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锡伯族西迁节

;西迁节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民族传统节日。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主要活动】2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词达四百余行,三节为一乐句,全曲十二小节,历经二百多年的丰富、加工和创作,已有7种之多,传承至今,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均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主要特点】 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在延续200多年的时空当中,形成如下显著特征:1、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生成的崇拜大自然、"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的古老渔猎习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 2、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萨满教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起到"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的作用。在民间留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为我国和世界探究萨满文化提供着最为珍贵的活资料。3、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锡伯族从西迁屯垦戍边时起直至20世纪40年代,长期学习使用满语满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锡伯文。为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着极为难得的"活化石"。4、传承着锡伯族军民屯垦戍边的爱国奉献精神。为了戍守祖国西部边境,当年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从蒙古北路向西域行进,沿途战胜无数困难,将原定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零三个月,行程一万余里,就抵达伊犁,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戍守卡伦抵御外侵,维护地方安定,参加平息叛乱斗争,付出重大牺牲。同时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由此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新疆西迁节民俗艺术所要弘扬的永恒主题。5、西迁节民俗艺术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与过去的庙会形式逐渐演变,成为由本民族部分人到全民族成员踊跃参与,由民办到官办、由新疆向东北地区普及,由所在地区其他民族成员也共同参与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一个跨越时空和地域、纵横传播的文化空间。 【传承价值】 通过"西迁节"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音乐艺术。它以我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要传承地区,向全国锡伯族地区辐射,形成集历史、时空、地域、精神为一体的文化传播空间。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文形态出现失传的危机。诸如:古代渔猎遗俗及其口头和书面文学产品日渐消弭,失传严重。古老的萨满文化出现无人传承的断代危机。精通满语满文的人数越来越少。50岁上下的锡伯人大都不懂锡伯文,这一用于传承的主要工具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大都年龄偏高。西迁节民俗艺

术的个性特色逐年弱化或减少等,需要加大对其保护和抢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迁节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民族传统节日。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主要活动】2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词达四百余行,三节为一乐句,全曲十二小节,历经二百多年的丰富、加工和创作,已有7种之多,传承至今,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均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主要特点】 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在延续200多年的时空当中,形成如下显著特征:1、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生成的崇拜大自然、"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的古老渔猎习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 2、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萨满教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起到"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的作用。在民间留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为我国和世界探究萨满文化提供着最为珍贵的活资料。3、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锡伯族从西迁屯垦戍边时起直至20世纪40年代,长期学习使用满语满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锡伯文。为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着极为难得的"活化石"。4、传承着锡伯族军民屯垦戍边的爱国奉献精神。为了戍守祖国西部边境,当年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从蒙古北路向西域行进,沿途战胜无数困难,将原定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零三个月,行程一万余里,就抵达伊犁,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戍守卡伦抵御外侵,维护地方安定,参加平息叛乱斗争,付出重大牺牲。同时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由此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新疆西迁节民俗艺术所要弘扬的永恒主题。5、西迁节民俗艺术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与过去的庙会形式逐渐演变,成为由本民族部分人到全民族成员踊跃参与,由民办到官办、由新疆向东北地区普及,由所在地区其他民族成员也共同参与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一个跨越时空和地域、纵横传播的文化空间。 【传承价值】 通过"西迁节"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音乐艺术。它以我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要传承地区,向全国锡伯族地区辐射,形成集历史、时空、地域、精神为一体的文化传播空间。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文形态出现失传的危机。诸如:古代渔猎遗俗及其口头和书面文学产品日渐消弭,失传严重。古老的萨满文化出现无人传承的断代危机。精通满语满文的人数越来越少。50岁上下的锡伯人大都不懂锡伯文,这一用于传承的主要工具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大都年龄偏高。西迁节民俗艺

术的个性特色逐年弱化或减少等,需要加大对其保护和抢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内容

  • [优秀作文]观锡伯民俗风情园
  • 观锡伯民俗风情园 去年暑假,我和姑姑一家一起来到锡伯民俗风情园游玩. 民俗风情园位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西六公里处,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一下车,我们就兴致勃勃地来到风情园入口处.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具有锡伯族建筑风格的景区大门,大门和围墙是仿古城墙建造的,上面配有锡伯族猎手射箭和舞蹈的浮雕图案. ...

  • 锡伯族传说
  • 锡伯族传说与民俗综述 姓名:徐文滔 学号:2008041023 班级:08级4班 摘要: 锡伯族传说是锡伯族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锡伯族传说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锡伯族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是研究锡伯族早期社会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

  • 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宗教信仰历史与现状考察之一_伊犁锡伯族的藏传佛教信仰
  • 2009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年期 3 月 胡方艳等: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宗教信仰历史与现状考察之一 Mar.2009 127 第1期 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 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宗教信仰 ...

  • [锡伯族西迁戍边路线图]解
  • 作者:韩启昆 满族研究 1995年05期 <锡伯族西迁戍边路线图>,由笔者与关多文同志合作,特为纪念锡伯族西迁伊犁屯垦戍边229周年而绘制的.将图印在一个正方形长宽各30公分的手帕上.在纪念大会上,赠送给前来祝贺的省市领导和来宾.参加大会的本族干部和群众,以示留念,很受赞赏.认为新颖别致 ...

  • 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 沈北新区目前有中小学33所,其中小学16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高中5所(含1所职业高中,1所完中),学生2.9万余人,设教学班732个。 一、创建工作的背景 1.历史传承的需要。沈北新区拥有源远流长的文脉,具有70xx年人类活动史、10xx年辽代建府史、2xx年锡伯西迁史、1xx年建区史 ...

  • 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 电子书
  • 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 作者:波·少布    出版日期:1993    页数:548 关键词:民族历史 黑龙江 文集 民族文化 波 少布 分类: 历史.地理 >黑龙江省 内容提要 收论文53篇,分为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4部分. 隐藏目录 章节目录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简介 民族理 ...

  • 2013年文明办主任述职述廉述学报告
  • 根据宣传部内部分工,本人主管文明办工作,分管宣传部理论教育.对外宣传.宣教工作及宣传部人事和财务工作.现将一年来本人在德.能.勤.绩.廉六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 xx年,本人围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 宣传部文明办主任2012年述职述廉述学报告
  • 根据宣传部内部分工,本人主管文明办工作,分管宣传部理论教育.对外宣传.宣教工作及宣传部人事和财务工作.现将一年来本人在德.能.勤.绩.廉六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 xx年,本人围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 [锡伯族服饰]坎肩加长袍,锡伯族女人的优雅
  • 锡伯族在新疆大部分分布在伊犁地区和乌鲁木齐等地.锡伯族的服饰与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有明显不同.追溯到清代,男子的服饰锡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 锡伯人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