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作业的实用性课题研究
一、 研究实验的课题 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
二、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也就有了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方法。着力改变偏重于记忆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其理论源头是布鲁纳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的教育观;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四、 课题研究目标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确立整体教学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营造探究合作的活动场,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变式“问题”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巧设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3、铺垫“问题”情境,激励“合作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问题”展开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
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6、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大批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学生成果目标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 课题研究实验原则
1、坚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原则,坚持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内容(一)实验班级:七、八、九年级,共18个班。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秋——2007年春,准备、立题、开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秋——2008年春,实验探究、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秋——研究、结题阶段。
(三)子课题 A、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B、“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研究。 C、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七、课题研究方法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
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科书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留有较大空间,“想一想”中的诱导发现,“议一议”中的问题提出均有一定深度和相当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读一读”中引出多种思路,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启发性,“试一试”中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受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问题情境、探究合作、解释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是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4、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5、注重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提炼研究模式。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课题研究的形式与过程。在课题实验中做好以下基本研究:提练模式----做模式课----形成优秀模式课。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负责人:张中建、李小勇
2、课题研究实验组
第一小组 组长:王绍毅
实验教师:李英祥 罗 琼 郭小平 张岚
研究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的研究
第二小组 组长:李小勇
实验教师:卢斗敏 黄 健 黄学中 黄 艳
研究课题: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第三小组 组长:向昭利 实验教师:张中建 周义权 陈平祥 李永成 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3、注重成果呈现,对外宣传辐射, 抓好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做好“实验课”实录;交流实
验优秀课;制作活动图片、活动光盘;展示汇报课;课题研究论文,每一阶段进行研究小结,阶段成果、每学期末上交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建档,鼓励、支持优秀实验论文在教育教研活动中交流,在教育教研期刊上发表。
浅议初中数学作业的实用性课题研究
一、 研究实验的课题 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
二、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也就有了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方法。着力改变偏重于记忆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其理论源头是布鲁纳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的教育观;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四、 课题研究目标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确立整体教学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营造探究合作的活动场,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变式“问题”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巧设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3、铺垫“问题”情境,激励“合作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问题”展开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
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6、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大批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学生成果目标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 课题研究实验原则
1、坚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原则,坚持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内容(一)实验班级:七、八、九年级,共18个班。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秋——2007年春,准备、立题、开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秋——2008年春,实验探究、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秋——研究、结题阶段。
(三)子课题 A、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B、“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研究。 C、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七、课题研究方法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
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科书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留有较大空间,“想一想”中的诱导发现,“议一议”中的问题提出均有一定深度和相当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读一读”中引出多种思路,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启发性,“试一试”中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受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问题情境、探究合作、解释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是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4、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5、注重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提炼研究模式。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课题研究的形式与过程。在课题实验中做好以下基本研究:提练模式----做模式课----形成优秀模式课。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负责人:张中建、李小勇
2、课题研究实验组
第一小组 组长:王绍毅
实验教师:李英祥 罗 琼 郭小平 张岚
研究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的研究
第二小组 组长:李小勇
实验教师:卢斗敏 黄 健 黄学中 黄 艳
研究课题: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
第三小组 组长:向昭利 实验教师:张中建 周义权 陈平祥 李永成 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3、注重成果呈现,对外宣传辐射, 抓好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做好“实验课”实录;交流实
验优秀课;制作活动图片、活动光盘;展示汇报课;课题研究论文,每一阶段进行研究小结,阶段成果、每学期末上交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建档,鼓励、支持优秀实验论文在教育教研活动中交流,在教育教研期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