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4个常见心理问题及科普,别再让孩子们对爱死心!

这几日,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刷满了我的朋友圈。留守儿童问题再次刺激到人们的神经。然而,问题并非一日出现的。我们深知。

自杀的孩子留下了遗书。遗书中这样写道:

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十五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这封遗书清楚地告诉我们,孩子们早早就生病了,可是,大人们却没有发现。他们看起来不缺钱。有吃的,也有穿的。还有好心的邻居或者老师去关照。然而,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和弥补的。物质上的满足同样无法填满他们如同黑洞般的绝望。

这个悲剧事件让我再次想起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

一个3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孩子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抛弃。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父母看见自己,对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回应。

有回应,就有了光;没有回应,就会有恐惧。一直没有回应,就是绝境。

所以,我们可以说,毕节的四个孩子,其实死于对爱和回应的绝望:父母常年在外,母亲离家出走,甚至连有暴力倾向的父亲,也是长期缺席的……

希望这一次悲剧,能够真正引起社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也希望更多父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要再人为制造“留守”的孩子,更不要让孩子们对“爱”死心。

下面的文章,从日常教养的一些案例分析入手,算作对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一点小科普。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父母缺失,留守孩子多自卑、自暴自弃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爸妈离婚了,又都有了新家,安徽望江县9岁男孩小林(化名)只能跟着外公外婆生活。1月20日,听说在外打工的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小林情绪低落。晚饭后,大家发现小林悬挂在厕所的横梁上,脖子上套着一种用来编织网兜的塑料绳。这一天,离春节只剩11天。小林已两年没有见过妈妈。

两年来爸爸没给过小林生活费。小林去要,爸爸说等他满18岁后一次性给。其他留守儿童的爸妈都会常常打电话给孩子,也会跟老师联系,但是小林都没有。

“留守”孩子最常遭遇的问题如下: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2.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

3.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

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孩子不听;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

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如果你的孩子无奈“留守”,希望你能做到:

争取多跟孩子见面,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

2.如果实在见不了面,就多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问问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3.逢年过节回不了家,能否把孩子接到身边小聚。

跟孩子缺乏沟通,容易让孩子恋上网络

我们经常能够在新闻中看到某青少年因上网过度,累倒或丧命网吧的事情,这已不是偶然事件。有研究发现,有两种孩子容易沉迷网络:

1.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

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小心眼,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这类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多半与父母关系存在较严重的冲突。

2.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

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其实孩子过度迷恋网络,根源就在于一直以来在家庭中和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匮乏。这样的家庭中,由于沟通匮乏,父母虽然一直在孩子身边,也如同“不在场”。因为如果现实世界够精彩,没有谁会去虚幻国度里找寄托。如果孩子平日里能够被父母“看见”、“理解”,就不会需要到游戏中去寻找认同。

所以,面对网络控的孩子,首先父母要找一下孩子钟情于电脑游戏的原因。是因为平时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太少,还是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少,或是孩子的交际圈太过单一?如果孩子的生活内容单一,游戏的伙伴少,或是跟父母交流的时候得到的回馈不是说教就是斥责,那么孩子只能通过电脑游戏丰富自己的生活。

其次,父母应该对“网瘾”有正确和科学的了解,不要对孩子正常的上网活动横加阻挠,因为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正在增强,无端的指责会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不如跟孩子约定好游戏长度和频次,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同时带孩子去接触更好玩、更新鲜的外部世界。

用物质满足去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霸道、极端

有这么一则曾经震惊所有人的新闻:

母亲三次易嫁。不管日子多么艰难,对儿子总是百般溺爱,养成了他任性、自私、懒惰、暴戾的脾气。儿子向母亲要钱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后来发展到要不来钱就殴打母亲。终于有一天,借不到钱的母亲羞愤交加把命赔给了他……母亲服毒自尽后,16岁的少年哭得死去活来,但全村没有一个人同情他,而是自发涌到村委会,要求把他送进公安局。

溺爱孩子的父母,惯常做法就是只会用物质去满足孩子,却未能从情绪、情感上“看见”孩子。了解上面这个案例背景后就可以知道,这个母亲由于婚姻的不幸,而对孩子有诸多内疚。年幼的孩子最开始的各种任性、自私,其实更多出于来自家庭变动引发的不安、愤怒。可惜,母亲一味用物质去满足、讨好孩子,却从未与孩子进行过真诚的心理上的交流。

所以,母亲自己亲手养出了一个魔鬼,并且最后死于这个魔鬼之手。到底谁是凶手,谁能说得清?

用物质去溺爱孩子,在父母对待留守儿童身上也比较常见。出于内疚,父母往往会通过金钱上的满足去企图弥补孩子。然而,这种物质上的宠溺只会惯坏孩子的“胃口”,扭曲亲子间的关系,让孩子认为父母和孩子,不过就是“供给和索取”。长此以往,不仅会毁了孩子的人生,父母也脱不了干系。

对留守孩子行为问题的过度干预,有可能激发青少年犯罪

留守儿童在靠近青春期之时,各种问题就是接踵而至。比如学习问题,乱交朋友混社会小团体问题,喜欢撒谎或者偷偷摸摸的问题……这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在刚出现的时候,往往很容易激起父母的紧张和过度的批评指责。可惜,父母越是批评、指责或者妄图惩罚孩子,孩子的行为问题可能就越严重。

因为留守孩子原本对于“父母不陪自己”“抛弃自己”内心早有经久积累下的创伤。父母的不包容行为只会愈发激起孩子的愤怒和反叛。如此,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朝着父母所贴的标签方向去发展。而被贴上了不好标签的孩子,很容易为了寻找认同和自我价值感而聚在一起,形成亚文化群体。这样的亚文化群体,常常倾向于做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来,严重的就形成了犯罪。

所以,当留守孩子逐渐长大后,发现了一些行为问题,父母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视,但是行为上需要谨慎处理。减少立刻要说教、说服或者压制孩子的做法,不轻易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多陪陪孩子,听听孩子心理的想法,多去看孩子身上的优点。严重的问题,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支持。

这几日,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刷满了我的朋友圈。留守儿童问题再次刺激到人们的神经。然而,问题并非一日出现的。我们深知。

自杀的孩子留下了遗书。遗书中这样写道:

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十五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这封遗书清楚地告诉我们,孩子们早早就生病了,可是,大人们却没有发现。他们看起来不缺钱。有吃的,也有穿的。还有好心的邻居或者老师去关照。然而,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和弥补的。物质上的满足同样无法填满他们如同黑洞般的绝望。

这个悲剧事件让我再次想起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

一个3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孩子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抛弃。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父母看见自己,对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回应。

有回应,就有了光;没有回应,就会有恐惧。一直没有回应,就是绝境。

所以,我们可以说,毕节的四个孩子,其实死于对爱和回应的绝望:父母常年在外,母亲离家出走,甚至连有暴力倾向的父亲,也是长期缺席的……

希望这一次悲剧,能够真正引起社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也希望更多父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要再人为制造“留守”的孩子,更不要让孩子们对“爱”死心。

下面的文章,从日常教养的一些案例分析入手,算作对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一点小科普。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父母缺失,留守孩子多自卑、自暴自弃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爸妈离婚了,又都有了新家,安徽望江县9岁男孩小林(化名)只能跟着外公外婆生活。1月20日,听说在外打工的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小林情绪低落。晚饭后,大家发现小林悬挂在厕所的横梁上,脖子上套着一种用来编织网兜的塑料绳。这一天,离春节只剩11天。小林已两年没有见过妈妈。

两年来爸爸没给过小林生活费。小林去要,爸爸说等他满18岁后一次性给。其他留守儿童的爸妈都会常常打电话给孩子,也会跟老师联系,但是小林都没有。

“留守”孩子最常遭遇的问题如下: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2.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

3.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

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孩子不听;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

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如果你的孩子无奈“留守”,希望你能做到:

争取多跟孩子见面,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

2.如果实在见不了面,就多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问问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3.逢年过节回不了家,能否把孩子接到身边小聚。

跟孩子缺乏沟通,容易让孩子恋上网络

我们经常能够在新闻中看到某青少年因上网过度,累倒或丧命网吧的事情,这已不是偶然事件。有研究发现,有两种孩子容易沉迷网络:

1.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

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小心眼,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这类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多半与父母关系存在较严重的冲突。

2.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

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其实孩子过度迷恋网络,根源就在于一直以来在家庭中和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匮乏。这样的家庭中,由于沟通匮乏,父母虽然一直在孩子身边,也如同“不在场”。因为如果现实世界够精彩,没有谁会去虚幻国度里找寄托。如果孩子平日里能够被父母“看见”、“理解”,就不会需要到游戏中去寻找认同。

所以,面对网络控的孩子,首先父母要找一下孩子钟情于电脑游戏的原因。是因为平时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太少,还是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少,或是孩子的交际圈太过单一?如果孩子的生活内容单一,游戏的伙伴少,或是跟父母交流的时候得到的回馈不是说教就是斥责,那么孩子只能通过电脑游戏丰富自己的生活。

其次,父母应该对“网瘾”有正确和科学的了解,不要对孩子正常的上网活动横加阻挠,因为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正在增强,无端的指责会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不如跟孩子约定好游戏长度和频次,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同时带孩子去接触更好玩、更新鲜的外部世界。

用物质满足去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霸道、极端

有这么一则曾经震惊所有人的新闻:

母亲三次易嫁。不管日子多么艰难,对儿子总是百般溺爱,养成了他任性、自私、懒惰、暴戾的脾气。儿子向母亲要钱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后来发展到要不来钱就殴打母亲。终于有一天,借不到钱的母亲羞愤交加把命赔给了他……母亲服毒自尽后,16岁的少年哭得死去活来,但全村没有一个人同情他,而是自发涌到村委会,要求把他送进公安局。

溺爱孩子的父母,惯常做法就是只会用物质去满足孩子,却未能从情绪、情感上“看见”孩子。了解上面这个案例背景后就可以知道,这个母亲由于婚姻的不幸,而对孩子有诸多内疚。年幼的孩子最开始的各种任性、自私,其实更多出于来自家庭变动引发的不安、愤怒。可惜,母亲一味用物质去满足、讨好孩子,却从未与孩子进行过真诚的心理上的交流。

所以,母亲自己亲手养出了一个魔鬼,并且最后死于这个魔鬼之手。到底谁是凶手,谁能说得清?

用物质去溺爱孩子,在父母对待留守儿童身上也比较常见。出于内疚,父母往往会通过金钱上的满足去企图弥补孩子。然而,这种物质上的宠溺只会惯坏孩子的“胃口”,扭曲亲子间的关系,让孩子认为父母和孩子,不过就是“供给和索取”。长此以往,不仅会毁了孩子的人生,父母也脱不了干系。

对留守孩子行为问题的过度干预,有可能激发青少年犯罪

留守儿童在靠近青春期之时,各种问题就是接踵而至。比如学习问题,乱交朋友混社会小团体问题,喜欢撒谎或者偷偷摸摸的问题……这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在刚出现的时候,往往很容易激起父母的紧张和过度的批评指责。可惜,父母越是批评、指责或者妄图惩罚孩子,孩子的行为问题可能就越严重。

因为留守孩子原本对于“父母不陪自己”“抛弃自己”内心早有经久积累下的创伤。父母的不包容行为只会愈发激起孩子的愤怒和反叛。如此,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朝着父母所贴的标签方向去发展。而被贴上了不好标签的孩子,很容易为了寻找认同和自我价值感而聚在一起,形成亚文化群体。这样的亚文化群体,常常倾向于做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来,严重的就形成了犯罪。

所以,当留守孩子逐渐长大后,发现了一些行为问题,父母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视,但是行为上需要谨慎处理。减少立刻要说教、说服或者压制孩子的做法,不轻易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多陪陪孩子,听听孩子心理的想法,多去看孩子身上的优点。严重的问题,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支持。


相关内容

  •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主要事迹
  • 话说"调研"二字对于我一个大学生而言是有那么些太过正式而显得生硬而做作,可是,对于我本人而言,这次"三下乡"活动中对于留守儿童做调查问卷的经历却是刻骨铭心,永远也忘不掉的,孩子们天真而无辜的眼神让我那颗沸腾着热血的心难以平静,孩子们对于问卷的反应和回答反映出的 ...

  • 关爱留守儿童相关公益活动美碧文化
  • "幸福圆梦"关爱留守儿童大型公益活 动第三站 继9月22日湖南郴州香花学校站,9月24日湖南邵阳江头司中心小学站后,9月26日由搜狐公益与中国社会救助基金会主办,华润三九协办的"幸福圆梦"关爱留守儿童大型公益活动的捐赠团队,密锣紧鼓地来到第三站活动举办地――湘 ...

  • 三下乡实践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 2012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芷江县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组别:科普组 姓名:曾献文 实践地点:芷江县土桥乡.五郎溪乡.水宽乡 实践时间:2012年6月30日至7月4日 一.前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两极分化严重,许多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纷纷走向大的城市去挣钱 ...

  • 让科普知识走进校园
  • 让科普知识走进校园 23日,蕲春蝴蝶.昆虫标本博物馆创始人邓成把70来种蝴蝶标本摆放在大同镇何铺中心小学的一间会议室里,让全校的190多位1-6年级的小学生观赏.--这就是蕲春蓝丝带义工联首次组织让自然科学走进学校的活动.调动留守儿童们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当日,安琪.蓝花草.林子 ...

  • "留守不孤单"主题活动策划书
  • 一.活动背景 在淮安市涟水县保滩镇中心小学有着这样一群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家庭的需要,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留下了一群还未成年的孩子.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 ...

  • 2013年县妇联工作汇报
  • xx年,县妇联在上级妇联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妇联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妇女儿童中心工作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带领全县妇女积极参与三个文明建设,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深入学习实践, ...

  • 2014年社区妇联工作总结
  • 2014年***社区妇联工作总结 二零一四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社区妇联继续坚持发展和维权并举的工作方针,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找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做扎做实各项工作,从而推进了我社区妇女事业的新发展. 一.创业工程: 1.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为提高妇女就业技能,社区妇联以家长学校为阵 ...

  • 创先争优事迹材料
  • 服务妇女儿童 深化创先争优 --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妇联系统紧紧围绕"巾帼创新功.岗位争优秀"主题,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妇联服务基层.服务妇女儿童的窗口作用,抓住党委.政府和社会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真诚服务广大妇女儿 ...

  • 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1.强化了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及所查学校都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大部分项目学校的领导小组能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探讨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制定有关工作措施.广德县于6月底对全县25所项目学校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