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一、学段目标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和运动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的具体目标阐述为:
1、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体验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②会画对称轴及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发展点
积累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本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具体内容编排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教材第67页)
例1
(1)例1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境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
(2)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难点是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4)教学例1时,可采用分步教学,层层深入的方法,采取4人或6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恐龙玩具(或其他玩具),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②换位观察;③全面观察。使学生亲自参与到观察的全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5)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
么样的图形。这个活动简单易操作,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来。但是在观察后进行连线时,学生很容易出错,不知道怎么连,这时教师要先示范连线。这样在进行练习十五第1题连线时,孩子们就会独立完成的很好。
2、轴对称(教材第68页)
例2:教学例2时,首先要把握“对称”的教学尺度: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会找出对称轴,体会和欣赏对称美就行了;对于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不作探讨。所以教学时重点应放在观察图形上,由直观来判断是否对称,会找出给定图形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会画最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如教材第70页第3题)。
另外, 例2是概念的教学,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过程,并让学生仿照着随便剪一剪。不同学生剪出了不同形状,通过交流、比较,发现剪的过程中的一致性:把长方形纸从中间对折,两边就完全重合了。从而利用“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多给学生展示有轴对称现象的图片,使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对称的意义和图形中的美。课下可以请学生收集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组织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二是多组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验。
3、镜面对称
镜面对称是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对镜面对称的教学,只要通过学生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了解镜像性质即可。
重点是上下、前后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照镜子内外的人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学情分析: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游戏与活动中理解镜面对称的基本性质,体会感知镜面对称的趣味性。
教学建议
1.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对于“轴对称”、“镜面对称”以及对称的性质,都没有明确提到,不要拔高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科学,只要大致表示出意思就可以了。
2. 课堂上让学生准备一面镜子,让学生实际的照一照。如:让学生把自己的文具盒往前推一推,再往后拉一拉;让学生跳一跳或举起手,;让学生摸摸自己的右耳朵、右眼睛、左耳朵、左眼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照镜子时上下、前后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的位置却发生了对换。让学生直观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练习十五的习题(教材第70页)
第1题:连线。这题和第76页做一做虽然都是连线,但却有所不同。本题不像“做一做”那么易操作,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的移位”(也就是假设自己站在车的前方,会看到那个图形;假设自己站在车的侧面和后面,分别可以看到那个图形,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表象,再连线,这个类型的题目期末试卷会经常见到。)
第2题:是教学中的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总是喜欢将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当成是对称轴,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先画出它的对角线,再沿对角线折一折,学生就会发现,对角线的两边根本就不会完全重合,所以对角线就不会是长方形的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要引导学生通过有限次的操作,发现规律。另外,圆的对称轴的画法可对学生进行指导,先找出圆的正中间的点(圆心),圆的对称轴应该是通过圆心的。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长方形的对称轴有2条,正方形的对称轴有4条,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根据图形多说一说,并在对应图形的下面标出对称轴的条数。这类
题型在期末试卷中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第3题(第70页),
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然后教师小结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
教师强调后如果学生还有不会,这时教师让学生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让同桌教一教。 “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这类题型难度太大,期末试卷中不曾出现,期末试卷中考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对称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练习十五中最后的思考题:
看镜子写数字(第71页)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练习时可让学生拿镜子实际的照一照。另外,课本上所呈现的数字影象,不仅数字本身是反的,数字的顺序也是相反的。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一、学段目标
“表内乘法(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的具体目标阐述为: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
1. 记忆口诀;
2. 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本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巩固);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加深)。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 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五、具体内容安排
(一)教学7的乘法口诀(教材72页)
例1的编排思路与前面6的乘法口诀的相同。只是右边乘法算式中第二个因数要求学生填出来。此时学生已熟练掌握2—6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
本节课的难点是熟记7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数
字较大,记忆不太容易。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
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下面介绍几种记忆口诀的方法:
1、利用规律记口诀
2、多种形式记口诀:如:老师们常用的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等。
3、结合生活经验记口诀。
(1)鼓励学生想出记忆口诀的好方法:口诀编出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谁有好方法能快速的记住关于7的一句乘法口诀呢?(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练成了火眼金睛,这些学生都非常熟悉。)
(2)由于7这个数字比较特殊:童话故事中的七个小矮人,生活中七星瓢虫、七巧板,一周有七天,古代的七言诗等,他们都与七有关,老师们都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设计一些记忆7的乘法口诀的活动,
4、对数目大容易错的口诀要单独抽出来练习
7的乘法口诀易出错的是四七二十八(错成四七三十二)、六七四十二(错成六七二十四)等,老师们应注意搜集。
练习十六习题:(第73页)
第4题:学生易把6组同学错看成3组,因而算式错写成3×7=21(个)
第8题:把口诀补充完整,这道题中()七三十五 ( ) 七四十九这两句口诀易错,也就是填第一个因数的这种题型难,学生易错,教师要注意多补充此类型题目进行练习。另外,如果是只知道两个因数的积让填2个因数,会更困难,如:()()三十二()()五十四等,由此看出平时教学中对口令练习乘法口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9题:关于圆、角、分的计算是学生一年级学习的,可能会出现知识的遗忘,学生往往不进行单位换算,会直接错写成7×5=(35)元(0)角,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
(二)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材第76页)
有3个例题,这三个例题的层次是: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倍”的概念;例3,通过操作教学怎样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4,脱离实物操作,借助于形象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注意事项:
1、首先应注意课时的安排,很多教参上都是把例2、例3、例4放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这样容量太大,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例2、例3及相关习题的教学;
第二课时:例4及相关习题的教学。
2、要学生反复用学具操作,帮助建立表象。
第一课时
(1)教学例2、例3
教学例2时,首先告诉学生我们用小棒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调动其积极性,接着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用小棒摆三角形、师生同摆圆片等,摆完之后还要设计一些活动加以强化:(如: 拍手游戏、跺脚游戏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真正的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内容。
教学例3时,读题后教师问:第二行摆几个呢?(生:8个)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应该摆4个2),这时可以把“第一行的4倍”去掉,露出下面的○○○○○○○○,或者找学生上去画出4个2。)求第二行摆几个,就是求4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算式是4×2=8或者2×4=8
(2)教学例4
这是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教学时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1)会读题
①有具体数量的先读出来,再读关键句。
一般情况下学生读题时先看到什么读什么,这道题学生肯定会这样读:先读擦桌子的是扫地的2倍,然后读扫地的有7人。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有具体数量的先读出来,再读关键句。应该读成:扫地的有7人,擦桌子的实扫地的2倍。
②根据条件提问题
(二年级要求学生提问题时要把问题写出来,这里的问题最好写出来。)
2)会画图
一般来说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题意。
先画扫地的有7人这么长,在画擦桌子的就是2个这么长。
3)会分析。
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要求擦桌椅的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2个7)
4)会解答
2个7就用乘法计算。2×7=14 (人) 7×2=14(人)
练习十七(教材第78页)
第1题:这道题虽然不难,但是在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不明白题意。教学时,应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教师带着做一题,其余三题学生自己填。
第6题,要指导完成,让学生弄明白题意:2个条件和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列式计算。
第9题:除了按乘加、乘减计算;另外为了提高计算速度还可以用一句口诀直接说出答案(例如:7×2+7可以看成3个7,用口诀三七二十一进行计算。当然这只是对于优等生而言的。)
(三)教学8、9的乘法口诀(教材第80页、第84页)
1、例5的编排与前面一致,只是用数轴代替列表,用形象的方式得出同数连加的结果,同时渗透数轴的思想。
2、例6的编排与例5一致。但9的乘法口诀有特殊的规律,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这些规律。
3、难点还是记忆口诀:易错的口诀如下:四八、三九和八九、四九和七九、五九和六九错的最多。
4、9的乘法口诀还可以用“手”帮助记忆。
5、练习十八
第9题:指导学生把40角换算成4元。
第15题: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综合现实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来解答。此题开放性较强,指导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有意思的问题来解答,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可以计算“一共能坐多少人?”还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把椅子?一共有几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一共有几人?第3张比第4张多几人?等等。
5、练习十九:
第8题(第86页):学生容易错数成树的棵树,因此错写成3×10=30(米)
其实应该数间隔数:3×9=27(米)
第14题:此题是一道找规律填数的练习,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发现的规律也不同:
﹙1﹚10-0=10 20-1=19 30-2=28 40-3=37 „„
﹙2﹚9×1+1、9×2+1、9×3+1、 9×4+1 „„
通过学生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
略。
练习二十(第89页)
第3题:()里最大能填几?
这道题是本册教材第一次出现的填最值练习,有难度,它采用变式让学生灵活应用乘法口诀寻找答案,同时渗透一点“最值”的思想,为有余数除法试商做准备,学生很容易出错。 方法:如:()×4<29就背4的乘法口诀,告诉学生想:()和4相乘的积最接近29,并且小于29. 因此我觉得学生背乘法口诀表时不单单会横背、竖背,老师还应强调拐弯背,有利于除法的试商。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一、学段目标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和运动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的具体目标阐述为:
1、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体验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②会画对称轴及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发展点
积累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本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具体内容编排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教材第67页)
例1
(1)例1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境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
(2)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难点是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4)教学例1时,可采用分步教学,层层深入的方法,采取4人或6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恐龙玩具(或其他玩具),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②换位观察;③全面观察。使学生亲自参与到观察的全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5)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
么样的图形。这个活动简单易操作,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来。但是在观察后进行连线时,学生很容易出错,不知道怎么连,这时教师要先示范连线。这样在进行练习十五第1题连线时,孩子们就会独立完成的很好。
2、轴对称(教材第68页)
例2:教学例2时,首先要把握“对称”的教学尺度: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会找出对称轴,体会和欣赏对称美就行了;对于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不作探讨。所以教学时重点应放在观察图形上,由直观来判断是否对称,会找出给定图形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会画最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如教材第70页第3题)。
另外, 例2是概念的教学,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过程,并让学生仿照着随便剪一剪。不同学生剪出了不同形状,通过交流、比较,发现剪的过程中的一致性:把长方形纸从中间对折,两边就完全重合了。从而利用“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多给学生展示有轴对称现象的图片,使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对称的意义和图形中的美。课下可以请学生收集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组织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二是多组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验。
3、镜面对称
镜面对称是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对镜面对称的教学,只要通过学生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了解镜像性质即可。
重点是上下、前后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照镜子内外的人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学情分析: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游戏与活动中理解镜面对称的基本性质,体会感知镜面对称的趣味性。
教学建议
1.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对于“轴对称”、“镜面对称”以及对称的性质,都没有明确提到,不要拔高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科学,只要大致表示出意思就可以了。
2. 课堂上让学生准备一面镜子,让学生实际的照一照。如:让学生把自己的文具盒往前推一推,再往后拉一拉;让学生跳一跳或举起手,;让学生摸摸自己的右耳朵、右眼睛、左耳朵、左眼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照镜子时上下、前后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的位置却发生了对换。让学生直观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练习十五的习题(教材第70页)
第1题:连线。这题和第76页做一做虽然都是连线,但却有所不同。本题不像“做一做”那么易操作,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的移位”(也就是假设自己站在车的前方,会看到那个图形;假设自己站在车的侧面和后面,分别可以看到那个图形,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表象,再连线,这个类型的题目期末试卷会经常见到。)
第2题:是教学中的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总是喜欢将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当成是对称轴,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先画出它的对角线,再沿对角线折一折,学生就会发现,对角线的两边根本就不会完全重合,所以对角线就不会是长方形的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要引导学生通过有限次的操作,发现规律。另外,圆的对称轴的画法可对学生进行指导,先找出圆的正中间的点(圆心),圆的对称轴应该是通过圆心的。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长方形的对称轴有2条,正方形的对称轴有4条,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根据图形多说一说,并在对应图形的下面标出对称轴的条数。这类
题型在期末试卷中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第3题(第70页),
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然后教师小结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
教师强调后如果学生还有不会,这时教师让学生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让同桌教一教。 “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这类题型难度太大,期末试卷中不曾出现,期末试卷中考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对称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练习十五中最后的思考题:
看镜子写数字(第71页)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练习时可让学生拿镜子实际的照一照。另外,课本上所呈现的数字影象,不仅数字本身是反的,数字的顺序也是相反的。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一、学段目标
“表内乘法(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的具体目标阐述为: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
1. 记忆口诀;
2. 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本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巩固);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加深)。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 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五、具体内容安排
(一)教学7的乘法口诀(教材72页)
例1的编排思路与前面6的乘法口诀的相同。只是右边乘法算式中第二个因数要求学生填出来。此时学生已熟练掌握2—6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
本节课的难点是熟记7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数
字较大,记忆不太容易。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
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下面介绍几种记忆口诀的方法:
1、利用规律记口诀
2、多种形式记口诀:如:老师们常用的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等。
3、结合生活经验记口诀。
(1)鼓励学生想出记忆口诀的好方法:口诀编出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谁有好方法能快速的记住关于7的一句乘法口诀呢?(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练成了火眼金睛,这些学生都非常熟悉。)
(2)由于7这个数字比较特殊:童话故事中的七个小矮人,生活中七星瓢虫、七巧板,一周有七天,古代的七言诗等,他们都与七有关,老师们都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设计一些记忆7的乘法口诀的活动,
4、对数目大容易错的口诀要单独抽出来练习
7的乘法口诀易出错的是四七二十八(错成四七三十二)、六七四十二(错成六七二十四)等,老师们应注意搜集。
练习十六习题:(第73页)
第4题:学生易把6组同学错看成3组,因而算式错写成3×7=21(个)
第8题:把口诀补充完整,这道题中()七三十五 ( ) 七四十九这两句口诀易错,也就是填第一个因数的这种题型难,学生易错,教师要注意多补充此类型题目进行练习。另外,如果是只知道两个因数的积让填2个因数,会更困难,如:()()三十二()()五十四等,由此看出平时教学中对口令练习乘法口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9题:关于圆、角、分的计算是学生一年级学习的,可能会出现知识的遗忘,学生往往不进行单位换算,会直接错写成7×5=(35)元(0)角,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
(二)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材第76页)
有3个例题,这三个例题的层次是: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倍”的概念;例3,通过操作教学怎样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4,脱离实物操作,借助于形象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注意事项:
1、首先应注意课时的安排,很多教参上都是把例2、例3、例4放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这样容量太大,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例2、例3及相关习题的教学;
第二课时:例4及相关习题的教学。
2、要学生反复用学具操作,帮助建立表象。
第一课时
(1)教学例2、例3
教学例2时,首先告诉学生我们用小棒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调动其积极性,接着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用小棒摆三角形、师生同摆圆片等,摆完之后还要设计一些活动加以强化:(如: 拍手游戏、跺脚游戏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真正的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内容。
教学例3时,读题后教师问:第二行摆几个呢?(生:8个)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应该摆4个2),这时可以把“第一行的4倍”去掉,露出下面的○○○○○○○○,或者找学生上去画出4个2。)求第二行摆几个,就是求4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算式是4×2=8或者2×4=8
(2)教学例4
这是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教学时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1)会读题
①有具体数量的先读出来,再读关键句。
一般情况下学生读题时先看到什么读什么,这道题学生肯定会这样读:先读擦桌子的是扫地的2倍,然后读扫地的有7人。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有具体数量的先读出来,再读关键句。应该读成:扫地的有7人,擦桌子的实扫地的2倍。
②根据条件提问题
(二年级要求学生提问题时要把问题写出来,这里的问题最好写出来。)
2)会画图
一般来说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题意。
先画扫地的有7人这么长,在画擦桌子的就是2个这么长。
3)会分析。
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要求擦桌椅的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2个7)
4)会解答
2个7就用乘法计算。2×7=14 (人) 7×2=14(人)
练习十七(教材第78页)
第1题:这道题虽然不难,但是在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不明白题意。教学时,应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教师带着做一题,其余三题学生自己填。
第6题,要指导完成,让学生弄明白题意:2个条件和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列式计算。
第9题:除了按乘加、乘减计算;另外为了提高计算速度还可以用一句口诀直接说出答案(例如:7×2+7可以看成3个7,用口诀三七二十一进行计算。当然这只是对于优等生而言的。)
(三)教学8、9的乘法口诀(教材第80页、第84页)
1、例5的编排与前面一致,只是用数轴代替列表,用形象的方式得出同数连加的结果,同时渗透数轴的思想。
2、例6的编排与例5一致。但9的乘法口诀有特殊的规律,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这些规律。
3、难点还是记忆口诀:易错的口诀如下:四八、三九和八九、四九和七九、五九和六九错的最多。
4、9的乘法口诀还可以用“手”帮助记忆。
5、练习十八
第9题:指导学生把40角换算成4元。
第15题: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综合现实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来解答。此题开放性较强,指导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有意思的问题来解答,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可以计算“一共能坐多少人?”还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把椅子?一共有几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一共有几人?第3张比第4张多几人?等等。
5、练习十九:
第8题(第86页):学生容易错数成树的棵树,因此错写成3×10=30(米)
其实应该数间隔数:3×9=27(米)
第14题:此题是一道找规律填数的练习,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发现的规律也不同:
﹙1﹚10-0=10 20-1=19 30-2=28 40-3=37 „„
﹙2﹚9×1+1、9×2+1、9×3+1、 9×4+1 „„
通过学生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
略。
练习二十(第89页)
第3题:()里最大能填几?
这道题是本册教材第一次出现的填最值练习,有难度,它采用变式让学生灵活应用乘法口诀寻找答案,同时渗透一点“最值”的思想,为有余数除法试商做准备,学生很容易出错。 方法:如:()×4<29就背4的乘法口诀,告诉学生想:()和4相乘的积最接近29,并且小于29. 因此我觉得学生背乘法口诀表时不单单会横背、竖背,老师还应强调拐弯背,有利于除法的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