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静电能1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第三章 静电能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普遍量度,适用于各种运动 形态。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同一形式的能量可 以在不同物体之间相互传递,在上述转换和传递过程中, 能量总是守恒的。 能量的基本特性: 1.运动状态的单值函数。能量所反映的是物质在一 定运动状态下所具有的特性,因此它必定是状态的单值函 数。 2.能量是相对的,但能量差却是绝对的。 3.通过作功来表示能量。作功是能量转换和传递的 一种形式。 在物理学中,常通过作功来引入能量的定义(在第一 章中我们已经这样做过)。

静电能----对一个带电体系而言,其带电过程总伴随 着电荷相对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外力必须克服电荷间的 相互作用而作功,外界作功所消耗的能量转换为带电系统 的能量,就称作该带电体系的静电能,其由系统的电荷分 布所决定。 本章我们将对带电系统的静电能作进一步分析 1.讨论点电荷组和连续带电体的静电能、有电介质 存在时的损耗、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电场的能 量和能量密度等; 2.介绍由静电能求静电力的方法(虚功原理法) 。

§1. 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一. 两个点电荷的情形 将两个相距无限远的点电荷 q1和q 2 分别移到指定位 置 r1和r2,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行。

O

r1

q1

r2

q2

P 1

r12

P2

1. 先将 q1移到r1 。在搬运q1时因无其它电荷和电 场,因而不作功。然后将 q 2 移到r2 。搬运q2时,它已经 处在q1的电场 E1中,因而需抵抗电场力作功 F12 = q2 E1 :

W12 = − ∫ F12 ⋅ dl = −q 2 ∫

P2

P2

q1 q 2 E1 ⋅ dl = q 2 u12 = 4πε 0 r12

P2 ∞

其中

u12 = u1 ( P2 ) = − ∫ E1 ⋅ dl =

4πε 0 r12

q1

代表点电荷q1在P2点产生的电势,以∝为电势零点。

2.先将 q 2 移到r2 将 q1移到r1 ,外界作功:

这时同样不需作功。然后

q1q2 W21 = q1u21 = 4πε 0 r12

u21代表点电荷q2在P1点产生的电势。 W 由以上可以看出: 12 = W21,这说明外界作功与q1、q2 移入的次序无关。因此我们把W12 或W21 定义为点电荷q1 和q2的相互作用能。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它们写成另外一 种对称形式:

1 W12 = (q1u 21 + q 2 u12 ) = W互 2

在上式中,右边的项交换下标1、2时不变。这种关 于下标的对称性恰好表明外界作功与点电荷移入次序无关 。这一手法后面还要用上。

二. 多个点电荷 q 设有N个点电荷,电量分别为: 1 , q 2 ,.....q N ,位置矢 量分别为: r1 , r2 ,.....rN ,取 rij = ri − r j = r ji 表示i个点电 荷和第j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全部rij 决定了各点电荷之 间的相对位置。我们设想,把这N个点电荷 q1 , q 2 ,.....q N 依次由无限远的地方搬到它们应在的位置 P , P2 ,.....PN 1

上去,根据场强或电势叠加原理不难看出,搬运各电荷 的功分别是:

W1 = 0,

…..

W2 = q 2 u12 ,

W3 = q3 (u13 + u 23 ),

W N = q N (u1N + u 2 N + ......u N −1, N )

用通式来表示,则有:

Wi = qi ∑ u ji

j =1

i −1

(i = 1,2,......N )

Pi

其中

u ji = u j ( Pi ) = − ∫ E j ⋅ dl =

qj 4πε 0 rij

代表第j个电荷在第i个电荷Pi处产生的电势,因此建 立这带电体系的总功为:

W = W1 + W2 + ...... + W N = ∑ Wi

i =1

N

= ∑ qi ∑ u ji =

i =1 j =1

N

i −1

1 4πε 0

∑∑

i =1 j =1

N

i −1

qi q j rij

可以证明,建立多个点电荷组成的体系时,总功W 也是与搬运电荷的顺序无关的,为此只需证明W的表达式 可以写成对电荷标号i、j完全对称的形式。 由于: q j qi

q i u ji = q j u ij =

4πε 0 rij

而且其中距离rij显然等于rji,所以

1 W中的q i u ji 可以用 ( qi u ji + q j u ij ) 代替。 2 N 1 N 1 N N qi q j W = ∑ qi ∑ u ji = ∑∑ r = W互 2 i =1 j =1 8πε 0 i =1 j =1 ij

i≠ j i≠ j

这个公式显然已对标号i、j对称了,表明外界作功 与电荷移入次序无关。

小结:W互可以表示成几种不同的形式: (1)

W互 =

1 4πε 0

∑∑

i =1 j =1

N

i −1

qi q j rij

物理意义为: 除qi以外的其余各点电荷在qi的位置Pi上产生的电势 。若从N个点电荷中不重复地选出各种可能的配对qiqj 来 1 qi q j ,则总静电能是所有这些配对能量 之和。

4πε 0 rij

(2)

W互 =

1 8πε 0

∑∑

i =1 j =1 i≠ j

N

N

qi q j rij

相当于先选出某个特点的点电荷qi,求它与所有其 余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之和,然后对i求和。这样 一来,每对电荷之间的能量被重复地考虑了两次。故对结 果应该除以2。 (3) N

1 W互 = ∑ q i u i 2 i =1

ui表示除qi以外其余所有点电荷在 ri 处产生的电势。 在《结晶化学》,《固体物理学》等课程中,经常要 遇到这种运算,比如计算氯化钠晶体等的静电相互作用能 等。

P(267) 例15

P(267) 例16

§2. 连续电荷分布的静电能

一. 一个带电体(自能) 空间只有自由电荷(即在导体中或介电系数恒等于1的 物体及真空中)。 1.体电荷分布 设电荷密度为 ρ e (r ) ,将该体电荷无限分割并把每一 小部分当作点电荷处理, 则:

1 N W互 = ∑ q i u i 2 i =1

1 变成了: W互 = ∫∫∫ ρ e ( r )u1 ( r ) dV 2 V

式中体积分遍及全部带电体的空间V,u1 (r ) 表示除 ρ e (r )dV 外其余所有电荷在 r 处产生的电势。

下面来讨论 u1 (r ) 和总电势 u (r ) 的关系,我们可以 得到: u1 (r ) ≈ u ( r ) 证明: 设dV为一球体元,半径为a,则可求得电荷密度为 ρ e 的均匀带电球体在球内产生的电势为:

ρe ⎛ 3 2 1 2 ⎞ u' = ⎜ a − r ⎟ 3ε 0 ⎝ 2 2 ⎠

{或见胡友秋书P(50) ,在球壳上,

ρ e ⎛ 3 2 R13 r 2 ⎞ ⎜ R2 −

− ⎟ u2 = ⎜2 r 3ε 0 ⎝ 2⎟ ⎠

3ε 0 ⎝ 2 2

R1 ≤ r ≤ R2时

代入R1 = 0 和 R2 = a, 得: ρe ⎛ 3 2 1 2 ⎞ } u2 = ⎜ a − r ⎟

讨论

ρe ⎛ 3 2 1 2 ⎞ u' = ⎜ a − r ⎟ 3ε 0 ⎝ 2 2 ⎠

(1) a不变时,在球边界, 即r → 0时,得最大值: 其中a为dV之半径,r为其余电荷到dV之距离。 ' (2)a → 0时,有u m → 0, 即 u ' → 0 ,这就意味着 电荷元取得很小很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ρ e (r )dV在r 处产生的电势将随dV → 0而趋于零。即 u1 (r ) 和总电势 u (r ) 的差别可以忽略。 1 所以体电荷分布的静电能为: W互 = 2 ∫∫∫V ρ e (r )u1 (r )dV

ρea u = 2ε 0

' m

2

1 We = ∫∫∫ ρ e (r )u (r )dV 2 V 这时不再考虑扣除 ρ e ( r ) dV 的贡献。

2.面电荷分布 设面电荷密度为 σ e (r ) ,将该面电荷无限分割为面电 荷元 σ e (r )dS ,由胡友秋书P(48)的

σ ea 可以看出,它在自身产生的电势不会大于 2ε 0 ,其中a为

σe u( z) = 2ε 0

(R

2

+z − z

2

)

面元半径。当a → 0时,则dS → 0,所以u → 0。因此我 们可以忽略 u1 (r ) (从总电势中扣除面电荷元的贡献)和总 电势 u (r ) 的差别,相应求得面电荷分布的静电能为:

式中积分区域S代表所有带电面。这时不考虑扣除面 电荷元 σ e ( r )dS 的贡献

1 We = ∫∫ σ e (r )u ( r ) dS 2 S

3.线电荷分布 1 在 λe dl 处,电场 ∝ r ,所以其在自身所在处产生的 电势不仅不会趋于零,而且会按 ln r (r为离线元 dl 的距 离)趋于无穷,即: u 元 ∝ ln r

1 这时静电能既不能写成: W = e ∫L ηe (l )u1 (l )dl 2 也不能写成:

1 We = ∫ ηe (l )u (l )dl 2 L

因为是一维问题 , 所以u ( r )变成u (l )

物理意义:要把电荷从极端分散状态压缩到一条几 何 线 上 , 外 界 需 要 作 无 穷 大 的 功,而这是不可能的。 线电荷自能→∝。

4.点电荷 同样,要把电荷从极端分散状态压缩到一个几何点 上,外界也需要作无穷大的功,这显然也是办不到的。这 和第一章引入点电荷模型是自洽的。因为点电荷只是一种 理想模型,它并非尺寸为零的几何点,而是尺寸有限但远 小于考察距离的带电体。在计算静电能时,我们必须计算 带电体上的电势,这使得考察距离和带电体的尺寸相当, 显然这时的带电体不能再看成是我们早先引入的点电荷。 点电荷自能→∝。 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一.求体电荷密度为ρe,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体 的静电能(自能, εr=1)。

解: 以球心为坐标原点,取球坐标系 ( r ,θ , φ ) (电荷在球中 均匀分布)。利用前面的结果:

ρe u (r ) = (3R 2 − r 2 ) 6ε 0

代入

和 dV

= r sin θ drdθ dφ

2

ρe 1 We = ∫∫∫ ρ e (3R 2 − r 2 )r 2 sin θ drdθ dφ 2 r ≤ R 6ε 0

4πρ e2 R 5 3 ⎛ Q 2 ⎞ = = ⎜ ⎟ ⎜ 4π

ε R ⎟ 15ε 0 5⎝ 0 ⎠

1 We = ∫∫∫ ρ e (r )u (r )dV 2 V

得:

ρe ⎛ 3 2 1 2 ⎞ u' = ⎜ a − r ⎟ 3ε 0 ⎝ 2 2 ⎠

积分时请注意积分上下限, 即

R

0

dr ∫ dθ ∫ dφ

0 0

π

4πR 3 ρ e 和 Q= 3

讨论

4πρ R 3 ⎛ Q2 ⎞ = ⎜ We = ⎟ 15ε 0 5 ⎝ 4πε 0 R ⎠

2 e 5

(1)当 ρ e 固定时,We 将随R→0而趋于零。这一点很 自然,R越小,带电量越少,则We越小。 (2)用 表示时,若固定Q,则R→0( 这是点电荷的处理方法),则We→∝,说明点电荷的自能 是发散的,与前面的结论相符。

4πR 3 ρ e Q= 3

例二.一孤立带电导体球电量为q,半径为R,求其 1 N 静电能(自能)。 W互 = ∑ q i u i 2 i =1 解: q C = 4πε 0 R 对于孤立导体球,有: u = , C 3 ⎛ Q2 ⎞ 这时电荷只分布在球面上。 We = ⎜ ⎟ 5 ⎝ 4πε 0 R ⎠ 2 所以 1 1 1⎛ q ⎞

We =

2

qu =

2C

q2 =

⎟ ⎜ 2 ⎜ 4πε 0 R ⎟ ⎠ ⎝

1⎛ q ⎞ ⎜ ⎟ 3 ⎛ Q2 ⎞ ,但 2 ⎜ 4πε 0 R ⎟(例二,这儿集中分布于球面)

与例一比较,对电量相同及半径相等的带电球体, q2 其静电自能与电荷分布有关,虽然都是 的量级 4πε 0 R 2

(例一, 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

下面来深入讨论一个问题: 如果假设电子的能量W=mc2(由相对论得到的静止能 量)全部来自静电自能We,并取 e2 We ≈ 4πε 0 rc 则可求得电子的经典半径为:

rc =

e

2 2

4πε 0 mc

≈ 2.8 × 10

−15

m

实际情况是,电子的实际半径比rc要小得多,所以不 能做此假设,但是可以作为近似计算。 目前人们尚不能直接测量电子的半径。但是高能正 、负电子对撞实验表明,电子在10-18m的范围外,仍然可 以看成是点粒子。

二.

N个带电体(自能+互能)(仍不存在极化电荷)

设有N个带电体,体积分别为:V1 , V2 ,.......V N 将空间的总电势能 u (r ) 分成两部分:

u (r ) = u i (r ) + u (r )

(i )

其中u i (r ) 表示第i个带电体外其余所有带电体在

r

处产生的电势; ( i ) (r ) 表示第i个带电体在 r 处产生的 u 电势;对任意指标i,均可按上式将总电势进行分解。

1 将上式代入 We = ∫∫∫ ρ e ( r )u ( r ) dV 2 V

得:

1 N 1 N We = ∑ ∫∫∫ ρ e (r )u (r )dV = ∑ ∫∫∫ ρ e (r ) u i (r ) + u (i ) (r ) dV 2 i =1 Vi 2 i =1 Vi 1 N 1 N (i ) = ∑ ∫∫∫ ρ e (r )u (r )dV + ∑ ∫∫∫ ρ e (r )u i (r )dV = W自 + W互 2 i =1 Vi 2 i =1 Vi

[

]

其中:

W自 = ∑ W

i =1

N

(i ) 自

1 (i ) = ∑ ∫∫∫ ρ e (r )u (r )dV Vi i =1 2

N

1 W互 = ∑ ∫∫∫ ρ e (r )u i (r )dV 2 Vi i =1

W自为自能, W 为第 i个 带电体的静电能(或自能)

( i) 自

N

;W互 称作带电体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能,简称互能。

讨论

1 W互 = ∑ ∫∫∫ ρ e (r )u i (r )dV Vi i =1 2

N

(1) 关于自能的计算 对

于体、面电荷分布,可计算 W自 , 参阅前面的结果; 但对于线电荷分布和点电荷却不能计算 W自 , 因为这时 W自 →∝,自能变成无穷大,而失去了物理意义。因此这 时只需计算互能。 (2) 关于互能的计算 A.只要某个例如第i个带电体的尺寸远小于它和其它 带电体的距离,就可以当作点电荷处理。这时第i个带电 体的位置用 ri 表示。 W互 中的第i项积分中的 u i (r ) ≈ u i (ri ) = u i 则可以从积分号中提出。

在上式中,利用了 ri ≈ r ,并考虑了如果系统内的带 电体体积Vi非常小,以致于其它带电体在Vi内产生的电势 u i (r ) 在Vi内各点近似相等。 所以 1 1 1 ∫∫∫Vi ρ e (r )u i (r )dV ≈ 2 u i ∫∫∫Vi ρ e (r )dV = 2 qi u i 2 式中 qi 为第i个 带电体所带的电量,u i 为除第i个 带 电体之外,其它带电体在 r 处的电势。当所有带电体的 尺寸均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时,

i

1 W互 = ∑ q i u i i =1 2

N

该式和前面的表达式是一致的。以后我们就是用这 个结果。

上式就是N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强调:这里的点电荷指的是尺寸远小于考察距离的 宏观带电体。 B.线电荷分布

1 W互 = ∑ ∫ ηe (l )ui (l )dl 2 Li i =1

N

在上式中,同样考虑了

因为是一维问题, 所以u (r )变成u (l )

三. 存在电介质时的情况(线性无损耗介质) 处理原则: 随着自由电荷的搬运和电场的建立,介质将会产生极 化并出现极化电荷。把极化电荷和自由电荷同等看待,将 ρ e (r ) 看成是总电荷,即自由电荷密度 ρ (r ) 和极化电荷密 e0 ' ' ρ e (r ) 之和: 度 ρ e (r ) = ρ e 0 (r ) + ρ e (r )

定义: W

e0

1 = 2

1 ∫∫∫V0 ρ e 0 ( r ) u ( r ) dV + 2

∫∫∫

V'

ρ e' ( r ) u ( r ) dV

1 (由 We = 2 ∫∫∫V ρ e (r )u (r )dV

可得上式)

其中We0称作系统的“宏观静电能”,为在建立宏观电 ' 荷分布 ρ e 0 (r ) 和 ρ e (r ) 过程中系统所贮存的静电能。式中 V0和V’分别表示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所在空间区域。 令: W = W + W

e e0 极

We为系统的静电能,其等于宏观静电能和介质的极 化能之和。因为We = A’, 表示系统的能量等于在建立该 指定状态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即: 外力对自由电荷作功 = 建立静电能 + 改变介质电性 的静电能

原因:在介质中建立电场时,外界不仅要克服宏观 电荷(包括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作功,而 且要克服分子内部(对位移极化)或分子间(对取向极化 )的相互作用作功。第一部分功转化为We0,第二部分转 化为极化功,它使介质极化。对线性无损耗介质,通过极 化功转换到介质的能量就称作极化能(W极)。 例三.求平行板电容器的静电能公式 已知极板间的均匀各向同性电介质的 介

电系数为εr,极板面积为S,两极板间 的间距为d。接通电源后,极板带电分别 为Q1,Q2,且 -Q1 = Q2 = Q。两极板电势 分别为 u1 , u 2 ,电势差u = u1 − u 2 解:

通过分析电容器充电过程中电源作功来推出平行板电 容器的静电能公式。 电子从电容器的一 个极板拉到电源正极 ,并由电源负极推到 另一个极板上,这样 便使电容器带正电的 极板的电量逐渐增加 至Q。在上述过程中, 电源对电容器作功, 使电源能量转换为电 容器的静电能。

εr

Q1 Q2

下面来推导We的表达式。 设在充电过程中,某一时刻电容器的电量为q,电压 为u。当电源将电荷-dq从电容器带正电的极板搬运到带负 dA' = udq 电的极板时,电源所作的功为: 在q由0增至Q的过程中,电源作功为:

A' = ∫ udq = ∫

0

Q

Q

0

1 2 q dq = Q 2C C

视为与q无关的常数(这儿要

积分时,电容 C =

ε 0ε r S

d

求介质只能是线性介质,且可忽略介质损耗)。电容器的 静电能为: W = A' = 1 Q 2 = 1 Qu = 1 Q(u − u ) = 1 (Q u + Q u )

e

2C

2

2

2

1

2

1 1

2

2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系统的静电能可用自由电荷与总 电势来表示。

四. 有带电导体情况下的静电能 1 W 对于带电导体, e = 2 ∫∫S σ e (r )u (r )dS 可进一步简化。 导体的特点:只有σe,电荷分布在外表面,且是等势 体。当求N个带电导体组成的体系的静电能时,上式可写 成: W = 1 N ∑ ∫∫ σ e (r )ui (r )dS e

2

i =1 Si

1 N = ∑ u i ∫∫ σ e (r ))dS Si 2 i =1 1 N = ∑ u i qi 2 i =1

因为是等势体, 所以u i 相同

式中 qi 和ui 为第i个导体的电量和电势,其形式上与点 电荷相互作用能公式一致,但是这儿表示的是带电体系的 总静电能。例二也可以从这儿出发计算(相当于i=1)的 情况。本节重点掌握点电荷组时的静电能求法。

§3. 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

在第一章中,我们曾定义过一个试探点电荷在外电 场中的电势能,即 We = qu 。下面我们把这个结果,在上 节讨论的基础上推广到外电场中电荷体系的情况,实质上 这种电势能是所考察的电荷体系和产生外电场的电荷体系 之间的互能。 一. 两个点电荷体系的静电能 所考察的电荷体系位于体积V1中,在 r1 处的电荷密度 为 ρ e1 (r1 ) ;外电场由位于体积V2中的电荷体系所产生,在 r2 处的电荷密度为 ρ e 2 (r2 ) 。 N 则可以将 W互 = ∑ 1 ∫∫∫ ρ e (r )u i (r )dV 改写成:

i =1

2

Vi

1 1 W互 = ∫∫∫ ρ e1 ( r1 )u1 (r1 )dV1 + ∫∫∫ ρ e 2 ( r2 )u 2 (r2 ) dV2 2 V2 2 V1

其中:u1 (r1 ) = 1

u 2 (r2 ) = 1 4πε 0

4πε 0

∫∫∫

ρ e 2 (r2 )

r1 − r2

V2

dV2

这是外电场在 r1 处的电势

∫∫∫

ρ e1 (r1 )

V1

dV1 所考察的电荷体系在 r2 处的电势 r1 − r2

把 u1 (r1 )和u 2 (r2 ) 代入W互

中,则:

1 1 W互 = 2 4πε 0 1 1 + 2 4πε 0

∫∫∫ ∫∫∫

V1 V1

ρ e1 (r1 ) ρ e 2 (r2 )

r1 − r2 r1 − r2

V2

dV2 dV1

∫∫∫ ∫∫∫

V2

ρ e1 (r1 ) ρ e 2 (r2 )

dV1dV2

因为第一项和第二项相等,所以:

W互 = ∫∫∫ ρ e1 (r1 )u1 (r1 )dV1 = ∫∫∫ ρ e 2 (r2 )u2 (r2 )dV2

V1 V2

进一步可去掉下标1或2,将W互改写成We,则有:

We = ∫∫∫ ρ e (r )u (r )dV

V

We表示电荷体系 ρ e1 (r1 ) 和外电场 ρ e 2 (r2 ) 的静电相互作 u 用能,也是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 (r ) 是外电场 在 r 处的电势。 W自是恒量,条件是电荷分布不变。 这时电荷分布是固定的电荷体系在给定外电场中的 运动,只是改变它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也就是说,这时 外界作功正好等于上述静电能的增加。 二. 点电荷组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 推广可以得到点电荷组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为(具体 N 做法与前面的讨论一样): We = ∑ qi u (ri ) 式中 u (ri ) 为外电场在点电荷qi处的电势。 i =1

特例:i=1时, We = qu (r ) 这与第一章的定义是一样的。 例四.求电偶极子在外电场 中的静电能公式。 解: 因为电偶极子的电偶极矩为 N P = q l ,由 We = ∑ qi u (ri )

i =1

可得其在外电场 E 中的 静电能为:

We = −qu − + qu + = q(u + − u − )

= q[u (r+ ) − u (r− )] = q u (r− + l ) − u (r− )

[

]

利用微分学定理( f ( x0 + h) = f ( x0 ) + f ' ( x0 )h 可得:

),

We = q u (r− ) + (l ⋅ ∇)u (r− ) − qu (r− ) = q (l ⋅ ∇)u (r− ) = ql ⋅ ∇u (r− ) = P ⋅ ∇u (r− ) = − P ⋅ E (r− )

进一步忽略

[

]

We = − P ⋅ E

这就是电偶极子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将来讨论磁 偶极子在外磁场中的静磁能也有类似形式。

r− 和r

的区别,则可得:

第三章 静电能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普遍量度,适用于各种运动 形态。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同一形式的能量可 以在不同物体之间相互传递,在上述转换和传递过程中, 能量总是守恒的。 能量的基本特性: 1.运动状态的单值函数。能量所反映的是物质在一 定运动状态下所具有的特性,因此它必定是状态的单值函 数。 2.能量是相对的,但能量差却是绝对的。 3.通过作功来表示能量。作功是能量转换和传递的 一种形式。 在物理学中,常通过作功来引入能量的定义(在第一 章中我们已经这样做过)。

静电能----对一个带电体系而言,其带电过程总伴随 着电荷相对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外力必须克服电荷间的 相互作用而作功,外界作功所消耗的能量转换为带电系统 的能量,就称作该带电体系的静电能,其由系统的电荷分 布所决定。 本章我们将对带电系统的静电能作进一步分析 1.讨论点电荷组和连续带电体的静电能、有电介质 存在时的损耗、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电场的能 量和能量密度等; 2.介绍由静电能求静电力的方法(虚功原理法) 。

§1. 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一. 两个点电荷的情形 将两个相距无限远的点电荷 q1和q 2 分别移到指定位 置 r1和r2,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行。

O

r1

q1

r2

q2

P 1

r12

P2

1. 先将 q1移到r1 。在搬运q1时因无其它电荷和电 场,因而不作功。然后将 q 2 移到r2 。搬运q2时,它已经 处在q1的电场 E1中,因而需抵抗电场力作功 F12 = q2 E1 :

W12 = − ∫ F12 ⋅ dl = −q 2 ∫

P2

P2

q1 q 2 E1 ⋅ dl = q 2 u12 = 4πε 0 r12

P2 ∞

其中

u12 = u1 ( P2 ) = − ∫ E1 ⋅ dl =

4πε 0 r12

q1

代表点电荷q1在P2点产生的电势,以∝为电势零点。

2.先将 q 2 移到r2 将 q1移到r1 ,外界作功:

这时同样不需作功。然后

q1q2 W21 = q1u21 = 4πε 0 r12

u21代表点电荷q2在P1点产生的电势。 W 由以上可以看出: 12 = W21,这说明外界作功与q1、q2 移入的次序无关。因此我们把W12 或W21 定义为点电荷q1 和q2的相互作用能。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它们写成另外一 种对称形式:

1 W12 = (q1u 21 + q 2 u12 ) = W互 2

在上式中,右边的项交换下标1、2时不变。这种关 于下标的对称性恰好表明外界作功与点电荷移入次序无关 。这一手法后面还要用上。

二. 多个点电荷 q 设有N个点电荷,电量分别为: 1 , q 2 ,.....q N ,位置矢 量分别为: r1 , r2 ,.....rN ,取 rij = ri − r j = r ji 表示i个点电 荷和第j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全部rij 决定了各点电荷之 间的相对位置。我们设想,把这N个点电荷 q1 , q 2 ,.....q N 依次由无限远的地方搬到它们应在的位置 P , P2 ,.....PN 1

上去,根据场强或电势叠加原理不难看出,搬运各电荷 的功分别是:

W1 = 0,

…..

W2 = q 2 u12 ,

W3 = q3 (u13 + u 23 ),

W N = q N (u1N + u 2 N + ......u N −1, N )

用通式来表示,则有:

Wi = qi ∑ u ji

j =1

i −1

(i = 1,2,......N )

Pi

其中

u ji = u j ( Pi ) = − ∫ E j ⋅ dl =

qj 4πε 0 rij

代表第j个电荷在第i个电荷Pi处产生的电势,因此建 立这带电体系的总功为:

W = W1 + W2 + ...... + W N = ∑ Wi

i =1

N

= ∑ qi ∑ u ji =

i =1 j =1

N

i −1

1 4πε 0

∑∑

i =1 j =1

N

i −1

qi q j rij

可以证明,建立多个点电荷组成的体系时,总功W 也是与搬运电荷的顺序无关的,为此只需证明W的表达式 可以写成对电荷标号i、j完全对称的形式。 由于: q j qi

q i u ji = q j u ij =

4πε 0 rij

而且其中距离rij显然等于rji,所以

1 W中的q i u ji 可以用 ( qi u ji + q j u ij ) 代替。 2 N 1 N 1 N N qi q j W = ∑ qi ∑ u ji = ∑∑ r = W互 2 i =1 j =1 8πε 0 i =1 j =1 ij

i≠ j i≠ j

这个公式显然已对标号i、j对称了,表明外界作功 与电荷移入次序无关。

小结:W互可以表示成几种不同的形式: (1)

W互 =

1 4πε 0

∑∑

i =1 j =1

N

i −1

qi q j rij

物理意义为: 除qi以外的其余各点电荷在qi的位置Pi上产生的电势 。若从N个点电荷中不重复地选出各种可能的配对qiqj 来 1 qi q j ,则总静电能是所有这些配对能量 之和。

4πε 0 rij

(2)

W互 =

1 8πε 0

∑∑

i =1 j =1 i≠ j

N

N

qi q j rij

相当于先选出某个特点的点电荷qi,求它与所有其 余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之和,然后对i求和。这样 一来,每对电荷之间的能量被重复地考虑了两次。故对结 果应该除以2。 (3) N

1 W互 = ∑ q i u i 2 i =1

ui表示除qi以外其余所有点电荷在 ri 处产生的电势。 在《结晶化学》,《固体物理学》等课程中,经常要 遇到这种运算,比如计算氯化钠晶体等的静电相互作用能 等。

P(267) 例15

P(267) 例16

§2. 连续电荷分布的静电能

一. 一个带电体(自能) 空间只有自由电荷(即在导体中或介电系数恒等于1的 物体及真空中)。 1.体电荷分布 设电荷密度为 ρ e (r ) ,将该体电荷无限分割并把每一 小部分当作点电荷处理, 则:

1 N W互 = ∑ q i u i 2 i =1

1 变成了: W互 = ∫∫∫ ρ e ( r )u1 ( r ) dV 2 V

式中体积分遍及全部带电体的空间V,u1 (r ) 表示除 ρ e (r )dV 外其余所有电荷在 r 处产生的电势。

下面来讨论 u1 (r ) 和总电势 u (r ) 的关系,我们可以 得到: u1 (r ) ≈ u ( r ) 证明: 设dV为一球体元,半径为a,则可求得电荷密度为 ρ e 的均匀带电球体在球内产生的电势为:

ρe ⎛ 3 2 1 2 ⎞ u' = ⎜ a − r ⎟ 3ε 0 ⎝ 2 2 ⎠

{或见胡友秋书P(50) ,在球壳上,

ρ e ⎛ 3 2 R13 r 2 ⎞ ⎜ R2 −

− ⎟ u2 = ⎜2 r 3ε 0 ⎝ 2⎟ ⎠

3ε 0 ⎝ 2 2

R1 ≤ r ≤ R2时

代入R1 = 0 和 R2 = a, 得: ρe ⎛ 3 2 1 2 ⎞ } u2 = ⎜ a − r ⎟

讨论

ρe ⎛ 3 2 1 2 ⎞ u' = ⎜ a − r ⎟ 3ε 0 ⎝ 2 2 ⎠

(1) a不变时,在球边界, 即r → 0时,得最大值: 其中a为dV之半径,r为其余电荷到dV之距离。 ' (2)a → 0时,有u m → 0, 即 u ' → 0 ,这就意味着 电荷元取得很小很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ρ e (r )dV在r 处产生的电势将随dV → 0而趋于零。即 u1 (r ) 和总电势 u (r ) 的差别可以忽略。 1 所以体电荷分布的静电能为: W互 = 2 ∫∫∫V ρ e (r )u1 (r )dV

ρea u = 2ε 0

' m

2

1 We = ∫∫∫ ρ e (r )u (r )dV 2 V 这时不再考虑扣除 ρ e ( r ) dV 的贡献。

2.面电荷分布 设面电荷密度为 σ e (r ) ,将该面电荷无限分割为面电 荷元 σ e (r )dS ,由胡友秋书P(48)的

σ ea 可以看出,它在自身产生的电势不会大于 2ε 0 ,其中a为

σe u( z) = 2ε 0

(R

2

+z − z

2

)

面元半径。当a → 0时,则dS → 0,所以u → 0。因此我 们可以忽略 u1 (r ) (从总电势中扣除面电荷元的贡献)和总 电势 u (r ) 的差别,相应求得面电荷分布的静电能为:

式中积分区域S代表所有带电面。这时不考虑扣除面 电荷元 σ e ( r )dS 的贡献

1 We = ∫∫ σ e (r )u ( r ) dS 2 S

3.线电荷分布 1 在 λe dl 处,电场 ∝ r ,所以其在自身所在处产生的 电势不仅不会趋于零,而且会按 ln r (r为离线元 dl 的距 离)趋于无穷,即: u 元 ∝ ln r

1 这时静电能既不能写成: W = e ∫L ηe (l )u1 (l )dl 2 也不能写成:

1 We = ∫ ηe (l )u (l )dl 2 L

因为是一维问题 , 所以u ( r )变成u (l )

物理意义:要把电荷从极端分散状态压缩到一条几 何 线 上 , 外 界 需 要 作 无 穷 大 的 功,而这是不可能的。 线电荷自能→∝。

4.点电荷 同样,要把电荷从极端分散状态压缩到一个几何点 上,外界也需要作无穷大的功,这显然也是办不到的。这 和第一章引入点电荷模型是自洽的。因为点电荷只是一种 理想模型,它并非尺寸为零的几何点,而是尺寸有限但远 小于考察距离的带电体。在计算静电能时,我们必须计算 带电体上的电势,这使得考察距离和带电体的尺寸相当, 显然这时的带电体不能再看成是我们早先引入的点电荷。 点电荷自能→∝。 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一.求体电荷密度为ρe,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体 的静电能(自能, εr=1)。

解: 以球心为坐标原点,取球坐标系 ( r ,θ , φ ) (电荷在球中 均匀分布)。利用前面的结果:

ρe u (r ) = (3R 2 − r 2 ) 6ε 0

代入

和 dV

= r sin θ drdθ dφ

2

ρe 1 We = ∫∫∫ ρ e (3R 2 − r 2 )r 2 sin θ drdθ dφ 2 r ≤ R 6ε 0

4πρ e2 R 5 3 ⎛ Q 2 ⎞ = = ⎜ ⎟ ⎜ 4π

ε R ⎟ 15ε 0 5⎝ 0 ⎠

1 We = ∫∫∫ ρ e (r )u (r )dV 2 V

得:

ρe ⎛ 3 2 1 2 ⎞ u' = ⎜ a − r ⎟ 3ε 0 ⎝ 2 2 ⎠

积分时请注意积分上下限, 即

R

0

dr ∫ dθ ∫ dφ

0 0

π

4πR 3 ρ e 和 Q= 3

讨论

4πρ R 3 ⎛ Q2 ⎞ = ⎜ We = ⎟ 15ε 0 5 ⎝ 4πε 0 R ⎠

2 e 5

(1)当 ρ e 固定时,We 将随R→0而趋于零。这一点很 自然,R越小,带电量越少,则We越小。 (2)用 表示时,若固定Q,则R→0( 这是点电荷的处理方法),则We→∝,说明点电荷的自能 是发散的,与前面的结论相符。

4πR 3 ρ e Q= 3

例二.一孤立带电导体球电量为q,半径为R,求其 1 N 静电能(自能)。 W互 = ∑ q i u i 2 i =1 解: q C = 4πε 0 R 对于孤立导体球,有: u = , C 3 ⎛ Q2 ⎞ 这时电荷只分布在球面上。 We = ⎜ ⎟ 5 ⎝ 4πε 0 R ⎠ 2 所以 1 1 1⎛ q ⎞

We =

2

qu =

2C

q2 =

⎟ ⎜ 2 ⎜ 4πε 0 R ⎟ ⎠ ⎝

1⎛ q ⎞ ⎜ ⎟ 3 ⎛ Q2 ⎞ ,但 2 ⎜ 4πε 0 R ⎟(例二,这儿集中分布于球面)

与例一比较,对电量相同及半径相等的带电球体, q2 其静电自能与电荷分布有关,虽然都是 的量级 4πε 0 R 2

(例一, 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

下面来深入讨论一个问题: 如果假设电子的能量W=mc2(由相对论得到的静止能 量)全部来自静电自能We,并取 e2 We ≈ 4πε 0 rc 则可求得电子的经典半径为:

rc =

e

2 2

4πε 0 mc

≈ 2.8 × 10

−15

m

实际情况是,电子的实际半径比rc要小得多,所以不 能做此假设,但是可以作为近似计算。 目前人们尚不能直接测量电子的半径。但是高能正 、负电子对撞实验表明,电子在10-18m的范围外,仍然可 以看成是点粒子。

二.

N个带电体(自能+互能)(仍不存在极化电荷)

设有N个带电体,体积分别为:V1 , V2 ,.......V N 将空间的总电势能 u (r ) 分成两部分:

u (r ) = u i (r ) + u (r )

(i )

其中u i (r ) 表示第i个带电体外其余所有带电体在

r

处产生的电势; ( i ) (r ) 表示第i个带电体在 r 处产生的 u 电势;对任意指标i,均可按上式将总电势进行分解。

1 将上式代入 We = ∫∫∫ ρ e ( r )u ( r ) dV 2 V

得:

1 N 1 N We = ∑ ∫∫∫ ρ e (r )u (r )dV = ∑ ∫∫∫ ρ e (r ) u i (r ) + u (i ) (r ) dV 2 i =1 Vi 2 i =1 Vi 1 N 1 N (i ) = ∑ ∫∫∫ ρ e (r )u (r )dV + ∑ ∫∫∫ ρ e (r )u i (r )dV = W自 + W互 2 i =1 Vi 2 i =1 Vi

[

]

其中:

W自 = ∑ W

i =1

N

(i ) 自

1 (i ) = ∑ ∫∫∫ ρ e (r )u (r )dV Vi i =1 2

N

1 W互 = ∑ ∫∫∫ ρ e (r )u i (r )dV 2 Vi i =1

W自为自能, W 为第 i个 带电体的静电能(或自能)

( i) 自

N

;W互 称作带电体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能,简称互能。

讨论

1 W互 = ∑ ∫∫∫ ρ e (r )u i (r )dV Vi i =1 2

N

(1) 关于自能的计算 对

于体、面电荷分布,可计算 W自 , 参阅前面的结果; 但对于线电荷分布和点电荷却不能计算 W自 , 因为这时 W自 →∝,自能变成无穷大,而失去了物理意义。因此这 时只需计算互能。 (2) 关于互能的计算 A.只要某个例如第i个带电体的尺寸远小于它和其它 带电体的距离,就可以当作点电荷处理。这时第i个带电 体的位置用 ri 表示。 W互 中的第i项积分中的 u i (r ) ≈ u i (ri ) = u i 则可以从积分号中提出。

在上式中,利用了 ri ≈ r ,并考虑了如果系统内的带 电体体积Vi非常小,以致于其它带电体在Vi内产生的电势 u i (r ) 在Vi内各点近似相等。 所以 1 1 1 ∫∫∫Vi ρ e (r )u i (r )dV ≈ 2 u i ∫∫∫Vi ρ e (r )dV = 2 qi u i 2 式中 qi 为第i个 带电体所带的电量,u i 为除第i个 带 电体之外,其它带电体在 r 处的电势。当所有带电体的 尺寸均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时,

i

1 W互 = ∑ q i u i i =1 2

N

该式和前面的表达式是一致的。以后我们就是用这 个结果。

上式就是N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强调:这里的点电荷指的是尺寸远小于考察距离的 宏观带电体。 B.线电荷分布

1 W互 = ∑ ∫ ηe (l )ui (l )dl 2 Li i =1

N

在上式中,同样考虑了

因为是一维问题, 所以u (r )变成u (l )

三. 存在电介质时的情况(线性无损耗介质) 处理原则: 随着自由电荷的搬运和电场的建立,介质将会产生极 化并出现极化电荷。把极化电荷和自由电荷同等看待,将 ρ e (r ) 看成是总电荷,即自由电荷密度 ρ (r ) 和极化电荷密 e0 ' ' ρ e (r ) 之和: 度 ρ e (r ) = ρ e 0 (r ) + ρ e (r )

定义: W

e0

1 = 2

1 ∫∫∫V0 ρ e 0 ( r ) u ( r ) dV + 2

∫∫∫

V'

ρ e' ( r ) u ( r ) dV

1 (由 We = 2 ∫∫∫V ρ e (r )u (r )dV

可得上式)

其中We0称作系统的“宏观静电能”,为在建立宏观电 ' 荷分布 ρ e 0 (r ) 和 ρ e (r ) 过程中系统所贮存的静电能。式中 V0和V’分别表示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所在空间区域。 令: W = W + W

e e0 极

We为系统的静电能,其等于宏观静电能和介质的极 化能之和。因为We = A’, 表示系统的能量等于在建立该 指定状态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即: 外力对自由电荷作功 = 建立静电能 + 改变介质电性 的静电能

原因:在介质中建立电场时,外界不仅要克服宏观 电荷(包括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作功,而 且要克服分子内部(对位移极化)或分子间(对取向极化 )的相互作用作功。第一部分功转化为We0,第二部分转 化为极化功,它使介质极化。对线性无损耗介质,通过极 化功转换到介质的能量就称作极化能(W极)。 例三.求平行板电容器的静电能公式 已知极板间的均匀各向同性电介质的 介

电系数为εr,极板面积为S,两极板间 的间距为d。接通电源后,极板带电分别 为Q1,Q2,且 -Q1 = Q2 = Q。两极板电势 分别为 u1 , u 2 ,电势差u = u1 − u 2 解:

通过分析电容器充电过程中电源作功来推出平行板电 容器的静电能公式。 电子从电容器的一 个极板拉到电源正极 ,并由电源负极推到 另一个极板上,这样 便使电容器带正电的 极板的电量逐渐增加 至Q。在上述过程中, 电源对电容器作功, 使电源能量转换为电 容器的静电能。

εr

Q1 Q2

下面来推导We的表达式。 设在充电过程中,某一时刻电容器的电量为q,电压 为u。当电源将电荷-dq从电容器带正电的极板搬运到带负 dA' = udq 电的极板时,电源所作的功为: 在q由0增至Q的过程中,电源作功为:

A' = ∫ udq = ∫

0

Q

Q

0

1 2 q dq = Q 2C C

视为与q无关的常数(这儿要

积分时,电容 C =

ε 0ε r S

d

求介质只能是线性介质,且可忽略介质损耗)。电容器的 静电能为: W = A' = 1 Q 2 = 1 Qu = 1 Q(u − u ) = 1 (Q u + Q u )

e

2C

2

2

2

1

2

1 1

2

2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系统的静电能可用自由电荷与总 电势来表示。

四. 有带电导体情况下的静电能 1 W 对于带电导体, e = 2 ∫∫S σ e (r )u (r )dS 可进一步简化。 导体的特点:只有σe,电荷分布在外表面,且是等势 体。当求N个带电导体组成的体系的静电能时,上式可写 成: W = 1 N ∑ ∫∫ σ e (r )ui (r )dS e

2

i =1 Si

1 N = ∑ u i ∫∫ σ e (r ))dS Si 2 i =1 1 N = ∑ u i qi 2 i =1

因为是等势体, 所以u i 相同

式中 qi 和ui 为第i个导体的电量和电势,其形式上与点 电荷相互作用能公式一致,但是这儿表示的是带电体系的 总静电能。例二也可以从这儿出发计算(相当于i=1)的 情况。本节重点掌握点电荷组时的静电能求法。

§3. 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

在第一章中,我们曾定义过一个试探点电荷在外电 场中的电势能,即 We = qu 。下面我们把这个结果,在上 节讨论的基础上推广到外电场中电荷体系的情况,实质上 这种电势能是所考察的电荷体系和产生外电场的电荷体系 之间的互能。 一. 两个点电荷体系的静电能 所考察的电荷体系位于体积V1中,在 r1 处的电荷密度 为 ρ e1 (r1 ) ;外电场由位于体积V2中的电荷体系所产生,在 r2 处的电荷密度为 ρ e 2 (r2 ) 。 N 则可以将 W互 = ∑ 1 ∫∫∫ ρ e (r )u i (r )dV 改写成:

i =1

2

Vi

1 1 W互 = ∫∫∫ ρ e1 ( r1 )u1 (r1 )dV1 + ∫∫∫ ρ e 2 ( r2 )u 2 (r2 ) dV2 2 V2 2 V1

其中:u1 (r1 ) = 1

u 2 (r2 ) = 1 4πε 0

4πε 0

∫∫∫

ρ e 2 (r2 )

r1 − r2

V2

dV2

这是外电场在 r1 处的电势

∫∫∫

ρ e1 (r1 )

V1

dV1 所考察的电荷体系在 r2 处的电势 r1 − r2

把 u1 (r1 )和u 2 (r2 ) 代入W互

中,则:

1 1 W互 = 2 4πε 0 1 1 + 2 4πε 0

∫∫∫ ∫∫∫

V1 V1

ρ e1 (r1 ) ρ e 2 (r2 )

r1 − r2 r1 − r2

V2

dV2 dV1

∫∫∫ ∫∫∫

V2

ρ e1 (r1 ) ρ e 2 (r2 )

dV1dV2

因为第一项和第二项相等,所以:

W互 = ∫∫∫ ρ e1 (r1 )u1 (r1 )dV1 = ∫∫∫ ρ e 2 (r2 )u2 (r2 )dV2

V1 V2

进一步可去掉下标1或2,将W互改写成We,则有:

We = ∫∫∫ ρ e (r )u (r )dV

V

We表示电荷体系 ρ e1 (r1 ) 和外电场 ρ e 2 (r2 ) 的静电相互作 u 用能,也是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 (r ) 是外电场 在 r 处的电势。 W自是恒量,条件是电荷分布不变。 这时电荷分布是固定的电荷体系在给定外电场中的 运动,只是改变它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也就是说,这时 外界作功正好等于上述静电能的增加。 二. 点电荷组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 推广可以得到点电荷组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为(具体 N 做法与前面的讨论一样): We = ∑ qi u (ri ) 式中 u (ri ) 为外电场在点电荷qi处的电势。 i =1

特例:i=1时, We = qu (r ) 这与第一章的定义是一样的。 例四.求电偶极子在外电场 中的静电能公式。 解: 因为电偶极子的电偶极矩为 N P = q l ,由 We = ∑ qi u (ri )

i =1

可得其在外电场 E 中的 静电能为:

We = −qu − + qu + = q(u + − u − )

= q[u (r+ ) − u (r− )] = q u (r− + l ) − u (r− )

[

]

利用微分学定理( f ( x0 + h) = f ( x0 ) + f ' ( x0 )h 可得:

),

We = q u (r− ) + (l ⋅ ∇)u (r− ) − qu (r− ) = q (l ⋅ ∇)u (r− ) = ql ⋅ ∇u (r− ) = P ⋅ ∇u (r− ) = − P ⋅ E (r− )

进一步忽略

[

]

We = − P ⋅ E

这就是电偶极子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将来讨论磁 偶极子在外磁场中的静磁能也有类似形式。

r− 和r

的区别,则可得:


相关内容

  • 大学应用物理第七章读书笔记
  • 静电场 本章研究的是电磁运动中最简单的情况-静电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从库仑定律开始,建立静电场的概念,从置于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和力做功的情况,研究静电场的性质,引入电场强度和电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建立场强叠加原理.高斯定理.环路定理等. 一.概念 静电场:任何电荷周围都存在着电场,相对观察者为 ...

  • 电场强度和电势能习题
  •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三)情感态度 ...

  • 1-4静电与生活
  • 第一章 电荷的相互作用 1.4 静电与生活 编制:贺德旺 审核: 包科领导签字: 班 组 姓 名: 组评: 师评: [课型设置]自主学习45分钟+展示反馈45分钟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 ...

  • 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 高二 年级 第一 学期 物理 学科导学稿 执笔人:姬文明 审核人:学校安中 组 理化生 时间:2013 年 8 月 20 日 集体备课 一.课题: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2 课时 二.学习目标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理解真空中的库 仑定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运用真空中的库 ...

  • 教案电场中的导体
  • 第4节电场中的导体 开课教师:李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场强叠加原理 (2)了解导体导电机制.静电平衡状态.静电感应现象: (3)理解电场中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 (4)了解静电屏蔽现象. (5)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培养 ...

  •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 一.学习任务分析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要求分析: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会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 库仑力: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学习能力要求分析: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制定和操作,加深对研究物理 ...

  • 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总结
  • 电磁学部分总结 静电场部分 第一部分:静电场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电场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态,它同实物一样也具有能量.动量.质量等属性.静电场的物质特性的外在表现是: (1)电场对位于其中的任何带电体都有电场力的作用 (2)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 电场力要作功--电场具有能量 1.描述静电场性质的基本物理量 ...

  • 高二物理电场同步基础练习题
  • 静电场各小节家庭作业 课外练习(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姓名 1. 在原子物理中,常用元电荷作为电荷量的单位.元电荷的值为e = .一个电 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任何 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荷量,或是它们电荷量的 . 2. 某同学想知道塑料梳子梳头之后带什么 ...

  • 2-7带电体系的静电能与电场的势能
  • §2-7 带电体系的静电能与电场的势能 前面我们分析了有电介质存在时的电场和电势的一些行为,进一步的分析自然少不了有关能量的讨论.在本节中,我们从较简单的点电荷系统开始分析,然后过渡到连续电荷分布的情形中去. 一. 点电荷系统的静电能 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分析.我们知道,在一定的电场中,若一个点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