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工程施工测量
第一章 施工测量的组织和管理
1.1 本标段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
⑴施工测量的方法及精度要求严格遵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根据《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规定,地铁车站和区间施工测量中线和高程的总贯通误差为m横≤±50mm,m纵<L/10000,m竖≤±25mm。
为保证总贯通误差,地铁有关施工测量的误差分配按表6.1-1标准执行。
地铁测量的误差分配表 表6.1-1
⑵测量的内外业执行复核和检算制,控制网点平差及其他数据由两组人员独立进行计算,并及时较核。重要部位的放样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路线检核测设,以确保正确。
⑶测量工作根据人员和仪器设备状态选择方法,优先采用具有闭合条件的方法,避免误差超限产生和错误。使用全站仪数字化测量时,制定并落实误差监控手段,对各种误操作必须有查错功能和纠错能力。
⑷测量外业原始记录完整,测量成果资料齐全、计算准确、文整清楚,必须有计算者、复核者签字,项目总工程师签认。 1.2 测量队的人员组成和仪器配备
为确保地铁建筑物空间位置及几何尺寸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保证施工测量的精度,我公司将派具有地下工程测量经验的专业测量工程师和经专业培训持测绘证的测量人员组成专业测量队,负责施工测量工作。并根据工程项目需要的规范要求标准配备测量仪器,用于现场施工测量。测量队人员组成见表6.1-2,配备测量仪器清单见表6.1-3。 1.3 测量队的工作职责和日常管理 1.3.1 测量队的工作职责
测量队执行技术责任制,并对项目总工程师负责;
⑴负责各控制网点的接收、管理和对控制网点的复测,注意对首级及二级控制网点进行 复核;
⑵负责对业主所交的GPS点、水准点的复测;
⑶负责配合业主及监理有关测量复测及检查工作,负责对业主及监理书面申报测量实施方案及测量成果,并对所报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负责;
⑷负责对施工作业队的测量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复测;
测量队人员组成 表6.1-2
测量仪器清单 表6.1-3
⑸负责内外业施工测量资料的编制、收集和整理工作,保证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连续性,并为竣工资料的编制和组卷作好资料积累;
⑹负责本标段暗挖隧道的贯通测量,作好工程竣工测量及交验工作; ⑺负责测量仪器检验、标定工作,保证用于现场实测仪器的良好状态。 1.3.2 测量工作的日常管理
本项目测量工作采用二级分工负责制,项目部设专业测量组,车站施工队和区间施工队各设一个测量组。专业测量组负责本项目施工范围内的控制测量、地面定线测量、贯通测量、竣工测量及对队的施工放线进行检查复测,并对施工队测量组工作指导、检查、督促,各施工队测量组负责日常施工放线、放样测量工作。项目总工程师指导和检查测量工作。各项测量工作须严格执行复核制度,未经复测的桩点、未经复核的内业资料不得使用,未经复核的测量成果不得用于上报资料或现场交底。
第二章 复测、控制测量和地面施工定线测量
2.1 复测
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及《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的规定,施工前,测量队对业主在交接桩时提供工程范围测区有关GPS点、精密水准点等进行复测。复测时按照首级控制网点同等精度进行观测,并与邻近标段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点进行贯通联测,做好工程测量的相互衔接,并将复测成果书面上报业主及监理工程师。 2.2 控制测量
复测工作完成后,在首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需要并结合本标段工程特点、城市道路交通、建筑物等实际情况制定平面和高程二级控制网方案,现场选点、埋设控制网标石后组织施测。 2.2.1 平面控制测量
在GPS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在本标段沿线路方向附近布设平面控制点,建立附合精密导线。
精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详见下表6.2-1。
导线点按城市导线标志埋设,点位选在观测条件好的楼房上,且必须在施工期可能发生沉降变形范围之外稳固可靠的地方,并至少有两个导线点能与GPS点通视。
精密导线点选位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长不宜短于100m;
⑵相邻点的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以不受折光影响为原则; ⑶充分利用城市导线点。 2.2.2 高程控制测量
在首级测量水准点的基础上,建立专用的高程控制网,在本标段引测水准基点(车站不少于3个,每个竖井口不少于2个)。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详见表6.2-2。
水准点选在离车站和隧道施工场地变形区外稳固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 水准点的埋设可利用精密导线点上突出的圆形金属标志。 2.3 地面施工定线测量
地面施工定线测量在精密导线和高程控制网完成后进行,以实地测定地铁区间及车站建筑的中线位置,并与相邻标段中线相贯通,以验证精密导线的准确性,并为施工测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⑴根据测量要求,本标定线测量以右线为基准进行测量。
⑵线路中线控制点从GPS点或精密导线点直接放洋,线路中线控制点间距直线上不小于
100m,曲线除曲线五大桩外,其间距不应大于60m。
⑶中线控制点测设完毕后,将其串联成附合导线形式的线路中线,并进行线路中线测量。线路中线采用II级全站仪施测,水平角观测四测回,边长往返各观测一测回。
⑷线路中线应采用严密平差,平差后最弱点横向中误差应在20mm以内,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大于1/20000。
⑸平差后应对中线控制点进行归化改正。归化后应对中线控制点进行检测,直线段的转折角与180°较差应小于6″,曲线段的折角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8″。
地面施工定线测量应与相邻标段进行贯通,并检查贯通误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超出误差许可,应检查整个施测过程,查出原因并进行修正。
第三章 车站施工测量
3.1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测量
车站基坑围护结构均为钻孔灌注桩。钻孔桩位置放样,依据线路中心控制点进行,放样允许误差纵向不应大于100mm,横向应在0~+50mm之内。钻孔灌注桩竣工后,用经纬仪和钢卷尺测定各桩的位置及轴线的偏差,其横向允许偏差值应在0~+50mm之内。 3.2 车站结构施工测量
⑴结构底板绑扎钢筋前,应依据线路中心线,在底板垫层上标出钢筋摆放位置,放线允许误差为±10mm。
⑵底板砼立模的结构宽度与高度,预埋件和变形缝的位置放样后,必须在砼浇筑前进行检核测量。
⑶结构边、中墙模板支立前,按设计要求,依据线路中心线放样,放样允许偏差为±10mm。 ⑷顶板模板安装过程中,将线路中线点和顶板宽度点设在模板上,并测量高程,其高程测量允许误差为+10~0mm之内,中线测量允许误差为±10mm,宽度测量允许误差在+15~10mm之内。
⑸车站结构施工完成后,要对设置在底板上的线路中心线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中线点的测量方法和复测精度按照施工控制导线的标准要求,高程控制点按照地下高程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标准要求进行复测。 3.3 车站施工过程测量的复核控制
⑴框架成型过程中,板、墙、梁、柱分步放样均注意复核线间距、建筑净空。 ⑵站台墙在导线贯通、中线调整测定后施工。 ⑶限界确认准确无误后才可进行施工。
100m,曲线除曲线五大桩外,其间距不应大于60m。
⑶中线控制点测设完毕后,将其串联成附合导线形式的线路中线,并进行线路中线测量。线路中线采用II级全站仪施测,水平角观测四测回,边长往返各观测一测回。
⑷线路中线应采用严密平差,平差后最弱点横向中误差应在20mm以内,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大于1/20000。
⑸平差后应对中线控制点进行归化改正。归化后应对中线控制点进行检测,直线段的转折角与180°较差应小于6″,曲线段的折角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8″。
地面施工定线测量应与相邻标段进行贯通,并检查贯通误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超出误差许可,应检查整个施测过程,查出原因并进行修正。
第三章 车站施工测量
3.1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测量
车站基坑围护结构均为钻孔灌注桩。钻孔桩位置放样,依据线路中心控制点进行,放样允许误差纵向不应大于100mm,横向应在0~+50mm之内。钻孔灌注桩竣工后,用经纬仪和钢卷尺测定各桩的位置及轴线的偏差,其横向允许偏差值应在0~+50mm之内。
3.2 车站结构施工测量
⑴结构底板绑扎钢筋前,应依据线路中心线,在底板垫层上标出钢筋摆放位置,放线允许误差为±10mm。
⑵底板砼立模的结构宽度与高度,预埋件和变形缝的位置放样后,必须在砼浇筑前进行检核测量。
⑶结构边、中墙模板支立前,按设计要求,依据线路中心线放样,放样允许偏差为±10mm。 ⑷顶板模板安装过程中,将线路中线点和顶板宽度点设在模板上,并测量高程,其高程测量允许误差为+10~0mm之内,中线测量允许误差为±10mm,宽度测量允许误差在+15~10mm之内。
⑸车站结构施工完成后,要对设置在底板上的线路中心线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中线点的测量方法和复测精度按照施工控制导线的标准要求,高程控制点按照地下高程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标准要求进行复测。
3.3 车站施工过程测量的复核控制
⑴框架成型过程中,板、墙、梁、柱分步放样均注意复核线间距、建筑净空。
⑵站台墙在导线贯通、中线调整测定后施工。
⑶限界确认准确无误后才可进行施工。
第四章 区间隧道施工测量
4.1暗挖隧道测量
暗挖隧道测量包括竖井联系测量、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及施工测量。
4.1.1 联系测量
4.1.1.1 地面趋近导线测量
⑴地面趋近导线应附合在精密导线点上,近井点与GPS点或精密导线点通视,并应使定向具有最有利的图形。近井点设固定标志,其他地面趋近导线点可设临时标志。
⑵地面趋近导线全长不超过350m,平均边长60m,最短边长大于30m。趋近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按照精密导线的技术要求标准执行。
⑶趋近导线采用严密平差,近井点的点位中误差在±10mm之内。
4.1.1.2 铅直仪、陀螺经纬仪联合定向
⑴定向要求
①全站仪标称精度不应低于2″,3mm+2×10-6*D,
②陀螺经纬仪一次定向精度小于20″,
③铅直仪投点中误差应在±3mm之内,
④全站仪测定铅直仪纵轴坐标的中误差应在±3mm之内,
⑤从地面近井点通过竖井定向,传递到地下近井点的坐标相对地面近井点的允许误差应在±10mm之内。
⑵光学垂准仪法投点
在井口盖板上所选的点位处挖30cm×30cm的方孔,将自动垂准仪(包括激光目镜)置于该处,另搭木架(与井盖脱离)供观测者站立,仪器整平、对准孔心后,瞄准井底觇标(移
光学垂准投点采用三投点、四测回传递座标、方位可将投点中误差限制在0.5mm以内,井上两点与井下对应两投点长度之差<2mm,能够满足长隧深井测量的精度要求。
⑶陀螺经纬仪、全站仪传递方位角
陀螺经纬仪定向方法采用中天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独立三测回零位较差不应大于0.2格,绝对零位偏移不大于0.5格时,应进行零位校正,观测中的零位读数大于0.2格时应进行零位改正;
②测前、测后各三测回测定的陀螺经纬仪两常数平均值较差不应大于15″;
③三测回间的陀螺方位角较差不应大于25″;
④两条定向边陀螺方位角之差的角值与全站仪实测角较差应小于10″;
⑤每次独立三测回测定的陀螺方位角平均值较差小于12″,其平均值中误差应在±8″之内。
4.1.1.3 竖井高程传递测量
竖井高程传递测量包括地面趋近水准测量及地下趋近水准测量。
测定近井水准点高程的地面趋近水准路线应附合在地面相邻精密水准点上。因竖井距正线隧道较远,须布设地下趋近水准路线,地下趋近水准路线的布设方法和测量精度与地下控制水准测量相同。
竖井高程传递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传递高程,是利用全站仪代替长钢卷尺或长钢丝测定竖
将全站仪安置在地面井口跳板上的特制支架上,并使仪器平卧竖轴水平,直接瞄准井底预埋的反射棱镜测出井深h。然后在井上、下用两台水准仪测出井下水准点高程。
井下水准点F的高程为:HF=HE+h上+h下-h=HE+(a-b)+(b1-a1)-h式中,h=h'(1+R+δTρ+C),为经过气象(温度、气压)和加、乘常数改正后的距离值(井深)。
4.1.2 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地下平面和高程测量包括地下施工导线测量、施工控制导线测量和地下施工水准测量、施工控制水准测量。
地下平面和高程起算点采用直接从地面通过联系测量传递到地下的近井点。地下起算方位边不少于2条,起算高程点不少于2个。
⑴施工导线点每进尺30m设置一个,布设于隧道中线或两侧边墙附近,隧道掘进时,随时可从施工导线点恢复隧道中线,作为掘进施工的依据。施工导线点角度观测中误差不大于±6″,边长观测中误差不大于±10mm。
⑵隧道施工控制导线点150m,不应短于100mm,曲线五大桩应设导线点,也间隔布设于隧道中线两侧边墙附近,隧道掘进大于150m时,以施工控制导线点为依据布设施工导线点,从施工导线点上测设隧道中线,作为隧道掘进施工依据。
⑶施工控制导线点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应小于6″,边长往返观测各二测回,往返观测平均值较差应小于7mm。
⑷每次延伸施工控制导线测量前,应对已有的施工控制导线前三个点进行检测。检测点如有变动,应选择另外稳定的施工控制导线点进行施工控制导线延伸测量。
⑸施工控制导线在隧道贯通前应测量三次,其测量时间与竖井定向同步。重合点重复测量的坐标值与原测量的坐标值较差小于10mm。
⑹地下施工水准点与地下施工导线点共点,地下控制水准点与施工控制导线点共点。地下施工水准测量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与地面水准测量相同,地下控制水准测量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与地面精密水准测量相同。
4.1.3 区间隧道施工测量
⑴本区间隧道采用暗挖法施工,施工竖井采用双极坐标法测量放样。直线隧道施工安置激光指向仪指导隧道掘进;渡线隧道根据设计曲线半径长度以及确定的CRD法和中洞法施工方法,选择切线支距或弦线法测设线路中线点。
⑵以线路中线为依据,安装超前导管、管棚、和格栅钢架,以及控制喷涂混凝土支护的厚度,其测量允许误差为±20mm。
⑶隧道施工使用的高程点宜利用施工水准点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水准测量应往返或两次仪器高观测,其两次测量的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0mm。
⑷用台车浇筑隧道边墙二衬,台车两端的中心点与线路中心点的高程,应采用直接水准测设,与其相应里程的设计高程较差不应大于5mm。
第六篇 工程施工测量
第一章 施工测量的组织和管理
1.1 本标段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
⑴施工测量的方法及精度要求严格遵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根据《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规定,地铁车站和区间施工测量中线和高程的总贯通误差为m横≤±50mm,m纵<L/10000,m竖≤±25mm。
为保证总贯通误差,地铁有关施工测量的误差分配按表6.1-1标准执行。
地铁测量的误差分配表 表6.1-1
⑵测量的内外业执行复核和检算制,控制网点平差及其他数据由两组人员独立进行计算,并及时较核。重要部位的放样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路线检核测设,以确保正确。
⑶测量工作根据人员和仪器设备状态选择方法,优先采用具有闭合条件的方法,避免误差超限产生和错误。使用全站仪数字化测量时,制定并落实误差监控手段,对各种误操作必须有查错功能和纠错能力。
⑷测量外业原始记录完整,测量成果资料齐全、计算准确、文整清楚,必须有计算者、复核者签字,项目总工程师签认。 1.2 测量队的人员组成和仪器配备
为确保地铁建筑物空间位置及几何尺寸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保证施工测量的精度,我公司将派具有地下工程测量经验的专业测量工程师和经专业培训持测绘证的测量人员组成专业测量队,负责施工测量工作。并根据工程项目需要的规范要求标准配备测量仪器,用于现场施工测量。测量队人员组成见表6.1-2,配备测量仪器清单见表6.1-3。 1.3 测量队的工作职责和日常管理 1.3.1 测量队的工作职责
测量队执行技术责任制,并对项目总工程师负责;
⑴负责各控制网点的接收、管理和对控制网点的复测,注意对首级及二级控制网点进行 复核;
⑵负责对业主所交的GPS点、水准点的复测;
⑶负责配合业主及监理有关测量复测及检查工作,负责对业主及监理书面申报测量实施方案及测量成果,并对所报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负责;
⑷负责对施工作业队的测量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复测;
测量队人员组成 表6.1-2
测量仪器清单 表6.1-3
⑸负责内外业施工测量资料的编制、收集和整理工作,保证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连续性,并为竣工资料的编制和组卷作好资料积累;
⑹负责本标段暗挖隧道的贯通测量,作好工程竣工测量及交验工作; ⑺负责测量仪器检验、标定工作,保证用于现场实测仪器的良好状态。 1.3.2 测量工作的日常管理
本项目测量工作采用二级分工负责制,项目部设专业测量组,车站施工队和区间施工队各设一个测量组。专业测量组负责本项目施工范围内的控制测量、地面定线测量、贯通测量、竣工测量及对队的施工放线进行检查复测,并对施工队测量组工作指导、检查、督促,各施工队测量组负责日常施工放线、放样测量工作。项目总工程师指导和检查测量工作。各项测量工作须严格执行复核制度,未经复测的桩点、未经复核的内业资料不得使用,未经复核的测量成果不得用于上报资料或现场交底。
第二章 复测、控制测量和地面施工定线测量
2.1 复测
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及《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的规定,施工前,测量队对业主在交接桩时提供工程范围测区有关GPS点、精密水准点等进行复测。复测时按照首级控制网点同等精度进行观测,并与邻近标段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点进行贯通联测,做好工程测量的相互衔接,并将复测成果书面上报业主及监理工程师。 2.2 控制测量
复测工作完成后,在首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需要并结合本标段工程特点、城市道路交通、建筑物等实际情况制定平面和高程二级控制网方案,现场选点、埋设控制网标石后组织施测。 2.2.1 平面控制测量
在GPS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在本标段沿线路方向附近布设平面控制点,建立附合精密导线。
精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详见下表6.2-1。
导线点按城市导线标志埋设,点位选在观测条件好的楼房上,且必须在施工期可能发生沉降变形范围之外稳固可靠的地方,并至少有两个导线点能与GPS点通视。
精密导线点选位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长不宜短于100m;
⑵相邻点的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以不受折光影响为原则; ⑶充分利用城市导线点。 2.2.2 高程控制测量
在首级测量水准点的基础上,建立专用的高程控制网,在本标段引测水准基点(车站不少于3个,每个竖井口不少于2个)。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详见表6.2-2。
水准点选在离车站和隧道施工场地变形区外稳固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 水准点的埋设可利用精密导线点上突出的圆形金属标志。 2.3 地面施工定线测量
地面施工定线测量在精密导线和高程控制网完成后进行,以实地测定地铁区间及车站建筑的中线位置,并与相邻标段中线相贯通,以验证精密导线的准确性,并为施工测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⑴根据测量要求,本标定线测量以右线为基准进行测量。
⑵线路中线控制点从GPS点或精密导线点直接放洋,线路中线控制点间距直线上不小于
100m,曲线除曲线五大桩外,其间距不应大于60m。
⑶中线控制点测设完毕后,将其串联成附合导线形式的线路中线,并进行线路中线测量。线路中线采用II级全站仪施测,水平角观测四测回,边长往返各观测一测回。
⑷线路中线应采用严密平差,平差后最弱点横向中误差应在20mm以内,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大于1/20000。
⑸平差后应对中线控制点进行归化改正。归化后应对中线控制点进行检测,直线段的转折角与180°较差应小于6″,曲线段的折角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8″。
地面施工定线测量应与相邻标段进行贯通,并检查贯通误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超出误差许可,应检查整个施测过程,查出原因并进行修正。
第三章 车站施工测量
3.1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测量
车站基坑围护结构均为钻孔灌注桩。钻孔桩位置放样,依据线路中心控制点进行,放样允许误差纵向不应大于100mm,横向应在0~+50mm之内。钻孔灌注桩竣工后,用经纬仪和钢卷尺测定各桩的位置及轴线的偏差,其横向允许偏差值应在0~+50mm之内。 3.2 车站结构施工测量
⑴结构底板绑扎钢筋前,应依据线路中心线,在底板垫层上标出钢筋摆放位置,放线允许误差为±10mm。
⑵底板砼立模的结构宽度与高度,预埋件和变形缝的位置放样后,必须在砼浇筑前进行检核测量。
⑶结构边、中墙模板支立前,按设计要求,依据线路中心线放样,放样允许偏差为±10mm。 ⑷顶板模板安装过程中,将线路中线点和顶板宽度点设在模板上,并测量高程,其高程测量允许误差为+10~0mm之内,中线测量允许误差为±10mm,宽度测量允许误差在+15~10mm之内。
⑸车站结构施工完成后,要对设置在底板上的线路中心线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中线点的测量方法和复测精度按照施工控制导线的标准要求,高程控制点按照地下高程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标准要求进行复测。 3.3 车站施工过程测量的复核控制
⑴框架成型过程中,板、墙、梁、柱分步放样均注意复核线间距、建筑净空。 ⑵站台墙在导线贯通、中线调整测定后施工。 ⑶限界确认准确无误后才可进行施工。
100m,曲线除曲线五大桩外,其间距不应大于60m。
⑶中线控制点测设完毕后,将其串联成附合导线形式的线路中线,并进行线路中线测量。线路中线采用II级全站仪施测,水平角观测四测回,边长往返各观测一测回。
⑷线路中线应采用严密平差,平差后最弱点横向中误差应在20mm以内,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大于1/20000。
⑸平差后应对中线控制点进行归化改正。归化后应对中线控制点进行检测,直线段的转折角与180°较差应小于6″,曲线段的折角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8″。
地面施工定线测量应与相邻标段进行贯通,并检查贯通误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超出误差许可,应检查整个施测过程,查出原因并进行修正。
第三章 车站施工测量
3.1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测量
车站基坑围护结构均为钻孔灌注桩。钻孔桩位置放样,依据线路中心控制点进行,放样允许误差纵向不应大于100mm,横向应在0~+50mm之内。钻孔灌注桩竣工后,用经纬仪和钢卷尺测定各桩的位置及轴线的偏差,其横向允许偏差值应在0~+50mm之内。
3.2 车站结构施工测量
⑴结构底板绑扎钢筋前,应依据线路中心线,在底板垫层上标出钢筋摆放位置,放线允许误差为±10mm。
⑵底板砼立模的结构宽度与高度,预埋件和变形缝的位置放样后,必须在砼浇筑前进行检核测量。
⑶结构边、中墙模板支立前,按设计要求,依据线路中心线放样,放样允许偏差为±10mm。 ⑷顶板模板安装过程中,将线路中线点和顶板宽度点设在模板上,并测量高程,其高程测量允许误差为+10~0mm之内,中线测量允许误差为±10mm,宽度测量允许误差在+15~10mm之内。
⑸车站结构施工完成后,要对设置在底板上的线路中心线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中线点的测量方法和复测精度按照施工控制导线的标准要求,高程控制点按照地下高程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标准要求进行复测。
3.3 车站施工过程测量的复核控制
⑴框架成型过程中,板、墙、梁、柱分步放样均注意复核线间距、建筑净空。
⑵站台墙在导线贯通、中线调整测定后施工。
⑶限界确认准确无误后才可进行施工。
第四章 区间隧道施工测量
4.1暗挖隧道测量
暗挖隧道测量包括竖井联系测量、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及施工测量。
4.1.1 联系测量
4.1.1.1 地面趋近导线测量
⑴地面趋近导线应附合在精密导线点上,近井点与GPS点或精密导线点通视,并应使定向具有最有利的图形。近井点设固定标志,其他地面趋近导线点可设临时标志。
⑵地面趋近导线全长不超过350m,平均边长60m,最短边长大于30m。趋近测量的方法和精度按照精密导线的技术要求标准执行。
⑶趋近导线采用严密平差,近井点的点位中误差在±10mm之内。
4.1.1.2 铅直仪、陀螺经纬仪联合定向
⑴定向要求
①全站仪标称精度不应低于2″,3mm+2×10-6*D,
②陀螺经纬仪一次定向精度小于20″,
③铅直仪投点中误差应在±3mm之内,
④全站仪测定铅直仪纵轴坐标的中误差应在±3mm之内,
⑤从地面近井点通过竖井定向,传递到地下近井点的坐标相对地面近井点的允许误差应在±10mm之内。
⑵光学垂准仪法投点
在井口盖板上所选的点位处挖30cm×30cm的方孔,将自动垂准仪(包括激光目镜)置于该处,另搭木架(与井盖脱离)供观测者站立,仪器整平、对准孔心后,瞄准井底觇标(移
光学垂准投点采用三投点、四测回传递座标、方位可将投点中误差限制在0.5mm以内,井上两点与井下对应两投点长度之差<2mm,能够满足长隧深井测量的精度要求。
⑶陀螺经纬仪、全站仪传递方位角
陀螺经纬仪定向方法采用中天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独立三测回零位较差不应大于0.2格,绝对零位偏移不大于0.5格时,应进行零位校正,观测中的零位读数大于0.2格时应进行零位改正;
②测前、测后各三测回测定的陀螺经纬仪两常数平均值较差不应大于15″;
③三测回间的陀螺方位角较差不应大于25″;
④两条定向边陀螺方位角之差的角值与全站仪实测角较差应小于10″;
⑤每次独立三测回测定的陀螺方位角平均值较差小于12″,其平均值中误差应在±8″之内。
4.1.1.3 竖井高程传递测量
竖井高程传递测量包括地面趋近水准测量及地下趋近水准测量。
测定近井水准点高程的地面趋近水准路线应附合在地面相邻精密水准点上。因竖井距正线隧道较远,须布设地下趋近水准路线,地下趋近水准路线的布设方法和测量精度与地下控制水准测量相同。
竖井高程传递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传递高程,是利用全站仪代替长钢卷尺或长钢丝测定竖
将全站仪安置在地面井口跳板上的特制支架上,并使仪器平卧竖轴水平,直接瞄准井底预埋的反射棱镜测出井深h。然后在井上、下用两台水准仪测出井下水准点高程。
井下水准点F的高程为:HF=HE+h上+h下-h=HE+(a-b)+(b1-a1)-h式中,h=h'(1+R+δTρ+C),为经过气象(温度、气压)和加、乘常数改正后的距离值(井深)。
4.1.2 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地下平面和高程测量包括地下施工导线测量、施工控制导线测量和地下施工水准测量、施工控制水准测量。
地下平面和高程起算点采用直接从地面通过联系测量传递到地下的近井点。地下起算方位边不少于2条,起算高程点不少于2个。
⑴施工导线点每进尺30m设置一个,布设于隧道中线或两侧边墙附近,隧道掘进时,随时可从施工导线点恢复隧道中线,作为掘进施工的依据。施工导线点角度观测中误差不大于±6″,边长观测中误差不大于±10mm。
⑵隧道施工控制导线点150m,不应短于100mm,曲线五大桩应设导线点,也间隔布设于隧道中线两侧边墙附近,隧道掘进大于150m时,以施工控制导线点为依据布设施工导线点,从施工导线点上测设隧道中线,作为隧道掘进施工依据。
⑶施工控制导线点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应小于6″,边长往返观测各二测回,往返观测平均值较差应小于7mm。
⑷每次延伸施工控制导线测量前,应对已有的施工控制导线前三个点进行检测。检测点如有变动,应选择另外稳定的施工控制导线点进行施工控制导线延伸测量。
⑸施工控制导线在隧道贯通前应测量三次,其测量时间与竖井定向同步。重合点重复测量的坐标值与原测量的坐标值较差小于10mm。
⑹地下施工水准点与地下施工导线点共点,地下控制水准点与施工控制导线点共点。地下施工水准测量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与地面水准测量相同,地下控制水准测量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与地面精密水准测量相同。
4.1.3 区间隧道施工测量
⑴本区间隧道采用暗挖法施工,施工竖井采用双极坐标法测量放样。直线隧道施工安置激光指向仪指导隧道掘进;渡线隧道根据设计曲线半径长度以及确定的CRD法和中洞法施工方法,选择切线支距或弦线法测设线路中线点。
⑵以线路中线为依据,安装超前导管、管棚、和格栅钢架,以及控制喷涂混凝土支护的厚度,其测量允许误差为±20mm。
⑶隧道施工使用的高程点宜利用施工水准点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水准测量应往返或两次仪器高观测,其两次测量的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0mm。
⑷用台车浇筑隧道边墙二衬,台车两端的中心点与线路中心点的高程,应采用直接水准测设,与其相应里程的设计高程较差不应大于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