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否应该押韵

2010年第6期

在一棵树上占据空间位置不同,有上下高低之别,东西南北之分,加上光照时间有长短,从根系获取养分的时间有先后,这就导致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存在差异,每片树叶的色泽、叶脉及树叶边缘的锯齿状也就不同了。”

万物之灵长的脑袋,真还不如树之叶!一个杂文作者抑或杂文家欲避免创作“雷同”,亟需站在杂文前驱者的肩上关注弱势民生,不仅要在形式上极力变化,更要在内容上竭尽思维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倘若行文一个典故一点分析一段结论……“万古不变”,思考或涵盖或交叉或并列……“似曾相识”,能不“文章结集难”吗?

戏路不宽的演员,“造型”千人一面;文路不宽的作家,“思想”千部一腔。同为“下流”者也。类此码字匠出书,意味着将自己钉在历史文化的耻辱柱上,不出也罢。无自知之明者除外。

《往事与随想》之作者赫尔岑有语:“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接替他岗位的哨兵的命令。”此“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谓任重而道远。

毋庸讳言,当一个杂文者既无形式之忧,又无内容或思想之虞,而无“结集”之机会,以被有如魏先生误以为“个人专集难觅踪影”而嗟叹,那就是“杯具”了。

这“杯具”是尽管杂文睿智者每一篇文章“见血封喉”,但一一散落在不同的报刊之不同版面与或风花雪月或歌功颂德者为伍,反而起到一种点缀“和谐”甚或起到一种歌舞升平者难以起到的形而上的“开放”作用;一旦“结集”,则震撼性超过了时下报刊审查的可容忍度。

于是,只能“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别无他途。逻辑推理了一圈,“轮回”至问题的前面。看来,内因之“‘狐狸’再‘狡猾’”也斗不

过外因之“好‘猎手’”。

就此而言:“山中并非无老虎,只缘猴子称大王。”

嗟乎!杂文,愿这一敏感的文体在这一屏蔽“敏感词”的敏感年代能得到敏感者的宽容,即令“被宽容”。

当然,在世界厌恶“血腥”,“维稳”已超越国界与意识形态于某种程度上成为普世价值之当下,杂文作者抱着善良的“革故鼎新”之愿望,将自己的文字适当“柔性”一点,变屠戮之“匕首”、“投枪”为治疗之“手术刀”,亦是应该的。“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迅翁之言不余欺也!■

23

诗歌

是否应该押韵

杭州高级中学高一班

我们都知道古诗是要押韵的,讲究“平平仄仄平平仄”。新诗、现代诗应该押韵吗?我个人持否定态度。古诗要押韵,那主要指的是我们现在成天背得颠三倒四的绝句、律诗与词,特别是宋词,押韵方式错综复杂,得装计算机在脑子里才背得下来,细看宋词各家们的押韵方式又不尽相同。但更早的古体诗却对于平仄无甚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真是一直在进步,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华美?但华美的宋词在两宋之后却无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只有元好问、纳兰容若等少

门外文谈

人一动感情,他的理智就出门远行。———李青

2010年第6期

24

数几名词人的词还被我们常挂在嘴边。原因自然是多样的,历史与文化的迁移不可避免,但词自己复杂的韵律一样成为它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没有了两宋气氛之后,人们只有像对着参考答案一样看着词谱与前人名作,冥思苦想。韵律在封建社会的末端彻底限制了诗歌艺术的发展。李白与杜甫作诗时就经常改变韵律来完善诗歌本身的意境。《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也说: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不修饰也是好的。“不以词害意”古人那时就明白,只是明了的人不多,我们再不明了,那不就更倒退回去了吗?

关于现代诗的押韵,戴望舒在三十年代就说过“诗歌不应借重音乐性,诗的韵律不在字上而在情绪,诗情的抑扬顿挫上。”而在《望舒草》序上,杜衡也说“与其固定一个格式,刻意去追求音节美,倒不如去吟旧诗”。

诗歌现在似乎被过于强调了音乐性,而诗性却被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而诗性才是诗真正感动、吸引我们向它走去的原因。美国诗人惠特曼和金斯堡都不用韵脚,而他们的诗歌才是真正撼人心魄的。

现在网上流行的“梨花诗”成了无韵脚的最大罪证,许多严肃文学者群起而攻之。“梨花诗”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不算诗或是好诗,这不是因为它没有韵律,而是缺乏诗性。音乐性可以是诗歌的一个属性,但它绝不是诗的本质与检验,就像路上放的许多口水歌,歌词很押韵,也用了空格键,但却无法把它称为诗。

鲁迅先生当年那么辛苦地发动“新文化运动”就是希望人们不被束缚,而我们如今再为韵律而自缚,那真应该让那些文化先驱们从地府下跳起来,给我们两耳光。但现在我也依旧喜欢宋词,那些韵脚密布的诗,或许是因为我还太傻太年轻。诗应该是件轻松的事儿,即使在宋代,人们作诗也不在书桌前、老爸老妈监视下,而是在秦楼楚馆、花花草草的地方,所以诗歌是件轻松的事儿。■

书房的念想

尽管“书房培养的是优雅而非对知识的饥饿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一旦进入书房就会令读书的饥饿感渐渐消萎。事实上,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其决计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冷却读书的温度。

因为对读书的渴求,于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书房的扩容要求亦与日俱增。几次调换住房,书房总是一次比一次理想。从过去睡房与书房同室到后来书房分离独立,从五平方书房到十平方书房,我哪能不满足呢?

然而,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有一次,去乡贤谢晋家拜望,谢导首先将我引到他的书房。一看,确乎比我的大多了,那简洁、朴素的装饰,那大书桌、大转椅,那满屋的书橱,书橱里挤得不行的各种书籍,以及书橱上端满匝匝的国外友人赠送的精美礼品,令书房满屋生香添色。即便桌上凌乱摆放的书籍顿时亦变得生动鲜亮了起来。我相信,这书房定然是谢导心灵的港湾,让谢导面朝思想大海,抵达智慧的彼岸。

如果说,赴谢导家拜访已让我对书房有了新的感受、新的理解的话,那么,前些年去杭州滨江区拜访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让我对书房充满了新的期待。韩美林的书房设在顶层三楼,面积似在八十平米左右,一开间,长长的一溜,一边是靠墙的书橱,中间是一张十多米的长条桌,真够气派。自然,这书房亦同时是其书画、文学创作室,那满桌

美文意会

谁落后,谁挨打;谁先进,谁挨骂。———李青

2010年第6期

在一棵树上占据空间位置不同,有上下高低之别,东西南北之分,加上光照时间有长短,从根系获取养分的时间有先后,这就导致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存在差异,每片树叶的色泽、叶脉及树叶边缘的锯齿状也就不同了。”

万物之灵长的脑袋,真还不如树之叶!一个杂文作者抑或杂文家欲避免创作“雷同”,亟需站在杂文前驱者的肩上关注弱势民生,不仅要在形式上极力变化,更要在内容上竭尽思维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倘若行文一个典故一点分析一段结论……“万古不变”,思考或涵盖或交叉或并列……“似曾相识”,能不“文章结集难”吗?

戏路不宽的演员,“造型”千人一面;文路不宽的作家,“思想”千部一腔。同为“下流”者也。类此码字匠出书,意味着将自己钉在历史文化的耻辱柱上,不出也罢。无自知之明者除外。

《往事与随想》之作者赫尔岑有语:“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接替他岗位的哨兵的命令。”此“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谓任重而道远。

毋庸讳言,当一个杂文者既无形式之忧,又无内容或思想之虞,而无“结集”之机会,以被有如魏先生误以为“个人专集难觅踪影”而嗟叹,那就是“杯具”了。

这“杯具”是尽管杂文睿智者每一篇文章“见血封喉”,但一一散落在不同的报刊之不同版面与或风花雪月或歌功颂德者为伍,反而起到一种点缀“和谐”甚或起到一种歌舞升平者难以起到的形而上的“开放”作用;一旦“结集”,则震撼性超过了时下报刊审查的可容忍度。

于是,只能“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别无他途。逻辑推理了一圈,“轮回”至问题的前面。看来,内因之“‘狐狸’再‘狡猾’”也斗不

过外因之“好‘猎手’”。

就此而言:“山中并非无老虎,只缘猴子称大王。”

嗟乎!杂文,愿这一敏感的文体在这一屏蔽“敏感词”的敏感年代能得到敏感者的宽容,即令“被宽容”。

当然,在世界厌恶“血腥”,“维稳”已超越国界与意识形态于某种程度上成为普世价值之当下,杂文作者抱着善良的“革故鼎新”之愿望,将自己的文字适当“柔性”一点,变屠戮之“匕首”、“投枪”为治疗之“手术刀”,亦是应该的。“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迅翁之言不余欺也!■

23

诗歌

是否应该押韵

杭州高级中学高一班

我们都知道古诗是要押韵的,讲究“平平仄仄平平仄”。新诗、现代诗应该押韵吗?我个人持否定态度。古诗要押韵,那主要指的是我们现在成天背得颠三倒四的绝句、律诗与词,特别是宋词,押韵方式错综复杂,得装计算机在脑子里才背得下来,细看宋词各家们的押韵方式又不尽相同。但更早的古体诗却对于平仄无甚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真是一直在进步,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华美?但华美的宋词在两宋之后却无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只有元好问、纳兰容若等少

门外文谈

人一动感情,他的理智就出门远行。———李青

2010年第6期

24

数几名词人的词还被我们常挂在嘴边。原因自然是多样的,历史与文化的迁移不可避免,但词自己复杂的韵律一样成为它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没有了两宋气氛之后,人们只有像对着参考答案一样看着词谱与前人名作,冥思苦想。韵律在封建社会的末端彻底限制了诗歌艺术的发展。李白与杜甫作诗时就经常改变韵律来完善诗歌本身的意境。《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也说: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不修饰也是好的。“不以词害意”古人那时就明白,只是明了的人不多,我们再不明了,那不就更倒退回去了吗?

关于现代诗的押韵,戴望舒在三十年代就说过“诗歌不应借重音乐性,诗的韵律不在字上而在情绪,诗情的抑扬顿挫上。”而在《望舒草》序上,杜衡也说“与其固定一个格式,刻意去追求音节美,倒不如去吟旧诗”。

诗歌现在似乎被过于强调了音乐性,而诗性却被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而诗性才是诗真正感动、吸引我们向它走去的原因。美国诗人惠特曼和金斯堡都不用韵脚,而他们的诗歌才是真正撼人心魄的。

现在网上流行的“梨花诗”成了无韵脚的最大罪证,许多严肃文学者群起而攻之。“梨花诗”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不算诗或是好诗,这不是因为它没有韵律,而是缺乏诗性。音乐性可以是诗歌的一个属性,但它绝不是诗的本质与检验,就像路上放的许多口水歌,歌词很押韵,也用了空格键,但却无法把它称为诗。

鲁迅先生当年那么辛苦地发动“新文化运动”就是希望人们不被束缚,而我们如今再为韵律而自缚,那真应该让那些文化先驱们从地府下跳起来,给我们两耳光。但现在我也依旧喜欢宋词,那些韵脚密布的诗,或许是因为我还太傻太年轻。诗应该是件轻松的事儿,即使在宋代,人们作诗也不在书桌前、老爸老妈监视下,而是在秦楼楚馆、花花草草的地方,所以诗歌是件轻松的事儿。■

书房的念想

尽管“书房培养的是优雅而非对知识的饥饿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一旦进入书房就会令读书的饥饿感渐渐消萎。事实上,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其决计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冷却读书的温度。

因为对读书的渴求,于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书房的扩容要求亦与日俱增。几次调换住房,书房总是一次比一次理想。从过去睡房与书房同室到后来书房分离独立,从五平方书房到十平方书房,我哪能不满足呢?

然而,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有一次,去乡贤谢晋家拜望,谢导首先将我引到他的书房。一看,确乎比我的大多了,那简洁、朴素的装饰,那大书桌、大转椅,那满屋的书橱,书橱里挤得不行的各种书籍,以及书橱上端满匝匝的国外友人赠送的精美礼品,令书房满屋生香添色。即便桌上凌乱摆放的书籍顿时亦变得生动鲜亮了起来。我相信,这书房定然是谢导心灵的港湾,让谢导面朝思想大海,抵达智慧的彼岸。

如果说,赴谢导家拜访已让我对书房有了新的感受、新的理解的话,那么,前些年去杭州滨江区拜访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让我对书房充满了新的期待。韩美林的书房设在顶层三楼,面积似在八十平米左右,一开间,长长的一溜,一边是靠墙的书橱,中间是一张十多米的长条桌,真够气派。自然,这书房亦同时是其书画、文学创作室,那满桌

美文意会

谁落后,谁挨打;谁先进,谁挨骂。———李青


相关内容

  • 李白[日夕山中忽然有怀]形式问题
  • 摘 要:历来学术界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多从内容出发,而专门从形式角度分析李白诗歌的则不多见.本文立足于研究生课堂上的疑惑,从形式出发分析李白的诗歌<日夕山中忽然有怀>,以期对大家加强对诗歌形式的关注. 关键词:李白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形式 用韵 对仗 李白,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 ...

  • 声音的意义(押韵) 徐建顺
  • 押韵,是汉语诗歌形式的最基本特征.因为其他的形式特点,如对偶.整齐.比兴.回环.格律等等,都不是所有汉语诗歌的一致特征.所有汉语诗歌的统一特征,只有一个,就是押韵,而且是押尾韵. (附带说明:上古个别诗歌有例外.<诗经>的个别诗歌是不押韵的,个别诗歌不是押尾韵的,这是有原因的,请恕另文撰 ...

  • 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三种英译的比较
  • 摘 要: 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广为传诵的爱情诗,因此有很多风格各异的翻译家对其进行了翻译,本文就林健民.卓振英和许渊冲三位翻译家对<无题>的英译文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他们在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追求音美.形美和意美. 关键词: 李商隐 &l ...

  • 诗歌藏着内心与世界的秘密[叶开]
  • 佚名 绘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是说没读过<诗经>就不会说话,而是说学习过,会有更好的表达能力.诗是语言的精粹,读诗学诗,进而有所得,在表达上会产生特殊的感染力.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一直是中国 ...

  • 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 摘 要: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开始积极翻译西学,而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也受到关注和讨论.本文通过对诗的定义的把握,认为要从意义对等和功能对等两个方面达到原诗与译诗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形式与内容:意义对等:功能对等 作者简介:李顺亮,男,1989年生,江西上饶市人,现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 ...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1110 2203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了 ...

  • 从歌词入手激发学生古诗鉴赏学习兴趣
  • 从歌词入手激发学生古诗鉴赏学习兴趣 关于歌词激发入手的文章 [摘 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学生对此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歌词入手,抓住歌词与诗歌之间的共同点,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

  •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闲庭信步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一诗体 古代诗歌的种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根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书中说法简要讲讲. 古代诗歌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以外的古典诗歌通称古体诗 ...

  •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 一.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大二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 .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 .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