煤矿事故的事 故原因.过程及危害,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

  • 三峡工程的现实与争议
  • 专题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于2010年已蓄水至175米高程.但是,自去年年底以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连续少雨,发生干旱,虽然三峡水库持续"放水"支持抗旱,但仍有声音将这次大旱归结为三峡大坝所致-- 卢 ...

  • 2011地质灾害情况汇报1
  • 罗甸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2011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情况汇报 县人民政府: 根据(黔南府办发电„2011‟211号)<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及罗甸县委.县政府关于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文件精神,现将我县2011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