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读书报告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的作者是丹麦籍作家埃斯平-安德森,首先我先对作者做以简单的了解。埃斯平安德森毕业于丹麦的Aarhus大学,1973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了哲学和科学两个硕士学位之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7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任助理教授,并从2000年至今在西班牙巴塞罗纳的Pompeu Fabrica大学任全职教授。
埃斯平-安德森有较多著作,多是用英、法文撰写。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三个:一是集中在社会民主党的研究上,其代表作是《政治反对市场》;第二个领域是社会政策和福利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他在这方面有大量的著作,其中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和《转型中的福利国家》;而第三个领域则涉及了就业、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服务型经济。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理解起来还十分的困难,这也确实是一本非常难懂的书,所以我只能浅显的写出一些我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东西。
在1990年出版的这本书中,他从自身的组织、分层、历史力量、社会背景和发展轨迹等方面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大致分为了三种,即:自由主义国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了美国),社会民主国家(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了瑞典)和保守主义国家(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了德国)。
本书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支撑福利国家的主要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一部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我在其中总结了三个关键词,阶级、民主、市场。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鲜明了观点,是资本主义市场导致等级、阶级差距,因此力求通过改革追求民主,实现平等。而社会民主模式孕育了当代福利国家一个主要的辩论设想:议会制度的阶级动员是实现平等、正义、自由和团结的社会主要理想途径。第二部分是福利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它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就是它更具有实证性,而且研究方法更为多元和灵活,是比较和历史的方法,是一种揭示了变异性和渗透性的方法。当作者同时认为因为大部分的学术研究脱离了理论依据因而被误导,所以必须重新构造方法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以便充分的研究福利国家制度。
他也在下文中提出了两种主要研究方法:一种强调的是结果与体系,一种强调的是制度与行为者。体系&结构方法理论主要是依据整体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工业社会的理论,提出这一理论是社会政策变得必要又有可能。而现代官僚制度又是一种理性、普遍且有效的组织形式,它的出现使福利国家成为可能。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受到组织形式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伴随着工业化渐渐发展为福利国家。从制度的视角来看,经济必须根治于社会,而政治制度则产生深刻影响。民主制度与福利国家存在着固有的矛盾,较早提出民主的即国家由小资产所有者所支配以农业为主,他们希望降低税收,所以国家拥有的资产极少因而福利国家发展缓慢,否则反之。作者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社会阶层作为政治动因:福利国家本身就是权力资源。这一阶级动员理论与刚才所提及的结构&制度分析不同,他强调的是社会阶层是变化的主要动因,并主张阶级力量的平衡决定中分配结果。
接下来作者开始探讨什么是福利国家。教科书中通常的定义是:福利国家指国家承担保障其公民享有某些基本福利的责任。而作者认为这种定义并不清晰,
进一步的提出了三种解释方法,分别是从各国的历史转变开始解释、对补缺式与制度式福利国家的经典分辨以及从理论上选择出评选标准再据以判断福利国家的类型。最后他对福利国家进行了再定义,社会公民权构成了福利国家。按照去商品化权力发展的不同,作者将福利国家分成了三种主要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社会救助为主导的福利国家,权利并不那么依附于工作表现而依附于所能显示出来的需要,这抑制了区商品化的效果而市场实际得到了强化。这种模式主要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第二种模式是奉行强制性的国家社会保险,并有相当严格的享受条件,这方面德国是先行者。第三种主要的福利模式是贝弗利其式的公民模式,这似乎是最能实现去商品化的,但在真正的实践中,去商品化的福利国家是在不久前才出现的。总的来说,斯堪地那维亚福利国家最倾向于去商品化,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去商品化程度最低。在阅读完本章以后,我认为福利国家体制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适用于工人的阶级动员的性质,二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阶层政治联盟结构,三是因中产阶级而产生的体制制度化的历史遗留。由这三个因素所产生出的福利国家体制所植根的阶级联盟不但解释了福利国家过去的演化,也结识了其未来的前景。
在前文中,我们不断提到了去商品化这个关键词,作者也在第二章中具体阐述了社会政策中的去商品化,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于去商品化问题则有不同的反应。保护主义对于如何处理商品化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1970年美国在海地建厂最终因无法应对海底的封建父权主义而破产。而这种模式在现今的表现则为保护人制度和庇护主义。第二个是发团主义的,它们出现在城镇的工匠与手工艺人之间,垄断性质的工会和兄弟会也融合了福利因素,而这种模式极其受到保守统治阶级的喜爱,在德国和意大利受法西斯统治时期极为流行。第三个是国家本位主义,历史上最好的代表是在俾斯麦统治下的德国与冯塔弗统治下的意大利,它们的最终动机是社会整合、维护权威并对抗社会主义。总结下来,保守主义下的社会权正是现代社会政策的历史来源,也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现代福利国家的一块基石。而自由主义对商品化反应则模糊的多,所以态度也相对包容。他们认为公共责任只有在市场失败时才可以介入,而这也体现了商品逻辑的至高无上性。
当商品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学时,我所看到的要点就是解放了对市场的依赖。相对于保守主义,它表明了对家庭、道德或权威的依赖不能超过取代对市场依赖,要求个人具有独立性;而相对于自由主义,他则强调了要将权利最大化,并且制度化。反观世界中的福利国家,作者通过三个去商品化的重要层面对当今世界中的实际福利方案的规则与标准进行分析,即获得福利的机会的规则:享受资格的标准与享受权的限制;考虑收入替代率的问题;以及享受权的范围。在这里作者又对享受权的范围作了具体的划分,还是以三种国家为代表。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中,他们将享受权界定在可证实的并且是与不幸有关的需求上,这种制度的关键性在于资产/收入审查的限制性和福利金的慷慨程度。第二种是在保守主义国家德国兴起进而蔓延于整个欧洲的的将享受权在工作表现的基础上进行扩大,这一变性根植于保险的传统,典型的例子就是个人通过合同拥有个人的享有权。第三种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源自于贝弗里奇的普遍公民权,这种不记需要的程度和工作表现而是以公民或长期居民身份而确定的人民福利体系则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最为推崇,虽然从未得到实施,但她已经成为德国社会民主的永久性理想。但在当今社会中,每一个国家基本都为混合体系,作者也在本章的结尾处用表格表示了老龄养老金、患者就基金和失业保险中各国家去商品化的程
度,并提出了两个相关的假设。社会政策的去商品化中,具有较长保守主义与天主教改良主义历史传统中的去商品政策强,而具有强大自由主义的国家则根据政治权利的结构出现两个分支:社会民主为主或工人未成主导地位的。这些假设作者也分别在这本书的后面几章中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在最后,作者找到了三种本质不同的轨迹,每一中的动作状态都受到福利国家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策得出了每一种轨迹产生其自己的分层效果和结果,所以处于非常不同的矛盾之中。 这本书把福利国家视为构建不同战后资本主义模式的主要机制,因而命名为《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看到“福利国家”、“福利体制”、“福利世界”等词,但是在书中并没有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定义,我也只能大概去理解。虽然现在回顾起这本书还是一头雾水理不出头绪,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大致模式分类,产生的背景和历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也有了相应的积累观念也随之更新,我想,这才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吧。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读书报告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的作者是丹麦籍作家埃斯平-安德森,首先我先对作者做以简单的了解。埃斯平安德森毕业于丹麦的Aarhus大学,1973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了哲学和科学两个硕士学位之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7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任助理教授,并从2000年至今在西班牙巴塞罗纳的Pompeu Fabrica大学任全职教授。
埃斯平-安德森有较多著作,多是用英、法文撰写。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三个:一是集中在社会民主党的研究上,其代表作是《政治反对市场》;第二个领域是社会政策和福利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他在这方面有大量的著作,其中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和《转型中的福利国家》;而第三个领域则涉及了就业、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服务型经济。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理解起来还十分的困难,这也确实是一本非常难懂的书,所以我只能浅显的写出一些我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东西。
在1990年出版的这本书中,他从自身的组织、分层、历史力量、社会背景和发展轨迹等方面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大致分为了三种,即:自由主义国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了美国),社会民主国家(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了瑞典)和保守主义国家(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了德国)。
本书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支撑福利国家的主要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一部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我在其中总结了三个关键词,阶级、民主、市场。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鲜明了观点,是资本主义市场导致等级、阶级差距,因此力求通过改革追求民主,实现平等。而社会民主模式孕育了当代福利国家一个主要的辩论设想:议会制度的阶级动员是实现平等、正义、自由和团结的社会主要理想途径。第二部分是福利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它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就是它更具有实证性,而且研究方法更为多元和灵活,是比较和历史的方法,是一种揭示了变异性和渗透性的方法。当作者同时认为因为大部分的学术研究脱离了理论依据因而被误导,所以必须重新构造方法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以便充分的研究福利国家制度。
他也在下文中提出了两种主要研究方法:一种强调的是结果与体系,一种强调的是制度与行为者。体系&结构方法理论主要是依据整体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工业社会的理论,提出这一理论是社会政策变得必要又有可能。而现代官僚制度又是一种理性、普遍且有效的组织形式,它的出现使福利国家成为可能。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受到组织形式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伴随着工业化渐渐发展为福利国家。从制度的视角来看,经济必须根治于社会,而政治制度则产生深刻影响。民主制度与福利国家存在着固有的矛盾,较早提出民主的即国家由小资产所有者所支配以农业为主,他们希望降低税收,所以国家拥有的资产极少因而福利国家发展缓慢,否则反之。作者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社会阶层作为政治动因:福利国家本身就是权力资源。这一阶级动员理论与刚才所提及的结构&制度分析不同,他强调的是社会阶层是变化的主要动因,并主张阶级力量的平衡决定中分配结果。
接下来作者开始探讨什么是福利国家。教科书中通常的定义是:福利国家指国家承担保障其公民享有某些基本福利的责任。而作者认为这种定义并不清晰,
进一步的提出了三种解释方法,分别是从各国的历史转变开始解释、对补缺式与制度式福利国家的经典分辨以及从理论上选择出评选标准再据以判断福利国家的类型。最后他对福利国家进行了再定义,社会公民权构成了福利国家。按照去商品化权力发展的不同,作者将福利国家分成了三种主要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社会救助为主导的福利国家,权利并不那么依附于工作表现而依附于所能显示出来的需要,这抑制了区商品化的效果而市场实际得到了强化。这种模式主要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第二种模式是奉行强制性的国家社会保险,并有相当严格的享受条件,这方面德国是先行者。第三种主要的福利模式是贝弗利其式的公民模式,这似乎是最能实现去商品化的,但在真正的实践中,去商品化的福利国家是在不久前才出现的。总的来说,斯堪地那维亚福利国家最倾向于去商品化,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去商品化程度最低。在阅读完本章以后,我认为福利国家体制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适用于工人的阶级动员的性质,二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阶层政治联盟结构,三是因中产阶级而产生的体制制度化的历史遗留。由这三个因素所产生出的福利国家体制所植根的阶级联盟不但解释了福利国家过去的演化,也结识了其未来的前景。
在前文中,我们不断提到了去商品化这个关键词,作者也在第二章中具体阐述了社会政策中的去商品化,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于去商品化问题则有不同的反应。保护主义对于如何处理商品化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1970年美国在海地建厂最终因无法应对海底的封建父权主义而破产。而这种模式在现今的表现则为保护人制度和庇护主义。第二个是发团主义的,它们出现在城镇的工匠与手工艺人之间,垄断性质的工会和兄弟会也融合了福利因素,而这种模式极其受到保守统治阶级的喜爱,在德国和意大利受法西斯统治时期极为流行。第三个是国家本位主义,历史上最好的代表是在俾斯麦统治下的德国与冯塔弗统治下的意大利,它们的最终动机是社会整合、维护权威并对抗社会主义。总结下来,保守主义下的社会权正是现代社会政策的历史来源,也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现代福利国家的一块基石。而自由主义对商品化反应则模糊的多,所以态度也相对包容。他们认为公共责任只有在市场失败时才可以介入,而这也体现了商品逻辑的至高无上性。
当商品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学时,我所看到的要点就是解放了对市场的依赖。相对于保守主义,它表明了对家庭、道德或权威的依赖不能超过取代对市场依赖,要求个人具有独立性;而相对于自由主义,他则强调了要将权利最大化,并且制度化。反观世界中的福利国家,作者通过三个去商品化的重要层面对当今世界中的实际福利方案的规则与标准进行分析,即获得福利的机会的规则:享受资格的标准与享受权的限制;考虑收入替代率的问题;以及享受权的范围。在这里作者又对享受权的范围作了具体的划分,还是以三种国家为代表。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中,他们将享受权界定在可证实的并且是与不幸有关的需求上,这种制度的关键性在于资产/收入审查的限制性和福利金的慷慨程度。第二种是在保守主义国家德国兴起进而蔓延于整个欧洲的的将享受权在工作表现的基础上进行扩大,这一变性根植于保险的传统,典型的例子就是个人通过合同拥有个人的享有权。第三种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源自于贝弗里奇的普遍公民权,这种不记需要的程度和工作表现而是以公民或长期居民身份而确定的人民福利体系则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最为推崇,虽然从未得到实施,但她已经成为德国社会民主的永久性理想。但在当今社会中,每一个国家基本都为混合体系,作者也在本章的结尾处用表格表示了老龄养老金、患者就基金和失业保险中各国家去商品化的程
度,并提出了两个相关的假设。社会政策的去商品化中,具有较长保守主义与天主教改良主义历史传统中的去商品政策强,而具有强大自由主义的国家则根据政治权利的结构出现两个分支:社会民主为主或工人未成主导地位的。这些假设作者也分别在这本书的后面几章中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在最后,作者找到了三种本质不同的轨迹,每一中的动作状态都受到福利国家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策得出了每一种轨迹产生其自己的分层效果和结果,所以处于非常不同的矛盾之中。 这本书把福利国家视为构建不同战后资本主义模式的主要机制,因而命名为《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看到“福利国家”、“福利体制”、“福利世界”等词,但是在书中并没有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定义,我也只能大概去理解。虽然现在回顾起这本书还是一头雾水理不出头绪,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大致模式分类,产生的背景和历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也有了相应的积累观念也随之更新,我想,这才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