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浅析
作者:仲博
来源:《科技传播》2014年第22期
摘 要 广播新闻因其传播的特性,与报纸、电视、杂志新闻有所不用,非常重视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非语言符号运用得当,可以使广播新闻更好听、更吸引听众,但事实上,非语言符号没有受到广播新闻记者的重视,本文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分析非语言符号的在广播新闻中实际运用以及作用。
关键词 非语言符号;广播新闻;作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7-0094-01
0 引言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将非语言符号定义为:用语言、文字以外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到的姿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图画等,可分为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1]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非语言符号主要表现在听觉上,通过记者的“言说”技巧包括语气、语调、语速,现场音响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都是属于非语言符号体系。
广播新闻可以分为三种:语言类、音响类和音乐类。语言类新闻是指单纯使用语言形式,采用“言说”技巧,来传达新闻的内容;音响类新闻是指音响来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如现场的各种声音;音乐类新闻报道根据新闻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但此种应用的范围较窄,音乐有时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相冲突。非语言符号与生俱来的特征,播报员的“言说”技巧,新闻报导中音乐和音响的使用使其已经成为众多传播媒介经常采用的表现形式,也在广播新闻报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广播新闻又是以声音为传播信号,以电子手段为传播方式,非语言符号的特征正好符合了广播新闻报道的规律。
1 非语言符号“言说”技巧,增加广播新闻报道的可听性
人类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个成功的交际者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无声信号。”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播报员通过一定的“言说”技巧,即播报时的语气、语调、语速的协调使用奠定新闻基调与风格,突出新闻重点内容,以及有意识静默方式,营造新闻报道的可听性。比如广播新闻在报道某某伟人离世时,播报员在一些关键的词语间有意识地或停顿、或强调、或语速放慢,来营造悲伤的气氛。又如报道一些违反社会道德的事件,2014年2月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江苏官员打人事件》时,播报员在进行事实报道时,特别强调江苏官员的打人行为,以及江苏媒体的岿然不动,事件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对突出事件的报道时,针对现场环境,记者往往会通过时快时慢的语速,向听众描绘正在发生的事件让其产生就像看到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浅析
作者:仲博
来源:《科技传播》2014年第22期
摘 要 广播新闻因其传播的特性,与报纸、电视、杂志新闻有所不用,非常重视非语言符号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非语言符号运用得当,可以使广播新闻更好听、更吸引听众,但事实上,非语言符号没有受到广播新闻记者的重视,本文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分析非语言符号的在广播新闻中实际运用以及作用。
关键词 非语言符号;广播新闻;作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7-0094-01
0 引言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将非语言符号定义为:用语言、文字以外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到的姿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图画等,可分为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1]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非语言符号主要表现在听觉上,通过记者的“言说”技巧包括语气、语调、语速,现场音响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都是属于非语言符号体系。
广播新闻可以分为三种:语言类、音响类和音乐类。语言类新闻是指单纯使用语言形式,采用“言说”技巧,来传达新闻的内容;音响类新闻是指音响来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如现场的各种声音;音乐类新闻报道根据新闻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但此种应用的范围较窄,音乐有时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相冲突。非语言符号与生俱来的特征,播报员的“言说”技巧,新闻报导中音乐和音响的使用使其已经成为众多传播媒介经常采用的表现形式,也在广播新闻报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广播新闻又是以声音为传播信号,以电子手段为传播方式,非语言符号的特征正好符合了广播新闻报道的规律。
1 非语言符号“言说”技巧,增加广播新闻报道的可听性
人类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个成功的交际者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无声信号。”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播报员通过一定的“言说”技巧,即播报时的语气、语调、语速的协调使用奠定新闻基调与风格,突出新闻重点内容,以及有意识静默方式,营造新闻报道的可听性。比如广播新闻在报道某某伟人离世时,播报员在一些关键的词语间有意识地或停顿、或强调、或语速放慢,来营造悲伤的气氛。又如报道一些违反社会道德的事件,2014年2月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江苏官员打人事件》时,播报员在进行事实报道时,特别强调江苏官员的打人行为,以及江苏媒体的岿然不动,事件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对突出事件的报道时,针对现场环境,记者往往会通过时快时慢的语速,向听众描绘正在发生的事件让其产生就像看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