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与经典致敬

  时值曹雪芹逝世250 周年,2013年10月15日,“大师与经典:文化遗产的国内传承与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曹雪芹纪念馆附近的卧佛山庄举行,来自英国、法国和俄国的世界文豪故居管理者以及国内红学、曹学知名学者齐聚北京,围炉共话,一场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就此展开。   中国的曹雪芹,世界的红楼梦   据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李明新介绍, 1963年曹雪芹逝世200 周年时,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文化部选择故宫文华殿举办有关曹雪芹展览,陈毅、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都亲自观看了展览,并给予曹雪芹和《红楼梦》很高的评价。   时至今日,《红楼梦》成为最令中国人骄傲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大英百科》称其价值等同于整个欧洲,曹雪芹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北京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世民对此由衷地赞誉道:“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是世界文学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时代,在那场世界级的文学锦标赛中,我们中国没有缺席。曹雪芹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仍未被超越的高峰,他用自己的心灵填补了世界文学的空白,我们应该永远纪念他!”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用“不可思议”形容曹雪芹和《红楼梦》:“曹雪芹先生在世不过四十几载,凭借一部虽不完整但足以傲视文学界的伟大作品,在文学上的成就已是登峰造极。《红楼梦》一改传统的思维和写作模式,从细致的人物塑造,独特的叙事视角,神奇的布局结构,鲜活的语言艺术以及作为一部悲剧的震撼力量,形成了一套‘红楼梦式’的艺术结构,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学习已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红学’。”了解才会珍惜 懂得才会尊重曹雪芹纪念馆馆员樊志斌在发言中谈道,温家宝总理拜访莎士比亚故居时曾说:“从故居里,我更加了解了莎士比亚成长的过程,更加了解了文艺复兴这段历史。只有了解和尊重一个国家的历史、人民的创造,才能奠定与这个国家友谊的基础。”   他告诉与会者,曹雪芹纪念馆建馆三十年以来,共接待国家元首、文化使团、文化学者以及国内游客约800 万人次,最近十年来的接待量保持在每年50万人次上下,对红学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国家和民族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民族认同。文化是我们的基因,只有真正懂得和尊重我们的文化,包括曹雪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对“我们是谁”的问题给出一个答案。这种懂得和理解集中在对历史和文化的真正品评。   他说,我看到莎士比亚故居的宣传语:领导世界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生活时代。曹雪芹纪念馆、中国红学会、北京曹雪芹学会也一直在做着这样的事情。社会上有质疑:为什么要研究曹雪芹以及他的亲属和朋友?因为我们不仅要了解曹雪芹的作品,也要了解曹雪芹的生活和时代。只有了解,才会珍惜;只有懂得,才会尊重。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指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胡德平特别做了《寻找 “中外文化比较”的共性与个性――先从莎士比亚与曹雪芹的著作谈起》的专题发言,他认为,中外文化比较学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是旺盛有沛然力的,它在我国的繁荣发展,必将为我国倡导的开放、包容、透明、合作共赢的政经改革提供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软实力;为培养我国胸怀全球,走向世界,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的代代青年提供了人类共同理想、高度文明的精神食粮,更希望这次中外学者的交流结出硕果。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动情地回忆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大家冲进图书馆排队抢购巴尔扎克作品的情景,他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交流、对话是文化与文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变强大,离不开背后思想文化的支撑。他提出了“全球文化间性”的概念,文化间性的思路不同于西方主流的强势文化的单向传输,它以平等交流、沟通为基础,以对话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所谓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第一要有多样性,第二要交流沟通,第三要寻找文化间的共性,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科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郑跃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了企业家与文学爱好者双重身份的完美结合,他表示,曹雪芹作为中国最好的文化名片,在国际上的影响还远远不够,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商会的会长,他很愿意把中国的文化精粹带出去,向全世界传播。   会上,来自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故居的管理者们也先后做了精彩的发言,介绍了他们的体会和经验,让人耳目一新。

  时值曹雪芹逝世250 周年,2013年10月15日,“大师与经典:文化遗产的国内传承与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曹雪芹纪念馆附近的卧佛山庄举行,来自英国、法国和俄国的世界文豪故居管理者以及国内红学、曹学知名学者齐聚北京,围炉共话,一场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就此展开。   中国的曹雪芹,世界的红楼梦   据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李明新介绍, 1963年曹雪芹逝世200 周年时,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文化部选择故宫文华殿举办有关曹雪芹展览,陈毅、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都亲自观看了展览,并给予曹雪芹和《红楼梦》很高的评价。   时至今日,《红楼梦》成为最令中国人骄傲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大英百科》称其价值等同于整个欧洲,曹雪芹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北京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世民对此由衷地赞誉道:“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是世界文学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时代,在那场世界级的文学锦标赛中,我们中国没有缺席。曹雪芹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仍未被超越的高峰,他用自己的心灵填补了世界文学的空白,我们应该永远纪念他!”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用“不可思议”形容曹雪芹和《红楼梦》:“曹雪芹先生在世不过四十几载,凭借一部虽不完整但足以傲视文学界的伟大作品,在文学上的成就已是登峰造极。《红楼梦》一改传统的思维和写作模式,从细致的人物塑造,独特的叙事视角,神奇的布局结构,鲜活的语言艺术以及作为一部悲剧的震撼力量,形成了一套‘红楼梦式’的艺术结构,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学习已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红学’。”了解才会珍惜 懂得才会尊重曹雪芹纪念馆馆员樊志斌在发言中谈道,温家宝总理拜访莎士比亚故居时曾说:“从故居里,我更加了解了莎士比亚成长的过程,更加了解了文艺复兴这段历史。只有了解和尊重一个国家的历史、人民的创造,才能奠定与这个国家友谊的基础。”   他告诉与会者,曹雪芹纪念馆建馆三十年以来,共接待国家元首、文化使团、文化学者以及国内游客约800 万人次,最近十年来的接待量保持在每年50万人次上下,对红学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国家和民族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民族认同。文化是我们的基因,只有真正懂得和尊重我们的文化,包括曹雪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对“我们是谁”的问题给出一个答案。这种懂得和理解集中在对历史和文化的真正品评。   他说,我看到莎士比亚故居的宣传语:领导世界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生活时代。曹雪芹纪念馆、中国红学会、北京曹雪芹学会也一直在做着这样的事情。社会上有质疑:为什么要研究曹雪芹以及他的亲属和朋友?因为我们不仅要了解曹雪芹的作品,也要了解曹雪芹的生活和时代。只有了解,才会珍惜;只有懂得,才会尊重。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指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胡德平特别做了《寻找 “中外文化比较”的共性与个性――先从莎士比亚与曹雪芹的著作谈起》的专题发言,他认为,中外文化比较学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是旺盛有沛然力的,它在我国的繁荣发展,必将为我国倡导的开放、包容、透明、合作共赢的政经改革提供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软实力;为培养我国胸怀全球,走向世界,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的代代青年提供了人类共同理想、高度文明的精神食粮,更希望这次中外学者的交流结出硕果。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动情地回忆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大家冲进图书馆排队抢购巴尔扎克作品的情景,他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交流、对话是文化与文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变强大,离不开背后思想文化的支撑。他提出了“全球文化间性”的概念,文化间性的思路不同于西方主流的强势文化的单向传输,它以平等交流、沟通为基础,以对话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所谓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第一要有多样性,第二要交流沟通,第三要寻找文化间的共性,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科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郑跃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了企业家与文学爱好者双重身份的完美结合,他表示,曹雪芹作为中国最好的文化名片,在国际上的影响还远远不够,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商会的会长,他很愿意把中国的文化精粹带出去,向全世界传播。   会上,来自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故居的管理者们也先后做了精彩的发言,介绍了他们的体会和经验,让人耳目一新。


相关内容

  • 聆听经典,向大师致敬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聆听经典,向大师致敬 作者:永涛 来源:<雕塑>2015年第01期 编者按: 在刚过去的2014年年末,国外大师级的艺术家作品在中国一些著名展览馆和艺术区均有展出,包括毕加索.罗丹等知名大师作品展,抢尽了国内许多展览的风头,从而 ...

  • 诗篇:向经典致敬
  • 文学艺术家的经典意识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毫无疑问,陆健是中国当代诗人中较早具有这种意识的.早在199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城与门>便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著名诗歌理论家沈奇曾在<诗城独门――评陆健诗集>一文中,就认为"他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特异不凡的独在之门, ...

  • 会面勒·柯布西耶
  • "你用石块.木材及混凝土,就可以建造房屋及宫殿:建筑的精髓在于手巧心灵.忽然你令我心灵触动,我愉快地说:'这就是美.'这就是建筑艺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勒·桐布西耶(Le Corbusier)这样说到,而现今,在时计领域里也有着如同"现代建筑的旗手"一 ...

  • 献给为中国交响事业奋斗的人们
  • 献给为中国交响事业奋斗的人们: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建团六十周年庆典音乐会 1956年7月3日,中国的国家乐团--中央乐团成立,在北京举行了乐团成立后的第一场音乐会.1996年乐团重组,更名为中国交响乐团.时值六十华诞,中国交响乐团策划演出了一系列团庆活动,从5月27日的"粉墨春秋&qu ...

  • 探寻马爹利300年非凡之旅
  • 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干邑世家,马爹利的经典传承可以追溯到18世纪. 1715年,泽西人尚·马爹利在干邑区开创了马爹利这一伟大的干邑家族,并以酿制生产行销高品质的干邑而闻名世界.马爹利干邑具有优雅,丰富及平衡的独特风格. 1715年,正值"法式生活艺术"的颠峰时期.这一种" ...

  • 发现︱贝聿铭今天一百岁了,让我们走进经典现代建筑
  • 今天我们要聊得是世界级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这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在其长达70的职业生涯中,融合中西方的设计理念,创造了无数经典作品.恰逢大师百岁生日,我们将从作品出发,与各位一起走近经典现代主义代表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美籍华人建筑师.被誉为"现 ...

  • [大师经典]严思专栏: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信近于义"章新解
  • 在<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对于这一章,朱子解释为: "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 ...

  • 革新的开端
  • 6月27日-6月30日,深圳第24届"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览会"在深圳市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届展会汇集了中.瑞.德.韩.日.欧美以及港澳台等多国和地区的350多家钟表企业及配套企业参展,吸引众多业内人士以及普通民众前往观展. 与此同时,今年展会继续去年1.6号馆的规模,总展览面 ...

  • 蒙德里安抽象美学,演绎红黄蓝时尚哲学
  • 彼埃·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1872-1944),荷兰著名画家,以基本几何元素和三原色组成的抽象画作闻名于世.画面中简单的红黄蓝与黑白灰色块,直线.直角与格子,是蒙德里安所崇尚的艺术语言,带给无数艺术家与设计师灵感,演绎出红黄蓝的时尚生活哲学. 时尚大咖致敬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风格 ...