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详细步骤

必修一

P7思考与交流 实验1-1

【实验目的】:粗盐的提纯 【实验原理】:用海水、盐井水等制得的粗盐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用过滤和蒸发

的方法除去不溶性杂质。

【实验仪器】:烧杯 玻璃棒 漏斗 蒸发皿 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 火柴 滤纸 【实验药品】:粗盐 蒸馏水 【实验步骤】:1. 溶解:称取约4g 粗盐加到盛有约12mL 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

盐不再溶解为止。固体食盐逐渐溶解而减少,食盐水略显浑浊。

2. 过滤: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器中的液面不能超过滤纸的边

缘。若滤液浑浊,再过滤一次。不溶物留在滤纸上,液体渗过滤纸,沿漏斗颈流入另一个烧杯中。

3. 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待

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水分蒸发,逐渐析出固体。

【实验结论】: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可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 实验1-2 【实验目的】:的检验 【实验原理】:大多数硫酸盐都溶于水,有的硫酸盐虽不溶于水但溶于强酸,而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

不溶于酸,所以可用

溶液来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实验仪器】:试管 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蒸馏水 实验1-1得到的盐 盐酸 氯化钡溶液 【实验步骤】:取实验1-1得到的盐约5.0g 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2mL 水配成溶液,先滴入几

滴盐酸使溶液酸化,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所取样品中含有。

实验1-3 【实验目的】: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实验原理】

: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利用沸点的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等杂质。 【实验仪器】:试管 100mL 烧瓶 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 冷凝管 锥形瓶 沸石(或碎瓷片) 【实验药品】:自来水 稀硝酸

AgN

溶液

【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酸银溶液后有

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2. 在100mL 烧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连接好装置,向冷

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 液体,停止加热。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后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3. 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到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

酸银和稀硝酸后,蒸馏水中无沉淀。

【实验结论】:自来水中有,蒸馏水中没有。

实验1-4 【实验目的】:萃取 【实验原理】:碘在和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用可从碘的水溶液中提取出碘。 【实验仪器】:量筒 分液漏斗 铁架台(带铁圈) 烧杯 【实验药品】:碘的饱和水溶液 四氯化碳 【实验步骤】:1. 用量筒量取10mL 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 四氯化碳,盖

好玻璃塞。

2. 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的活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

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 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4.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

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留下。

【实验现象】: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在下层;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红

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实验结论】:加入萃取剂四氯化碳后,四氯化碳能把碘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实验1-5 【实验目的】:配制100mL 1.00NaCl溶液 【实验原理】:=

= 【实验仪器】:容量瓶 烧杯 玻璃棒 托盘天平 【实验药品】:NaCl 固体 蒸馏水 【实验步骤】:1. 计算:计算所需NaCl 固体的质量为5.9g 。 2.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5.9gNaCl 固体。

3. 溶解:将称好的NaCl 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为加速溶解,可用玻璃

棒搅拌。

4. 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若溶解过程放热,在转移前需冷却至室温。转

移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5. 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及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将烧杯

内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若烧杯内壁还沾有少量溶液,为了减少溶质的损失,需要再进行此步操作。

6. 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在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cm 时,该用胶头滴管滴

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 摇匀,装瓶。

P26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了解丁达尔效应 【实验原理】: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可。 【实验仪器】:小烧杯 激光笔(或手电筒) 【实验药品】:蒸馏水 硫酸铜溶液 泥水 氯化铁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1. 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 硫酸铜溶液和25mL 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

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与硫酸铜溶液和泥水比较。

2. 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

体,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

3. 将氢氧化铁胶体和泥水分别过滤 【实验现象】:1. 实验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是红褐色、透明的,硫酸铜溶液为蓝色,而泥水是浑浊的。 2. 光束照射时,氢氧化铁胶体中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硫酸铜溶液中无此现象。 3. 过滤时,氢氧化铁胶体全部透过滤纸,而泥水过滤后,在滤纸上有不溶性杂质。 【实验结论】:可利用光束透过胶体时出现的丁达尔效应来区分溶液和胶体。 实验2-1 【实验目的】:了解离子反应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胶头滴管 烧杯 【实验药品】:硫酸钾溶液 稀氯化钾溶液 氯化钡溶液 【实验步骤】:1. 向盛有2mL 硫酸钾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稀氯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 2. 向盛有2mL 硫酸钾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硫酸钠在溶液中电离出的和氯化钡在溶液中电离出的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难

溶的硫酸钡白色沉淀。

实验2-2 实验2-3 【实验目的】: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实验仪器】:试管 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酚酞溶液 稀盐酸 碳酸钠溶液 【实验步骤】:1. 向盛有2mL 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

的蓝色变浅。

2. 向盛有2mL 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用滴管

向试管里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3. 向盛有2mL 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实验3-1、3-2、3-3 【实验目的】:掌握钠与水、氧气反应的性质及其实验方法 【实验仪器】:滤纸 小刀 坩埚 烧杯 酒精灯 【实验药品】:钠块 蒸馏水 酚酞溶液 【实验步骤】:1. 取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去外皮,观察其表面的光泽和

颜色及在空气中的变化;新切开的钠表面是银白色,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2. 将这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钠受热后迅速熔化、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

黄色固体。

3. 在烧杯中放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钠浮于水面上,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并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成红色,钠很快消失。

【实验结论】:1. 在常温和加热的条件下,钠很快与氧气反应:

2. 在常温下,钠能与水快速反应:2Na+2 P48科学探究 P50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实验仪器】:试管 铁架台 酒精灯 蒸发皿 【实验药品】:铁粉 肥皂水 【实验步骤】:在试管底部塞一团潮湿的棉花,在湿棉花左边放还原铁粉,蒸发皿中放肥皂水(或在

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加热时试管内铁粉发红,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实验结论】: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黑色的物质和无色具有可燃性的气体。

3Fe+4

实验3-4 【实验目的】: 探究铝与酸、碱溶液的反应 【实验仪器】: 试管 酒精灯 木条 【实验药品】: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铝片 【实验步骤】: 1. 在两只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 盐酸和5mL 氢氧化钠溶液,在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2. 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入2支试管口,产生蓝色火焰。

【实验结论】: 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都放出氢气。

2Al+6HCl==2Al

2Al+2NaOH+2

实验3-5 【实验目的】: 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仪器】: 试管 木条 酒精灯 【实验药品】: 过氧化钠 酚酞试液 蒸馏水 【实验步骤】: 1.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

在试管口,放出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 用手轻轻摸一摸试管外壁,试管外壁较热。 3. 向反映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强碱和氧气。

P56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仪器】: 试管 酒精灯 铁架台 【实验药品】: 碳酸钠 碳酸氢钠 蒸馏水 酚酞试液 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步骤】: 1. 像两只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再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

【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为止。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碳酸钠:白色粉末结块,变成晶体,试管底部发热;碳酸氢钠:细小白色晶体加水部分溶解,热量变化不明显。

2. 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mL 水,用力振荡。碳酸钠:振荡时间长时可溶解;碳酸氢钠:

固体量减少。

3. 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变红(较深);碳酸氢钠:溶液变微

红色。

4. 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并通向澄清的石灰水。碳酸钠:澄清的石灰水不变

浑浊;碳酸氢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 碳酸钠:加水先变成含结晶水的晶体,溶液碱性比碳酸钠强。碳酸氢钠:加水部

分溶解,溶液碱性比碳酸钠弱

实验3-6

探究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 玻璃棒、酒精灯、试管、蓝色钴玻璃 铂丝(或用光洁无锈的铁丝)、碳酸钠溶液、碳酸钾溶液、盐酸 把焊在玻璃棒上的铂丝放在酒精灯外焰里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 2. 用铂丝蘸取碳酸钠溶液在外焰上灼烧。 1. 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碳酸钾做同样的实

验,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

碳酸钠溶液:火焰为黄色。

2. 碳酸钾溶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的火焰呈紫色。

1. 钠盐焰色反应的颜色呈黄色。

2. 钾盐焰色反应的颜色呈紫色。

实验3-7 3-8

氢氧化铝的制取和性质 试管

硫酸铝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盐酸 1. 在试管里加入10mL 0.5

硫酸铝溶液,逐渐滴加氨水至不再产生沉淀,

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2. 将制得的氢氧化铁沉淀分装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2mol⁄L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变加边振荡,沉淀逐渐消失。

1. 1.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1.

实验3-9

2. 氢氧化铝既溶于盐酸,又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目的】: 制取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 【实验原理】: 实验室可用可溶的的盐溶液与强碱反应制取氢氧化铁,实验室也可用可溶的的

盐溶液与强碱反应制取氢氧化亚铁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氯化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铁和硫酸亚铁溶液,然后滴加氢氧化钠溶

液。

2. 氯化铁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硫酸亚铁溶液: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而后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实验结论】: 1. 氯化铁溶液: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2. 硫酸亚铁溶液:亚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接着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

实验3-10

【实验目的】: 检验 【实验原理】:

后,溶液变为血红色。

【实验仪器】: 试管 【实验药品】: 氯化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KSCN 溶液 【实验步骤】: 在两只试管内分别加入5mL 氯化铁溶液和5mL 氯化亚铁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

溶液。氯化铁溶液:溶液成血红色;氯化亚铁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氯化铁和硫氰化钾反应生成一种血红色的物质;氯化亚铁和硫氰化钾溶液混合,

无血红色物质生成。

P61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

【实验原理】 铁离子遇到适合的还原剂能被还原为亚铁离子,亚铁离子遇到合适的氧化剂被

氧化为铁离子。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氯化铁溶液、铁粉、KSCN 溶液、氯水 【实验步骤】 1. 在盛有2mL 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

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不显红色。

2. 把上层清液倒入另一试管,再加入几滴氯水,振荡。溶液显血红色。

【实验结论】 铁离子与亚铁离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P62实践活动

【实验目的】 探究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实验仪器】 试管、试管架

【实验药品】 明矾、硫酸铁溶液

【实验步骤】 把混有少量泥沙的浑浊水分装在三支试管中,向其中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明

矾、硫酸铁溶液,振荡。把三支试管都放在试管架上静置,观察现象,进行比较。两分钟后,不加试剂的无明显变化;加入明矾的有明显沉降,溶液半透明;加入硫酸铁溶液的有明显沉降,溶液半透明。五分钟后,不加试剂的溶液浑浊,略有沉降;加入明矾的沉淀在底部,溶液接近透明(比硫酸铁的透明);加入硫酸铁溶液的沉淀沉在底部,溶液接近透明。

【实验结论】 明矾和硫酸铁有净水作用。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4-1 4-2

探究硅酸钠溶液的碱性、热稳定性 硅酸钠的性质

试管、胶头滴管、小木条(滤纸条)、酒精灯 硅酸钠溶液、蒸馏水、酚酞溶液、稀盐酸

1. 在试管中加入3-5滴硅酸钠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溶液成红色,再

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变加边振荡,红色逐渐变浅。当红色逐渐接近消失时有软而透明、胶冻状的物质生成。

2. 取两个小木条或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碳酸钠饱和溶液中,使之充分

吸湿、浸透,取出稍沥干后,同时分别放置在酒精灯外焰处,观察现象。蒸馏水浸过的小木条或滤纸,当水分蒸发后,就燃烧;硅酸钠溶液浸过的小木条或滤纸,当水分蒸发后不易燃烧。

硅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硅酸凝胶;硅酸钠耐高温,不易燃。

实验4-3

探究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集气瓶、导管、酒精灯 氢气、氯气

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火焰为苍白色,集气瓶口有白雾生成。

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

实验4-4 4-5

探究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氯气溶于水,所得溶液称为氯水;氯水中具有氧化性的微粒有和HClO 。 有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集气瓶、广口瓶 干燥氯气、氯水

1. 将有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有

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都不褪色。

2. 将有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放入盛有三分之一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

上玻璃片,有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颜色褪去。

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实验4-6

【实验目的】

检验

【实验原理】 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物质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硝酸银溶液

【实验步骤】 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 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自来水、蒸

【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稀盐酸: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氯化钠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碳酸钠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溶解,且放出气体。

自来水: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蒸馏水: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无明显现象;加入稀硝酸后,无明显现象。

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白色沉淀。

实验4-7

探究二氧化硫与水和品红溶液的反应

二氧化硫的性质 试管、pH 试纸

二氧化硫、品红溶液、蒸馏水

1. 把盖有胶塞,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胶塞,

观察试管内水面的上升。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用胶塞塞紧试管,取出试管,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试纸变红。

2. 在试管里保留三分之一的溶液,滴入1-2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颜色变

化,红色褪去;加热试管,又恢复原色。

1. 二氧化硫溶于水,溶液显酸性。

2. 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这种漂白作用不稳定,在加热时,又恢复

原色。

P92科学探究

探究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2NO+

锥形瓶、导管、分液漏斗、试管、水槽 二氧化氮、蒸馏水 1. 将一支充满二氧化氮的试管倒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

水位上升,最后水充满整个试管的三分之二,无色气体充满试管的三分之一。

2. 制取少量氧气。

3. 将氧气慢慢地通入试管中,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接着又变为无色气

体,但气体体积逐渐缩小,液面不断上升。

【实验结论】 在二氧化氮溶于水时通入氧气,能使二氧化氮尽可能多地被水吸收。

实验4-8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氨与水的反应

氨溶于水

铁架台(带铁圈)、圆底烧瓶、烧杯 蒸馏水、氨气、酚酞溶液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烧瓶内形成红色的喷泉。

【实验结论】 氨极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呈碱性。

P99氨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氨的实验室制法

铵盐与碱反应可生成氨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制取氨气。 酒精灯、试管、导管、棉花团 氯化铵、氢氧化钙

按图连接装置并装入药品,加热。固体粉末逐渐减少,

试管口闻到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 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可制取氨气。

实验4-9

必修二 P5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钾与水、氧气的反应

»实验原理】 钠与钾原子结构相似,根据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的规律,钾易跟水、氧气反

应。

【实验仪器】 坩埚、酒精灯、滤纸、培养皿 【实验药品】 钾、蒸馏水 【实验步骤】 1. 将一个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迅速投到热

坩埚中,观察现象,钾迅速燃烧并产生紫色的火焰。回忆钠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对比。

2. 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

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钾浮于水面上,熔成闪亮的球并四处游动,同时产生轻微的爆炸声,钾球很快就消失了。回忆钠与水的反应,进行对比。

【实验结论】 1. 在加热的条件下,碱金属钠和钾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并且钾比钠燃烧得更

【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剧烈。

2. 在常温下,碱金属钠和钾都能在水中快速反应,并且钾比钠反应得更剧烈。

实验1-1

探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试管

氯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四氯化碳、溴水

1. 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溴化钠溶液和碘化钾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

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盛溴化钠溶液的试管内液体分层,下层显橙色,上层接近无色;盛碘化钾溶液的试管内液体分层,下层显紫色,上层接近无色。

2. 将少量溴水加入到盛有碘化钾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

碳,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色。

。(在溶液中)

P15科学探究

探究镁与水、盐酸及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律

试管、砂纸、酒精灯

镁条、蒸馏水、酚酞、铝片、盐酸

1. 取一小段镁条,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

2mL 水,并滴入2滴酚酞,观察现象;过一会再加热试管使水沸腾,再观察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并且溶液变成浅红色。

2. 取大小、厚度和表面积相同的镁、铝各一片,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氧化膜,

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向两支试管中都加入2mL 1

的盐酸,观察现象。

镁与盐酸剧烈反应并产生大量气泡,铝与盐酸反应也产生大量气泡,但不如镁与盐酸反应剧烈。

1. 钠和镁都能与水反应,但镁与水反应较难。

2. 镁与铝都能与盐酸反应,但镁与盐酸反应更剧烈。

实验1-2

探究离子键的形成——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钠与氯气反应形成离子键

集气瓶、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 钠、氯气

从没有氧化膜的钠块上切下绿豆粒大小的一块钠粒,用滤纸吸净煤油,将钠粒放在干燥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当钠粒刚刚熔成球状时,立即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粒的上方,观察集气瓶内的现象。扣上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后,

钠燃烧起来并伴有黄色火焰;集气瓶内黄绿色气体逐渐变浅或消失,形成很浓

的白烟。

【实验结论】 在加热(点燃)的条件下,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

实验2-1 2-2 2-3

【实验目的】 探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实验原理】 不同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发生改变,那么能量一

般也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一般有所不同。

【实验仪器】 试管、温度计、砂纸、烧杯、玻璃片、玻璃棒

【实验药品】 铝、盐酸、Ba 晶体、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1. Al 与盐酸反应:取一块铝片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保护膜,放入试管中;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再取4mL 6的盐酸倒入试管。观察温度计液柱的变化。温度计液柱升高。 2. Ba 晶体的反应:在玻璃片上加少量的水,将一个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称取Ba20g 、晶体10g 都倒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将Ba 晶体搅拌使之混合均匀。闻气味,问到刺鼻性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约3-5min 后试着用手小心的提起小烧杯,玻璃片与烧杯粘结在一起。 3.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量取2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各20mL ,分别盛在两个50mL 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这两种溶液的温度,并做记录。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盐酸中去,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立即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并于原来的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的温度做比较。中和反应后溶液的温度比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的温度高。 1. 铝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 Ba 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3.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2-4 探究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锌和稀硫酸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得失。 烧杯、电流表、导线 稀硫酸、铜片、锌片 将铜片、电流表、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将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烧杯内的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以及铜片和锌片上的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有大量无色的气泡从铜片上产生并逸出。 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转变成了电能。 实验2-5 2-6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决定。 试管、胶头滴管、烧杯、带火星的木条 5%的溶液、1的氯化铁溶液、蒸馏水、二氧化锰粉末 1. 在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3mL 约5%的溶液,分别滴入1滴

或2滴1的氯化铁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的一

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另一只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

烧杯中,对比观察现象。放入冷水中的试管,溶液里产生气泡但比较慢;

放入热水中的试管,溶液里产生气泡比较快。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

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放出的气体。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

剧烈的燃烧起来。

2. 在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 约5%的溶液,再向其中2支

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1滴或2滴1的氯化铁溶液,对

比观察现象。加二氧化锰粉末和氯化铁溶液的试管内产生气泡快,未加其

它试剂的试管内产生气泡慢。

1.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温度时,能减

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2. 1.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P41科学探究

设计原电池

烧杯、金属片A 、金属片B 、导线、发光二极管

镁、铜、铁、苹果汁、柠檬汁

把一种果汁盛在大烧杯中,用导线将金属片A 、金属片B 、发光二极管连接起

来,将两只金属片平行插入果汁中。分下列六种不同情况进行细化统计,观察

发光二极管是否发光。

● A 和B 都是镁,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和B 都是铜,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和B 都是铁,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是镁,B 是铁,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是镁,B 是铜,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是铁,B 是铜,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在前三个实验中,发光二极管都不发光;在后三个实验中,发光二极管都发光。

前三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后三个装置能形成原电池。

P61科学探究

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映

在甲烷分子中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分别与4个氢原子的电子形成4个C —H

共价键,因而碳原子不可能再结合其他原子或原子团,而只能用其它原子或原

子团代替与碳原子相结合的氢原子。

用橡胶塞封口的大试管、黑纸(或黑布)

甲烷、高锰酸钾、浓盐酸

1. 准备两支盛满甲烷气体并用橡胶塞封口的大试管,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

再准备两份各0.5g 的高锰酸钾和一瓶浓盐酸。

2. 向用黑纸包裹的试管中快速加入0.5g 的高锰酸钾和1mL 浓盐酸,立即封禁

口,放好;向另一只试管中快速加入0.5g 的高锰酸钾和1mL 浓盐酸,立即

封禁口,放在光亮的地方。稍待片刻,观察试管内的现象。用黑纸包裹的

试管内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而放在光亮处的试管内黄绿色气体消失,试管【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壁出现无色油状液滴。

【实验结论】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P67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石蜡油分解乙烯及乙烯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 烷烃分子中碳原子的四个价键均达到饱和,不能再继续结合其它原子或原子团,

只能发生取代反应,及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实验仪器】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铁圈)、矿渣棉、碎瓷片、硬质玻璃管

【实验药品】 石蜡油、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矿渣棉放置在硬质玻璃管的底部,向试管中加入碎瓷片。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2. 将盛有浸透石蜡油的矿渣棉的试管预热后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的现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橙红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的紫色都褪去。 3.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气体燃烧情况。气体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试管内壁上有水珠生成。 1. 石蜡油在碎瓷片和强热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2. 石蜡油热分解产生了不同于烷烃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实验3-1 通过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推测苯分子中碳原子见的化学键类型。 苯的结构 试管 苯、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1.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橙红色,下层无色。 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 1. 苯不能与溴水里的溴发生加成反应,但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使溴水褪色并分层。 2. 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3. 苯分子里没有典型的碳碳双键。 实验3-2 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试管、滤纸、烧杯 无水乙醇、钠、澄清的石灰水 1. 在大试管里注入5mL 无水乙醇,且取一粒黄豆粒大小的钠,用滤纸擦净钠表面的煤油,放入试管里的无水乙醇中,迅速用配有细玻璃导管(尖嘴)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将一支小试管倒扣在玻璃导管上。观察无水乙醇和钠的混合物中的现象。金属钠沉到乙醇的底部并缓慢消失,同时有无色气泡生成,并从乙醇中逸出。 2. 按照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检验试管内气体的纯度。 3. 当确定纯度合格后,用火柴点燃玻璃导管口处的气体,将一个小烧杯倒扣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火焰的颜色和烧杯内壁上的现象。气体在空气中安静

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壁上出现无色液滴。

4. 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

5. 从金属钠的变化、气体燃烧现象、检验到的气体(检验产物)等几个方面,

比较金属钠与和钠与乙醇的反应。

【实验结论】 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氧气。

实验3-3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试管、酒精灯 10-15cm 长的铜丝、乙醇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 乙醇,取一根10-15cm 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光亮的红色铜丝加热后变黑,生成氧化铜,趁热插入乙醇中又生成红色的铜。反复几次实验中,试管中液体产生刺激性气味。 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铜)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生成乙醛。 实验3-4 制备乙酸乙酯 有机羧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 试管、酒精灯 无水乙醇、浓硫酸、醋酸、饱和碳酸钠溶液 先向一支试管内加入3mL 无水乙醇,然后一变摇动一边慢慢的加入2mL 浓硫酸,再加2mL 醋酸;再将另一支试管内加入约10mL 饱和碳酸钠溶液。组装实验装置,点燃酒精灯,先用小火,按照先预热后正式加热的顺序,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1约3-5min ,然后再用稍大的火加热约1-2min ,将生成物蒸发到试管2内。观察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的现象,仔细的闻试管2管口处的气味。在试管2的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生成,并能闻到香味。 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实验3-5 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映 酒精灯、试管、胶头滴管、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 葡萄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碘酒、蒸馏水、鸡皮、浓硝酸、土豆或面包 1. 观察葡萄糖样品,取约2g 葡萄糖固体加入盛有5mL 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现象。试管中的蓝色不溶物变成砖红色沉淀。 2. 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或面包上,观察并记录现象。土豆块上滴加碘酒后,颜色变蓝。 3. 取一小块鸡皮,置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鸡皮颜色变黄。 1. 葡萄糖有还原性。 2. 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 3. 蛋白质发生了颜色反应。 实验3-6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蔗糖的水解反应 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 20%的蔗糖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1. 用试管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少量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约

3min 。观察现象。无现象。

2. 用试管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4滴稀硫酸。在水浴中加热5min 后取

少量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调至溶液显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的氢氧化铜

悬浊液,加热约3min 。观察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在稀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蔗糖水解生成了能将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还

原的物质。

实验4-1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铝热反应 滤纸、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沙、小木条 蒸馏水、氧化铁、铝、氯酸钾、镁 把两张圆形滤纸分别折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把内层纸漏斗

取出,在其底部剪一个小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圈

上,下面放置一盛沙的蒸发皿。把5g 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和2g 铝粉均匀混合,

放在纸漏斗中,上面加少量氯酸钠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用小木条点燃

镁条,观察现象。镁条剧烈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

高温度下发生剧烈的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

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待熔融物冷却后,除去外层熔渣,仔细观察,

可以发现落下的是铁珠。

【实验结论】 镁条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氯酸钾作为引燃剂在受热状态下同时发生分解,

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反应, 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

白光,生成的铁在高温下呈融化状态。

[实验4-2]

【实验目的】 研究海带中含的碘元素

【实验原理】 碘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被双氧水氧化成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仪器】 刷子、剪子、坩埚、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干海带、无水酒精、蒸馏水、3稀硫酸、3%的双氧水、淀粉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约3g 干海带,用刷子刷净表面上的附着物后用剪子剪碎。

2. 将碎海带用少量无水酒精润湿(增加海带的易燃性),放在坩埚内灼烧成灰。

3. 将海带灰稍冷后转移到小烧杯中,加约10mL 温热的蒸馏水(热水溶解能力

强)并充分搅拌,待海带灰中易溶的物质尽量溶解后,将该混合物过滤,

保留滤液。

4. 向滤液中加几滴3稀硫酸,再加入约1mL 3%的双氧水,然后加入几

滴淀粉溶液,观察现象。溶液显蓝色。

【实验结论】 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P91思考与交流]

【实验目的】 模拟海水提溴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溴化钠、蒸馏水、氯水、四氯化碳

【实验步骤】 1. 取少量溴化钠在试管内用蒸馏水溶解,试管内形成无色溶液。

2. 向溴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并振荡试管,试管内的溶液由无色变为橙红

色。

3. 向试管内加四氯化碳,将试管振荡后静置,试管内的液体分为两层,上层

呈无色或浅黄色,下层橙色。

【实验结论】 1. 溴化钠极易溶于水。

2. 溴微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化学选修4

[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实验仪器】:大烧杯(500mL ),小烧杯(100mL ),温度计,量筒(50mL )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实验药品】:0.50mol/L盐酸,0.55mol/LnaOH溶液

【实验步骤】:1.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做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洞,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的目的,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 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 溶液的温度。

3. 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0.55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 溶液的温度。

4. 把套有改版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两桶中的NaOH 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

[实验2-1]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实验目的】测量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原理】比较二者收集10mLH 2所用的时间来反映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仪器】锥形瓶﹑分液漏斗﹑针管﹑铁架台﹑秒表

【实验药品】颗粒大小基本相同的锌粒2g ,40mL1mol/L和40mL4mol/L的硫酸

【实验结论】硫酸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不包括浓硫酸的情况

[实验2-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表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仪器】小试管两支

【实验步骤】8mL0.01mol/LKMnO4酸性溶液,2mL0.1mol/LH2C 2O 2(草酸)溶液,2mL0.2mol/LH2C 2O 2溶液

【实验步骤】去两支试管,各加入4mL0.01mol/L的KMnO 4酸性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1mol/LH2C 2O 2(草酸)溶液2mL ,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2mol/LH2C 2O 2溶液2mL ,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实验现象】加入较浓H 2C 2O 2溶液的试管溶液褪色更快些。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

[实验2-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表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Na 2S 2O 3+H2SO 4=Na2SO 4+S +H2O

【实验仪器】试管4支,烧杯2个,温度计2支,玻璃棒,秒表

【实验药品】10mL0.1mol/LNa2S 2O 3,10mL0.1mol/LH2SO 4

【实验步骤】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Na2S 2O 3;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 0.1mol/LH2SO 4;将四支试管分成两组(各有一支盛有Na 2S 2O 3和H 2SO 4的试管),一组放入冷水中,另一组放入热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混合并搅拌。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

【实验现象】加热的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 P21科学探究]探究溶液出现蓝色的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4H + +4I- +O2=2I2+2H2O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烧杯,秒表

【实验药品】1mol/LKI溶液﹑0.1mol/LH2SO 4溶液和淀粉溶液

【实验步骤】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按顺序加入等量1mol/LKI,淀粉溶液,0.1mol/LH2SO 4溶液。一支置于室温下,一支置于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观察反应变化。

【实验现象】置于室温下的试管中溶液先变蓝。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

[实验2-4]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表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2H 2O 22H 2O+O2

【实验仪器】双孔胶塞,短导管,漏斗,带余烬的木条,锥形瓶

【实验药品】10mL 左右10%的H 2O 2,少量MnO 2

【实验步骤】锥形瓶内盛有10mL 左右10%的H 2O 2,双孔胶塞上插有短导管和漏斗,短导管里插有带余烬的木条。经漏斗向锥形瓶内加入少量MnO 2,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开始时余烬没有明显变化,加入MnO 2后,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余烬复燃。

【实验结论】加入催化剂后反应速率增大。

[实验2-5]

【实验目的】验证化学平衡是否会因酸碱性移动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

Cr 2O 72- +H2O 2CrO 42- +2H+ 注:K 2Cr 2O 7为橙色,K 2CrO 4为黄色。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

【实验药品】10mL0.1mol/LK2Cr 2O 7溶液

【实验步骤】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 2Cr 2O 7溶液,然后在甲中滴加3~10滴浓H 2SO 4,乙试管中滴加10~20滴6mol/LnaOH

【实验现象】甲试管中K 2Cr 2O 7溶液橘色加深;乙试管中K 2Cr 2O 7溶液橙色变浅,偏黄

【实验结论】酸碱性影响化学平衡

[实验2-6 ]

【实验目的】验证化学平衡是否会因反应物量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原理】Fe 3+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

【实验药品】5mL0.005mol/LFeCl3溶液,5mL0.01mol/LKSCN溶液,1mol/LKSCN溶液,0.01mol/LNaOH溶液

【实验步骤】⑴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4滴1mol/L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⑵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溶液3~5滴,观察现象。

[实验2-7]

【实验目的】验证温度对反应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2NO 2(g) N 2O 4(g) , △H=-56.9KJ/mol注:NO 2(红棕色)N 2O 4(无色)

【实验仪器】大烧杯两个,L 形导管两支,圆底烧瓶两个,单孔胶塞两个,止水夹

【实验药品】NO 2,N 2O 4

【实验步骤】向一号烧瓶中加入NO 2,二号烧瓶中加入N 2O 4,用导管和胶皮管连接,一号烧瓶置于热水中,二号烧瓶置于冰水混合物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一号烧杯中红棕色明显加深。

【实验结论】身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方向移动。

[实验3-1]

[实验3-2]

【实验目的】电离程度

【实验原理】2H + +CO32-CO 2+H2O

【实验仪器】胶头滴管,试管两支

【实验药品】0.1mol/L醋酸,饱和硼酸溶液,Na 2CO 3溶液

【实验步骤】向两只分别盛有0.1mol/L醋酸和饱和硼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等浓度Na 2CO 3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醋酸能与Na 2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气体,而硼酸则不能。

【实验结论】醋酸的电离常数大于硼酸的电离常数。

[P50实践活动]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实验目的】联系使用pH 计测量溶液的pH ;学习以图示处理科学实验数据的方法;探究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pH 的变化特点;体会定量试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酸碱滴定曲线是以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滴加酸(或碱)的量为横坐标,以溶液pH 为纵坐标绘出的一条溶液pH 随酸(或碱)的滴加量而变化的曲线。它描述了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pH 的变化情况,其中酸碱滴定终点附近的pH 突变情况,对于酸碱滴定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酸碱指示剂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仪器】pH 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烧杯,锥形瓶,铁架台。

【实验药品】0.1mol/L左右的HCl 溶液,0.1mol/L左右的NaOH 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

【实验步骤】把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注入事先已用该盐酸溶液润洗过的酸式滴定管,至刻度“ 0”以上,把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轻轻转动下面的活塞,使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且无气泡。然后调整管内液面,使其保持在“0”或“0”以下的某一刻度,并记下准确读数;把待测浓度的NaOH 溶液注入事先已用该溶液润洗过的碱式滴定管,也把它固定在滴定管夹上。轻轻挤压玻璃球,使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且无气泡, 然后调整管内液面,使其保持在“ 0”或“ 0”以下某一刻度,并记下准确读数。 在管下放一洁净的锥形瓶,从碱式滴定管放出25.00 mL 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加入 2滴酚酞试液,溶液立即呈粉红色。然后,把锥形瓶移到酸式滴定管下,左手调活塞逐滴加入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同时右手顺时针不断摇动锥形瓶,使溶液充分混合。随着盐酸逐滴加入,锥形瓶里OH-浓度逐渐减小。最后,当看到加入1滴盐酸时,溶液褪成无色,且反滴一滴NaOH 溶液又变回红色说明反应恰好进行完全。停止滴定,准确记下滴定管溶液液面的刻度,并准确求得滴定用去盐酸的体积。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上述滴定操作应重复二至三次,并求出滴定用去盐酸体积的平均值。然后根据有关计量关系,计算出待测的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具体计量关系为

C(A)*V(A)=C(B)*V(B),其中A(Acid)为酸,B(Base)为碱。

【实验现象】烧杯中溶液突然变红

【实验仪器使用说明】

1. pH 计:pH 计有多种型号,使用方法不尽相同,使用时参见使用说明。

2. 滴定管

⑴ 构造:滴定管是内径均匀﹑带有刻度的细长玻璃管,下端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量的玻璃活塞(或由橡皮管﹑玻璃球组成的阀)。滴定管主要用来精确地放出一定体积的溶液。

滴定管分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两种。酸式滴定管用于盛装酸性溶液,不能盛装碱性溶液。 ⑵使用方法

①检查仪器:在使用滴定管前,首先要检查活塞是否漏水,在确保不漏水后方可使用。

②润洗仪器:在加入酸﹑碱反应液之前,洁净的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还要分别用所要盛装的酸﹑碱溶液润洗2~3遍。方法是: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mL所要盛装的酸或碱溶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全部滴定管内壁。然后,一手控制活塞(酸式滴定管轻轻转动活塞;碱式滴定管轻轻挤压玻璃球),将液体从滴定管下部放入预置的烧杯中。

③加入反应液:分别将酸﹑碱反应液加入到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刻度“0”以上2~3mL处,并将滴定管垂直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④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方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反应液(如果滴定管内部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走气泡),并使液面处于某一刻度,准确读取读数并记录。

⑤放出反应液:根据实验需要从滴定管中逐滴放出一定量的液体。

[P54科学探究]

[P57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 3水解的条件,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

[实验3-3]

【实验目的】探究沉淀溶解

【实验原理】Mg(OH)2+2HCl=MgCl2+2H2O

【实验仪器】试管3支

【实验药品】Mg(OH)2,蒸馏水,盐酸,氯化铵溶液

【实验步骤】向3支盛有少量Mg(OH)2沉淀的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的蒸馏水﹑盐酸和氯化铵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滴加蒸馏水的试管无明显现象,滴加盐酸的试管中沉淀溶解,滴加氯化铵溶液的试管中沉淀溶解并伴有气体生成。

【实验结论】除酸之外,某些盐溶液也可用来溶解沉淀。

[实验3-4]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沉淀的转化

【实验原理】AgNO 3+NaCl=AgCl↓+NaNO3 KI+AgCl=AgI+KCl

2AgI+Na2S=2NaI+Ag2S

【实验仪器】试管

【实验药品】0.1mol/L AgNO3溶液,0.1mol/L NaCl溶液,0.1mol/LKI溶液,0.1mol/LNa2S 溶液

【实验步骤】向盛有10滴0.1mol/L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mol/L 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滴加,0.1mol/LKI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向其中滴加0.1mol/LNa2S 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加0.1mol/L NaCl 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加0.1mol/LKI溶液后白色沉淀变为黄色沉淀,加0.1mol/LNa2S 溶液后黄色沉淀变为黑色沉淀。

【实验结论】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淀。

[实验3-5]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沉淀的转化

【实验原理】MgCl 2+2NaOH=Mg(OH)2↓+NaCl Mg(OH)2+FeCl3=MgCl2+Fe(OH)3

【实验仪器】试管

【实验药品】1mL0.1mol/L MgCl2溶液,2mol/LNaOH溶液,0.1mol/L FeCl3溶液

【实验步骤】向盛有1mL0.1mol/L MgCl 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2滴2mol/LNaOH溶液,观察现象;再滴加2滴0.1mol/L FeCl3溶液,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加2mol/LNaOH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0.1mol/L FeCl3溶液后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沉淀。

【实验结论】对于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淀。

[实验4-1]

【实验目的】验证原电池的效果

【实验原理】在ZnSO 4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即Zn 被氧化,锌原子失去电子,形成Zn 2+进入溶液。Zn-2e - =Zn2+

从锌片上释放出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CuSO 4溶液中的Cu 2+从铜片上得到电子,还原成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Cu 2+ +2e- =Cu

即:Zn+Cu2+ =Zn2+ +Cu

【实验仪器】烧杯2个,铜片,锌片,盐桥,导线,电流表

【实验药品】ZnSO 4溶液,CuSO 4溶液

【实验步骤】用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盐桥,将置有锌片的ZnSO4溶液和置有铜片的CuSO 4溶液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并在中间串联一个电流表,观察现象;取出盐桥,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盐桥存在时电流表指针偏移,即有电流通过电路。取出盐桥后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移,即无电流通过电路。

【实验结论】盐桥中的盐溶液是电解质溶液,能使两个烧杯中的溶液连成一个通路,从而有电流产生。

[实验4-2]

【实验目的】探究电解池作用

【实验原理】Cu 2+ +2Cl-Cu+Cl2↑

【实验仪器】U 形管,石墨棒两根,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电流表,导线,电源

【实验药品】CuCl 2溶液

【实验步骤】在U 形管中注入CuCl 2溶液,插入两根石墨棒作电极,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阳极)附近。接通直流电源,观察U 形管内的现象和试纸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通电后不久,可以看到阴极石墨棒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铜),在阳极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CuCl 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变化,分解生成了Cu 和Cl 2。

[P80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氢气]

【实验目的】电解原理的应用

【实验原理】NaCl=Na+ +Cl- H 2

O H + +OH- 2NaCl+2H2

O 2NaOH+H2↑+Cl2↑

【实验仪器】U 形管,导线,石墨棒两根,电流表,导线,电源

【实验药品】NaCl 溶液

【实验步骤】在U 形管中注入NaCl 溶液,插入两根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电源,观察U 形管内的现象。

【实验现象】U 形管内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NaCl 溶液被电解,生成H 2﹑Cl 2

[P81给铁件镀铜]

[P81电解熔融氯化钠制金属钠]

[实验4-3]

【实验目的】探究铁的吸氧腐蚀

【实验原理】铁生锈时消耗了氧气,使具支试管中压强减小

【实验仪器】具支试管,小试管,经过酸洗除锈的铁钉,塞子

【实验药品】饱和食盐水,蒸馏水

【实验步骤】将经过酸洗除锈的铁钉,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放入具支试管中。几分钟后,观察导管中水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铁钉生锈,导管中水柱上升。

【实验结论】铁生锈时消耗氧气

[P87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用实验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实验原理】Zn-2e - =Zn2+ 2Cl - +2e- =Cl2↑

【实验仪器】烧杯,铁片,锌片,导线,电压表

【实验药品】经过酸化的3﹪NaCl 溶液

【实验步骤】将铁片和锌片放入盛有经过酸化的3﹪NaCl 溶液的烧杯中,用导线连接并串联一个电压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Fe 电极上有气泡产生,电压表指针偏转。

【实验结论】锌片被腐蚀,Zn 失电子变成Zn 2+,Cl -得电子变成氯气,铁片被保护,不受侵蚀。

选修五

实验1-1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蒸馏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 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 工业乙醇 通过玻璃漏斗将100ml 工业乙醇倒入蒸馏烧瓶中,再在烧瓶中投入1-2粒素烧瓷片,通冷凝水,

加热蒸馏,蒸馏产物以每秒3-4滴为宜,分别收集以下馏分:77o C 以下 77o C-79o C 79o C

以上

实验结论: 工业乙醇已被提纯

实验1-2

实验目的: 探究苯甲酸的重结晶

实验原理: 重结晶的首要工作是选择适当的溶剂,要求该溶剂:

1. 杂质在此溶剂中溶解度很小或很大,易于除去。

2. 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该有机物在热溶液中的溶解度较

大,再冷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冷却后易于结晶析出。

实验仪器: 100mL 的烧杯、短颈玻璃漏斗、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

实验药品: 粗苯甲酸、蒸馏水

实验步骤: 将粗苯甲酸1g 加到100mL 的烧杯中,再加入50mL 蒸馏水,在石棉网上边搅拌变加热,使粗

苯甲酸溶解,全溶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然后用短颈玻璃漏斗趁热将溶液过滤到另一个100mL

烧杯中,将滤液静置,使其缓慢冷却结晶,滤出晶体。

实验结论: 通过重结晶的方法可以得到纯净的苯甲酸。

实验2-1

实验目的: 在实验室制取乙炔并探究乙炔的性质

实验仪器: 分液漏斗,具支试管,导管,铁架台,圆底烧瓶烧瓶

实验药品: 电石,饱和食盐水,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实验步骤: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几小块电石,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逐滴加入饱和食盐水,便可产生乙炔

气体,验纯后点燃,将乙炔气体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两溶液均

褪色。

实验结论: 乙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也易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实验2-2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探究苯环对烷基的影响 试管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苯,甲苯,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将甲苯,苯个2ml 分别注入2支不同的试管,各加入3滴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发现甲苯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甲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而苯不能,说明苯环对侧链的影响使其易被氧化。 P42科学探究 验证溴乙烷与氢氧化钠在不同溶剂中分别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 CH 3CH 2Br + NaOH → CH 3CH 2OH + NaBr CH 3CH 2

Br CH 2=CH2↑ +HBr P42思考与交流 比较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试管,酒精灯 溴乙烷,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乙醇溶液, 取代 消去 反应物 溴乙烷+水 溴乙烷 条件 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 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加热 生成物 乙醇+溴化钠 乙烯+溴化钠+水 溴乙烷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类型不同。 实验3-1 探究乙醇的消去反应和产物 蒸馏烧瓶,酒精灯,铁架台,试管,导管 乙醇,1:3浓硫酸,碎瓷片,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 在长颈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1:3)的混合液20ml 放入几片碎瓷片,加热混合液使其温度上升到170度,将生成的气体先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再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现两溶液都褪色 CH 3CH 2

OH CH 2=CH2↑ +H2O 实验3-2 探究重铬酸钾与乙醇的反应 试管

实验药品: 重铬酸钾酸性溶液,乙醇

实验步骤: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然后滴加少量乙醇,充分震荡,发现溶液由橙色变成

绿色。

实验结论: 乙醇具有还原性,重铬酸钾具有氧化性。

实验3-3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苯酚的性质 试管 苯酚晶体,蒸馏水,5%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1. 向盛有苯酚晶体的试管中加入2ml 蒸馏水,震荡试管,发现溶液变浑浊。

2. 向试管中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并震荡试管,发现溶液变澄清。

3. 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溶液再次变浑浊。

实验结论: 苯酚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加强碱会增大其溶解度,加酸会减小其溶解度。

实验3-4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探究苯酚稀溶液与饱和溴水的反应 试管、胶头滴管 苯酚稀溶液,饱和溴水 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边加边震荡,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

+ 3Br2 =↓+ 3HBr

实验3-5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乙醛的银镜反应 试管、酒精灯 乙醛,氨水,硝酸银 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硝酸银溶液,然后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

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三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水浴中温热,试管内

壁上附着了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

CH 3CHO + 2Ag(NH3) 2

OH CH 3COONH 4 + 2Ag↓+ 3NH3 H2O 实验结论:

乙醛具有还原性,Ag(NH3) 2OH 具有弱氧化性两者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3-6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探究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的反应 试管、酒精灯 乙醛,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制成氢氧化铜,再加入乙醛溶液加热。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 CH 3CHO +2Cu(OH)2

CH 3COONa + Cu2O ↓+ 3H2O

此反应可以发生并生成氧化亚铜

P58资料卡片:AgNO 3 + NH3H 2O = AgOH↓ + NH4NO 3 AgOH + 2NH3H 2O = Ag(NH3) 2OH + 2H2O

P60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乙醇,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

实验原理: 根据电离度的不同进行探究

实验结论: 碳酸酸性最强,苯酚其次,乙醇最弱

P62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讨论乙酸乙酯在中性,酸性和碱性溶液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水解速率

实验原理: CH 3COOC 2H 5+O=CH3COOH+C2H 5OH(酸的条件下)

CH 3COOC 2H 5+NaOH=CH3COONa+C2H 5OH(碱的条件下)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实验药品: 乙酸乙酯、稀硫酸(1:5)、蒸馏水、30%的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1. 在试管1内加6滴乙酸乙酯,再加5.5mL 蒸馏水,振荡均匀。 2. 在试管2内加6滴乙酸乙酯,再加稀硫酸0.5mL 、5mL 蒸馏水,振荡均匀。 3. 在试管3内加6滴乙酸乙酯,再加30%的氢氧化钠溶液0.5mL 、5mL 蒸馏水,振荡均匀。 4. 将三只试管同时放入70-80的水浴里加热约5min ,闻各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试管1气味很浓,试管2略有气味,试管3无气味。 中性条件下,乙酸乙酯未水解;酸性条件下,大多数乙酸乙酯已水解;碱性条件下,乙酸乙酯全部水解。 实验4-1 探究葡萄糖的还原性 试管、水槽、酒精灯、胶头滴管 10%的葡萄糖溶液、银氨溶液、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硫酸铜溶液 1.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配制2mL 银氨溶液,加入1mL10%的葡萄糖溶液,然后在水浴里加热3-5min ,观察现象。试管内有银镜生成。 2. 在试管里加入2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5%的硫酸铜溶液约5滴,再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试管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1. 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银镜。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 2. 在加热的条件下,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 P82科学探究 探究蔗糖的还原性及水解 蔗糖和麦芽糖都属于二糖,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20%的蔗糖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20%的麦芽糖溶液、新制氢氧化铜、银氨溶液 1. 取三只洁净的试管,编号分别为Ⅰ、Ⅱ、Ⅲ。 2. 向Ⅰ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5mL ;向Ⅱ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5mL ,并加入5滴稀硫酸 (1:5),将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 ,然后用稀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且使其为弱碱性,备用;向Ⅲ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5mL 。 3. 向试管Ⅰ、Ⅱ、Ⅲ中各加入新制银氨溶液2mL ,在水浴中加热3-5min 。试管Ⅰ中无明显现象,试管Ⅱ、Ⅲ中均生成银镜。 4. 用新制氢氧化铜代替银氨溶液做上述实验(第二次加热要用酒精灯加热,并加热至沸腾),试管Ⅰ中无明显现象,试管Ⅱ、Ⅲ中均生成砖红色沉淀。 1. 蔗糖不能被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氧化,说明蔗糖分子中无醛基,并非还原性二糖。

2. 蔗糖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能被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氧化,说明产物分子中含有

醛基。

3. 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为还原性二糖。

P83实践活动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淀粉的水解 试管、酒精灯 20%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溶液、银氨溶液、蒸馏水 在试管1和试管2里各放入0.5g 淀粉,在试管1里加入4mL20%的硫酸,在试管2里加入4mL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水,都加热3-4min 。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试管1里的硫酸,把一部分液体倒入试管3. 在试管2和试管3里都加入碘溶液,试管2中出现蓝色,试管3中未出现蓝色。在试管1里加入银氨溶液,稍加热后,试管壁上形成银镜。 淀粉在用酸催化、加热的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有还原性。淀粉在仅加热但无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不水解。 实验4-2 4-3 4-4 探究蛋白质的性质 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 鸡蛋清溶液、饱和硫酸铵、硫酸钠溶液、蒸馏水、乙酸铅溶液、浓硝酸 1.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里,缓慢地加入饱和硫酸铵或硫酸钠溶液,有沉淀析出。再加入蒸馏水,沉淀又消失。 2. 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3mL 鸡蛋清溶液,加热其中的一支,同时向另一只试管里加入少量乙酸铅溶液,蛋白质凝结、生成沉淀。把凝结的蛋白质和生成的沉淀放入盛有两支盛有蒸馏水的试管里,不再溶解。 3. 在盛有2mL 鸡蛋清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浓硝酸,微热,鸡蛋清溶液变黄。 蛋白质能发生盐析、变性和颜色反应。 实验5-1 探究酚醛树脂的制备与性质 试管、有玻璃管的橡皮塞、酒精灯 苯酚、40%的甲醛溶液、浓盐酸、乙醇 1. 在试管中加入2g 苯酚,3mL40%的甲醛溶液和3滴浓盐酸,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在沸水浴中加热。 2. 当试管中反应物接近沸腾时,溶液变成白色浑浊状态,从沸水浴中取出试管并用玻璃棒搅拌反应物。 3. 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向试管中加入适量乙醇,树脂溶于乙醇。 4. 再把试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热,树脂又软化。 用酸催化下制备的酚醛树脂是线型高分子,能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受热会变软直至熔化。

必修一

P7思考与交流 实验1-1

【实验目的】:粗盐的提纯 【实验原理】:用海水、盐井水等制得的粗盐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用过滤和蒸发

的方法除去不溶性杂质。

【实验仪器】:烧杯 玻璃棒 漏斗 蒸发皿 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 火柴 滤纸 【实验药品】:粗盐 蒸馏水 【实验步骤】:1. 溶解:称取约4g 粗盐加到盛有约12mL 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

盐不再溶解为止。固体食盐逐渐溶解而减少,食盐水略显浑浊。

2. 过滤: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器中的液面不能超过滤纸的边

缘。若滤液浑浊,再过滤一次。不溶物留在滤纸上,液体渗过滤纸,沿漏斗颈流入另一个烧杯中。

3. 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待

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水分蒸发,逐渐析出固体。

【实验结论】: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可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 实验1-2 【实验目的】:的检验 【实验原理】:大多数硫酸盐都溶于水,有的硫酸盐虽不溶于水但溶于强酸,而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

不溶于酸,所以可用

溶液来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实验仪器】:试管 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蒸馏水 实验1-1得到的盐 盐酸 氯化钡溶液 【实验步骤】:取实验1-1得到的盐约5.0g 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2mL 水配成溶液,先滴入几

滴盐酸使溶液酸化,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所取样品中含有。

实验1-3 【实验目的】: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实验原理】

: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利用沸点的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等杂质。 【实验仪器】:试管 100mL 烧瓶 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 冷凝管 锥形瓶 沸石(或碎瓷片) 【实验药品】:自来水 稀硝酸

AgN

溶液

【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酸银溶液后有

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2. 在100mL 烧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连接好装置,向冷

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 液体,停止加热。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后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3. 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到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

酸银和稀硝酸后,蒸馏水中无沉淀。

【实验结论】:自来水中有,蒸馏水中没有。

实验1-4 【实验目的】:萃取 【实验原理】:碘在和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用可从碘的水溶液中提取出碘。 【实验仪器】:量筒 分液漏斗 铁架台(带铁圈) 烧杯 【实验药品】:碘的饱和水溶液 四氯化碳 【实验步骤】:1. 用量筒量取10mL 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 四氯化碳,盖

好玻璃塞。

2. 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的活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

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 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4.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

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留下。

【实验现象】: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在下层;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红

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实验结论】:加入萃取剂四氯化碳后,四氯化碳能把碘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实验1-5 【实验目的】:配制100mL 1.00NaCl溶液 【实验原理】:=

= 【实验仪器】:容量瓶 烧杯 玻璃棒 托盘天平 【实验药品】:NaCl 固体 蒸馏水 【实验步骤】:1. 计算:计算所需NaCl 固体的质量为5.9g 。 2.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5.9gNaCl 固体。

3. 溶解:将称好的NaCl 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为加速溶解,可用玻璃

棒搅拌。

4. 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若溶解过程放热,在转移前需冷却至室温。转

移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5. 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及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将烧杯

内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若烧杯内壁还沾有少量溶液,为了减少溶质的损失,需要再进行此步操作。

6. 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在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cm 时,该用胶头滴管滴

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 摇匀,装瓶。

P26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了解丁达尔效应 【实验原理】: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可。 【实验仪器】:小烧杯 激光笔(或手电筒) 【实验药品】:蒸馏水 硫酸铜溶液 泥水 氯化铁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1. 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 硫酸铜溶液和25mL 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

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与硫酸铜溶液和泥水比较。

2. 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

体,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

3. 将氢氧化铁胶体和泥水分别过滤 【实验现象】:1. 实验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是红褐色、透明的,硫酸铜溶液为蓝色,而泥水是浑浊的。 2. 光束照射时,氢氧化铁胶体中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硫酸铜溶液中无此现象。 3. 过滤时,氢氧化铁胶体全部透过滤纸,而泥水过滤后,在滤纸上有不溶性杂质。 【实验结论】:可利用光束透过胶体时出现的丁达尔效应来区分溶液和胶体。 实验2-1 【实验目的】:了解离子反应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胶头滴管 烧杯 【实验药品】:硫酸钾溶液 稀氯化钾溶液 氯化钡溶液 【实验步骤】:1. 向盛有2mL 硫酸钾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稀氯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 2. 向盛有2mL 硫酸钾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硫酸钠在溶液中电离出的和氯化钡在溶液中电离出的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难

溶的硫酸钡白色沉淀。

实验2-2 实验2-3 【实验目的】: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实验仪器】:试管 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酚酞溶液 稀盐酸 碳酸钠溶液 【实验步骤】:1. 向盛有2mL 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

的蓝色变浅。

2. 向盛有2mL 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用滴管

向试管里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3. 向盛有2mL 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实验3-1、3-2、3-3 【实验目的】:掌握钠与水、氧气反应的性质及其实验方法 【实验仪器】:滤纸 小刀 坩埚 烧杯 酒精灯 【实验药品】:钠块 蒸馏水 酚酞溶液 【实验步骤】:1. 取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去外皮,观察其表面的光泽和

颜色及在空气中的变化;新切开的钠表面是银白色,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2. 将这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钠受热后迅速熔化、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

黄色固体。

3. 在烧杯中放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钠浮于水面上,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并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成红色,钠很快消失。

【实验结论】:1. 在常温和加热的条件下,钠很快与氧气反应:

2. 在常温下,钠能与水快速反应:2Na+2 P48科学探究 P50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实验仪器】:试管 铁架台 酒精灯 蒸发皿 【实验药品】:铁粉 肥皂水 【实验步骤】:在试管底部塞一团潮湿的棉花,在湿棉花左边放还原铁粉,蒸发皿中放肥皂水(或在

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加热时试管内铁粉发红,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实验结论】: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黑色的物质和无色具有可燃性的气体。

3Fe+4

实验3-4 【实验目的】: 探究铝与酸、碱溶液的反应 【实验仪器】: 试管 酒精灯 木条 【实验药品】: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铝片 【实验步骤】: 1. 在两只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 盐酸和5mL 氢氧化钠溶液,在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2. 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入2支试管口,产生蓝色火焰。

【实验结论】: 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都放出氢气。

2Al+6HCl==2Al

2Al+2NaOH+2

实验3-5 【实验目的】: 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仪器】: 试管 木条 酒精灯 【实验药品】: 过氧化钠 酚酞试液 蒸馏水 【实验步骤】: 1.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

在试管口,放出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 用手轻轻摸一摸试管外壁,试管外壁较热。 3. 向反映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强碱和氧气。

P56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仪器】: 试管 酒精灯 铁架台 【实验药品】: 碳酸钠 碳酸氢钠 蒸馏水 酚酞试液 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步骤】: 1. 像两只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再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

【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为止。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碳酸钠:白色粉末结块,变成晶体,试管底部发热;碳酸氢钠:细小白色晶体加水部分溶解,热量变化不明显。

2. 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mL 水,用力振荡。碳酸钠:振荡时间长时可溶解;碳酸氢钠:

固体量减少。

3. 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变红(较深);碳酸氢钠:溶液变微

红色。

4. 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并通向澄清的石灰水。碳酸钠:澄清的石灰水不变

浑浊;碳酸氢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 碳酸钠:加水先变成含结晶水的晶体,溶液碱性比碳酸钠强。碳酸氢钠:加水部

分溶解,溶液碱性比碳酸钠弱

实验3-6

探究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 玻璃棒、酒精灯、试管、蓝色钴玻璃 铂丝(或用光洁无锈的铁丝)、碳酸钠溶液、碳酸钾溶液、盐酸 把焊在玻璃棒上的铂丝放在酒精灯外焰里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 2. 用铂丝蘸取碳酸钠溶液在外焰上灼烧。 1. 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碳酸钾做同样的实

验,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

碳酸钠溶液:火焰为黄色。

2. 碳酸钾溶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的火焰呈紫色。

1. 钠盐焰色反应的颜色呈黄色。

2. 钾盐焰色反应的颜色呈紫色。

实验3-7 3-8

氢氧化铝的制取和性质 试管

硫酸铝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盐酸 1. 在试管里加入10mL 0.5

硫酸铝溶液,逐渐滴加氨水至不再产生沉淀,

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2. 将制得的氢氧化铁沉淀分装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2mol⁄L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变加边振荡,沉淀逐渐消失。

1. 1.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1.

实验3-9

2. 氢氧化铝既溶于盐酸,又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目的】: 制取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 【实验原理】: 实验室可用可溶的的盐溶液与强碱反应制取氢氧化铁,实验室也可用可溶的的

盐溶液与强碱反应制取氢氧化亚铁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氯化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铁和硫酸亚铁溶液,然后滴加氢氧化钠溶

液。

2. 氯化铁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硫酸亚铁溶液: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而后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实验结论】: 1. 氯化铁溶液: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2. 硫酸亚铁溶液:亚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接着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

实验3-10

【实验目的】: 检验 【实验原理】:

后,溶液变为血红色。

【实验仪器】: 试管 【实验药品】: 氯化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KSCN 溶液 【实验步骤】: 在两只试管内分别加入5mL 氯化铁溶液和5mL 氯化亚铁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

溶液。氯化铁溶液:溶液成血红色;氯化亚铁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氯化铁和硫氰化钾反应生成一种血红色的物质;氯化亚铁和硫氰化钾溶液混合,

无血红色物质生成。

P61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

【实验原理】 铁离子遇到适合的还原剂能被还原为亚铁离子,亚铁离子遇到合适的氧化剂被

氧化为铁离子。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氯化铁溶液、铁粉、KSCN 溶液、氯水 【实验步骤】 1. 在盛有2mL 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

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不显红色。

2. 把上层清液倒入另一试管,再加入几滴氯水,振荡。溶液显血红色。

【实验结论】 铁离子与亚铁离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P62实践活动

【实验目的】 探究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实验仪器】 试管、试管架

【实验药品】 明矾、硫酸铁溶液

【实验步骤】 把混有少量泥沙的浑浊水分装在三支试管中,向其中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明

矾、硫酸铁溶液,振荡。把三支试管都放在试管架上静置,观察现象,进行比较。两分钟后,不加试剂的无明显变化;加入明矾的有明显沉降,溶液半透明;加入硫酸铁溶液的有明显沉降,溶液半透明。五分钟后,不加试剂的溶液浑浊,略有沉降;加入明矾的沉淀在底部,溶液接近透明(比硫酸铁的透明);加入硫酸铁溶液的沉淀沉在底部,溶液接近透明。

【实验结论】 明矾和硫酸铁有净水作用。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4-1 4-2

探究硅酸钠溶液的碱性、热稳定性 硅酸钠的性质

试管、胶头滴管、小木条(滤纸条)、酒精灯 硅酸钠溶液、蒸馏水、酚酞溶液、稀盐酸

1. 在试管中加入3-5滴硅酸钠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溶液成红色,再

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变加边振荡,红色逐渐变浅。当红色逐渐接近消失时有软而透明、胶冻状的物质生成。

2. 取两个小木条或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碳酸钠饱和溶液中,使之充分

吸湿、浸透,取出稍沥干后,同时分别放置在酒精灯外焰处,观察现象。蒸馏水浸过的小木条或滤纸,当水分蒸发后,就燃烧;硅酸钠溶液浸过的小木条或滤纸,当水分蒸发后不易燃烧。

硅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硅酸凝胶;硅酸钠耐高温,不易燃。

实验4-3

探究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集气瓶、导管、酒精灯 氢气、氯气

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火焰为苍白色,集气瓶口有白雾生成。

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

实验4-4 4-5

探究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氯气溶于水,所得溶液称为氯水;氯水中具有氧化性的微粒有和HClO 。 有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集气瓶、广口瓶 干燥氯气、氯水

1. 将有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有

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都不褪色。

2. 将有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放入盛有三分之一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

上玻璃片,有色布条或纸条或花瓣颜色褪去。

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实验4-6

【实验目的】

检验

【实验原理】 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物质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硝酸银溶液

【实验步骤】 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 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自来水、蒸

【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稀盐酸: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氯化钠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碳酸钠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溶解,且放出气体。

自来水: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蒸馏水: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无明显现象;加入稀硝酸后,无明显现象。

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白色沉淀。

实验4-7

探究二氧化硫与水和品红溶液的反应

二氧化硫的性质 试管、pH 试纸

二氧化硫、品红溶液、蒸馏水

1. 把盖有胶塞,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胶塞,

观察试管内水面的上升。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用胶塞塞紧试管,取出试管,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试纸变红。

2. 在试管里保留三分之一的溶液,滴入1-2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颜色变

化,红色褪去;加热试管,又恢复原色。

1. 二氧化硫溶于水,溶液显酸性。

2. 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这种漂白作用不稳定,在加热时,又恢复

原色。

P92科学探究

探究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2NO+

锥形瓶、导管、分液漏斗、试管、水槽 二氧化氮、蒸馏水 1. 将一支充满二氧化氮的试管倒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

水位上升,最后水充满整个试管的三分之二,无色气体充满试管的三分之一。

2. 制取少量氧气。

3. 将氧气慢慢地通入试管中,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接着又变为无色气

体,但气体体积逐渐缩小,液面不断上升。

【实验结论】 在二氧化氮溶于水时通入氧气,能使二氧化氮尽可能多地被水吸收。

实验4-8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氨与水的反应

氨溶于水

铁架台(带铁圈)、圆底烧瓶、烧杯 蒸馏水、氨气、酚酞溶液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的(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烧瓶内形成红色的喷泉。

【实验结论】 氨极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呈碱性。

P99氨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氨的实验室制法

铵盐与碱反应可生成氨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制取氨气。 酒精灯、试管、导管、棉花团 氯化铵、氢氧化钙

按图连接装置并装入药品,加热。固体粉末逐渐减少,

试管口闻到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 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可制取氨气。

实验4-9

必修二 P5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钾与水、氧气的反应

»实验原理】 钠与钾原子结构相似,根据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的规律,钾易跟水、氧气反

应。

【实验仪器】 坩埚、酒精灯、滤纸、培养皿 【实验药品】 钾、蒸馏水 【实验步骤】 1. 将一个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迅速投到热

坩埚中,观察现象,钾迅速燃烧并产生紫色的火焰。回忆钠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对比。

2. 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

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钾浮于水面上,熔成闪亮的球并四处游动,同时产生轻微的爆炸声,钾球很快就消失了。回忆钠与水的反应,进行对比。

【实验结论】 1. 在加热的条件下,碱金属钠和钾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并且钾比钠燃烧得更

【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剧烈。

2. 在常温下,碱金属钠和钾都能在水中快速反应,并且钾比钠反应得更剧烈。

实验1-1

探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试管

氯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四氯化碳、溴水

1. 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溴化钠溶液和碘化钾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

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盛溴化钠溶液的试管内液体分层,下层显橙色,上层接近无色;盛碘化钾溶液的试管内液体分层,下层显紫色,上层接近无色。

2. 将少量溴水加入到盛有碘化钾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

碳,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色。

。(在溶液中)

P15科学探究

探究镁与水、盐酸及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律

试管、砂纸、酒精灯

镁条、蒸馏水、酚酞、铝片、盐酸

1. 取一小段镁条,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

2mL 水,并滴入2滴酚酞,观察现象;过一会再加热试管使水沸腾,再观察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并且溶液变成浅红色。

2. 取大小、厚度和表面积相同的镁、铝各一片,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氧化膜,

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向两支试管中都加入2mL 1

的盐酸,观察现象。

镁与盐酸剧烈反应并产生大量气泡,铝与盐酸反应也产生大量气泡,但不如镁与盐酸反应剧烈。

1. 钠和镁都能与水反应,但镁与水反应较难。

2. 镁与铝都能与盐酸反应,但镁与盐酸反应更剧烈。

实验1-2

探究离子键的形成——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钠与氯气反应形成离子键

集气瓶、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 钠、氯气

从没有氧化膜的钠块上切下绿豆粒大小的一块钠粒,用滤纸吸净煤油,将钠粒放在干燥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当钠粒刚刚熔成球状时,立即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粒的上方,观察集气瓶内的现象。扣上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后,

钠燃烧起来并伴有黄色火焰;集气瓶内黄绿色气体逐渐变浅或消失,形成很浓

的白烟。

【实验结论】 在加热(点燃)的条件下,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

实验2-1 2-2 2-3

【实验目的】 探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实验原理】 不同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发生改变,那么能量一

般也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一般有所不同。

【实验仪器】 试管、温度计、砂纸、烧杯、玻璃片、玻璃棒

【实验药品】 铝、盐酸、Ba 晶体、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1. Al 与盐酸反应:取一块铝片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保护膜,放入试管中;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再取4mL 6的盐酸倒入试管。观察温度计液柱的变化。温度计液柱升高。 2. Ba 晶体的反应:在玻璃片上加少量的水,将一个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称取Ba20g 、晶体10g 都倒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将Ba 晶体搅拌使之混合均匀。闻气味,问到刺鼻性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约3-5min 后试着用手小心的提起小烧杯,玻璃片与烧杯粘结在一起。 3.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量取2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各20mL ,分别盛在两个50mL 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这两种溶液的温度,并做记录。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盐酸中去,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立即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并于原来的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的温度做比较。中和反应后溶液的温度比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的温度高。 1. 铝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 Ba 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3.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2-4 探究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锌和稀硫酸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得失。 烧杯、电流表、导线 稀硫酸、铜片、锌片 将铜片、电流表、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将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烧杯内的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以及铜片和锌片上的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有大量无色的气泡从铜片上产生并逸出。 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转变成了电能。 实验2-5 2-6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决定。 试管、胶头滴管、烧杯、带火星的木条 5%的溶液、1的氯化铁溶液、蒸馏水、二氧化锰粉末 1. 在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3mL 约5%的溶液,分别滴入1滴

或2滴1的氯化铁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的一

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另一只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

烧杯中,对比观察现象。放入冷水中的试管,溶液里产生气泡但比较慢;

放入热水中的试管,溶液里产生气泡比较快。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

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放出的气体。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

剧烈的燃烧起来。

2. 在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 约5%的溶液,再向其中2支

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1滴或2滴1的氯化铁溶液,对

比观察现象。加二氧化锰粉末和氯化铁溶液的试管内产生气泡快,未加其

它试剂的试管内产生气泡慢。

1.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温度时,能减

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2. 1.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P41科学探究

设计原电池

烧杯、金属片A 、金属片B 、导线、发光二极管

镁、铜、铁、苹果汁、柠檬汁

把一种果汁盛在大烧杯中,用导线将金属片A 、金属片B 、发光二极管连接起

来,将两只金属片平行插入果汁中。分下列六种不同情况进行细化统计,观察

发光二极管是否发光。

● A 和B 都是镁,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和B 都是铜,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和B 都是铁,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是镁,B 是铁,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是镁,B 是铜,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 A 是铁,B 是铜,果汁先后是苹果汁、柠檬汁。

在前三个实验中,发光二极管都不发光;在后三个实验中,发光二极管都发光。

前三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后三个装置能形成原电池。

P61科学探究

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映

在甲烷分子中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分别与4个氢原子的电子形成4个C —H

共价键,因而碳原子不可能再结合其他原子或原子团,而只能用其它原子或原

子团代替与碳原子相结合的氢原子。

用橡胶塞封口的大试管、黑纸(或黑布)

甲烷、高锰酸钾、浓盐酸

1. 准备两支盛满甲烷气体并用橡胶塞封口的大试管,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

再准备两份各0.5g 的高锰酸钾和一瓶浓盐酸。

2. 向用黑纸包裹的试管中快速加入0.5g 的高锰酸钾和1mL 浓盐酸,立即封禁

口,放好;向另一只试管中快速加入0.5g 的高锰酸钾和1mL 浓盐酸,立即

封禁口,放在光亮的地方。稍待片刻,观察试管内的现象。用黑纸包裹的

试管内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而放在光亮处的试管内黄绿色气体消失,试管【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壁出现无色油状液滴。

【实验结论】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P67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石蜡油分解乙烯及乙烯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 烷烃分子中碳原子的四个价键均达到饱和,不能再继续结合其它原子或原子团,

只能发生取代反应,及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实验仪器】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铁圈)、矿渣棉、碎瓷片、硬质玻璃管

【实验药品】 石蜡油、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矿渣棉放置在硬质玻璃管的底部,向试管中加入碎瓷片。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2. 将盛有浸透石蜡油的矿渣棉的试管预热后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的现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橙红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的紫色都褪去。 3.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气体燃烧情况。气体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试管内壁上有水珠生成。 1. 石蜡油在碎瓷片和强热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2. 石蜡油热分解产生了不同于烷烃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实验3-1 通过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推测苯分子中碳原子见的化学键类型。 苯的结构 试管 苯、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1.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橙红色,下层无色。 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 1. 苯不能与溴水里的溴发生加成反应,但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使溴水褪色并分层。 2. 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3. 苯分子里没有典型的碳碳双键。 实验3-2 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试管、滤纸、烧杯 无水乙醇、钠、澄清的石灰水 1. 在大试管里注入5mL 无水乙醇,且取一粒黄豆粒大小的钠,用滤纸擦净钠表面的煤油,放入试管里的无水乙醇中,迅速用配有细玻璃导管(尖嘴)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将一支小试管倒扣在玻璃导管上。观察无水乙醇和钠的混合物中的现象。金属钠沉到乙醇的底部并缓慢消失,同时有无色气泡生成,并从乙醇中逸出。 2. 按照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检验试管内气体的纯度。 3. 当确定纯度合格后,用火柴点燃玻璃导管口处的气体,将一个小烧杯倒扣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火焰的颜色和烧杯内壁上的现象。气体在空气中安静

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壁上出现无色液滴。

4. 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

5. 从金属钠的变化、气体燃烧现象、检验到的气体(检验产物)等几个方面,

比较金属钠与和钠与乙醇的反应。

【实验结论】 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氧气。

实验3-3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试管、酒精灯 10-15cm 长的铜丝、乙醇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 乙醇,取一根10-15cm 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光亮的红色铜丝加热后变黑,生成氧化铜,趁热插入乙醇中又生成红色的铜。反复几次实验中,试管中液体产生刺激性气味。 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铜)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生成乙醛。 实验3-4 制备乙酸乙酯 有机羧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 试管、酒精灯 无水乙醇、浓硫酸、醋酸、饱和碳酸钠溶液 先向一支试管内加入3mL 无水乙醇,然后一变摇动一边慢慢的加入2mL 浓硫酸,再加2mL 醋酸;再将另一支试管内加入约10mL 饱和碳酸钠溶液。组装实验装置,点燃酒精灯,先用小火,按照先预热后正式加热的顺序,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1约3-5min ,然后再用稍大的火加热约1-2min ,将生成物蒸发到试管2内。观察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的现象,仔细的闻试管2管口处的气味。在试管2的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生成,并能闻到香味。 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实验3-5 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映 酒精灯、试管、胶头滴管、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 葡萄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碘酒、蒸馏水、鸡皮、浓硝酸、土豆或面包 1. 观察葡萄糖样品,取约2g 葡萄糖固体加入盛有5mL 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现象。试管中的蓝色不溶物变成砖红色沉淀。 2. 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或面包上,观察并记录现象。土豆块上滴加碘酒后,颜色变蓝。 3. 取一小块鸡皮,置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鸡皮颜色变黄。 1. 葡萄糖有还原性。 2. 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 3. 蛋白质发生了颜色反应。 实验3-6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蔗糖的水解反应 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 20%的蔗糖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1. 用试管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少量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约

3min 。观察现象。无现象。

2. 用试管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4滴稀硫酸。在水浴中加热5min 后取

少量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调至溶液显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的氢氧化铜

悬浊液,加热约3min 。观察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在稀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蔗糖水解生成了能将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还

原的物质。

实验4-1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铝热反应 滤纸、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沙、小木条 蒸馏水、氧化铁、铝、氯酸钾、镁 把两张圆形滤纸分别折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把内层纸漏斗

取出,在其底部剪一个小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圈

上,下面放置一盛沙的蒸发皿。把5g 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和2g 铝粉均匀混合,

放在纸漏斗中,上面加少量氯酸钠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用小木条点燃

镁条,观察现象。镁条剧烈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

高温度下发生剧烈的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

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待熔融物冷却后,除去外层熔渣,仔细观察,

可以发现落下的是铁珠。

【实验结论】 镁条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氯酸钾作为引燃剂在受热状态下同时发生分解,

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反应, 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

白光,生成的铁在高温下呈融化状态。

[实验4-2]

【实验目的】 研究海带中含的碘元素

【实验原理】 碘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被双氧水氧化成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仪器】 刷子、剪子、坩埚、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干海带、无水酒精、蒸馏水、3稀硫酸、3%的双氧水、淀粉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约3g 干海带,用刷子刷净表面上的附着物后用剪子剪碎。

2. 将碎海带用少量无水酒精润湿(增加海带的易燃性),放在坩埚内灼烧成灰。

3. 将海带灰稍冷后转移到小烧杯中,加约10mL 温热的蒸馏水(热水溶解能力

强)并充分搅拌,待海带灰中易溶的物质尽量溶解后,将该混合物过滤,

保留滤液。

4. 向滤液中加几滴3稀硫酸,再加入约1mL 3%的双氧水,然后加入几

滴淀粉溶液,观察现象。溶液显蓝色。

【实验结论】 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P91思考与交流]

【实验目的】 模拟海水提溴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溴化钠、蒸馏水、氯水、四氯化碳

【实验步骤】 1. 取少量溴化钠在试管内用蒸馏水溶解,试管内形成无色溶液。

2. 向溴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并振荡试管,试管内的溶液由无色变为橙红

色。

3. 向试管内加四氯化碳,将试管振荡后静置,试管内的液体分为两层,上层

呈无色或浅黄色,下层橙色。

【实验结论】 1. 溴化钠极易溶于水。

2. 溴微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化学选修4

[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实验仪器】:大烧杯(500mL ),小烧杯(100mL ),温度计,量筒(50mL )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实验药品】:0.50mol/L盐酸,0.55mol/LnaOH溶液

【实验步骤】:1.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做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洞,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的目的,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 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 溶液的温度。

3. 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0.55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 溶液的温度。

4. 把套有改版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两桶中的NaOH 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

[实验2-1]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实验目的】测量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原理】比较二者收集10mLH 2所用的时间来反映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仪器】锥形瓶﹑分液漏斗﹑针管﹑铁架台﹑秒表

【实验药品】颗粒大小基本相同的锌粒2g ,40mL1mol/L和40mL4mol/L的硫酸

【实验结论】硫酸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不包括浓硫酸的情况

[实验2-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表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仪器】小试管两支

【实验步骤】8mL0.01mol/LKMnO4酸性溶液,2mL0.1mol/LH2C 2O 2(草酸)溶液,2mL0.2mol/LH2C 2O 2溶液

【实验步骤】去两支试管,各加入4mL0.01mol/L的KMnO 4酸性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1mol/LH2C 2O 2(草酸)溶液2mL ,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2mol/LH2C 2O 2溶液2mL ,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实验现象】加入较浓H 2C 2O 2溶液的试管溶液褪色更快些。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

[实验2-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表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Na 2S 2O 3+H2SO 4=Na2SO 4+S +H2O

【实验仪器】试管4支,烧杯2个,温度计2支,玻璃棒,秒表

【实验药品】10mL0.1mol/LNa2S 2O 3,10mL0.1mol/LH2SO 4

【实验步骤】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Na2S 2O 3;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 0.1mol/LH2SO 4;将四支试管分成两组(各有一支盛有Na 2S 2O 3和H 2SO 4的试管),一组放入冷水中,另一组放入热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混合并搅拌。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

【实验现象】加热的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 P21科学探究]探究溶液出现蓝色的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4H + +4I- +O2=2I2+2H2O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烧杯,秒表

【实验药品】1mol/LKI溶液﹑0.1mol/LH2SO 4溶液和淀粉溶液

【实验步骤】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按顺序加入等量1mol/LKI,淀粉溶液,0.1mol/LH2SO 4溶液。一支置于室温下,一支置于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观察反应变化。

【实验现象】置于室温下的试管中溶液先变蓝。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

[实验2-4]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表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2H 2O 22H 2O+O2

【实验仪器】双孔胶塞,短导管,漏斗,带余烬的木条,锥形瓶

【实验药品】10mL 左右10%的H 2O 2,少量MnO 2

【实验步骤】锥形瓶内盛有10mL 左右10%的H 2O 2,双孔胶塞上插有短导管和漏斗,短导管里插有带余烬的木条。经漏斗向锥形瓶内加入少量MnO 2,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开始时余烬没有明显变化,加入MnO 2后,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余烬复燃。

【实验结论】加入催化剂后反应速率增大。

[实验2-5]

【实验目的】验证化学平衡是否会因酸碱性移动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

Cr 2O 72- +H2O 2CrO 42- +2H+ 注:K 2Cr 2O 7为橙色,K 2CrO 4为黄色。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

【实验药品】10mL0.1mol/LK2Cr 2O 7溶液

【实验步骤】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 2Cr 2O 7溶液,然后在甲中滴加3~10滴浓H 2SO 4,乙试管中滴加10~20滴6mol/LnaOH

【实验现象】甲试管中K 2Cr 2O 7溶液橘色加深;乙试管中K 2Cr 2O 7溶液橙色变浅,偏黄

【实验结论】酸碱性影响化学平衡

[实验2-6 ]

【实验目的】验证化学平衡是否会因反应物量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原理】Fe 3+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

【实验药品】5mL0.005mol/LFeCl3溶液,5mL0.01mol/LKSCN溶液,1mol/LKSCN溶液,0.01mol/LNaOH溶液

【实验步骤】⑴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4滴1mol/L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⑵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溶液3~5滴,观察现象。

[实验2-7]

【实验目的】验证温度对反应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2NO 2(g) N 2O 4(g) , △H=-56.9KJ/mol注:NO 2(红棕色)N 2O 4(无色)

【实验仪器】大烧杯两个,L 形导管两支,圆底烧瓶两个,单孔胶塞两个,止水夹

【实验药品】NO 2,N 2O 4

【实验步骤】向一号烧瓶中加入NO 2,二号烧瓶中加入N 2O 4,用导管和胶皮管连接,一号烧瓶置于热水中,二号烧瓶置于冰水混合物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一号烧杯中红棕色明显加深。

【实验结论】身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方向移动。

[实验3-1]

[实验3-2]

【实验目的】电离程度

【实验原理】2H + +CO32-CO 2+H2O

【实验仪器】胶头滴管,试管两支

【实验药品】0.1mol/L醋酸,饱和硼酸溶液,Na 2CO 3溶液

【实验步骤】向两只分别盛有0.1mol/L醋酸和饱和硼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等浓度Na 2CO 3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醋酸能与Na 2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气体,而硼酸则不能。

【实验结论】醋酸的电离常数大于硼酸的电离常数。

[P50实践活动]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实验目的】联系使用pH 计测量溶液的pH ;学习以图示处理科学实验数据的方法;探究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pH 的变化特点;体会定量试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酸碱滴定曲线是以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滴加酸(或碱)的量为横坐标,以溶液pH 为纵坐标绘出的一条溶液pH 随酸(或碱)的滴加量而变化的曲线。它描述了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pH 的变化情况,其中酸碱滴定终点附近的pH 突变情况,对于酸碱滴定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酸碱指示剂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仪器】pH 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烧杯,锥形瓶,铁架台。

【实验药品】0.1mol/L左右的HCl 溶液,0.1mol/L左右的NaOH 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

【实验步骤】把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注入事先已用该盐酸溶液润洗过的酸式滴定管,至刻度“ 0”以上,把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轻轻转动下面的活塞,使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且无气泡。然后调整管内液面,使其保持在“0”或“0”以下的某一刻度,并记下准确读数;把待测浓度的NaOH 溶液注入事先已用该溶液润洗过的碱式滴定管,也把它固定在滴定管夹上。轻轻挤压玻璃球,使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且无气泡, 然后调整管内液面,使其保持在“ 0”或“ 0”以下某一刻度,并记下准确读数。 在管下放一洁净的锥形瓶,从碱式滴定管放出25.00 mL 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加入 2滴酚酞试液,溶液立即呈粉红色。然后,把锥形瓶移到酸式滴定管下,左手调活塞逐滴加入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同时右手顺时针不断摇动锥形瓶,使溶液充分混合。随着盐酸逐滴加入,锥形瓶里OH-浓度逐渐减小。最后,当看到加入1滴盐酸时,溶液褪成无色,且反滴一滴NaOH 溶液又变回红色说明反应恰好进行完全。停止滴定,准确记下滴定管溶液液面的刻度,并准确求得滴定用去盐酸的体积。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上述滴定操作应重复二至三次,并求出滴定用去盐酸体积的平均值。然后根据有关计量关系,计算出待测的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具体计量关系为

C(A)*V(A)=C(B)*V(B),其中A(Acid)为酸,B(Base)为碱。

【实验现象】烧杯中溶液突然变红

【实验仪器使用说明】

1. pH 计:pH 计有多种型号,使用方法不尽相同,使用时参见使用说明。

2. 滴定管

⑴ 构造:滴定管是内径均匀﹑带有刻度的细长玻璃管,下端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量的玻璃活塞(或由橡皮管﹑玻璃球组成的阀)。滴定管主要用来精确地放出一定体积的溶液。

滴定管分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两种。酸式滴定管用于盛装酸性溶液,不能盛装碱性溶液。 ⑵使用方法

①检查仪器:在使用滴定管前,首先要检查活塞是否漏水,在确保不漏水后方可使用。

②润洗仪器:在加入酸﹑碱反应液之前,洁净的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还要分别用所要盛装的酸﹑碱溶液润洗2~3遍。方法是: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mL所要盛装的酸或碱溶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全部滴定管内壁。然后,一手控制活塞(酸式滴定管轻轻转动活塞;碱式滴定管轻轻挤压玻璃球),将液体从滴定管下部放入预置的烧杯中。

③加入反应液:分别将酸﹑碱反应液加入到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刻度“0”以上2~3mL处,并将滴定管垂直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④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方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反应液(如果滴定管内部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走气泡),并使液面处于某一刻度,准确读取读数并记录。

⑤放出反应液:根据实验需要从滴定管中逐滴放出一定量的液体。

[P54科学探究]

[P57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 3水解的条件,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

[实验3-3]

【实验目的】探究沉淀溶解

【实验原理】Mg(OH)2+2HCl=MgCl2+2H2O

【实验仪器】试管3支

【实验药品】Mg(OH)2,蒸馏水,盐酸,氯化铵溶液

【实验步骤】向3支盛有少量Mg(OH)2沉淀的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的蒸馏水﹑盐酸和氯化铵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滴加蒸馏水的试管无明显现象,滴加盐酸的试管中沉淀溶解,滴加氯化铵溶液的试管中沉淀溶解并伴有气体生成。

【实验结论】除酸之外,某些盐溶液也可用来溶解沉淀。

[实验3-4]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沉淀的转化

【实验原理】AgNO 3+NaCl=AgCl↓+NaNO3 KI+AgCl=AgI+KCl

2AgI+Na2S=2NaI+Ag2S

【实验仪器】试管

【实验药品】0.1mol/L AgNO3溶液,0.1mol/L NaCl溶液,0.1mol/LKI溶液,0.1mol/LNa2S 溶液

【实验步骤】向盛有10滴0.1mol/L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mol/L 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滴加,0.1mol/LKI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向其中滴加0.1mol/LNa2S 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加0.1mol/L NaCl 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加0.1mol/LKI溶液后白色沉淀变为黄色沉淀,加0.1mol/LNa2S 溶液后黄色沉淀变为黑色沉淀。

【实验结论】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淀。

[实验3-5]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沉淀的转化

【实验原理】MgCl 2+2NaOH=Mg(OH)2↓+NaCl Mg(OH)2+FeCl3=MgCl2+Fe(OH)3

【实验仪器】试管

【实验药品】1mL0.1mol/L MgCl2溶液,2mol/LNaOH溶液,0.1mol/L FeCl3溶液

【实验步骤】向盛有1mL0.1mol/L MgCl 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2滴2mol/LNaOH溶液,观察现象;再滴加2滴0.1mol/L FeCl3溶液,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加2mol/LNaOH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0.1mol/L FeCl3溶液后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沉淀。

【实验结论】对于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淀。

[实验4-1]

【实验目的】验证原电池的效果

【实验原理】在ZnSO 4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即Zn 被氧化,锌原子失去电子,形成Zn 2+进入溶液。Zn-2e - =Zn2+

从锌片上释放出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CuSO 4溶液中的Cu 2+从铜片上得到电子,还原成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Cu 2+ +2e- =Cu

即:Zn+Cu2+ =Zn2+ +Cu

【实验仪器】烧杯2个,铜片,锌片,盐桥,导线,电流表

【实验药品】ZnSO 4溶液,CuSO 4溶液

【实验步骤】用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盐桥,将置有锌片的ZnSO4溶液和置有铜片的CuSO 4溶液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并在中间串联一个电流表,观察现象;取出盐桥,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盐桥存在时电流表指针偏移,即有电流通过电路。取出盐桥后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移,即无电流通过电路。

【实验结论】盐桥中的盐溶液是电解质溶液,能使两个烧杯中的溶液连成一个通路,从而有电流产生。

[实验4-2]

【实验目的】探究电解池作用

【实验原理】Cu 2+ +2Cl-Cu+Cl2↑

【实验仪器】U 形管,石墨棒两根,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电流表,导线,电源

【实验药品】CuCl 2溶液

【实验步骤】在U 形管中注入CuCl 2溶液,插入两根石墨棒作电极,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阳极)附近。接通直流电源,观察U 形管内的现象和试纸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通电后不久,可以看到阴极石墨棒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铜),在阳极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CuCl 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变化,分解生成了Cu 和Cl 2。

[P80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氢气]

【实验目的】电解原理的应用

【实验原理】NaCl=Na+ +Cl- H 2

O H + +OH- 2NaCl+2H2

O 2NaOH+H2↑+Cl2↑

【实验仪器】U 形管,导线,石墨棒两根,电流表,导线,电源

【实验药品】NaCl 溶液

【实验步骤】在U 形管中注入NaCl 溶液,插入两根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电源,观察U 形管内的现象。

【实验现象】U 形管内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NaCl 溶液被电解,生成H 2﹑Cl 2

[P81给铁件镀铜]

[P81电解熔融氯化钠制金属钠]

[实验4-3]

【实验目的】探究铁的吸氧腐蚀

【实验原理】铁生锈时消耗了氧气,使具支试管中压强减小

【实验仪器】具支试管,小试管,经过酸洗除锈的铁钉,塞子

【实验药品】饱和食盐水,蒸馏水

【实验步骤】将经过酸洗除锈的铁钉,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放入具支试管中。几分钟后,观察导管中水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铁钉生锈,导管中水柱上升。

【实验结论】铁生锈时消耗氧气

[P87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用实验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实验原理】Zn-2e - =Zn2+ 2Cl - +2e- =Cl2↑

【实验仪器】烧杯,铁片,锌片,导线,电压表

【实验药品】经过酸化的3﹪NaCl 溶液

【实验步骤】将铁片和锌片放入盛有经过酸化的3﹪NaCl 溶液的烧杯中,用导线连接并串联一个电压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Fe 电极上有气泡产生,电压表指针偏转。

【实验结论】锌片被腐蚀,Zn 失电子变成Zn 2+,Cl -得电子变成氯气,铁片被保护,不受侵蚀。

选修五

实验1-1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蒸馏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 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 工业乙醇 通过玻璃漏斗将100ml 工业乙醇倒入蒸馏烧瓶中,再在烧瓶中投入1-2粒素烧瓷片,通冷凝水,

加热蒸馏,蒸馏产物以每秒3-4滴为宜,分别收集以下馏分:77o C 以下 77o C-79o C 79o C

以上

实验结论: 工业乙醇已被提纯

实验1-2

实验目的: 探究苯甲酸的重结晶

实验原理: 重结晶的首要工作是选择适当的溶剂,要求该溶剂:

1. 杂质在此溶剂中溶解度很小或很大,易于除去。

2. 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该有机物在热溶液中的溶解度较

大,再冷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冷却后易于结晶析出。

实验仪器: 100mL 的烧杯、短颈玻璃漏斗、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

实验药品: 粗苯甲酸、蒸馏水

实验步骤: 将粗苯甲酸1g 加到100mL 的烧杯中,再加入50mL 蒸馏水,在石棉网上边搅拌变加热,使粗

苯甲酸溶解,全溶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然后用短颈玻璃漏斗趁热将溶液过滤到另一个100mL

烧杯中,将滤液静置,使其缓慢冷却结晶,滤出晶体。

实验结论: 通过重结晶的方法可以得到纯净的苯甲酸。

实验2-1

实验目的: 在实验室制取乙炔并探究乙炔的性质

实验仪器: 分液漏斗,具支试管,导管,铁架台,圆底烧瓶烧瓶

实验药品: 电石,饱和食盐水,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实验步骤: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几小块电石,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逐滴加入饱和食盐水,便可产生乙炔

气体,验纯后点燃,将乙炔气体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两溶液均

褪色。

实验结论: 乙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也易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实验2-2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探究苯环对烷基的影响 试管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苯,甲苯,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将甲苯,苯个2ml 分别注入2支不同的试管,各加入3滴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发现甲苯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甲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而苯不能,说明苯环对侧链的影响使其易被氧化。 P42科学探究 验证溴乙烷与氢氧化钠在不同溶剂中分别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 CH 3CH 2Br + NaOH → CH 3CH 2OH + NaBr CH 3CH 2

Br CH 2=CH2↑ +HBr P42思考与交流 比较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试管,酒精灯 溴乙烷,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乙醇溶液, 取代 消去 反应物 溴乙烷+水 溴乙烷 条件 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 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加热 生成物 乙醇+溴化钠 乙烯+溴化钠+水 溴乙烷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类型不同。 实验3-1 探究乙醇的消去反应和产物 蒸馏烧瓶,酒精灯,铁架台,试管,导管 乙醇,1:3浓硫酸,碎瓷片,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 在长颈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1:3)的混合液20ml 放入几片碎瓷片,加热混合液使其温度上升到170度,将生成的气体先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再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现两溶液都褪色 CH 3CH 2

OH CH 2=CH2↑ +H2O 实验3-2 探究重铬酸钾与乙醇的反应 试管

实验药品: 重铬酸钾酸性溶液,乙醇

实验步骤: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然后滴加少量乙醇,充分震荡,发现溶液由橙色变成

绿色。

实验结论: 乙醇具有还原性,重铬酸钾具有氧化性。

实验3-3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苯酚的性质 试管 苯酚晶体,蒸馏水,5%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1. 向盛有苯酚晶体的试管中加入2ml 蒸馏水,震荡试管,发现溶液变浑浊。

2. 向试管中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并震荡试管,发现溶液变澄清。

3. 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溶液再次变浑浊。

实验结论: 苯酚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加强碱会增大其溶解度,加酸会减小其溶解度。

实验3-4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探究苯酚稀溶液与饱和溴水的反应 试管、胶头滴管 苯酚稀溶液,饱和溴水 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边加边震荡,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

+ 3Br2 =↓+ 3HBr

实验3-5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乙醛的银镜反应 试管、酒精灯 乙醛,氨水,硝酸银 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硝酸银溶液,然后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

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三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水浴中温热,试管内

壁上附着了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

CH 3CHO + 2Ag(NH3) 2

OH CH 3COONH 4 + 2Ag↓+ 3NH3 H2O 实验结论:

乙醛具有还原性,Ag(NH3) 2OH 具有弱氧化性两者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3-6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探究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的反应 试管、酒精灯 乙醛,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制成氢氧化铜,再加入乙醛溶液加热。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 CH 3CHO +2Cu(OH)2

CH 3COONa + Cu2O ↓+ 3H2O

此反应可以发生并生成氧化亚铜

P58资料卡片:AgNO 3 + NH3H 2O = AgOH↓ + NH4NO 3 AgOH + 2NH3H 2O = Ag(NH3) 2OH + 2H2O

P60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乙醇,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

实验原理: 根据电离度的不同进行探究

实验结论: 碳酸酸性最强,苯酚其次,乙醇最弱

P62科学探究

实验目的: 讨论乙酸乙酯在中性,酸性和碱性溶液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水解速率

实验原理: CH 3COOC 2H 5+O=CH3COOH+C2H 5OH(酸的条件下)

CH 3COOC 2H 5+NaOH=CH3COONa+C2H 5OH(碱的条件下)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实验药品: 乙酸乙酯、稀硫酸(1:5)、蒸馏水、30%的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1. 在试管1内加6滴乙酸乙酯,再加5.5mL 蒸馏水,振荡均匀。 2. 在试管2内加6滴乙酸乙酯,再加稀硫酸0.5mL 、5mL 蒸馏水,振荡均匀。 3. 在试管3内加6滴乙酸乙酯,再加30%的氢氧化钠溶液0.5mL 、5mL 蒸馏水,振荡均匀。 4. 将三只试管同时放入70-80的水浴里加热约5min ,闻各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试管1气味很浓,试管2略有气味,试管3无气味。 中性条件下,乙酸乙酯未水解;酸性条件下,大多数乙酸乙酯已水解;碱性条件下,乙酸乙酯全部水解。 实验4-1 探究葡萄糖的还原性 试管、水槽、酒精灯、胶头滴管 10%的葡萄糖溶液、银氨溶液、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硫酸铜溶液 1.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配制2mL 银氨溶液,加入1mL10%的葡萄糖溶液,然后在水浴里加热3-5min ,观察现象。试管内有银镜生成。 2. 在试管里加入2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5%的硫酸铜溶液约5滴,再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试管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1. 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银镜。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 2. 在加热的条件下,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 P82科学探究 探究蔗糖的还原性及水解 蔗糖和麦芽糖都属于二糖,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20%的蔗糖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20%的麦芽糖溶液、新制氢氧化铜、银氨溶液 1. 取三只洁净的试管,编号分别为Ⅰ、Ⅱ、Ⅲ。 2. 向Ⅰ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5mL ;向Ⅱ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5mL ,并加入5滴稀硫酸 (1:5),将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 ,然后用稀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且使其为弱碱性,备用;向Ⅲ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5mL 。 3. 向试管Ⅰ、Ⅱ、Ⅲ中各加入新制银氨溶液2mL ,在水浴中加热3-5min 。试管Ⅰ中无明显现象,试管Ⅱ、Ⅲ中均生成银镜。 4. 用新制氢氧化铜代替银氨溶液做上述实验(第二次加热要用酒精灯加热,并加热至沸腾),试管Ⅰ中无明显现象,试管Ⅱ、Ⅲ中均生成砖红色沉淀。 1. 蔗糖不能被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氧化,说明蔗糖分子中无醛基,并非还原性二糖。

2. 蔗糖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能被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氧化,说明产物分子中含有

醛基。

3. 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为还原性二糖。

P83实践活动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探究淀粉的水解 试管、酒精灯 20%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溶液、银氨溶液、蒸馏水 在试管1和试管2里各放入0.5g 淀粉,在试管1里加入4mL20%的硫酸,在试管2里加入4mL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水,都加热3-4min 。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试管1里的硫酸,把一部分液体倒入试管3. 在试管2和试管3里都加入碘溶液,试管2中出现蓝色,试管3中未出现蓝色。在试管1里加入银氨溶液,稍加热后,试管壁上形成银镜。 淀粉在用酸催化、加热的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有还原性。淀粉在仅加热但无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不水解。 实验4-2 4-3 4-4 探究蛋白质的性质 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 鸡蛋清溶液、饱和硫酸铵、硫酸钠溶液、蒸馏水、乙酸铅溶液、浓硝酸 1.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里,缓慢地加入饱和硫酸铵或硫酸钠溶液,有沉淀析出。再加入蒸馏水,沉淀又消失。 2. 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3mL 鸡蛋清溶液,加热其中的一支,同时向另一只试管里加入少量乙酸铅溶液,蛋白质凝结、生成沉淀。把凝结的蛋白质和生成的沉淀放入盛有两支盛有蒸馏水的试管里,不再溶解。 3. 在盛有2mL 鸡蛋清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浓硝酸,微热,鸡蛋清溶液变黄。 蛋白质能发生盐析、变性和颜色反应。 实验5-1 探究酚醛树脂的制备与性质 试管、有玻璃管的橡皮塞、酒精灯 苯酚、40%的甲醛溶液、浓盐酸、乙醇 1. 在试管中加入2g 苯酚,3mL40%的甲醛溶液和3滴浓盐酸,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在沸水浴中加热。 2. 当试管中反应物接近沸腾时,溶液变成白色浑浊状态,从沸水浴中取出试管并用玻璃棒搅拌反应物。 3. 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向试管中加入适量乙醇,树脂溶于乙醇。 4. 再把试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热,树脂又软化。 用酸催化下制备的酚醛树脂是线型高分子,能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受热会变软直至熔化。


相关内容

  • 11-基于高中生物设计型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 第25卷第1期 2009钷 II 中学生物学 MiddleSchool Biology V01.25No.1 2009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01-0022-02 基于高中生物设计型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颜炳稳(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71126) 近几年实验题在高考题的份 ...

  • 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分析
  • 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必修1) 高中物理必修1是高中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所讲知识是高中段较为简单易懂的,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本章节和初中知识联系紧密,路程.速度等初中知识点在本章节中也有介绍.建立了"质点 ...

  •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汇总
  •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必修一P7)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 ...

  • 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知识点对比简表
  • 新课标教材章节名称 必修1.2+选修4 涉及的知识点 与老教材比较新增内容 删减内容 备注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化学实验安全 2物质分离与提纯 (1)过滤和蒸发 (2)物质的检验 (3)蒸馏 (4)萃取 (3)蒸馏 (4)萃取 1.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与老教材基本不变 ...

  •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
  •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一)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必修一P7)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 ...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 ...

  • 无机化学课程
  •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1) Inorganic chemistry(1) 课程编号:22149901 学分:2 总学时:28学时(2-0周学时× 14 周)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核心课程.理科课程 课程目的:本课程的作用是要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元素化 学的基 ...

  •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题(必修1)
  • 本文由uwus2yo7ps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临沂一中会考复习资料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题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题(必修 1)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32 第 I 卷 选择题 1.下列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