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___江西历史文化讲义稿

江西历史文化讲义稿

第一讲 江西历史概述

第一章 先秦、秦汉时期的江西社会与经济

一、先秦时期江西历史概述(江西境内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21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开始。那时, 江西境内已有原始人居住, 并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已经出现。考古工作者于1961年在修水县山背村古人类遗址出土了一批陶器,还发现了水稻痕迹,这是原始人生活的文化遗存。规模较大的文化遗存有瑞昌县铜岭商代铜矿采冶遗址,其出土用于提升、搬运、开拓、排水、筛选、照明的生产工具如木辘轳、木锨、木铲、木水槽、木盘、和木钩等,一些生活器具如陶器,有一件夹沙黑灰陶鬲,是中原商代中期典型遗物。新干县太洋洲发现的商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出土的1900余件器物,主要是青铜器、玉器、陶器,作用为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有一青铜伏鸟双尾虎形器表明这一部落的先民是信奉虎图腾的民族。

从大洋洲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当地土著居民(或谓之三苗,或谓之山越)已开始用陶范铸造青铜器,改变了以石范铸造青铜器的做法;二是器类及其组合行形式明显地受到了中原商文化的影响,却又有显著的地方文化特征(即中原的器形同富有地方特色的装饰融为一体)。三是青铜器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类之多,纹饰之美,有不少方面超过了北方商墓。有的学者指出,是中原氐羌族团的夏人、虎人、灌人和戈人南迁到江西,与当地的土著人结合,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湖北境内的盘龙城商代遗址得到证实。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鄱阳湖四周平原地区的江西土著人最早归属于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后又属长江下游的越国,(勾践打败夫差之后)。《左传》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记曰:“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勿听,出居于艾(今江西修水)”。则可知吴国的疆域已包括了江西北部。战国时期又归属于长江中游的楚国,属中国两大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的过渡地带,今婺源县浙源乡有“吴头楚尾”碑石一块立于徽饶古道旁,可以进一步说明江西在古代的归属。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境内生活着古越人的一支——山越人,(越人在广东境内的称南越人,在福建境内的称闽越人),主要分布在赣东北的山区。“龙虎山崖墓”被确认为是山越人的墓葬,在墓葬中出土了陶器、竹木器、麻布、绢是他们的随葬品,从陶的图案花纹表明山越人奉蛇为图腾。

二、豫章郡和最初十八个县的建立

秦始皇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先后设置了36个郡,随后进军百越,开拓南疆,又增设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终秦之时,全国有40个郡。而江西境内无郡治,全境都属九江郡(郡治在安徽寿县),郡重心在安徽淮南一带。秦朝在江西设立了鄱县、庐陵县两个县。而同期湖南境内有两个郡,福建境内亦有闽中郡。

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分九江郡南部设豫章郡,郡治南昌县,(即今南昌市)另新设15个县,加上鄱县、庐陵县共十八个县。豫章郡是江西历史

上第一次以江西本土设置的隶属于中央的一级行政区。当时的鄱阳湖没有今天这么大,只有一条彭蠡水道(也称彭蠡泽),在今星子县以北,与长江连通。江西境内几乎所有的江河都流向这一水道。十八个县中有十多个县是设在平原滨湖地带。汉武帝时,全国分设十三州刺史部,第一次有了州的称谓(是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豫章郡属扬州管辖,东汉一朝仅增设了7个县。

三、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

秦汉时期,江西境内的居民主要是楚的遗民,楚国君姓熊,至今南昌地区四个大姓之一就有熊姓。秦汉时期,江西作为中原联系岭南地区的通道之一(不是唯一通道)事实有二:一是秦始皇发兵五十万进攻岭南的越人,兵分五路“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埜(今江西大余)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未遭屠杀的越人进入山区,而几十万士兵留在南方与当地的土著越人杂居共处,共同开发当地;二是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臣属于西汉的南越国(都番禺)丞相吕嘉杀南越国王和汉使者,再次反叛汉朝,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一路出豫章、下横浦,(今梅关)首先拿下番禺,(另一路由伏波将军路博得率领出长沙郡趋桂林)“吕嘉浮海而去”。

秦汉时期,江西境内人口增加的速度很快,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口35万人(这是我国第一次有人口统计数字),到东汉永和5年(公元140年)增加到166.8万,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增长,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对农业生产尤为有利。

铁制农具和牛耕在中原地区已广为使用,从近年来江西各地发掘的墓穴中出土了铁铧、铁锸、铁锄、铁镰等。在宁都县的一处东汉墓中出土了墓砖。上面绘有马拉车、牛拉车、牧牛的图案。

从东汉开始,江西就是粮食调出的余粮地区,东汉安帝永和五年(公元107年)“调扬州吴郡、豫章郡等五郡租米赈给东郡、济阴等六郡国”。永和七年,“再调豫章、会稽等五郡租米赈给南阳、庐江、九江等七郡饥民”。

冶铸业主要是采金、铸铜钱。汉文景之治时,有“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占据豫章。《太平寰宇记》卷106洪州条下:“南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吴王濞铸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据《汉书》卷28地理志载:“鄱阳县武阳乡右十一里有黄金采”。即在乐安江中采沙金,近代仍有人采金。《豫章记》作者雷次宗把建城县(今高安市)葛乡燃煤炊煮,当作民俗写进《豫章记》中。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孙吴时期的江西

三国时期,江西地属孙吴。为了加强治理,吴国从豫章郡划出设立庐陵、鄱阳、安成、临川四郡。又设庐陵南部都尉(两晋时改为南康郡),共辖57个县。山越人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的山岭地区,已经能够种植谷物和铸造兵器,养成了尚武的风气,北方的曹魏为了对付孙吴,不断地派人到吴国后方策动山越人,使其为内应,以牵制孙吴。孙吴政权对山越人的反抗给予镇压,对生者的政策是“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其中的羸者被迫离开山区,迁入平原地区居住,编入受政府控制的户籍。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正要讨伐江夏(今武汉)的黄祖时,江西东北部“山寇复动”,孙不得不退回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平,太史慈领海昏,以加强镇守。”

建安十年,命贺齐在馀干擒斩了由福建北部来犯的山越人首领之后,又转攻上饶的山越人。

建安十三年,贺齐又出兵黟、歙,镇压这里的山越人起义,并设置了新都郡,即唐时的歙州,宋时的徽州。

建安十八年,豫章东部彭材、李玉、王海率众万人来犯,贺齐又率兵镇压,并析豫章东部建临川郡。

经过十多年的征伐,再加上山越人离开山区之后,与汉族人逐渐融合在一起,三国以后,“山越人”一词就再也不见史籍了。

二、东晋在江州的战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公元291年,以豫章等十郡建立江州,以江水为名,先治豫章,后迁武昌,再迁寻阳(今九江市)。因江州地处首都建康的上游,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东晋、宋、齐、梁、陈各代,凡任江州刺史的多半是元勋重臣,并冠以“平南将军”、“镇南将军”等名号,如陶侃(陶渊明的曾祖)、桓玄、何无岂。

公元399年,孙恩起义于会稽郡,有众数万人,以“五斗米道”宣传组织群众,孙恩死后,起义军由其妹夫卢循率领,遭东晋政府军刘裕的围追堵截,卢循率众浮海退往岭南的番禺(今广州一带),后受东晋政府招安,卢为广州刺史,卢派谋士徐道覆为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太守,扼守交通要道——梅关。此时,东晋重臣刘裕正北伐青州,都城建康空虚,徐道覆力主乘机北进,夺取建康,徐秘密派人越过梅关,在南康郡山中采买造船木料,扬言要运往江淮一带易卖,后又诡称人力不够,低价在南康郡出售,反数次,无人怀疑。当卢循率众再次起义时,义军进至南康,徐便吩咐人凭卖券索回船板,并突击拼制,造成大船。沿赣江而下,先后攻下南康(今赣州)、庐陵、豫章诸郡,杀东晋江州刺史何无岂于生米街。前锋一直打到建康附近,后卢与东晋刘裕战于鄱阳湖口,卢战败,率众退走豫章,欲沿赣江退往岭南。公元411年2月,徐道覆在广东始兴战死,卢败走交州,投水自尽。而刘裕剿灭了卢循之后,声名显赫,不久袭夺了东晋皇位,建立了宋朝。

梁朝末年,梁广州刺史陈霸先也是从始兴出发,越过大庾岭的梅关,沿赣江而下,攻下建康,建立起陈朝。

两晋南北朝时期,江西境内六个郡粮食丰盈,京城以外的大粮仓有三分之二在豫章郡,《隋书·食货志》云:“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贮备之处。”

彭蠡泽开始南侵,向今天的鄱阳湖演变,南侵的湖水浸入低平的滨湖地区,有三个县沉入鄱阳湖湖底:梟阳、海昏、历陵。

豫章一带产“鸡鸣布”,蚕一年可三熟,妇人夜有浣纱而旦成布者,名鸡鸣布。

乐平县是有名的银产区,乐平县也因此在南朝时更名为银城县,后来县治又成为德兴县县治,唐时进行大规模开采。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

一、政区沿革

隋统一全国之后(公元589年),第一件事就是裁州并县,实行郡县两级行政体制,当时江西境内有7个郡:豫章、庐陵、南康、宜春、临川、鄱阳、潯阳。江西境内的县裁撤了近40个,只剩下了24个县,唐代改郡为州,唐太宗时期,

在州一级行政区上另设道,起初为监察区性质,全国分为10个道,江西全境属江南道,玄宗时,又增设了5个道,江西境内的洪、吉、虔、袁、抚、饶、江、信8个州为江南西道,道治洪州,而江南东道治苏州。

五代时期,北方有五个朝代相更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有十国,如南唐、吴越、前后蜀等,江西在五代前期属杨吴(称吴国,902年——937年,建立者为杨行密),后期属南唐(937年——975年),南唐中主李璟打算迁都南昌,升南昌为府,并建长春殿于城内(今南昌市中心有一路曰“皇殿侧路”即此),建有东华门、西华门、和“鸣銮路”(御道),为远离战火,决定公元961年2月迁都,留下儿子李煜镇守金陵,(今南京),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3月底终抵南昌,6月李璟病死长春殿,遗嘱归葬南昌西山,但继位后的李煜迎梓回金陵,仍以金陵为都。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初唐、盛唐时期,社会安定,人口増加。公元609年,江西有户籍人口85639户,到公元742年则为248547户,公元806年为293180户,如按每户6口人计算,则有人口180万人。

这一时期,普遍重视水利设施的兴建,在河上筑堰,抬高水位,以灌溉农田或服务生活。袁州刺史李将顺率民在袁州城外凿渠筑堰引来南山之水,并在城内开沟,深阔可以通舟,穿过闾巷,便于居民汲水饮用,为纪念李将顺之德政,人们将水渠命名为“李渠”。

浔阳城南有南门湖,唐江州刺史李渤率民筑堤穿过湖心,长1200米,人们过往不再涉水;又立闸门调节水位,浔阳人们纪念李渤,改南门湖为甘棠湖。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财政税收逐渐依赖江南东、西两道,史书称洪州“既完且富,行者如归”。唐人皇甫湜《吉州庐陵县厅壁记》中说:“自江以南,吉为富州”。

赣鄱水道通往岭南,从秦汉始,经南北朝,到唐朝,大庾岭上梅关一段,崎岖难行,但官员、僧道、商人往来不绝。公元716年,左拾遗、内供奉官张九龄受玄宗之命率众拓宽梅关古道,张九龄是始兴人(今韶关),他往来京城都走赣鄱水道。受命之后,他反复勘察走向,乘冬季农闲时督民施工使梅关古道可供骡马行走,方便了各界人士。唐德宗时,虔州刺史路应又率民整治赣江十八滩的礁石,疏通了水路。

冶矿和铸钱。铜矿开采在唐朝已有较大规模,洪、袁、饶、信四州有官营铜矿六处,饶州占了三处。按“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之说,德兴县的银城也是铜矿产地,此外信州的铅山县有一处铜矿。

唐政府一般在铜场附近设铸钱监铸造铜钱。永平监设在饶州,

永平监的铸钱量,据《元和郡县志》记为每年7000贯,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元和年间的全国的铸钱总额为13.5万贯,而永平监占了5﹪(1贯=1000个1钱重的铜钱)

南唐永平监年铸钱已达6万贯,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载:“初,李氏岁铸六万贯,自克复,增治后,然不过七万贯”。铸钱的历史已有100多年,史称“原料充足,工艺精熟”,南唐在江西境内设监场(有矿采之地)14个,后来都升为县。

浮梁县是一个很大的商品茶叶的产销中心,上游的祁门县(今在安徽省)的茶叶都要经过浮梁县,白居易有诗“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洪州西山“白露茶”是当时的名品。

第四章 宋元时期

一、北宋“十三州军”的设置和元建江西行省

北宋在南唐九州一军的基础上再增设三军:982年建南康军(军治星子县),990年建南安军(军治大庾县),992年建临江军(军治今樟树市)。这三军都是因为赣鄱水道沿线人口增加而设,使赣江的上、中、下游都有了行政设置,对于赣鄱水道的畅通起了积极作用。

元设江西行中书省,范围包括江西大部(除赣东的饶、信两州外)和广东全境,治所在龙兴路(今南昌市)。

到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人口增至445万,到元朝初年达到1425万,(当时全国人口总量是5883万,江西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元明之际的战乱,导致江西人口锐减到580万(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宋朝时有68个县,已达到了隋初并州撤县前的规模。

二、封建经济文化达到鼎盛。

宋元时期,江西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昌盛,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文天祥、晏殊父子、黄庭坚、杨万里、乐史、马端临、揭傒斯、吴澄、虞集等人。

如此多的学者涌现是与宋元两代江西地区承平日久,封建小农经济发达,农家重视童子教育以及宋朝政府重视教育的政策有关。

两宋时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已经达到极限,人们想方设法开辟梯田,南宋诗人范成大路经宜春仰山时写道:“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瞪甚危。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江西本土诗人杨万里在《过石磨岭》一诗中的序中写道:“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唐居长安,所运米数,天宝中,二百五十万石;大中中,一百四十万七千八百八十六万石。盖唐自大中以后,诸侯跋扈,四方之米渐不至故耳。惟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以此知本朝取米于东南者为多,然以今日计,诸路共六百万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则江西所出尤为多。”

北宋曾巩在《洪州东门记》:“洪州„„其部所领八州,其境属于荆、闽、南粤,方数千里。其田宜粳稌,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在江湖之间,东南一都会也。”

宋朝三百多年是江西铜矿业全面兴旺时期,铅山场是全国四大铜场之一(其它是潭州的永兴场、韶州的岑水场、饶州的兴利场),有两个采矿点,年产铜38万斤,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铜主要用来铸钱,为了铸钱才控制铜的开采量,由政府专管,设铸钱监专司铸造之责。全国铸钱有池州永丰监,建州丰国监,江州广宁监,以永平监规模最大,有一年全国铸钱1506万贯,其中永平监61.5万贯。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德兴人张潜著《胆铜要略》总结出胆水浸铜法,命儿子张甲献于朝廷,朝廷颁旨“命行于饶之兴利、韶之岑水、潭之永兴”。胆水即硫酸铜溶液,将铁片放入胆水中能置换出铜,其反应方程式:Fe +CuSO =FeSO +Cu ↓

浮梁县昌南镇的制瓷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皇帝正式赐名为景德镇,镇上有瓷窑300多座,烧成的瓷器“洁白不疵,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 景德年间烧瓷入贡,器底均书“景德年制”四字以示区别。元代仅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掌管全国的制瓷事务,并负责代表宫廷在景德

镇监制、采购宫廷用瓷。元代景瓷生产有二个显著的成就:一是在原瓷土中加入了“高岭土”使瓷土原料软硬适中。二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已开始出现。

宋代江西另一处著名瓷窑是吉州窑,坐落于今吉安县永和镇,创烧于晚唐,极盛于南宋,始衰于元末明初,主要烧制黑釉瓷,以木叶贴花和剪纸贴花为特色。

南宋江西交通便利,南宋定都临安,江西成了东西南北交通要道,范成大去广西做官,曾经过江西。宋代分别在洪州(南宋时称隆兴府)、吉州、虔州(南宋时称赣州)、江州设官办的造船场,各有监官二人。元代龙兴路、赣州与扬州、泉州都是全国的造船中心。

第五章 明、清时期

一、明清的政区设置和政治军事

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战争,占据长江中游的陈友谅与占据长江下游的朱元璋为争夺江西地盘,在鄱阳湖进行长达3个月之久的水战(1363年),陈军60万,多大型船只,朱军只有20万,初战朱军多失利。后朱元璋听取了部下建议,派兵断了陈军的粮道,并乘风纵火,溺水者无数,陈军大败,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史称“鄱阳湖大战”。大战期间,有周颠人流落南昌街头,但此人能预测祸福,朱元璋请来军中并为其出谋划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周颠人又派赤脚仙为朱皇帝送药,医治好了皇帝的脚疾。朱元璋几次邀周颠人到京城不就,派人寻到庐山,传闻周颠人在此升仙,因此,朱元璋于庐山建御碑亭,旌表周颠仙其人其事。

明朝建立之后。在各省建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驻南昌,下辖13个府,赣东北的饶州府、广信府也归附江西,结束了宋元时期分别隶属于江南东道、江浙行省的历史。全省新增了9个县,都是在剿灭了当地农民起义军之后在二三个县交界地区设县。清代沿袭明代,只是将宁都县升为直隶州,辖石城、瑞金二个县,级别相当于府。

明代中期,封藩到南昌的宁王朱权的第五世孙朱宸濠在南昌反叛明朝,前锋一直打到安庆(今安徽安庆)。1519年,明武宗派理学大师王阳明率军督剿,王阳明率军直捣朱宸濠的老巢,在南昌附近的樵舍将朱宸濠擒获,押解到北京处以极刑,并取消了宁王藩号。

有明一代,江西朝士半天下。

清朝初年的康熙帝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到1842年,江西人口已恢复到2650万。

二、明清时期的江西经济。

到明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江西各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移入深山,伐林垦荒,种植五谷,不少闽粤百姓也迁移入赣,定居山区,山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清朝后期又增设了莲花、全南、铜鼓三个县。

明清之际,称江西商人为“江右帮”,仅次于晋商和徽商,贩卖江西出产的瓷器、纸张、夏布、大米、药材、竹木、茶叶。湖广、云贵地区是江西商人的主要经商地区,有“无江西人不成市”之说,江西商人在当地经商致富之后,便在当地建万寿宫,祭祀许逊,今云南省的会泽、贵州省镇远之舞阳和清溪、贵阳市青岩镇、成都市的落带镇、河南省淅川县、重庆市中心、武汉市中心都有保存完好的万寿宫和街名。湖南省凤凰县有江西会馆(即万寿宫)。近代文化名人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曾记载过江西商人。

石塘镇、滸湾镇的造纸业,万载、宜黄、宁都的夏布很有名。景德镇瓷窑

工匠达10万人,成为有名的工商业城市,明代的文学家冯梦龙说:“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窑为业,四方商贾,都来载往苏杭各处贩卖”。与佛山、朱仙、汉口同为中国四大古镇。江西本省亦有明清四大古镇,除景德镇外,它们是:樟树、河口、吴城。明地理学家王士性说:“樟树镇在丰城、清江之间,烟火数万家,江、广百货往来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

据《纸笺》一书云:“(明)永乐中,江西西山置官局造纸,最厚大而好者曰连七,曰观音,后改局信州。”

第六章 江西近现代历史

一、外国势力入侵和辛亥年响应武昌起义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闭关锁国。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九江、镇江、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同年10月,英国全权代表额儿金乘军舰来九江试探,英国始在九江设立租界,“东起招商局,西至龙开河,南到大中路,北到江滨“的150亩土地为英租界,强拆租界内居民原有房屋,并填塞连通甘棠湖与长江的湓浦港,设领馆,开洋行,后美、日也在九江占租界,日本领事馆在今湓浦路。

外国传教士进入江西,标榜“劝人为善,传播文明”,实际上勾结劣绅,包庇违法教民无恶不作。1887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首次来庐山,强租土地建别墅,从此外国人蜂拥而至,纷纷在山顶僻静处建起了别墅。

英商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垄断了江西的水上航运业,日清轮船株式会社在九江开办了航运分公司。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湖北宣布成立军政府,十八个省中湖南首先响应起义。到10月24日,江西、陕西同时宣布响应起义,脱离清政府而成立军政府。

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并准备签定卖国的“二十一条”。江西都督(即省长)、国民党人李烈钧于1913年7月8日在江西湖口宣布武力讨袁,史称“湖口起义”,即二次革命开始。

二、近代民族工商业

江西人兴办的新式企业起步较晚,大约在清朝末年,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办的新式企业主要有运输、商贸、制造、矿冶。

萍乡煤矿于1898年由盛宣怀创办,始为官办企业,后改为官督商办,杀当时中国最大的十大煤矿之一,生产优质煤用于炼制焦炭,专供汉阳铁厂使用,于1908年同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了汉冶萍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世纪初,江西本土商人在“振兴实业,设厂自造”的口号下,开始兴办一批近代矿业和运输业,如九江的城门山铁矿、瑞昌武山铁矿、。1905年,德国传教士邬亨礼夫妇发现了大余县西华山有钨矿石,民国初年,大余县士绅组成钨矿公司,专事开采。

1905年,黄大熏在南昌创办了江西机器造纸厂,有资本42万元。1895年,江西人创办福康轮船公司,有小火轮5艘,专门往来于九江——南昌之间,5小火轮分别命名为安济、飞渡、利济、稳渡、康济。

建立新式商会。九江先后成立了轮船公会、钱业公会。南昌、九江成立了市商会。在南昌成立了江西商业总会。在南昌万寿宫成立了“江西劝业场”。

最早有株萍铁路,为运输煤炭的专用铁路,连通京广铁路。1915年又建成了南浔铁路。今成为京九铁路的一段。

三、“五四”运动后江西人民革命斗争史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领导人民武装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并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史称“南昌起义”,这一年秋天,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又发动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的队伍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上了井岗山,并创建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岗山革命根据地,贫苦的农民群众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起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余个红色苏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五次围剿,红军在苏区发动“扩红”运动,江西有 万农民参加红军,有 万为子弟中国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主力红军长征以后,项英、陈毅率三万红军坚持了三年南方游击战争,得到赣南人民的暗中帮助,得以坚持到抗战爆发,组建了新四军。

抗日战争期间,江西成为沦陷区和游击区,江西人民也为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总结语:说一说赣鄱水道的走向及其重要作用。

(1)由中原腹地前往岭南地区受贬的官员和商贾、僧侣一般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然后溯赣江而上,过南昌、吉安、赣州,到大余下船,陆路翻越大庾岭,到广东省的南雄,重新登船,顺北江而下,直达岭南地区。中国出口到欧洲、北非的瓷器、丝绸、茶叶以及在广州登陆的如西亚的香料、珍珠、玛瑙也是经这条水道到达目的地的。

(2)有利于中原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大统一;

有利于经济的联系和两地区货物的往来,也有利于通过岭南地区交通海内外; 有利于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也有利于岭南地区社会风气的开放; 带动了赣鄱水道附近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江西历史文化讲义稿

第一讲 江西历史概述

第一章 先秦、秦汉时期的江西社会与经济

一、先秦时期江西历史概述(江西境内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21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开始。那时, 江西境内已有原始人居住, 并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已经出现。考古工作者于1961年在修水县山背村古人类遗址出土了一批陶器,还发现了水稻痕迹,这是原始人生活的文化遗存。规模较大的文化遗存有瑞昌县铜岭商代铜矿采冶遗址,其出土用于提升、搬运、开拓、排水、筛选、照明的生产工具如木辘轳、木锨、木铲、木水槽、木盘、和木钩等,一些生活器具如陶器,有一件夹沙黑灰陶鬲,是中原商代中期典型遗物。新干县太洋洲发现的商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出土的1900余件器物,主要是青铜器、玉器、陶器,作用为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有一青铜伏鸟双尾虎形器表明这一部落的先民是信奉虎图腾的民族。

从大洋洲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当地土著居民(或谓之三苗,或谓之山越)已开始用陶范铸造青铜器,改变了以石范铸造青铜器的做法;二是器类及其组合行形式明显地受到了中原商文化的影响,却又有显著的地方文化特征(即中原的器形同富有地方特色的装饰融为一体)。三是青铜器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类之多,纹饰之美,有不少方面超过了北方商墓。有的学者指出,是中原氐羌族团的夏人、虎人、灌人和戈人南迁到江西,与当地的土著人结合,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湖北境内的盘龙城商代遗址得到证实。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鄱阳湖四周平原地区的江西土著人最早归属于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后又属长江下游的越国,(勾践打败夫差之后)。《左传》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记曰:“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勿听,出居于艾(今江西修水)”。则可知吴国的疆域已包括了江西北部。战国时期又归属于长江中游的楚国,属中国两大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的过渡地带,今婺源县浙源乡有“吴头楚尾”碑石一块立于徽饶古道旁,可以进一步说明江西在古代的归属。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境内生活着古越人的一支——山越人,(越人在广东境内的称南越人,在福建境内的称闽越人),主要分布在赣东北的山区。“龙虎山崖墓”被确认为是山越人的墓葬,在墓葬中出土了陶器、竹木器、麻布、绢是他们的随葬品,从陶的图案花纹表明山越人奉蛇为图腾。

二、豫章郡和最初十八个县的建立

秦始皇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先后设置了36个郡,随后进军百越,开拓南疆,又增设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终秦之时,全国有40个郡。而江西境内无郡治,全境都属九江郡(郡治在安徽寿县),郡重心在安徽淮南一带。秦朝在江西设立了鄱县、庐陵县两个县。而同期湖南境内有两个郡,福建境内亦有闽中郡。

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分九江郡南部设豫章郡,郡治南昌县,(即今南昌市)另新设15个县,加上鄱县、庐陵县共十八个县。豫章郡是江西历史

上第一次以江西本土设置的隶属于中央的一级行政区。当时的鄱阳湖没有今天这么大,只有一条彭蠡水道(也称彭蠡泽),在今星子县以北,与长江连通。江西境内几乎所有的江河都流向这一水道。十八个县中有十多个县是设在平原滨湖地带。汉武帝时,全国分设十三州刺史部,第一次有了州的称谓(是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豫章郡属扬州管辖,东汉一朝仅增设了7个县。

三、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

秦汉时期,江西境内的居民主要是楚的遗民,楚国君姓熊,至今南昌地区四个大姓之一就有熊姓。秦汉时期,江西作为中原联系岭南地区的通道之一(不是唯一通道)事实有二:一是秦始皇发兵五十万进攻岭南的越人,兵分五路“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埜(今江西大余)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未遭屠杀的越人进入山区,而几十万士兵留在南方与当地的土著越人杂居共处,共同开发当地;二是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臣属于西汉的南越国(都番禺)丞相吕嘉杀南越国王和汉使者,再次反叛汉朝,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一路出豫章、下横浦,(今梅关)首先拿下番禺,(另一路由伏波将军路博得率领出长沙郡趋桂林)“吕嘉浮海而去”。

秦汉时期,江西境内人口增加的速度很快,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口35万人(这是我国第一次有人口统计数字),到东汉永和5年(公元140年)增加到166.8万,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增长,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对农业生产尤为有利。

铁制农具和牛耕在中原地区已广为使用,从近年来江西各地发掘的墓穴中出土了铁铧、铁锸、铁锄、铁镰等。在宁都县的一处东汉墓中出土了墓砖。上面绘有马拉车、牛拉车、牧牛的图案。

从东汉开始,江西就是粮食调出的余粮地区,东汉安帝永和五年(公元107年)“调扬州吴郡、豫章郡等五郡租米赈给东郡、济阴等六郡国”。永和七年,“再调豫章、会稽等五郡租米赈给南阳、庐江、九江等七郡饥民”。

冶铸业主要是采金、铸铜钱。汉文景之治时,有“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占据豫章。《太平寰宇记》卷106洪州条下:“南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吴王濞铸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据《汉书》卷28地理志载:“鄱阳县武阳乡右十一里有黄金采”。即在乐安江中采沙金,近代仍有人采金。《豫章记》作者雷次宗把建城县(今高安市)葛乡燃煤炊煮,当作民俗写进《豫章记》中。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孙吴时期的江西

三国时期,江西地属孙吴。为了加强治理,吴国从豫章郡划出设立庐陵、鄱阳、安成、临川四郡。又设庐陵南部都尉(两晋时改为南康郡),共辖57个县。山越人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的山岭地区,已经能够种植谷物和铸造兵器,养成了尚武的风气,北方的曹魏为了对付孙吴,不断地派人到吴国后方策动山越人,使其为内应,以牵制孙吴。孙吴政权对山越人的反抗给予镇压,对生者的政策是“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其中的羸者被迫离开山区,迁入平原地区居住,编入受政府控制的户籍。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正要讨伐江夏(今武汉)的黄祖时,江西东北部“山寇复动”,孙不得不退回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平,太史慈领海昏,以加强镇守。”

建安十年,命贺齐在馀干擒斩了由福建北部来犯的山越人首领之后,又转攻上饶的山越人。

建安十三年,贺齐又出兵黟、歙,镇压这里的山越人起义,并设置了新都郡,即唐时的歙州,宋时的徽州。

建安十八年,豫章东部彭材、李玉、王海率众万人来犯,贺齐又率兵镇压,并析豫章东部建临川郡。

经过十多年的征伐,再加上山越人离开山区之后,与汉族人逐渐融合在一起,三国以后,“山越人”一词就再也不见史籍了。

二、东晋在江州的战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公元291年,以豫章等十郡建立江州,以江水为名,先治豫章,后迁武昌,再迁寻阳(今九江市)。因江州地处首都建康的上游,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东晋、宋、齐、梁、陈各代,凡任江州刺史的多半是元勋重臣,并冠以“平南将军”、“镇南将军”等名号,如陶侃(陶渊明的曾祖)、桓玄、何无岂。

公元399年,孙恩起义于会稽郡,有众数万人,以“五斗米道”宣传组织群众,孙恩死后,起义军由其妹夫卢循率领,遭东晋政府军刘裕的围追堵截,卢循率众浮海退往岭南的番禺(今广州一带),后受东晋政府招安,卢为广州刺史,卢派谋士徐道覆为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太守,扼守交通要道——梅关。此时,东晋重臣刘裕正北伐青州,都城建康空虚,徐道覆力主乘机北进,夺取建康,徐秘密派人越过梅关,在南康郡山中采买造船木料,扬言要运往江淮一带易卖,后又诡称人力不够,低价在南康郡出售,反数次,无人怀疑。当卢循率众再次起义时,义军进至南康,徐便吩咐人凭卖券索回船板,并突击拼制,造成大船。沿赣江而下,先后攻下南康(今赣州)、庐陵、豫章诸郡,杀东晋江州刺史何无岂于生米街。前锋一直打到建康附近,后卢与东晋刘裕战于鄱阳湖口,卢战败,率众退走豫章,欲沿赣江退往岭南。公元411年2月,徐道覆在广东始兴战死,卢败走交州,投水自尽。而刘裕剿灭了卢循之后,声名显赫,不久袭夺了东晋皇位,建立了宋朝。

梁朝末年,梁广州刺史陈霸先也是从始兴出发,越过大庾岭的梅关,沿赣江而下,攻下建康,建立起陈朝。

两晋南北朝时期,江西境内六个郡粮食丰盈,京城以外的大粮仓有三分之二在豫章郡,《隋书·食货志》云:“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贮备之处。”

彭蠡泽开始南侵,向今天的鄱阳湖演变,南侵的湖水浸入低平的滨湖地区,有三个县沉入鄱阳湖湖底:梟阳、海昏、历陵。

豫章一带产“鸡鸣布”,蚕一年可三熟,妇人夜有浣纱而旦成布者,名鸡鸣布。

乐平县是有名的银产区,乐平县也因此在南朝时更名为银城县,后来县治又成为德兴县县治,唐时进行大规模开采。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

一、政区沿革

隋统一全国之后(公元589年),第一件事就是裁州并县,实行郡县两级行政体制,当时江西境内有7个郡:豫章、庐陵、南康、宜春、临川、鄱阳、潯阳。江西境内的县裁撤了近40个,只剩下了24个县,唐代改郡为州,唐太宗时期,

在州一级行政区上另设道,起初为监察区性质,全国分为10个道,江西全境属江南道,玄宗时,又增设了5个道,江西境内的洪、吉、虔、袁、抚、饶、江、信8个州为江南西道,道治洪州,而江南东道治苏州。

五代时期,北方有五个朝代相更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有十国,如南唐、吴越、前后蜀等,江西在五代前期属杨吴(称吴国,902年——937年,建立者为杨行密),后期属南唐(937年——975年),南唐中主李璟打算迁都南昌,升南昌为府,并建长春殿于城内(今南昌市中心有一路曰“皇殿侧路”即此),建有东华门、西华门、和“鸣銮路”(御道),为远离战火,决定公元961年2月迁都,留下儿子李煜镇守金陵,(今南京),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3月底终抵南昌,6月李璟病死长春殿,遗嘱归葬南昌西山,但继位后的李煜迎梓回金陵,仍以金陵为都。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初唐、盛唐时期,社会安定,人口増加。公元609年,江西有户籍人口85639户,到公元742年则为248547户,公元806年为293180户,如按每户6口人计算,则有人口180万人。

这一时期,普遍重视水利设施的兴建,在河上筑堰,抬高水位,以灌溉农田或服务生活。袁州刺史李将顺率民在袁州城外凿渠筑堰引来南山之水,并在城内开沟,深阔可以通舟,穿过闾巷,便于居民汲水饮用,为纪念李将顺之德政,人们将水渠命名为“李渠”。

浔阳城南有南门湖,唐江州刺史李渤率民筑堤穿过湖心,长1200米,人们过往不再涉水;又立闸门调节水位,浔阳人们纪念李渤,改南门湖为甘棠湖。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财政税收逐渐依赖江南东、西两道,史书称洪州“既完且富,行者如归”。唐人皇甫湜《吉州庐陵县厅壁记》中说:“自江以南,吉为富州”。

赣鄱水道通往岭南,从秦汉始,经南北朝,到唐朝,大庾岭上梅关一段,崎岖难行,但官员、僧道、商人往来不绝。公元716年,左拾遗、内供奉官张九龄受玄宗之命率众拓宽梅关古道,张九龄是始兴人(今韶关),他往来京城都走赣鄱水道。受命之后,他反复勘察走向,乘冬季农闲时督民施工使梅关古道可供骡马行走,方便了各界人士。唐德宗时,虔州刺史路应又率民整治赣江十八滩的礁石,疏通了水路。

冶矿和铸钱。铜矿开采在唐朝已有较大规模,洪、袁、饶、信四州有官营铜矿六处,饶州占了三处。按“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之说,德兴县的银城也是铜矿产地,此外信州的铅山县有一处铜矿。

唐政府一般在铜场附近设铸钱监铸造铜钱。永平监设在饶州,

永平监的铸钱量,据《元和郡县志》记为每年7000贯,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元和年间的全国的铸钱总额为13.5万贯,而永平监占了5﹪(1贯=1000个1钱重的铜钱)

南唐永平监年铸钱已达6万贯,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载:“初,李氏岁铸六万贯,自克复,增治后,然不过七万贯”。铸钱的历史已有100多年,史称“原料充足,工艺精熟”,南唐在江西境内设监场(有矿采之地)14个,后来都升为县。

浮梁县是一个很大的商品茶叶的产销中心,上游的祁门县(今在安徽省)的茶叶都要经过浮梁县,白居易有诗“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洪州西山“白露茶”是当时的名品。

第四章 宋元时期

一、北宋“十三州军”的设置和元建江西行省

北宋在南唐九州一军的基础上再增设三军:982年建南康军(军治星子县),990年建南安军(军治大庾县),992年建临江军(军治今樟树市)。这三军都是因为赣鄱水道沿线人口增加而设,使赣江的上、中、下游都有了行政设置,对于赣鄱水道的畅通起了积极作用。

元设江西行中书省,范围包括江西大部(除赣东的饶、信两州外)和广东全境,治所在龙兴路(今南昌市)。

到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人口增至445万,到元朝初年达到1425万,(当时全国人口总量是5883万,江西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元明之际的战乱,导致江西人口锐减到580万(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宋朝时有68个县,已达到了隋初并州撤县前的规模。

二、封建经济文化达到鼎盛。

宋元时期,江西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昌盛,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文天祥、晏殊父子、黄庭坚、杨万里、乐史、马端临、揭傒斯、吴澄、虞集等人。

如此多的学者涌现是与宋元两代江西地区承平日久,封建小农经济发达,农家重视童子教育以及宋朝政府重视教育的政策有关。

两宋时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已经达到极限,人们想方设法开辟梯田,南宋诗人范成大路经宜春仰山时写道:“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瞪甚危。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江西本土诗人杨万里在《过石磨岭》一诗中的序中写道:“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唐居长安,所运米数,天宝中,二百五十万石;大中中,一百四十万七千八百八十六万石。盖唐自大中以后,诸侯跋扈,四方之米渐不至故耳。惟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以此知本朝取米于东南者为多,然以今日计,诸路共六百万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则江西所出尤为多。”

北宋曾巩在《洪州东门记》:“洪州„„其部所领八州,其境属于荆、闽、南粤,方数千里。其田宜粳稌,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在江湖之间,东南一都会也。”

宋朝三百多年是江西铜矿业全面兴旺时期,铅山场是全国四大铜场之一(其它是潭州的永兴场、韶州的岑水场、饶州的兴利场),有两个采矿点,年产铜38万斤,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铜主要用来铸钱,为了铸钱才控制铜的开采量,由政府专管,设铸钱监专司铸造之责。全国铸钱有池州永丰监,建州丰国监,江州广宁监,以永平监规模最大,有一年全国铸钱1506万贯,其中永平监61.5万贯。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德兴人张潜著《胆铜要略》总结出胆水浸铜法,命儿子张甲献于朝廷,朝廷颁旨“命行于饶之兴利、韶之岑水、潭之永兴”。胆水即硫酸铜溶液,将铁片放入胆水中能置换出铜,其反应方程式:Fe +CuSO =FeSO +Cu ↓

浮梁县昌南镇的制瓷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皇帝正式赐名为景德镇,镇上有瓷窑300多座,烧成的瓷器“洁白不疵,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 景德年间烧瓷入贡,器底均书“景德年制”四字以示区别。元代仅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掌管全国的制瓷事务,并负责代表宫廷在景德

镇监制、采购宫廷用瓷。元代景瓷生产有二个显著的成就:一是在原瓷土中加入了“高岭土”使瓷土原料软硬适中。二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已开始出现。

宋代江西另一处著名瓷窑是吉州窑,坐落于今吉安县永和镇,创烧于晚唐,极盛于南宋,始衰于元末明初,主要烧制黑釉瓷,以木叶贴花和剪纸贴花为特色。

南宋江西交通便利,南宋定都临安,江西成了东西南北交通要道,范成大去广西做官,曾经过江西。宋代分别在洪州(南宋时称隆兴府)、吉州、虔州(南宋时称赣州)、江州设官办的造船场,各有监官二人。元代龙兴路、赣州与扬州、泉州都是全国的造船中心。

第五章 明、清时期

一、明清的政区设置和政治军事

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战争,占据长江中游的陈友谅与占据长江下游的朱元璋为争夺江西地盘,在鄱阳湖进行长达3个月之久的水战(1363年),陈军60万,多大型船只,朱军只有20万,初战朱军多失利。后朱元璋听取了部下建议,派兵断了陈军的粮道,并乘风纵火,溺水者无数,陈军大败,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史称“鄱阳湖大战”。大战期间,有周颠人流落南昌街头,但此人能预测祸福,朱元璋请来军中并为其出谋划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周颠人又派赤脚仙为朱皇帝送药,医治好了皇帝的脚疾。朱元璋几次邀周颠人到京城不就,派人寻到庐山,传闻周颠人在此升仙,因此,朱元璋于庐山建御碑亭,旌表周颠仙其人其事。

明朝建立之后。在各省建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驻南昌,下辖13个府,赣东北的饶州府、广信府也归附江西,结束了宋元时期分别隶属于江南东道、江浙行省的历史。全省新增了9个县,都是在剿灭了当地农民起义军之后在二三个县交界地区设县。清代沿袭明代,只是将宁都县升为直隶州,辖石城、瑞金二个县,级别相当于府。

明代中期,封藩到南昌的宁王朱权的第五世孙朱宸濠在南昌反叛明朝,前锋一直打到安庆(今安徽安庆)。1519年,明武宗派理学大师王阳明率军督剿,王阳明率军直捣朱宸濠的老巢,在南昌附近的樵舍将朱宸濠擒获,押解到北京处以极刑,并取消了宁王藩号。

有明一代,江西朝士半天下。

清朝初年的康熙帝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到1842年,江西人口已恢复到2650万。

二、明清时期的江西经济。

到明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江西各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移入深山,伐林垦荒,种植五谷,不少闽粤百姓也迁移入赣,定居山区,山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清朝后期又增设了莲花、全南、铜鼓三个县。

明清之际,称江西商人为“江右帮”,仅次于晋商和徽商,贩卖江西出产的瓷器、纸张、夏布、大米、药材、竹木、茶叶。湖广、云贵地区是江西商人的主要经商地区,有“无江西人不成市”之说,江西商人在当地经商致富之后,便在当地建万寿宫,祭祀许逊,今云南省的会泽、贵州省镇远之舞阳和清溪、贵阳市青岩镇、成都市的落带镇、河南省淅川县、重庆市中心、武汉市中心都有保存完好的万寿宫和街名。湖南省凤凰县有江西会馆(即万寿宫)。近代文化名人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曾记载过江西商人。

石塘镇、滸湾镇的造纸业,万载、宜黄、宁都的夏布很有名。景德镇瓷窑

工匠达10万人,成为有名的工商业城市,明代的文学家冯梦龙说:“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窑为业,四方商贾,都来载往苏杭各处贩卖”。与佛山、朱仙、汉口同为中国四大古镇。江西本省亦有明清四大古镇,除景德镇外,它们是:樟树、河口、吴城。明地理学家王士性说:“樟树镇在丰城、清江之间,烟火数万家,江、广百货往来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

据《纸笺》一书云:“(明)永乐中,江西西山置官局造纸,最厚大而好者曰连七,曰观音,后改局信州。”

第六章 江西近现代历史

一、外国势力入侵和辛亥年响应武昌起义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闭关锁国。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九江、镇江、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同年10月,英国全权代表额儿金乘军舰来九江试探,英国始在九江设立租界,“东起招商局,西至龙开河,南到大中路,北到江滨“的150亩土地为英租界,强拆租界内居民原有房屋,并填塞连通甘棠湖与长江的湓浦港,设领馆,开洋行,后美、日也在九江占租界,日本领事馆在今湓浦路。

外国传教士进入江西,标榜“劝人为善,传播文明”,实际上勾结劣绅,包庇违法教民无恶不作。1887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首次来庐山,强租土地建别墅,从此外国人蜂拥而至,纷纷在山顶僻静处建起了别墅。

英商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垄断了江西的水上航运业,日清轮船株式会社在九江开办了航运分公司。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湖北宣布成立军政府,十八个省中湖南首先响应起义。到10月24日,江西、陕西同时宣布响应起义,脱离清政府而成立军政府。

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并准备签定卖国的“二十一条”。江西都督(即省长)、国民党人李烈钧于1913年7月8日在江西湖口宣布武力讨袁,史称“湖口起义”,即二次革命开始。

二、近代民族工商业

江西人兴办的新式企业起步较晚,大约在清朝末年,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办的新式企业主要有运输、商贸、制造、矿冶。

萍乡煤矿于1898年由盛宣怀创办,始为官办企业,后改为官督商办,杀当时中国最大的十大煤矿之一,生产优质煤用于炼制焦炭,专供汉阳铁厂使用,于1908年同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了汉冶萍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世纪初,江西本土商人在“振兴实业,设厂自造”的口号下,开始兴办一批近代矿业和运输业,如九江的城门山铁矿、瑞昌武山铁矿、。1905年,德国传教士邬亨礼夫妇发现了大余县西华山有钨矿石,民国初年,大余县士绅组成钨矿公司,专事开采。

1905年,黄大熏在南昌创办了江西机器造纸厂,有资本42万元。1895年,江西人创办福康轮船公司,有小火轮5艘,专门往来于九江——南昌之间,5小火轮分别命名为安济、飞渡、利济、稳渡、康济。

建立新式商会。九江先后成立了轮船公会、钱业公会。南昌、九江成立了市商会。在南昌成立了江西商业总会。在南昌万寿宫成立了“江西劝业场”。

最早有株萍铁路,为运输煤炭的专用铁路,连通京广铁路。1915年又建成了南浔铁路。今成为京九铁路的一段。

三、“五四”运动后江西人民革命斗争史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领导人民武装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并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史称“南昌起义”,这一年秋天,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又发动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的队伍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上了井岗山,并创建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岗山革命根据地,贫苦的农民群众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起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余个红色苏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五次围剿,红军在苏区发动“扩红”运动,江西有 万农民参加红军,有 万为子弟中国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主力红军长征以后,项英、陈毅率三万红军坚持了三年南方游击战争,得到赣南人民的暗中帮助,得以坚持到抗战爆发,组建了新四军。

抗日战争期间,江西成为沦陷区和游击区,江西人民也为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总结语:说一说赣鄱水道的走向及其重要作用。

(1)由中原腹地前往岭南地区受贬的官员和商贾、僧侣一般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然后溯赣江而上,过南昌、吉安、赣州,到大余下船,陆路翻越大庾岭,到广东省的南雄,重新登船,顺北江而下,直达岭南地区。中国出口到欧洲、北非的瓷器、丝绸、茶叶以及在广州登陆的如西亚的香料、珍珠、玛瑙也是经这条水道到达目的地的。

(2)有利于中原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大统一;

有利于经济的联系和两地区货物的往来,也有利于通过岭南地区交通海内外; 有利于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也有利于岭南地区社会风气的开放; 带动了赣鄱水道附近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相关内容

  • 讲义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共15页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 陆游诗歌总论 陆游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陆游是继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之后的又一位重要诗人. "南渡后,唯放翁为诗家大宗"(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 评论者常把他与李白.杜甫相比,称他 ...

  • 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学习讲义全新解读
  • # 令人荡气回肠的哀怨故事. ! !! #$ 访作者! !关于<红楼梦>曹雪芹(约#%#&-约#%'!),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 !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中国封建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出身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贵! !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 ...

  • 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
  • 江西蓝天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搞好教材建设工作,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做好学院教材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院统招本专科教材的选用及教材的 ...

  • 试述委托举行行政处罚听证会的合法性
  • 试述委托举行行政处罚听证会的合法性 黄璞琳 一.问题的提出 1997年,江西省宜黄县蓝水电站违反有关电力由政府定价的规定,非法自行制定超限价的电价,并于1998年6月对不接受其不合理电价的13位居民用户实施了断电强制行为.江西省工商局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暂行规定>委托当时的抚州地区工商局和 ...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最低限度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清末江西实业教育先驱――龙钟��
  • 摘 要:龙钟�ナ乔迥┙�西实业教育的开拓者,他兴办了江西农事试验场.江西实业学堂.<江西农报>.江西农事研究总会.江西高等农业学堂附设农业中学堂.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女子公学.南昌私立匡秀女学堂.江西女子蚕业讲习所,参与南洋劝业展览会江西馆布展,他的开创性成果对江西实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行测85分心的体会
  • 2012公务员考试[华图]名师模块班汇总讲义+练习题(全): http://www.iliyu.com/source/42855/ 2012[华图]公务员考试[基础精讲班+强化班] 资料汇总: http://www.iliyu.com/source/42907/ 华图2011公考资料大集合: htt ...

  • 论刘师培的"美文"观--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为主
  • 论刘师培的"美文"观 --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为主 摘要:本文主要以刘师培在北京大学讲课时所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以下简称<讲义>)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本书中表现出的"美文"观点的主要内容,得出他将骈文作为&qu ...

  • 文学研究方法书单
  • 1 (Warren,Austin)合著,王梦鸥,许国衡译,<文学论――文学研究方法论>(Theory of Literature)(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2. 赵敏俐 <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 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3. 张丽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