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其用法

其 1. 第三人称代词。

(1) 相当于“他的”。 2.相当于“她的”。 3.相当于“它的”。 4.相当于“他们的”。 (2)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2.相当于“它”。 3.相当于“他们”。 (3)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童趣》:“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指海。) 《山市》:“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可见其顶”。(其:指楼。)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指诗。)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其:指麦场。)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两小儿辩日》:“及其日中如探汤”。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指千里马。) 《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其:指潮。)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童趣》:“蹲其身,使与台齐。”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公输》:“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

而欲窃之。”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4)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塞翁失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 《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其家:这家。其子:他们的儿子。)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三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其上:它的上面。)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 《狼》:“其一犬坐于前。” (6)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7) 表肯定。相当于“其实”。 (8) 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口技》:“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也。”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其真无马邪?” (9) 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1. 第三人称代词。

(1) 相当于“他的”。 2.相当于“她的”。 3.相当于“它的”。 4.相当于“他们的”。 (2)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2.相当于“它”。 3.相当于“他们”。 (3)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童趣》:“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指海。) 《山市》:“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可见其顶”。(其:指楼。)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指诗。)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其:指麦场。)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两小儿辩日》:“及其日中如探汤”。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指千里马。) 《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其:指潮。)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童趣》:“蹲其身,使与台齐。”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公输》:“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

而欲窃之。”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4)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塞翁失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 《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其家:这家。其子:他们的儿子。)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三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其上:它的上面。)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 《狼》:“其一犬坐于前。” (6)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7) 表肯定。相当于“其实”。 (8) 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口技》:“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也。”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其真无马邪?” (9) 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相关内容

  • 古文句式3
  • 1.9.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A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11.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与其他三项是(3分)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何以伐为? ...

  • 3专题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备教师:蔡 丽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核心是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能够判断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学过很多文言虚词,本节课的内容就 ...

  •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 ...

  • 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敲
  • 文言虚词复习专题 平江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的 1. 感知高考 2.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 3.理解并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解读, 识记<名师导学>考点知识 第二课时 感知高考,完成练习,推断方法归纳 第三~六课时 <名师导学>&qu ...

  •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 ...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 学案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若.所.为.焉.也.以"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准备]学 ...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借会考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玉环实验学校 许晓娟 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即高考测试就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纵观历年高考题,文言文 ...

  • 第五课 滕王阁序
  • 第五课 滕王阁序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命题规律 (1)"而""乃""其""为""以""于""之"等词是考查重点. (2)选项中用来比较的文言虚词 ...

  • 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
  • 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 莫 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 ...

  •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 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1. 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 3. 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 4. 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 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